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不是单一形态 -...

1
《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 (德)托马斯 · · 帕多瓦 著 盛世同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年 10 月版 《经济学寓言》 (以)阿里尔 · 鲁宾斯坦 著 李佳楠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6 月版 □ 徐舒薇 经济学与寓言是属于两 个不同范畴的事物。经济学 惯于将错综复杂的经济理论 透过“模型”进行类比、阐释 和解构,在模型中解释某种 经济现象。如,我们透过一 台手机可以联想到它的制造 过 程、生 产 方 式、销 售 流 程 等,进而探讨全球化、科技革 命、企业发展等一系列社会 现象。寓言也是一种“模 型”,是一种通过语言组织而 成的世界,将大道理简约化、 通俗化,使人潜移默化地获 得某种心灵上的感悟和启 发。由此观之,经济学与寓 言看似处于“两极”,但在共同 —“模型”的塑造过程中 可以将他们结合起来。 经济学向来被视为一门 “沉闷的学科”,《经济学寓言》 则是一本将经济理论编造为 寓言式“模型”的书,化沉闷为 有趣,用讲故事的形式使枯燥 乏味的理论变得富有吸引 力。同时,又从这些被形式化 表达出来的故事中回归现实 世界,深入探究经济学的学术 问题,严谨而深奥的理论在作 者笔下具有幽默性、娱乐性。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 寓言》不仅探讨经济学的学术 问题,还用经济学思维分析非 经济学问题。换言之,这本书 是跨学科的产物,作者希望读 者能运用经济学思维的方法 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习得经 济学内容。在《经济学、语用 学与七个陷阱》一章中,作者 提到了经济学与法律、语言之 间的关系,借助说服理论和检 验直觉,用预设好的“故事模 型”让读者在语言学与经济学 交织的陷阱中不断思考,努力 走出思维的怪圈。 在《有点像经济政策的经 济政策》一章中,作者从大富 翁游戏入手,将游戏规则引申 至经济决策,继而引出经济政 策选择上的思考方式。“谁是 玩家?”是所有游戏在制定规 则时必须说明的问题,作者正 是通过这个在游戏参与者看 来无关紧要的问题,抛出学术 领域中政治系统通过公共讨 论平衡公民之间互相冲突的 欲望的研究话题,对如何制定 和执行移民政策、出生率政 策、外国劳工政策等一系列国 家经济游戏规则作出了简要 说明。 作者以叙事的笔调将自 己儿时经历、求学生涯、宗教 信仰融合在模型的塑造过程 之中,读者在感悟经济学魅 力的同时,也对作者本人、以 色列文化、犹太人历史有了 更深刻的了解。无论是资深 的经济学家抑或是普通的经 济学爱好者,《经济学寓言》 都能为其带来迥异于其他经 济学书籍的知识反思和阅读 享受。 愿这本用寓言式的经济 学模型建构起来的跨越国家、 跨越种族、跨越学科的读本给 你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和对 生活的深度思考。 模型建构的经济学世界 书人书话 □ 常龙川 人类的历法有着漫长的 发展史。迄今被发现历史最 悠久的记录太阳年的装置,据 考证建于公元前4900年。从 那时起,人们记录太阳的往复 轨迹,对时间的记录和认知也 变得越来越精确—但在近 代以前,这些精确只是相对 的。中世纪时,欧洲各地的教 堂能够做到整点报钟,但还不 存在分钟的概念。17世纪最 聪慧的两个人:德国哲学家莱 布尼茨和英国科学巨匠牛顿, 在 童 年 都 学 习 过 鸡 鸣、拂 晓、 深夜、暗夜、燃烛、夜初、黄昏 等划分夜晚时间的不同概 念。但在莱布尼茨、牛顿步入 老年时,他们已经能够佩戴计 数相当精确的钟表,就连西欧 的平民家庭也可以攒钱买下 一口钟来看时间。 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 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所谓的东 西文明“大分流”,很重要的标 志就是在17-18世纪,当西欧 开始涌现出专业的科学家、科 学院、科学期刊、同行评审制 度,并制作了新式钟表—前 者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自然 科学的诞生,科学研究被纳入 一个同行竞争、检验并能快速 推动其成果应用的体系;后者 则表明以当时的英国为代表 的欧洲国家,能够将科学研究 转化为对精密器件的量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 日引进出版了长期致力于研 究近代科学文化历程的德国 科学作家托马斯 · · 帕多瓦 所著的《莱布尼茨、牛顿与发 明时间》一书。本书将牛顿与 莱布尼茨两人的成长经历以 及在科学上的交锋,与现代钟 表的发明推广、现代意义上的 自然科学的发育成熟两大主 线融汇起来,深入记述了17世 纪的科学发展历程。书中出 现了多位科学家的名字,这些 名字不再只是数学、物理、化 学等学科教科书上的名词,作 者借助科学历史档案重现了 他们在 17 世纪“机械宇宙”科 学观念形成、强化以及诸多科 学成果提出过程中的作用。 牛顿对于时间的观念,可 以说就是“机械宇宙”观念的 具象体现,即时间被认为是绝 对存在的。这样的观念与现 代钟表的推广可以互为佐 证。据书中所述,牛顿在年纪 很小的时候就致力于对时间 和空间进行计量。 莱布尼茨并不认为时间 是绝对的,他强调时间与空间 一样,仅仅是人从运动轨迹中 产生的想象。他与牛顿的争 论,从微积分的发明权到时间 的性质,在当时而言是牛顿占 据了上风。当然,莱布尼茨本 人的观点在 20 世纪到来之后, 随着量子力学的提出,被认为 是超越了牛顿机械物理理论、 更具远见的看法。 《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 时间》详细地介绍了牛顿和 莱布尼茨两人的科学发现及 假设,分别在什么样的环境 下提出和发展,并在被纳入 现代自然科学同行评议后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莱布尼茨 在论争中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所在的 德国当时四分五裂,所以他 只能通过效率更低的通信方 式与欧洲各地的同行进行交 流;牛顿却能从其与科学院 同行的交流中更快地获得意 见回馈。尽管如此,我们也 要看到,莱布尼茨在相对不 利的研究环境下,仍然得出 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发现和成 果,比如可以实现计算自动 化的计算机—而在21世纪 的今天,当人们开启星际旅 行、星际穿越、平行宇宙等议 题的研究时,就更能感到莱 布尼茨的相关洞见是如此具 有超前性。 莱布尼茨和牛顿的时间辩论,谁更胜一筹? 好书先读 《文明.Ⅰ:单数还是复数》 (英)玛丽 · 比尔德 著 郭帆 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年 9 月版 □ 郑渝川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 大学古典学教授、沃尔夫森历 史奖得主玛丽 · 比尔德,曾多 次与BBC合作制作人类古代 文明的纪录片。《文明.Ⅰ:单数 还是复数》就取自玛丽 · 比尔 德的纪录片文稿—该纪录 片以及本书着重挑战了 18-20世纪长期流行的“单一 的西方文明”的观念,引领观 众、读者走访世界各地,了解 欧洲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也有 着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这 本书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本国 以外的诸多世界古代文明的 艺术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参照 意义。 玛丽 · 比尔德在书中详致 解说了历史上各种文明创造 的艺术杰作,从吴哥窟到兵马 俑,从古希腊雕像到印度的宗 教建筑,点评了或精美或朴 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 艺术,指出这些艺术杰作展现 了世界不同文明发展出的对 美的不同切入理解。 在今天的墨西哥丛林里, 屹立着大约3000年前就建造 好的巨型人头雕像。建造者 据考证是美洲中部最早文明 化的奥尔梅克人。这座雕像 相当精妙,双唇之间隐约能 看到牙齿,眼睛上勾画出了 虹膜的轮廓,卷曲的眉毛上 方是精雕细琢的头盔。奥尔 梅克人为何会用巨石刻出这 样一个人像,目前我们还无 法确知。但可以确定的是, 无论哪个民族,人们在开始 具备雕刻石头的能力后,往 往都会将自身形象(或整体 或部分,或写实或夸张)作为 艺术形象。 奥尔梅克人雕刻巨型人 头像几百年后,在地球的另一 边,雅典人开始建构城邦文 明,而这一文明的重要象征同 样是雕像 —“在公共广场 上,在幽暗的圣殿里,大理石 和青铜铸成的人体雕像与有 着血肉之躯的人群比肩而 立”。我们通过雅典人的这些 艺术创造,可以了解当时的社 会观念。而在古希腊文明渐 趋衰退、古罗马文明兴起后, 罗马人努力将人像精确地呈 现在肖像作品中。 《文明.Ⅰ:单数还是复数》 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中国的秦 始皇陵和兵马俑。作者指出, 无论是公元 1 世纪的奥古斯都 还是2世纪哈德良的陵墓,都 无法与公元前 3 世纪的秦始皇 陵相提并论。每尊兵马俑塑 像看上去各不相同,而且兵俑 铠甲上的甲片和铆钉塑造得 相当清楚。可以说,兵马俑以 一种惊艳的方式诉说了古代 中国人的艺术品创作能力。 位于柬埔寨的吴哥窟则 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了古代人 类在艺术、宗教、文化想象方 面所达到的惊人高度。清晨, 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初升的 旭日与吴哥窟塔尖的位置相 合;而在一天中的其他时间, 太阳似乎总位于塔尖—这 显然是近千年前吴哥窟建筑 设计者的精心设计。这本书 还叙述了印度、意大利等国留 存的古代文明建造的宗教文 化设施,这些设施有着各异的 形态,彰显着不同的信念、观 念和主旨,但都具有强烈的视 觉象征,鼓励观者用心灵去接 纳美。 古代文明不是单一形态 域外放眼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14 2019 11 8

Transcript of 古代文明不是单一形态 -...

Page 1: 古代文明不是单一形态 - szjy.sznews.comszjy.sznews.com/attachment/pdf/201911/08/be76f0ed-8830-4523-a1… · 和青铜铸成的人体雕像与有 着血肉之躯的人群比肩而

《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

(德)托马斯·德·帕多瓦 著

盛世同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10月版

《经济学寓言》

(以)阿里尔·鲁宾斯坦 著

李佳楠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版

□徐舒薇

经济学与寓言是属于两

个不同范畴的事物。经济学

惯于将错综复杂的经济理论

透过“模型”进行类比、阐释

和解构,在模型中解释某种

经济现象。如,我们透过一

台手机可以联想到它的制造

过程、生产方式、销售流程

等,进而探讨全球化、科技革

命、企业发展等一系列社会

现象。寓言也是一种“模

型”,是一种通过语言组织而

成的世界,将大道理简约化、

通俗化,使人潜移默化地获

得某种心灵上的感悟和启

发。由此观之,经济学与寓

言看似处于“两极”,但在共同

点——“模型”的塑造过程中

可以将他们结合起来。

经济学向来被视为一门

“沉闷的学科”,《经济学寓言》

则是一本将经济理论编造为

寓言式“模型”的书,化沉闷为

有趣,用讲故事的形式使枯燥

乏味的理论变得富有吸引

力。同时,又从这些被形式化

表达出来的故事中回归现实

世界,深入探究经济学的学术

问题,严谨而深奥的理论在作

者笔下具有幽默性、娱乐性。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

寓言》不仅探讨经济学的学术

问题,还用经济学思维分析非

经济学问题。换言之,这本书

是跨学科的产物,作者希望读

者能运用经济学思维的方法

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习得经

济学内容。在《经济学、语用

学与七个陷阱》一章中,作者

提到了经济学与法律、语言之

间的关系,借助说服理论和检

验直觉,用预设好的“故事模

型”让读者在语言学与经济学

交织的陷阱中不断思考,努力

走出思维的怪圈。

在《有点像经济政策的经

济政策》一章中,作者从大富

翁游戏入手,将游戏规则引申

至经济决策,继而引出经济政

策选择上的思考方式。“谁是

玩家?”是所有游戏在制定规

则时必须说明的问题,作者正

是通过这个在游戏参与者看

来无关紧要的问题,抛出学术

领域中政治系统通过公共讨

论平衡公民之间互相冲突的

欲望的研究话题,对如何制定

和执行移民政策、出生率政

策、外国劳工政策等一系列国

家经济游戏规则作出了简要

说明。

作者以叙事的笔调将自

己儿时经历、求学生涯、宗教

信仰融合在模型的塑造过程

之中,读者在感悟经济学魅

力的同时,也对作者本人、以

色列文化、犹太人历史有了

更深刻的了解。无论是资深

的经济学家抑或是普通的经

济学爱好者,《经济学寓言》

都能为其带来迥异于其他经

济学书籍的知识反思和阅读

享受。

愿这本用寓言式的经济

学模型建构起来的跨越国家、

跨越种族、跨越学科的读本给

你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和对

生活的深度思考。

模型建构的经济学世界书人书话

□常龙川

人类的历法有着漫长的

发展史。迄今被发现历史最

悠久的记录太阳年的装置,据

考证建于公元前4900年。从

那时起,人们记录太阳的往复

轨迹,对时间的记录和认知也

变得越来越精确——但在近

代以前,这些精确只是相对

的。中世纪时,欧洲各地的教

堂能够做到整点报钟,但还不

存在分钟的概念。17世纪最

聪慧的两个人:德国哲学家莱

布尼茨和英国科学巨匠牛顿,

在童年都学习过鸡鸣、拂晓、

深夜、暗夜、燃烛、夜初、黄昏

等划分夜晚时间的不同概

念。但在莱布尼茨、牛顿步入

老年时,他们已经能够佩戴计

数相当精确的钟表,就连西欧

的平民家庭也可以攒钱买下

一口钟来看时间。

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

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所谓的东

西文明“大分流”,很重要的标

志就是在17-18世纪,当西欧

开始涌现出专业的科学家、科

学院、科学期刊、同行评审制

度,并制作了新式钟表——前

者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自然

科学的诞生,科学研究被纳入

一个同行竞争、检验并能快速

推动其成果应用的体系;后者

则表明以当时的英国为代表

的欧洲国家,能够将科学研究

转化为对精密器件的量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

日引进出版了长期致力于研

究近代科学文化历程的德国

科学作家托马斯·德·帕多瓦

所著的《莱布尼茨、牛顿与发

明时间》一书。本书将牛顿与

莱布尼茨两人的成长经历以

及在科学上的交锋,与现代钟

表的发明推广、现代意义上的

自然科学的发育成熟两大主

线融汇起来,深入记述了17世

纪的科学发展历程。书中出

现了多位科学家的名字,这些

名字不再只是数学、物理、化

学等学科教科书上的名词,作

者借助科学历史档案重现了

他们在17世纪“机械宇宙”科

学观念形成、强化以及诸多科

学成果提出过程中的作用。

牛顿对于时间的观念,可

以说就是“机械宇宙”观念的

具象体现,即时间被认为是绝

对存在的。这样的观念与现

代钟表的推广可以互为佐

证。据书中所述,牛顿在年纪

很小的时候就致力于对时间

和空间进行计量。

莱布尼茨并不认为时间

是绝对的,他强调时间与空间

一样,仅仅是人从运动轨迹中

产生的想象。他与牛顿的争

论,从微积分的发明权到时间

的性质,在当时而言是牛顿占

据了上风。当然,莱布尼茨本

人的观点在20世纪到来之后,

随着量子力学的提出,被认为

是超越了牛顿机械物理理论、

更具远见的看法。

《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

时间》详细地介绍了牛顿和

莱布尼茨两人的科学发现及

假设,分别在什么样的环境

下提出和发展,并在被纳入

现代自然科学同行评议后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莱布尼茨

在论争中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所在的

德国当时四分五裂,所以他

只能通过效率更低的通信方

式与欧洲各地的同行进行交

流;牛顿却能从其与科学院

同行的交流中更快地获得意

见回馈。尽管如此,我们也

要看到,莱布尼茨在相对不

利的研究环境下,仍然得出

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发现和成

果,比如可以实现计算自动

化的计算机——而在21世纪

的今天,当人们开启星际旅

行、星际穿越、平行宇宙等议

题的研究时,就更能感到莱

布尼茨的相关洞见是如此具

有超前性。

莱布尼茨和牛顿的时间辩论,谁更胜一筹?好书先读

《文明.Ⅰ:单数还是复数》

(英)玛丽·比尔德 著

郭帆 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年9月版

□郑渝川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

大学古典学教授、沃尔夫森历

史奖得主玛丽·比尔德,曾多

次与BBC合作制作人类古代

文明的纪录片。《文明.Ⅰ:单数

还是复数》就取自玛丽·比尔

德的纪录片文稿——该纪录

片 以 及 本 书 着 重 挑 战 了

18-20世纪长期流行的“单一

的西方文明”的观念,引领观

众、读者走访世界各地,了解

欧洲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也有

着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这

本书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本国

以外的诸多世界古代文明的

艺术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参照

意义。

玛丽·比尔德在书中详致

解说了历史上各种文明创造

的艺术杰作,从吴哥窟到兵马

俑,从古希腊雕像到印度的宗

教建筑,点评了或精美或朴

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

艺术,指出这些艺术杰作展现

了世界不同文明发展出的对

美的不同切入理解。

在今天的墨西哥丛林里,

屹立着大约3000年前就建造

好的巨型人头雕像。建造者

据考证是美洲中部最早文明

化的奥尔梅克人。这座雕像

相当精妙,双唇之间隐约能

看到牙齿,眼睛上勾画出了

虹膜的轮廓,卷曲的眉毛上

方是精雕细琢的头盔。奥尔

梅克人为何会用巨石刻出这

样一个人像,目前我们还无

法确知。但可以确定的是,

无论哪个民族,人们在开始

具备雕刻石头的能力后,往

往都会将自身形象(或整体

或部分,或写实或夸张)作为

艺术形象。

奥尔梅克人雕刻巨型人

头像几百年后,在地球的另一

边,雅典人开始建构城邦文

明,而这一文明的重要象征同

样是雕像——“在公共广场

上,在幽暗的圣殿里,大理石

和青铜铸成的人体雕像与有

着血肉之躯的人群比肩而

立”。我们通过雅典人的这些

艺术创造,可以了解当时的社

会观念。而在古希腊文明渐

趋衰退、古罗马文明兴起后,

罗马人努力将人像精确地呈

现在肖像作品中。

《文明.Ⅰ:单数还是复数》

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中国的秦

始皇陵和兵马俑。作者指出,

无论是公元1世纪的奥古斯都

还是2世纪哈德良的陵墓,都

无法与公元前3世纪的秦始皇

陵相提并论。每尊兵马俑塑

像看上去各不相同,而且兵俑

铠甲上的甲片和铆钉塑造得

相当清楚。可以说,兵马俑以

一种惊艳的方式诉说了古代

中国人的艺术品创作能力。

位于柬埔寨的吴哥窟则

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了古代人

类在艺术、宗教、文化想象方

面所达到的惊人高度。清晨,

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初升的

旭日与吴哥窟塔尖的位置相

合;而在一天中的其他时间,

太阳似乎总位于塔尖——这

显然是近千年前吴哥窟建筑

设计者的精心设计。这本书

还叙述了印度、意大利等国留

存的古代文明建造的宗教文

化设施,这些设施有着各异的

形态,彰显着不同的信念、观

念和主旨,但都具有强烈的视

觉象征,鼓励观者用心灵去接

纳美。

古代文明不是单一形态域外放眼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14

好书先读

2019

年1 1

月8

星期五

责任编辑吴淼鑫

美术编辑陈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