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13
26卷增刊 ECONOMIC GEOGRAPHY Vol.26, Supp. 20064第九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Apr., 2006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黄 进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摘 要: 广西博白县有宴石山、黄岭附近、花石嶂、狮子石、三堆石等五处丹霞地貌区。 其中宴石山、黄岭附近的丹霞地貌,由下白垩统大坡组上段(k1d 2 )近水平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砂岩、砂砾岩及砾岩所构成,多形成典型的“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目前中国跨度最大(73.5m)的丹霞天生桥。花石嶂、狮子石及三堆石等三处丹霞 地貌皆由下白垩统新隆组(k1x)紫红色砾岩、砂砾岩所构成。其中花石嶂、狮子石的岩层倾角 分别为17度、11度,形成较简单的单斜丹霞地貌。三堆石岩层倾角达30度,形成较复杂 的单斜丹霞地貌。 关键词:丹霞地貌;博白县;宴石山;宴石丹霞天生桥;花石嶂;狮子石;三堆石 作者在博白县旅游局刘贤旺局长、梁雁秀副局长的支持下,在1998625日与罗章仁 同志来广西博白县考察了宴石山及宴石天生桥。同年113-7日,又来博白县再次考察了宴 石山及宴石天生桥、紫阳山、小仙桥、龙头山、和尚头及花石嶂等地的丹霞地貌。20054 17日,与李丹峰、曾广镇同志又来博白县考察了狮子石丹霞地貌。同年1111-13日,又 与李丹峰同志来博白考察了宴石山的石妓石、大仙桥、小仙桥、黄岭附近、盘古山、狮子 石、三堆石等处丹霞地貌。兹将考察所得,草成此文,供旅游等有关部门参考、指正。 1 宴石山丹霞地貌区 宴石山丹霞地貌区位于博白县顿谷镇东南14km的南流江两岸,面积6.22km 2 ,皆为下 白垩统大坡组上段(k 1 d 2 )近水平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砂岩及砂砾岩所构成 [1[ 。其中南流 江东岸的丹霞地貌面积为 3.45km 2 ,岩层倾向东南,倾角 只有7-8度。 南流江东岸的丹霞地貌,从 北向南有紫阳山、宴石山、马妓 山、大象山、狮山、大仙桥山及 合江河北岸一带的丹霞地貌(照 1)。这些丹霞地貌皆受上述 近水平岩层及北西、北东、东西、 北北东等组近垂直节理的控制, 经侵蚀、崩塌及风化等外力作用 后,常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照片1 南流江东南岸的宴石山及其北侧的紫阳山(左侧)

Transcript of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Page 1: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第26卷增刊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6, Supp.

2006年4月 第九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Apr., 2006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黄 进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 广西博白县有宴石山、黄岭附近、花石嶂、狮子石、三堆石等五处丹霞地貌区。

其中宴石山、黄岭附近的丹霞地貌,由下白垩统大坡组上段(k1d2)近水平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砂岩、砂砾岩及砾岩所构成,多形成典型的“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目前中国跨度最大(73.5m)的丹霞天生桥。花石嶂、狮子石及三堆石等三处丹霞

地貌皆由下白垩统新隆组(k1x)紫红色砾岩、砂砾岩所构成。其中花石嶂、狮子石的岩层倾角

分别为17度、11度,形成较简单的单斜丹霞地貌。三堆石岩层倾角达30度,形成较复杂

的单斜丹霞地貌。

关键词:丹霞地貌;博白县;宴石山;宴石丹霞天生桥;花石嶂;狮子石;三堆石

作者在博白县旅游局刘贤旺局长、梁雁秀副局长的支持下,在1998年6月25日与罗章仁

同志来广西博白县考察了宴石山及宴石天生桥。同年11月3-7日,又来博白县再次考察了宴

石山及宴石天生桥、紫阳山、小仙桥、龙头山、和尚头及花石嶂等地的丹霞地貌。2005年4

月17日,与李丹峰、曾广镇同志又来博白县考察了狮子石丹霞地貌。同年11月11-13日,又

与李丹峰同志来博白考察了宴石山的石妓石、大仙桥、小仙桥、黄岭附近、盘古山、狮子

石、三堆石等处丹霞地貌。兹将考察所得,草成此文,供旅游等有关部门参考、指正。

1 宴石山丹霞地貌区

宴石山丹霞地貌区位于博白县顿谷镇东南1-4km的南流江两岸,面积6.22km2,皆为下

白垩统大坡组上段(k1d2)近水平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砂岩及砂砾岩所构成[1[。其中南流

江 东 岸 的 丹 霞 地 貌 面 积 为

3.45km2,岩层倾向东南,倾角

只有7-8度。

南流江东岸的丹霞地貌,从

北向南有紫阳山、宴石山、马妓

山、大象山、狮山、大仙桥山及

合江河北岸一带的丹霞地貌(照

片1)。这些丹霞地貌皆受上述

近水平岩层及北西、北东、东西、

北北东等组近垂直节理的控制,

经侵蚀、崩塌及风化等外力作用

后,常形成“顶平、身陡、麓缓” 照片1 南流江东南岸的宴石山及其北侧的紫阳山(左侧)

Page 2: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如北端的

紫阳山(121.0),面积只有0.07km2,

顶部甚为平缓,其四周皆为丹崖赤壁

(照片2),特别是西北缘的崖高可

达75m,崖宽达200m,甚为壮丽。除

西北崖麓的崩积缓坡有局部缺失或

较少之外,其它崖麓都有较明显的崩

积缓坡。该山西北丹崖下部建有紫阳

观。该道观建于该丹崖下部一座沿红

色水平砂岩层由崩塌及风化所形成

的额状洞穴内。该洞深12.3m,宽

40m,高13-15m,洞口向323度,内

设道观,有道教塑像(照片3)。紫

阳观东侧约40m处,有三官堂[2](洞)。

该洞深12.6m,宽11.2m,洞口高15m,

洞中部高5m,洞内缘高2.5m,洞口

向50度,洞内有塑像。

宴石山(125.1)在紫阳山西南

600m。该山东西长550m,南北宽

200-350m,西大东小,面积0.14km2,

顶部平缓,其四周皆为丹崖,崖麓除

局部情况外,一般都发育有崩积缓

坡。形成典型的“顶平、身陡、麓缓”

的水平岩层丹霞地貌(照片1)。该

山西南麓简易公路路面的红色砂岩

层中,可见到干裂充填现象。该山主

要为红色砂岩所构成,岩层倾向东

南,倾角约为7度。但在该山上部可

见到红色砾质砂岩层,其产状与上述

相同。宴石山西崖,濒临南流江东岸,

南北长达250m,崖高达80m,极为险

峻(照片1)。崖脚刻有佛像6尊,庞

善巧同志认为是隋代所刻(照片4)。

宴石山南崖麓建有宴石寺,该寺建于

一座丹霞岩洞中。该洞洞口向南,洞

深24.9m。洞口宽13m,洞中部宽12m,洞内缘宽11.7m。洞口高5-6m,洞中部高3.5m,洞内

缘高2.3m。该洞红色砂岩倾向东南,倾角只有3度。该洞主要由风化片状剥落及一些崩塌作

用所成。该洞东洞壁有一穿洞,穿洞旁即为出米洞岩柱。该洞东北角,还发育一支洞。该

照片2 紫阳山“顶平、身陡、麓缓”的坡面特征十分典型。

照片3 紫阳山壮丽的西北崖及崖麓的紫阳观。

照片4 宴石山西崖麓的隋代石刻佛像。

Page 3: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增刊 黄进: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163

洞中部洞顶的红色砂岩层面上,发现

有面积不小的沙纹层。这些沙纹成排

成列并稍作弯曲,颇有规律(照片5)。

宴石寺岩洞西侧的管理所所长办公室

也在一小岩洞内。所长办公室西侧还

发育有一洞口宽10m,洞深约15m的扁

平岩洞。宴石寺香火颇盛,香客较多,

据梁朝贵所长谈,光是功德箱的钱,

一年就有20多万元。宴石寺南侧为一

东西走向的谷地。该谷地的南坡,西

为双蜡烛岩柱,东为马妓石丹崖。马

妓石顶上数条沟谷水流分别流下丹崖

(在雨季即成瀑布),把崖麓缓坡分

别切割成数个三角形缓坡。马妓石

(139.0)及其东南侧的142.4高地,它

们的顶部皆甚平缓,其四周皆为悬崖

及崖麓缓坡,形成典型的“顶平、身陡、

麓缓”的水平岩层丹霞地貌。马妓山西

南面的大象山(139.1)、狮山(138.0)

及南面的140.4高地一带的丹霞地貌

无不如此。在142.4高地东南坡的悬崖

中、下部(约在海拔75-100m处),在

红色砂砾岩的崖壁上,有一125度走向

的垂直裂隙,沿此裂隙由风化及崩塌

作用形成一座竖状洞穴,叫马妓石

(洞)。该洞洞口高达25m左右,宽

达5-6m,并修筑有巨厚的浆砌石墙封

堵洞口中、下部。石墙下部开有一大

门,大门上方的石墙开有五层大窗。

该洞深达15m,其宽度由洞口向内逐

渐变窄,至洞内缘则变窄成为一竖直

岩缝。洞底及洞壁凸出处堆有风化岩

屑、岩粉。据云,在清朝光绪年间,

曾在此洞内办过学堂,是一处古迹(照

片6)。在马妓石(洞)的西南侧有一高约15m,宽约10m的红色角砾岩石墩,当地称为“马

鞭石”。由马鞭石向西南上坡至海拔约100m左右有一山塘,当地称为“天池”。沿天池西缘的

谷底向西走,为一海拔100-105m,长约300m,宽这15-30m的山顶谷底水田。这些山顶谷底

甚为平

照片5 宴石寺洞内局部的岩层面上的沙纹。

照片6 博白县宴石山马妓石(洞)的学堂岩。

照片7 马妓石平缓的山顶上,发育在小坑中的壶穴。

Page 4: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4

缓,深受近水平岩层的控制。在

上述山顶谷底水田的西南侧有一

小坑,在红色角砾岩的坑底上,

发育有5、6个宽、深约为0.5-1.0m

的壶穴(照片7)。在上述山顶谷

地西缘的分水岭及向西下坡的小

路上,皆可清晰地俯视宴石丹霞

天生桥(照片8、9、10)。该桥

在望牛塘村东南约550m的谷地

西南侧的谷坡上,为一座沿减压

节理经水流侵蚀及崩塌、风化形

成的大型丹霞天生桥。据作者所

知,这座广西博白县顿谷镇宴石天生桥的规模是目前中国丹霞天生桥之最。1998年11月4日

经作者与梁雁秀、庞善巧同志用皮尺、罗盘量测,该桥的尺寸如下:

1.最小跨度 62.08m;

2.最大跨度 84.90m;

3.平均跨度 73.49m;

4.桥高 32.30m;

5.桥厚 15.20m;

6.净空 17.10m;

照片8 宴石丹霞天生桥(李丹峰摄)

照片9 从宴石丹霞天生桥桥底崩积岩块甚多 照片10 宴石丹霞天生桥桥面平整,其内侧(西

南侧)为一沿减压节理发育的一线天。

Page 5: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增刊 黄进: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165

7 . 桥 面 宽 两 头

6.00m,中间7.50m;

8.桥长 70.00m;

9.桥走向 105度;

10.桥孔走向 15度;

11.桥内侧一线天最

宽处约10.00m;

12.桥底至谷底田面

高差 11.50m;

13.桥面至谷底田面

高差 43.80m。

这座宴石天生桥,相

对于本区南流江西岸的小

仙桥而言,当地称此天生

桥为“大仙桥”。在大仙桥

东南桥头底部的东南侧,还发育

有一处曲折迂回,扑朔迷离的一

线天地貌。该一线天总长约为

150m左右,有的沿倾斜60度的节

理发育(照片11),有的沿垂直

节理发育(照片12),有的由崩积的岩块堆叠而成,

游客置身其中,深感离迷朴索,分外新奇,这与大

仙桥结合起来,确是一处旅游精品。在大仙桥以南

至合江河北岸,南北长1.3km,东西宽1.5km,面积

约2km2范围内的丹霞地貌,基本上仍为“顶平、身

陡、麓缓”的水平岩层丹霞地貌。但在这一区域内

不少“身陡”的陡崖,多已成为陡坡,成为不够典型

的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本区在南流江西岸的丹霞地貌,由北北东向

照片11 宴石丹霞天生桥东南侧的斜形一线天

照片12 宴石丹霞天生桥东南侧的竖直一线天

照片13 宴石山石山的“顶平、身陡、麓缓”的近水

平岩层丹霞地貌坡面,颇为典型。

照片14 盘古山北坡盘古庙附近的丹崖

Page 6: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6

南南西分布,长4km,宽0.6-1.2 km,面积2.77km2。其中最东北端为石山(141.7),该山面

积为0.22km2,东临南流江,西接顿谷江冲积平原而与南流江西岸的丹霞地貌分开。从整体

看去,该山又是一处相当典型的“顶平、身陡、麓缓”的近水平岩层丹霞地貌(照片13)。石

山北麓有石山根村,该村西北侧有91.2高地,也是一处面积只有0.04km2的丹霞岩丘。石山

南西西0.9km,即为猫头山(158.6),该山虽为近水平红色砂砾岩层所构成,但顶平的特征

不甚明显。从东南向西北望猫头山,丹崖明显多姿,酷似一只巨大伏看的准备捕鼠的猫,

栩栩如生。猫头山又称盘古山。该山西北缘有一系列丹崖,崖高达60m左右。其中该山北坡

下半部红崖高悬,甚为壮丽。该处在离北麓冲积平原地面高约35m的丹崖内建有盘古庙,甚

为奇险(照片14)。该庙向20度,可俯览顿谷江冲积平原及其北面一带的红岩低丘,也有“一

览众山小”之感!盘古庙的岩层为红色砂岩,倾向120度,倾角6度。盘古山之南西西0.8km,

为137.6高地。该高地南南西450m,即为龙头山(109.5),该山红色砂岩层倾向94度,倾角

8度。该山“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颇为明显,在该山东坡的崖麓缓坡上部有一风化残留

的岩菇,有如龙头前的一颗珍珠,当地称此为“黄龙戏珠”,可作为旅游的一处景点(照片15)。

龙头山之东300m,即为和尚头(115.2)。该山突起于平地之上,其上部皆为风化片状剥落

所浑圆化的突起岩顶,有如和尚的光头故名。该岩顶满生黑色藻类,甚有特色(照片16)。

龙头山之南750m为沙牛岭(230.5)。该岭本身为燕山期岩浆岩(石英二长斑岩)所构成的

丘陵[1],但其北、东、南坡的中、下部,即大体在125m等高线以下,皆为下白垩统大坡组

上段(K1d2)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砂岩及砂砾岩所构成的丹霞地貌。在沙牛岭北面及东北面

300-700m一带的丹霞地貌,其海拔仍可达120.3-124.5m,与宴石山海拔125.1m相差无几。其

北缘的丹崖高达25-40m,丹崖自东而西,绵延曲折,长度可达1km。小溪流至丹崖边缘,在

雨季即成瀑布。其中在沙牛岭(230.5)北北东500m,也即是在龙头山(109.5)南面(稍微

偏东)300m有虎头山,其海拔约为117.5m,相对高度约为65m。该山向东北一侧,顶部浑

圆,满生野草,是为虎头顶部。当地说该虎头顶东坡有一岩凹,是为虎的右眼。虎头顶西

坡没有岩凹,说该虎没有左眼,是一只单眼虎。虎头顶以下,皆为悬崖峭壁,而且满生藻

类呈现一片黑色,只在该崖下部沿近水平岩层风化形成一向内凹进的扁平岩槽,因岩槽向

照片15 龙头山及其东崖麓的岩菇(龙珠)

被称为“黄龙戏珠”

照片16 丹霞岩峰和尚头

Page 7: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增刊 黄进: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167

内凹进,雨水润湿岩壁较少或不润湿岩壁,使黑色藻类少生长或不生长,而露出红岩本色,

使这一水平红色岩槽较明显出露,当地称此水平岩槽为虎口(照片17)。在虎头山东面

250-400m有东、西两座圆顶崖壁,其海拔分别约为113m及107m。这两座圆顶崖壁的东北侧

有一座海拨为62.2m(相对高度只有17.2m),宽度为

120m的圆顶平缓红岩低丘。由东北向西南望,那座

圆顶平缓低丘像人的大肚子,那两座圆顶崖壁像人胸

脯上的一对乳房,整个联起来看,像一个仰睡的人,

当地称此为“仙人仰卧”(照片18)。上述的龙头山、

虎头山、和尚头及仙人仰卧都可作为旅游的景点。在

沙牛岭南东东500m,海拔80m的一处丘脊上,即在糯

禾村南南西200m的丘脊上,为一座丹霞天生桥的桥

面。此天生桥相对于望牛塘村东南550m的大仙桥而

言,被称为“小仙桥”。此桥长约40m,为红色砂砾岩

所构成,桥面与岩层面一致,稍向南 东 作 缓 倾

斜 。 该 桥 走 向为140度,桥孔走向为50度。该桥

厚约5m,桥宽6-9m,桥头宽15m,桥孔跨度为15.4m,

桥孔净空为5-7m。桥下满生林木、荆棘,从桥面下

抵桥底陡峭异常。1998年11月6日,梁朝贵同志带我

及梁雁秀、庞善巧同志到此考察时,我因年老(71

岁),未能攀此陡壁,下抵桥底,所以该桥的净空不

详,只见桥下树冠顶上至桥底的净空约为5m(照片

19)。直至2005年11月11日,宴石寺

梁朝宁等同志才带黄进、苏方泽、李

丹峰、梁雁秀等同志从糯禾村走至此

小仙桥东北麓,再向西南攀登了

100m左右的陡坡(垂直高差35m),

抵达此小仙桥底进行考察。上述有关

小仙桥尺寸,就是综合这两次考察所

量测的数据。沙牛岭之南约300m以

南至合江河口对岸,南北长2km,东

西宽约0.6km的南流江西岸一带的丹

霞地貌已不甚典型,除南流江一些凹

岸受侵蚀形成一部分较低的丹崖之

外,其它地方已鲜见丹崖,成为一般

的红岩丘陵了。在合江河口对岸上游约400m的南流江西岸水面上有三个红岩石墩,石墩下

游近处,有一较大崩积岩块。这些岩块、岩墩连起来看,有如一头母猪带着三头小猪,被

当地称为“母猪带仔石”。

照片17 虎头山

照片18 仙人仰卧

Page 8: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8

2 黄岭附近丹霞地貌区

黄岭附近丹霞地貌区位于博

白县南流江东岸的顿谷镇、亚山镇

及旺茂镇等三镇的边界地带,本区

东西长3.4km,南北宽0.2-1.7km,

呈东西两头大,中间小的垭铃形,

面积2.03km2,由白垩系下统大坡

组(K1d)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砂砾岩所构成[1]

。这些红层覆盖

在黄岭燕山期石英二长斑岩的岩

体之上,经侵蚀后,在黄岭(226.4)

东、南及西坡下半部形成丹霞地

貌。其中顿谷镇辖区的丹霞地貌面

积0.9km2,分布于本区的西部及南

部,为白垩系下统大坡组下段

(K1d1)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砂

砾岩所构成,丹霞地貌发育最为典

型。此处丹霞地貌最高峰为

124.8m,而当地谷底的海拔约为

46m左右,故其相对高度为78.8m

左右。此处一带为倾向东南,倾角

只有8度左右的近乎水平的红层,

虽然高度不大,但仍可发育成相当

典型的“顶平、身陡、麓缓”的水平

岩层的丹霞地貌。其丹崖高度常可

达25-40m而形成玲珑秀丽风景。

其中在上木垌村北面300m的饭甑

石(124.8),顶部宽约70m,甚为

平缓。顶部四周皆为高达40m左右

的丹崖赤壁,其上的水平层理及垂

直节理皆甚清晰。崖麓则为宽达

350m及高达近40m的缓坡。一眼看

去很像一座十分巨大的红色雕堡,

“顶平、身陡、麓缓”的水平岩层丹

霞地貌的坡面十分典型,也是一处

品位甚高的旅游景点(照片20)。饭甑石西北侧的石屋崖,走向西北-东南,长达250m,高

达60m,其上水平层理清晰,崖面齐整,有如一片绛红色的锦嶂,甚为壮丽(照片21)。该

照片19 宴石山小仙桥,桥下林木茂密,只露出桥孔一小部分。

照片20 饭甑石

照片21 黄岭石屋崖

Page 9: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增刊 黄进: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169

崖上部沿水平岩层由风化及崩塌作用形成一层向内凹进的额状洞穴。这层额状洞穴可避风

雨,当地人在此洞内堆放了许多柴草。据云,在此洞西北头有一较大较深的洞穴,可住数

十人,筑有墙,曾作为谷仓之用,称为“石屋”,所以此崖称为“石屋崖”。在石屋崖东头的红

色砂岩,倾向为340度,倾角6度。在石屋崖顶部向西北望,仍为一片丹霞地貌。仍属顿谷

镇辖区的黄岭南坡中、下部的丹霞地貌,其海拔多在150-160m以下,多表现为不甚典型的

丹霞地貌,形成于黄岭南坡的中、下部。在黄岭东南面的顿谷镇辖区内,又出现了较典型

的丹霞地貌。这里的丹霞地貌海拔达167.8-190.5m,相对高度121.8-144.5m,丹崖高达50

-100m。在167.8高地西南崖麓的红色砂岩倾向为312度,倾角为12度。亚山镇所辖的丹霞

地貌面积为0.86km2,分布在黄岭东面北部,由白垩系下统大坡组上段(K1d2)的紫红色的

砂砾岩所构成。此处水库南面只有一小部分丹霞地貌较为典型,其海拔为134.5m,崖高可

达25m左右。其他皆为露岩斜坡式的丹霞地貌。旺茂镇所辖的丹霞地貌只有0.27km2,分布

在本丹霞地貌区的东南边缘,也由白垩系下统大坡组上段(K1d2)的紫红色砂砾岩所构成,

全部皆为露岩斜坡式的丹霞地貌。

3 花石嶂丹霞地貌区

花石嶂丹霞地貌区位于广西博白

县沙河镇东面2.6km。该山作北北西走

向,长约1.7km,宽约0.6km,面积约

1.02km2。该山主峰花石顶海拨252.1m,

相对高度为218.8m(该山西侧南流江水

面约为33.3m)。该丹霞地貌区由白垩

系下统新隆组(K1x)紫红色、褐棕色

粉砂岩、砂砾岩及淡黄色砂砾岩所构成[1]

。这些红层主要倾向为25度左右,

倾角为17度左右,形成东、西两列颇为

典型的单斜丹霞地貌。这些丹霞地貌,

在反岩层倾向一侧多成为丹崖赤壁,在

崖麓则形成崩积缓坡(照片22);在

顺岩层倾向一侧,则形成与缓倾斜岩

层面基本一致的缓倾斜坡面,形成“顶

斜、身陡、麓缓”的单斜丹霞地貌坡面

特征(照片23)如花石嶂主峰花石顶

反岩层倾向一侧的丹崖高度可达100m

左右。其崖麓缓坡由20-30度,其相

对高度也可达100m左右。本区有一部

分砂砾岩为淡黄色,但在总体上本区

仍以红色岩层为主,所以仍是丹霞地

貌。本区北缘的天王庙(原称花石庵)

照片22 花石嶂西南坡反倾向一侧的丹崖及崖麓缓坡。

照片23 博白县沙河镇的花石嶂,是典型的单斜丹霞地貌

Page 10: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经 济 地 理 26卷

170

内半部建于一座沿减压节理作上凸半月形的崩

塌的浅洞内。该减压节理外侧的岩石厚度约为

4m左右(即上凸弧形浅洞的深度),该浅洞宽

约40m,其中又建一天王庙,颇具特色(照片24)。

该山的近垂直节理走向、主要有30度、45度、80

度等三组,并常沿这些节理崩塌形成丹崖或侵

蚀、崩塌及风化形成深窄的巷谷,如天王庙南侧

上方所见。该区一部分额状洞的岩壁上,也生长

有黑色藻类条带。在本区东列单斜丹霞地貌顺岩

层缓坡西段下部,发育了一座沿岩层面由风化及

崩塌作用形成的丹霞洞穴叫黄莺洞。该洞洞口向

东北,宽、深各为10m左左,高度只有1.5-2m

左右,是一座扁平洞穴,洞底有潺潺水流流出洞

外。该洞内壁还发育一个直径约1m左右的小洞,

其内漆黑一团,深度不详。该洞右侧有一长约

1m,宽约数10cm的洞顶,发育有长达5-10cm的

石钟乳,证明该洞的红层中含有碳酸钙。该洞设

天师龙王庙,供奉天师塑像。该庙铸有生铁大钟,

钟上铸有“花石嶂”三个大字。

4 狮子石丹霞地貌区

狮子石位于博白县合江镇南西西2km的老塘村东南

侧,面积约0.25km2,。为白垩系下统新隆组(K1x)的紫红

色砾砂岩所构成[1]

。该山主峰狮子石,海拔158.5m,而

其西北麓的老塘村谷底海拔为60m左右,故其相对高度只

有98.5m左右。该石虽不甚高,但因该石峻峭异常且突起在

一片低缓的红岩低丘陵之上,有

鹤立鸡群之感(照片25)。

2005年4月17日,作者与曾

广镇、李丹锋、梁雁秀等同志前

照片24 花石嶂西北麓的天王庙(花石庵),

建于沿减压节理弧形崩塌的浅洞内

照片25 向南西西望狮子石有如突

起于群丘之上的一座巨大石墩 。

照片26 狮子石东南坡的丹崖甚为壮观

Page 11: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增刊 黄进: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171

来考察时,适逢大雨,未能登上狮子山主峰狮子石考察,只攀上该该石西南缘丘脊海拔约

125m处,并在此丘脊西侧约在海拔100m的一座洞穴内,看见该洞由紫红色角砾岩夹薄层砂

岩所构成。量得该处红色岩层的倾向为

330度,倾角为11度。狮子石的走向大体

与60度的岩层走向一致。该山向北北西一

侧为顺岩层倾向,丘坡较为和缓,但沿垂

直节理的崩塌作用,也发育了不少丹崖赤

壁。该石向南南东为反岩层倾向一侧,形

成长达300m,高达60m左右的壮观悬崖

(照片 26 )。该悬崖平整、高耸,满生

黑色藻类,并沿岩层层理发育不少大小不

一的蜂窝状风化洞穴(照片 27),成为

狮子石丹霞地貌的重要特征。由东北向西

南望狮子石,又似一条翻江倒海的巨大的

鲸鱼(照片28),令人惊喜不已!

狮子石向西南可遥望相距1km左右

的马头石(140.2)一带的丹霞地貌。该处

丹霞地貌的面积只有0.25km2,相对高度也

只有50m左右,是一处面积小高度低的丹

霞地貌。

5 三堆石丹霞地貌区

三堆石(龙楼)位于博白县东平镇富

新村石湾文龙寺村,也是在东平镇北北西

6.8km。为白垩系下统新隆组(k1x)的紫

红色砂砾岩所构成[1]

,面积只有0.28km2

的一处丹霞地貌。该区丹霞地貌顶部海拔

144.0m,因有数个较大的突起岩墩,故称

三堆石(照片 29)。该区北麓有四条沿

岩层节理或裂隙发育的一线天:第一条一

线天(照片30),走向180度,倾斜85度,

宽1.7-4.0m,长约30m,高20-25m,其底

部向南升高。第二条一线天,是在第一条

一线天的西壁沿一倾斜80度的裂隙分出,

该一线天走向270度,高达20-25m,宽不

足1m,因未能进入考察,其长度不详。第三条一线天,在第一条一线天南端,走向40度,

可见长度约30余米,宽1-4m不等,高达20m以上,底部向西南升高。该一线天西南段上方卡

有一岩块,有如幽径含珠(照片31)。其下方底部,有一岩柱突起,如一老者,当地称为

照片27 狮子石东南崖有不少顺层理蜂窝状洞穴

照片28 向西南望狮子石,有如鲸鱼出海,壮丽非凡

照片29 博白县东平镇富新村的三堆石丹霞地貌

照片30 三堆石第一一线天。 照片31 三堆石第三一线天

Page 12: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经 济 地 理 26卷

172

石老人(照片31)。第四条一线天,因2005年11月13日下午到此考察时十分匆促,又兼天

雨,未能前往考察,其情不详,憾甚!在第一条一线天内的紫红色砂砾岩倾向为330度,倾

角为30度。在上述一线天之西山麓一带还可见到数处奇特红崖(照片32),令人观后难忘。

在东平镇北2.7km的石龙岭(乌石脑)(128.7)的南西西面及北东东面仍有一些露岩式

的丹霞地貌。

作者于2005年11月14日离开博白县后,再认真细读有关图件,发现三堆石东北面500m,

还有一处面积约为0.32km2的丹霞地貌。从有关图件看来,该处丹霞地貌仍为白垩系下统新

隆组(k1x)的紫红色砂砾岩所构成。该丹霞地貌北半部中间有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水库,

在水库西侧有119.0丹霞高地,在此高地南坡上部有一走向70度,长220m,高25-40m的丹崖

赤壁。在水库东南侧有122.7丹霞高地,该高地东北-西南长200m,西北-东南宽100m,呈长

椭圆形,其四周基本为高达25-40m的丹崖赤壁所围绕,形成颇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博白县

陈国才等同志按作者提供的讯息曾到该处考察,证实该处有不少丹崖赤壁、岩洞、一线天

等丹霞地貌,有乌龟石、横石、马蹄石等地名(照片3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灵山幅.1970-1971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测量队革命委员会实测,1976年广西壮族自

治区革命委员会计划小组地质昝主持灵山幅验收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出版。

[2] 王海志编写. 宴石风景传奇. 博白县商标印刷厂印刷,1992年12月.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DANXIA LANDFORMS

IN BOBAI, GUANGXI

HUANG Ji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Zhongshan(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照片32 三堆石北麓丹崖之一角 照片33 博白县东平镇三堆石东北侧马蹄石一线天

(王保威摄)

Page 13: 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 dxdm. 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pdf · PDF file在宴石山的丹 霞天生桥,是 ... 经 济 地 理 26卷 162 的典型水平岩层丹霞地貌

增刊 黄进:广西博白县丹霞地貌初步考察 173

Abstract: There are Yanshi Mountain,area adjacent to Huangling Mountain, Huashizhang,Shizi

Rock and Sandui Rock five areas being of Danxia landforms in Bobai,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Danxia landforms of Yanshi Mountain and area adjacent to Huangling

Mountain consist of the upper part of Dapo Group of Lower Cretaceous System (K1d2) aubergine

clayey silt rocks,sand rocks,sandy conglomerate rocks and conglomerate rocks,mostly forming

the Danxia landform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flat-top,cliffed-scarp and gentle-foot.The

Danxia-Na-tual Bridge of Yanshi Mountain is of the largest span (73.5m) in China presently. The

Danxia landforms of Huangshizhang,Shizi Rock and Sandui Rock are all composed by Xinlong

Group of Lower Cretaceous System (K1x) aubergine conglomerate rocks and sandy

conglomerate rocks, and in which dip angles of Huashizhang and Shizi Rock are 17°and

11°,resp-ecttively, forming the relative simple monoclinic Danxialandforms,and dip angle of

Sandui Rock reaches 30°,constituting therelative complicated monoclinic Danxia landforms.

Keywords: Danxia landforms; Bobai County;Yanshi Mountain; Yanshi-Danxia -Natural

Bridge;Huashizhang; Shizi Rock; Huangling Mountain; Sandui 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