2014大盘点之 危险的城市 -...

1
逢雨必涝 只重地上不重地下怎么行? 责编:李维 电话: (010)67164834 传真: (010)67113772 星期一 2014/12/29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City E-mail:[email protected] 城市 06 镜头回放: 2014 年 元 月 ,中 国 半 数 国 土 上 空 笼 罩 重 重 雾 霾。在许多地方由于呼吸系统引发疾病的孩子迅速增多,一些 医生认为,这样的现象是和雾霾天气有直接关系的。 自美国于1997年率先制定PM2.5 的空气质量标准以来, 有关PM2.5 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便层出不穷。据中国环 境科学研究院专家统计,共有2000多项研究指出,在可吸 入颗粒物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PM2.5虚无缥缈的毒雾给人的健康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清晰: 眼睛发涩发酸,喉咙干痒疼痛,很多人开始莫名其妙地咳 嗽,更严重的被送入医院……口罩、空气净化器的脱销,三 亚富氧气房子的热卖,这些被戏称为“雾霾经济”的生意,是 对环境恶化最轻快的回应,也表达了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 深深担忧。 跟以往的天灾不同,雾霾并非完全是老天在作祟。人 的因素,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人是受害者,也是施 害者。 雾霾的主要来源有:汽车尾气、燃煤排放、工业企业排 放、工地扬尘、农业焚烧秸秆等。据北京市公布的数据,3/4 的 PM2.5 是“自产”的,其中,汽车尾气大概贡献了 22%以上 的份额。 近20年来,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汇聚,各种各样的 资源在核心城市汇聚,雾霾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种 效应。人口集聚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产生生态灾难的 过程。雾霾,就像是城市正经历的一场慢性疾病。有人说, 中国接下来将进入雾霾高发期。假如城市的污染治理没有 根 本 改 观 ,这 种 局 面 至 少 还 会 持 续 10 年 ~20 年 。 雾霾锁城,更多人将矛头对准了滞后的城市应急体 系。如果做好预警工作和应急预案,比如提前两天预警,恶 劣天气下该暂停施工的工地就暂停施工,严格控制大车运 输,可能会降低风险。但尽管大气污染预警此起处伏,但反 应还是滞后于现实。率先对公务用车及社会车辆实行单双 号限行等临时措施的山东省济南市,也是在雾霾“严重污 染”后的9天以后才下杀手。 2014年,中国再次做出了抗击污染的承诺,甚至在工 作报告中首次提到“雾霾”一词,表明中国政府治污之决 心。12月22日,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 案” )由国务院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 议。这是大气法近 14年来首次大修。诚然尽快解决大气 污染问题是此次修法的主要目的,而严执法、明典刑将是未 来治污的关键词。而新法能否落实有力、推动有效,还需要 来自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镜头回放: 南京市自来水检出两种抗生素的消息 近日引发公众对城市饮用水的强烈担忧。早在今年 4月,甘肃省兰州市也曾拉响供水警报,当地政府称 在 24小时内自来水不宜饮用。 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的《珠三角地区环境 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报告》显示,珠三角9个城市的受访者 中,有近1/4的人不以城市自来水为饮用水源。 这一比例折射出人们对自来水及其水源的不信任。当 看到一条条日益变色的河流,一个个不再清澈的湖泊,他们有理 由将自己对水质的忧虑变现成“不喝自来水”的行为。 现实是,城市饮用水危机已经成了很多城市的家常 便饭。从兰州到武汉,再到靖江,短短两个月内,多起饮 用水污染突发事件暴露了我国饮用水安全隐患重重。自来 水水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公共安全,关系到 社会稳定。喝到一口干净的水,对于城市人来说,曾经是 理所当然,现在是弥足珍贵。 城市水安全危机,既来自于环境污染、不合理城市布 局带来的水源、输水安全隐患,也来自于我国供水等公用事业 的机制不畅、管理混乱。 水利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 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 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没有安全的水源,许多城市就 祭出调水大旗,我国的调水工程之密集、调水量之巨,已 是世所罕见。 干净的水来了,问题也接踵而至。不合理的城市布 局带来的水源、输水安全隐患,标准的滞后,监管的缺失, 以及我国供水等公用事业的机制不畅、管理混乱,都是 引发城市水危机的定时炸弹。很多人质疑企业的监管, 但在兰州事件中,供水系统基础设施老旧、风险防控机 制差,才是自来水危机的根源所在。 尤其是目前我国自来水检测能力不足,检测手段和相 关规定均没有跟上新标准的步伐。自来水检测是保障城市 水安全的一道屏障,一旦出现问题,影响的是整个城市 的生命线。 2012 年 7 月 1 日,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 实施。尽管自来水新标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是,目 前我国自来水检测能力不足,检测手段和相关规定均没 有跟上新标准的步伐。此外,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在落实上也给了地方很大的自主性,各地对水质 检测的执行缺乏严格机制,因此水质安全的保障可能无 法切实到位。难怪有人笑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至少 有5个政府部门、 9部标准和规范对水质做出了规定,可 你依然难以得知家里的水是否卫生。 另外,水源地的建设保护也好,水厂建设和老水厂 的升级改造也好,包括管道的改造等都需要花钱。水价 不提高,政府不补贴,保障饮用水安全便无从谈起。 看来,喝上一口哪怕是一滴干净的自来水,实属不 易。需要企业的责任、政府的投入和行业的自律,唯有 此,才能告别可怕的饮水危机,才能换来一冽甘泉。 镜头回放: 在广州,一场降雨酿造了一起人间惨 剧。8月23日,广州警方在白云区棠乐路京广铁路涵 洞发现一辆被水淹没的小车,里面一家七口全部身 亡,其中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上帝一咆哮,城市就洪涝”。 这是一到雨季,很多城市的真实写照。与以前城 市更多是抵御江河泛滥、山洪暴发等外洪相比,如今 一场暴雨,就能把城市变成观海胜地。年年暴雨,年 年内涝,“逢雨必涝”的怪状持续经年,并无好转,伴随 强降雨的,总是车毁人亡的惨剧,中国的城市内涝真 的无解吗? “危险在地上,问题在地下”。道理谁都明白,可 是各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却有着难言之隐。在迅猛的 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供水、供电、供气、交通、污水处理……这些生命线每 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城市的正常运转。而防汛毕竟是 汛期的事情,即使到了汛期,也未必赶上大水年。于 是主政者很容易就把防汛的事情往后放。再加上,排 水系统修好了排的是雨水,找谁收钱呢?这些都是很 多城市非得大灾之后才有大治,甚至大灾之后也仅耍 耍花拳绣腿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城镇化如火如荼的今天,为了追求成本 低、见效快,有着天然蓄水池功能的河湖被肆意填埋 改造,才造成雨水无处可排,只有肆意泛滥的后果。 归根结底,这些原因无非是政府的短视和失职。 早 在 1995 年 ,国 家 即 要 求 重 点 防 洪 城 市 在 次 年 底 之 前 完 成 防 洪 规 划 。 然 而 ,直 到 10 年 之 后 的 2006 年 ,全 国 642 座 有 防 洪 任 务 的 城 市 中 尚 有 12 个 重 要 城 市、33个中等城市和125座一般城市,共计170座城 市还没有编制出城市防洪规划。 不仅如此,有报告披露,目前全国仍有340座城 市(占总数53%)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此 外,一些新兴的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 严重滞后。 城市的排水系统是百年工程,城市内涝积弊之 深,这一欠账并非一代人之责,需要几代人偿还,才能 见到成效。 “中国地下管线事故正从潜伏期进入爆发期。”中国 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会忠说。 排水系统不仅工程巨大影响深远,需要心思缜 密,目光长远。水为患,轻诺治水更为患。治理城市 水患,不是靠短期高投入就能彻底解决问题,更不是 让雨水越快排入河道越好,而是千方百计采取各种蓄 滞措施,要在提高整体防灾能力的同时,避免洪水风 险向更发达区域转移。 3 4 4 镜头回放: 11月6日晚18: 57,地铁5号线惠新西街南口 站一女性乘客在乘车过程中被卡在屏蔽门和车门之间,列车 启动后掉下站台,经抢救无效身亡。 在地铁中殒命的潘小梅,乘坐的是号称“京城第一挤” 的5号线,她和众多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样,有着相同的生活轨 迹,每天穿梭于忙碌而拥挤的地下交通干道。地铁的便捷、实 惠,让许多人几乎没有第二选择。 “满载率”表示地铁的拥挤程度。满载率为 30%,这是一个理 想的数字,它意味着舒适的地铁环境,大部分乘客都有座位;通常 满载率到了 80%,车门打开时,就需要有人在外面推一把,乘客 才能挤上去;当满载率超过130%,可能发生什么? 北京地铁每天的客流1000万人次已是常态,处于全球第 一。客流量最大,负荷也是最重。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 心2014年7月公布的数据,北京市3/4的地铁线路,高峰期的 满载率超过100%。在一些线路,满载率达到了144%。 难怪有人形容乘坐地铁上下班,是一项糅合了瑜伽、 柔道、平衡术、自由搏击等多种武术和体育健身项目的综 合性运动。 地铁修了那么多 地铁修了那么多似乎还是不够人坐 似乎还是不够人坐跳脱出来看 跳脱出来看因其实很简单 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地铁的规划和城市建 那就是我们地铁的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规划彼 此割裂。北京轨道交通曾经的逻辑是,先有住房,再有规划。 但等规划完毕的时候,世界全变了。北京地铁5号线1981年纳入 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开工建设, 2007年建成通车,从规划到运 营共历时26年。其间,北京人口几乎翻了倍。 北京轨道交通有很多弊端,从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到实际 运营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没能充分尊重乘 客出行规律和出行习惯,站点选址、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 理念。另一方面,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外围新城功能单一, “睡 城”越来越多,通勤时间越来越长……这些都是造成轨道交通拥 挤的根本原因,都是惨剧发生的真正凶手。 政府拼命追赶着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但如果不能合理地设计轨道交通线路,不能让城市的发展和 轨道交通的建设协调一致,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永远是一 辆超负运转、危机四伏的地铁。 再往大说,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不了人去哪的问 题,那么这些不挤不入的城市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困难、更 大的危险。 镜头回放: 2月24日,深圳北环大道辅道铜鼓路 口地面突发塌陷,出现一个面积约10平方米、深约4 米的深坑,导致一辆载着4人的出租车左前轮断裂, 轮胎飞出,车上司机与乘客被送往医院。 正当新奥尔良市民欢喜雀跃地庆祝圣诞节举行游 行时,一名地下管道工在工作时遇到地陷掉到裂缝中死亡。 一位科学家发现地下突然出现一个大洞,整个城市面临塌陷 的危险,而盛大的狂欢节又迫在眉睫。他费尽心力,最终解 除了这场危机。 这部名叫《地陷危机》电影里的揪心场景,如今真真 切切地在我们身边上演了。 “地陷夺命”让一个个无辜的 生命惨遭横祸, “走路死”成了网络流行语。世上最安心 莫过于脚踏实地,可谁来告诉我们,城市的“脚底下”究竟 是实是虚、是安是危? 有数据显示,2009年~2013年直接因城市地下管 线事故而造成死伤的案例共27起,死亡人数达117人。 单就致死伤的地下管线事故而论,呈逐年增多趋势。 地陷又称“地面沉降”,虽然某些天然因素可以造成地 面沉降,但大多数城市地陷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因素。有专 家认为: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 70%归因于地下水过量开采, 30%来自高层建筑和市政重大项目建设的影响。 地下水超采是主要诱因。水利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为平均570亿立 方米/年, 80年代增长到年均 750亿立方米,而 2009年已经 增到 1098亿立方米/年。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域 300多个,面 积达 19万平方公里,严重超采面积达 7.2万平方公里。防止 地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虽然我国很 多地区为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都在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条例、 法规。但是监管能否到位仍是最大问题。 另外,城市化进程让长胖长高的城市悄悄下沉。高 楼大厦拔地而起,地下管道铺天盖地,地铁轨道星罗密 布……现代化工程一旦缺乏规划与防护,就会给地面造 成越来越大的负荷,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时, 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频发的地陷正警示着我们引以 为豪的“城镇化速度”。 说到底,地陷的问题还在政府,它暴露的是政府部 门在防灾方面的麻木不仁:不清楚具体道路的地质情 况;不对地下管线进行普不注重勘察防范…… 不注重勘察防范…… 去年 去年深圳首创全国唯一的 深圳首创全国唯一的 地陷办 地陷办”, ”, 全面协调一 全面协调一 座城市的地下难题 座城市的地下难题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城市的治陷样 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城市的治陷样 让地陷不再成为现代人脚下不可承受之痛 让地陷不再成为现代人脚下不可承受之痛2014 大盘点之 危险的城市 曾经有人说,城市是老虎。 不是每个城市都如其表面那样光鲜亮丽。没 有秩序的城市,比丛林更危险。在有的城市,你只要 踏出家门,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还有的城市,你宁愿 把钱包留在家里。而有的城市,其恶劣的自然环境 就足以致命。 生活在繁忙都市里的人,无时不刻不被重重危 险所包围。从令人倍感不适的雾霾天,到如百慕 大一 般的 吞 人 地 陷,再 到 雨 季 之 灾 城 市 内 涝,从 “天霾”到“地陷”,呼吸有风险,走路有风险,四周 处处荆棘密布、暗藏机关,完全没有安全感可言。 于是我们自我安慰,先学会在城市里安全地生 活吧,然后,才是实现梦想。 这些年,城市急剧扩张,城镇化狂飙突进,然而 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发展背后的诸多问题。过度开 发、盲目崇洋、大拆大建、千城一面,这场在世界发展 史上前无古人的城镇化进程速度之快,让我们还来 不及兴奋就被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问题所困扰。随着 时间拉长,这些问题带来的危险呈几何数量累积。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城市的 危险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战胜危险的决心。 “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来到了城市”。岁月 如水,沧海桑田,先哲的睿智,今天品来愈发醇厚隽 永。 城市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与成果。还有人说,城市化寄托着每一个 中国人“人生出彩的机会”。 有机会就要去争取,有机会就要好好把握。路 就在脚下,迈开步子,勇往直前吧。 —编者 1 1 天霾人怨 你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 2 2 地铁惊魂 规划赶不上变化怎么破? 5 5 饮水隐患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有多远? 吃人地陷 何时走路不再心慌慌? 本版文章由李维撰写

Transcript of 2014大盘点之 危险的城市 -...

Page 1: 2014大盘点之 危险的城市 - epaper.cenews.com.cnepaper.cenews.com.cn/html/1/2014-12/29/06B/2014122906B_pdf.pdf · 过程。雾霾,就像是城市正经历的一场慢性疾病。有人说,

逢雨必涝 只重地上不重地下怎么行?

责编:李维 电话: (010)67164834 传真: (010)67113772 星期一 2014/12/29

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CityE-mail:[email protected]城市06

镜头回放:2014年元月,中国半数国土上空笼罩重重雾霾。在许多地方由于呼吸系统引发疾病的孩子迅速增多,一些医生认为,这样的现象是和雾霾天气有直接关系的。

自美国于 1997 年率先制定 PM2.5的空气质量标准以来,有关 PM2.5 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便层出不穷。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统计,共有 2000 多项研究指出,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 PM2.5。

虚无缥缈的毒雾给人的健康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清晰:眼睛发涩发酸,喉咙干痒疼痛,很多人开始莫名其妙地咳嗽,更严重的被送入医院……口罩、空气净化器的脱销,三亚富氧气房子的热卖,这些被戏称为“雾霾经济”的生意,是对环境恶化最轻快的回应,也表达了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深深担忧。

跟以往的天灾不同,雾霾并非完全是老天在作祟。人的因素,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人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雾霾的主要来源有:汽车尾气、燃煤排放、工业企业排放、工地扬尘、农业焚烧秸秆等。据北京市公布的数据,3/4的 PM2.5 是“自产”的,其中,汽车尾气大概贡献了 22%以上的份额。

近 20 年来,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汇聚,各种各样的资源在核心城市汇聚,雾霾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效应。人口集聚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产生生态灾难的过程。雾霾,就像是城市正经历的一场慢性疾病。有人说,中国接下来将进入雾霾高发期。假如城市的污染治理没有根本改观,这种局面至少还会持续 10年~20年。

雾霾锁城,更多人将矛头对准了滞后的城市应急体系。如果做好预警工作和应急预案,比如提前两天预警,恶劣天气下该暂停施工的工地就暂停施工,严格控制大车运输,可能会降低风险。但尽管大气污染预警此起处伏,但反应还是滞后于现实。率先对公务用车及社会车辆实行单双号限行等临时措施的山东省济南市,也是在雾霾“严重污染”后的 9天以后才下杀手。

2014 年,中国再次做出了抗击污染的承诺,甚至在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雾霾”一词,表明中国政府治污之决心。12 月 22 日,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由国务院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这是大气法近 14 年来首次大修。诚然尽快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是此次修法的主要目的,而严执法、明典刑将是未来治污的关键词。而新法能否落实有力、推动有效,还需要来自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镜头回放:南京市自来水检出两种抗生素的消息近日引发公众对城市饮用水的强烈担忧。早在今年4 月,甘肃省兰州市也曾拉响供水警报,当地政府称在 24小时内自来水不宜饮用。

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的《珠三角地区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报告》显示,珠三角9个城市的受访者中,有近1/4的人不以城市自来水为饮用水源。

这一比例折射出人们对自来水及其水源的不信任。当看到一条条日益变色的河流,一个个不再清澈的湖泊,他们有理由将自己对水质的忧虑变现成“不喝自来水”的行为。

现实是,城市饮用水危机已经成了很多城市的家常便饭。从兰州到武汉,再到靖江,短短两个月内,多起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暴露了我国饮用水安全隐患重重。自来水水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公共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喝到一口干净的水,对于城市人来说,曾经是理所当然,现在是弥足珍贵。

城市水安全危机,既来自于环境污染、不合理城市布局带来的水源、输水安全隐患,也来自于我国供水等公用事业的机制不畅、管理混乱。

水利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 60%不达标。没有安全的水源,许多城市就祭出调水大旗,我国的调水工程之密集、调水量之巨,已是世所罕见。

干净的水来了,问题也接踵而至。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带来的水源、输水安全隐患,标准的滞后,监管的缺失,以及我国供水等公用事业的机制不畅、管理混乱,都是引发城市水危机的定时炸弹。很多人质疑企业的监管,但在兰州事件中,供水系统基础设施老旧、风险防控机制差,才是自来水危机的根源所在。

尤其是目前我国自来水检测能力不足,检测手段和相关规定均没有跟上新标准的步伐。自来水检测是保障城市水安全的一道屏障,一旦出现问题,影响的是整个城市的生命线。

2012年 7月 1日,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实施。尽管自来水新标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是,目前我国自来水检测能力不足,检测手段和相关规定均没有跟上新标准的步伐。此外,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落实上也给了地方很大的自主性,各地对水质检测的执行缺乏严格机制,因此水质安全的保障可能无法切实到位。难怪有人笑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至少有 5个政府部门、9部标准和规范对水质做出了规定,可你依然难以得知家里的水是否卫生。

另外,水源地的建设保护也好,水厂建设和老水厂的升级改造也好,包括管道的改造等都需要花钱。水价不提高,政府不补贴,保障饮用水安全便无从谈起。

看来,喝上一口哪怕是一滴干净的自来水,实属不易。需要企业的责任、政府的投入和行业的自律,唯有此,才能告别可怕的饮水危机,才能换来一冽甘泉。

镜头回放:在广州,一场降雨酿造了一起人间惨剧。8 月 23 日,广州警方在白云区棠乐路京广铁路涵洞发现一辆被水淹没的小车,里面一家七口全部身亡,其中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上帝一咆哮,城市就洪涝”。这是一到雨季,很多城市的真实写照。与以前城

市更多是抵御江河泛滥、山洪暴发等外洪相比,如今一场暴雨,就能把城市变成观海胜地。年年暴雨,年年内涝,“逢雨必涝”的怪状持续经年,并无好转,伴随强降雨的,总是车毁人亡的惨剧,中国的城市内涝真的无解吗?

“危险在地上,问题在地下”。道理谁都明白,可是各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却有着难言之隐。在迅猛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供水、供电、供气、交通、污水处理……这些生命线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城市的正常运转。而防汛毕竟是汛期的事情,即使到了汛期,也未必赶上大水年。于是主政者很容易就把防汛的事情往后放。再加上,排水系统修好了排的是雨水,找谁收钱呢?这些都是很多城市非得大灾之后才有大治,甚至大灾之后也仅耍耍花拳绣腿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城镇化如火如荼的今天,为了追求成本

低、见效快,有着天然蓄水池功能的河湖被肆意填埋改造,才造成雨水无处可排,只有肆意泛滥的后果。归根结底,这些原因无非是政府的短视和失职。

早在 1995 年,国家即要求重点防洪城市在次年底之前完成防洪规划。然而,直到 10 年之后的 2006年,全国 642 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尚有 12 个重要城市、33 个中等城市和 125 座一般城市,共计 170 座城市还没有编制出城市防洪规划。

不仅如此,有报告披露,目前全国仍有 340 座城市(占总数 53%)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此外,一些新兴的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的排水系统是百年工程,城市内涝积弊之深,这一欠账并非一代人之责,需要几代人偿还,才能见到成效。

“中国地下管线事故正从潜伏期进入爆发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会忠说。

排水系统不仅工程巨大影响深远,需要心思缜密,目光长远。水为患,轻诺治水更为患。治理城市水患,不是靠短期高投入就能彻底解决问题,更不是让雨水越快排入河道越好,而是千方百计采取各种蓄滞措施,要在提高整体防灾能力的同时,避免洪水风险向更发达区域转移。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镜头回放:11月 6日晚 18:57,地铁 5号线惠新西街南口站一女性乘客在乘车过程中被卡在屏蔽门和车门之间,列车启动后掉下站台,经抢救无效身亡。

在地铁中殒命的潘小梅,乘坐的是号称“京城第一挤”的5号线,她和众多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样,有着相同的生活轨迹,每天穿梭于忙碌而拥挤的地下交通干道。地铁的便捷、实惠,让许多人几乎没有第二选择。

“满载率”表示地铁的拥挤程度。满载率为30%,这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它意味着舒适的地铁环境,大部分乘客都有座位;通常满载率到了80%,车门打开时,就需要有人在外面推一把,乘客才能挤上去;当满载率超过130%,可能发生什么?

北京地铁每天的客流1000万人次已是常态,处于全球第一。客流量最大,负荷也是最重。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7月公布的数据,北京市3/4的地铁线路,高峰期的满载率超过100%。在一些线路,满载率达到了144%。

难怪有人形容乘坐地铁上下班,是一项糅合了瑜伽、柔道、平衡术、自由搏击等多种武术和体育健身项目的综合性运动。

地铁修了那么多地铁修了那么多,,似乎还是不够人坐似乎还是不够人坐??跳脱出来看跳脱出来看,,原原因其实很简单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地铁的规划和城市建那就是我们地铁的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规划彼此割裂。北京轨道交通曾经的逻辑是,先有住房,再有规划。但等规划完毕的时候,世界全变了。北京地铁5号线1981年纳入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开工建设,2007年建成通车,从规划到运营共历时26年。其间,北京人口几乎翻了倍。

北京轨道交通有很多弊端,从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到实际运营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没能充分尊重乘客出行规律和出行习惯,站点选址、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外围新城功能单一,“睡城”越来越多,通勤时间越来越长……这些都是造成轨道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都是惨剧发生的真正凶手。

政府拼命追赶着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但如果不能合理地设计轨道交通线路,不能让城市的发展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协调一致,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永远是一辆超负运转、危机四伏的地铁。

再往大说,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不了人去哪的问题,那么这些不挤不入的城市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困难、更大的危险。

镜头回放:2 月 24 日,深圳北环大道辅道铜鼓路口地面突发塌陷,出现一个面积约 10 平方米、深约 4米的深坑,导致一辆载着 4 人的出租车左前轮断裂,轮胎飞出,车上司机与乘客被送往医院。

正当新奥尔良市民欢喜雀跃地庆祝圣诞节举行游行时,一名地下管道工在工作时遇到地陷掉到裂缝中死亡。一位科学家发现地下突然出现一个大洞,整个城市面临塌陷的危险,而盛大的狂欢节又迫在眉睫。他费尽心力,最终解除了这场危机。

这部名叫《地陷危机》电影里的揪心场景,如今真真切切地在我们身边上演了。“地陷夺命”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遭横祸,“走路死”成了网络流行语。世上最安心莫过于脚踏实地,可谁来告诉我们,城市的“脚底下”究竟是实是虚、是安是危?

有数据显示,2009年~2013年直接因城市地下管线事故而造成死伤的案例共 27起,死亡人数达 117人。单就致死伤的地下管线事故而论,呈逐年增多趋势。

地陷又称“地面沉降”,虽然某些天然因素可以造成地面沉降,但大多数城市地陷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因素。有专家认为: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70%归因于地下水过量开采,

30%来自高层建筑和市政重大项目建设的影响。地下水超采是主要诱因。水利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为平均570亿立方米/年,80年代增长到年均750亿立方米,而2009年已经增到1098亿立方米/年。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域300多个,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严重超采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防止地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虽然我国很多地区为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都在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条例、法规。但是监管能否到位仍是最大问题。

另外,城市化进程让长胖长高的城市悄悄下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地下管道铺天盖地,地铁轨道星罗密布……现代化工程一旦缺乏规划与防护,就会给地面造成越来越大的负荷,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时,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频发的地陷正警示着我们引以为豪的“城镇化速度”。

说到底,地陷的问题还在政府,它暴露的是政府部门在防灾方面的麻木不仁:不清楚具体道路的地质情况;不对地下管线进行普查查,,不注重勘察防范……不注重勘察防范……

去年去年,,深圳首创全国唯一的深圳首创全国唯一的““地陷办地陷办”,”,全面协调一全面协调一座城市的地下难题座城市的地下难题,,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城市的治陷样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城市的治陷样本本,,让地陷不再成为现代人脚下不可承受之痛让地陷不再成为现代人脚下不可承受之痛。。

2014大盘点之

危险的城市

曾经有人说,城市是老虎。不是每个城市都如其表面那样光鲜亮丽。没

有秩序的城市,比丛林更危险。在有的城市,你只要踏出家门,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还有的城市,你宁愿把钱包留在家里。而有的城市,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就足以致命。

生活在繁忙都市里的人,无时不刻不被重重危险所包围。从令人倍感不适的雾霾天,到如百慕大一般的吞人地陷,再到雨季之灾城市内涝,从“天霾”到“地陷”,呼吸有风险,走路有风险,四周处处荆棘密布、暗藏机关,完全没有安全感可言。

于是我们自我安慰,先学会在城市里安全地生活吧,然后,才是实现梦想。

这些年,城市急剧扩张,城镇化狂飙突进,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发展背后的诸多问题。过度开

发、盲目崇洋、大拆大建、千城一面,这场在世界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城镇化进程速度之快,让我们还来不及兴奋就被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问题所困扰。随着时间拉长,这些问题带来的危险呈几何数量累积。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城市的危险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战胜危险的决心。

“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来到了城市”。岁月如水,沧海桑田,先哲的睿智,今天品来愈发醇厚隽永。

城市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成果。还有人说,城市化寄托着每一个中国人“人生出彩的机会”。

有机会就要去争取,有机会就要好好把握。路就在脚下,迈开步子,勇往直前吧。

——编者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天霾人怨 你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地铁惊魂 规划赶不上变化怎么破?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饮水隐患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有多远?

吃人地陷 何时走路不再心慌慌?

本版文章由李维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