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25
CPLD 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 以以以以 : 以以以 以以 : 以以以 以以 :4972c089 以以以以 : 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 以 1~12 以以 98 以 4 以Journal of Kun Shan Unive rsity, No.6, pp.1~12 (Apr il, 2009)

description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指導老師 : 王明賢 學生 : 吳居峰 學號 :4972c089 資料來源 : 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六期 第 1~12 頁(民國 98 年 4 月) Journal of Kun Shan University, No.6, pp.1~12 (April, 2009). 摘要. 由於科技之發展,高性能伺服馬達在工業應用上佔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伺服馬達需 具備高精密度之轉速量測,但傳統轉速量測方法,是在固定時間內計算脈波數以算出馬 達轉速,在低轉速時會產生極大誤差,因此需要使用高脈波數但價格昂貴的編碼器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Page 1: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指導老師 : 王明賢

學生 : 吳居峰學號 :4972c089

資料來源 : 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六期 第 1~12 頁(民國 98 年 4

月)Journal of Kun Shan University, N

o.6, pp.1~12 (April, 2009)

Page 2: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摘要• 由於科技之發展,高性能伺服馬達在工業應用上佔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伺服馬達需• 具備高精密度之轉速量測,但傳統轉速量測方法,是在固定時間內計算脈波數以算出馬• 達轉速,在低轉速時會產生極大誤差,因此需要使用高脈波數但價格昂貴的編碼器• (Encoder) ,嚴重墊高伺服馬達製造成本。為了改善這些缺點,本文提出以計算脈波寬

之• 方法實現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此方法不需要使用高脈波數之精密編碼器,因此價• 錢相對便宜。此方法以外加的高頻石英振盪器提供一個穩定頻率做為基頻,並與編碼器• 的輸出脈波寬比較以獲得馬達轉速。其主要優點在於可提高轉速量測之精確度並縮短轉• 速量測之時間,因而提高伺服馬達速度控制之性能。為了實現此方法,本文利用一個便• 宜、體積小、易操作的複合型可編程邏輯元件 (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經由無數次的實驗,證明本文所提方法具

有• 非常精確和穩定之量測特性。

Page 3: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一、簡介• 隨著生活水準和科技應用的提升,伺服馬達在各

種產業之應用越形重要 [1-5] 。隨著• 這種趨勢的發展,各種伺服馬達向量控制方法 [6,

7] 、脈波調變 (PWM) 驅動控制法則 [8,• 9] 、無速度感測之伺服馬達控制 [10, 11] 和伺服

馬達控制理論 [12-17] 蓬勃的發展。這些• 研究必然涉及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因此需

要使用高脈波數且高價位的編碼器• (Encoder) 以量測馬達轉速。

Page 4: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 傳統的馬達轉速量測方式是在固定的量測時間內,計算編碼器的輸出脈波數,經計

• 算以獲得馬達轉速,如圖 1 所示。馬達轉速可表示如下:

Page 5: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其中 T 為量測時間, K 為編碼器轉一圈的輸出脈波數, N 為量測時間量測到編碼器之輸

出脈波數。

Page 6: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 這種轉速量測方式在低轉速時會產生極大誤差,因此需要使用高輸出脈波數但價格

• 昂貴的編碼器,其缺點約有下列幾點:• (1) 在低轉速時量測誤差極大:例如以每轉一圈產生 1000 個脈波的編碼器量

測 1 rps• (60rpm) 的馬達轉速時,若量測的時間為 10ms ,則量測誤差約為 10% 。• (2) 量測時間極長:若要求量測誤差在 5% 以內時,則需將量測時間增加為 2

0ms ,如• 此將造成量測時間極長的缺點,因而降低伺服馬達控制性能。• (3) 使用精密度較高的編碼器:若為了降低量測誤差和縮短量測時間,則需使

用高精• 密度、價格昂貴之高輸出脈波數編碼器。但如此一來又受限於馬達控制器的

最高輸入頻• 率,例如使用三菱的 FX2N 系列 PLC 時, PLC 的 2 相 2 編碼高速計數器

最高頻率只可• 到 30 kHz ,也就是說每秒輸入計數器的脈波數不能超過 30000 個,若編碼

器解析度為每• 轉一圈產生 10000 個脈波的話,那轉速就不能超 30000/10000=3 rps ,也就

是說不能超過• 3×60=180 rpm 。這就意味著若為了在短的量測時間內,並提高量測的精確

度,馬達轉速• 的上限將被限制在較低的轉速上。

Page 7: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為了改善上述的缺點,本文提出以計算脈波寬之方法實現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此方法不需要使用高脈波數之精密編碼器,價錢更相對便宜。此方法以外加的高頻

石英振盪器提供一個穩定頻率做為基頻,並與編碼器的輸出脈波寬比較以獲得馬達轉速。此方法具備下列優點:

• (1) 在低轉速時量測誤差極小:例如以每轉一圈產生 1000 個脈波的編碼器量測 1 rps• (60rpm) 的馬達轉速時,若採用振盪頻率為 4 MHz 的石英振盪器,量測 5 個編碼器脈

波• 寬時,量測誤差約為 0.005% 。• (2) 量測時間極短:依前項之條件,量測 5 個編碼器脈波寬的時間約為 5ms ,且當馬• 達轉速越高時,所需的量測時間越短,與傳統方式比較後,具備量測時間較短的優點。• (3) 此方法以外加的高頻石英振盪器提供一個穩定頻率做為基頻,因此不受馬達控制器

的最高輸入頻率的影響。例如當使用三菱的 FX2N 系列的 PLC 時,可以不用 PLC 的• 2 相 2 編碼高速計數器,因此轉速量測不會受到最高頻率 30 kHz 的限制。• (4) 本系統與傳統方式相較具備容易擴充及低成本的優點。• 為了驗證本文所提方法之優越性與可行性,本文利用一個便宜、體積小、易操作的•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經由無數次的實驗,證明本文所提之量測• 方法有非常精確和穩定之特性,顯示此方法明顯優於傳統的轉速量測方式。

Page 8: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二、轉速量測系統原理

• 圖 2 為本文所提之馬達轉速量測方塊圖,假設編碼器產生的脈波頻率為 f1 ,而石英• 振盪器產生的脈波頻率為 f2 。此轉速量測原理首先是啟動計數控制訊號 Vin 開始計數,• 然後設定量測五個編碼器輸出脈波寬停止計數,可得編碼器的輸出脈波數( N1= 5 ),

並• 假設在五個編碼器輸出脈波寬時間內,共量得石英振盪器的輸出脈波數為 N2 。圖 3

為編• 碼器與石英振盪器的輸出信號圖,由圖可知編碼器的輸出脈波數( N1= 5 )與石英振

盪• 器的輸出脈波數 N2 之比值,恰為編碼器輸出頻率 f1 與石英振盪器輸出頻率 f2 之比值,

• 表示如下:

• 而馬達轉速 R 表示如下:

Page 9: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Page 10: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假設石英振盪器之輸出頻率為 4 MHz ,編碼器旋轉一圈產生的脈波數 K= 1000 ,並假設在編碼器的五個輸出脈波寬之量測期間內( N1= 5 ),共量測到石英振盪器之輸出

脈波數為 N2= 5000 ,則根據 (3) 式可得馬達轉速為:

• 由於石英振盪器的輸出頻率 (f2)遠大於編碼器的輸出脈波頻率 (f1) ,因此可以獲得很• 高的量測精確度,此在第四節之轉速量測誤差會有詳細敘述。

Page 11: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三、以 CPLD 實現轉速量測系統

• 為了驗証本文所提馬達轉速量測之可行性,我們以 CPLD 設計一個轉速量測系統。• 圖 4 為以 ALTERA 公司所生產的 EPM3064ALC44-10 CPLD 設計轉速量測系統之電路

• 圖。此方法以外加的 4MHz 石英振盪器提供一個穩定頻率做為基頻,並與編碼器的 5 個

• 輸出脈波寬比較以獲得馬達轉速。在 CPLD 電路中設計一個計數器 74163 ,設定量測五

• 個編碼器輸出脈波寬時停止 74163 計數,可得編碼器的輸出脈波數( N1= 5 )。並以四個

• 計數器 74162 組成計數電路計算石英振盪器之輸出脈波數。並將計數器的結果以 7447• 構成的邏輯電路解碼,再經由四個七段顯示器顯示石英振盪器的輸出頻率或馬達轉速。• 在本系統中,考慮到當馬達處於低轉速的情況下,因為石英振盪器的輸出頻率較• 高,在計算編碼器的 5 個輸出脈波寬時間內,可能造成計數器溢位而使得計數結果錯

誤,• 此時只需適度提高 CPLD 電路中計數器的位元數,即可避免此項錯誤,因此可以獲得很

• 正確的轉速量測。

Page 12: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Page 13: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圖 4 之轉速量測系統,其主要功能為計數及頻率比較。而外部電路則分三部份:(1) 振盪電路:由石英振盪器構成,提供 4MHz 的時脈信號 (CLK1) 。

(2) 計數控制訊號電路:當計數控制訊號 VIN 由高態變為低態時,提供負緣觸發信號至 CPLD 電路,並由 CPLD 電路內規劃的 7474 正反器將所有計數器歸零,以啟動計數。

(3)顯示電路:如圖 5 由四組的 7447 IC 及七段顯示器構成之顯示電路圖,將 CPLD的輸出解碼並驅動七段顯示器。

Page 14: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轉速量測系統的工作方式如下:當計數控制訊號由高態變為低態時,提供負緣觸發信號至 CPLD 電路的 VIN , CPLD 內部規劃的 74163 計數器開始計算編碼器的脈波數目(CLK2) ,在圖 4 之電路圖中,規劃 74163 計算五個編碼器之輸出脈波後即停止計數,亦即 N1= 5 。另外四組 74162 計數器則在五個編碼器之輸出脈波計數期間內,同時計數石英振盪器提供的 4MHz 信號 (CLK1) 。當 74163 完成五個編碼器脈波計數時,除了本身停止計數,另外並產生一個高準位訊號將四組 74162 計數器截止計數。因此可以分別得到

N1 及 N2 的脈波數,其中 N1 代表編碼器的脈波數 ( 本系統中 N1 固定為五個脈波 ) , N2 則代

表 4MHz 信號的脈波數,由 CPLD 電路輸出給外部的顯示電路,並由顯示電路的四組7447 IC ,將 N2 脈波數解碼以驅動七段顯示器。系統量測所顯示的脈波數 N2 ,根據 (2)

式即可算出編碼器的輸出頻率,或根據 (3) 式即可算出馬達的轉速。

Page 15: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四、轉速量測誤差

• 圖 6 所示為轉速量測訊號圖,其中圖 6(a) 表示量測到石英振盪器之完整周期輸出脈• 波,圖 6(b) 表示量測到石英振盪器之不完整周期輸出脈波。假設在 5 個編碼器脈波 (N

1• = 5) 期間內,量測到石英振盪器之完整周期輸出脈波數為 N2 如圖 6(a) 所示,則理論

上轉• 速量測毫無誤差。但大部分情況是在 5 個編碼器脈波 (N1= 5) 期間內,只能量測到石

英振• 盪器之不完整周期輸出脈波,如圖 6(b) 所示,因而量測到石英振盪器的輸出脈波數為• N2-1 ,造成轉速量測誤差。• 最大轉速量測誤差定義如下:

• 將 (2) 式代入 (4) 式可得最大轉速量測誤差之另一種表示式為:

Page 16: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依據 (4) 式可知,當計數石英振盪器的脈波數 N2 越大時,則轉速量測誤差越小。另外在圖 4 所示之 CPLD 轉速量測系統 N1= 5 和 f2= 4×106 ,因此依據 (5) 式可知,當

編碼器的輸出脈波頻率 f1 越高時,則最大轉速量測誤差越大,亦即馬達轉速越高時,最大轉速量測誤差越大。另外依據 (5) 式可知,為了減少轉速量測誤差,可以增加編碼器的輸出

脈波量測數目 N1 或提高石英振盪器的時脈頻率 f2 。

Page 17: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Page 18: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五、實驗結果• 依據前述原理,以 EPM3064ALC44-10 CPLD 所設計的轉速量測實驗系統如圖 7 所• 示,其中石英振盪器產生的脈波頻率為 4 MHz ,即 f2=4 MHz ,且設定當編碼器的輸出脈• 波數 N1= 5 時, 74163 計數器即停止計數。在實驗中以信號產生器產生的 4 kHz 頻率來• 模擬編碼器的輸出脈波信號,即 f1=4 kHz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結果,此轉速量測系統的• 顯示電路均顯示石英振盪器的輸出脈波數為 N2=5000 ,如圖 7 所示之轉速量測實驗系統• 外觀圖。• 若依據 (2) 式,當 f1=4 kHz 、 f2=4 MHz 和 N1= 5 時,可算出 N2 為 :

• 此計算數據與實驗結果完全吻合,驗證圖 7 之轉速量測系統是正確可行的,而且經• 過無數次的實驗均顯示石英振盪器的輸出脈波數為 5000 ,更確定此轉速量測方法之高

精• 確度。• 若假設編碼器旋轉一圈產生的脈波數 K= 1000 ,則由式 (3) 可求得馬達轉速為:

Page 19: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Page 20: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 本轉速量測系統,石英振盪器產生的脈波頻率為 4 MHz ,在編碼器的 5 個輸出脈波• 寬量測時間內 (N1= 5) ,假設量測到石英振盪器的輸出脈波數分別為 N2=100 、 N2=

1000• 和 N2=10000 三種情況時,依據 (4) 式可得最大轉速量測誤差分別為 1% 、 0.1% 和

0.01% ,• 此結果並經無數次的實驗證明上述之正確性。由上述結果可知最大轉速量測誤差與量測• 到石英振盪器輸出脈波數 N2 之關係呈線性降低,也就是量測到石英振盪器的輸出脈

波• 數每增加十倍,則最大轉速量測誤差降低十倍,如圖 8 所示。• 另外假設編碼器的輸出脈波頻率分別為 f1=1000 、 f1=10000 和 f1=100000 三種情況• 時,依據 (5) 式可得最大轉速量測誤差約分別為 0.005% 、 0.05% 和 0.5% ,此結果並

經多• 次的實驗證明上述之正確性。由上述結果可知最大轉速量測誤差與編碼器輸出脈波頻率• f1 之關係呈線性昇高,也就是編碼器的輸出脈波頻率每增加十倍,則最大轉速量測誤

差• 昇高十倍,如圖 9 所示。• 在要求最大轉速量測誤差介於 0.0005%至 0.5% 的範圍,由圖 9 可得編碼器

輸出脈波• 頻率 f1 介於於 102 Hz 至 105 Hz 的範圍,再根據 (2) 式馬達轉速 R=60 f1 /

K=60 f1 / 1000 ,• 可算出馬達轉速量測範圍自 6 rpm 至 6000 rpm 。也就是利用本量測系統,

量測自 6 rpm• 至 6000 rpm 之轉速範圍,其轉速量測誤差不會超過 0.5% 。這個結果說明

本方法只需利• 用低脈波數且價格便宜的編碼器,和一個便宜、體積小、易操作的 CPLD ,

就可完成高• 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Page 21: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Page 22: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六、結論

• 由實驗結果可知,本文提出的馬達轉速量測具備下列優點: (1) 由圖 9 可知在馬達轉• 速越低時,量測誤差越小,即使在高馬達轉速時,其量測誤差仍小,例如量測自 6 rpm• 至 6000 rpm 之馬達轉速,其最大轉速量測誤差介於 0.0005%至 0.5% 的範圍。與傳

統方• 式比較,本系統具有更高精確度之優點。 (2) 量測時間很短,例如本系統的 N1= 5 ,假設

• 編碼器旋轉一圈產生的脈波數 K= 1000 ,則只要馬達旋轉 5/1000 圈,本系統即可量出馬

• 達轉速。與傳統方式比較,本系統具有量測時間較短的優點。 (3) 此方法以外加的高頻晶

• 體振盪電路提供一個穩定頻率做為基頻,因此不受馬達控制器的最高輸入頻率的影響。• 例如當使用三菱的 FX2N 系列的 PLC 做為馬達控制器時,可以不使用 PLC 的 2 相 2

編• 碼高速計數器當轉速量測,因此量測不會受到最高頻率 30 kHz 的限制。 (4) 本系統與

傳• 統方式相較具有容易擴充及低成本的優點。

Page 23: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七、參考文獻

• [1]. T. Fukuda and T. Shibata (1992),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for•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39(6):3-20.• [2]. B. K. Bose (1986), Power Electronics and AC Drive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3]. A. Pagel, A. S. Meyer, and C. F. Landy (2000), “The Design of Equalizer Windings for• Lap-Wound DC Machines,” 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37(2): 1000-1011.• [4]. C. D. Angelo, G. Bossio, J. Solsona, G. O. Garcia, and M. I. Valla (2006), “Mechanical• Sensorless Speed Control of Permanent-Magnet AC motors Driving an Unknown Load,”•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53(2):406-414.• [5]. H. J. Kim, H. D. Lee, and S. K. Sul (2001), “A New PWM Strategy for Common-Mode• Voltage Reduction in Neutral-Point-Clamped Inverter-Fed AC Motor Drives,” 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37(6):1840-1845.• [6]. G. K. Singh, D. K. P. Singh, K. Nam, and S. K. Lim (2005), “A Simple Indirect• Field-Oriented Control Scheme for Multiconverter-Fed Induction Motor,”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52(6):1653-1659.• [7]. A. Consoli, G. Scarcella, and A. Testa (2004), “Slip-Frequency Detection for Indirect• Field-Oriented Control Drives,” 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40(1):194-201.

Page 24: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 [8]. K. A. Corzine (2000), “A Hysteresis Current-Regulated Control for Multi-Level Drives,”

• IEEE Trans. on Energy Conversion, 15(2):169-175.• [9]. B. Mwinyiwiwa, Z. Wolanski, and O. Boon-Teck (1998), “Microprocessor Impleme

nted• SPWM for Multiconverters with Phase-Shifted Triangle Carriers,” 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34(3):487-494.• [10].C. T. Lin, C. W. Hung, and C. W. Liu (2008), “Position Sensorless Control for• Four-Switch Three-Phase Brushless DC Motor Drives,” 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3(1):438-444.• [11].T. S. Kwon, M. H. Shin, and D. S. Hyun (2005), “Speed Sensorless Stator Flux-O

riented• Control of Induction Motor in the Field Weakening Region Using Luenberger Observe

r,”• 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4):864-869.• [12].T. Senjyu, T. Shingaki and K. Utezato (2001), “Sensorless Vector Control of• Synchronous Reluctance Motors with Disturbance Torque Observer,”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48(2):402-407.• [13].T. C. Chen and T. T. Sheu (2001), “Model Reference Robust Speed Control for• Induction-Motor Drive with Time Delay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31(6):746-753.• [14].S. H. Choi, J. S. Ko, I. D. Kim, J. S. Park and S. C. Hong (2005), “Precise Positio

n• Control Using a PMSM with a Disturbance Observer Containing a System Parameter• Compensator,” Proc.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152(6):1573-1577.

Page 25: 以 CPLD  設計高精確度之馬達轉速量測系統

[15].Z. Su and K. Khorasani (2001), “A Neural-Network-Based Controller for a Single-LinkFlexible Manipulator Using the Inverse Dynamics Approach,” IEEE Trans. Industrial

Electronics, 48(6):1074-1086.[16].T. C. Chen and T. T. Sheu (2002), “Model Reference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for

Induction Motor Speed Control”, IEEE Trans. on Energy Conversion, 17(2): 157-163.[17].S. K. Mondal, J. O. P. Pinto and B. K. Bose (2002), “A Neural-Network-Based

Space-Vector PWM Controller for a Three-Level Voltage-Fed Inverter Induction MotorDrive,” 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38(3):66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