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18
重重重重重重重重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 譯譯 : 譯譯譯 譯譯譯譯 : 譯譯譯

description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 譯者 : 賴麗珍 重點整理 : 周郁菁.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Page 1: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譯者 : 賴麗珍

重點整理 : 周郁菁

Page 2: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定義 : 1. 理解 : 在各種適當的實作表現方面, 對概念、人物 、情境過程等所顯現的洞見。理解是指個人知道的事物明白其意義,能夠知其所以然,且具備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應用這類洞見的能力。 2. 大概念 : 超越個別的知識或技能,聚焦在更大的核心概念、原理或過程,做為課程教學及評量的焦點, 是持久的、可學習遷移的,是理解的基礎素材和關鍵概念。 3. 學習遷移 : 在不同的情境中適當、有效地使用知識的能力,這些知識來自於學習者最初習得的情境。

4. 逆向設計 : 從學習結果開始找出必備的證據,來決定達到的學習結果 ( 評量 ) 。在具體指定學習結果和評量方式後,再決定使學生具備有用的知識和能力所需的教學。

Page 3: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定義 : 5. 實作 ( 任務 ) 表現 : 運用個人知識,以有效行動產生作品來展現個人技能。 學生必須在建構不良、非例行、或有無法預測的問題和挑戰的情境中, 將所有的能力整合起來。 必須學習創新,學習使用他們的判斷和知識而產出行動或作品。 6. 評量 : 依據特定目標和標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 評量的方式很多元 : 測驗、現場晤談、 觀察、 自我評量、 調查等。 其意涵是教師在評量的過程中, 要對學生作設想周到的觀察及公正的判斷, 提供學生清楚、有幫助的回饋 ( 說明優缺點 ) ,不針對學生的表現 下評斷或給分數。

7. 同理心 : 設身處地的能力,是習得的能力。 擺脫自己的情緒反應以掌握他人情緒的能力。 是審慎的行動, 是從其他人的觀點理解世界或情境脈絡的能力。

Page 4: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理解 Understanding1. 理解是重要且有意義的推論,取自專家的經驗並陳述為具體有用的通則。 通則是範圍廣而抽象;應用普遍;長期有效的;可藉由不同的實例來表現。

2. 理解指可轉移的大概念,有超越具體主題的持久價值。 持久的理解來自學習遷移,也能產生學習遷移,可應用到新的情境。

3. 理解涉及到抽象的、反直覺的、及容易錯誤理解的概念。 最適合做為跨內容 (uncoverage) 的教材。學生透過探究和建構,以辨別、推論 或證實學習的內容。此類教學在說明技能的目的後,澄清有效率的有用策略。

4. 理解是由學習者建構,以歸納的方式發展或發現學科內容,在實際情境中,以真實的問題,利用概念且活用學科技能。 課程設計的目的在幫助學生做推論。要思考、提議、測試、發問、批評、證明, 研究和證實之後再接受以達到理解。

5. 理解摘要了技能領域重要的策略性原理。

Page 5: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大概念 : Big idea學習者透過大概念可探究關鍵的概念、議題,或尚未發現或存在於課程內容的問題,透過引起爭議的問題來經歷積極審視課程內容的過程,使學生能深化其理解。 (ex: 概念、主題、持續的辯論和觀點、自相矛盾之說、理論、背後的假定、一再出現的問題、理解或原理 )

主要問題 Essential question1. 在生活中各方面重視的重要問題 ( 範圍廣、長期的、有爭議

的 )2. 學科內的核心概念和問題 : 關鍵概念;目的和價值;策略和

技巧;應用的情境3. 學習核心學科內容的問題,能幫助學生有效探究及理解重要

而複雜的概念、知識、技能。4. 吸引一群特定而多元的學習者,並維持學生的興趣。• 總括式 : 作為概念的支柱,導入的問題指向對事實的探究。• 主題式 : 要求分析、詮釋、建構論據

Page 6: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課程設計過程的起點1. 從學科學習標準開始2. 從考慮所期望的真實應用開始3. 以關鍵的學習資源或偏好的學習活動開始4. 從重要的技能開始5. 從關鍵的評量開始6. 從既有的課程單元開始

期望結果評量的證據學習

計畫既有的目標或學習標準

某個重要的主題或內容

某個重要的技能或過程

某個偏好的活動或熟悉的單元

關鍵的文本或學習資源

某個重要的測驗

Page 7: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單元設計的循環過程

前測

教室觀察

學生學習的形成性分析

學生學習的總結性分析

同儕評論專家評論

根據 UbD 設計標準知單元自我評量

草擬 三階段主要問題

課程設計的根據 目標或標準 實作表現的落差

教學設計

Page 8: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課程設計法整體概念階段一1.什麼是有價值的適當學習結果?2.什麼是關鍵的、期望的學習活動?3.什麼是學生應該習得的理解事項、知識、能力表現?4.哪些大概念可以架構所有這些目標? 課程設計標準聚焦在大概念和核心的挑戰上階段二1.達到期望學習結果的證據是什麼?2.什麼是期望的理解事項之適當證據? 提供公正的、有效的、可靠的、足夠的評量方法階段三1.哪些學習活動及教學可以促進理解、知識、技能、提升學生興趣、卓越表現? 教學的吸引度和效度,使用WHERETO要素讓學習計畫有效能, 使學生專注學習。注意三個階段的整體連結和整個單元的連貫性。

Page 9: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逆向設計 backward design 最佳的課程設計來自對所追求知學習的逆向推斷

在學生學習之前對其呈現評分指標,可藉由確認學生應該努力達到的 重要學習品質,來提供學生學習表現目標。

對設計過程的評論1. 評量的功用是做為教學目標,以加強教學焦點和修訂過去的教學計 畫,定義學生理解和表現的知能。2. 依據期望學習結果修訂教學活動或專題學習,以有效促進期望的學 習結果。3. 考慮什麼教學策略最能有效幫助教師達成目標?考慮特定的學生和 課程標準,合作學習不一定是最佳方法。4. 教科書從基本教學資源轉換成輔助的角色。

確認期望的學習結果

決定可接受的學習結果

設計學習經驗及教學活動

Page 10: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逆向的課程設計階段一: 期望的學習結果 * 既有目標(Established Goals) * 理解(Understanding): * 主要問題( Essential Questions) * 學生將知道(Students will Know……) * 學生將能夠(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

階段二:評量結果的證據 * 實作任務 (Performance Tasks) * 其他證據 ( Other Evidence)

階段三:學習計畫 * 學習活動 ( Learning Activities) WHERETO W(where/ what)教學的方向 H(hook/ hold) 吸引學生 E(equip/experience/explore)探索和準備能力 R(rethink/ revise) 重新思考及修正 E(evaluate) 表現結果及評量 T(tailored) 因材施教;量身訂製個人化的教學活動 O (organized)組織教學活動以達到最大的專注和效能

Page 11: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理解的六個層面1. 說明 (explanation): 透過通則和原則對於現象、事實、資料等提出可辯解的、有系統的敘述;做出有洞見的連結提出闡明性的舉例或例證。 2. 詮釋 (Interpretation):講述有意義的故事;提供適當的翻譯;對概念能揭示歷史或個人層面的說明; 透過圖像、軼事、類比、模式而使其易於說明3. 應用 (Application): 在多元、真實的情境中,有效使用已知的知能活用這個學科。 4. 有觀點 (Perspective): 透過批判的眼光照見全局,聽出觀點。 5. 有同理心 (Empathy):根據直接經驗能敏感地覺知, 進入另一個人的情感和世界觀之內, 就是體諒。 6. 自知之明 (Self-knowledge):表現後設認知的覺察力, 覺知個人風格、偏見、心理投射,同時形塑個人理解的心智習性; 省思學習和經驗的意義。

Page 12: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學習活動計畫:最佳課程設計的特徵1.真實明顯的挑戰任務,設定清晰的實作表現目標。2.整個學習過程都採用實作的方法,減少傳統的教學。3.聚焦在有趣的重要概念、問題、議題、難題上。4.明確的真實應用,讓學習對學生是有意義的。5.有效的回饋方式,使學生有機會從嘗試錯誤中學習。6.使學習過程和目標是應個人風格、興趣,及需求的空間。7.清晰的模式和示範。8.安排焦點反思的時間。9.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分組方式、學習任務。10.可供冒險的安全環境。11.教師的角色類似引導者或教練。12.沉浸其中的經驗更勝於傳統的課堂學習。最佳的講課藉由提出問題和提供有趣的洞見及軼事,使學生專注傾聽。13.提出整體清晰的說明,在部分和整體之間很明白地來回轉換。 組體提供心智過程的工具,學生必須內化所學知能,若沒有提供鷹架,學生最終有可用的處理策略庫, 使探索成為慣例的過程,把慣例內化。

Page 13: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效標和效度評分指標 (rubric) 是以效標為根據的評分指南。1.整體式 : 對學生的學習提供一般表現的描述,對作品和實作表現產生單一的分數或等級。2.分析式 :將作品或實作表現分割成不同的特徵或層面,且分開評分。每個特徵各自獨立評分。

理解被視為一條連續線,從錯誤觀念到洞見;從自我意識的覺醒到流暢的自動化技能。個體對相同的概念和經驗可以有多元旦有效的理解。

根據學生的學習來設計和修正評分指標1.收集學生實作表現的樣本 ( 大量的、多元的 ) ,再舉例說清楚期望的理解程度或精熟程度。2.將學生的作業分成不同”堆” ,然後寫下分類的理由。3.將分類的理由歸納成實作表現的特點或重要層面。4.寫下每個特點的定義。5.選擇學生實作表現樣本,舉例說明每個特點的每個分數 ( 評分依據 ) 。6. 評量效標隨使用而繼續修正改進。

Page 14: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像評量者一樣思考1.哪些是充分表現理解的證據?考慮教學目標,哪些實作任務必須為課程單元的基礎,並使教學工作有焦點? 2.從學生的實作表現中該檢視哪些具體特徵,以決定期望的學習結果達到什麼程度?將依據哪些標準來考慮教學, 及評量教學品質的程度? 3.課程計畫收集的證據能使我們推論學生的知識技能或理解嗎? 評量策略是否能區分學生是否真正理解? 課程設計者是否明白學生犯錯背後的理由? 系列的評量策略

範圍從簡單到複雜; 時間從短期到長期; 從不設情境到真實情境; 從高度指示到無結構的; 因為理解的形成是由於持續探究和重新思考的結果, 所以對理解的評量應該是一段時間所收集的證據,而非單一測驗。 這些評量策略能證明學生能在情境脈絡下使用其知識。

對理解的非正式查核

觀察和對話討論

正式測驗和隨堂測驗 開放式問答 實作任務和

專題

Page 15: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使用 GRASPS 來架構實作任務1.Goal & Role: 你是… ?你被要求要 ? 你的工作是 ?你的任務是 ? 評量目標是 ? 問題或挑戰是 ?需要克服的障礙是 ?2.Audience: 你的服務對象是 ? 你的目標對象是 ? 你需要說服 ?3.Situation:你發現自己所處的情境是 ? 實作挑戰涉及到處理 ?4.Performance: 你要創造…以利 ?你必須發展…以利 ? 5.Standard:你設計的實作需要 ? 評量標準 ? 你的成品須符合下列標準 ?

值得熟悉的

應該知道和表現的

大概念和核心任務

傳統的隨堂測驗和正式測驗紙筆測驗選擇式建構式

實作任務和專題複雜的開放的真實的

Page 16: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重理解的教學1. 跨內容教學 V.S. 按內容教學2. 教科書只是教學資源和工具3. 教師的決定性角色 : 設計正確的學習經驗4.超越過度簡化 : 質疑過去和現在的理解5.更有目的的思考何時及如何教學6.覺察以習性和便利為本的錯誤教學 * 過度講述和目標不清有相關 * 區辨適時和萬一 * 納入前後反省及後設認知的機會 * 使用教科書為教學資源而非大綱 * 讓模式發揮效果 * 時機是一切

7. 需要更多形成性評量8. 理解並應用知識和技能

Page 17: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心得和分享學習的焦點是一套用心習得 (learned by heart) 的事實資訊和動作程序。學習必須有目的,以利集中注意力和提供指導。課程設計將抽象概念 ( 教學目標 ) 轉換成學生盡快掌握、可理解的,及實際的學習任務和效標,課程設計的挑戰是更有效地利用內在動機。理解涉及面對思考的挑戰,透過有效應用、分析、綜合、評鑑,而明智且適當地組織技能和事實的能力,先從模仿範例開始練習設計課程,由其具體的工具再創新。其實,練習和直接教學 ( 熟知 ) 是基礎,但真正的理解力是將所學遷移,超越所得的資訊,創造新的知識達到新的理解。

因應十二年國教的方向與目標重理解的課程設計所強調的教學理念,和教育部所推行的有效教學、差異化教學、多元評量等概念是一致的。教師在教學的情境上,能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體察其需求,因應不同的教學目標,給予適當且完整的教學歷程,並能不斷的省思修正。在教學活動進行中,給與學生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從中再觀察或給予更明確的評量和回饋,希望學生能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理解達到學習遷移的最終目標。

Page 18: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教育部推行閱讀素養的提升,期待學生在各領域的學習不只達成學習指標,更能從閱讀中所學,透過理解發現問題,進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知識探究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一直強調希望學生在學校能學習帶得走的技能,而非提取記憶式的背誦,也是同樣的道理。 學生在建構學習的同時,對大概念的理解比較像是有引導作用的猜想,當學習得更多,學生無法只透過講述和閱讀而領會,所以課程設計變得更重要。再者,學生透過有啟發性的問題和實作挑戰,其終身學習的責任就是永遠繼續質疑這些大概念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概念藉此被測試、確認、改善,以及透過學科內容的應用作為探究的策略,使天真的想法發展為更複雜的想法。我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學習要有好奇心,重思考並且能找出證據輔助理解習得的知識。所以能教、能使用、能證明、能連結、能說明、能辯護、能理解意涵等等,才算是真正的理解。 理解過程是不斷的練習和自我評量,學生應該將理解的技能和知識作拓展訓練,和生活經驗相連結,從認識自己到能發揮同理心,在學習的過程伴隨專家的洞見,學生心智上的自由和創造力更受到重視,這也是近期學習革命、翻轉學習及學習共同體的教學轉變所要強調的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