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16

Transcript of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Page 1: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Page 2: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目次

【導言】 起源與開始 ................................................................................ 1

【文本到手稿】

第一章 《家變》:竊函,夢或發微之處 ..................................................17

第二章 背向完美語言:《背海的人》芻論 ..........................................57

第三章 附屬異義:王文興《家變》手稿..............................................87

【手稿與文本】

第四章 手稿與記憶..................................................................................... 113

第五章 手稿母題:《會飲》 ..................................................................... 159

第六章 「序」,或結束之開始:《剪翼史》手稿再探 ................... 199

第七章 「花心動」:周夢蝶〈賦格〉手稿初探 ................................. 241

【結論】 手稿,未盡與不成....................................................................... 271

【索引】 .......................................................................................................... 291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3: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sign of a method that replaces another

method. The series being replaced is the set

of relationships linked together by familial

analogy: father and son, the image, the

process of genesis, a story. In their places

stands: the brother, discontinuous concepts,

paragenesis, construction. . . . [I]nstead of a

source we have the intentional beginning,

instead of a story a construction. I take this

shift to b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wentieth-century writing. . . . The progressive advance

of knowledge, to which this shift belongs,

displaces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from

origin to beginning.

—Beginnings, Edward W. Said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4: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2 文本與現代手稿研究

1 艾依(Louis Hay)在其〈文本生成學:起源與觀點〉(“Genetic Criticism: Origins and Perspectives”)中提到德國浪漫主義認為文學藝術的體認需要回到初生狀態

(nascent state)、初始展翅片刻。德國觀念論與浪漫主義,可視為現代手稿研究

對於初始狀態興趣之濫觴(18)。較為詳盡的文本生成學簡史以及「初稿」(rough drafts)與「前文」(avant-texte)理論,請見第四章〈手稿與記憶〉。

  薩依德所描繪的開始,追根究底是在不可能之處尋找可能性,在父子承傳的

命定處,尋求可行性與庶出的可行(亞里斯多德的「可行」,請參考第四章),

在命運中尋求自由。此一自由的渴望,不但關連我們在王文興手稿探索所中所

觸及所謂「碎紙稿」階段的自由與強制問題(〈「序」,或結束之開始:《剪翼

史》手稿再探〉,下文 126 頁始相關討論),同時也涉及從事批評的我們如何

開始的問題,也就是評論者的開始與作者兩者於現代之開始:兩者皆需要,在

許多問題上,尋找起點與開始。此一伊底帕斯自由與命定的掙扎,其實帶領我

們面對薩依德所說開始的兩面:“The point of departure . . . thus has two aspects that animate one another. One leads to the project being realized: that is the transitive aspect of the beginning— that is, beginning with (or for) an anticipated end, or at least expected continuity. The other aspect retains for the beginning its identity as radical starting point: the intransitive and conceptual aspect, that which has no object but its own constant clarification”(「起點的兩面相互激發。其一是朝向實現中的目的,

此即開始之及物的(transitive)面向,也就是具有(或為了)某期待中的標的,

或至少預期中的延續性。另一面向,其開始保留本身「根本」(radical)的初始

性:其不及物(intransitive)與概念之性質,它除了自身之不斷自我澄清的過程

外,無其他對象的特質」)(72-3)。薩依德所描述之開始的及物與不及物、外向

與內向之雙重性,可提供理解艾依起始狀態的另一視角,也反映研究者開始之雙

面性。另外,本書第七章,〈「花心動」:周夢蝶〈賦格〉手稿初探〉,第一節末,

從周夢蝶〈賦格〉手稿中亦觀察到在詩人手稿的書寫過程,「我」逐漸被抹逝,

詩中的提問,從最初我的詢問,轉為出版版本中問題本身的聲音。此一自我抹除

的過程,一方面可見於些許手稿實例,另一方面,自我抹除與上述不及物的開

始,是否是相互取消的趨向,或是背道而馳的兩種力量?

上引題詞來自薩依德(Edward W. Said)《開始:意圖與方法》

(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僅就其書名本身而言,似乎與

手稿研究的主題若合符節:不論是本書第四章「初稿」與「前文」

的討論,或是「文本生成學」對於生成與創作之初啟、初生的興趣,

與開始有著待解的因緣。1 藉由《開始》,我們在序言中得以簡述書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5: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3導言/起源與開始

2 熱內特探索旁文專書為《旁文:詮釋的入門》(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英譯本出版於 1997。法文原著 Seuils 出版於 1987 年,我們於書末可讀到他對於

文本生成學的簡短討論(395-403)。Seuil 一字,即是門檻、閾值與開端。但是

對於熱內特來說,文本生成學研究應屬於旁文研究之範圍,手稿的開端屬於旁文

研究的門戶之內。

3 探討文本生成學的期刊專號,分別在 1995、1996 與 1997 出現。1995 年,

Romanic Review,86 卷第 3 期出刊;1996 出版的是 Yale French Studies,89 期,

專 號 題 名 為《 初 稿 》(Drafts); 而 Word & Image: A Journal of Verbal/Visual Enquiry,13 卷第 2 期出版於 1997 年。探討文本生成學之專書,以 2004 出版的

《文本發生學:文本與前文》(Genetic Criticism: Texts and Avant-textes)為開端。

另方面,根據田碩(G. Thomas Tanselle)說法,最早以文本生成學觀點編輯之

英美文學作品版本應是出版於 1962 年之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水手

比利巴德》(Billy Budd, Sailor : Reading Text and Genetic Text. Edited by. Harrison

中論文的開始,以及現代手稿研究所欲探索的初始,也透過《開始》

與「文本生成學」開始之似有若無的關連,投射出此書探索整體的

軌跡與欲面對的挑戰。

從時間而言,薩依德早期 1975 出版的《開始》與法國現代手稿

之間具有引發聯想之處,例如:熱內特(Gerard Genette)在其討論

「旁文」(paratext)著作書末,將在當時已逐漸成形之文本生成學研

究納入討論。2 熱內特研究與現代手稿研究之間的關連並非序言討論

範圍,詳情在此不論,但,於書末(〈結論:手稿,未盡與不成〉),

對於旁文與手稿研究關係,亦將藉由手稿實例展開較充分討論。熱

內特討論手稿材料,他所謂「前正文」(pre-texts),提到若干文本

生成學專著,其中較早出版時間為 1972 貝爾曼-諾埃爾(Bellemin-Nöel)提出「前文」之著作,就時間而言,這與薩依德一書出版年代,

相當靠近。英美學界,對於現代手稿研究,尤其是文本生成學較有

系統的引介,最初透過 90 年代包括 Romanic Review、Yale French Studies 與 Word & Image 期刊的專號引介,故熱內特,尤其是薩依德

對於開始的探索,可說是開始的前身與開始。3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6: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4 文本與現代手稿研究

從現代手稿研究的現在回顧薩依德此書之開始,或是反之,從

後者眺望文本生成學的未來,均會讓我們同時反思方法問題與興起

一種歷史想像。薩依德《開始》一書探討 18 至 20 世紀小說、哲學

與科學文本,時序上,這也是文本生成學者認為所謂現代手稿的浮

現階段,但是他立論的基礎與論述開展的模式,與生成學家自然有

異。雖然如此,但就開始的主題而言,又難免有可聯想的空間。也

就是,薩依德所開始的探索,究竟是否與 90 年代開始傳播的文本

生成學研究方法有所關連,尤其是我們記得兩者在 70 年代的遙相

對應?更重要地,與我們相關的是,面對大西洋兩岸遙相對應之故

事,文本生成學與中文現代手稿研究方法學上可否有所,或如何關

連,遙相對應?再者,薩依德開始的前身,是否與如何可視為現代

手稿研究歷史的前傳,其中所掩藏的歷史軌跡,能否成為上述文本

生成學與中文現代手稿研究尚待形成的故事的初稿?

換句話說,薩依德對於開始主題的探索與文本生成學方法學之

間的關連,或許可以作為本書對於手稿研究從理論及主題探索的一

個借鑑,或者,薩依德對於開始之主題或母題,是否可以視為手稿

研究理論的前身故事或本事? 4 手稿研究與手稿的母題是書中兩個

Hayford and Merton M. Sealts, Jr. Chicago UP, 1962)(“Critical Editions, Hypertext, and Genetic Criticism” , Romanic Review, vol. 86, May 1995, p. 582.)。

4 「本事」一詞,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其意包括「(1)詩詞或戲

劇中的故事,或所依據的事實。(2)事情的經過,原委。‧‧‧(3)長詩或劇

本的情節大意。如彌爾頓(Milton)在長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sic] 的每一

卷前,都加上本事」(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17096)。上述三層意涵,總而言之,點出此書探索起源的

不同面向:首先,本事可以指涉作品的「所依據的事實」或「事情的‧‧‧原

委」,即相對於情節(plot)的故事(story)。薩依德《開始》某種程度來說就

是討論現代作家與思想家如何在源出源初之處開始父子、意象、生成過程及故

事(father and son, the image, the process of genesis, a story),如何被兄弟、概念

片斷、旁支生成與建構(brother, discontinuous concepts, paragenesis, construction)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7: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5導言/起源與開始

相互交織的主線。第四章,〈手稿與記憶〉,除了簡介文本生成學背

景與從心理與歷史角度切入現代手稿研究之理論外,亦從亞里斯多

德詩學必然(necessity)、可能(possibility)與可行(probability)出發,擴展文本生成學家貝爾曼-諾埃爾以精神分析之遺忘與記憶

為範式的手稿觀向度。貝爾曼-諾埃爾之幼兒失憶模式所理解的

手稿材料意義,強調前文與正文之間,具有類似成年的自我與所有

意欲遺忘的其他自我之間的關係。有趣的是,薩依德亦在上引提詞

中舉出,現代作家的開始是試圖在父子承傳之外另闢蹊徑,在傳承

外,以「兄弟、斷續、旁支生成(paragenesis)與建構(construction)」取代父子與衣缽故事。5 對於此處貝爾曼-諾埃爾與薩依德的機緣巧

所取而代之:「起源」如何變成為「開始」,此序言的副標。研究現代開始與起

源,對於薩依德來說,是在起源與開始之間,察覺故事與建構,以及誕生過程與

旁支生成之間的差異。同時,在此書的結論中,我們將藉由《蘿娜之本》(The Original of Laura (Dying is Fun))實際的手稿材料,進一步思考手稿主題與理論

的關連。納博科夫的最後遺稿《蘿娜之本》,其英文標題中的 original 可譯為本

事、原委。再者,「長詩或劇本的情節大意」,其實與 proem 有關,即是彌爾頓

與史賓賽(Edmund Spenser)兩位詩人在其史詩中,置於主詩文前之簡短「情節

與大意概要」。亦即是,應屬於熱內特所討論的旁文。此情節大意中,有時所牽

涉的不只是情節摘要,也與作品之精神、主題相涉。就是說,「長詩或劇本的情

節大意」與「詩詞或戲劇中的故事」結合,故事與主題是本事的一體兩面。此本

事的兩面體,在我們討論手稿的開始時,也與「手稿主題」,或是手稿母題—

手稿作為文本本身探索的對象—有其關連。在〈手稿與記憶〉與〈手稿母題〉

中,我們嘗試將納博科夫多部小說中手稿母題的開展,放在手稿研究背景中加以

理解。簡言之,「本事」一詞,扭結了薩依德的開始、旁文、手稿研究與手稿母

題,也反映本書所處理的本事、開始的不同面向,其中包含了從手稿到旁文以及

文本中之手稿母題。

5 「建構」(construction)一詞,應屬佛洛伊德晚期概念,它相對於片面局部的「詮

釋」。在分析場景中,精神分析師有時需要逸出當下侷限的現實—用薩依德說

法,讓開始暫時脫離起源—加速受分析者幻想的演出,以便使敘述能夠更進一

步推向高潮,讓雙方均需直視其中現實與虛幻扭結張力所在,如此治療分析能夠

順勢進入關鍵處: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8: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6 文本與現代手稿研究

合,究竟該如何看待?是否要以家庭承傳或是斷續、旁支生成解釋

貝爾曼-諾埃爾與薩依德的衣缽以及其中的回憶與失憶?

在第四章討論過程中亦觸及手稿之母題,即文本對於手稿本身

之反思。除第四章所論及波赫士短篇〈傅涅斯與他的記憶〉中的記

憶手稿外,我們也在第五章〈手稿母題:《會飲》〉與〈結論:手

稿,未盡與不成〉中對手稿母題深入討論,其中設想在於,此母題

與手稿母題構成探討手稿研究理論旁支,另一發展之主線。此平行

探討目的,在於幫助我們在理論之餘,藉由從古典時代如柏拉圖對

話錄,到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瓦堡(Aby Warburg)現代主

義的手稿母題,思考文本生成學基本理念運用至不同時代,甚至不

同歷史脈絡的可能性:如果手稿母題得以透過文本的反思獲得對於

其手稿本身的體認(或誤識),那麼現代手稿研究亦可從此一母題的

歷史故事與反思中獲得靈感。以另一種方式來說,本書基本設想與

大致看法在於,手稿研究的發現可以同時出自現代手稿研究與部分

來自歷代手稿母題的探索;將手稿研究與手稿母題兩者交織探索,

本書希望能夠同時介紹手稿研究與其未來需待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而可以期待的就是,我們可從類似薩依德對於開始的探索—即使

很難,或不應該,將建構一詞局限在佛洛伊德於〈分析中之建構〉

(Konstruktionen in der Analyse, 1937)一文中所指定的相較而言的狹義下。

在這篇文章中,佛洛伊德主要目的在強調達到理想治療目標的困難度,亦即

獲得完全的回憶,連帶解除幼兒失憶:分析師應當進行真正的「建構」並將

之提議給病人。此外,在一些有利的情況下(建構精確,並且在病人已準備

好接受的時候告知),可使記憶或被抑制記憶的片段湧現。‧‧‧

在〈「一個小孩被打」〉‧‧‧中,佛洛伊德所力圖重建的是某一幻想的整

個演化;雖然此一演化的某些階段本質上似乎無法記起來,但是一種真正的

內在邏輯令人須假設它們的存在,並將之重建。(《精神分析辭彙》106) 是否可說,整個幻想提供回憶的真實內在邏輯,或是,開始的整體幻想提供建立

在真實上的記憶與起源的內在邏輯,即便其中原本無其存在,開始,作為一種幻

想的展現,是本源記憶內在邏輯之所在?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9: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7導言/起源與開始

此類探索出現於文本生成學之前之側—之中汲取養分。

提詞中薩依德點出語言特質促成現代作家在已有初始處,再行

開始,而其方法就是藉由語言本身的置換橫移特質,就如從父子承

傳、衍義為兄弟旁支(亦即: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薩依德

在此處以及《開始》全書,旨在敘述與分析於 18 世紀現代的歷史分

水嶺,在虛構與非虛構文本以及當代語言理論中,開始與起源間、

作品與理論間、罔兩與影的複雜故事。或許我們可以說,薩依德書

中的故事,也預示他與手稿研究的罔兩與影的故事,而在此其後續

的演繹中,上述文本中開始母題與語言理論,成為現代手稿重要的

兩條發展主線,同時此兩條主線的發展也循著歷史地景中不同的路

徑發展。最後,手稿研究與歷史脈絡之間互動一向是重點,就如我

們在第四章所看到文本生成學者艾依的討論,也更是手稿研究介入

中文手稿探索需要檢視的議題。

此書中,經過第四與五章手稿母題的轉折,我們藉著對於兩

位作者,王文興與周夢蝶的手稿材料,嘗試對於中文手稿做初步探

討。兩位作者可說是穿過各自的故事,從相對的方向接近語言與手

稿的核心。檢視周夢蝶〈賦格〉手稿時,我們可以在其初稿文字中

看到,詩人藉由意象與套語,或是自身文字以及擬仿或借用(來自

經典或翻譯之文字),藉由新舊語言罔兩與影之母題,來推動其語

言在手稿中的起心動念。另一方面,本書探討王文興之論文,相對

於從中間、從眾多語言遺產出發,我們選擇從頭開始,即是,一方

面從形式以及記憶時間的是否可能開始,另一方面本書選擇從探討

王文興文本非手稿面向的論文開始收錄,並且小結於第六章〈剪翼

史〉之較深入的研究。從第一章、第二、三與第六章,理想上,記

錄了透過理論所發掘出文本之時間與巨變等主題作為手稿研究之前

身前聲,亦同時顯現手稿理論介入文本閱讀之後現代手稿研究與閱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0: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8 文本與現代手稿研究

讀之相異,或是同工。6

6 在此感謝書稿三位匿名審查者所提供之意見。其中切中之處眾多,在此僅舉其與

現下討論相關之點:審查者指出書中討論王文興之四個章節,如不考慮序言與結

論,在書中全部七個章節佔有相當比重,職是,或許更為合適的標題是《王文興

與現代手稿研究》。此一建議非常值得考慮,但幾經思量,原書名《文本與現代

手稿研究》依然有其必要性。第一個原因在於,本書是中文現代手稿研究的初步

嘗試,實務上,手稿蒐羅範圍廣度與代表性均有限制,其他手稿材料無法企及王

文興手稿收集規模。此一侷限性,可能是先天或後天的,但我們可再回頭討論。

上述標題的選定,首要原因之一是,在進行手稿研究時,特定或個別的手稿是否

可以作為建立典範的實例,理論典範與個別實例之間關係,本身就應是一個理

論問題:個別實例是否與如何成為整體的典範,即,局部與整體的議題(亦請

參考第六章〈「序」,或結束之開始:《剪翼史》手稿再探〉201 與 210 頁,以及

〈結論〉275 頁)。以較大篇幅討論王文興手稿,有其理論上與象徵性(及實際原

因):在許多因素的配合下,王文興手稿蒐羅種類較為完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

是,我希望能透過從王文興文本的探討到其手稿材料浮現後的研究,呈現出文本

與手稿研究兩種路徑上的關聯及些許的差異。就這個角度而言,所有王文興的討

論應視為整體典範挪移軌跡上不同的中途點,故本書如在此目的之達成上有所不

足,那是整體企圖的未成,而不應該完全是特定手稿材料比重上的失衡。本書透

過王文興、周夢蝶、柏拉圖、佛洛伊德與納博科夫的手稿材料,希望能象徵性地

嘗試、捉摸現代手稿研究和不同歷史脈絡和中文語境的關連。是故,就本書象徵

性或寓言式的嘗試角度而言,上述手稿研究固然有因手稿材料深入程度不同,但

其重要性相似;所以,篇幅的意義就應居次,亦即是,王文興與其他手稿探索應

視為朝向手稿研究的迂迴程度不一的路徑。同時,單獨四個篇章,大部分圍繞手

稿討論,不論對於王文興之全面研究或是其作品之完整詮釋,最多僅扮演輔佐的

角色。另一審查意見提議,書中論及手稿之餘,如能兼顧個人氣質、歷史與社會

環境乃至手稿之故事,應更為可觀。雖然有關手稿研究與歷史脈絡互動,第四章

〈手稿與記憶〉藉著艾依觸及在文本生成學脈絡下現代手稿研究看待歷史脈絡的

方式,但書中著墨處有限。有關王文興手稿與手稿研究關係,序言後半部論及第

六與第七章內容時,亦有討論。

  另一方面,審查意見所提之個人氣質與手稿檔案故事方面,或許可以挪用點

出下一步研究的可能性:不論是王文興或是周夢蝶手稿,收集過程之情況,創作

者對創作意義與其(人、出版過程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結果,也與特定時代

和文化對於檔案的關懷與想像方式有關連。手稿有無、如何留存、多寡、屬於何

人或何種機構,兩位作家均有所異,但重點在於,所有或大部分手稿與其留存狀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1: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9導言/起源與開始

小說家文本—始自《家變》,經《背海的人》,持續至《剪翼

史》—對於生命中斷裂與根本善變迂迴核心的探索,也可以說是

演繹發微,與薩依德開始的雙面性,就是開始(即此序言註腳 1 所

提到,開始之及物面向)與未盡(開始的不及物但縈迴於自身之上)

兩者,也使得此一主題的討論從一開始就與薩依德所點出現代開始

的起點與終點,亦即語言,有關。

雖然本書所包含探討王文興文本之論文出版時間前後涵蓋幾近

20 年,但是小說家作品與語言之密切關連,是書中討論作家所有論

文的共通議題。將前後不同論文置於一處,除了語言對於開始討論

所佔的決定性位置之外,不同階段的論文,如第一章〈《家變》:竊

函,夢或發微之處〉所強調的如時間、韻律和形式探索,與書中主

題依然有關。我們從序言回看此論文,論文重點的確集中在作品如

何面對變動,以及如何透過形式與子尋父主題的探索,切入時間的

漩渦,以便在此看似紊亂混沌的印象與事件中,持續鈎沈巨變的道

理與發微之處。這之中的奇異點與事件視界,可以由文中的夢與竊

函主題略見一二。尤其是竊函主題的探索,提醒我們留在表面,駐

留在文字的表面,這是連結王文興論文與此書的重要線索。同時,

就如薩依德所認定,現代作家對於開始的興趣,來自語言幫助他們

在起源處開始。第一章論文中的竊函、書信,以及論文本身書信

體(epistolary)的形式,一方面象徵論文書信、對話、嘗試與初試

性質,另一方面,論文竊函與書信體,其實從熱內特的觀點來看,

是屬於旁文討論的範圍,尤其是介於獻詞與序言間,所謂的「致讀

者書」(dedicatory epistle)類型,其目的是在正文之前闡明方法與

旨意。而機緣巧合的,第一章本身也可視為從文本開始的前一段旅

況—有無、如何、多寡、歸屬—均是其來有自,而其來由是由個人氣質因

緣、歷史脈絡、社經狀態與檔案想像之間交織而成,此書研究或許可說是拈在指

尖的第一個線索。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2: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10 文本與現代手稿研究

程,而就像許多現代的旅程,序幕與劇情同等重要,或借用薩依德

的用語,這是不及物的開始,在各種時間斷帶的變動中詩意的起

始。同時,論文也觸及開始之方法學討論,即愛倫 • 波(Edgar Allan Poe)的〈寫作哲學〉與〈詩歌原則〉:留在文字也暗示開始方法的

持續深思與自省,文字作為方法或真理的自省。

再者,完美語言的母題(第二章)與文本中的附屬面向(即第

三章中所探討之標點符號實驗),既是文本主題或是層面的探索,

更且也影響到王文興手稿材料出現之後,手稿研究的對象。7 從附屬

現象著手,事實上,代表與周夢蝶相對的語言嘗試,王文興試圖從

根源處開始,相對於周夢蝶從一些套語、典故著手。〈附屬異義:王

文興《家變》手稿〉針對手稿中所謂附屬現象討論,但此論文也同

時代表著由文本到手稿的轉折:附屬現象在此論文中及扮演從意義

與詮釋的探索,逐漸轉移至手稿研究。

但〈附屬異義〉的書寫過程與之後有意無意的轉移,也與手稿

研究必須面對的情況有關:手稿研究需要手稿材料的保存與取得,

如無手稿材料保存,或雖得以保存,但無法充分取得研究機會,手

稿研究亦不得開展。不同的文化歷史脈絡,會出現不同之觀念與實

際的高牆。某種程度來說,書中討論王文興作品之論文,記錄了從

文本到納入手稿材料之後的歷程。8 書末的第六章(〈「序」,或結

束之開始:《剪翼史》手稿再探〉),更經歷或許屬於手稿研究普

7 「附屬」一詞指的是英美版本學中所謂的 accidentals,相對於具意義影響的實質

面向(substantive)。關於此附屬面向與王文興《家變》手稿的密切關連與其中意

涵,請參考〈附屬異義:王文興《家變》手稿〉。

8 就探討中文手稿論文之發表時間而言,第一章〈《家變》:竊函,夢或發微之處〉

原發表於 1999 年,第二章〈背向完美語言:《背海的人》芻論〉發表於 2001 年,

第三章〈附屬異義:王文興《家變》手稿〉發表於 2010 年,第七章〈「花心動」:

周夢蝶〈賦格〉手稿初探〉發表於 2014 年,第六章〈「序」,或結束之開始:《剪

翼史》手稿再探〉為期刊稿改寫為此書版本。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3: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11導言/起源與開始

遍的故事。因為此篇論文寫作之始,《剪翼史》尚未完稿,故論文

以法譯初發表於 2014 出刊的 Genesis: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critique génétique(《創始:國際文本生成學期刊》)之際,一部份手稿材料

並未能夠納入手稿討論中。而在將上述論文改寫為書稿時,隨著《剪

翼史》的完成與清稿取得,以及對此批材料的理解,也修訂了全體

的詮釋。薩依德強調開始的兩個面向,使得開始不但以及物方式向

前向外,同時也會以不及物或反身方式回溯到自身。因此,從文本

到手稿,或者,陸續出現不同的手稿材料,以及書中所有討論王文

興的論文應視為一體,它體現從文本開始到手稿之開始的歷程與整

體故事,包含及物與不及物的開始,也包含在期待之外乃至不足與

錯誤嘗試的歷程,而它開展方式也在上述兩種開始之間或之外。

相對於書中大部分討論,周夢蝶〈賦格〉手稿探討代表詩手稿

的初步嘗試,同時在此詩之手稿材料所觀察到的,亦不同於王文興

之語言實驗。將其置於《剪翼史》與結論之間,適可點出若干重點:

首先,如前所述,《剪翼史》手稿研究之寫作與手稿資料收集期間均

較久,其正面之處在於,相關材料之整理與獲得,相對於因時空阻

隔而無法或未能全面收集充分之檔案,王文興小說手稿研究檔案的

形成相對完整,雖然此最佳情況也並非必然如此,或是周夢蝶或其

他作家之手稿材料之蒐羅必定困難,但是手稿研究勢必面對此概念

與實際的挑戰。生成檔案的形成,對於現代手稿研究而言,是實際

與理論的起點與重點,雖然在此書中,我們並無機會深入,但〈賦

格〉,尤其是《剪翼史》之手稿材料的收集及過程有其象徵性,同

時,我們也在討論《剪翼史》以及結論中探索納博科夫手稿之時觸

及此一系列問題:生成檔案之形成與手稿材料之是否可能窮盡等 9。

9 在〈「花心動」〉一文完成後,檢視周夢蝶創作手稿,我們發現,〈賦格〉手稿是

否構成典型周夢蝶手稿之生成模式,亦即所有改動痕跡均存於一紙之上,有其重

新檢視之必要。例如,在周夢蝶手稿資料中,我們看到〈兩個紅胸鳥〉之手稿材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4: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12 文本與現代手稿研究

同時,生成檔案問題亦牽涉公私領域之分,以及在特定歷史與文化

脈絡中何謂檔案文件手跡等觀念,但這些相互關連的問題超出本書

目前的範圍。

手稿材料的故事,以及本事與母題,結合〈「花心動」:周夢蝶

〈賦格〉手稿初探〉與〈結論:手稿,未盡與不成〉。就理論而言,

兩者皆與手稿周邊(或是熱內特所說的旁文)及母題相關。如前所

言,周夢蝶〈賦格〉中我們看到套語、典故與互文材料之母題,而

納博科夫之《蘿娜之本》(The Original of Laura (Dying is Fun))(或

譯為《蘿娜本事》)手稿材料,允許我們在結論中,藉著翻閱塵封

30 年的《蘿娜之本》故事,揚起陳跡與當下時間塵埃,此一手稿

所引發圍繞著此材料的一連串議題,從旁文、手稿到出版之倫理問

題(例如:《蘿娜之本》作為未臻完備的手稿,是否值得問市)。某

種程度來說,手稿故事不得不是寓言,或是手稿本身無法避免成為

寓言、母題的潛在可能,《蘿娜之本》中所涉及的本事(the original)與經由小說中各個人物所編撰出不同的蘿娜故事,構成此一(不成

或未盡)文本的核心主題。此一寓言是否符合與我們處理中文手稿

過程中所面對的手稿、本事與故事,可能需要更多中文與非中文手

稿研究的介入與反思,才能得到初步的答案。10

料,其上標有「第二稿」。此一材料的存在是否表示,周夢蝶某些詩手稿並非所

有生成痕跡存留於一紙,而是保存於不同份的材料之上?

  研究周夢蝶之論文最初發表於 2013 年年初會議,因此會議籌辦同時,得以

在許多學界前輩與詩人友人大力協助下聚集了平時幾乎不可能匯於一堂的手稿暨

創作文物。會議之後 2014 年,詩人即辭世。手稿材料之匯於一堂,也幾乎成為

絕響。釐清納博科夫與周夢蝶手稿的故事兩者之間寓言的關係,有助於我們思考

文本生成學運用於中文手稿材料的理論問題,以及有關手稿典藏與公開之制度、

出版與各種層面之倫理議題。

10 從相對角度而言,手稿研究是否適合與手稿母題一併討論,或是手稿研究是否適

合以寓言或是隱喻方式理解,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面對具有長久歷史、累積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5: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13導言/起源與開始

探討中文文本與手稿材料使得本書一分為二,第一部分(第一

到第三章)是「文本到手稿」,論文處理王文興文本主題延續到手

稿的關懷,此部分以第三章為分水嶺。第二部分(第四到第七章)

屬「手稿與本文」,其中第四與第五章的探討對象擴展到西方文本

手稿,並且簡短介紹文本生成學基本理論。於書末之第六、七章,

我們在文本生成學的基礎上,回到中文手稿較為深入的探索。結論

中,我們藉由納博科夫的遺作小說手稿,聚集手稿研究的理論、手

稿母題與旁支或旁文面向,以及圍繞著手稿的故事,透過此一系列

倫理議題,希望能夠點出手稿理論與現象的重要面向,並進一步窺

探手稿研究進一步努的方向。

薩依德在提詞末尾,提出二十世紀知識典範造成的改變之一,

就是我們不再責成源頭之追索,當代的責任在於尋找開始,或許手

稿研究所投射出來的是多樣開始,告訴我們此一開始的尋覓。探詢

手稿的初始狀態,以帶有幻想色彩之理論反思,或可幫助我們理

解,不論在序言中或其他論述中尋求起源的我們,也同時必須思考

到底自身的開始為何,幻想中的內在邏輯如何可以填補在記憶中的

永恆空缺。11

豐富且有相當實證必要的手稿材料與研究傳統而言,以隱喻之手稿,或手稿之寓

言切入手稿領域,或許一方面並非真正與材料面對面奮戰,並且,更進一步,也

可能反而侷限了手稿本身資料的判讀、整理、綜合與分析的實證與細節的工作。

手稿寓言有可能過於粗糙,流於玄想或是類型化,而無法觸及特定手稿研究中之

幽微繁複而無法預測之處。或許在接納手稿母題以及與其保持距離兩種看法之

間,我們可以先考慮手稿的類型,因不同類型的手稿要求、邀請不同之手稿研究

取向。

11 提詞中相關文字是: “The progressive advance of knowledge . . . displaces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from origin to beginning”(「知識的進步發展……使得責任不再落

於起源而是在開始之上」)。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Page 16: 17 - 國立臺灣大學...1 【導言】 起源與開始 The net result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s an intentional structure signifying 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 Words are the beginning

14 文本與現代手稿研究

引用書目

Said, Edward W. Beginnings: Intentions and Method. Basic Books, 1975.

Tanselle, G. Thomas. “Critical Editions, Hypertext, and Genetic Criticism.”

Romanic Review, vol. 86, no. 3, 1995, pp. 581-93.

沈志中,王文基譯,陳傳興監譯。《精神分析辭彙》。尚 • 拉普朗虛(Jean

Laplanche)、尚-柏騰 • 彭大歷斯(J.-B. Pontalis)。行人出版社,

2000。

教育部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

cbdic/gsweb.cgi?ccd=QyioNf&o=e0&sec=sec1&index=1。

【附註】:

《家變》、《背海的人》、《剪翼史》、〈賦格〉,以及《不負如來不

負卿》的清稿影本等手稿圖像,獲得王文興老師、曾進豐老師同意

授權使用,在此銘謝。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