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10

6
ARS ELECTRONICA 林茨 电子艺术节 李振华 北京艺术实验室 李振华:1975年出生,现在担任2010-2012上海 电子艺术节(2010-2012Shanghai eARTS Festival)总规 划,2010德国转译媒体艺术节评委(transmediale 10), Leonardo Journal顾问(2007至今),SCVA世界艺术刊 物顾问(2009)。 电子艺术节——科技与社会 电子艺术大奖——国际竞争力的数码艺术 电子艺术中心——未来博物馆 电子艺术未来实验室—— 面向未来创新 实验室 这是欧洲最古老的电子艺术节,于 1979 9 18 日第一次呈现,当时只 20 位艺术家和科学家参与其中,对比 2008 年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近 500 位艺术 家、讲演者、科学家,林茨电子艺术节已 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艺术盛会。艺术节 从数字革新出发,后来发展为多针对新媒 体领域的最重要的领航船。其影响力贯穿 欧洲与亚洲,近期更是在日本的 MOT 展出 其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之前于 2007 年的 与上海电子艺术节的合作,和 2008 年与 中国美术馆《合成时代 :媒体中国 2008项目的合作,都可见其在新媒体艺术展出 和研究方面之贡献。另外因为转译的原因, 这些信息往往不能通达到各个方面的艺术 机构和艺术工作者,林茨电子艺术节积累 的经验和展出的作品、研究的成果都在其 庞大的网络上有所体现,但是观者需要基 础的英文,甚至德文的阅读能力,方能探 究其发展之脉络。 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这一项 目自 1987 年启动以来,受到了广泛的来自 全球的支持和欢迎。这个项目设立了多个 针对新媒体艺术的奖项 : Computer Animation / Film / VFX 电脑动 画、电影、视觉特效 Interactive Art 互动艺术 Digital Musics & Sound Art 数字音乐和声 音艺术 Hybrid Art 混合型艺术 Digital Communities 数字社群 U19- freestyle computing 19 岁——自由 计算 [the next idea] voestalpine Art and Technology Grant 奥钢联艺术与科技大奖 每年有针对奖项而邀请的评委参与评 审,每个奖项的获奖者将获得相应的奖金。 针对这一大奖的设置和评审,可谓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因其每年评委的方向不同, 导致了不同奖项在选择上的差异,即使评 委的工作和林茨电子艺术节主席的认知相 抵触,其结果也会遵循评委的决定。林茨 电子艺术节奖项的设置完全间离于艺术系 统,除了部分邀约的申请人之外,大量的 来自非艺术领域的申请也属常见。 电子艺术中心——未来博物馆,这一 机构的新址位于蓝色多瑙河边,于 2007 年落成开幕,有以其外立面的 LED 灯光装 70 电子艺术中心外观 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 670 新媒体 NEW MEDIA

description

6th issue on media art

Transcript of 07.2010

Page 1: 07.2010

ARS ELECTRONICA 林茨电子艺术节

李振华 、 北京艺术实验室

李振华:1975年出生,现在担任2010-2012上海

电子艺术节(2010-2012Shanghai·eARTS·Festival)总规

划,2010德国转译媒体艺术节评委(transmediale·10),

Leonardo·Journal顾问(2007至今),SCVA世界艺术刊

物顾问(2009)。

电子艺术节——科技与社会•

电子艺术大奖——国际竞争力的数码艺术•

电子艺术中心——未来博物馆•

电子艺术未来实验室—— 面向未来创新•

实验室

这是欧洲最古老的电子艺术节,于

1979 年 9 月 18 日第一次呈现,当时只

有 20 位艺术家和科学家参与其中,对比

2008 年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近 500 位艺术

家、讲演者、科学家,林茨电子艺术节已

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艺术盛会。艺术节

从数字革新出发,后来发展为多针对新媒

体领域的最重要的领航船。其影响力贯穿

欧洲与亚洲,近期更是在日本的 MOT 展出

其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之前于 2007 年的

与上海电子艺术节的合作,和 2008 年与

中国美术馆《合成时代:媒体中国 2008》

项目的合作,都可见其在新媒体艺术展出

和研究方面之贡献。另外因为转译的原因,

这些信息往往不能通达到各个方面的艺术

机构和艺术工作者,林茨电子艺术节积累

的经验和展出的作品、研究的成果都在其

庞大的网络上有所体现,但是观者需要基

础的英文,甚至德文的阅读能力,方能探

究其发展之脉络。

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这一项

目自 1987 年启动以来,受到了广泛的来自

全球的支持和欢迎。这个项目设立了多个

针对新媒体艺术的奖项:

Computer Animation / Film / VFX 电脑动•

画、电影、视觉特效

Interactive Art 互动艺术•

Digital Musics & Sound Art 数字音乐和声•

音艺术

Hybrid Art 混合型艺术•

Digital Communities 数字社群•

U19- freestyle computing 19 岁——自由•

计算

[the next idea] voestalpine Art and •

Technology Grant 奥钢联艺术与科技大奖

每年有针对奖项而邀请的评委参与评

审,每个奖项的获奖者将获得相应的奖金。

针对这一大奖的设置和评审,可谓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因其每年评委的方向不同,

导致了不同奖项在选择上的差异,即使评

委的工作和林茨电子艺术节主席的认知相

抵触,其结果也会遵循评委的决定。林茨

电子艺术节奖项的设置完全间离于艺术系

统,除了部分邀约的申请人之外,大量的

来自非艺术领域的申请也属常见。

电子艺术中心——未来博物馆,这一

机构的新址位于蓝色多瑙河边,于 2007

年落成开幕,有以其外立面的 LED 灯光装

70 电子艺术中心外观

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 (6)

70 新媒体 NEW MEDIA

Page 2: 07.2010

置闻名,曾经有多位艺术家通过整座大楼

的外部 LED 装置进行表演。中心有着大量

的收藏和互动参与项目,与传统美术的博

物馆不同,陈列的东西较少,早期的电子

艺术装置通常需要大量的空间和维护工作。

有一层的内墙,艺术家创作了一个与多瑙

河上运输的船只信息相关的作品,构成了

环境、经济、信息、媒体之间的关联。还

有三维雕刻实验室、视神经实验室等区域,

可供参观者参与并制造其喜爱的三维手工

制品。有其值得提及的是面部神经的收藏

作品,多为面部神经类型作品的演示版本。

收集了大量的来自全球和各个领域根据这

个方向研究的成果。而且中心照顾到儿童

的需要,还开辟了一部分互动空间给儿童

作为数字媒体互动的游乐场。中心的总面

积达 5100 平方米,不是一个很大的博物馆,

而且内容也不是很多。会让人有着在传统

博物馆与科技馆中间的感觉。当然就呈现

整个林茨电子艺术的发展来讲,此中心显

然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内容,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中心有浅尝辄止

之感了。

电子艺术未来实验室(Futurelab)——

面向未来创新实验室,这一机构可以被看

做是林茨电子艺术节在综合上述三个机构

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延伸,有着艺术实验室

和艺术家工作室的交互特性。另外,每年

都有根据最新的艺术形态需要创造的艺术

项目,其中有信息建筑、媒体艺术表演、

展览、信息设计等等方面。

介绍林茨电子艺术节,主要是因为其

强大的历史特性与影响力,直接影响到欧

洲乃至日本和中国的电子艺术节,受到全

球电子艺术家的推崇。其相对理性和系统

的判断,不同于如火人(Burning Man)这

样的大型松散组织的文化地域现象。其理

性的方面可以完整的被其设置的 4 个关联

机构所解释。从一个艺术节到实验室的历

程,经历了 30 年的时间,林茨电子艺术

节依旧是全球最大的、最全面的、最权威

的电子艺术机构,之前我曾经介绍的那些

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子艺术节和电子艺

术平台,除了之后要介绍的 ZKM 有所不同

以外,多沿袭了林茨电子艺术节的模式。

2007 年上海的电子艺术节也有与林茨电

子艺术节的合作,2008 年林茨电子艺术

节更是作为中国美术馆《合成时代:媒体

中国 2008》的文献部分被展出,同时还

在皇城艺术馆主办了一个针对电子艺术研

究分类的研讨会。

自 70 年代兴起的电子艺术潮流可以

被看做是来自实验艺术与实验科学的双重

力量,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新媒体

这一命题被提出,无论是当时的电子艺术、

不稳定媒体、录像艺术、行动主义,都有

着实验艺术在实践中向前推进的痕迹。如

70 年代的海纳(Heiner)和彼得·韦伯(Peter

Weibel)都是年轻的行为艺术家,创作了

大量的与媒体无关的艺术作品和行动。之

后海纳成为了 Montevideo(荷兰媒体学院)

的主席,韦伯更是 ZKM(德国媒体中心)

的发起人,这可以被看做是实验艺术的演

进,可以被看做是当代艺术就视觉艺术发

展需要的,在媒体方面的延伸。而 60 年

代末的洛伦佐的玩具天气(Toy Weather)

和后来其提出的蝴蝶效应,确立了混沌科

学介入到艺术的可能,或者可以说来自艺

术的创造性思维正在推动科学的进一步探

索。其中的分形、拓扑研究等等也被引入

到视觉艺术的实践中,以及涉及到环境科

学、物理学、机器人、虚拟现实等等方面

的科学与艺术的实践,既可以被看做是相

互借用的关系,也可以被看做是相互构建

的促进关系。尤其是今天的新媒体艺术,

如果放置在展厅和视觉艺术的模式中,就

可以被看做当代艺术最当代的呈现。因其

在媒介方面对现实生活最接近的反映,以

及这些媒介所构建的当代的环境、伦理、

信息传递关系,我很难想象那些过去的媒

介可以如此丰富的反映这一进程,我意不

林茨电子艺术节历年出版物

71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07

Page 3: 07.2010

在于这些媒介对过去媒介的替代上,而是

在历史演进中这些媒介出现的必然,其在

现实生活和艺术上的反射关系,需要我们

去正视其存在。另一个方面就是视觉艺术

家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科学的贡献,往

往可以弥合科学中缺乏人性的一面,往往是

视觉艺术家的介入导致了新科技在更广泛意

义被社会化的过程。当然这里还需要提及的

就是存在于人群和人性中的某种自然因素,

如互联网的传播与应用,就没有局限在其早

期的作用之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和分享模

式的科学技术,它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想必

也已超出创造者的想象。正是这一技术在公

众中的应用导致了这一巨大的成就。

更好的理解过去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

手段,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在概

念、逻辑方面前人的进程,但是今日之不

同在于媒介、语境、文化、社会、伦理等

等方面,对某些涉及过去问题的再次求证,

往往能产生不同的感受,感知创造之不同

也许正是一个向后看和比较的起点。这样

我们才能认清实验在何处,有时候实验并

非凭空的闪电,抑或是前所未有之奇景,

也许创造如同科学实验一样,就是在不断

的、重复的过程中,发现那些细微的、潜

在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在导致某种改变。

艺术观念如同哲学家的思考游戏,是

通过不断的阅读、思索所产生的智慧,那

么媒体艺术应该是这一智慧在现实社会最

直接的媒材上的延伸,或许媒体本身已经

构成了某些特定的文化上的、语境上的、

感知上的关系。说到这里,其实林茨电子

艺术节已经摆脱了艺术试验中命题的悖论,

逐渐接近科学实验般的,接近创造的根本

构架和选择模式,通过对基于那些媒介关

系产生的课题进行筛选。在观念上这个机

构正在从一个简单的艺术行动,逐渐发展

成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实验链。

纵观西方新媒体发展至今,其局限也

在于那些掌门人及其理论建构在视觉实验

艺术之上,这很难适用于我们现在所认为

的应该继续演进的新媒体概念。这也解释

了新媒体这一概念逐渐老化的成因之一。

( 感谢殷歌丽女士、ARS ELECTRONICA

对此专题的贡献,此专题涉及的所有文本

与图片版权来自作者,北京艺术实验室协

助取得 )

2009 年林茨电子艺术节“Human Nature”现场

林茨电子艺术节历年出版物

72 新媒体 NEW MEDIA

Page 4: 07.2010

林茨电子艺术节始自 1979 年,以其

明确的目标定位和长期稳定的运作而被公

认为数字艺术和媒体文化的国际性交流平

台。林茨电子艺术节由四部分组成:一个

先锋艺术节(电子艺术节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一个以奖掖电子艺术领域杰

出贡献为目的竞赛(电子艺术大奖 Prix

Ars Electronica),一家以教育为主要任务

的博物馆(电子艺术中心 Ars Electronica

Center),以及一所结合了艺术创造与工业

应用及研发的媒体艺术实验室(电子艺术

未来实验室 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

林茨电子艺术节自创立时起便凌越于

单纯的技术和工业层面,从整体性的视角

出发,将艺术、技术和社会视作为不可分

的统一体。艺术节重点关注技术带给社会

和文化的种种效应,其次才是技术本身的

问题。由此,艺术、技术以及学院系统所

生产的技能和知识,彼此砥砺、碰撞、擦

出新的火花,拓出一片广阔的未来图景,

并开启了富有独创性的合作方式。

电子艺术节

艺术家、网络高手、理论家、技术专家、

法律学者的跨领域合作,来自世界各地的

专家,高度多元化的参与者,以及他们之

林茨电子艺术节一览

资料提供/李振华 翻译整理/李佳

间开放自由的交流,这已经成为林茨电子

艺术节最为人所称道之处。自 1979 年起,

电子艺术节每年举办一届,持续一周时间。

它为广泛而密集的思考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与充分的空间,参与者们得以从艺术和科

技的角度,反思今天的技术变迁带给社会

及文化的影响。艺术节包括研讨会、展览、

表演和对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冲破了传

统会议场地和展览空间的限制,将其活动

及影响力散播到整个城市和公共领域当中。

电子艺术大奖

自 1987 年设立以来,电子艺术大奖已

经成为数字艺术领域最重要的世界性竞赛,

以及艺术家们展示才能和创造力的舞台。

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份参赛作

品在这里汇集,其中有世界级艺术家和奥

斯卡奖得主的创作,也有出自富于探索精

神的年轻新人的作品。大奖每年评选一次,

影响范围扩及全球,主题宽泛、自由而多样,

正是今日媒体艺术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写照,

亦为研究者把握新媒体艺术发展脉络和动

向提供宝贵的参考。

电子艺术大奖分设七个奖项,分别

奖掖媒体艺术七个不同领域的创作和探

索,分别为:电脑动画、电影、视觉特

效(Computer Animation / Film / VFX);互

动艺术(Interactive Art);数字音乐和声音

艺 术(Digital Musics & Sound Art);混 合

型艺术(Hybrid Art);数字社群(Digital

Communities);19 岁青少年组之自由计

算(U19- freestyle computing,一个专门为

奥地利 19 岁以下的青少年设立的奖项);

奥钢联艺术与科技大奖([the next idea]

voestalpine Art and Technology Grant )。除

奥钢联艺术与科技大奖外,每个领域的

最杰出作品将被授予尼卡斯金奖(Golden

Nicas),每年共颁出六座。

2010 年的电子艺术大奖共收到来自

70 个国家和地区的 3083 份参赛作品及计

划。其中,来自加拿大的 Arev Manoukian

的“不眠之夜 Nuit Blanche”(动画、电影、

视觉特效),来自日本的 Ryoichi Kurokawa

的“流变:5 地平线 rheo: 5 horizons” (数

字音乐和声音艺术),奥地利 Stelarc 的“臂

上耳 Ear on Arm” (混合型艺术),由美英

73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07

Page 5: 07.2010

等国艺术家合作,以帮助患肌萎缩性侧束

硬化症 (ALS) 人群的“The EyeWriter” (互

动艺术),Stefan Polic和Michael Moitzi的“自

动 足 球 表 Automatisierter Drehfußballtisc”

(19 岁青少年组之自由计算),以及艺术

团体“混沌计算俱乐部 Chaos Computer

Club” (数字社群),分别摘取今年的六座尼

卡斯金奖。

电子艺术中心

电子艺术中心 (AEC) 始建于 1996 年,

经调整后于 2009 年 1 月 2 日重新对外开

放,同时也在不断地将这一领域的最新动

态纳入研究范围之中。大规模且极富争

议性的革新力量正在成为中心所关注的

焦点:生命科学及图像连结法(imaging

procedures)使我们能够超越肉眼的局限看

到前所未见的景象。换句话说,人类的观

看方式正在发生改变。那些曾经深深地隐

藏于皮肤之下和身体内部的影像现在展现

在我们面前,而这将不可逆转地改写人类

感知世界和自身的方式。中心的基本任务

在于将研发相结合,并通过建设直属于中

心的实验室为之提供知识和技术的支持。

2007 年 3 月 1 日举办了新的电子艺术

中心的奠基仪式。在现有的建筑主体的基

础上,又添加了新的多层结构。这两个部

分由一道半透明的黑色玻璃幕墙所包裹,

合为一体。建筑东面宽阔的阶梯剧场特别

适合举办各种露天表演。广场地下是电子

艺术未来实验室(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

的工作空间,接近一千平方米的美因画廊

(Main Gallery)也位于这里。这些附加部分

由维也纳 Treusch architecture 设计,耗资

三千万欧元。

这家独一无二的机构。它的特殊性在

建筑外观上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林

茨的城市景观中它独具一格,几乎每一个

立面都没有平行的边缘,取而代之的是扭

Ryoichi Kurokawa( 日本),“流变:5 地平线 rheo: 5 horizons”,2010

Stelarc( 奥地利),“臂上耳 Ear on Arm”, 2010

由左至右:1、Erich Proll( 奥地利)的自然电影将林茨的动植物再现为一道奇观 ; 2、30 多台计算机和上亿像素的视频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以三

维形式呈现 ; 3、美因画廊内景

上左:2004 年,Gullivers Welt 带来了名为“创造世界”的互动项目,利用照片中的装置,观众可以把幻想中的风景、外星人和怪兽变为虚拟的现实 ;

上右:Jenny E. Sabin, Andrew Lucia, Cabin Studio+Jenny E. Sabin 在细胞生物学家 Peter Lloyd Jones 的协助下研究了细胞的结构、纤维壁及作

用其间的张力,受此启发,她制作了一个由 75000 条缆绳链接而成的雕塑,它的体积和一间房屋差不多,观众可在其间进出。

74 新媒体 NEW MEDIA

Page 6: 07.2010

曲的线条以及彼此趋近又相互拒斥的运动

张力。随着观者角度的变换而不断呈现出

新的形态。其规模若非身临其境很难想象。

中心内部用于展览的面积达三千平方米,

研发面积一千平方米,供研讨会及论坛举

办的面积为四百平米,位于其上的是一个

一千平方米的露天广场。新的电子艺术中

心完美地结合了风格表达和功能负载,那

些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的爆炸性主题,以

经过历史洗练的风格元素加以表现,有效

地同周围环境形成和谐又富张力的整体。

对电子艺术中心而言,其创造和生

产的功能相较于展示等其他功能而言居于

首位,集中体现在中心下设的实验室及工

作室。占地一千平方米的美因画廊 (Main

Gallery) 为艺术家、科学家、大中小学生、

家长和儿童等人群提供了实验、工作和游

戏的理想空间。作为对外窗口的实验室及

互动装置将人类思想和技术的新发展呈现

给观众。这里的陈列和一般的实验室不同,

它们力图凸现的并不是当今科技的复杂程

度和先进性,而是指向一个具体问题:这

些科技的新发展究竟是怎样地影响着我和

我的生活?

电子艺术未来实验室

从创立之日起,电子艺术节便将艺术、

技术及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紧张关

系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而电子艺术未来实

验室可被视作回应这一焦点问题的“未来

宣言”。在这间新型的媒体艺术实验室里,

来自艺术和技术的灵感相互激荡,迸发创

造火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包括来自各个

领域的专家,承担起跨学科和跨国界的研

发工作。未来实验室涉足范围十分广泛:

包括装置艺术、展览项目从构思、计划到

实现的全部过程,以及与学院和私人机构

的进行的合作。就原有的工作模式而言,

艺术家在工作室里搞创作,科学家在实验

室里做研究,本来是理所应当不过。但在

未来实验室这间媒体艺术的研发中心里,

艺术家与科学家共同工作,创造和研究相

互结合,分析、统计和艺术灵感自然地融

于同一过程。

“创造分享”是未来实验室最主要的方

法论和特色,贯穿于这个新型的“工作室—

实验室”研发模式的整个工作流程。在具

体项目研发的第一阶段,来自不同成员之

间密集而多维的信息交换、丰富的灵感、

多样的视角,经过提炼结晶,转化为项目

的总体概念和设计。在接下来的实施过程

中,来自工作室的创意为实验室的工作提

供了原型,而这一原型在实验室中又被进

一步发展为新的创意。最终的成果体现为

具体的解决方案,它同项目初期的总体把

握和定义相吻合,但又绝非简单的添加或

各要素的集合,而是经过结构改变后得到

的最优结果。

实验室的另一特色是它的不可预知性,

这里的不可预知是指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

式。无论内容还是设计,其实均源自用户

或订件方的需要,只不过此时的这种需要

尚未经过提炼,十分模糊。未来实验室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性地发展出自己

的项目类型学:它基于对真实世界、媒体

界面、3D 空间中人机互动关系的思考,侧

重于美学角度、内容定位和功能表现等方

面来理解人机互动的发展。

实验室的工作重心从起初的单纯为实

现电子艺术中心的互动装置,逐渐转为接

受委托项目或同委托方合作,认可并支持

这一特殊领域的自由开放市场。实验室接

受委托的范围相当广泛,从文化、教育到

商业、艺术均有涉及。其成果既有世界级

音乐厅的舞美装置,也有建筑外观及内部

设计,未来实验室的工作体现了处于变动

之中的对媒体技术的社会认知,亦是对公

众与当下技术环境相遭遇的反映,更是对

整个技术环境本身的省思。

•媒体表演:

这是未来实验室的系列项目之一。音

乐作品同以计算机控制的艺术表现手段相

结合,带给观众新的舞台体验。音乐、歌

曲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经过相应的转译,以

视觉模式呈现出来,将传统的艺术类型的

概念加以进一步扩展。媒体表演开启了全

新的艺术形式的可能性,在创作、表演和

观众参与方式上都区别于以往。

•媒体艺术和建筑 :

这一领域的概念和设计,将来自结构

的具体需要同媒体艺术的表现方式结合,

制作出与环境相关联的建筑原型,在帮助

委托客户实现所需功能的同时,以视觉形

式传达对方的企业文化。

•信息设计,

未来实验室将信息设计定义为运用

内容和展示的技术及策略,将复杂、隐

蔽和难以描述的对象简单化、明晰化并

赋予丰富其丰富视觉表现形式的艺术及

科学。在功能定向、审美目标、与具体

语境相关联的驱动这三者的综合作用下,

新的解决方法应运而生。现实和对现实

的理解在这里成为变动不居且互为参照

的存在,观看和理解种种互动关系的新

方式也由此成为可能。

林茨电子艺术节国际分支

自 2010 年起,林茨电子艺术节有了

两个国际分支,分别位于德国柏林和中国

上海。林茨电子艺术节(柏林)聚焦于信

息视觉化的新进展以及电子艺术节的在线

档案建设。2007 年,林茨电子艺术节与

上海合作,在上海科技馆共同举办了广受

赞誉的“数字艺术魔幻瞬间”展览暨首届

上海电子艺术节(Shanghai eArts Festival)。

新成立的林茨电子艺术节上海办公室亦成

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驱动

之一。

75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