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 如是同行法鼓山方向 我願 - ddm · 「願」是方向,我們修行是為...

7
殿殿殿殿退殿殿四眾佛子共勉語 庚午年季春釋聖嚴撰 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那怕任怨任勞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1 要聞 ◆創辦人:聖嚴師父 ◆發行人:果暉法師 ◆社長:張昌邦 ◆發行所: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地址︰ 112 臺北市北投區公館路 186 號 ◆網址:www.ddm.org.tw ◆ E-mail:[email protected] ◆變更地址、索取、取消雜誌請電:(02)2893-9966 轉 6312、6313、6306 2019.3.1 出刊 351 同行法鼓山方向 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 海內外信眾傳燈感念師恩 願發揚法鼓宗風 共創人間淨土 PERIODICAUSI 雜誌紙類 ◆法鼓山建設基金劃撥專戶 帳號:19078983 戶名: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TAIPEI TAIWAN R.O.C. POSTAGE PAID LICENCE NO.1890 Android iOS 法鼓雜誌APP 歡迎下載 Syracuse University Skyler Beach 殿Grant Tilson 便Kate Abogado 西西 雪城大學學生體驗托水缽,動作簡單卻須全身心投入。 (王育發攝) 如是 我願 稿殿殿使 —— 便○○ 使滿滿點燃缽燈,時刻不忘初發心,並持續發願,使大悲油炷常 燃,菩提心燈常明。 (鄧博仁攝) 祈願法鼓鐘聲常回響 滿退○○ 便 除夕撞鐘

Transcript of 出刊 如是同行法鼓山方向 我願 - ddm · 「願」是方向,我們修行是為...

【釋演化/金山報導】「一缽乞食千家飯,孤

僧仗竹萬里遊。」聖嚴師父捨報圓寂十年,四眾

弟子感恩緬懷不減。二月十六日,細雨霏霏中,

超過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帶著對師恩的憶

念,齊聚法鼓山園區巨蛋主現場、大殿、祈願觀

音殿等十個殿堂,參加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法鼓

傳燈法會與「承師願」傳燈節目,燈燈相傳中,

四眾弟子發下共同的願心,永續佛法光明。

一早就回到總本山上的信眾,先在茶香中放鬆

身心,分享生命故事,並領取師父親筆墨迹《六

祖壇經.無相頌》法寶。法會開始前,方丈和尚

果暉法師於大殿,將主燈中象徵佛法悲智的燈

火,傳給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副住持果品法師、

果醒法師,及中華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等分殿的

引燈法師,隨後,各殿堂同誦阿彌陀佛聖號,念

佛報師恩。

「你們要好好地精進喔,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

需要佛法。」師父溫暖殷重的叮嚀響起:「不要

讓佛法到你們這一代就斷了,我沒有斷,因為我

還有你們。」接著,師父於一九九○

年宣講「四

眾佛子共勉語」的錄音及隨堂考,讓全場弟子感

受猶如回到當年農禪寺現場般,熱烈地與師父呼

應問答。

「這位小師父,請問您在找什麼?」「我在找

法鼓山的方向。」曾任師父侍者多年的常寬法

四眾佛子共勉語 庚午年季春釋聖嚴撰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那怕任怨任勞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1 要聞 ◆創辦人:聖嚴師父 ◆發行人:果暉法師 ◆社長:張昌邦 ◆發行所: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地址︰ 112 臺北市北投區公館路 186 號

◆網址:www.ddm.org.tw ◆ E-mail:[email protected] ◆變更地址、索取、取消雜誌請電:(02)2893-9966 轉 6312、6313、63062019.3.1出刊 351

同行法鼓山方向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 海內外信眾傳燈感念師恩 願發揚法鼓宗風 共創人間淨土

PERIODICAUSI雜誌紙類

◆法鼓山建設基金劃撥專戶 帳號:19078983 戶名: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非經本刊同意,不得轉載本報圖文。

本刊編印費用為十方信施,閱後請轉贈親

友,功德無量。

TAIPEI TAIWAN

R.O.C.

POSTAGE PAID

LICENCE NO.1890

Android iOS

法鼓雜誌APP歡迎下載

【釋演化/金山報導】美國雪城

大學(Syracuse U

niversity

,錫拉丘茲

大學)香港中心總監陳玉嬋教授,

一月二十七日帶領近六十位美國各

地大學學生參訪法鼓山園區,認識

佛教建築、造像藝術,從信仰的角

度認識華人思想哲學的底蘊,並藉

由經行、吃飯、托水缽、坐禪等,

初步體驗禪修身心一如的精神。

「什麼是菩提心?」「真的有開

悟這件事嗎?」「什麼是佛教的因

緣、因果觀?」過程中,來訪學

子們不時好奇提問,禪修體驗後,

更驚喜表示受用。史凱勒(Skyler

Beach

)分享:「在祈願觀音殿的

水池前,心裡感受到未曾有過的寧

靜感,讓我印象深刻!」格蘭特

(Grant Tilson

)對於托水缽繞行七

如來最有感觸:「這是與這個環境

產生互動的時刻,雖然動作簡單,

卻須要全身心投入,才能不讓水溢

出,即便有任何念頭浮現,也要回

到水缽上,特別能體會到禪修。」

曾學過禪修的凱特(K

ate Abogado

第一次體驗集體共修,有步驟的引

導讓她很放鬆,並感受到心念的專

注集中。

「由於欣賞法鼓山將佛法實踐

於生活、運用於人間的理念,因

此,我每年課程都會帶學生前

來。」第六度來訪的陳玉嬋教授表

示,從歷年來學生的回饋,她發現

由於學生大部分來自西方,習慣西

方思想中與「神」的緊密連結,接

觸體驗法鼓山之後,發現佛教的思

考、看待人生的觀點,更為理性與

自主,不用與神直接連結,帶給他

們深刻的啟發。

美國雪城大學學生

法鼓山上體驗禪修

▲�雪城大學學生體驗托水缽,動作簡單卻須全身心投入。� (王育發�攝)

如是我願

師,藉由與悲智、和敬兩位小沙彌的對話,引領

尋思何謂「法鼓山的方向」?如何才是「法鼓山

的方向」?第一位在農禪寺出家的弟子及佛研所

首屆校友果祥法師、長年為師父整理文稿的姚世

莊,以及現任護法總會總會長張昌邦,分別分享

師父對佛教高等教育的願心、對四眾共同推動三

大教育的期許,並再次省思師父所揭櫫的「一師

一門、同心同願」的意義。

熱情洋溢的法青接續分享師父的教導,對各自

生命的啟發後,與合唱團共二百八十人帶來〈四

眾佛子共勉語〉及〈好願在人間〉佛曲表演,不

同世代以因聖嚴師父教法凝聚的動人音聲,化為

對人間真摯的祝福。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演中華禪法鼓

宗……」在〈開山祖師讚〉及〈傳燈偈〉中,傳

燈法會展開,僧團法師逐一點亮信眾缽燈,散發

溫暖光輝。方丈和尚開示指出「傳燈即是傳法」,

並勉勵:「我們每個人走進法鼓山的時間雖有先

後,或曾親炙師父,或者未曾見過師父,但是不

論舊學新學,不分先來後到,大家都是法鼓家

人,同是聖嚴師父的弟子。」期許僧俗四眾深入

實踐師父留下的豐富法寶,發揮各項培養人才的

制度,在既有基礎之上,互勉、互助,同願同行,

對佛教、對社會,發揮貢獻的力量。

澳門法青吳毅麟看到方丈和尚在大殿點燃各殿

堂引燈時,感動落淚:「我深切感受到傳法的力

量充塞整個胸膛,之後點燈法師點燃手中的缽

燈,覺得自己正在接受法的傳承,還有師父帶給

大家的溫暖。」來自臺東的何振維是第一次參加

傳燈法會,「雖然師父不在了,但因為傳燈法會,

大家不畏風雨聚在一起,感受到一股向心力,原

來學佛路上有這麼多善知識。」整場活動在在喚

醒過往與法鼓山的因緣,也對主題「如是我願」

有更深刻的體會。

(更多內容請見二、三版)

▲�

四眾弟子齊聚法鼓山園區,點亮缽燈,感念創辦人聖嚴師父的教澤,

發願承擔學法、護法、弘法的使命。�

(李東陽�

攝)

如是我願—

發好願、行好願、募好願

方丈和尚開示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捨報已

十週年,今年也是我們連續

第十年舉辦法鼓傳燈法會,具有

特別意義,既是四眾弟子共同緬

懷聖嚴師父無盡的教澤,也是大

眾追隨師父教導的一次精進共修。

剛才觀看《師父三願》影片,

師父叮嚀我們要發大願心。如何

發起大願心?第一要堅定對三寶、

對師父教法的信心;第二要永續

佛陀和聖嚴師父度眾生的悲願

心;第三要祈求眾生,人人都能

「大悲心起」,自度度他。這便

是二○

五年法鼓山落成開山主題

訂為「大悲心起」的深意,從信

心至願心,由願心發展為廣大平

等的慈悲心,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我們每個人走進法鼓山的時間

雖有先後,或曾親炙師父,或者

未曾見過師父,但是不論舊學新

學,不分先來後到,大家都是法

鼓家人,同是聖嚴師父的弟子。

誠如《梵網經》所云,尊重上座,

不輕新學。也如聖嚴師父提醒:

只要我們大家同行「法鼓山的方

向」,那就可以了。

傳燈即是傳法,禪宗依據《維

摩詰經》的「無盡燈」法門,以

心傳心,燈燈相傳,誓願度化一

切有情眾生,因此以傳燈來鼓勵

人人皆發菩提心願。此外,《華

嚴經》亦有「菩提心燈」法門,

經云:「菩提心燈,大悲為油,

大願為炷,光照法界。」我們每

個人都有一盞菩提心燈,這盞燈,

以大悲為油,大願為炷,點亮智

慧的光明,照遍全世界、全宇宙。

因此,勸請大家,時時刻刻都不

要忘了我們的初發心,並且要持

續地發願,堅持大悲願心,使得

大悲油炷常燃,菩提心燈常明。

「願」是方向,我們修行是為

了成佛,修成大圓鏡智,又稱一

切種智、一切智智,即是佛果圓

滿。事實上在修行過程中,以利

他的大慈悲為「因」,而得到的

「果」是自利的大智慧。四弘誓

願所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是

菩薩的因地初發心,而「佛道無

上誓願成」,即自利利他的果位

圓滿。

「行」是大行,也就是大乘四

大菩薩的修行法門:「大悲」觀

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

薩、「大願」地藏菩薩、「大行」

普賢菩薩。大悲貴初心,大智為

佛果位,大願領總方向,大行重

階段過程。若能效法四大菩薩精

神,悲心利他,以願導行,以行

踐願,個人身心安頓和待人接物

的智慧,必能精進成長。

(摘錄)

▲�點燃缽燈,時刻不忘初發心,並持續發願,使大悲油炷常

燃,菩提心燈常明。� (鄧博仁�攝)

祈願法鼓鐘聲常回響【邱惠敏/金山報導】今年除夕夜,法鼓山

園區雨勢不小,民眾上山撞鐘的熱情更踴躍!

二月四日零點整,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與各界貴

賓共同圓滿法華鐘第一○

八響,並與二度參與

撞鐘的蔡英文總統一起啟動蓮花「心燈」,揭

開二○

一九年法鼓山關懷社會的年度主題「好

願在人間」。前總統馬英九、前副總統吳敦義、

內政部長徐國勇、新北市長侯友宜、中研院院

士李德財、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等嘉賓,以

及退居方丈果東法師、首座和尚惠敏法師、護

法總會總會長張昌邦,也一同傳心燈祈願。

「『好願在人間』原是創辦人聖嚴師父於二

○○

八年提出,時隔十一年再提倡,除了契合

過年許願的傳統,更希望大家『許個好願,讓

它實現;積極行願,造福人間』。」方丈和尚

祝福開示時,也邀請社會大眾共同來實踐許好

願、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轉好運,「聖

嚴師父告訴我們,佛教是一個報恩、感恩和懷

恩的宗教,因此我們要把所有的人都當作菩薩

來看,以感恩、感謝的心來對待,如果每個人

都能做到,便能夠轉自己、家庭、社會,乃至

全世界的大好運。」

方丈和尚並舉法華鐘上所鐫刻的《法華經》

第十四品〈安樂行品〉說明,佛陀宣講讓人間

時時處處平安快樂的修行法門,稱為「四安樂

行」。第一是「身安樂行」,也就是做好事;

第二是「語安樂行」,也就是說好話;第三是

「意安樂行」,也就是存好心;第四是「誓願

安樂行」,也就是發好願。

今年適逢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方丈和尚表

示,來參與撞鐘的民眾,乃至一般社會大眾,

都可能曾直接、間接地接受過師父身教與言教

的感動,他的教導與願心如同法華鐘聲,時常

在我們心中回響;他所敲響的法鼓鐘聲,就是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透過法鼓山除夕撞鐘儀式,為臺灣、世界及

人間祈求平安與幸福,許多民眾已參與多年。

來自桃園的綦曉松與親友今年二度參加,而

八十五歲、來自高雄的王秀杏老菩薩則是三度

與會,王老菩薩很歡喜能親自撞鐘,現場聽

聞鐘聲,不同於看網路直播,身心深受撼動。

來自土城的溫安妤一家人,日前家中遭火災波

及,加上母親生病,祈願透過鐘聲祝福,讓全

家身心安定,人人平安無事。

▲�

除夕夜,民眾踴躍上山參與撞鐘典禮,祈願法鼓鐘聲常響。

(廖順得�

攝)

除夕撞鐘

果暉法師

351期 2019.3 2.3 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暨法鼓傳燈法會

這次傳燈法會,近二千位義

工分散法鼓山園區各處,

無論是站在路上引導人車的交

通組、帶領信眾就位的引禮

組、大寮忙進忙出的香積組、

隨時維護清潔的環保組……每

位義工風雨無阻投入勤務,尤

其這次傳燈法會適逢聖嚴師父

圓寂十週年,海內外各地回來

的信眾逾萬人,近二百輛遊覽

車上山,便當臨時追加二千多

份,義工們都能次序井然、有

條不紊地因應各種因緣,成

就所有人的參與。

當天晚上,已忙了好幾天

的義工們,在手中執事告一

段落後,從各個角落陸續齊

聚大殿內,參加僧團為義工

所舉辦第二場傳燈法會。「自

從接任方丈和尚後,煩惱變

少了,身體也變得健康。」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開示時,

有如與家人分享自己承擔新

執事的體驗。

方丈和尚說,因為事情太

忙了,所以沒有時間煩惱;

因為需要到處關懷,無形中

體力就變好了,「所以更能

體會師父所說的『忙人時間

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一席親切分享,引來義工們

心領神會的滿堂笑聲。一師

一門、同心同願,四眾弟子

同行菩薩道的心,在彼此護

念下,更加凝聚而堅定。

細雨綿綿中,走在傳燈法會回程的路上,聽

著陣陣傳來的法華鐘聲,想起十年前師父

的荼毘佛事,也是這樣的細雨,也是這樣沿著

坡道有著上萬的信眾弟子;但此時,感動的心

情取代了悲傷。

傳燈法會有一段畫面,常寬法師推著《法鼓

全集》走入舞台,與悲智、和敬兩位小沙彌相

遇,尋找「法鼓山的方向」那一幕令人印象深

刻。跟著果祥法師、姚世莊和張昌邦兩位菩薩,

回憶師父的法語,引領我們尋找法鼓山的方向,

這方向由模糊漸趨明晰,我相信大家都找到了。

經過數年的佛法滋潤,自己學法、護法、弘

法的心願更堅定。我帶著心願來看師父,師父

的祝福將陪伴著我的心願,直至圓滿。感恩參

加傳燈法會的因緣,感恩今生遇見師父。�

(白常康)

在法師的邀請下,第一次參加法鼓傳燈法

會。由於法青會與合唱團有演出,上山第

一天晚上,便在寒風中排練至午夜,隔天上午,

看了師父從病危至捨報的紀錄影片,當今能長

老於封龕儀式上一聲:「封!」原本強忍的淚

水終於潰了堤。

表演曲目〈好願在人間〉中有段歌

詞:「東南西北皆我舍宅,

天地萬物與我同根。」

師父圓寂已十年,

卻沒有一刻

一願,求佛菩薩,成就我利人的願心;

二願,求弟子們,發恆常心利人利己;

三願,求眾生們,精進學佛解脫煩惱。�

� ──聖嚴師父三願

法的禮物

〈無相頌〉

陳玫娟

成就眾生

利人利己

萬行菩薩行願

一九八○

年在聖嚴師父座下出家的副住持

果祥法師,是師父親自剃度的第一批臺

灣出家弟子,也是當年師父主持的「中華學

術院佛學研究所」(「中華佛研所」前身)

第一屆校友,深感師父培育佛教人才之悲切,

法師對於二○

七年「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揭

牌典禮上,師父回望三十年一路篳路藍縷的

〈一生的心願,終於實現!〉感觸特別深刻。

四十多年前,師父已洞見佛教教育對振興

佛教的重要:「三十年前我即主張:今天不

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佛教不辦教育,

就無法培養人才;佛教沒有人才,就會被社

會輕視、矮化,而佛教弘化的功能也就無法

產生。這三十年來,我們一步一步堅持、努

力,總算盼得今日成熟的果實。」回顧最初

在中國文化學院中華學術院下成立佛研所,

直到二○

七年「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揭牌,

師父不斷感恩各方善緣。「這是我一輩子的

心願,我一定堅持到底。如今,研修學院正

式揭牌成立,今天是我最高興的一天。」

分享法鼓山方向

堅持辦教育的願

果祥法師

一九九二年移民美國,親近東初禪寺,協

助師父謄稿、錄稿的果莊(姚世莊),

在好友李青苑攙扶下,緩緩步上舞台。「有

一次我的兒子和媳婦陪師父散步,師父跟我

兒子說:『你的媽媽就像我的一隻手一樣。』

這是師父給我最大的鼓勵。」她誦讀的〈後

代子孫的大希望〉,是師父在她面前,一筆

一筆交代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弟子未來

共同推動,讓看稿的她當場淚眼矇矓。

「如果沒有你們全體菩薩們的參與、護持、

奉獻、推動各項工作,我們的『法鼓山』充

其量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師父不僅將法

鼓山的所有成就,歸功、感恩於全體四眾弟

子,更鼓勵大家持續「以正統、正確、正信

的佛法,配合時代社會脈動,提供前瞻性的

觀念、教育性的關懷、建設性的方案、實用

性的設施;以普遍『提昇人的品質』為使命,

以永遠『建設人間淨土』為任務。」最後,

更以七十三歲老邁之軀懇請大眾:「為我自

己,一無所求,為了利益眾生,我要懇求大

家,給各人自己一個機會,自己發願,有大

功德;勸人發願,雙重功德。」

護法總會總會長張昌邦,雖於二○

二年

才走進農禪寺,對當年師父的關懷記憶

猶新:「你年紀也不小了,要開始學佛了。」

促使他隔年報名社會菁英禪修營,對師父深

入淺出的開示心悅誠服。「我最受用的觀念,

是消融自我。待人處事不以自我為中心,不

堅持己見,也不堅持做事方法。」只要有心,

師父的教導無所不在。他恭誦〈一師一門,

同心同願〉,做為四眾弟子共同修學之路。

「目前我們正在提倡『一師一門,同心同

願』,何謂一師、一門、同心、同願呢?」「一

師」是本師釋迦牟尼─

回歸佛陀本懷,推動

世界淨化;「一門」是禪門─

體驗禪法,弘

揚漢傳禪佛教;「同心」是同發菩薩心─

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要如何表達

及發揮出來呢?用心靈環保,即心五四運動,

將它具體化呈現出來。」師父囑咐,必須持

久「發願」;並運用三大教育。「我們自己

不但是受教育的人,也是去辦教育的人,既

做學生也做老師的人。這叫教學相長。」

姚世莊

做師父的一隻手

張昌邦

師父教導無處不在

找到法鼓山的方向

師父沒有離開我們

�齋堂裡,香積組義工不斷地包便當,為回

山傳燈的信眾送上熱騰騰的齋飯。

▲�張昌邦(右起)、果祥法師、姚世莊與李青苑分享各自親近聖嚴師父的因

緣,並誦讀親自聽聞師父開示的理念與方向。

�環保組義工持續打掃廁所,護持大眾安心

傳燈。

▲�

機動組義工隨時待命,把所需的物

資,送到各殿堂。

與會信眾回響

離開我們,直至今日,我仍依循師父的法,心

安平安地度過大小考驗。想起十年前的我,不

知漂泊何處;現在的我,終於找到回家的路。

願生生世世修學佛法、護持佛法,提昇人品,

建設淨土。�

(鄭詠心)

十年前,我曾是聖嚴師父圓寂佛事的義工,

從一開始到圓滿,都在大殿引禮,從下午

五點值勤到十二點。當時忍住內心悲痛,引導

前來瞻禮的社會大眾,現在回想仍歷歷在目。

一轉眼十年了,期間也參加了師父圓寂週年

的傳燈法會,依然覺得不捨,內心好像空了一

塊。之後到外面轉了一圈,兩、三年前又積極

參與法鼓山的活動,深深感覺自己回家了,心

也安定了。今年參加傳燈法會,內心只有滿滿

的感恩,發願要追隨師父的腳步,精進學佛。

(呂楊菊梅)

參與這次台上演出,從一開始的害怕、擔心、

抗拒,最後歡喜接受,這都要感謝團體的

氛圍,彼此互相鼓勵。只跟著大家練習幾次,

沒想到自己居然記住了,內心除了開心,更體

會到一群人共同成就一件事,團結力量多麼不

可思議。

要成就一場大型法會多麼不容易,每個人各

司其職,努力實踐「一師一門,同心同願」的

目標。身為被守護的法青,是一件多麼幸福的

事,願生生世世皆能在正法上修行,將來有一

天,也能成為守護別人的人。�

(Dan

因為親友捨報而與法鼓山結緣,頭些

年,只是固定出坡,是十年前聖嚴師

父捨報,讓我警覺應該加緊腳步,追隨

師父的教法,才開始真正學佛!

一整天與所有義工共同執行勤

務,圓滿整個法會,晚上才空下

來參加義工場傳燈。在現場看

著師父的影片,感動於師父

的慈悲和願力,師父一再

提醒我們要不斷發願。

我發願接續師父未完

成的志業:「提昇

人的品質,建設

土。」

也以這個方向

自我省思、

自我提昇,

並與人分

享。�

(鮑

育宏)

願成為守護別人的人

接續師父未竟志業

回家了,心安定了

緬懷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海外分

支道場從二月初同步以禪修、傳

燈法會、發願祝福等,藉由精進修行

報師恩。

聖嚴師父弘法的起點紐約東初禪

寺,在師父圓寂十週年之際,特別從

一月二十八至二月三日,舉辦「傳燈

禪修週」。參加的資深禪眾中,好幾

位跟隨師父修行至今,已超過四十

年;也有人從未見過師父,但他們透

過各種資訊,甚至只因看了聖嚴師父

的中英文著作,先後來到東初禪寺學

習禪修。有位年輕人,以前在中國閱

讀師父著作便很仰慕師父,二○

一七

年底來到紐約,一八年新年第一天即

來到東初禪寺,感覺自己「找到家

了」。另一位則是讀了師父英文傳記

《雪中足跡》後,為尋找師父當年在

紐約的足跡而來。

禪修,是聖嚴師父赴西方弘化,帶

給當地信眾的珍貴禮物。西雅圖分會

於二月二日先舉行一日禪�

,下午四點

開始,僧團法師為信眾傳燈,帶領發

願祝福,大眾發願傳承佛陀的慧命,

延續弘揚佛法的大願。加拿大多倫多

分會則於二月九日當天,舉辦「傳燈

禪一」,數十位東西方禪眾,不畏嚴

寒風雪,齊聚清淨莊嚴的禪堂,期藉

師父教化的禪法修行以報師恩。

香港道場於二月十六日下午舉行傳

燈法會,近七百位信眾與義工齊聚道

場,以網路同步與臺灣總本山連線。

監院常展法師提到,聖嚴師父與香港

結下的法緣,已超過三十載,對師父

的憶念,是心與心的相印,即使未曾

謀面,從一段文字、一場開示,就足

以攝受,如師父親臨於前。

舊金山道場在二月十七日下午舉行

傳燈法會,超過一百位信眾與義工齊

聚觀音殿,一起緬懷師恩。法會由來

自溫哥華道場的常惠法師及常旻法師

主持,常惠法師期勉大眾,點燃手中

這盞燈,更要常常提醒自己精進學佛,

將佛法的智慧延續下去,讓這個世間

與有情眾生能夠因我們手中的這盞明

燈,破除黑暗,這才是傳燈的真正意

義和價值。�

▲�

數十位東西方禪眾不畏嚴寒風雪,齊聚多倫多分會,藉師父

教導的禪法精進以報師恩,禪坐結束後,法師帶領大眾傳燈

發願。�

(多倫多分會�

提供)

▲�

東初禪寺舉辦傳燈禪修週,在為期一週的精進禪修中,透過

師父的影音開示來指導禪眾修行的觀念及方法。�

���������������������

(Croissant�

攝)

海外同心傳燈 憶念師恩踏實修行

法會現場圖輯

四眾弟子重溫初心

◎攝影/李東陽、鄧博仁、許朝益、王育發、廖順得、李佳純、梁忠楠、周淑瑛、李澄鋒

大悲心燈 以願為路

大願為橋細雨紛飛中,海內外各地信眾回到總本山,秩序井然地走過大

願橋,走進聖嚴師父與四眾弟子大願興學的校園,也走進聖嚴師

父的內心世界。

1

同願共行感念師父教澤,大眾捧燈發願,願發揚法鼓宗風,共

創人間淨土。

7

法華鐘響法會圓滿,法華鐘聲遠颺,這是法鼓山傳揚漢傳佛法

最深切的承諾與宣誓。當你我或已歸航無常,法華鐘聲

必然持續迴盪。

8

萬行菩薩傳燈成就傳燈法會的萬行菩薩,晚間齊聚大殿參

加第二場傳燈法會。手捧著缽燈,不忘師父

「奉獻自己,成就大眾」的叮嚀。

9

恩恩相續近二百位法青及八十位合唱團團員演唱青春版、臺語版〈四眾佛子共勉語〉,並分

享因聖嚴師父的教導所帶來的生命改變。

4

傳燈續願僧團法師接續為信眾點燃缽燈,各殿

堂的子燈一盞一盞亮起,燈燈相續,接

續的是佛法慈悲與智慧的無盡光明。

6

師願己願各地法青手捧

缽燈,以師願為

己願,走法鼓山

的方向,也走在

成佛之道上。

5

感恩奉茶上午陸續抵達的信眾,在法鼓文理學院大慧館、學生餐廳及

教室區,體驗茶禪。在古琴音韻中,收攝身心,回到當下,

體會茶與禪的融合與安定。帶著這份禪悅,和鄰座分享與法

鼓山及聖嚴師父相遇的故事,憶念師恩。

2

法寶供養收到僧團法師親手結緣的

法寶──師父親書的《六

祖壇經.無相頌》,與

會信眾歡喜觀看這

份法的禮物。

3

傳燈法會上,每個人都從法師手

中,收到一份法的禮物─

聖嚴

師父所書寫的墨迹〈無相頌〉。出自

《六祖壇經》的〈無相頌〉,是一部

耳熟能詳的禪門偈頌,內容精要闡述

如何不執著於表

相、事相的無我

智慧。

「實相無

相而無不

相,法身

無身而遍

在身,便

是無漏智

慧所見的空性。」這是師父住世時對

弟子們的提點,即使師父已捨報十年,

這段話言猶在耳。僧團法師們於去年

(二○

一八)結夏安居時,親手裝摺

這一份法寶,不僅做為師父圓寂十週

年傳燈法會的禮物,同時希望四眾弟

子都能藉由〈無相頌〉來自勉互勉,

學習放捨諸相,將煩惱消歸自心,開

啟自性寶山;宗奉師教,實踐人間淨

土。�

(文/編輯室·圖/黃俞寧)

釋演真

◎編輯室

女眾老菩薩因年紀漸

長,最近身心較衰

弱,趁著僧大學僧進堂

打七期間,回俗家關懷,

帶著老菩薩到臺中花博參

訪,雖然兩人對擺設的花

朵沒什麼興趣,走馬看花

穿梭在人群中,講講話、

散散步,再鼓勵她念佛修

行,反而更有效果。

回去的路上車多,開車

快行於內車道,前方剎車

我也跟著剎車。車子漸

漸停下來,突然碰一聲,

後面一輛休旅車撞到左後

方,我往左看,休旅車飛

起來,車頭與我隔著玻璃

對望,飛車的左前輪在高

速公路的欄杆上傾斜,右

前輪斜躺在我們車子的左

後方,繼續推著前進,等

停下來後,下車才發現是

一場連環車禍。

原來第一部賓士車

在高速行駛中恍神,

只剩一部車的距離才

剎車,狠狠地撞到第

二部車,使之一躍飛

起,先撞到左邊護欄,

倒下來擊中我們,還

好我們的車與前方的

距離夠遠,車禍才止

於此,也還好有我們

的車擋著第二部車,

否則飛起後倒下來便

會翻滾到其他車道,

造成嚴重後果。從行

車紀錄器看起來相當

驚險,就像拍電影一樣!

所幸三部車內的人員皆平

安無事,做完筆錄後天色

已晚,隔天回臺北送修,

明年再來拿,算是除舊布

新,消災免障,新的一年

一定能有好願在人間。

筆錄的過程,發現其他

兩部車的車主都在趕路,

在高速公路上都希望只踩

油門,不必剎車,快快到

達目的地。如同忘記剎車

會發生危險一樣,人生亦

是如此,需要不斷準備剎

車。踩油門可獲得速度,

踩剎車則能獲得掌握與控

制車的能力,速度應是在

可加快、可減慢之間平

衡。當人生的速度愈來愈

快,一旦緊急剎車可能會

出事或迷失,尤其隨著現

代資訊科技發達,效率愈

快卻益發競爭焦慮,手機

溝通便利,卻益發使人疏

離。忙

碌是常態,但「忙」

字是「心」加上「亡」,

心死亡就是忙碌的情境。

忙碌與快速不可避免,需

要做的是讓自己的心醒

著,還要有一隻腳隨時踩

在剎車上,在加快油門與

放慢速度之間擁有餘裕空

間,在任何加快的速度

中,都不要讓自己的心死

掉,心不死才有欣賞生命

的可能,生命才有反省提

昇的機會。

4 教育文化351期 2019.3

【林貞均/金山報導】一月十日,法鼓

文理學院佛教學系邀請德國漢堡大學孔子

學院院長暨沼田惠範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康易清(C

arsten Krause

)教授蒞臨演講,以

「農禪並重在近代中國佛教復興歷史中的

角色」為題,透過分組討論與分享,帶領

聽眾了解雲居山真如禪寺、曹山寶積寺、

龍泉寺、藥山寺這四所寺院,實踐農禪並

重的方式,各組亦提出觀察及看法,回響

熱烈。

農禪概念如何發展出來?康易清首先指

出,禪宗四祖道信提倡「坐作並重」,透

過農作得食後即閉門坐,說明農「作」

是一種生存需求,「坐」禪才是根本核

心。唐代百丈懷海禪師主張「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以務農結合禪修傳統;至

一九八三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提

出佛教三大優良傳統:農禪並重、學術研

究、國際交往,使「農禪並重」受到重視,

禪宗僧團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落實透過耕作自給自足的修行生活,影響

至今。

康易清引導學生理解,現今「農」已

不限於耕田種地,而是參與寺院事務,

故雲居山真如禪寺提倡在動中做工夫,

即在勞動中實踐禪修。農禪並重也會帶

來其他效益,像是曹山寶積寺創辦「農

禪」品牌,銷售農產品,為寺院和鄉里發

展經濟;龍泉寺在二○

一一年成立「大地

心」有機農場,讓大眾體驗務農與佛法結

合,推動生命教育與環保理念;藥山寺產

福田米,僧團、遊客參與種稻,從中體會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生活禪。

最後,康易清回到現代社會的需求帶領

聽眾思考,農禪並重的新定位為何?綜

觀上述,可見農禪並重呈現制度化、多元

化、慈善化、生態化等特色,對於未來發

展,他表示「農禪並重是否可以演化為

文禪並重、商禪並重?」值得日後持

續探討。

僧大悟語 ◎文.圖/釋常啟

快慢之間的平衡

師父生命故事《如是我願》出版

佛法的好要讓更多人知道!」年

少的聖嚴師父為何以此為願,

又如何終其一生努力修學佛法,致力

與人分享?法鼓山文化中心一月份全

新出版的《如是我願︱︱聖嚴法師的故

事》智慧隨身書,收錄三十個師父的生

命故事,讓國內外想了解聖嚴師父的大

眾,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透過事件與故

事的鋪陳,體會師父

「盡形壽、獻生命」

實踐佛法的生命歷程

和綿長影響。

從聖嚴師父童年、

出家、從軍、留學、

弘化、興學、創建法

鼓山到圓寂,說不盡

的生命故事,於字裡

行間、珍貴的照片流

瀉而出,讀者可以此

書為線索,循著一篇

篇樸質精簡的文字,

一張張歷史光影的畫

面,穿越時空與師父

相遇,走進師父的一

生行履,領受師父從

佛法典籍、禪修實踐

中,萃取出的慈悲與

智慧,以及對當代世

界的悲願與影響。歡

迎到各地分院、辦事

處索取。�

(編輯室)

自覺營的梵唄課裡,法師播放大陸劇《延

禧攻略》的主題曲及梵唄的聲音,可想

而知,世俗音樂會觸動我們蘊含的情緒,而梵

唄能幫助我們沉澱收攝身心。

那齣戲劇我看過,讓我大哭的是女主角與初

戀情人擦身而過的遺憾。聖嚴師父說過:「你

看到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我內心確實有很

深的遺憾,因為直到父親往生九年後,才能在

信上對他寫下:「我原諒你。」

但我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總覺得

既然有能力做到,這四個字為什

麼不能早點來?

聽到師父當年向醫院請假,拖

著病弱的身軀出席法鼓山開山大

典,心想:「當時病重住院的父

親,不也拔掉身上的管子,拖著

癌症下床談生意?」聽到師父在

捨報前,給了特別多的開示;父

親沒有學佛,但在生命的最後,

給了我特別多的零用錢。人生

裡第一次,能用迥然不同的

角度看待父親。

曾經,總是抱怨父親,

從沒想過以「菩薩」的角

度去理解他。於是我更遺

憾了,為什麼在他往生十一

年後,才能把他當成菩薩?聽完

我的分享,帶組的法師安慰我:

「任何過去發生的事情,都不能

阻止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十二年不晚,至少你開始了。你可以更孝順母

親,同時將定課迴向父親。」

以前念《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時,總是

有口無心,遇見逆境時,雖稱其為「逆增上

緣」,內心卻不甘不願。父親是個大菩薩,他

的示現讓我相信,將每個人都當成菩薩是可能

的。雖然目前無法百分之百用這樣的視角,去

面對生命中每個人事物,但我可以從現在開始

練習。

▲�

康易清教授受文理學院之邀,分享「農禪並重」在近代中國佛教復興歷史中的角色。������������������������

(王育發�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一月

十九至二十九日,法鼓山僧伽大

學舉辦第十六屆生命自覺營,超

過一百三十位來自美國、西班牙、

東南亞各國、港澳大陸及臺灣的

青年,齊聚法鼓山園區禪堂,體

驗十一天的出家生活,走一條「覺

者的道路」。

從落髮、學佛行儀、受戒演禮,

參與僧團圍爐、禮祖,到第四天

在得戒和尚方丈和尚果暉法師、

教授阿闍梨副住持果醒法師正授

下,領納代表出離的八戒,正式

展開全新的出家僧活。藉由佛教

儀軌、威儀,走進覺者日常生活

的修行、佛教生命觀、禪的生活;

更在禪宗祖師、聖嚴師父的願力

及行誼示現下,練習在每個當下

回到覺者正途,體驗本自具有、

不假外求的覺性。

「不用急著自己成為菩薩,看

能否幫助更多人成為菩薩。」相

見歡的遊戲,扭轉習以為常的輸

贏爭奪,體會成功不必在我。常

先法師、常寬法師引導學員,發

現放下物質依戀、照顧好環境清

潔後,身心更輕盈自在。演戒法

師分享「別急著吃棉花糖」的延

遲享樂,說明出家威儀的安然。

「戒的意義,是養成好習慣,

從壞習慣解脫。」戒律約束身心

嗎?惠敏法師直指,它才是解脫

妙藥。「為了生物研究殺生有沒

有造業?什麼是正義?如何面對

智慧手機氾濫?」果幸法師透過

問答,層層

遞進佛法

核心觀

念。

演柱法師白天教導學員學習梵

唄,晚間體驗叩鐘擊鼓,一句偈、

一聲鐘、一跪拜,盡是自我覺照

及對眾生的祝福。果醒法師藉由

遊戲及「霓虹扇」動畫,警醒時

時看透感受及想法的無常、無我。

常啟法師介紹虛雲老和尚「十

難四十八奇」的一生、堅定的意

志、無我智慧與救世悲願。隔天

一早朝山,大家齊心發願,三步

一拜叩請諸佛菩薩護佑眾生。最

後的啟動僧命力、感恩之夜,營

主任常惺法師、總護演道法師引

導學員,將十天來蘊積的生命反

思、自我醒覺,化為踏實的實踐

方針,力道綿延如無盡燈。

「往後的三十年生命,希望從

內心做根本性的改變。」從事過

末期病人關懷的陳彥宏,從生死

相續的過程中,看見自己貪愛及

逃避的習性,從而有了修行著力

點。「內心許多深層的哲學、生

命問題,在這裡獲得解答,也與

師父有了對話。」來自美國、自

稱很學術的田靜,首次接觸佛教

儀軌及出家威儀,儘管中

文不在行,但在全組同學

解說及幫助下歡喜投入。

演道法師指出,本屆自

覺營保留更多行解交流、

練習體驗時間,以及實際

討論後續的實踐步驟,希

望學員「放鬆、安定、清

楚地學習」,常惺法師亦

十分認同:「我們沒有一

定要去激勵什麼,或刻意

完成什麼大目標;就是在

生活中、每件事情上,不

急不緩地去用心。」

啟動僧命

走上覺者之路

▲�捨戒儀式上,學員發願回到紅塵中持續過

覺者的生活。� (李東陽�攝)

▲�僧伽大學的師長分享出家的初發心,是為

眾生奉獻的動力。� (李佳純�攝)

▲生命自覺營裡,每一刻都是清淨安定的出家生活體驗。� � (法鼓山僧大�提供)

第16屆

康易清教授演講

農禪並重 佛教復興的力量

【自覺營學員心得】 ◎曾演證

將每個人當成菩薩【法鼓書齋】

對熟悉環境的模糊、效率生活的

瓦解、閃耀才能的消逝、記憶流逝

的空洞,乃至親密關係轉為陌生,自我認知

逐漸模糊⋯⋯認知症(俗稱失智症)者退化的過程,

往往讓病人和家屬沮喪、挫敗且驚慌。然而,這逐漸

失去的過程,不正在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為何?

本期專題中,「失智症權威」劉秀枝帶領讀者從醫

學角度全面認識失智症;安寧居家療護先驅黃勝堅強

調「介入生活,守護生命」,分享推動營造友善社區

經驗。家有失智症者,如何給予適當照護?身心科醫

師吳佳璇從照顧失智父親的親身經驗,分享要試著放

下驚慌、著急,走入他們的世界,而不是把他們拉回

現實。具有醫學背景的惠敏法師透過 Q&A,從佛法解讀認知症,提醒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優雅自在地老化。

高齡 91歲的林添發爺爺,以自身經歷證明失智並非不可逆,樂在奉獻與學習,讓他忘憂也忘了失智;常

燈法師、Suling Chang也分享與失智老爸共度的第二次童年。

「清心自在」一堂手工製香課,讓常悅法師體驗到

香的簡單而豐富,對每天伴隨修行的香,更增添恭敬、

感恩和珍惜心。聖嚴師父紀錄片導演張釗維,參加生

平第一次禪七,從影音開示的「故事線」解讀師父啟

發禪眾的善巧,也帶來深刻的反思⋯⋯「韓國佛寺之

美」介紹朝鮮半島的羅漢造形和多變的從獸,羅漢除

了降「龍」伏「虎」,身邊還有萌萌的獅、象、豹、龜、

鳳凰、鳥、鶴、貓鼬等,充滿想像力與療癒力。(每

本 180元,訂閱一年 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http://www.ddc.com.tw)◎歡迎加入《人生》雜誌 facebook◎洽詢電話:(02)2896-1600

人生雜誌

427

427

MA

RCH

2019 HU

MA

NITY M

AG

AZIN

E

與記憶的美好告別

H U M A N I T Y

March 2

019

與記憶的美好告別

認知障礙,修行無礙【與認知症共舞】劉秀枝:假如我得了失智症林添發 樂在奉獻,忘憂忘失智【我的失憶老爸】吳佳璇:他不笨,他是我爸爸釋常燈、Suling Chang 與老爸的二次童年【失智友善社區】黃勝堅:由終而始 從心出發【Q&A】惠敏法師 從佛法解讀認知症

■《人生》雜誌 427 期3月號

與記憶的美好告別

漢堡大學孔子學院

351期 2019.35 心靈成長

擺脫3C與網路的制約,

七十位青年一月二十六

至三十日歡喜共聚二○

一九

冬季青年卓越禪修營。於法

鼓文理學院舉辦的營隊,以

禪修為基礎架構,包含打

坐、動禪、茶禪、出坡禪、

吃飯禪等,並聆聽聖嚴師父

對大專青年的禪修開示,在

青年院法師帶領下,以禪修

的減法哲學,引導學員全面

回歸簡單生活,體驗身心。

連日的心靈課程,幫助學

員認識自己。二十七日,楊

蓓老師的心靈工作坊,引領

學員從感受一個人的孤獨,

到享受一個人的自在,再從

人際互動中,發現人與人真

正的相識相應,並非取決於

年齡、性別、學經歷等,而

是相同的情感,人雖孤獨,

卻因能彼此同情共感,而不

全然孤獨;二十八日的孤

獨勇士與托水缽,學員在

遊戲直面自己的恐懼和最珍

視的事物,進而得到鬆綁;

二十九日,營隊總護演柔法

師帶領自我探索工作坊,藉

由情緒卡,揭開緊張、焦慮

等情緒面紗,發現心有所求

的「期待」,是諸多情緒的

根源。

「不管妄念回到方法」、

「放鬆身心,放下身心」……

幾日來,聖嚴師父教的方

法已成為同學時時謹記在心

的口訣,在放鬆中更拉近彼

此距離。營隊圓滿前一晚的

「無盡燈之夜」,學員互相

交換手中的燈燭,互道祝福

並拜早年;三十日,學員變

身大廚,一

起手作料

多味美的

披薩,最

後在離情

依依中,

相約以法

再會。

就業後

首度參加

青悅眾游濬

瑋分享:「最

大的收穫,是

聽到法師說『不

快樂,是因為離開

了當下。』我們習慣

向外追求轉移注意力,然

而真正在意或痛苦的癥結卻

還在。最重要的是面對,去

感受並接納,了解自己在意

什麼或為什麼痛苦,才有辦

法處理煩惱的本質。」去年

是學員,今年擔任隊輔的曾

鈺凱分享:「營隊的所有人

就像一面鏡子,幫助我看到

內心最真實的自己,他們也

是良師益友,幫我從困住我

的事情中解套,回到最初的

心。」

「為了化解不自由、尷

尬、寂寞等情緒,我們希望

與他人有所連結,於是變得

在意別人眼光,結果卻患得

患失,因為沒有發現,我們

和自己的距離非常遙遠。」

演柔法師分享,透過禪修不

斷回到自己的心,接納真實

的感受,而能做自己,進而

接納別人。人與人的關係,

便能充滿信任。

▲�學員體驗到人與人真正的相識相應,並非取決於外在條件,而是因為能夠

彼此同情共感,而不全然孤獨。� (李東陽�攝)

▲�每

一口呼吸、每喝一口茶,都蘊含修行方法,保持身心放鬆是最基礎的工夫。

(李東陽�

攝)

連結的頻率

一月二十六至三十日,在冬季青年卓越禪修營裡,

七十位年輕學員體驗放鬆、認識自己,用禪法連結彼此的心頻率,

感恩生命裡曾有五天,從接納自己與他人中,勇敢地做自己。

◎釋演化.林雅櫻

人生不苦了!

◎江演苡(蘭陽分院佛學班)

第一次接觸法鼓山,非常幸運地報上

了蘭陽分院的佛學班。第一天走進

教室就嚇一跳,怎麼這麼多人,多達一、

二百人來上課,每十人圍坐一桌,每桌安

排了兩位資深師兄姊照顧我們。我們第一

組的關懷學長是林麗純師姊及吳國樑師

兄,而授課老師是常法法師。

以前看過佛學書,但經常一頭霧水,上

了法師的課,突然茅塞頓開,彷彿任督二

脈被打通了一般,什麼都聽得懂!法師上

課的方式很有系統、很幽默,用圖表讓人

一看就懂其中的關聯,用故事讓人明白艱

深的佛法名詞,用幽默的比喻讓人理解佛

法的深義。

有一次上到「法爾如是」這個名詞,法

師舉了林黛玉葬花的故事。一個原本是風

花雪月的憂傷之事,經由法師一介紹,變

成了一種無病呻吟。花開花落本是大自然

的正常現象,這就是「法爾如是」!所有

的事只要停在十二因緣的「受」就好,莫

再發展到「愛、取、有」,這樣人生就不

會苦了。佛法真是太有智慧了!想想自己

之所以苦,就是和林黛玉一樣想太多,一

直在「愛、取、有」的輪迴中。

法師介紹的佛法智慧,如同甘露一直灌

溉著我們,讓駑鈍的我有了一點點成長。

課程還有很多精彩內容,無法一一分享,

有因緣一定要來上課,體驗被佛法灌溉的

滿足與美好。感恩法師的教導,點燃了我

的智慧明燈;感恩所有默默奉獻的師兄

姊,期待下學期再共聚,享受人生難得的

快樂。

把心再拉回來

鍾佳真(溫哥華福田班)

早早得知福田班開課的訊息,想上課

卻找了一些藉口。或許因緣到了,

終於下定決心去上課,這才深深體會到:

想做的事,再忙都可以抽出時間做;不想

做,就會找一百個理由逃避。之後每月一

次上福田班,總讓我感到充實,法喜充

滿。「

一個人可以走得比較快,一群人可以

走得比較遠。」聽到這句話時,心中霎時

充滿感動。這是眾人的力量,從一九八九

年在金山尋得總本山土地到現在,法師和

師兄姊們遵循聖嚴師父的理念,攜手共

行、相輔相成完成各項弘法工作,這種不

求回報、無私無我的態度,在在說明了

「施前意悅,施時心淨,施後無悔」。

課堂上,法師分享禪修的功能及好處。

以前在臺灣參加過初級禪訓班,但總是因

妄念、雜事、痠痛麻而沒有持續。這次上

完課,試著練習把心安住當下,知道心跑

掉了,拉回來繼續靜坐。從每天五分鐘開

始,慢慢增加到十、十五分鐘。每晚讓心

沉澱一下,反省今天做了什麼?有沒有

需要檢討改進的地方?如此下來,感覺自

己的生活步調變得比較從容,不再急躁匆

忙,整個人安定許多。

「心六倫」是師父提倡的新時代倫理

觀,包含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

及族群倫理。深入淺出的字義,告訴我們

從自身做起,再到家庭、社會、國家。希

望自己將學到的佛法實踐在生活上,影響

身旁的親友,如同心六倫的精神,從自身

到他人,一步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

淨土。

課外 一章

對華人家庭而

言,年前大

掃除具有「迎新

除舊」的意義,

記得佛學班第一

年歲末之際,第

一次認識「普請」

這個詞,監院常

悟法師的開示言

猶在耳:「普請

就是一次共修。」

今年普請前,法師與我們分享了一則小故事:聖

嚴師父有位弟子前往韓國松廣寺閉關修行,一路上

頂著風雪到了閉關的小木屋,屋內溫度很低,但角

落已有成堆劈好的木柴,發現前人留下的告示寫

著:「木柴用畢,麻煩您劈些新的木柴留給後人使

用。」當下那位弟子滿懷感恩,感謝前人薪火相傳

的慈悲,讓後人有溫暖的道場安定修行。法師期許

我們以同樣的感恩心來普請,維護道場清潔莊嚴的

同時,也期待未來接引的新人,好好運用清淨的道

場,安定學習佛法,利益大眾。

法師的開示提醒了我,普請時檢視當下的自己:

是不是有感恩心?感恩溫哥華有這麼好的菩提道場

可以修習佛法,感恩能參與普請,種福、培福又莊

嚴道場。還是有分別心?在意誰分配的工作較輕

鬆?或是哪裡需要便義不容辭,不分工作難易?普

請的兩個小時,不時與內心誠實對話,也清楚體會

到心能夠安住當下,便是禪的練習。

普請後,謹記法師叮嚀,回到大殿將功德迴向法

界一切眾生,

也提醒自己的

自性三寶和佛

是相應的。很

歡喜在佛學班

第三年即將結

業之際,對普

請有更深入的

體驗,期許自

己時時觀照心

念,提起利益

他人的心,成

佛那天雖然遙

遠,透過每天

努力,會更靠

近一些吧!

帶著各自對生命的疑

惑,五十五位青年

一月二十五日來到紫雲

寺,參加為期三天的

「悟吧!高雄冬季青

年營」生命關懷工作

坊,探討生命的必修

課──

死亡,期許找

到生命的方向,做自

己心的主人。

「啊

」「對

」,在法鼓山人

基會顧問張寶方老師

帶領下,青年學員嘗

試擺脫束縛,在清晨

的澄清湖畔喊出心中的

苦;於「善終的困境」中,體

驗視障和身障的不便,在信任

中給予對方扶持。張老師說,

照顧病人的基本需求、保持社

會連結、永不放棄希望,才是

平等的對待與關係。

當生命走到盡頭,我們是否

準備好了?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為民拋出「人生的最後期末

考題」,從中探討生命、死亡、

預立醫療決定與《病人自主權

利法》。「更重要的是生命最

後,你希望和最愛的人說些什

麼呢?」朱醫師提出最後一道

考題,並以「四它」勉勵學員,

「面對」家人有一天將離開,

「接受」自己有一天將離開,

生前「處理」預立醫療決定,

最後「放下」讓生命圓滿。

「如何說再見」由青年院常

導法師引導學員,想像自己是

空難的乘客,抓緊生命最後二

分鐘寫下遺言。歷經祖母往生

的小佩分享:「平靜地聽著佛

號聲,更可以切身感受到助念

的利益。」剛從車禍復原的阿

臣,反省自己竟在這一刻,才

想到是否扮演好生命中每個角

色,「死過一次,我要更踏實

生活,不愧對此生!」

資深法青黃憲宇在「那年,

那山,那孩子」中,分享家庭

背景、成長歷程,以及在花蓮、

甲仙等地服務對自己生命的影

響,引導學員回想「生命第一

景」,練習將它對應到生活,

辨識出此生的使命、課題與任

務,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悟吧!人生最後考題

戴秀珊

高雄冬季青年營

2019冬季青年卓越禪修

營▲�

青年學員在「悟吧!高雄冬季青年營」中,

一起探討生命的必修課,期許找到生命的

方向。�

(陳有德�

攝)

感恩心,還是分別心? ◎林佳穎溫哥華普請分享

法鼓講堂特別講座「水陸宣講」【主題】21 世紀法鼓山水陸法會的修持與時代意義

【講師】法鼓山僧團講師群

【日期】3/3、10、17、31、4/7、14、21、285/5、19、26(週日)

【時間】下午 2:00 ~ 4:00【地點】臺北安和分院

聖嚴書院福田班【開班日期、地點】

3/7 農禪班 3/16 中永和班 3/17 新竹班

【報名】請洽各分寺院、辦事處或上網

http://dbs.ddm.org.tw(額滿截止)

【洽詢】(02)2893-9966 分機 6659

▲ �

普請就是一次共修,當下檢視自己是感恩心,還是分別心?

� (溫哥華道場�提供)

學習成長看板

6 生活佛法351期 2019.3

這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理

論與實踐」相激盪的論壇,

透過共同主題「禪」來省思漢傳

佛教如何迎向「現代化」的「挑

戰」與「發展」。讓我不禁憶起

在中華佛研所時期,聖嚴師父常

在「創辦人時間」為學子們一再

強調的所訓:「立足中華、放眼

世界」、「實用為先,利他為重」。

聆聽學者汲喆敘述一九八○

代以後的中國佛教發展,有種「終

於把近現代佛教史的一段空白填

滿」的感受。原來「農禪並重」

不只是百丈「農禪家風」的修行

態度,「禪」變成必須加上「農」

的生產力元素,方可被視為宗教

真正參與世俗社會的具體作為,

也才被國家、社會所認同,讓漢

傳佛教持續發展下去。乃至現代

的工商社會,「工商禪」也開始

受到重視與推動。現代佛教學者

們必須有多元、全方位的觀察與

涉獵,才能將傳統佛法帶入現代

社會,發揮更好的影響力。

二十年前的佛學研究界,很少

將修行的體證作為研究主題,甚

教師心靈環保教學研習營.日期:4/13(六)09:00~ 16:30.對象:�國小現職教師優先,歡迎有興趣之各級學

校教師及退休教師。

教師心靈環保一日營.日期:3/16、4/27、5/25(六).對象:各級學校現職教師、職員及退休教師。

◎以上活動採線上報名,額滿為止

���洽詢:(02)2893-9966分機 6130教師聯誼會

許個好願,讓它實現!發願與還願,是我們對生命的期許及承諾。

您有過發願與實踐的心路歷程與感動嗎?別猶豫,趕快提起筆,

分享善的力量,寫下發願的動力、自我的成長等,把好的心念與

行動,傳送給所有讀者!

■來稿請寄:臺北市 112北投區公館路 186號 5樓《法鼓》雜誌收■傳真:(02)2896-0731■ E-mail:[email protected]■�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

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師徒

(曹一竹

繪)

將傳統佛法帶入現代

釋常慧

【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有感】

◎文/姚果莊

三粒湯圓

至認為學術與修行是兩條平行

線,這也讓當年的我放棄研究禪

宗的修行層面,轉為研究師父的

高等教育。即便如此,也讓一

些教授學者質疑對現代人物的研

究,尤其是被研究者尚在人間,

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意義

與價值。

而今,類似的「現代性」研究

竟蔚為風氣,在此次論壇也受到

很大的重視,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內心更欽佩當年師父鼓勵、支持

並肯定我的研究。師父對研究所

「立足中華」的遠見、「放眼世

界」的胸襟,正是此次學者們一

再強調「漢傳佛教」有益於現代

世界與社會的研究態度。

此次論壇引發我最大的省思,

是學者宣方發表有關如何有效敘

述禪者的「自內證」經驗。其中

指出師父對〈默照銘〉「離微」

一詞的詮釋,有待商榷與修正。

姑且不論此詞的真正典故與意

涵,但他對研究聖嚴思想者應公

正、客觀的提醒,我深有同感。

的確如他所言,研究人物的思想

行誼,應先有置疑、考證、辨析

的精神,也要容許與接受被研究

者有錯誤的可能性,否則容易落

入權威性、不可挑戰性的思惟情

境中。正確的研究態度與詮釋,

對研究禪宗祖師自內證經驗的文

字紀錄,例如語錄,是否能有效

與正確敘述禪修體驗與悟境,非

常關鍵而重要。

能參加這樣多元而開放性的論

壇,對於個人在弘化、教學的視

野與內涵上,有非常正面而深刻

的影響。內心深處更期盼,這些

學者們能在禪法的實修、實證上

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及體驗,相信

對他們的研究會起更大的效用。

二○

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舊金山

道場佛陀聖跡巡禮團在印度朝聖的第

六天,下午驅車前往靈鷲山,法師宣布要

朝山。

昨晚睡不好,血壓低,暈倒怎麼辦?年

紀大膝蓋不舒服,恐怕沒辦法吧!……連

串疑問從心裡傾囊而出。法師接著布達,

如果身體不適合朝山,可排到隊伍最後面,

以問訊方式朝山;中途突然覺得不舒服,

也可隨時走到後面,不要勉強。

要不要退到最後一排,以免體力不

支?……又是幾個念頭閃過。很感恩法師

鼓勵大家精進朝山,不拘泥形式。剎那間,

三十多人的隊伍已自動整隊完畢,縱列在

狹長的山路左側,兩人並排,前後留出跪

拜的空間,將背包和帽子整理妥當,收心、

調息、專注、放鬆。兩位法師在前方引導,

另一位法師在隊伍中負責引磬,我們以最

恭敬、虔誠、謙卑、無私的心,彎腰屈膝

頂禮,向靈鷲山巔出發。

這條山路,釋迦牟尼佛曾經走過,他的

諸大弟子們也走過。山頂的說法台上,佛

陀說出許多絕妙之法,《法華經》、《大

品般若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無

量壽經》等,都在此地宣講。二千六百年

之後,我們得以在此相逢,若非前世是同

修道友,美好因緣如何在此時此地具足?

懶散貪玩的我,何德何能有如此難能可貴

的福報?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朝山之前那

些顧慮,完全一掃而空!

這條山路,絕對該用跪拜方式朝禮而上。

如果不是雙膝跪地、雙手觸地、用頭頂地,

如何放下平日驕慢狂妄之心?如何減輕慣

常的煩惱愚癡之心?又如何能培養一絲一

毫的清淨智慧之心呢?我們也正在趕往聽

聞佛陀說法的路上,雖然晚了二千六百年。

儘管沿途路上有塵土、有垃圾,甚至有穢

物,卻根本不是問題;即使腰部、腿部隱

隱痠痛,又有什麼關係。雲淡風輕,不冷

不熱,絲絲涼風吹拂,耳中只有引磬聲,

動作只有跪拜頂禮,心中只有佛號,清楚

且安定,這是從未體驗過的輕安吧!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遇,真道

難逢」、「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

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

身」……成串的警語在耳邊響起,從現在

起,不再為自己找藉口,不再浪費時間尋

尋覓覓,因為,我找到了!

如果不是雙膝跪地、雙手觸地、用頭頂地,如何放下平日驕慢狂妄之心?

如何減輕慣常的煩惱愚癡之心?又如何能培養一絲一毫的清淨智慧之心呢?

往佛陀說法的路上

文/李果衍・圖/舊金山道場��

提供

第一次來臺灣參加水陸法會,大家建議

我參加大壇,加上自己想拜懺,所以

就選擇到大壇。我的心很容易散亂,以往

參加大悲懺法會時,不到半小時便開始東

張西望,心想:怎麼〈爐香讚〉還沒唱完。

但是拜《梁皇寶懺》一、二個小時,心卻

很專注,只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時時刻刻

都很攝心。

水陸法會某一天晚上,夢到怨親債主,

夢中的我竟然一直罵他們,沒想到隔天拜

懺的內容,就是向怨親債主懺悔,真是巧

合!拜懺時,我誠心向他們懺悔。我脾氣

不好,透過拜懺、誦經,希望能慢慢改善

脾氣。

我相信人都有業障,拜懺可以消業障。

當我下了學佛修行的決定,卻有很多事情

發生,參加大悲懺法會後,或許是心有了

轉變,障礙好像少一點,而平時做了許多

不好的事,拜懺正好可以反省自己。一直

在找尋「我為什麼在這裡」的答案,學佛

後,特別是參加了生命自覺營,感覺終於

找到生命的方向。

當初接觸佛法,是因陪女友一起來臺灣

參加法鼓山的活動。回香港後,我會跟她

分享水陸法會的好,共修力量大,下次一

起來參加。

跟著禪坐會第一次到寶雲寺對面的公園經行,當戴

上斗笠時,聞到很香的竹葉味,真開心!這是三

年多來第一次聞到香味。自三年多前心臟病發作後,便

再也聞不到香和臭了。

每星期參加念佛和禪坐,看起來好像很用功,其實念

佛不入心、讀經不用心、禪坐不專心,那只是表面工

夫。法師常說要活在當下,我卻活在過去,懊惱悔恨過

去的種種,難怪晚上惡夢連連;不然就是盼望未來兒孫

滿堂、歡樂連年,並沒有活在當下。

發現自己學佛只是做表面工夫後,便開始悔改,用

心學佛。念佛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心念佛,

如果佛號念丟了,就趕快抓回來,專注念「阿彌陀佛」。

禪坐時「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漸漸能活在當下。不

久後,竟能聞到香臭味,真不可思議!現在吃花生時,

真香;吃臭豆腐時,真是臭呢。

我今年八十歲了,學佛已有幾十年,雖然只是做表面

工夫,現在發現了而悔改,也不遲呀。今後要用心學

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不僅自己能聞到香臭,

一定還可以做很多利人利己的事。加油了,老菩薩!

◎王泓漳(香港)

向怨親債主懺悔學佛老菩薩

王果智(臺中)

聞到了竹葉香

【水陸法會心得】

法鼓徵文教聯會活動

▲ 登上靈鷲山頂的說法台,在餘暉中做晚課,誦念佛陀宣說的絕妙之法。

有一次在紐約東初禪寺用午齋,正逢元

宵節,有菩薩做了很多湯圓來應景。

飯後我去盛湯圓,一勺盛了三粒,才放進碗

裡,卻聽到做湯圓的菩薩說:「今天來的義

工比較多,湯圓不太夠,一人只能吃兩粒。」

碗已用過,不能再將湯圓放回去,正

左右為難地跟旁邊的師姊說:「我

拿了三個,怎麼辦?」剛好聖嚴

師父經過聽到,說:「我只吃了

一粒,你多拿的一粒算我的。」

說完就走了。

師父一句話,讓我很安心

地 吃著美味的湯圓。

之前參加禪二時,遇到活潑好

動的前座同參,一有動靜便

讓我分心。面對這些情況,往往

不自覺產生瞋念,這次禪七也遇

上同樣考驗。

第四天早齋後,繼續和腿痛一

起上坐,想起前晚總護法師分享

因親人往生,心生悲痛,轉而發

願弘揚禪法,鼓勵禪眾要發願修

行。回寮房後,看到室友拿著念

珠做定課,突然覺醒:其實每

炷香都是定課啊,就像運動員平

時訓練的延續,禪七就是平日定

課的延續。定課是一種習慣的力

量,能老實地用上平日的方法,

就不用擔心忘記方法。禪七、定

課是無二無別的。

以前不了解《心經》為何講「色

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原來就是無二無別

的意思。這次的同參道友來自不

同地方,他們的煩惱我也有,相

同的是我們有著對佛法的信心、

對聖嚴師父和法師的信心,並相

信自己可以透過修行得清淨。明

白自己與他人沒有不同,大家都

一樣在用功,頓時體會到師父一

再強調的無二無別,就是「平等

無分別」的慈悲與智慧。

這份體會,可說是這次禪七最

大的收穫。因為體會禪七與定課

並無不同,幫助我將禪法用到每

天生活的習慣上;因為打破了對

他人的分別心,看到每個人相同

的初心,也就不再被他人外在的

行為所干擾。

再次上坐,心態改變了,以往

老是受人影響的分別心、瞋心,

轉化成對全體禪眾、對所有眾生

的祝福,克服了腿痛,也克服了

心魔。儘管這天由暖轉雨,風聲

呼呼,禪堂中卻無比祥和寧靜。

這是溫哥華道場第三年的跨年禪期,第一

年是監院常悟法師帶領二○

一六至二○

一七的跨年禪三,那次跨年禪裡,深刻體會

無論是身體還是念頭,自己從未做得了主!

當頭棒喝的震撼,讓我對人生意義產生了強

烈疑情,也激發了探究到底的勇氣。第二年

跨年禪四中,對佛法所說的「苦」有更深的

體會,開示時常悟法師一句:「用我們的時

間、金錢、體力、

腦力,甚至

去供

養眾生。」

淚水流下,心結打開,自我消融。

時間飛快,走到了第三個跨年禪,帶領這

次禪五的是常聞菩薩。無論小參還是開示,

老師的話都不多,而且簡單得難以置信,總

覺得話才剛開頭就結束了。小參時,老師一

句「不用力的用方法」,讓我會心一笑:是

啊,坐著就是坐著,就這樣子!最後一天老

師提醒,回去後不要只想著自己修行到哪

個階段,「而是要看自己可以為別人做些什

麼?」這不就是聖嚴師父〈四眾佛子共

勉語〉裡的「利人便是利己」嗎?

最有感觸的是一起共修的師兄

放鬆心情

安住當下

「放鬆地做每個動作,不需罣礙是否標準,活在每一

個當下,清楚知道身體發生的變化,體驗身在哪

裡、心在哪裡。」一月二十七日,法青會馬來西亞分會於武

吉加里爾(Bukit Jalil

)公園舉行戶外禪,五十四位青年學員

和法青義工隨著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迪法師的引導,放慢腳

步、放鬆心情,體驗安住當下的感覺。

戶外禪包括八式動禪、行禪、立禪、直觀、吃飯禪、托水

缽與坐禪。沿著公園小徑,學員們不急不緩經行到小湖畔,

在草地上練習直觀。法師提醒看到、聽到什麼就是什麼,不

給判斷;用同樣方法觀煩惱的相,不受我執困惑,理解一切

相都是暫時的,像波浪般會過去,煩惱也不再是煩惱。

大堂分享時,有學員提到八式動禪讓他非常放鬆,

流汗對久坐的上班族來說很難得;也有學員

分享每天進食狼吞虎嚥,不曾認真嘗到菜

餚的味道,吃飯禪讓她體驗到每口食物

的可貴和美味,日後要在生活中實踐;

還有學員發願接引家人來學禪,讓生

活更放鬆。

(文/陳俐賢.圖/張含慈)

7 樂在修行 351期 2019.3

永遠要做開山工作只要每天有新的生命出生,這個人心中的山還是需要開,

因此我們這座山是無盡藏,是一個寶山。◎聖嚴師父

一項理念的推動,一個願景

的實現,必須有賴眾多因

緣的促成。法鼓山所提倡的「人

間淨土」,必須是結合人間社

會每一個人共同努力來實現

的。十多年來十方護法信眾們

在三寶的感召,以及龍天的護

持之下,前仆後繼,共同開創

法鼓山,希望能促成「世界一

家」的佛教教育園區早日完成,

為全人類帶來光明的願景。

感恩法源和護法信眾

在大家共同走過篳路藍縷的

歲月中,留下了許多值得紀念

的人與事,這些人物與事件,

既參與了法鼓山每一次往前跨

進的因緣,也見證著人間淨土

步步推展的過程。為了感恩全

體參與奉獻的護法信眾,大殿

建築的一樓,目前正在進行規

畫「法鼓山開山紀念堂」(編

按:現「開山紀念館」),希

望銘記這段歷史永遠懷念。

我們把開山紀念堂,放在大

殿的最下一層,也就是根本基

礎的一層,目的是為了感恩及

飲水思源;主要以兩個方向來

表達和呈現:

一、我的法源:從釋迦牟尼

佛,然後歷代的祖師,到我的

親教師,也就是我的傳法法師,

都是我的恩人;由於他們的關

係,我才能夠有佛法可用,覺

得佛法是那麼地好,對我這麼

有用;我不知道怎麼感恩、

報恩,只有把佛法分享給別

人,為了要把佛法分享給別

人,就要通過種種的方式,

來使得更多的人,接觸到佛

法,所以我認為開辦佛教教

育,是最好的辦法。從教

育、文化,以及對社會的關

懷,各種角度去切磋和接引

有緣的眾生,都能夠接受到

佛法的好處,以此來感恩、

報恩。

二、這樣一來,我另外一

個方向的恩人不斷地又出現

了,也就是知道法鼓山要建

設佛教教育園區,來培養人

才、關懷社會,所以陸陸續

續地就有許多的菩薩們響應

捐款,以及參與我們的各項

活動。有錢的出錢,有力的

出力,把他們的各項資源,

提供給法鼓山。這樣一來法

鼓山在硬體方面建設起來

了;而軟體的建設,教育的

事業也逐漸辦起來了,因此

這些護持法鼓山的人,也都

是我們的恩人。

開啟人人心中的寶山

我希望不僅是對這些贊

助、支援者感恩而已,雖然

這些菩薩們有一些已經得到

佛法的利益,有一些只是贊同

我們的理念而來支持,我並沒

有直接給他們什麼好處。我不

知道如何感恩他們,因此以開

山紀念堂來感恩大家。

有的人可能會誤解,認為開

山紀念堂只是紀念開創法鼓山

的那位聖嚴法師,我覺得非常

地慚愧,我們有那麼多的菩薩

參與建設法鼓山的行列;每一

位菩薩,都是法鼓山的開山成

員之一,因此這個開山紀念堂,

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不是我個

人的,我只是一個因素而已。

所有其他的各項因素,都是屬

於大眾的。

有的人誤解,當建築完成時

就是山已經開好了,我就是開

山祖師,第一代的住持,房子

建好以後,山就是開好了,就

好像沒有事了,其實開山,是

要開每個人心中的山,開山的

意義,就是開每個人自己心中

的寶山,那就是如何成就智慧,

成就慈悲心,來共同為我們的

社會乃至全世界,提供和諧、

平安,快樂、健康,這才能夠

叫開山。因此這個工作是永遠

做不完的,只要每天有新的生

命出生,這個人心中的山還是

需要開。因此我們這座山是無

盡藏,是一個寶山;而我們的

開山紀念堂,不僅僅是從過去

到現在為止的贊助者,未來凡

是參加法鼓山建設的,或是法

鼓山理念的推動者,都是開山

紀念堂的成員,這就是開山紀

念堂的真正意義。

(摘自《法鼓山的方向:創建》

原篇名〈感恩與分享─

法鼓山

開山紀念堂〉)

迎來人生中第一次禪七,內心很

歡喜,但也平靜。走入天南寺,

低調的禪風建築讓人安定攝受。報

到後,抖落滿身的僕僕風塵,安單、

禁語,開始了八天七夜與自己的默

然對話。

禪七過程中,法師帶領我們由粗

而細、由外而內、由昏沉散亂到清

楚放鬆,循序漸進走入禪修的體驗,

提點我們在昏沉、腿痛、妄想紛飛

時,不逃避、不對立、清楚明白,

任何時間都只有自己,不管別人、

不被外境影響。如此逐步練習,心

隨之安定下來,進而在用齋、出坡、

走路、睡覺時,處處用方法。

小參法師應機教化,與我分享腿

痛時,可以想像是在泡溫泉,讓自

己沉浸其中,用度假的心情去面對、

去享受,放輕鬆與它和平相處。對

於連續兩天的昏沉,法師安慰我平

日太緊太累,來這裡好好休息放鬆,

不給自己壓力、不要責怪自己,疲

勞釋放後就會漸入佳境。第三天昏

沉狀況改善很多,終於可以好好用

方法了。

聆聽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釐清

了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例如發菩

提心,就是為他人設想、利益他人、

尊重他人。出離心,不是要你出家、

遠離紅塵,而是「出離自我中心」。

師父還期許我們,要時時感恩、慚

愧、懺悔,不斷發願與迴向,練習

在服務他人中成就自己,就像自己

當司機載人,度人的同時,自己也

得度。要讓自己是一塊淨土,所到

之處也是淨土,漸漸地,處處都會

是淨土。

真正的禪修是離開蒲團之後,在

生活中實踐的工夫,禪七則是提供

一個儲備正向能量的充電空間。期

許自己持續努力,造福別人也成就

自己,不離正信的團體、服務與奉

獻,讓他人的生命因自己的努力變

得更美好。

◆景觀維護日(花草修剪):3/17、24、31(日)◆環保清潔日(環境維護):3/17(日)◆總本山新義工說明會

.時間:3/17(日).報名:即日起,歡迎來電洽詢

◎以上詳情請洽義工室

.電話:(02)2498-7171分機 2660~ 2663.E-mail:[email protected].線上報名,點選「義工資訊/召募項目」園區義工召募

◆清洗祈願觀音池

.時間:3/16、17、23、24(六、日).報名:即日起上網報名,額滿為止

.電話:(02)2498-7171分機 2456

法鼓山園區義工召募

【教師禪七心得】

腿痛像在泡溫泉

陳秋月

何麗曼(溫哥華)

當下就是新年開始

姊,他們年長卻如此用功,和大家一樣睡地

板、清晨五點早起,每天坐六、七炷香,對

生命的認真態度,精進於道業,讓我非常感

動。這次有不少西方眾參加,由於文化和信

仰的差異,帶領的老師須用更善巧的方式引

導,讚歎法師們承續師父在西方弘法的悲願,

既不容易又不簡單。

無論年齡、膚色、性別,你我他都沒有差

別,都有貪瞋癡,都需要佛法來修正生命的

走向。有法師慈悲的帶領、正信道場的支援、

同參道友的扶持,這條逆水行舟的修行路上,

我們是何等幸運!如果還用舊有模式去對境,

帶著固有習氣去處事,輪迴無始,一直重複

同一個命運,則新年就沒有意義;若不重複,

那個當下就是新年的開始。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

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祝福所有人

都有全新的二○

一九年。

看到相同的初心

林明蓉

跨年禪五心得

法鼓山 方向.創建 (3)的

迎接二○

一九年「好願在人間」,

法鼓山海內外分寺院從二月五

日起,大年初一至初五期間,展開各

項新春法會,各地信眾攜老扶幼回到

如來家,禮佛拜懺、祈福供燈,歡喜

參與各種禪藝活動,也為自己、為家

人、為眾生許下好願。

與法相會

新年從心開始

新的一年從「心」開始,成千上萬

民眾至法鼓山園區、農禪寺,參加祈

福法會開啟新年序幕。大年初一多數

分院道場都舉辦普佛法會,信眾跟隨

法師誦持「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虔敬拜願。舊金山道場主法演柱法

師以豬年雙關語,勸勉大眾在這諸行

無常、諸法無我的世界,希望諸事吉

祥,就要時常親近諸佛菩薩、諸上善

人,為自己種善因,便能有善果。

新春期間,許多分寺院舉辦大悲

懺、慈悲三昧水懺法會。禪堂板首果

興法師於齋明寺主法時開示,初一拜

水懺要許好願,修正我們的身口意,

開發自性寶藏,為人間帶來希望;初

二回寺院就像回功德的娘家,將拜懺

功德迴向一切眾生。往年趁過年玩樂

的張建仁、陳藜昕夫婦,新春帶著二

個孩子到寶雲寺,分享除夕夜全家在

總本山參加祈福撞鐘,年初二、初

三在寶雲寺參加法會,「真是有意

義又不一樣的新年!」

紫雲寺的新春千佛懺法會,已

是該寺開山至今的傳統。主法常

應法師分享禮拜八十八佛的親身

經歷,病弱的身體因而好轉,如願

出家,鼓勵大眾每天

拜懺,藉由懺

悔不斷

自我覺照,戒掉不好的習性,產生正

向力量。

紐約東初禪寺舉行新春藥師法會,

二百多人恭誦《藥師經》,祈求藥師

如來恩德加被,監院常華法師勉勵大

眾依藥師佛所發的十二大願,躬行實

踐,期能自利利他,共創人間淨土。

新春法會之外,各地新春活動充滿

了親子和樂的歡喜溫馨。農禪寺除了

為闔家大小規畫「五種心團圓的方

法」,法青們還運用創意巧思,將

大、小水桶、平底鍋、鍋蓋變成打擊

樂器,結合高蹺表演向民眾拜年。

與心團圓

闔家共享禪悅

展覽、茶禪、禪修體驗也是各地過

年的重要特色。安和分院展出水墨及

書法,還有現場音樂演奏;臺南分院

則有供花班學員展出花藝作品、以佛

法為主題的書法展,還有「與法師有

約」茶禪,由法師擔任茶主人,民眾

於茶席間向法師請法,領受新年智慧

禮。天南寺的「減速減塑心生活」,

帶領民眾在遊戲中體驗清楚放鬆,還

有「悟哥&悟妹」造型人偶接引眾

人做八式動禪。

蘭陽分院以花、果為空間布置主

題,一入寺就感受到年味與禪意,

「喜功略」、「福功略」、「慧功略」

等「如意延喜賀新春」活動,讓大小

朋友在音樂欣賞、桌遊、木作課程中

體驗放鬆與法味。今年逢豬年,信行

寺特別設計豬圈造景,以廢紙製作大

豬、小豬,廢棄錄音帶、磁帶做成泥

沼,體現廢物利用、自然環保精神。

二月十七日,農禪寺舉行元宵節應

景的猜燈謎、吃湯圓與玩遊戲,還有

最受歡迎的手作「好願在人間」燈

籠。監院果毅法師帶領大眾持誦聖嚴

師父寫的「觀音祈願文」,願學觀音

菩薩「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8 各地報導351期 2019.3

春來福到,喜迎「好願在人間」!

新春期間,海內外民眾回各地分院道場,與三寶團圓,

闔家祈福共修,親子同許願,願人人提昇,共轉世界大好運。

◎編輯室

▲�小朋友捧著新春祝福禮,開心地為新的

一年許下好願。� (香港道場�提供)

▲�農禪寺首創動物造型遊園車,為大小朋友

共創美好的心靈記憶。� (曾麗霞�攝)

�信眾闔家到溫哥華

道場,體驗結合佛

法和華人文化的

年節活動。

�(溫哥華道場�提供)

▲演柱法師勸勉眾人常來道場親近諸佛菩薩、諸上善

人,為自己種善因。(舊金山道場�提供)

▲�闔家上法鼓山園區走春,參與拓印版畫、手作環保紙藝作品。(林雅櫻�攝)

▲�在春意盎然的祈願樹

上,信眾闔家一起掛

上許願祝福卡。�

�(馬來西亞道場�提供)

▲�東初禪寺於新春舉辦普佛法會、藥師法會,

祈求新年吉祥平安。� (金之恆�攝)

▲�紫雲寺戶外廣場的闖關遊戲,親子一起加

入同樂,把心拉近。� (謝政霖�攝)

▲ �民眾於齋明寺的

古蹟大殿內祈福

供燈,於佛前許

下新年好願。�

� (曹為民�攝)

�大小朋友在「Fun

鬆玩桌遊」中,

感受佛法的觀念

與意涵。

�(蘭陽分院�提供)

▲�臺南分院的心靈環保藝文活動,信眾拓染一方獨一

無二的手帕。� (許常修�攝)

▲ 寶雲寺「如是奉茶」茶席上,全家人靜心坐下品茶,享受禪悅時光。(何國亮�攝)

▲�齋明別苑信眾以花為供養,以虔敬心祝願,從「心」

發出力量。� (黃瑞雲�攝)

▲ 小

穿著小豬造型的服

裝發送橘子,祝福大家「豬」

事大吉。�

(信行寺�

提供)

▲�法師們於法會後分送「橘」祥平安米,祝福信眾時

時安和豐富。� (安和分院�提供)

▲�天南寺的「鐘聲如願」區,義工引導民眾以恭敬

心叩鐘祈願。� (天南寺�提供)

迎春許好願 處處行好願

港日臺藝術家

對談鼓磬音色

義工悅眾交流

發願造福人間

培養合作默契,凝聚運作共識,一月二十日,

法鼓山義工團於雲來寺舉辦「悅眾交流分享

會」,來自接待、護勤、環保、交通、攝影、醫護

等組近五十位悅眾齊聚,義工團輔導法師常獻法師

到場關懷祝福。

﹁悅眾的意思是關懷大眾,使大眾感到平安與

快樂的人。﹂常獻法師引用聖嚴師父的開示,勉

勵組長們相互溝通,協助義工歡喜地執行任務,

保持初發心,將每位義工當作觀音菩薩的化身,

以恭敬心互動,彼此皆會生起歡喜心。法師並帶

領眾人發願,以實踐師父所教導的義工精神為

願,造福人間。

新任團長鮑育宏感恩悅眾共同承擔未來三年的

任務,並以﹁明因果,不憂不懼,萬變不離其

本﹂與眾人共勉。他表示,義工團自二○

一六

年起舉辦悅眾成長營

與課程、戶外聯誼、

成立通訊群組等,未

來也將舉辦各組進階

成長課程,加強橫

向連結,陪伴義工

成長,接引更多人

一起來廣種福田。

接待組何林麗秋分

享,以﹁尊重、

傾聽、包容﹂的

理念關懷組員,

增進團隊感情,

執行任務更有

效率。(文/

林貞均‧

/李佳純)

純粹聆聽,藉藝入禪。一月二十七至

二十九日,香港道場以「鼓磬・音色」

為主題,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香港大學職員協會協辦下,舉辦一連三天

的禪藝體驗,邀請日本磬製作職人島谷良典

(Yoshinori Shimatani

)、臺灣鐘鼓工匠王錫坤,

以及香港頌缽演奏家曾文通、擊鼓表演家張

藝生與李子建,藉由鼓磬聲色與大眾結緣。

活動分別於香港大學舉行一場茶會,於香

港大學研究生堂王賡武講堂、香港道場九龍會

址舉行藝術家對談,除了兩位匠師跟三位藝術

家,藝術品收藏家曹興誠也應邀出席。王錫坤

是响仁和鐘鼓廠第二代傳人,提到鼓廠大門常

開,人來車往從不影響他思考及造鼓,保持一

心不亂的他有個信念─

要對鼓的聲音負責。

島谷良典分享自律是

生活必須,每天起來先

拜佛,運用心靈最安靜

的清早來調音,「除了

靠技術,調心同等重要,

唯有清淨無雜染的心,

才能調出好的聲音。」

曾文通認為對物料的

尊重、工序的考究、製作

時心的單純、調音時的安

定,能將鼓磬提昇至精神

層面,柔慢沉穩的音色能

導引人進入安定狀態,以

開放的心純粹聆聽,當下

就是藉藝入禪。(文‧

圖/香港道場

提供)

法 鼓 山 各 地 過 新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