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有教室」的「起承轉合」載於 共建OLE特刊2010

3
隨著新高中課程開展,「其他學習經歷」是學生享有的全人發展學 習經歷。「社會服務」作為「其他學習經歷」範疇之一,倘若學校能活 用社區,令社區成為學習場所,這既能針對社區需要,服務社區;也可 提升學生對社區的歸屬感。同時,社區是不斷地更新及變化的,持續關 注社區需要,除了為學生帶來多樣的服務機會外,也能為學生帶來創新 的學習經歷。 香港小童群益會與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以及城市大學應用社會 科學系,於2008至2010年學年,受教育局委託進行「『其他學習經 歷』夥伴協作計劃 社會服務」。目的是探討學校與社區夥伴協作 進行社區服務的成功因素及手法,以找出共建關懷社區的要素。下 文,我們將總結計劃經驗,透過「起、承、轉、合」略述「社區有教 室」的四個過程。 「起」,即「起動」。實踐「社區有教室」的第一步是要了解社區。 我們可透過「睇、數、問」(即觀察、統計、訪問)三個簡單而實用的探 索技巧來瞰視社區,發掘社區資本、社區需要、社區的獨特與傳統。若以 長者服務為例,通過探索社區搜集的資料可包括:區內有哪些服務長者的 機構或院舍?長者主要的聚集地在哪裡?供長者使用的康樂或社區設施足 夠和合適嗎?區內的長者有何專長?搜集資料後,把資料作出整理,製作 「社區資產地圖」或運用互聯網上的網上地圖軟件,結集資料,以便構思 「社區有教室」的「起承轉合」 * 香港小童群益會 葵涌區督導主任及服務學習實務領導 陳國邦先生 * 香港小童群益會為「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劃的合作夥伴」,計劃名稱 〔「其他學習經歷」夥伴協作計劃 「社會服務」及「與工作有關的經 驗」(08/09-09/10)〕,計劃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全方位學習及圖書館組統籌。 242

description

 

Transcript of 「社區有教室」的「起承轉合」載於 共建OLE特刊2010

Page 1: 「社區有教室」的「起承轉合」載於 共建OLE特刊2010

    隨著新高中課程開展,「其他學習經歷」是學生享有的全人發展學

習經歷。「社會服務」作為「其他學習經歷」範疇之一,倘若學校能活

用社區,令社區成為學習場所,這既能針對社區需要,服務社區;也可

提升學生對社區的歸屬感。同時,社區是不斷地更新及變化的,持續關

注社區需要,除了為學生帶來多樣的服務機會外,也能為學生帶來創新

的學習經歷。

    香港小童群益會與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以及城市大學應用社會

科學系,於2008至2010年學年,受教育局委託進行「『其他學習經

歷』夥伴協作計劃    社會服務」。目的是探討學校與社區夥伴協作

進行社區服務的成功因素及手法,以找出共建關懷社區的要素。下

文,我們將總結計劃經驗,透過「起、承、轉、合」略述「社區有教

室」的四個過程。

    「起」,即「起動」。實踐「社區有教室」的第一步是要了解社區。

我們可透過「睇、數、問」(即觀察、統計、訪問)三個簡單而實用的探

索技巧來瞰視社區,發掘社區資本、社區需要、社區的獨特與傳統。若以

長者服務為例,通過探索社區搜集的資料可包括:區內有哪些服務長者的

機構或院舍?長者主要的聚集地在哪裡?供長者使用的康樂或社區設施足

夠和合適嗎?區內的長者有何專長?搜集資料後,把資料作出整理,製作

「社區資產地圖」或運用互聯網上的網上地圖軟件,結集資料,以便構思

「社區有教室」的「起承轉合」*

香港小童群益會葵涌區督導主任及服務學習實務領導

陳國邦先生

*香港小童群益會為「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劃的合作夥伴」,計劃名稱

為    〔「其他學習經歷」夥伴協作計劃    「社會服務」及「與工作有關的經

驗」(08/09-09/10)〕,計劃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全方位學習及圖書館組統籌。

242

社區協作篇

Page 2: 「社區有教室」的「起承轉合」載於 共建OLE特刊2010

在區內可進行的社會服務。當然,單憑觀察,未能全面了解社區情況,因

此我們可主動聯絡區內相關的非政府機構、社區人士,或相約區內長者會

面,詢問區內現況及需要,初擬協作空間。若以社區探索為起動,在籌劃

社會服務時,便更能得心應手。

    「承」,即「承接」。如何把上述的社區資源「承接」至新高中的

社會服務,學校課程和行政領導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當中的考慮包括

學習的主題、課堂的編排、課程的配合、服務的次數及頻率、教師的人

手安排等,務求令社會服務在校內普及推行。筆者曾見證一間種籽學校

的實踐經驗,該校在新高中課程實行前,以一班中三學生為試點,作仔

細的服務籌備及記錄服務過程。參與實踐的老師和學校領導身為學習團

隊,當中持續地整理經驗和反思,勾劃出推展級本社會服務的注重點,

包括與社區夥伴聯繫的經驗、師生最合適進行服務的時段及比例、適合

學生進行服務的深度與廣度等,並於新高中的社會服務加以調適,設計

中四至中六的社會服務目標與主題,藉以及早聯繫有關團體與資源人

士,為三年的新高中社會服務擬訂完善可行的計劃,令社區資源「承

接」至新高中的社會服務。

    「轉」就是「轉化」。「社區有教室」的目標,不單是服務社區,

也是向社區學習,令課程及社區資本的相互「轉化」。一間學校就有以

下的安排。她們的服務活動日以「長幼共融」為服務主題,讓全級學

生在坪洲進行社會服務。在上午時段,由坪洲長者帶領學生認識區內歷

史、文化與民情;下午的服務環節就由學生分批探訪獨居長者、清潔坪

洲東灣及與坪洲居民一起為正申請成為法定古蹟的志仁學校作簡單復修

和清潔。由此可見,學習場地已由學校移至社區,學生在服務社區的同

時,亦認識社區的歷史文化、保育的重要,形成深刻的學習經驗;而長

者也不只是受服務的對象,更成了人文歷史的寶典。

    「合」是學校與社區夥伴的「配合」與持續協作。如何將「社區有

教室」的理念持續地發展,學校與社區夥伴的配合與持續協作是重要的

243

社區協作篇

Page 3: 「社區有教室」的「起承轉合」載於 共建OLE特刊2010

一環。以另一間種籽學校為例,該校每年都會在所屬社區舉行大型義工

服務日,集合師生表演、攤位遊戲及社區教育宣傳等手法,動員學生、

連繫居民,宣揚正面訊息。學校在決定服務主題及場地方面,會根據社

區實際情況作考慮,例如關注新屋村入伙的「和睦鄰里」計劃、針對青

少年濫用毒品的「健康生活工程」就是一些成功的例子。因著持續的協

作,學校與家教會、屋邨辦事處、區議員、非政府機構、區內居民等已

建立了充份的認識與信任,因此在場地安排及活動宣傳籌備的配合更能

事半功倍,共建可持續的和諧社區。

    在新高中課程下,要讓學生有多元的服務體驗,學習不能只囿於學

校。學校如能善用以上「社區有教室」「起動、承接、轉化、合作」的

觀念,令社區成為學習之處,老師和學生同向社區學習,也同時學習關

顧社區,服務社群。這樣,學生在參與「其他學習經歷」的同時,教學

得以相長,也能提升及凝聚社區氣氛。

244

社區協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