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19
附件 2 中国矿业大学精品课程 学院名称 力学与建筑工程建学院 课程名称 居住区规划设计 课程负责人 常江 申报日期 2011.5.6 课程网址 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制

Transcript of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Page 1: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附件 2

中国矿业大学精品课程

申 报 表

学院名称 力 学 与 建 筑 工 程 建 学 院

课程名称 居 住 区 规 划 设 计

课程负责人 常 江

申报日期 2 0 1 1. 5 . 6

课程网址

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制

Page 2: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填 写 要 求

一、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

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Page 3: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常江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8.8

职 称 教授 最后学历 博士 高校教龄 18 年

所在学院 力建学院 电 话 83590656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完成的主要教学(包括实践教学)工作情况(不超过 5 门)

时间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时 课程性质 学生人数

2007 -2010 城市总体规划 02451 32 专业必修 170

2004 - 2010 城市发展史 02443 32 专业必修 120

2008.4 城市规划原理 02414 32 专业选修 15

2007-2010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031010S2 45 研究生(必修) 80

2006-201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 031013S2 30 研究生(选修) 70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情况(不超过五项)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承担的主要工作

中德联合课程教学

(中德学生共同参与)

德国 DAAD

基金会 2008.09 组织、指导

《城市规划原理》双语课程建设 中国矿业

大学 2005-2007 第二负责人

《建筑学专业新增城市规划方向系列课程》

建设项目

中国矿业

大学 2005-2007 第二负责人

“现代景观设计”本-硕联合设计

(中德教师联合指导)

中国矿大

力建学院 2010.05 组织、指导

中德联合快题设计

(中德教师联合指导)

建筑工程

学院 2008.05 组织、指导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情况(不超过 5 篇)

论文题目 发表刊物名称 刊物级别 发表时间

徐州矿区工人村现状调研及改造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中文核心 2009.05

意大利罗马城建筑及城市遗产的保护

与修缮

第七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

究生年会论文集

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社

优秀论文

2009.10

工业废弃地—矿区复兴的潜在资源 城市建筑 2009.2

德累斯顿滨河人文景观之发展 国外城市规划 中文核心 2006.01

德国村庄更新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

的借鉴意义

建筑学报 中文核心 2006. 11

Page 4: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情况(不超过 5 项)

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获奖时间

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 中国矿业大学 1 2007.12

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中国矿业大学 1 2007.9

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江苏省教育厅 1 2008.9

师德模范 中国矿业大学 1 2008.9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情况(不超过五项)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承担的主要工作

徐州九里湖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住宅与城

乡建设部

2010.01-

2013.12 项目负责人

苏北地区村庄节约建设发展模式的研究

江苏省建

设厅

2007.07-

2009.06 项目负责人

四川嘉阳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 四川嘉阳

矿业集团

2010.06-

2011.06 项目负责人

城市废弃工矿区土地再利用技术研究

科技部

2007.01-

2010.12

子课题负责人,负责废弃地

再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传统工人村落改造策略探索与研究

中国矿业

大学校基

2006.12-

2008.12 项目负责人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不超过五篇)

论文题目 发表刊物名称 刊物级别 发表时间 署名次序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规划中的景观策略与

方法 规划师 中文核心 2010.12 1

Reclam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st-mining landscape in China Bulletin

英文期刊

(澳大利

亚)

2010.02 1

Redevolopment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in Resource-exhausted Mining Area – In

the Case of Mining Region of Jiawang

国际会议论文集

(6th ICMST) EI 2009.10 1

作为产业类历史地段的工人村保护更新研

究 现代城市研究 中文核心 2008.09 1

资源与负担的抉择——矿业城市工业废弃

地再开发策略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中文核心 2008.04 1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 获奖时间 署名次序

第四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方案一等奖 江苏省土木建筑

协会 2010.12 1

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州市人民政府 2010.7 1

Page 5: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江苏省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 江苏煤炭安全监

察局 2009.10 1

第三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方案一等奖 江苏省土木建筑

协会 2009.12 1

第三届中国威海国家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

奖 中国建筑协会 2006.9 1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常江 男 1968-08 教授 城市规划 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授课,制

作课件、编写教材及学习指导

陶勇 男 1957-05 副教授 建筑学 负责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的授

课,设计实践辅导

孙良 男 1975-11 副教授 城市设计 负责居住区建筑设计原理的授

课,设计实践辅导

李明 男 1979-02 讲师 城市设计 负责设计任务书制定和整体教

学过程控制

顾贤光 男 1980-05 助教 建筑学 负责设计实践辅导、教学成果的

评定

王芳 女 1977-10 讲师 城市规划 负责调查研究方法讲授、教学成

果的评定

Page 6: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2-2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

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课程组教师概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团队知识结构合理,在师资队伍中,有教授 1 人,副教

授 2 人,讲师 3 人。其中,博士 1 人,在读博士 1 人,硕士 3 人。教师学历来自中国矿业

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学

缘结构良好。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其中 45-55 岁 1 人,35-44 岁 2 人,35 岁以下 3 人,是一支

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团队。近 5 年来,师生比基本保持在 1:7-1:10 之间,师生比例符合全

国建筑学专业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建筑学本科教学的要求。

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能力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

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成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以 2010 年为例,常江教学

工作量 220 当量学时,陶勇教学工作量 290 当量学时,孙良 298 当量学时,李明 275 当量

学时,王芳 351 当量学时,顾贤光 202当量学时。

教学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讨论会的形式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成果显著。近年

来获得省级设计竞赛指导教师奖 2 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奖 5 人次,校级教书育

人先进个人 1 项,师德模范 1人,其它奖励 10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59篇。

在教学条件上,目前教师工作室、研究生工作室、建筑学本科专业教室连为一片,师生

之间联系密切。师生定期交流的互动机制运转良好,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内容、

讲授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深受学生好评。

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

陶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建筑系创始人之一,原建筑系副主任,在中国矿业大学建

筑系任教 31年。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承担建筑设计及其原理、居

住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四年级组教学任务的制定、教学过

程的控制以及教学成果的评定。有丰富的工程设计实践,在课程建设中能结合第一手实践

资料和设计经验,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上指导。发表与居住建筑相关的教学与科研论

文 10 余篇。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 2 项,院级优秀教学质量奖 2 项。指导学生获得 “中

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 鼓励奖 1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 3项。

孙良: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

及其理论专业在读博士,徐州建筑文化学会理事。1998 年开始任教,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方

面的研究和教学任务,是居住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环境心理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发表专业及教学论文 10 余篇。参与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1 项(2009),参加或主

持与住宅有关的省级课题 1 项(2006),校级课题 3项。先后获江苏省首届“江苏建筑师杯”

建筑设计大赛三等奖(2007),院级优秀教学质量奖(2006),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奖(2006)。

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奖(2010)、 ‘中国创新’90 中小套型住宅设

计竞赛鼓励奖(2006),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奖(2004)。2007 年 7 至 8 月被学校派往美国明

尼苏达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

Page 7: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李明:硕士,讲师。2005 开始任教,主要讲授居住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高层

建筑设计等课程。发表论文 3 篇。完成多项工程实践,所设计的徐州“山水华美”居住小

区设计获得中国最佳生态环境社区奖。

顾贤光:硕士,讲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自 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居住区规

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高层建筑设计、建筑特种构造等

课程。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方法,发表学术和教学论文 5 篇。指导大学生科研训

练计划 1 项,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 1 项。

王芳:硕士,讲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徐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徐州市市民规划师、

徐州市苏轼研究会理事。2000 年开始从事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设计教学工作,是城市规划原

理、居住区规划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并承担住宅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 10 篇,负责校级双语课程教学建设一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高等学校

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优秀作业佳作奖(2007),“中国创新′90 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 鼓

励奖(2006),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奖(2006)。指导与居住区设计相关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

划 3 项。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1)为本课程配备了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到老中青结合;

2)安排梯队成员助课任务,配备教学导师进行指导,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助课

中要写出讲稿初稿,并通过学校试讲,取得认可资格;

3)安排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合带学生,以增加对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讲课技巧的传授;

4)为适应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居住需求与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及时进行课题组学习与

讨论,了解现实需要,安排成员参加讲义和案例编写,建设网站。

以上计划的成效

由于对青年教师执行了传、帮、带以及听课与评教等制度,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目前,团队内青年教师均具有独立开设课程的能力,多人次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质

量评比中获奖。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屡获佳绩。

Page 8: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2-3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

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

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1.教改成果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尤

其是在中外合作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如王芳老师主持完成的

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城市规划原理双语》(2006);常江老师和陶勇老师联合德国

达姆斯达特大学建筑学院 Steffens 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德联合快题设计—徐矿大学地块

规划设计》(2008);常江老师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 Wende 教授主持完

成的《中德联合课程教学—夏桥工业广场更新规划》(2008);常江老师和德国柏林工业

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 Hoppenstedt 教授主持完成的《现代景观设计(本-硕联合设计)》

(2010)等。近几年来,结合《居住区规划设计》及相关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讨

和改革活动。教研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包括: 探讨新新形势下的居住需求和要求、分析课

程内容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模块、考察实践教学地点、探索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尝试双语教学和中外教师联合指导。已经解决的问题: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与时俱进,确

定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分不同环节和教学模块开展实地调研、讲授、指导和方案互

评的教学方法,完成了网络平台建设,明确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

2.教学论文

作者 题 目 刊物名称 级别 时间 署名

次序

陶勇 建筑学课程中数字化教学的尝试 中国教育与教学 核心期刊 2006- 4 1

陶勇 关于建筑设计中 种基本能力培养

要求的探讨 科技资讯 省级期刊 2006-12 1

孙良 居住建筑教学课程整合与研究型

教 试验 高等建筑教育 省级期刊 2007-01 1

孙良 居住建筑设计的整合教学策略 2006 全国建筑教育

学术研讨会

全国会议论

文 2006-10 1

王芳 建筑教育的内涵建设模式 高等教育研究 省级期刊 2008-12 2

王芳

综合性大学规划教育学习主体的

综合素质和人文价值观的能动培

高等教育研究 省级期刊 2008-12 1

王芳

以三份方案为例探讨建筑教育中

立意的多元化, 球化背景下的地

区主义

2003 建筑教育国际

会议论文集

全国会议论

文 2003-12 2

王芳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双语

课程改革方案

2008 全国高等学校

城市规划专业指导

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全国会议论

文 2008-09 1

顾贤光 谈建筑法规课程对建筑学教学知

识点缺失的补充

2006 全国建筑教育

学术研讨会

全国会议论

文 2006-10 2

Page 9: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3.教学研究表彰和奖励

姓名 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 时间 署名次序

常江 第四届江苏省建筑师杯竞赛一

等奖

江苏省土木建筑

协会 2010.12 1

常江 第三届江苏省建筑师杯竞赛一

等奖

江苏省土木建筑

协会 2009.12 1

常江 师德模范 中国矿业大学 2008 1

常江 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矿业大学 2007.9 1

王芳 全国高校城市规划学科专业学

生作业评优佳作奖 城市规划协会 2007 1

孙良 首届江苏省建筑师杯竞赛三等

江苏省土木建筑

协会 2007 1

孙良 优秀教学质量奖 建筑工程学院 2006 1

李明 “山水华美”居住小区设计-中

国最佳生态环境社区奖

江苏省土木建筑

会 2005 1

Page 10: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3. 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85 年我校创办建筑学专业伊始,就开设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创始人熊振教

授曾长期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作为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经过建筑学师生二十余年的

共同努力,至今已经发展为一门教学手法多样、改革与创新并进,富有特色的课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产业改革以及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完善,我校《居住区规划设计》课

程也相应进行调整、充实和提高,加强了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时代需求、适应执业制度需求、切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近年来,

更是通过“中德联合教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专题研讨”和参加设计竞赛等多种手段

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方法逐步完善,课程信息量逐渐增加,现代教育技术

广泛使用,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以提升。其具体发展历程可总结如下:

1)2000 年之前,居住区规划课程的起步期。在熊振教授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以理论教

学和设计指导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偏重于设计方法的传授。

2)1998 版大纲实施以来,在教学上开始试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基本技能的

理解和把握。

3)2000 版大纲实施以来,强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学模

式向理论教学、社会调研和设计指导并重的模式转变。

4)2006 年 9 月开始尝试双语教学,2008 年通过中外联合课程设计的方式,外教参与到设

计指导之中;

5)2007 年 9月城市规划设计硕士研究生开设《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科生

教学中加入了专题研究的部分。

6)2008 年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展开“徐州矿区棚户区

居住状况调查”、“网络时代居住区虚拟交往的影响”等科研训练课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课程在以《居住区规划》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住宅建筑

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相关教学环节,深化教学内涵、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拓宽

了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创新、设计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

设计思想与效果)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城市规划、城乡规划与资源管理等

专业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关课程有《住宅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环境心理学》

等,后继课程有《城市设计》、《高层建筑设计》等。该课程在本科教学环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重要作用:是训练学生从单体设计能力到群体组织,从培养单纯空间形体想象到复杂空间技

术综合转变的过程。同时,居住区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居住区规划设计》肩负

着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观念,树立“大建筑观”的任务。

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环节、调查研究环节与设计实践环节三个方面的内容。

Page 11: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1)理论教学从居住模式和空间组合入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理解并掌握居住空间布局的

方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规划结构和类型、用地和规模、

总体布局、公共建筑物规划、绿化系统、道路规划、竖向规划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等

2) 调查研究以居住需求、居住空间质量为重点,通过调研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居住功能,

城乡居民对居住环境、住宅的需求和要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本课程的实践性;

3)设计实践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主,在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方案设计,掌握居

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总平面设计、住宅选型和住宅组团布置,居住区总体空间

环境设计、道路交通、公建配置、经济技术指标核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的过程,采取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方法,采用 “五环

节”的教学方法。即将课程划分为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专题研讨、课程设计、设计辅导与汇

报等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突破了原来的“理论+设计”的教学模式,增加社会调查、中外合

作教学、专题研讨、调研汇报、经典案例评析、校内外专家点评等多种手段,创造活泼生动的

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多方面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

生的专业素养。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学生的欢迎。

为了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在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学科发展需要,不断充实教学

内涵和扩大教学内容的涉猎面,从单纯的居住空间设计拓展到空间设计研究、城市更新与城市

发展研究、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并通过专题研究(大学生科研训练、

学科前沿讲座、学生设计工作室)的方式将低碳社区、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入到

教学中来。

Page 12: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材的选用十分关键。本课程一直重视教材的建设。

从开设建筑学专业之初,熊振老师编写了《居住区规划》讲义, 是学生一直以来主要的学习

材料。此外,选用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材料,如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居住区规划》等。目前主编的《居住区规划设

计》教材已经被学校立项,年内即将出版。

(2)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1)编写《居住区规划简明讲义》,已在教学中使用,讲义简洁明了,分析问题透彻在本科

生、硕士研究生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了良好效果。

2)总结国内外经典案例和教师个人作品,并在教学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更新、充实新

内容,汇编成案例集,制作成多媒体,通过讨论会的形式,组织学生点评和学习,从而达到开

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水平的目的。

3)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和影像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直观的信息。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小组编制了有着完整体系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涉及居住区规划设计、

绿地景观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公共配套设施设计等各个方面,并且不断对课件进行调整和补

充,以保持体系的先进性及合理性。

(3)完善实验性教学环境,鼓励突破创新

建筑学专业历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建筑学专业拥有建筑与城市

规划研究所、数字模拟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 、建筑物理实验室、专业教室、实习基地等。

其中数字模拟实验室通过 CAD实训,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 Ecotect 建筑物理模拟,

指导学生进行居住区内建筑采光、日照分析等,辅助设计方案,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实训知

识。建筑模型实验室拥有模型工作台、切割机、雕塑机等大型器械,方便学生制作居住区模型

研究空间。

同时,利用暑期和“十一”等节假日安排社会调研——住宅户型入户调查和住宅小区环境

调研,提高学生对生活时态和设计对象本身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有

关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全国设计大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极大调动了学

生的兴趣和热情。

(4) 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

课程建设小组开发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平台用以辅助教学。将设计任务书、参考文献、

住宅设计实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内容网络化,为学生的课后温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

教师的在线答疑也为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上传配套学习案例及学科动态前沿,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增强互动性。

Page 13: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

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本课程教学中,课程组成员坚持教书育人,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

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1) 秉承“授人以渔”的理念,将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研究法、科研训练法结合起来,

注重多方法的综合运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2) 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通过

点评经典案例、实地调研报告会、学生互评作业、老师点评作业、优秀作业展品等方

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3) 将封闭式校园教学变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一方面邀请产学研基地的有

实践工作经验的中外建筑师、规划师走进课堂,参与学生的指导和作业的点评;另一

方面,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对身边的居住小区分专题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理

论来自于实践的科研素养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

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全方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训练,潜心培

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的改革

1) 编制了课程的全部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使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 开通网络课堂,网上答疑、学科发展动态等及时上网和学科前沿讲作、专家讲学等方

式,保证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前沿,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3) 探索性地开展双语教学和联合课程设计,在与外教联合教学期间,工作学习语言为英

语,这种模式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走向世界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

生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4) 改革考核方式。将针对设计成果的考核改为全过程的控制和考核,把学生分析方案的

能力、实地调研的汇报、设计的一、二、三草均纳入考核的范畴,将学生专业素质为

考核重点,而不是以最终的作业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从而更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5) 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幻灯教学、影像教学、电子教案等多种

先进的教学形式,赋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设计能力。

Page 14: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

学生的评价结果)

(1)教学效果

本课程组师资结构合理,主讲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

法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联系当前实际,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将国内外一

线建筑师和规划师请进课堂,联合指导学生,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

学效果,得到了校内外专家、校内同事、学校督导组、学生的充分肯定。

常江老师获得了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孙良老师获得建筑工程学院教学成果

优秀奖(2006)。在过去的 5 年里,常江、陶勇、孙良和王芳老师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

教师奖 6 人次;部分主讲教师参加《建筑学设计课程系列教改成果》获得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

学成果三等奖(2006 年)。近年来,在部分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国家级

奖励多项,如: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学科优秀设计作业佳作奖、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评

选优秀奖、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鼓励奖、全国“中国创新′90 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

鼓励奖等。

(2)校内同事评价

1)建筑学系副主任张一兵教授评价任课教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掌握全面,

讲课熟练,备课认真深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反映城市居住区发展的新动态和城市居民对

居住环境的新要求。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讲课过程中注意提出问题并

引导学生思维,讲课中采用教学互动、联动及经典案例评析、学生设计互评等方法,教师的讲

解表达能力强,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学手段先进。

2)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林祖锐副教授认为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充实、讲课条例

清晰,逻辑性强。几年来,本课程在建设和改革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组师资结构合理,课堂教学效果好,各种教学文件齐备,任课教师多次获学校和力建学院

的优秀教学质量奖,是建筑学专业开设的较为成熟的课程之一。

(3)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1) 江苏华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指出,我校建筑学毕业生在该公司完成了众多的小区规

划项目,设计水平突出、技术能力强,获得了单位和业主好评。这反映了我校建筑学专业在住

宅和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教学要求严谨,教学质量高,进而提出希望能为其提供更多的优秀毕

业生。

2)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指出,我校毕业生丁茂华(98 级)和朱纪原(97

级)参加设计的万科苏州金色家园项目及西霞建设苏州艾拉国际自由水岸项目在 2010 年度的

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评选中获得省优一等奖和省优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体现了矿大建筑

学专业在居住区教学上的成果及水平,希望我校为设计院输送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

(4)校内学生评价结果

近三年来,学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感到非常满意,在中国矿业大学组织的学生测

评中都在优良以上。

Page 15: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社会调查、建筑策划等

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出开放包容的学科特征。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

——空间形体设计,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将传统的“理论

教学+设计指导”的模式同中外联合教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设计竞赛、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

环节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居住区规划为核心,集住区空间规划、居住环境分析、住宅设计、城

市社会问题研究等方面内容的复合教学体系。通过教学,逐步完成学生从单体建筑设计到群体

空间设计的转化,从单纯的空间设计手法到社会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

(2)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设计课程教学强调“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本课程创造性的

采用了“五环节”的教学方法,即将课程划分为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专题研讨、课程设计、

设计辅导与汇报等五个环节,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贯彻“五环节”教学过

程。同时,教学团队还建设教学网站,完善师生互动版块,增强研讨教学单元,激发学生的探

索精神和研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潜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开展中外联合教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当前环境,教学团队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

方式,将封闭式校园教学变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动态教学。邀请国内外一线建筑师、规划师走进

课堂,通过联合教学和讲座的方式参与本科课程教学。自 2006 年以来,每年均邀请国外知名

建筑师和规划师来校参与联合课程教学(波恩大学 Koetter 教授、柏林工业大学 Hoppenstedt

教授、Wende 教授、达姆斯塔特大学 Steffens 教授、佛罗里达大学 Schueller 等)。通过联合

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启发创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国外专家面对面的交

流,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思潮,逐步开拓国际视野,为学生更好的适应

未来职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网络教学环境需进一步完善;目前课程上网才刚刚实现,师生互动活跃,信息平台还

需要进一步建设;

2)《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有待加强。《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

的课程,除了本门课程的建设之外,尚需加强相关课程如《住宅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

《城市更新》等课程的建设,并应加强这些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组织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教

学研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和充实;

3)教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在本年度完成一部教材外,在未来 2-3年里,将根据我校教

学特色,继续编写教材和讲义 2-3 部,完善本门课程的教材体系。

Page 16: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积极吸取国内外同类课程教学的优点,改进不足,

力争在近期内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再经过 2-3 年时间建设成为面向江苏省的具有

示范作用的省级精品课程。

(2)课程建设规划的步骤

建设规划步骤: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

1)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完善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2)本年度出版《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材 1 部,未来 2-3 年内出版相关辅助教材 2-3部,

发表高水平教学论文 3-4 篇,承担相关教改和教研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

新实验计划项目等 10余项。

3)在现有网站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课件建设,增强网络课件学习的人机互动

功能,丰富网站内容,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

4)对照江苏省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全面总结,查找不足,以期进一步提高,申请省级

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3)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利用已有软硬件资源,加快优秀课件的研制,争取课程的网络课件、网上评图系统尽快完

善上网。具体安排是:

1)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全部上网;

2)力争 1-2年时间完成网上评图系统;

3)按照学校及江苏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定期更新和充实网上教学资源。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 教改规划 10)教学内容

2) 教学队伍 11)教学方法

3) 教学大纲 12)教学条件

4) 教学日历 13)教师作品

5) 教学小结 14)学生作业

6) 教材及参考书目 15) 获奖作品

7) 教学多媒体课件 16)教学研究论文

8) 教学录像 17)教学获奖证书

9) 教案讲义 18)反映教学态度,教书育人的旁证资料

查阅《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网上资源情况

网址:http://7a50.v8.tcp.cc/web1

Page 17: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6.其它

6-1 学院全面审查意见(包括实践效果、推广价值、学生及后续课程教师反映等):

单位(公章) 院长(签章)

年 月 日

6-2 校课程建设委员会评委会意见:

校课程建设委员会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评委人数

表决结果

同意人数

不同意人数

参加人数 弃权人数

6-3 主管校领导审核意见:

学校公章 主管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Page 18: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附件 3

中国矿业大学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 要

观测点 评 估 标 准 分值

自评

校评

20

1-1

课程负责人

与主讲教师

学术水平、教

学水平与教

师风范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

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

色鲜明。

8 分 8

1-2

教学队伍结

构及整体素

知识结构、年

龄结构、职称

结构与中青

年教师培养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

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

高级职称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

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4 分 4

1-3

教师教学改

革与教学研

教师教研活

动、教改成果

和教学成果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

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教学类

奖励省级 1 次或校级 2 次以上;发表教改

教研论文 3篇以上。

8 分 8

22

2-1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

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

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本

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

10 分

(13)

10

2-2

教学内容组

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安

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

人效果明显。

6 分

(9) 6

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内

容与方法

实验开出率高,紧密结合教学。设计出的

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

的要求。

6 分

(0) 6

20

3-1

教材及相关

资料

教材建设与

选用

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优秀教材和国外高

水平原版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

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

教学的需要。

8 分

(11) 7

3-2

实践教学条

实践教学环

境的先进性

与开放性

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效果明显。

6 分

(0) 6

Page 19: 2011 精品课程-申报表(常江)

3-3

网络教学环

网络资源建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

常保持更新。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

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6 分

(9) 5

18

4-1

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

法的使用及

其教学效果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

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7 分 7

4-2

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

术的应用

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

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

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6 分 5

4-3

考试

考试管理与

考试方法改

有一套科学、规范、严格的考试制度,考

试方法多样,命题科学性强,注重对学生

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能合理反映学生的

能力,成绩分布合理。

5 分 5

20

5-1

同行评价

校内外专家

评价和声誉

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

誉。 6 分 6

5-2

学生评教

学生评价意

见 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 6 分 6

5-3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措

施及其效果

因材施教,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有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实施措施,

效果显著

8 分 8

课程

特色 专家依据申报表中所报特色打分 100 分 97 分

注:1.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

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与特色评审两部分,分别用百分制记分。总分为综合评审得分折算 80%

与特色评审得分折算 20%后之和(综合评审得分=∑Mi,其中 Mi为各二级指标的校评分)。

2.该标准只给出校精品课程的满分标准,通过与该标准对照给出校评价分。原则上精品课

程要达到 85分以上。

3.凡无实践环节的课程取括号内的分值。

4.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指由校或学院组织的调查的评价。

5.表中的“几次以上”包含该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