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42
2009 9 26 ~ 10 5 印度、尼泊爾 10 日朝聖之旅 ( ) 印度 總統府、印度門、國立博物館 、鹿野苑 請按鍵換頁

description

能與覺真長老同訪佛國,追尋佛陀的足跡,心中充滿了感恩。它既是成就一趟「靈山會上智慧金剛行」,亦是「心靈之泉,生命之源」尋根之旅。長老隨緣應機,時時說法,鹿野苑、恆河、菩提伽耶、苦行林、靈鷲山、竹林精舍、七葉窟、那爛陀遺址、舍衛國、王舍城、祇園精舍、藍毗尼......,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大家乘願而去滿載而歸。 帶著感恩懺悔的心,在舍利塔前、石柱前、說法地、涅槃處........,跪拜求懺悔。滿心的感恩、感動及感謝。 ∫ 待續 ∫

Transcript of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1: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2009 年 9 月 26 日 ~ 10 月 5 日

印度、 尼泊爾 10 日朝聖之旅 ( 一 ) — 印度 總統府、印度門、國立博物館 、鹿野苑

請按鍵換頁

Page 2: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覺真長老、宏昌法師 及分別來自於中國、 香港及台灣,共 30 人。

Page 3: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中國

尼泊爾

印 度

不丹

巴基斯坦

孟加拉

Page 4: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印度簡介 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獨立後的 53 年以來,在政 治、經濟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鄰中國、尼泊爾和不丹,西北部是巴基斯坦,東北部和東部同緬甸和孟加拉國接壤,南瀕印度洋,西部和東部分別瀕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面積 297.47 萬平方公里。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 2000 年前後創 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 14 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徵服了當地土著達羅毗茶人,將其驅趕到南部一帶 ,雅利安人從此成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約公元前 1000 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 4 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公元前 3 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

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Page 5: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 3,287,590 平方公里,實際控制面積為 3,166,414 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人口 11.03 億( 2005 年),僅次於中國。印度民族和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

1915 年,甘地( Gandhi )從南非返國。 1920 年甘地發起一項 「不合作運動」,以和平抵抗方式,對抗英國殖民地政府。印度終於在

1947 年 8 月 15 日正式獨立。

Page 6: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族群组成 : 印度 - 雅利安人 72% , 達羅毗荼人 25%, 蒙古人和 其他3% (2000 年 ) •宗教 : 印度教 80.5%, 伊斯蘭教 13.4%, 基督教 2.3%, 錫克教 1.9%,

佛教與其他 1.8%, (2001) •語言 :英語為通用語言 ; 印地語為全国的官方語言 , 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 , 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 22 種之多。•風俗: “ ”印度教盛行 萬物有靈 的自然崇拜。虔誠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願:到聖城朝拜濕婆神,到恒河洗聖浴、飲聖水,死後葬于恒河。以黃牛為神,對它頂禮膜拜。•四種種姓:分為最高級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也就是僧侶、武士、庶民、賤民四種姓。實質上現階段印度的種姓制度,除了部份的婆羅門階級之外,其他人已不再用舊有的三種姓階級來分野。取而代之的,是按職業等級所區分的階級制度。

印度貨幣盧比 印度國旗

Page 7: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第二天: 2009年 9/27(日 )

新德里:印度門、博物館。下午由瓦臘那西館

飛往鹿野苑。

第一天: 2009/9/26 (六 )香港飛往印度,印度時間慢香港 2.5 hrs抵達印度已經是當地時間 21:00( 23:30)回到酒店已經深夜了。

第二天9/27 下午離瓦拉那西約

10km的鹿野苑大佛塔、博物館、

佛陀初轉法輪處

地圖上,紅字是古代地名。

灰色字:現代地名。

Page 8: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朝聖( Dharma YAtra )是宗教徒嚮往追隨教主足跡的方式。對一個宗教徒而言,這是神聖及深具意義的,因為聖跡代表著教主曾經是活生生、有血有淚的人,歷經千錘百鍊才換取這醒悟的生命,自覺覺人、自利利人。

  釋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生於印度的大覺者。佛陀的誕生、苦修、成道、弘化及涅槃等地,這些聖蹟與歷史光輝,至今依然留在印度當地。佛法源源流長並並已傳播於世界,深受萬眾景仰。 (以下自動播放並請將音量調小)

Page 9: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上午 5:30 點,靈鷲山朝聖,三步一跪拜。(覺真長老 梵音 唱誦)

Page 10: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幡動,法傳。

Page 11: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靈鷲山 說法臺 靈鷲山 說法。迎著晨曦,以天為蘆,以地為蓆,讓心;沉靜於靈山、恆河廣袤天地間,此情此景,人生能有幾回?

Page 12: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恆河說法說法足跡。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覺真長老 的梵音唱誦

猶如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Page 13: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敬愛的 覺真長老,時時笑口常開,雖然已經七十有七,但我覺得他如二十七,健步如飛,永遠走在最前面,我們

……追都追不上。講起法來,聲音嘹亮,弘遍十方, ,時時關心我們,似父如母,亦師亦友,同行一路,我們何其有幸呀!(以下請按鍵換頁)

Page 14: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真正的智者不會離群索居、孤芳自賞;凡情不礙聖者,聖者不遠凡情。

一位聖者的成就,就是以精神的絕對自由,達到現實生活的自在

無礙。長老亦如是。 以下 請按鍵換頁

Page 15: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 印度國父 甘地

Page 16: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17: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印度門看起來很像巴黎的凱旋門,高 48.7米,拱門高 42米、寬 21.3米,巍巍壯觀。它是為紀念一戰中英國和印度的 7 萬名陣亡戰士所建。

Page 18: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19: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20: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印度國立博物館,館內一偶。 佛陀的舍利塔舍利塔前禮誦、跪拜頂禮、繞塔,感恩求懺悔。

Page 21: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印度國立博物館前合影。

Page 22: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鹿野苑 (Sarnath , Deer Park)

這裡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據佛教《六度集經》等記載,這裡過去曾是原始森林,有兩群野鹿在此生活。國王經常來此獵鹿,殘害生靈。菩薩鹿王於心不忍,就向國王建議.如要吃鹿,每天自動奉上一鹿,不要再到這裡塗炭群鹿了。一天,輪到一只懷孕的母鹿進獻國王,鹿王可憐兩條生命,於是自薦去見國王。此事感動國王,和鹿王約定從此不再獵鹿,並將此地僻為鹿苑,成為鹿群的極樂淨土。  另一說法是佛陀成正等正覺後,想起苦行林追隨他一塊兒修行的五位侍者,他們因為對當時的悉達多太子捨棄苦行感到失望而離開,來到迦濕國的鹿野苑。據說當時這裡有群鹿聚居,林野清靜,吸引很多修行人在此修行。聽到佛陀來訪的消息,五位修行人並沒有熱情的歡迎。五位修行人向佛陀提出心中的疑惑與想法,佛陀耐心的說法,他們信服了,成為佛陀的第一批聽聞無上正法的的人,也是第一批出

 家聲聞弟子。由此,三寶具足了。揭開了印度佛教史的第一頁。

Page 23: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24: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25: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26: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達美克大塔

摩健陀具提僧院

長老說法,洗耳恭聞。

Page 27: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為了標示佛陀初轉法輪之地,在此樹立了一支有四個獅頭的巨大石柱,並擴建僧院護持佛法。之後的薩卡( Saka)和貴霜( Kushana)王朝對鹿野苑的維護、增建不曾間斷。成為歷時 1500年的教育中心,極為繁榮,鹿野苑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來。

目前斷裂的石柱群已由鐵欄杆包圍起來,保護在一個小亭子內供人們瞻仰。 一般認為;這是阿育王為了紀念 佛陀在此初轉法輪、以及僧團的成立所豎立之標識性石柱;但也有另一種說法;僧團成立後,佛陀派遣五比丘及耶舍等共 60位僧伽,分別到印度各地去開演聖法: 「比丘們啊!我已脫離一切人天桎銬,你們亦復如是。為了世人的利益,出於對世人的慈悲,你們現在去漫遊吧!宣揚這從頭至尾都是光

榮的法義,宣揚這圓滿無缺清靜聖潔的生活。」

阿育王石柱矗立之處,即是他們出發之點。

Page 28: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阿育王石柱。

Page 29: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30: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31: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32: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33: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法王塔 (Dharmarajika Stupa)

-- 首轉法輪塔  在達美克佛塔北方不遠處的這座塔,被破壞只剩一個圓形基址。原來塔是阿育王建的,直徑13m ,到笈多王朝時,再擴建兩倍大,成今日模樣。據信這裡是佛陀第一次向五位苦行者初轉法輪的地

點 (First Sermon) 。十八世紀前,此塔還是完整無損。後來被當時糊塗的地方官員拆除,將磚頭拿去建造菜市場。

十九世紀末,英國考古人員曾在這裡挖出一個藏有佛舍利的寶函。

Page 34: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哇!印度婦女的頭上功夫可真「

冇得頂,好犀利呀!

Page 35: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西元一九五0

年起,博物館開始收藏鹿野苑所發現的

遺物,目前收有眾多佛陀與菩薩的雕像,這些雕刻品大都屬

於4~5世紀笈多王朝(G

upta Period)

時期的作品,最主要四

大雕刻是:

頂獅

(Lion C

apital)

在大廳的入口,可看到這座壯觀的孔雀

王朝時期藝術代表作(圖左),它原來是阿育王石柱的頂獅。

這座磨光的沙岩雕刻,高2.3

米,是四隻獅子背對背坐在一

個高約30

公分的底座上,代表佛向四方說法。底座有四隻

動物,期間有法輪隔開。即:牛,代表佛出生。象,代表佛

陀進入摩耶夫人的母胎。馬,代表悉達多太子離皇宮求法。

獅子,代表第一次說法。頂獅現今是印度的國徽,而法輪則

是印度國旗的圖案。

抵達鹿野苑博物館時,已過了開館時間。

Page 36: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37: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佛陀「初轉法輪」像,長老帶領大家繞塔、繞樹、拜佛、三皈依及發四弘誓願。

Page 38: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39: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Page 40: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瓊賢菩薩壽誕,祝您生日快樂,年年有今日。

Page 41: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慈 悲 在佛教中,「慈」指願眾生樂。「悲」指願拔眾生苦,它們屬於佛教「四無量心」中的兩個「無量心」,常合稱「慈悲」。

慈,梵語 maitrya , maitrī ,巴利語 metti ;悲,梵語 karuna ,巴利語同。慈愛眾生並給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救苦救難,稱為悲。二者合稱慈悲。

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沒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慈悲分為三種:

(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小悲)

(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捨棄執著,見一切法皆從緣生,以種種物奉獻別人。(中悲)

(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平等絕對之慈悲,觀諸法實相而行慈悲,此係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為大慈大悲。(大悲)

Page 42: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祝福您~

由於圖片太多,資料太多,但都想與您分享,所以請耐

心等候,將分十個檔案與您分享。

能與覺真長老同訪佛國,追尋佛陀的足跡,心中充滿了

感恩。它既是成就一趟「

靈山會上智慧金剛行」

,亦是「

靈之泉,生命之源」

尋根之旅。長老隨緣應機,時時說法,

鹿野苑、恆河、菩提伽耶、苦行林、靈鷲山、竹林精舍、七

葉窟、那爛陀遺址、舍衛國、王舍城、祇園精舍、藍毗

尼......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大家乘願而去滿

載而歸。帶著感恩懺悔的心,在舍利塔前、石柱前、說法地

、涅槃處........

,跪拜求懺悔。滿心的感恩、感動及感謝。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