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38
阮高峰 Email: [email protected] 浙江师大教育技术学系

description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Transcript of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Page 1: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阮高峰

E‐mail: [email protected]浙江师大教育技术学系

Page 2: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提纲视听感知规律

传播理论与模式

Page 3: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关键术语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感觉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高一级的认识,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而知觉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知识、经验、情绪、态度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Page 4: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人类感知信息的来源与比例

视觉, 83

听觉, 11

嗅觉, 3.5触觉, 1.5味觉, 1

人类各感官感知信息的比例示意图(来源:《人类学习与认知》课程)

Page 5: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视觉视觉是主要是人眼及大脑所在功能区的功能

人眼能感觉的光波范围是380~780nm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1.0

0.8

0.6

0.4

0.2

0

380 420 460 500 540 580 620 660 700 740人眼的视敏曲线

波长(nm)

结论:对于绿色光感受能力最强

Page 6: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视野包括静视野和动视野,工业设计一般以静视野为依据设计;

静视野可分为常态视野和色觉视野。

常态视野,指人眼对黑背景上的白色物像的平均视野范围。一般以正常人两眼的综合视野来表述。

Page 7: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 在水平面的最大视野范围约为190°。• 10~20°可辨别字 5~30°可辨别字母

1°最敏锐即以单眼计,以视中心线为准,向外侧为100°

• 向内侧为60°两眼外侧视野范围即为最大视野范围

常态视野

• 在垂直面的最大视野范围大约为120°• 人的自然视线低于标准视线: • 站立: 10°坐:15°很松弛 :30°38°

观看展示物最佳视区: 30°

Page 8: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色觉视野

180 白。

120 黄。

100 蓝。

60 绿红。

水平方向的色觉视野

130 。

白95 。

80。

45。

40。

绿

垂直方向的色觉视野

由图可见,人眼对白色的视野最大,对黄 蓝红依次减小,而对绿色的视野最小。

Page 9: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人的视觉规律两眼运动是协调的,同步的.水平方向的感觉要优于垂直方向

人眼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先看到水平向物体)

对水平向物体尺寸和比例估计更准

人的视线的运动规律:

左→右、上→下、顺时针(偏离视中心,在等矩的四个象限观察率优劣: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

眼睛具有一定的惰性直线轮廓比曲线轮廓更容易接受

看单纯形态比看复杂形态顺眼舒服

Page 10: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听觉听觉的感知范围是20Hz‐20KHz的声波

次声波、超声波

影响人对听觉的感知效果取决于3个因素

响度:取决于声强和频率,单位是dB(分贝)

音调:取决于频率,eg:热水瓶

音色:取决于谐波多少及振幅比例,eg:乌鸦vs.百灵鸟

人的听觉规律

非线性效应:人耳掩蔽效应、颤音效应、哈斯效应

声音定位机制:双耳效应、耳廓效应

Page 11: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日常生活中的声音10‐20:很静,几乎感觉不到

20‐40:相当于轻声说话(安静的交谈约30)

40‐60:相当于普通室内谈话(两人一般交流:60)

70‐90:很吵(汽车流量大的马路、吵闹的餐馆、嘈杂的酒吧,约85)

90‐100:会使听力受损(电钻约100)

100‐120:使人难以忍受(音量开得很大的随身听:110;KTV、游戏厅:115;MP3最高音量、飞机起飞的声音、摇滚音乐会:120;燃放烟花:125)

Page 12: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感觉的特征感觉有阈限

Eg:视觉的下阈限为(2.2~5.7)X10‐17J,上阈限为(2.2~5.7) X 10‐8J,直观表达:在晴天夜晚,距离48km处可见到蜡烛光(10

个光量子)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

Eg:检测视力时的案例

相互作用:各感觉的适宜刺激物受其他刺激的干扰而受影响

Eg:同时看到2个视觉信息;两个以上声音同时存在

余觉:刺激消失之后感觉的残留Eg:视觉惰性:电影的原理;听觉:余音

Page 13: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Page 14: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下图中有多少个黑点?

实际上它们并不存在,其实这只是错觉。

Page 15: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这张图中的圆是如何转动的?

实际上它们也没有转动,这种效应称为“似动”

Page 16: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的知觉规律1、接近律(law of proximity)

2、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

Page 17: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3、闭合律(law of closure)

4、连续律(1aw of continuity)

Page 18: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5、成员特性律(1aw of membership character)

Page 19: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鲁宾花瓶

资料来源:Lindzey等,1975

Page 20: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时,把某些对象从背景中优先的区分出来,并予以清晰反映的特性,知觉对象与背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

其它例子:鸡尾酒会效应

规律

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在固定不变或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对象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如在荧光屏上显示的变化着的曲线。

Page 21: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知觉的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嗅觉浓度的恒常性

知识的理解性

在知觉时,用以往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的特征

Eg:再现图形的实验

知觉的其它特点

Page 22: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人眼的视觉感受规律从简性

视知外部对象时往往加以简化看成某种熟知的简单形体.(大楼 )

视幻觉以无为有(乘车后)

视觉倾向性人的视觉感受积累多了,会形成某种定势,例如:(绿色‐植物‐生机‐希望‐健康‐绿色食品‐柔和‐和平幸福)、 (黑色‐黑夜‐神秘‐恐怖‐威严)

视觉相对性人的视觉感受因时代、社会、地域 民族习惯的差别而不同,例如红色、黄色

视觉想象联想借助旧有形象塑造新形象,或从某一形象引导出另一形象

Page 23: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人的视觉心理习惯顺序感: 

较小的图形和物体,人们习惯于先看总体轮廓,然后由外向内细看; 较大的先看比较突出的重点部位,然后逐步向外扩展

理解性:先看容易了解的具体图象,再去慢慢解读费神费脑的抽象内容

好奇心:新奇、独特最具有吸引力

审美欲

构图上:平衡感、对称感、虚实相应、刚柔并济

配色上:清晰、舒适

Page 24: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Page 25: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配色与感知效果清晰的配色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背景色 黑 黄 黑 紫 紫 蓝 绿 白 黑 黄主体色 黄 黑 白 黄 白 白 白 黑 绿 蓝效果 颜 颜 颜 颜 颜 颜 颜 颜 颜 颜

模糊的配色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背景色 黄 白 红 红 黑 紫 灰 红 绿 黑主体色 白 黄 绿 蓝 紫 黑 绿 紫 红 蓝效果 颜 颜 颜 颜 颜 颜 颜 颜 颜 颜

一般条件下 (不需要暗适应)时以亮底暗字认读为佳观察者在明处对象在暗处时需暗适应以暗底亮字为佳

Page 26: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提纲视听感知规律

传播理论与模式

Page 27: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传播概念

传播(communication):原指“通信、传达、联系”之意,后专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本课程所指的传播主要指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包括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的类型

传播

植物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教育传播

Page 28: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传播模式:拉斯威尔五W模式要素:

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从什么途径?)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缺陷:

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Page 29: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传播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Page 30: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传播模式:贝罗SMCR模式信源

(SOURCE)受传者

(RECEIVER)通道

(CHANNEL)

成分 结构

信息(MESSAGE)

传播技术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

传播技术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

Page 31: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要素:

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等特点:

有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严格规定性受者的特定性媒体和传播通道的多样性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调整再传送

通道传送 接收解释 评价反馈

Page 32: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的方式自学传播

指没有专职教师当面传授的一种教育传播方式。

个别传播

传播者与受传者单独面授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育传播方式。

课堂传播

学生的学习主要依据课本和教师的语言讲解,亦即是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符号进行。

远程传播

是非面对面的传播活动,例如函授、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等。

Page 33: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原理共同经验原理

教师与学生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

要使学生了解一件事物,教师必须用学生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比喻,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教育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

甲 乙

Page 34: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抽象层次原理

传播的内容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上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下移动;

既要说出抽象要点,又要用具体事物来支持;讲了熟悉的具体事物,又要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得出抽象的概念。

在教学媒体的选用上可以参考经验之塔

Page 35: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经验之塔(Dale’s Cone of Experience)

抽象的经验

观察的经验

做的经验

Page 36: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的观点底层至顶层,由最直接具体的经验逐次上升为最抽象的经验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教育不应止步于具体经验,必须引导抽象概念的形成

学校教育应重视应用各种直观教学模型与工具,使教学更为具体直观

位于塔中层的视听教具,往往能在可行性与实效性的获得较好的均衡

见教材P50

Page 37: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重复作用原理: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新呈现,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同一概念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能增强教育传播效果。

信息来源原理:有信誉的可靠的传播来源对人们有较佳的传播效果;当传者是受者乐于接受的对象时,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权威,同时也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选用的教材、资料的内容的来源应正确、真实、可靠。

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最小代价律: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收获

媒体选择原理:预期选择率=可能得到的报酬/需要付出的努力。

教育媒体制作和选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与教育媒体。要做到:方便省事;显著突出;吸引人;针对需要;注意受众已有的传播习惯。

Page 38: 2010《现代教育技术》Lecture3 视听传播理论

互勉

钓鱼岛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