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異常心理學

56
異常心理學 黃柏僩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 (本投影片之圖片引自Nolen-HoeksemaFredricksonLoftusWagenaar 2009)所著之「心理學概論(中文版由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高之梅翻 譯)」 1

Transcript of 0513異常心理學

異常心理學

黃柏僩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本投影片之圖片引自Nolen-Hoeksema、Fredrickson、Loftus、Wagenaar

(2009)所著之「心理學概論(中文版由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高之梅翻譯)」

1

講題大綱

• 異常的定義

• 異常行為的分類

• 解釋異常行為的觀點

• 焦慮疾患

• 情感疾患

• 思覺失調疾患

2

異常的定義

• 一、偏離文化規範• 每一個文化都有某些標準或規範,描述可以接受的行為與思考方式,偏離這些規範可能被稱為變態。

• 二、偏離統計常模• 異常(abnormal)一詞意指偏離常態。變態的定義之一以偏離統計常模為基礎:變態行為、想法或感受在統計上次數較少或者偏離常模。

3

異常的定義

• 三、個人煩惱• 第四個標準依照個人主觀的煩惱(distress)感受來定義變態,包括焦慮、憂鬱、易怒的感受,或者失眠、沒胃口以及各種疼痛和痛苦經驗。

• 四、適應不良行為• 許多社會科學家相信:最重要的標準是行為、想法或感受如何影響個人或社會團體的幸福感。根據此一標準,適應不良(maladaptive)經驗如果對個人或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則會引發憂慮。

4

異常行為的分類

• 傳統上,心理異常的問題可大略地區分為神經症(neurosis)與精神病(psychosis)

• 神經症的特徵是焦慮,不快樂和不適應行為,很少嚴重到需要住院。

• 精神病是更為嚴重的精神疾病,個人的行為和思考歷程會受到嚴重的干擾,脫離現實,無法應付日常生活的要求,有時會需要住院。

5

異常行為的分類

6

異常行為的分類

• 另一種常見的分類乃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

• DSM-IV (1994)• DSM-IV-TR (2000)• DSM-V (2013)

7

異常行為的分類

8

異常行為的分類

• 疾病標籤的危險• 污名化

• 自我認定

• 忽略潛在個案

9

解釋異常行為的觀點

• 生物觀點(biological perspective)也稱為疾病或醫學模式,主張心理健康問題出於腦部疾病。此一觀點的擁護者通常偏好使用藥物來治療心理健康問題。

• 基因

• 神經生理機制

10

解釋異常行為的觀點

• 心理觀點(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主張心理健康問題是心靈功能的問題。

• 心理分析觀點(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強調兒童初期的潛意識衝突,以及採用防衛機制來處理壓抑衝動和情緒所產生的焦慮。讓潛意識衝突和情緒進入覺察可能消除使用防衛機制的需求,並且緩和疾病。

• 行為觀點(behavioral perspective)探討恐懼如何與特定情境相連,以及增強如何影響不適當行為之發生與維持。

• 認知觀點(cognitive perspective)主張,心理健康問題源自適應不良的認知歷程,只要改變這些有偏差的認知,就可以緩和疾病。

11

解釋異常行為的觀點

• 文化或社會觀點(cultural or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認為,心理健康問題在於個人所生活的社會脈絡。此一觀點的支持者重視物理和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壓力,也注重文化如何塑造心理健康問題,以及人們如何表現其煩惱。

12

解釋異常行為的觀點

• 整合前述因素的脆弱—壓力模式(vulnerability-stress model),考慮使個人容易產生特定心理健康問題的先天傾向與壓力情境條件之間的交互作用。

13

焦慮疾患

•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包括多種疾病,焦慮可能是主要症狀,或是因控制某種適應不良行為而產生的經驗。

• 在DSM-IV-TR,焦慮疾患包含了下列幾種主要疾患• 廣泛焦慮症

• 恐慌症

• 恐懼症

• 強迫症

• 創傷後壓力疾患

14

焦慮疾患

• 恐慌症• 有一天,小強走在住家附近的街道上,他突然被令人恐懼的強亮生理症狀所淹沒。他全身緊繃,開始流汗,心跳加速,覺得暈眩,迷失方向。他心想:「我一定是心臟病發作了,我承受不了,可怕的事情發生,我快要死掉了」

15

焦慮疾患

• 恐慌症• 恐慌發作(panic attack),也就是急性、排山倒海而來的擔憂或驚駭。

• 呼吸困難,心悸,噁心,胃不舒服,胸痛,噎住或窒息感,頭暈,輕微頭痛,流汗,發冷,發熱,發抖。

• 失去自我感,像靈魂出翹的感覺,或是失現實感,一種覺得世界不真實的感覺。

• 害怕發瘋,失控,甚至死亡。

• 28%的成人會偶而發作恐慌,但不會影響正常生活。整體來說,恐慌症的並不常見,僅2.8%歐洲人被診斷為恐慌症

16

焦慮疾患

• 恐慌症• 大約20% 的恐慌症患者也同時產生空曠恐懼症(agoraphobia,或稱特定場所恐懼症),害怕任何可能在緊急事件裡受困或無法得到援助的地方。

• 忙碌擁擠的地方,如購物中心

• 封閉,難以逃脫的場所,如公車,電梯,地鐵

• 只有一人的空曠空間,如草地,海灘

• 空曠恐懼症的個體會避免所有讓其害怕的地方,有時,若有信任的人在身邊時,空曠恐懼症個體可以進入到不安全的場域。

17

焦慮疾患

• 了解恐慌症和空曠恐懼症• 許多人因為基因或其他生理弱點而發展出恐慌症。

• 同卵雙生雙胞胎個體同時得到恐慌症的機率為異卵雙生之兩倍。

• 容易產生恐慌發作的人可能是因為戰逃反應過於活躍。

18

焦慮疾患

• 了解恐慌症和空曠恐懼症• 戰逃反應過於活躍可能與腦部調節此反應之部位不正常有關。

• 恐慌症個體的杏仁核,海馬迴,視丘與腦幹的新陳代謝率較低,這些部位是調節恐懼反應的重要區域。

• 有些人偶爾發生恐慌發作伴隨著身體功能的輕微變化,此一歷程稱為內感制約(interoceptive conditioning)。

• 恐慌症患者過於注意自己的身體感覺,錯誤地負面解釋身體感覺,並且陷入悲慘的想法。

19

焦慮疾患

• 了解恐慌症和空曠恐懼症• 空曠恐懼症如何由恐慌症發展而成?根據認知行為論,恐慌症患者清晰地記得曾經發病的地點。他們逃避這些地方以降低焦慮,而逃避行為得到增強。上述逃避稱為安全行為(safety behaviors)。

20

焦慮疾患

21

焦慮疾患

• 恐懼症• 恐懼症(phobia)是對某一大多數人並不認為危險的刺激或情境而產生強烈恐懼。

• 不成比例的顯著焦慮與害怕• 一致性,立即性的害怕• 迴避害怕的物品或情境,或是在強烈的焦慮下忍受

• 簡單恐懼症(simple phobia)意指對於特定物體、動物或情境的恐懼。

• 動物,如蛇,昆蟲• 自然情境,如高,水• 血,打針,受傷• 情境,如飛機,封閉空間

•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患者在社會情境裡感到極端不安全,非常害怕自己出糗。

22

焦慮疾患

• 簡單恐懼症• 不尋常的簡單恐懼症名稱

• 新事物恐懼症

• 不對稱物品恐懼症

• 書籍恐懼症

• 跳舞恐懼症

• 英語文化恐懼症

• 蔥屬植物恐懼症

• 花生醬黏唇恐懼症

• 簡單恐懼症於歐洲之終身盛行率為8%,社交恐懼症的盛行率為2.4%

23

焦慮疾患

• 了解恐懼症• Freud主張,恐懼症的成因是個人將有關潛意識衝動的焦慮轉移到象徵這些動機的物體上。

• 小漢斯對於馬的恐懼,乃因其戀母情結所引發的焦慮

24

焦慮疾患

• 了解恐懼症• 行為論者主張,恐懼症來自古典和操作制約。

• Mowrer的二因子論

25

焦慮疾患

• 了解恐懼症• 恐懼症患者一等親具有恐懼症診斷的機率為一般人的3-4倍。

• 然而,究竟是基因的影響,還是替代學習的影響,仍有待釐清。

• 一般來說,遺傳被證實與恐懼制約的脆弱性有關。

26

焦慮疾患

• 強迫症•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症狀:患者的生活被重複的行動或想法所掌控。

• 強迫思考(obsessions)意指不受歡迎、引發焦慮的想法、影響或衝動持續浮現。

• 害怕污染,懷疑已經完成的任務是否令人滿意,災難

• 強迫行為(compulsion)意指不由自主地產生某些行動或儀式以降低焦慮。

• 洗手,檢查,儀式行為

• 強迫症與恐懼症都有高度的焦慮與恐懼感,但恐懼症患者較不會有重複思考的出現,也不會有儀式或強迫行為。

27

焦慮疾患

• 了解強迫症• 強迫症可能來自生理原因。強迫症患者腦部負責調節原始衝動部位的血清胺不足。額葉、尾核(caudate nucleus)和視丘等區域的神經迴路也有關。

• 認知及行為論者主張,強迫症患者無法「關掉」不斷重複的想法,因為他們的思考傾向於僵化、教條。

• 白熊效應

• 當個人發現某些行為可以緩和強迫思考以及減輕焦慮時,就會產生強迫行為。

• 對於記憶缺乏自信。

28

焦慮疾患

• 創傷後壓力疾患• 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乃對於嚴重壓力(經歷或目睹危及生命之事件)之極端反應,其症狀包含

• 再經驗。持續的想起與創傷有關的刺激

• 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

• 警覺性升高或焦慮的上升,包含易怒,精神不易集中,難以入睡或維持睡眠

29

焦慮疾患

• 創傷後壓力疾患• 人為災難比天災更容易引起PTSD 症狀。原因至少有2個:創傷挑戰我們相信人生及他人為善的基本信念;人為災難只會影響個人,單獨經歷痛苦使得個人更容易發展出PTSD 症狀。

• 在兩次世界大戰時分別將PTSD稱作炸彈驚恐(shell shock)和戰鬥倦怠(combat fatigue),但是越戰退伍軍人卻特別容易發展出長期PTSD 症狀。

• 災難越為嚴重,亦越容易引發PTSD。

30

焦慮疾患

• 瞭解創傷後壓力疾患• 生理因素

• PTSD 患者對於喚起創傷事件之情境產生強烈生理反應,包括跟打或逃反應有關的神經傳導素和荷爾蒙變化。

• 正子放射斷層掃描(PET)研究發現,PTSD 患者與控制組的腦活動有所差異,尤其是跟情緒調節、打或逃反應有關的區域。

• PTSD 患者的低濃度腎上腺皮質素可能延長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因此他們很容易出現對於創傷相關刺激的制約恐懼。

• 認知行為因素

31

作業

• 此份作業主要是幫助你更加地瞭解創傷後壓力疾患,你需要完成以下三件事情:

• 查詢創傷後壓力疾患於DSM-V的診斷準則

• 如何從認知與行為理論的角度,來解釋PTSD的成因

32

情感疾患

• 罹患情感症(mood disorders)的人可能嚴重憂鬱或狂躁,或者兼具兩種經驗。

• 情感症可以區分為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s),意指個人沒有狂躁期,但是重複出現憂鬱;雙極性情感症(bipolar disorders),意指個人在憂鬱期和狂躁期之間轉換,通常在兩種極端之間回到正常心情。

33

情感疾患

• 憂鬱症• 情緒症狀並非我們偶爾感受到的沮喪,而是不切實際的痛苦和絕望。

• 認知症狀主要包括負面思考,其主題為無價值、罪惡感、無望,甚至自殺。

• 動機極端低落:憂鬱症患者相當消極,難以主動進行任何活動。

• 憂鬱症患者也出現許多生理症狀。他們胃口變差,睡眠時間很長或很短,他們感到非常疲倦,氣力耗盡。

• 憂鬱症乃長期性的心理疾患,且復發的風險很高。

• 一項歐洲的研究顯示,女性的終生盛行率為17%,男性的終生盛行率為9%

34

情感疾患

• 雙極性情感症• 有些情感症患者在憂鬱和狂躁之間變換,因此被診斷為雙極性情感症,又稱為躁鬱症(manic-depression)。

• 人們在狂躁期(manic episode)的行為表面上看來與憂鬱症相反。他們在溫和的狂躁期當中顯得活力充沛、充滿熱忱和自信。他們不斷說話,忙著從事各種活動,不需要睡眠,而且訂定誇張的計畫,幾乎不重視其可行性。

• 較憂鬱症少見,盛行率約2%。

35

情感疾患

• 了解情感症

• 生物觀點• 罹患情感症的傾向有基因的成分。

• 雙極性情感疾患的一等親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的機率為一般人的5-10倍。

• 重鬱症的一等親罹患重鬱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4倍。

• 單胺酸的神經傳導素(包括正腎上腺素、血清胺和多巴胺)於下視丘之異常與情感疾患有關。

• 腦部照影研究顯示嚴重憂鬱症或雙極性情感症患者的前額葉有退化現象,影響個體的認知功能與情緒調節。

36

情感疾患

• 了解情感症• 認知觀點

• 人們罹患憂鬱症的原因是他們傾向以悲觀、無望的方式來解釋生活中的事件。

• Beck將憂鬱症患者的負面思考歸納成3種類型,稱為認知三合體(cognitive triad):有關自我、目前經驗和未來的負面思考。

37

情感疾患

• 了解情感症• 認知觀點

38

情感疾患

• 了解情感症• 認知觀點

• 另一種憂鬱症的認知取向強調人們對負面事件的歸因或因果解釋。

• 對於失敗的穩定內在歸因乃憂鬱的危險因子。

• 具有負向認知的大學新鮮人,其於大學期間被診斷為憂鬱正的機率為一般人的七倍。

• 憂鬱症患者不僅思考內容有所偏誤,其思考歷程亦有所偏差。他們傾向於反覆思考,亦即重複不斷地強調自己的問題和感受,而沒有嘗試解決問題。憂鬱症患者的基本注意和記憶歷程也出現負面思考的偏誤。

39

情感疾患

• 了解情感症• 人際觀點

• 憂鬱症的人際理論主張,憂鬱症患者過於依賴他人的意見與支持。

• 憂鬱症患者有時欠缺社交技巧,較容易產生人際關係衝突。

• 雙極性情感症的心理社會因素

• 壓力生活事件可能使雙極性情感症發作。

40

思覺失調疾患

• 思覺失調疾患(schizophrenia)顯示出許多不尋常症狀,包括相信他人密謀對付自己,想法受到外力的控制,或是可以傳達想法到他人心中。思覺失調疾患患者難以區分現實與非現實,無法應付日常生活事件。

• 思覺失調疾患出現於所有的文化,盛行率約1%,男性比女性略多。

• 多數在青少年早期或成年早期發病。

• 污名化最為嚴重的一種心理疾患。

41

思覺失調疾患

• 思覺失調疾患的特徵

• 正向症狀

• 妄想(delusions)就是大多數人視之為錯誤解釋現實的信念。

• 被害妄想

• 思考插入

• 思考廣播

• 認為自己的行為是被別人所操控的

• 誇大妄想

42

思覺失調疾患

• 思覺失調疾患的特徵

• 正向症狀

• 思覺失調疾患者在急性期知覺經驗會改變• 噪音更響,顏色更強烈

• 手看起來較大或較小,眼睛的位置不對。

• 最戲劇化的知覺障礙是幻覺(hallucinations),意指沒有相關或適當外在刺激時的感覺經驗。聽幻覺最常見。

• 思覺失調疾患患者所聽到的聲音類似於內在交談。但是患者並不相信聲音來自自我或者可以被控制。

43

思覺失調疾患

• 思覺失調疾患的特徵

• 負向症狀

• 冷漠,指對日常活動(工作,上學,社交)沒有興趣或缺乏動機。

• 無社會性,指社會關係缺損。朋友很少,社交技巧不佳,不想與人相處。

• 對預期性的愉快感有所缺陷。

• 情感淡漠,指缺乏外顯的情緒表達

• 貧語症,指話量的顯著減少。

44

思覺失調疾患

• 思覺失調疾患的特徵

• 解構症狀

• 解構的語言,即個體在組織想法與陳述想法得以使人理解的能力出了問題。

A: 你最近覺得緊張嗎?

B: 不,我得到一株萵苣。

A: 你得到一株萵苣?我不瞭解?

B: 恩,他只是一株萵苣

A: 跟我想有關萵苣的事,你的意思是

B: 恩…萵苣是一隻獅子腳指上復發而死的美洲獅轉變而成的….

45

思覺失調疾患

• 思覺失調疾患的特徵

• 解構症狀

• 聯想鬆弛(loosening of associations)的症狀,也就是個人的想法從某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無關主題。

• 「克里夫蘭沒有貝多芬雕像。那是一座軍事導向的城市,被所有美國歷史中的軍事形象-偉大的士兵與將軍-所佔領,但你看不到音樂家在遊行隊伍中。」

• 解構的行為,如奇裝異服,行為幼稚,囤積食物,情感表達不適切。

46

思覺失調疾患

• 思覺失調疾患的特徵

• 動作症狀

• 僵直症

47

思覺失調疾患

• 文化與思覺失調疾患的進展• 文化似乎對於精神分裂症的進展產生重大影響。

• 在開發中國家,思覺失調疾患者可能在家中,由家庭成員組成的廣泛網絡共同承擔照顧責任。照顧罹患思覺失調疾患的家人可能成為沉重負擔,可能造成家庭內重大衝突,使患者的症狀更加惡化。

48

思覺失調疾患

• 了解思覺失調疾患

• 生物觀點• 家庭研究指出,思覺失調疾患有遺傳傾向。

49

思覺失調疾患

• 了解思覺失調疾患

• 生物觀點• 思覺失調疾患的腦部可以發現兩種結構缺損。

• 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其他人的前額葉更小,而且活動水準更低。

• 和語言,情緒表達,計畫,和產生新想法,調節社會互動有關。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室及腦部充滿液體的空間較大。

• 腦部組織萎縮有關

50

思覺失調疾患

• 了解思覺失調疾患• 生物觀點

51

思覺失調疾患

• 了解思覺失調疾患• 生物觀點

52

思覺失調疾患

• 了解思覺失調疾患

• 生物觀點• 思覺失調疾患的原因是腦部不同區域的多巴胺濃度不平衡。

• 中腦邊緣系統多巴胺活動過量,導致幻覺、妄想和混亂思考

• 負責注意、動機和行為安排的前額葉,其多巴胺活動過低。

53

思覺失調疾患

• 了解思覺失調疾患• 生物觀點

54

思覺失調疾患

• 了解思覺失調疾患• 社會與心理觀點

• 處於高度情緒表達的家庭中,可能產生過度壓力,使得思覺失調疾患者無法因應,因而引起發作。

• 過度涉入,過度保護,挑剔,敵意,怨恨

• 在高度情緒表達下,發病的機率為原本的3-4倍

55

思覺失調疾患

• 了解思覺失調疾患• 社會與心理觀點

• 思覺失調疾患者家庭內的敵意和介入可能是患者症狀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疾病的原因。

• 無法諒解思覺失調患者

• 高度情緒表達的個體,本身即具有心理疾患之脆弱性。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