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語言與智力

40
語言與智力 (本投影片之圖片引自Nolen-HoeksemaFredricksonLoftusWagenaar 2009)所著之「心理學 概論(中文版由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高之梅翻譯)」 黃柏僩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 1

Transcript of 0617語言與智力

語言與智力(本投影片之圖片引自Nolen-Hoeksema、Fredrickson、Loftus、Wagenaar (2009)所著之「心理學

概論(中文版由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高之梅翻譯)」

黃柏僩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

1

講題大綱

•語言和溝通

•語言發展

•智力評估

•智力理論

•基因、環境、與智力

2

語言和溝通

語言單位與歷程

•語言使用包含產生和理解:• 理解語言(comprehension of language)從聽到聲音開始,然後將單詞的聲音賦予意義,結合單詞而產生句子。

• 產生語言(production of language)從想法開始,然後轉換成句子,最後以聲音來表達句子。

•語言單位由低層次至高層次分別是:• 語音

• 單詞,字首或字尾

• 句子和片語

•語言(language)是藉由單詞和句子單位,將思考和話語連結的多重層次系統

3

語言和溝通

語言單位與歷程

• 語音• 音素(phoneme)是語言中最小的語音單位。

• Boy與toy

• 每種語言都有一套不同的音素。

• 英文約有40個音素,全球的語言則有200個音素,但多數語言的音素不超過60個

• 這使得學習第二外語是困難的。

• 我們可以正確知覺符合音素組合規則的語音,但違反規則的語音就難以形成知覺。

4

語言和溝通

語言單位與歷程

5

語言和溝通

語言單位與歷程

•單詞單位

•詞素(morpheme)指帶有意義的最小語言單位。

•多數詞素本身就是單詞,指稱具體內容。

•少數單詞主要是讓句子符合語法,這類語法詞或語法詞素(grammatical morpheme)包括一般冠詞和介系詞,以及某些字首和字尾。

•單詞最重要的是意義(meaning),其可用來指稱特定的概念。

•人們會無意識的同時考慮歧異詞的意義

•呈現「He wanted to join the club」此句子後,個體處理Group與struck的速度皆比apple來得快。

6

語言和溝通

語言單位與歷程

•句子單位

•句子單位(sentence unit),包括句子和片語。這些單位可以對應於思考或者命題的一部分。兩者的對應關係使得聽者可以從句子中「抽取」命題。

•任何命題(proposition)都可以分為主語和述語(描述)。任何句子都可以分成片語,對應於命題的主語或述語,或者完整命題。

•小強賣保險。「小強」是名詞片語,「賣保險」是動詞片語

7

語言和溝通

語言單位與歷程

•句子單位

•研究顯示人們聽到句子時,首先將它分為名詞片語、動詞片語等,然後從片語中抽取命題。

•句法(syntax)處理片語和句子當中單詞之間的關係,提供了解句子各部分結構關係的架構。

• The green bird ate a red snake

• The dog that man owned were lazy8

語言和溝通

背景對理解和產生語言的影響

•在了解句子時,我們先聽到音素,用音素建構詞素和片語,最後從句子單位中抽取命題,進行由下而上處理

•產生句子則由相反方向進行處理,先從命題思考開始,轉譯為片語和詞素,最後再將詞素轉譯為音素。

•通常脈絡有助於說話內容的預測。• 句子的潛在命題(自認為整句話的結論)

• 說話者的意圖(你可以告訴我現在幾點嗎?)

• 背景脈絡

9

語言和溝通

背景對理解和產生語言的影響

•範例一:這個過程其實非常簡單,首先你要把東西分門別類。當然,也許一堆就足夠,要看數量有多少。假如因為設備不足,你必須到別的地方,就是下一步,當東西較少的時候立刻做,總比積了一堆後再做來的好。

•範例二:成功大學在哪裡?

•範例三:開飯

10

語言和溝通

語言的神經基礎

•左半腦皮質的兩個區域是語言關鍵:

•前額葉的Broca區

•顳葉的Wernicke區

11

語言和溝通

語言的神經基礎

• Broca失語症E: 你擔任海岸防衛隊的工作嗎?

P: 不…恩…是,麻…麻州海岸…防衛隊…多….年(用手指表示19)

E: 所以你在麻州海岸防衛隊19年了。那你為什麼會在醫院?

P: 頭,跌倒…老天,我不好…中風

• Wernicke 失語症老天,我正在流汗,我很緊張,你知道的,有一次我感冒。我不能提到tarripoi,一個月前,有一點我做得很好,另一方面,你知道我的意思,我必須四處跑跑,瀏覽一下,trepin和所有這類的事情。

12

語言和溝通

語言的神經基礎

• Broca失語症患者• 言談非常不順暢,即使簡單句子也出現許多停頓和猶豫,其談話主要由內容詞組成,很少涵蓋語法詞素和複雜句子。

• 涉及句法階段的障礙

• Wernicke 失語症患者• 言談流暢,保留句法,但缺乏內容,顯然難以尋找正確名詞,有時也會創造新詞。

• 涉及單詞與概念層次的障礙。

•傳導性失語症(conduction aphasia)患者• 語法和概念能力都相當正常,但是很難用口語重述句子。

• 病人的Wernicke區和Broca區都完好,但兩者連結受損。

13

語言發展

語言獲得

•音素及其組合

•嬰兒出生後第一年所發生的變化,就是學會和母語有關的音素,而且失去分辨母語中對應於相同音素之聲音的能力。

•利用吸吮反應進行實驗

• 6個月大的日本嬰孩可以區分l和r,但1歲時則喪失此能力。

•雖然第一年就可以學會母語所需的音素,但仍須花幾年的時間學習單詞與語法

14

語言發展

語言獲得

•詞彙與概念

•大約1 歲時,兒童開始說話。其對很多事物已經建立概念(包括家庭成員、寵物、交通工具、食物、玩具、身體部分)。

• 1到2歲半兒童會過度延伸(overextend)單詞 -將單詞應用到接近的概念。

•大約到2歲半時過度延伸開始消失,可能因為兒童的字彙明顯增加。

•兒童詞彙量會逐步增加,1歲半孩童可能只會說25個單詞,但6歲時增加到15000個。

15

語言發展

語言獲得

•從基本到複雜句型

•在1歲半到2歲半之間,兒童開始習得片語和句子單位,或者句法。

•兒童開始將單詞組合成雙詞(爸爸,帽子),雙詞的性質類似電報,但遺漏語法詞與其他語法詞素,只放入帶有最重要內容的單詞。

•兒童很快地從雙詞進步到更複雜的句子、更明確表達的命題(爸爸在戴帽子)。

•動詞片語的擴充,連接詞的使用,語法詞素。

•所有兒童的語言發展順序都非常相似。

16

語言發展

語言習得的機制

•模仿與制約•兒童可能藉由模仿成人來學習語言,其在單詞學習時很重要,但並非兒童學習句子的主要方法。

•小孩常常說出成人從未說過的句子,如「所有沒有牛奶」,此錯誤暗示孩童可應用規則。

•兒童亦藉由制約學習獲得語言,成人可能在兒童說話合於句法時給予獎賞,而在錯誤時加以斥責。

•然而,父母通常不太在意他們是怎麼說的,且試圖矯正兒童的句法,往往徒勞無功

17

語言發展

語言習得的機制

•假設檢驗

•模仿和制約的問題是關注於特定發言。然而,兒童學會的是一般性規則(如過去式的學習)

•他們似乎對語言規則形成假設(過去式加ed),並且加以測試,如果行得通就保留下來。

•有些研究者認為,僅僅靠規則過度延伸的現象,並不足以完全解釋語言錯誤乃因遵守規則的結果,很可能只是兒童記不得不規則變化的結果。

•亦有學者認為,兒童實際上學習的是聯結(alk結尾的詞彙加ed)。

18

語言發展

語言習得的機制

•先天因素

•無論何種文化和語言,所有兒童的語言發展順序都相同,跨文化的語言發展順序一致性似乎暗示語言的發展有其先天的因素。

•實際上,即使沒有楷模或老師,兒童也能完成正常的語言獲得歷程。

•失聰孩童即便僅使用居家手語,但其仍發展出正常的語言能力。

19

語言發展

語言習得的機制

•先天因素

•生命的最初幾個月是磨練母語音素的關鍵期。

•極端社會孤立的個案Genie從出生到11歲沒有機會和其他人接觸,完全沒有發展出語言能力。她能夠學會單詞,但無法掌握句法規則。

•習得第二語言的聲音系統似乎也有關鍵期,兒童和成人同樣花費幾年時間學習第二語言,成人能較快的掌握語言規則,但是兒童說話的口音比成人少。

20

語言發展

語言習得的機制

•先天因素

•有些學者相信,學習語言的天賦能力是人類獨有,其他物種的溝通系統和人類語言並不相同。

•以黑猩猩的溝通系統為例,牠們的發聲和姿勢數量非常有限,而其溝通系統的生產力相較於人類語言來說非常低。

•人類語言有多層次結構,黑猩猩則沒有。

•人類語言在單詞或詞素層次才具有意義,而語音層次則否,這種結構二元化(duality of structure)特性並不存在於黑猩猩的溝通系統。

21

語言發展

語言習得的機制

• Washoe學習美國手語• 可比出130個單詞

• 可類化到不同情境

•但學者認為猩猩僅能使用單詞,無法學習句法,結合符號。

22

語言發展

語言習得的機制

• Chomsky (1991)

•「如果動物具備語言這樣的能力,卻因為某種原因為曾使用,這就好比有一天我們發現某個島嶼上的人們可以學會飛翔一樣,可以說是演化的奇蹟。」

23

智力評估

信度與效度

•測驗的信度(reliability)指的是該測驗是否可得到能夠複製、一致的結果。

•信度的評估通常需要計算兩組分數的相關,這種作法稱為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為了確保同一測驗的複本得到相等分數,可以對同一母群實施相同測驗的複本,並且計算相關,此信度稱作複本信度(alternative form reliability)。

•為了評量主觀判斷的信度,必須以獨立評分者的兩組以上分數計算相關。此信度稱作評分者間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

24

智力評估

信度與效度

•測驗的效度(validity)指的是該測驗結果是否符合測量目的。

•測驗效度的評估方式是用測驗得分與外在效標求取相關。其相關稱為效度係數,這種效度又稱為效標效度(criterion validity)。

•衡鑑效標問題(criterion problem in assessment):沒有任何「真實」指標可以驗證測驗效度。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就是證明測驗與理論所應預測的結果有關。

25

智力評估

智力測驗

• Galton

•發展心智能力的測驗。他認為智力就是優越的感覺和知覺技能,可以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

• 1884年,Galton 在倫敦博覽會對參觀者實施一套測驗(測量頭圍、反應時間、視覺敏銳度、聽覺閾限和視覺形狀記憶等變項)。

•然而,其發現卓越的科學家與一般人並未於這些測驗展現明顯的差異。

26

智力評估

智力測驗

• Binet與Simon

•編制包含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作業的智力測驗。兒童答對的問題愈多,其心智能力(mental age, MA)愈高。

•心智年齡的概念是Binet測量方法的關鍵,兒童的心智年齡可以跟生理年齡(chronological age, CA)互相比較。

27

智力評估

智力測驗

•史比智力量表

•史丹佛大學教授Terman 修正Binet的測驗。

• Terman 將測驗施測程序標準化,建立年齡常模。1916年,成為史比(Stanford-Binet)智力量表。

• Terman 採用德國心理學家Stern 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IQ)的想法,將智力視為心智年齡與生理年齡的比值

IQ = 100% x MA/CA

28

智力評估

智力測驗

•史比智力量表

•在後續版本中,智力商數一詞仍沿用,但改採用平均數為100,標準差為15之標準化分數。

•史比智力量表將測驗題目區分為4個領域:語文推理、抽象/視覺推理、數量推理和短期記憶

29

智力評估

智力測驗

•魏氏智力量表

• Wechsler發展適合成人的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WAIS)。

• WAIS包含語文量表和作業量表,分別計算其智商以及全量表智商,其也提供每一分測驗的分數,以描述個人智力的優、缺點。

30

智力評估

智力測驗

31

智力理論

•因素分析取向

• Spearman為因素分析之父,其提出二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認為個體於智力測驗的表現,反映一般智力因素(g-factor)加上特定因素(s-factor)的結果。

• Thurstone主張智力可以區分為數個主要能力,其透過因素分析找出「語文理解」、「文字流暢」、「數字運算」、「空間關係」、「知覺速度」、「推理」、與「記憶」七個因素,作為編製基本心理能力測驗(Test of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的根據。

32

智力理論

•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

• Gardner將智力定義為「在特定文化環境或社群中,解決問題或創造成果的能力」。

•智力為多種能力之組合,其使人們能夠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如醫生,農夫,舞者等。

•其從不同觀點分析智力,如認知運作,天才,腦傷個案,演化等等

•實施「智力公平」( intelligence-fair)衡鑑,允許兒童用紙筆測驗以外的方法來展現其能力,如組合齒輪。

33

智力理論

•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

34

智力理論

• Sternberg 的三元理論• Sternberg的三元理論(Sternberg’s triarchic theory)同時重視經驗與脈絡,以及基本訊息處理機制。

1. 分析能力(後設成分):負責問題處理期間的規劃、控制、監控和評估處理,如規劃菜單。

2. 創造能力(表現成分):負責執行問題解決策略,如修理一個結構不熟悉的老相機。

3. 實用能力(知識獲得成分):負責問題解決期間的訊息編碼、組合和比較,如運用行銷學知識提升公司營收。

35

基因、環境、與智力

•變異性

•如何解釋A組內部較高的變異性?• 教學品質?

• 唸書時間?

• 有沒有吃早餐?

• 遺傳?

36

基因、環境、與智力

•遺傳率

•在某一母群當中,任何特質變異當中可歸因於基因差異的百分比稱為該特質的遺傳率(heritability)。某一項特質的個別差異愈是可歸因於基因,則遺傳率愈接近100%。

•根據雙胞胎研究,智力(以智力測驗所測得)的遺傳率介於60%到80% 之間。

•基因對智力相當重要,但是環境也有影響。

37

基因、環境、與智力

38

基因、環境、與智力

•有關遺傳率的誤解

•遺傳率針對母群,而不是個人。

•特質的遺傳率並非單一固定數字。如果某些事件改變了母群當中該特質的變異,遺傳率也會改變。

•遺傳率並不能告訴我們,組間平均數差異的來源。

•遺傳率無法告訴我們,環境變化如何影響特質的平均水準。遺傳率跟變異有關,而非平均水準。

39

•作業(截止日6月24日零時)

•請回答何謂Stereotype threat?其對於智力評估的可能影響為何?

•請搜尋一篇Stereotype threat相關的學術文章,簡單的說明其研究問題、設計、結果,以及你讀完這篇研究的心得。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