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 ·...

7
「新世紀香港社會研究系列」總序 | 5 | 6 前言 | 8 導論 | 12 第一部分 宏觀背景 1. 香港社會政治變遷與南亞人移民簡史 | 28 2. 經濟概況 | 40 第二部分 個案 3. Rajun:只要你聰明,願意努力,就會賺到錢 | 54 4. Babu 和 Maya:我們夠吃夠用 | 62 5. Farid:我不會想找政府幫忙 | 68 6. Susan:我要證明自己做得到 | 76 7. KK:外面的不是自己人,不認識的不會理睬你 | 82 8. Ashfaq 和 Samila:看你多好,有自己的店,不用在外面日曬雨淋 | 90 第三部分 分析 9. 向上流、向下滑 | 114 10. 經營與局限 | 128 11. 資源與運用 | 140 第四部分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 12. 訪談多元文化社區與族裔經濟 | 152 13. 訪談政府服務協議之下的多元文化社區 | 170 結語與建議 | 188 參考文獻 | 194 目錄

Transcript of 分析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 ·...

Page 1: 分析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 · 與錫克人警察發生零星衝突,因為英國人主要僱用錫克人及穆斯林規管華人的日常 生活。「摩羅差」或「阿差」經常用作貶低印度人的稱謂,而這些貶稱與負面特徵掛

「新世紀香港社會研究系列」總序 | 5

序 | 6

前言 | 8

導論 | 12

第一部分 宏觀背景1. 香港社會政治變遷與南亞人移民簡史 | 28

2. 經濟概況 | 40

第二部分 個案3. Rajun:只要你聰明,願意努力,就會賺到錢 | 54

4. Babu 和 Maya:我們夠吃夠用 | 62

5. Farid:我不會想找政府幫忙 | 68

6. Susan:我要證明自己做得到 | 76

7. KK:外面的不是自己人,不認識的不會理睬你 | 82

8. Ashfaq和Samila:看你多好,有自己的店,不用在外面日曬雨淋 | 90

第三部分 分析9. 向上流、向下滑 | 114

10. 經營與局限 | 128

11. 資源與運用 | 140

第四部分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12. 訪談❶多元文化社區與族裔經濟 | 152

13. 訪談❷政府服務協議之下的多元文化社區 | 170

結語與建議 | 188

參考文獻 | 194

目錄

Page 2: 分析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 · 與錫克人警察發生零星衝突,因為英國人主要僱用錫克人及穆斯林規管華人的日常 生活。「摩羅差」或「阿差」經常用作貶低印度人的稱謂,而這些貶稱與負面特徵掛

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12 13

〇 前言

作為亞洲國際大都會,香港目前擁有超過 45 萬的非華人人口,佔了總人口約 6.4%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2012c)。香港一直對於多元文化城市這個

稱號非常自豪,這能夠在某些官方的自我定位與論述中反映出來。當政府宣傳香

港是亞洲的國際化都市時,香港被描述為是「開放的、寬容的以及多元的社會、一

座擁有豐富文化和悠久傳統的城市」(Information Services Department, 2010:

29)。在殖民地時期,香港也經常被宣揚為中西文化交匯處,一個能夠容納不同族

群和諧相處的多元文化社會。自從《種族歧視條例》(RDO)於 2009 年生效以來,

保護少數族裔居民不被歧視以及促進他們的社會融合成了香港政府的任務。於是,

政府制定各項措施來配合條例的推行,而重點則放在教育、語言、就業服務和社區

建設方面(香港政府 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然而,這

種開放和諧的形象到底反映了多少現實面貌?這種定位是僅僅針對遊客、短期居住

的精英移民(跨國企業的僱員、專業移民等),還是也包括以香港作為第二故鄉或

是在這裏土生土長的少數族裔群體?而《種族歧視條例》的落實,又是否真正促進

了香港少數族裔居民的社會融合?

南亞族群在香港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而今天在香港定居的,大部分已經不是第一

代移民。這些與香港淵源甚深的少數族裔移民,除了擁有與主流社會截然不同的語

言、宗教和文化之外,還在他們族群聚居的地區經營着不一樣的商業活動:餐館、

快餐店、雜貨店、髮廊、網吧、匯款銀行……等等,而這些小企業集中的聚居區漸

漸形成了在港南亞人別有天地的城市空間。這些小型的商業活動看似微不足道,卻

構成了香港社會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單是因為它們豐富了香港的城市景觀,讓

人感受到多元文化的一面,更是因為它們為少數族裔居民在香港的社會融合賦予了

重要的意義。然而,這種意義似乎卻一直未被關注。

本 書 通 過 在 港 巴 基 斯 坦 和 尼 泊 爾 小 企 業 的 個 案 故 事, 從 族 裔 經 濟(ethnic

business)、移民融合(integration of migrant)以及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

的視角,探究南亞移民經商的背景和原因,並了解他們的經營手法、資源運用、

面對的困難,以及其對向上流動的作用等等。誠然,不少研究曾經探討過少數族

裔整體的生活經驗和面對的困難,但少數族裔如何在香港商業世界中立足、打

拚和扎根,卻鮮為人知(Hewison, 2004; Loper, 2004; Ku et al., 2003; 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 2009; Crabtree & Wong, 2012; Law & Lee, 2012;

Law & Lee, 2013)。至於南亞裔移民在香港所面對的結構性障礙,以及其與自僱

現象之間的關係,就更少人注意。

在香港,政府和公眾人士傾向以「弱勢社群」的視角來看待少數族裔群體,認為他

們是「有需要幫助」的弱者,多於「有平等權利」去獲得公共資源的公民。我們認

為,南亞移民在香港並非只是被動的弱者,他們同時也是能動者。當小商戶主動通

過自己個人或社群的資源去解決生存問題時,這是一種自立自強的做法。而南亞小

企業在香港的城市空間當中創造了有別於主流社會的商業模式,這顯然是香港多元

文化故事的一部分,應該得到尊重與關注。因此,我們期望透過對它們的了解,為

促進南亞移民的社會融合提供另一種視角的思考以及一點建議。

所謂「別有天地」,可以有兩個層次的解讀。其一,南亞商戶在香港建立族裔經濟

空間以求獲得穩定的生活。這空間中的經濟活動儘管難以抽離於主流商業環境和法

例的規範,但它們主要還是以族裔產品、族裔資源和族群的特點為進路;有一些甚

至超越本地主流商業環境,直接面向跨國和跨族裔的商業世界。這種情況類似平行

社會(parallel societies):大家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之中,但是各自為政,幾乎互

不相干。族裔經濟與主流商業社會並非完全隔絕,然而由於運作模式有別,互動有

限,成為了當中自成一角的「小天地」。

獅子山下別有天地南亞小企業在香港

導 論

導 論

Page 3: 分析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 · 與錫克人警察發生零星衝突,因為英國人主要僱用錫克人及穆斯林規管華人的日常 生活。「摩羅差」或「阿差」經常用作貶低印度人的稱謂,而這些貶稱與負面特徵掛

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26

觀背

第一部分宏景

Page 4: 分析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 · 與錫克人警察發生零星衝突,因為英國人主要僱用錫克人及穆斯林規管華人的日常 生活。「摩羅差」或「阿差」經常用作貶低印度人的稱謂,而這些貶稱與負面特徵掛

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28 29第一部分:宏 觀 背 景

〇 香港的殖民化與南亞裔移民

港英在不同時期的移民政策,反映了它既須維持殖民統治和促進經濟增長,而又要

避免加重英國政府的負擔。早期大量南亞裔人移民來港的情況就反映了大英帝國的

殖民政策:18 世紀中葉至 19 世紀中葉,英國於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商業利益是與印

度、中國及若干群島進行貿易(期間與荷蘭人有或大或小的磨擦)。在這時期,英

國一直向中國購買茶葉,數量不斷增加。為支付茶葉價錢,英國於征服孟加拉後開

始出口鴉片至中國。自此,「三方貿易」制度一直沿用,即英國向中國購買茶葉,

然後由印度向中國出口鴉片及棉花的貿易收入抵銷(Tarling, 1993)。

為了促進對華貿易的發展,英國人連同約 2,700 名印度士兵以及四名印度商人於

1841 年成功佔領香港島(Das, 1990)。將香港建成進出口貿易中心後,無數商機

冒起,吸引了不少南亞裔人士移民來香港定居,經商或尋找工作機會。正如 Vaid

指出,殖民地提供了貿易機會,殖民政府需要士兵和警察以加強它的管治權威,

同時亦需要工程師興建鐵路、道路和房屋。印度人移民來港,能夠滿足以上要求

(Vaid, 1972)。根據193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在3,475名居住在香港的印度人中,

有 1,270 人受僱於軍隊、398 人為警察,127 人為公務員(同上)。

受到殖民政策的影響,印度不同的族群在香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帕西族

(Parsi 或 Parsee,或音譯巴斯)是首批隨英國人來到中國做生意的印度族群。在早

期殖民地香港,所有銀行機構均源自印度;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 13 位創立人中,

有兩位帕西人和一位印度裔猶太人(同上)。帕西人與歐洲人構成了早期香港商業

世界的核心:直至 1860 年,香港有 17 家帕西人全資擁有的公司;在建立殖民地之

後的 25 年,有多達四分之一的企業屬於帕西人(Kwok & Narain, 2003)。為了維

持殖民統治及控制華人人口,政府亦須依靠印度人填補治安職位的空缺。錫克人

(Sikh)一直效忠英國,並協助他們鎮壓 1857 年在印度發生的叛亂;不過,重整軍

隊對於印度人在香港部隊當中所佔的分量帶來了後遺症,當香港於 1854 年正式設

立監獄,若干印度人由警隊轉職至監獄管理(同上)。然而,為了避免錫克人主導

治安部隊,殖民政府亦從旁遮普邦吸納穆斯林當警察和獄警,不過錫克人人數仍遠

多於穆斯林。

在殖民統治初期,印度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不多,間中有華人小店店主、工人

與錫克人警察發生零星衝突,因為英國人主要僱用錫克人及穆斯林規管華人的日常

生活。「摩羅差」或「阿差」經常用作貶低印度人的稱謂,而這些貶稱與負面特徵掛

鉤,例如有異味、骯髒、醜陋等等。這些貶稱在香港被廣泛使用,反映當時的香港

殖民地已經初步出現緊張的種族關係。雖然如此,在戰前時期的香港,社會對於非

華裔的人口,整體而言是存在一種務實的接納,原因如下:第一,土生土長的華

人和印度人人口較少,而且華人與印度人口當中都存在顯著族群分化問題。兩個種

族的人,均以自己所屬的地域或宗教作為自我認同,多於定義自己為抽象的「中國

人」或「印度人」。由於當時並沒有一個權威的中央機構能夠動員所有華人或印度

人,少量種族衝突雖然存在,但事實上兩個種族之間少有社會文化交往。第二,

分別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社會精英都竭力與殖民地統治者(即大英帝國)維持友好關

係,而殖民政府的基本目標是維持公共和平和促進貿易。因此,中國和印度的精英

們不會冒險製造任何重大的種族衝突,以激怒殖民統治者。第三,大部分華裔及非

華裔人口在香港都只是暫居性質。在那時期,香港的印度人口在若干時段有大幅波

動的現象,這主要歸因於進出香港的印度人部隊,以及正在前往別國路上途經香港

的印度人(Thampi, 1999)。鑒於印度移民沒有視香港為久居之地,他們並不希望

捲入任何麻煩。而大部分華人也僅是來港工作,最終會返回中國大陸(Law & Lee,

2003)。華人像印度人一樣,只是關心他們自己的經濟利益和福祉。

香港社會政治變遷與南亞人移民簡史

1

Page 5: 分析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 · 與錫克人警察發生零星衝突,因為英國人主要僱用錫克人及穆斯林規管華人的日常 生活。「摩羅差」或「阿差」經常用作貶低印度人的稱謂,而這些貶稱與負面特徵掛

案個第二部分

Page 6: 分析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 · 與錫克人警察發生零星衝突,因為英國人主要僱用錫克人及穆斯林規管華人的日常 生活。「摩羅差」或「阿差」經常用作貶低印度人的稱謂,而這些貶稱與負面特徵掛

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54 55第二部分:個 案

〇 香港—尼泊爾—香港—日本—香港

Rajun 出生於香港。正如許多在港尼泊爾人一樣,他的父親是當年效力英軍的啹喀

兵。父母親於 Rajun 四歲的時候把他送返尼泊爾,由家鄉的家人照顧,並讓他在當

地接受教育。1994 年,他的父母已回流尼泊爾,而 19 歲的 Rajun 卻毅然踏上離鄉

別井之路,折返香港。初到香港,Rajun 通過同鄉朋友們的介紹在中環蘭桂坊尋找

不同的職位,包括任職保安和餐館的工作。1996 年至 1998 年期間,Rajun 曾到日

本東京碰運氣,在餐館和迪士尼樂園都打過工。Rajun 在當地尼泊爾人聚居的地方

交朋結友,建立了不少人際網絡,當中不乏當地的日本人。後來回到香港,Rajun

還是離不開中環,這次他在蘇豪酒吧區為一位法籍老闆效力,擔任精品蠟燭店的店

務員及經理。

〇 創業之初

2001 年 Rajun 開始創業。這一切始於朋友間的一次閒聊,談到有關在中環區宴會

服務的需求。Rajun 於是就和朋友合作,在蘇豪區物色到一個簡陋的倉庫間,擺放

了一些藝術品,從此開始了畫廊和餐飲生意。不過當初餐飲服務不對外公開,只提

供予朋友、朋友的朋友以及畫廊的會員。Rajun 的啟動基金來自一位願意雪中送炭

的尼泊爾同鄉。問他為什麼不向銀行借,Rajun 說:

向 銀 行 借, 不 可 能 ……… 銀 行 只 會 在 你 擁 有 一 百 萬 的 時 候 才 願 意 支 持

你………但是當你只是一個在酒吧打工的,每個月只賺取八千或者一萬塊的

時候,每個月他們可能只會借給你四千或者五千塊。這樣的借,不是長遠的

打算嘛。

起初,他並沒有太多資金,亦沒有任何相關的營業執照,因此也沒有極力往外推

銷宣傳。多虧 Rajun 的前法籍老闆和日本友人的幫忙,通過他們的人際網絡,他的

客人才逐漸多起來,才可以開拓這門生意。由於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聘請員工,

Rajun 最初只能依靠自己的勞力以及同鄉的拔刀相助去經營生意。他回憶這段辛苦

經營的日子 :「度過了一年沒有假期的生活,什麼都沒有的生活。頭兩年,我還需

要自己打掃清潔……有時候星期六、星期天會有一兩個朋友幫忙一下。」

最終在第三年生意有起色了,同時,Rajun 亦獲得相關的營業執照。過後的兩三

年,Rajun 的生意可謂一帆風順,讓他在短時間內儲存到一筆充裕的資金,可以搬

到一個較好的環境開辦正式的酒吧。那是 2006 年。

〇 四間酒吧 ,一家甜品店

目前 Rajun 擁有四間酒吧,有的是他接手營業的,有的是自己開創的。它們全部位

於蘇豪區,每間酒吧都各有特色,各異其趣。比如說有一家是專門針對喜歡電子音

樂的客人,而另外一家就是以手工精釀啤酒(craft beer)作招徠的。而西式甜品店

剛開業不久,業務還在摸索之中。

Rajun:只要你聰明  願意努力 就會賺到錢

Rajun 位於蘇豪區的酒吧

3

Page 7: 分析 訪談──非政府機構與多元文化社區 · 與錫克人警察發生零星衝突,因為英國人主要僱用錫克人及穆斯林規管華人的日常 生活。「摩羅差」或「阿差」經常用作貶低印度人的稱謂,而這些貶稱與負面特徵掛

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104 105第二部分:個 案

Ashfaq

Sami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