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课15

7
讨讨讨 15 BCN3112 讨讨讨 一,。 讨讨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我 2013我8我5我我2013我8我6我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我我我 。, 2A 2E 我 2F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109 我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10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我 我我我我我我 。,。,,。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 我我我我我我 讨讨 2A 2E 2F 81-100 8 5 8 21 61-80 13 16 17 46 41-60 8 7 6 21 21-40 4 7 4 15 1-20 1 2 2 5 我我 34 37 37 108 讨讨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讨讨讨讨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 P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 我我我我 P =我我我我我我 ¿¿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description

讨论课15

Transcript of 讨论课15

Page 1: 讨论课15

讨论课 15 BCN3112

课题:根据一份小学华文测验的模拟结果,小组分析相关的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

施行、评分

我们的将测验的实施分为两天进行,即 2013年 8月 5日和 2013年 8月 6日。

所涉及的班级总共有三班,那就是 2A、2E和 2F。应考的人数总共有 109人。教

师在考试开始前的 10分钟向学生说明测验规则,之后才分发试卷给学生检查页数。

学生作答时,教师也在旁巡视。测验结束后,教师把试卷收集回来,确保全部学生

都有交上试卷。

在评分时,教师根据所拟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批阅者总共有四人,而是

以轮流批阅的方式进行评分,以确保评分的客观性。此外,教师也采用个别分题批

阅的方式进行评分,主要是在批阅论述性试题方面。这种方式能够让教师掌握各题

的评分要点和给分比例,也能够对学生的作答情形逐题进行比较。

以下是我们等级分布统计表:

分数 2A 2E 2F

81-100 8 5 8 21

61-80 13 16 17 46

41-60 8 7 6 21

21-40 4 7 4 15

1-20 1 2 2 5

总计 34 37 37 108

图表一:等级分布统计表

高分组答对的人数

低分组答对的人数

Page 2: 讨论课15

讨论课 15 BCN3112

结果分析

难度:

题目难度就是题目的难易程度。试题难度指数(P)是答对试题的人数除以参加测

验的人数,或该题平均得分除以该题满分数。公式为:

难度指数(P)=该题平均得分¿¿

一般来讲,不同目的的测验难易要求有所不同。目标参照测验,试题难度以 0.80

为宜,常模参照测验以 0.50左右为宜。但无论哪种测验,都应避免难度过大或过

小的情况,否则会出现全体学生分数都偏高或偏低的现象,不能真实反映应试者水

平。

客观选项题

P=[(1299题)(3分)]÷108 人

60分

= 36.083360

= 0.60

问 答题

P=1490.520

=13.8009259

20

= 0.69

Page 3: 讨论课15

讨论课 15 BCN3112

看图写话

P=129720

= 12.0092593

20

= 0.60

分析:

这一项测验的类型是属于常模参照测验。从各组的难度指数看来,每一组试题的难

度都达到了 0.5左右,所以这一份测验的试题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应试者的水平。

区分度:

D = PU - PL,其中D是区分度指数,PU是高分组在一个题上的答对率,PL是低

分组在同一个题上的答对率。

PU = 高分组答对的人数高分组的总人数

PL = 低分组答对的人数低 分组的总人数

PU = 2129

= 0.7241

PL = 5

29

= 0.1724

高分组的总人数

= 得分最高的 27%

= 108人 x 0.27

= 29人

低分组的总人数

= 得分最低的 27%

= 108人 x 0.27

= 29人

Page 4: 讨论课15

讨论课 15 BCN3112

D = PU - PL

= 0.7241 - 0.1724

= 0.5517

因此,根据数据显示,此试卷的区分度为 0.5517。区分度在 0.30以上,属优良

水平。

等级分数统计表

原始分数 等级 2A 2E 2F 总计

80-100 优等 10 6 8 24

65-79 良好 7 11 15 33

51-64 中等 5 8 4 17

40-50 及格 7 3 4 14

0-39 不及格 5 9 6 20

总计 34 37 37 108

图表二:等级分布统计表

原始分数 学生人数(ƒ) χ ƒχ 百分等级(%)0-39 20 19.5 390.0 18.540-50 14 45.0 630.0 13.051-64 17 57.5 977.5 15.765-79 33 72.0 2376.0 30.680-100 24 90.0 2160.0 22.2∑ƒ 108 ∑ƒχ 6533.5 100图表三:平均数以及百分等级

Page 5: 讨论课15

讨论课 15 BCN3112

平均数:

=6533.5

108

= 60.5

分析:根据所得的计算结果,也就是 60.5分,学生的总体水平属于中等。

百分等级=f

∑ f x 100%

百分等级 1(0-39) = 20

108 x 100%

= 18.5%

百分等级 2(40-50) = 14108 x 100%

= 13.0%

百分等级 3(51-64) = 17

108 x 100%

= 15.7%

百分等级 4(65-79) = 33

108 x 100%

= 30.6%

百分等级 5(80-100) = 24108 x 100%

¿∑ fx

∑ f

Page 6: 讨论课15

讨论课 15 BCN3112

= 22.2%

以上图表显示 108位学生的分数等级,共有 24位应试者获得优等的等级

(80-100)、33位应试者获得良好的等级(65-79)、17位应试者获得中等的

等级(51-64)、14位应试者获得及格的等级(40-50),而有 20应试者处在于

不及格的等级(0-39)。

优等生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试题,并能够给予正确的答案。获得

良好等级的应试者,在客观性试题和论文式试题方面的作答则是中规中矩,有些答

案符合答题要求,有些则反之。

获得中等等级的应试者,多数失分于看图写话这一道试题。学生无法依据图

片展开联想而给予合适的答案。这些应试者所给予的五道答案,多数都存在着重复

性的内容。

及格等级的应试者无论在客观性试题或论文式试题作答方面都不理想。在客

观性试题方面,他们无法仔细的分析题目和选出正确的选项。在论文式试题方面,

他们虽然懂得题目要求,但是并无法给予正确的答案。在回答问答题时就能够依据

问题给予合理的答案,但在看图写话这一道试题方面,他们无法依据图片展开联想

而给予合理的答案,他们所给予的答案多数含有重复性的内容。

处在不及格这一等级的学生,无论在客观性试题或论文式试题都无法给予理

想的表现。在客观性试题和论文性试题方面,他们都无法理解试题的要求而给予正

确的答案。在论文式试题方面,他们不懂的题目的要求,不是答非所问就是没有作

答。在看图写话方面,不是没有作答就是所给予的答案都是重复性的内容。

全距

全距,R= X - Xmax min

Page 7: 讨论课15

讨论课 15 BCN3112

=90.0 - 19.5

=70.5

分析:

根据所得的计算结果,全距为 70.5分,离散程度大,分数分布广。

标准差

标准差,

==

=

= √27.155

= 5.21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Z = X−XS

Z1 = 19.5−60.5

5.21

= -7.87 Z2 =

45.0−60.55.21

= -2.97Z3 =

57.5−60.55.21

= -0.57

√ 2932.75108

√(19.5−60.5)2+(45.0−60.5)2+(57.5−60.5)2 +(72.0−60.5)2+(90.0−60.5)2

108

Page 8: 讨论课15

讨论课 15 BCN3112

Z4 = 72.0−60.5

5.21

= 2.21Z5 =

90.0−60.55.21

= 5.66分析:

根据所得的计算结果,分数分布在-7.87到 5.66之间,与正常的-3到+3的分数分布范围相比,差距太大了,分数分布是不常态的。

资料来源:

朱作仁(1991)《语测验原理与实施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 72-8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