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 新民网:小时读者热线:962555编辑邮...

1
近日刚刚颁布的第九届上海美术大展暨第五届白 玉兰美术奖进行了奖项机制上的改进,一改前几届评 出一二三等奖的惯例,把原本呈金字塔形的奖项设置, 改成了扁平化的 ! 个优秀奖和 "# 个佳作奖。用上海美 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琪的话来说,这样扁平化奖 项设置,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评奖形式相接轨,更趋向 于合理与学术,也有利中青年艺术家在上海美术大展 这个平台上崭露头角。 艺术形式的多元化 历任上海美术大展评委的艺术家李向阳对这次的 奖项设置改变十分认可, “艺术形式日益多元化,不同 艺术形式之间没什么可比性。不同的画种之间,也存在 观念上的语言上的差异性,一二三等奖孰优孰劣的细 微分辨确实很难厘清。” $%"" 年获得第六届上海美术大展二等奖的邱加在 本届大展上也有斩获,他以雕塑作品《静夜》获得了五个 优秀奖的其中之一。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画 种的边界正在模糊。在某一个层面上,大家的创作方向 不同,其实没有办法细分个优劣高下。”他以雕塑为例, 雕塑作品的材质在当下早已开始互相借鉴, “最早,玻璃 钢作为材料不可替代,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材料 纷纷出现,不锈钢、铁、铸铜、木头……艺术创作更在乎 材料本身传达出的意义。”雕塑的形态在剧烈变化,借用 的手段日益丰富,也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分出高下的局限性 以往,上海美术大展的评选,是由评委投票产生一 二三等奖,李向阳认为,谁上谁下同时受到评委本身的 水平和观念局限, “评委的眼光与艺术发展与时代潮流 之间是不是有距离?” 其实,艺术史上许多优秀作品都曾经是当年各种评 奖时的落选作品,比如俞晓夫的《我轻轻地敲门》。这幅作 品创作于 "&'( 年,在参加当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 品展初选时被淘汰,之后在国内美术界引起巨大震动。在 以后的许多作品中,画家依然保持着对技巧的深入探索 与研究,作品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以个人的历史叙述替 代真实的历史叙述,从中展示其个人技巧和绘画风格。 “一等奖宁可空缺也不要平平,”李向阳说,因为再 难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罗中 立饱含深情坚韧、充满人性关怀的《父亲》甫一出世,给 中国带来了莫大震动这样的情况。 “如果当时没有一件作品,可以使评委一致认为从 内容到形式到表现技巧,各个方面都非常突出,那么上 海美术大展一等奖才会长期空缺。现在,扁平化的评奖 有利于一些有特点的作品脱颖而出,一些并不是很完 美但有艺术性又有创新性,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 可以得奖。”陈琪说。 邱加经历过一等奖的空缺,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 “一等奖的空缺意味着很多作品还有提升的空间,作品 某个部分还能调整一下,用其他方式处理,效果可能会 不会一样。没有最好的,就意味着有顶峰始终等待大家 攀登。” 现实主义题材的引领 从以前关注一等奖到这次关注整个获奖群体,陈 琪认为,只有群体才能代表上海目前整个美术创作的 水平。“画种之间相互交叉,农民画、漫画、月份牌等等 小画种复苏也使人看到了上海美术界的整体发展。他 们的得奖也反过来更鼓舞小画种的创作。” “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往往等于你将来倡导什么 样的美术风格和风气,引领后面几年的风气。任何奖 项中都有偶然性。”邱加说。从 )%%* 年开始,他参加 了每一次上海美术大展,据他观察,本次参展的作品 对社会的介入性明显增加,对社会的关注度在增加 和提高,这也意味着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增多,“以 前可能艺术家更注重个性化创作的手段和形式,这 一届的变化非常明显,除了原本对生活的细微之处 的观察,艺术家更花费精力在对于社会的关注上。”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新民网:www.xinmin.cn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首席编辑 / 视觉设计 / 戚黎明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聚焦 9 文体 作为上海最重要 的美术奖项,上海美术 大展每一次的获奖作 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影 响未来几年青年艺术 家的创作风格。自 2001年,上海美术大 展设立伊始,一等奖就 经常虚位以待,近的来 说 ,2011年 和 2015 年便是一等奖空缺。 《二马》 “全男班”演绎 老舍笔下的傲 慢与偏见—— 五个男演员 扮九个角色 幽默笔触 道出人生悲凉 和《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些经 典老舍作品相比,《二马》 可能是个稍显陌生 的名字。 *&$& 年,老舍置身于英国,创作了这 篇小说,这也是他回国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二马》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一起,奠定 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创者之一的地位。 小说讲述了 *&$+ 年一对中国父子老马 和小马远赴伦敦继承古玩铺子,因租住在英 国温都太太家里而引发的悲喜故事。诞生近 百年,老舍这部早期的扛鼎之作鲜有改编。 *&&& 年,陈道明、梁冠华曾出演电视剧《二 马》,直到 $,*+ 年,这部小说才由著名戏剧人 方旭改编并首度搬上话剧舞台。 将《二马》搬上戏剧舞台,方旭首先思考 到这部创作于近百年前的作品于当下的现实 意义。他总结了三点:第一,原著说的是英国 人对中国人的偏见,现如今来看这种偏见不 仅存在于种族间,也存在于地域之间。人与人 之间的隔阂无法消除,不只局限于东西方之 间,而是人性共通之处。第二,二马父子间磕 磕绊绊,父子关系一直是很微妙的。第三,精 神与物质之间的碰撞。 《二马》并不似《骆驼祥子》那般悲凉,老 舍用细腻幽默的笔触,将中西交错的异国情 缘、英国的风土人情悉数展露。作品着重于描 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善于从个体的兴衰沉 浮中给世人一个窥探当时社会的窗口。在《二 马》中,老舍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其中老 马马则仁、小马马威、店员李子荣尤其让人印 象深刻。方旭说: “这虽是发生于英国伦敦的 故事,老舍却用他经典的‘京味儿’加以渲染, 插科打诨、幽默诙谐。” 二维漫画 结合喜剧表演 在舞台整体呈现上,话剧《二马》以英文报 纸为贯穿全剧的元素,力图呈现一部形式感极 强的成人漫画喜剧。二维漫画与表演的结合, 让所有的故事发生在一张有着各种奇妙变化 的英文报纸里。老舍笔下的喝茶、遛狗、晚餐, 都融为了英文报纸前后的交谈对话,于英伦元 素中透出让人倍感亲切的老舍“京味儿”。 在演员选择上,方旭起用了“全男班”,五 名男演员分别饰演剧中的九个角色,并轮流出 演甲乙丙丁戊几个串场角色。在引人关注的温 都母女的选择上,他出人意料选择了两名男演 员反串出演。方旭表示, “男演女”从戏曲中诞 生,自李叔同《茶花女》延续至今,话剧《二马》是 写意风格而非写实,这一反串值得观众期待。 此次,方旭在剧中不但身兼导演和主演, 还一人分饰标题人物老马马则仁和伊牧师两 角。一个是腐朽的中国“官迷”,一个是心存偏 见的英国牧师,方旭的表演在两个个性差异 极大的角色间自由转换,将两种顽固思想的 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引人注目的温都太太由青年乾旦演 员刘欣然出演,与方旭饰演的老马上演大量 对手戏。特别是在圣诞节的一场重头戏中,刘 欣然和方旭分别施展京剧身段,以极具形式 感的肢体表现,呈现温都太太和老马的情感 升华。 剧中另一位反串角色是饰演温都姑娘的 苏小玎,他同时也身兼演员与键盘手两重身份。 与此同时,老浓、秦奇、时濛三位乐手也助阵演 出,为这部话剧带来别具一格的现场配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马》邀请到当今 炙手可热的独立服装设计师苏广宇担任服 装设计,为该剧打造兼具英伦风情与“京味 儿”的服装。*&$% 年代英伦流行的哈伦裤与内 联升布鞋混搭,呈现出极具穿越效果的服装。 本报记者 朱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月报》刊登老舍的 《二马》,受到读者喜爱。该小说讲述了二马爷俩儿 和温都母女之间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11月 30日 至 12月 2日,曾数次登上申城舞台的话剧《二马》 将再度亮相,演绎老舍笔下的傲慢与偏见。 倪巍高城百尺楼局部 王蓉采风经典 垛草局部 《二马》剧照

Transcript of 文体 新民网:小时读者热线:962555编辑邮...

  • ! ! ! !近日刚刚颁布的第九届上海美术大展暨第五届白玉兰美术奖进行了奖项机制上的改进,一改前几届评出一二三等奖的惯例,把原本呈金字塔形的奖项设置,改成了扁平化的 !个优秀奖和 "#个佳作奖。用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琪的话来说,这样扁平化奖项设置,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评奖形式相接轨,更趋向于合理与学术,也有利中青年艺术家在上海美术大展这个平台上崭露头角。

    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历任上海美术大展评委的艺术家李向阳对这次的

    奖项设置改变十分认可,“艺术形式日益多元化,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没什么可比性。不同的画种之间,也存在观念上的语言上的差异性,一二三等奖孰优孰劣的细微分辨确实很难厘清。”

    $%""年获得第六届上海美术大展二等奖的邱加在本届大展上也有斩获,他以雕塑作品《静夜》获得了五个优秀奖的其中之一。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画种的边界正在模糊。在某一个层面上,大家的创作方向不同,其实没有办法细分个优劣高下。”他以雕塑为例,雕塑作品的材质在当下早已开始互相借鉴,“最早,玻璃钢作为材料不可替代,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材料纷纷出现,不锈钢、铁、铸铜、木头……艺术创作更在乎材料本身传达出的意义。”雕塑的形态在剧烈变化,借用的手段日益丰富,也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分出高下的局限性以往,上海美术大展的评选,是由评委投票产生一

    二三等奖,李向阳认为,谁上谁下同时受到评委本身的水平和观念局限,“评委的眼光与艺术发展与时代潮流之间是不是有距离?”其实,艺术史上许多优秀作品都曾经是当年各种评

    奖时的落选作品,比如俞晓夫的《我轻轻地敲门》。这幅作品创作于 "&'(年,在参加当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初选时被淘汰,之后在国内美术界引起巨大震动。在以后的许多作品中,画家依然保持着对技巧的深入探索与研究,作品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以个人的历史叙述替代真实的历史叙述,从中展示其个人技巧和绘画风格。“一等奖宁可空缺也不要平平,”李向阳说,因为再

    难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罗中立饱含深情坚韧、充满人性关怀的《父亲》甫一出世,给中国带来了莫大震动这样的情况。“如果当时没有一件作品,可以使评委一致认为从

    内容到形式到表现技巧,各个方面都非常突出,那么上海美术大展一等奖才会长期空缺。现在,扁平化的评奖有利于一些有特点的作品脱颖而出,一些并不是很完美但有艺术性又有创新性,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可以得奖。”陈琪说。邱加经历过一等奖的空缺,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

    “一等奖的空缺意味着很多作品还有提升的空间,作品某个部分还能调整一下,用其他方式处理,效果可能会不会一样。没有最好的,就意味着有顶峰始终等待大家攀登。”

    现实主义题材的引领从以前关注一等奖到这次关注整个获奖群体,陈

    琪认为,只有群体才能代表上海目前整个美术创作的水平。“画种之间相互交叉,农民画、漫画、月份牌等等小画种复苏也使人看到了上海美术界的整体发展。他们的得奖也反过来更鼓舞小画种的创作。”“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往往等于你将来倡导什么

    样的美术风格和风气,引领后面几年的风气。任何奖项中都有偶然性。”邱加说。从 )%%*年开始,他参加了每一次上海美术大展,据他观察,本次参展的作品对社会的介入性明显增加,对社会的关注度在增加和提高,这也意味着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增多,“以前可能艺术家更注重个性化创作的手段和形式,这一届的变化非常明显,除了原本对生活的细微之处的观察,艺术家更花费精力在对于社会的关注上。”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新民网:www.xinmin.cn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首席编辑/胡 欣 视觉设计/戚黎明2017年11月26日/星期日

    聚焦 9汇文 体

    作为上海最重要的美术奖项,上海美术大展每一次的获奖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未来几年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风格。自2001年,上海美术大展设立伊始,一等奖就经常虚位以待,近的来说,2011年和 2015年便是一等奖空缺。

    《二马》“全男班”演绎老舍笔下的傲慢与偏见———

    五个男演员扮九个角色

    幽默笔触 道出人生悲凉和《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些经

    典老舍作品相比,《二马》可能是个稍显陌生的名字。*&$&年,老舍置身于英国,创作了这篇小说,这也是他回国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二马》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一起,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创者之一的地位。

    小说讲述了 *&$+年一对中国父子老马和小马远赴伦敦继承古玩铺子,因租住在英国温都太太家里而引发的悲喜故事。诞生近百年,老舍这部早期的扛鼎之作鲜有改编。*&&& 年,陈道明、梁冠华曾出演电视剧《二马》,直到 $,*+年,这部小说才由著名戏剧人方旭改编并首度搬上话剧舞台。

    将《二马》搬上戏剧舞台,方旭首先思考到这部创作于近百年前的作品于当下的现实意义。他总结了三点:第一,原著说的是英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现如今来看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种族间,也存在于地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无法消除,不只局限于东西方之间,而是人性共通之处。第二,二马父子间磕磕绊绊,父子关系一直是很微妙的。第三,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碰撞。

    《二马》并不似《骆驼祥子》那般悲凉,老舍用细腻幽默的笔触,将中西交错的异国情缘、英国的风土人情悉数展露。作品着重于描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善于从个体的兴衰沉浮中给世人一个窥探当时社会的窗口。在《二马》中,老舍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其中老马马则仁、小马马威、店员李子荣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方旭说:“这虽是发生于英国伦敦的故事,老舍却用他经典的‘京味儿’加以渲染,插科打诨、幽默诙谐。”

    二维漫画 结合喜剧表演在舞台整体呈现上,话剧《二马》以英文报

    纸为贯穿全剧的元素,力图呈现一部形式感极强的成人漫画喜剧。二维漫画与表演的结合,让所有的故事发生在一张有着各种奇妙变化的英文报纸里。老舍笔下的喝茶、遛狗、晚餐,都融为了英文报纸前后的交谈对话,于英伦元素中透出让人倍感亲切的老舍“京味儿”。

    在演员选择上,方旭起用了“全男班”,五名男演员分别饰演剧中的九个角色,并轮流出演甲乙丙丁戊几个串场角色。在引人关注的温都母女的选择上,他出人意料选择了两名男演员反串出演。方旭表示,“男演女”从戏曲中诞生,自李叔同《茶花女》延续至今,话剧《二马》是写意风格而非写实,这一反串值得观众期待。此次,方旭在剧中不但身兼导演和主演,

    还一人分饰标题人物老马马则仁和伊牧师两角。一个是腐朽的中国“官迷”,一个是心存偏见的英国牧师,方旭的表演在两个个性差异极大的角色间自由转换,将两种顽固思想的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引人注目的温都太太由青年乾旦演

    员刘欣然出演,与方旭饰演的老马上演大量对手戏。特别是在圣诞节的一场重头戏中,刘欣然和方旭分别施展京剧身段,以极具形式感的肢体表现,呈现温都太太和老马的情感升华。

    剧中另一位反串角色是饰演温都姑娘的苏小玎,他同时也身兼演员与键盘手两重身份。与此同时,老浓、秦奇、时濛三位乐手也助阵演出,为这部话剧带来别具一格的现场配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马》邀请到当今炙手可热的独立服装设计师苏广宇担任服装设计,为该剧打造兼具英伦风情与“京味儿”的服装。*&$%年代英伦流行的哈伦裤与内联升布鞋混搭,呈现出极具穿越效果的服装。

    本报记者 朱渊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月报》刊登老舍的《二马》,受到读者喜爱。该小说讲述了二马爷俩儿和温都母女之间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11月30日至12月2日,曾数次登上申城舞台的话剧《二马》将再度亮相,演绎老舍笔下的傲慢与偏见。

    ! 倪巍!高城百尺楼"局部

    ! 王蓉!采风经典###垛草"局部

    !《二马》剧照

    今年上海美术大展

    !

    为啥不再设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