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 灵魂的救赎之路 -...

1
3 5 书香中国 责任编辑:丛子钰 电话:(010)65389194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第 16 期(总第 182 期) 重点 阅读 重点 重点 《我是大熊猫温任先生》“出笼”了,一胎四胞圆滚 滚胖乎乎的大熊猫,向我们伸出了它可爱的“手足”。 这是用纸做的画本大熊猫,是好看的童话大熊猫,一 套四册,摆在我们面前,远看一眼,顿时被它吸引过去 了;翻开看一眼,就放不下了。 我今年刚过了67岁生日,是一个正在一天天老 下去的老读者,没想到,紧跟在约克先生后面到来的 大熊猫,让我重新变成了一个爱看童话的小读者。不 谦虚地说,我从小是读着童话长大的,一个资深童话 读者,鉴赏童话的眼光是很挑剔的。 但我却非常喜欢约克和温任。它们的“爸爸”是一 个名叫朱奎的老“男生”,朱奎先生擅长写童话。我认 识他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我和他都还是年轻 人,他比我更年轻。我和他很多年没有见面,等到再见 面的时候,他已经“拖儿带女”地养育了一堆来自农庄 和森林的“熊孩子”,个个都很出色。我发现他写的童 话“人物”喜欢用外国名字,大概因为他在德国生活了 30 多年的缘故。 正如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先生说,《我是大熊猫 温任先生》是《约克先生》的升级版。我完全同意这个 说法。“温任先生”保留了“约克先生”系列的所有特 色,比如充满童趣的细节、幽默的语言、奇异的想象力 等等,但是故事内容更丰富了,有了森林和大树的“重 量”,叙事语言也更精彩更令人回味。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一个中国的 文化符号和文化情结,已被我们以多种方式反复书写。 但朱奎的这一个“温任”,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熊猫; 一位憨厚而又善良、健忘却又爱较真儿的大熊猫先生, 它没有功夫熊猫的武功,但有功夫熊猫所没有的“内 功”,那就是凡事喜欢穷根究底的精神。虽然朱奎极其 热爱中国大熊猫,但似乎他从一开始动笔,就打定主 意要让温任先生成为一只“世界级”的大熊猫。他是用 人类所有小读者喜爱的那种“通用”的语气和语词,来 描述中国大熊猫特有的日常生活、家庭中的对话、森 林里发生的故事……朱奎的语言体系很独特,有一种 内在的国际化气质。看起来,大熊猫虽然和所有的动 物都在同一个平台上 ,但 是 这 一 个“ 温 任 ”却 拥 有 一 种更宽广的胸襟,比如它喜欢做实验、喜欢新鲜事 物、善于理解并宽恕“他人”等。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国 大熊猫,也是全世界的珍稀动物,朱奎把中国的文化 元素和国际视野进行了无缝对接,所以大熊猫温任先 生在审美旨趣上有了更高的起点。它融入了朱奎30 年的德国生活体验,有一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之美。 朱奎先生的童话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那些充 满童趣、童心的故事里,“动物”们的思维方式完全是 儿童的思维逻辑。《大熊猫温任先生》一套四本书,互 相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是很强的。第一本写大熊猫温任 一家在森林里的日常生活,描写那些竹屋竹子和竹 笋,然后是“小大熊猫”出生后的趣事,再以后是黑熊 和灰狼由于喜爱大熊猫,想方设法要“收养”大熊猫而 不得;第四册则是狼为了达到目的,掉进了猎人在森 林里的陷阱,大熊猫夫妇为了救狼也掉入了陷阱,最 后全体森林动物们为此展开了大营救,到达全书的高 潮。这里面的所有情节、细节和对话,都是用非常贴 切、生动形象的儿童思维来表述的。儿童对世界的看 法是稚嫩而不成熟的,他们用自己的逻辑来理解身边 的事。所谓“童真”“童心”,就因为这个逻辑和大人不 是一个体系,我指的是“思维的逻辑”。儿童文学创作 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以大人的逻辑来代替儿童的逻 辑。而朱奎的童话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遁形本领,在 瞬间返回儿童的思维,尊重小读者的阅读“逻辑”。比 如说,温任一家终于同意被黑熊黑收养三天,这三天 怎么写呢?黑熊黑出去给大熊猫一家找新鲜竹子了, 大熊猫就说:“我们被收养了,不如睡觉吧。”然后大熊 猫一家三口就睡觉。温任睡了一会儿就醒了,醒来后 它对自己说,这一天已经过去了。后来它又睡着了,醒 来后它说第二天又过去了。这样三天很快就过去了。 如此一来,作者就省略了三天的过程交代。大熊猫温 任这样对太太解释:你看黑熊,它趴在树洞里面,只睡 了一觉,三个月就过去了。所以我们睡一小会儿,一天 就过去了……而我们小时候做游戏就是这样计时 的,闭一闭眼睛就算一天,这就是儿童的时间概念, 像这样的段落和情节,在书里面比比皆是。朱奎以儿 童的思维逻辑构思故事,这是他童话的重要支撑点。 还有书中各式各样的动物形象的塑造,小细节、对话 非常有趣、传神,常常忍不住为他拍案叫绝。尽管我 读大熊猫温任先生,感觉它比约克先生更“儿童”,但 它确实比约克先生更成熟更丰富了,不仅小读者喜 爱,老读者也会喜欢的。朱奎的创作也因此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还想谈谈童话如何与现实生活产生关联。童书童 话,当然具有对儿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们可以 从朱奎的约克先生和大熊猫温任身上,看到他传递、 投射出来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他写了大熊猫和森林 里各种动物的关系,森林里的动物们如何逐渐建立起 了“社群意识”(这是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概括的),在 这个“社群关系”中,每个动物都有一个自己的位置, 森林如同人类,必须懂得“个人”利益兼顾“他人”的利 益,学会和其他的动物和睦相处。爱心、真诚、好学、团 结互助……这些价值观都是非常有益的,在图书传播 的过程中,输送到孩子们的心里,将对孩子们的成长 产生好的影响。尽管每一个动物都是不可替代的,但 它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时候也有很多弱点。所以故事 中还对那些自私、贪心、懒惰、无知、愚昧等不“正确” 的价值观和“社会现象”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在正确与 错误行为的对比中,引导小读者建立基本的是非观 念,作出自己的判断。 最后要说,这本书既然主要是写大熊猫的故事, 而不是黑熊和灰狼的故事,那么就一定要写出大熊猫 的特性,它的生物特性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特性。比如 说,大熊猫那么大个儿,可为什么它生出来的小大熊 猫那么小一点点呢?一匹马生下来的马驹子生下来就 会走路,羊生下的小羊羔一生下来就会走路,可是小 大熊猫要过好几个星期才睁开眼睛。爱问为什么的小 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这些大熊猫的特性都 贯穿在书中了,从小大熊猫慢慢地长大的这个过程 中,“隐藏”着很多关于大熊猫的常识,通过轻松有趣 的小故事和对话,把知识输送给孩子们,以阅读激发 孩子求知的欲望。 中国大熊猫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 人热爱的稀有动物。我相信这个“大熊猫温任先生”一 家的故事,同样也能够走向世界,因为,优秀的童话从 来都没有国界。 (《我是大熊猫温任先生》,朱奎著,二十一世纪出 版社 2017 年 7 月出版) 大熊猫温任给我们带来什么 大熊猫温任给我们带来什么张抗抗 张抗抗 书香茶座 书香茶座 开卷絮语 开卷絮语 冬天语境 冬天语境下的命运志 下的命运志 读熊莺非虚构作品《远山》 “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寂静,此 刻都赶来和我坐在了一起。”这是葡萄 牙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句。这句 诗,让我想到了熊莺反反复复一次又一 次往东向北去的那些地方。 为尽快读完熊莺的非虚构作品《远 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11 月 版),我连乘地铁的零碎时间都用上了, 去 4S 店保养车子也带着书。即或这样, 还是读了整10天。没想到,这是一部不 能速翻遽读、啃一叶而知全秋的作品。 从内容到形式到主题到细节,一直到字 词及达的方方面面,都裸露着坡坡坎 坎,暗藏着风雨雷电,卡壳、断片、呆怔 乃至合书长叹,伴随着阅读的全过程。 一位叫熊莺的城市知性女性,在 2014 年秋天至 2015 年秋天的一年时间 段中,用“文学+”(主要加的是记者的 全角多面的采访技法)的手段,对四川 境内川陕交界处秦巴山区沿三四百公 里山脉呈撒豆状散乱分布的 10 余个村 庄、场镇做出的见闻实录—这就是装 在《远山》里的内容。虽说,全书穿越了 春夏秋冬四季,但书中的由一个一个大 大小小的故事组装的见闻实录,大多发 生在寒冷的时令。这之中,有一幅日渐 远去的画面,又被这本书勒石刻骨般清 晰地带到了眼前:那些围坐在农家堂屋 “火龙坑”的皴裂的手和红萝卜的脸。 没错,熊莺笔下的远山是我熟悉 的远山 —从6岁起,我在远山的一 碗水一钵饭里生活了24年。开篇的 《古道》写的是万源市庙垭乡一个叫名 扬的村。这个村傍依鹰背乡,而我早 年就为这个地方写过一首名《鹰背》的 诗。之所以急于读《远山》,不能不说 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对故土 的熟悉和热爱,我对作者落笔在那片 土地上的真诚与能力、出场与收场,就 多了好些警惕、严苛至挑剔和责难的 成分。这种情绪,令我把一本已然出版 行市的书的轻松阅读,当作了一次付 梓前的痛苦审稿。 如此这般的审稿态度坚持到了最 后一页的最后一字。结果是,我的开场 与收场变成了一场滑稽,而这与作者的 开场与收场正好相反。顿时有了一种 白下功夫的感觉。因为作者对我的故 土的熟悉,完全不亚于我,甚至在一些 女性触角的敏感地带,大大高于和深于 了我。她对那些远山的山水、草木、地 理、建筑、农具、语言、服饰、性格、牲畜、 农耕、民风民俗等的理解和描述,都颇 为到位,寻找并触及到了它们的神经与 死穴。熊莺是生于成都、长于成都的城 里人,她对秦巴乡村运笔的熟悉,令我 迷糊。我猜测,除了悬浮的书本,这应 该受益于她多次往返母亲农村老家的 经历,更受益于一年来田野考察般下深 水,现场摸底和寻根。 而正是她的熟悉,导致了我对故土 乡村的近乎空无和恐怖的陌生。每年 都会一两次回故乡探母,但我去的是县 城和城外的旅游区,很少去乡村的田间 地头,更莫说涉足作者笔下的空村以及 空村里的人,再以及空村里的人的命 运,乃至表面上致使空村成空的在异乡 讨生活的农民工的命运。农民工离开 一座村庄,又在城市建立起了另一座村 —那些垃圾与苍蝇齐飞共舞的棚 户区和廉租房小区。城中村与乡下空 村隔着空间也隔着时间,形成了一种对 称、不对称,平衡、不平衡,更形成了一 个时代最大的方程算式,让作者无解, 更让我们无解。或许不叫无解,叫失 语。 其实,应该说,从宏观上讲我对中 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进程、农转非、 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返乡、空村、鬼村、 留守老人和儿童、新农村建设、城乡一 体化、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建设等情势 和操作是熟悉的,这得益于我从《出梁 庄记》(梁鸿)、《空巢十二月—留守中 学生的成长故事》(邱易东)等书籍和媒 体上获悉的信息,更得益自己在地方政 府部门工作的亲身实践。但是,《远山》 反映出的我的故乡的带着心跳、呼吸和 细节的问题,还是让我感到了心疼和震 惊。想得到,但不敢正视,是《远山》让 我无处藏身,别无选择。在那些空村和 乡场上,尽管地荒街冷人稀,故事却是 层出不穷的。走在空村,熊莺见一个拉 一个来写,都能写出凄凉而感人的故 事。一方面熊莺有这个能耐,但另一方 面的确也是空村里人人都有自己的活 法与故事。你看,有人头天好好的,今 天突然就瘫在了床上,一瘫 10 年,又突 然一翻身下地干活儿了;有人去打工坐 个火车,也坐出了精神病;有邻里为二 厘林权翻脸,有婆媳为一间房对簿公 堂;尤其那个叫兵兵的孩子,才 9 岁,就 把自己吊死在了去天堂的路上。“人类 就像植物那样生长,有些在明,有些在 暗。有很多依赖的是黑暗,而不是光 明。”荣格是搞心理的,他写在《红书》里 的这句貌似阴阳怪气的话,放在空村 里,就好理解了。 熊莺在《远山》里,不议论,不评价, 不感叹,只不动声色地呈现一村一村、 一家一家、一个一个农民命运的痛。熊 莺非常清醒,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农民 的确付出了不可避免的他们的奉献乃 至牺牲。而国家、社会又太大,事儿又 太多,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这个,她 理解。但她更清楚,每个农民家庭、每 个农民的付出和痛,则是他们的全世 界: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全世界。所 以,《远山》说到底,它是在给这一时段 的秦巴山区的农民命运撰志、立传。我 认为,这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在中 国,每个秦巴山区(该书涉及达州、广 元、巴中三个地市)这样的乡村地域都 该有一部五千年未曾有的中国大变革 大发展时期的乡村人物命运志,就像每 个县都有县志一样,谁也不能取代谁。 中国除了自然形成的空村,还有退耕还 林的空村,还有被拆迁开发出的空村, 我相信,给这些空村写人物命运传,一 定与《远山》不一样。这个世界上,没有 比人更大的事,没有比人的命运更重要 的事,包括发展、政策、机遇、文化、宇宙 研究和国家的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农民的命运,何尝不是中国的命 运? 为了干好这样一件事,熊莺在非虚 构叙事的基础上,采取了零度写作的式 样。她用内里最滚烫的情感和几近短 促的句式,冰凝成最冷的文字,让词物 重叠,还原事物的原态。字字句句,刀 刃一般锋利,骨渣一样硌人。她甚至整 合了小说、史记、绘画、电影等艺术门类 的诸如蒙太奇、飞白等看家本领。但她 拒绝了诗歌与评论的加盟,因为排开抒 情、高蹈、想象,排开是非与裁判,乃零 度写作的又一基本要义。 《远山》是一本少见的几乎不用感 叹号的书。熊莺以她的热写出了冷,我 们却从冷中读到了她的热,和她用热对 空村里的人与土地表达的怜惜以及深 耕深耙的爱。有那么几次,读着,鼻子 一酸,差点掉下热泪。 尽管留守老人与孩子因文化程度 有限,有可能不读或压根读不懂这本写 他们自己的书,但她还是坚持要写。 写,她才能心安—心安即故乡。所 以,我特别赞同批评家李敬泽先生在这 本书的序中说的话:“这本书写给谁 呢?我以为,熊莺是写给自己,写给她 出发的那个世界。她欲把‘远山’引入 这个世界的总体意识,凭着这本书,她 意识到远山的人们不是‘他们’,而是 ‘我们’,是我们身体上麻木的一部分、 是我们在奔跑中遗落的一部分。” 写下这么些文字,其实只是为了回 答本文打首就提出的问题:一册仅十几 万字的书,为什么读了整10天。 (《远山》,熊莺著,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16 年 11 月出版)) 以我对小说的阅读经验而言,我以为小说创作最好不要太 职业化。在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现实生活面前,我们的作者如 果仅仅是坐在书斋里冷眼旁观的看客,要写出贴近这个时代的 优秀作品,恐怕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林恩不是一个职业写 手,他自诩为“一个书生,半个商人”,在很大程度上他游走在文 学的边缘。但林恩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商 业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他还有较好的小说叙事能力, 近读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携带者》,给我的整体阅读体验和感受 还是比较震撼的。故事很好看,也很锐利,让我们透过光怪陆离 的欲望尘世,看到了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底层人的生存状态。 当然,也看到了人渴望得到灵魂救赎的可能性。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线围绕主人公蒋黎明留学美 国毕业后,作为美国一个大公司派回中国的亚太总裁,在国内商 海大潮中经历的与5个夜总会女子的情感故事。最后,因蒋黎 明被误诊为爱滋病携带者,让这个曾经志得意满、浪漫风流的商 业成功人士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开始了他的自我救赎之 路。在他开始寻找这5个曾经与自己有过短暂“蜜月”的女子的 过程中,与她们的交往,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方位商业社会众生 相,通过这5个女子的身世和经历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驳杂的 社会和人性的真相。这个故事既是他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既是 生命的,也是灵魂的,读后发人深思。 胡海丽原来是省羽毛球队的队员, 受伤退役后,生活没有着落,加入了“阳 光丽人”夜总会,成了夜总会的“妈咪”。 用几年来挣的钱在老家楚都市鼎湖区建 了自己的三层小楼,算是孝敬年迈的父 母的。但随着中国城市化浪潮的到来, 中国的城市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大工 地。不管科学不科学,合不合理,所有的 城市到处都在拆迁,到处都在扩建。似 乎谁拆得猛,建得快,谁就是能人,谁就 会更快地加官进爵。同样,胡海丽家的 小楼没有逃脱被拆迁的命运。英子来自 洪州的一个山区小县城,高中时被副校 长诱奸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从“阳光 丽人”离开后,被“敏大哥”包养。虽然这 个“敏大哥”对她很好,她也有自己的“咖 啡屋”可以自食其力,但在英子这里, “生 活很美好,却难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寄 人篱下的感觉同样不好受。王雪作为 “穷二代”家庭的孩子,大学学的是英美 文学,一心想出国的她,因经济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开始了“先挣钱后出国” 的“曲线救国”之路。当初王雪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顺利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 但在北漂时与一位流浪艺术家的一场失败的恋爱,让她认识到“学生的美好理想在 残酷的商业社会现实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甚至根本就是一个笑话。”离开“阳光丽 人”后,她作了盛春市体育局陈立新处长的情人。后因陈立新“金屋藏娇”败露,王 雪被陈的老婆当街扒光衣服撕打羞辱,后来她与陈断绝关系,加入了保健品传销的 行列。“生存还是毁灭,对我来说已根本不是个问题。”王雪的变化出乎蒋黎明的意 料之外,一个八年前带着青春梦想的温柔女孩子来胜春闯荡,八年后却变得如同一 把锋利的刀,如果你靠她太近,稍不留神就会被她划伤,而她自己更是从内到外都 已伤痕累累。 在这个小说中,作者用力最多的地方,则为爱美这个人物。在她身上倾注了作 者更多的感情。寄予了美、善、真、爱怜、同情、惋惜和希望。 小青的死,看似是一起普通的车祸,但她死亡的背后却牵涉到当地香楠市公安 局长兼政法委书记周强东和香楠黑恶势力的恩怨纠葛,具有复杂深广的政治社会 因子。小青是无故的,但小青的死具有偶然中的必然性。因为她是周强东的情妇 爱美的闺蜜。而周强东又与高层个别领导的腐败、和社会灰色地带的黑恶势力纠 缠在一起。因此,小青的不得善终死于非命,自然就少不了与罪恶之间的内在关 联。周强东作风彪悍勇猛,对于香楠的那些地痞流氓如同猫对老鼠一样有着极大 的震慑力。但周强东是个典型的“多面人”。他在上司面前又表现得毕恭毕敬,奴 颜婢膝,惟命是从。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又表现得痞性十足,在当地是有名的“三 好干部”(好烟、好酒、好女人)。因此,他利用职权便利“保护”爱美“青美酒吧”的意 图,就是要把年轻漂亮的爱美据为己有,做自己的情妇。就是在这个喜怒无常、性 格极端不稳定的周局长身上,爱美感受到了政治的诡异无常和人心的险恶,她越来 越强烈地从周强东那里嗅到了死亡的威胁正在一步步靠近。她想到了离开,离开 这个危险的人。但离开又谈何容易。最后周强东在别人的追杀中仓惶出逃,而爱 美的闺蜜小青却成了这个事件的牺牲品。小青的死亡带给爱美的打击是致命的。 爱美因此严重烧伤,精神分裂,住进了香楠精神病院。给她带来的是漫长的身体康 复之路,还有同样漫长的精神救赎和回归之途。而小说的主人公蒋黎明能做的,只 能是帮助爱美去完成她的精神救赎和精神回归。希望是有的,但确实很遥远。作 者通过小青的非正常死亡和爱美的精神崩溃,将批判的锋芒直指社会结构内部,把 最终通向“罪与罚”的尖锐诘问和深入思考留给那些挣扎在底层的灵魂。 余以为《携带者》的最大亮点正在于在商业大潮中,作者借助于小说人物的人 生轨迹巧妙地编搭连缀成为一个艺术整体,在充分透视表现人物命运无常、诡异本 质的同时,开掘出社会深层的矛盾和问题。这让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3个应该说 很有代表性的“底层叙事”小说,一个是毕飞宇的《相爱的日子》,一个是方方的《涂 自强的个人悲伤》,一个是迟子健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它们都是写底层小人物 命运的佳作。《相爱的日子》里的青年人最终却不约而同地放弃了爱情,选择了更为 实际更物质的婚姻。在资本逻辑主宰一切的坚硬现实面前,他们无奈地向爱告 别。《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揭示了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现实。底层年轻人不论付出 多少艰辛的努力,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渠道已经被堵死,因此,涂自强的个人奋斗 只能以悲剧的命运收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作者通过一起矿难事件背后的真相, 她才意识到自己的痛苦算不了什么,蒋百嫂的痛苦,普通百姓的痛苦才是值得书写 的。这些小说发表后之所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主要是它们揭示了在传统 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资本轴心原则的霸道让生存在底层的社会边缘人无任何尊 严可谈。它让我们思考,在这个时代,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记得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里开篇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 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 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 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让我们震惊于这样的社会现实 所掩盖的底层人物的非理性存在,它提醒我们的社会治理者,无论如何,这样的作 品的大量出现,都有着一种不应该被轻易忽略的社会学原因。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以降理性精神与人本主义思潮,它们相互激荡,相互影响, 构成了20至21世纪人生哲学的美丽景观。人的本质是什么?是意志、欲望、情 感?还是理性?人如何认识自我?在这个欲望翻滚的时代,拷问着尘世中每个人 的灵魂。 人应该是“向死而在”的。看一个人如何对待死亡应该是反观他人生成败的最 佳视角。我把人生态度分成两类,从摇篮里看人生、从坟墓里看人生。 “活着体验死 亡是救心的必由之路。”如何面对死,在死亡面前应该做什么?未知死,焉知生? 这个在哲学上亘古的命题,我们常人真的做不好。你看蒋黎明吧,生命警戒一解 除,他又忙不迭地奔赴另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战场。灵魂的救赎是否可能?在这 个欲望尘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 (《携带者》,林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 2 月出版)

Transcript of 张抗抗 灵魂的救赎之路 -...

灵魂的救赎之路

——

读林恩长篇小说《携带者》□赵炳鑫

35书香中国责任编辑:丛子钰 电话:(010)65389194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第16期(总第182期)

重点阅读重点重点阅阅读读

《我是大熊猫温任先生》“出笼”了,一胎四胞圆滚

滚胖乎乎的大熊猫,向我们伸出了它可爱的“手足”。

这是用纸做的画本大熊猫,是好看的童话大熊猫,一

套四册,摆在我们面前,远看一眼,顿时被它吸引过去

了;翻开看一眼,就放不下了。

我今年刚过了67岁生日,是一个正在一天天老

下去的老读者,没想到,紧跟在约克先生后面到来的

大熊猫,让我重新变成了一个爱看童话的小读者。不

谦虚地说,我从小是读着童话长大的,一个资深童话

读者,鉴赏童话的眼光是很挑剔的。

但我却非常喜欢约克和温任。它们的“爸爸”是一

个名叫朱奎的老“男生”,朱奎先生擅长写童话。我认

识他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我和他都还是年轻

人,他比我更年轻。我和他很多年没有见面,等到再见

面的时候,他已经“拖儿带女”地养育了一堆来自农庄

和森林的“熊孩子”,个个都很出色。我发现他写的童

话“人物”喜欢用外国名字,大概因为他在德国生活了

30多年的缘故。

正如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先生说,《我是大熊猫

温任先生》是《约克先生》的升级版。我完全同意这个

说法。“温任先生”保留了“约克先生”系列的所有特

色,比如充满童趣的细节、幽默的语言、奇异的想象力

等等,但是故事内容更丰富了,有了森林和大树的“重

量”,叙事语言也更精彩更令人回味。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一个中国的

文化符号和文化情结,已被我们以多种方式反复书写。

但朱奎的这一个“温任”,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熊猫;

一位憨厚而又善良、健忘却又爱较真儿的大熊猫先生,

它没有功夫熊猫的武功,但有功夫熊猫所没有的“内

功”,那就是凡事喜欢穷根究底的精神。虽然朱奎极其

热爱中国大熊猫,但似乎他从一开始动笔,就打定主

意要让温任先生成为一只“世界级”的大熊猫。他是用

人类所有小读者喜爱的那种“通用”的语气和语词,来

描述中国大熊猫特有的日常生活、家庭中的对话、森

林里发生的故事……朱奎的语言体系很独特,有一种

内在的国际化气质。看起来,大熊猫虽然和所有的动

物都在同一个平台上,但是这一个“温任”却拥有一

种更宽广的胸襟,比如它喜欢做实验、喜欢新鲜事

物、善于理解并宽恕“他人”等。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国

大熊猫,也是全世界的珍稀动物,朱奎把中国的文化

元素和国际视野进行了无缝对接,所以大熊猫温任先

生在审美旨趣上有了更高的起点。它融入了朱奎30

年的德国生活体验,有一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之美。

朱奎先生的童话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那些充

满童趣、童心的故事里,“动物”们的思维方式完全是

儿童的思维逻辑。《大熊猫温任先生》一套四本书,互

相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是很强的。第一本写大熊猫温任

一家在森林里的日常生活,描写那些竹屋竹子和竹

笋,然后是“小大熊猫”出生后的趣事,再以后是黑熊

和灰狼由于喜爱大熊猫,想方设法要“收养”大熊猫而

不得;第四册则是狼为了达到目的,掉进了猎人在森

林里的陷阱,大熊猫夫妇为了救狼也掉入了陷阱,最

后全体森林动物们为此展开了大营救,到达全书的高

潮。这里面的所有情节、细节和对话,都是用非常贴

切、生动形象的儿童思维来表述的。儿童对世界的看

法是稚嫩而不成熟的,他们用自己的逻辑来理解身边

的事。所谓“童真”“童心”,就因为这个逻辑和大人不

是一个体系,我指的是“思维的逻辑”。儿童文学创作

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以大人的逻辑来代替儿童的逻

辑。而朱奎的童话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遁形本领,在

瞬间返回儿童的思维,尊重小读者的阅读“逻辑”。比

如说,温任一家终于同意被黑熊黑收养三天,这三天

怎么写呢?黑熊黑出去给大熊猫一家找新鲜竹子了,

大熊猫就说:“我们被收养了,不如睡觉吧。”然后大熊

猫一家三口就睡觉。温任睡了一会儿就醒了,醒来后

它对自己说,这一天已经过去了。后来它又睡着了,醒

来后它说第二天又过去了。这样三天很快就过去了。

如此一来,作者就省略了三天的过程交代。大熊猫温

任这样对太太解释:你看黑熊,它趴在树洞里面,只睡

了一觉,三个月就过去了。所以我们睡一小会儿,一天

就过去了……而我们小时候做游戏就是这样计时

的,闭一闭眼睛就算一天,这就是儿童的时间概念,

像这样的段落和情节,在书里面比比皆是。朱奎以儿

童的思维逻辑构思故事,这是他童话的重要支撑点。

还有书中各式各样的动物形象的塑造,小细节、对话

非常有趣、传神,常常忍不住为他拍案叫绝。尽管我

读大熊猫温任先生,感觉它比约克先生更“儿童”,但

它确实比约克先生更成熟更丰富了,不仅小读者喜

爱,老读者也会喜欢的。朱奎的创作也因此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还想谈谈童话如何与现实生活产生关联。童书童

话,当然具有对儿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们可以

从朱奎的约克先生和大熊猫温任身上,看到他传递、

投射出来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他写了大熊猫和森林

里各种动物的关系,森林里的动物们如何逐渐建立起

了“社群意识”(这是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概括的),在

这个“社群关系”中,每个动物都有一个自己的位置,

森林如同人类,必须懂得“个人”利益兼顾“他人”的利

益,学会和其他的动物和睦相处。爱心、真诚、好学、团

结互助……这些价值观都是非常有益的,在图书传播

的过程中,输送到孩子们的心里,将对孩子们的成长

产生好的影响。尽管每一个动物都是不可替代的,但

它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时候也有很多弱点。所以故事

中还对那些自私、贪心、懒惰、无知、愚昧等不“正确”

的价值观和“社会现象”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在正确与

错误行为的对比中,引导小读者建立基本的是非观

念,作出自己的判断。

最后要说,这本书既然主要是写大熊猫的故事,

而不是黑熊和灰狼的故事,那么就一定要写出大熊猫

的特性,它的生物特性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特性。比如

说,大熊猫那么大个儿,可为什么它生出来的小大熊

猫那么小一点点呢?一匹马生下来的马驹子生下来就

会走路,羊生下的小羊羔一生下来就会走路,可是小

大熊猫要过好几个星期才睁开眼睛。爱问为什么的小

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这些大熊猫的特性都

贯穿在书中了,从小大熊猫慢慢地长大的这个过程

中,“隐藏”着很多关于大熊猫的常识,通过轻松有趣

的小故事和对话,把知识输送给孩子们,以阅读激发

孩子求知的欲望。

中国大熊猫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

人热爱的稀有动物。我相信这个“大熊猫温任先生”一

家的故事,同样也能够走向世界,因为,优秀的童话从

来都没有国界。

(《我是大熊猫温任先生》,朱奎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大熊猫温任给我们带来什么大熊猫温任给我们带来什么??□□张抗抗张抗抗

书香茶座书香茶座

■■开卷絮语开卷絮语冬天语境冬天语境下的命运志下的命运志

——读熊莺非虚构作品《远山》 □凸 凹

“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寂静,此刻都赶来和我坐在了一起。”这是葡萄牙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句。这句诗,让我想到了熊莺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往东向北去的那些地方。

为尽快读完熊莺的非虚构作品《远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版),我连乘地铁的零碎时间都用上了,去4S店保养车子也带着书。即或这样,还是读了整10天。没想到,这是一部不能速翻遽读、啃一叶而知全秋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到主题到细节,一直到字词及达的方方面面,都裸露着坡坡坎坎,暗藏着风雨雷电,卡壳、断片、呆怔乃至合书长叹,伴随着阅读的全过程。

一位叫熊莺的城市知性女性,在2014年秋天至2015年秋天的一年时间段中,用“文学+”(主要加的是记者的全角多面的采访技法)的手段,对四川境内川陕交界处秦巴山区沿三四百公里山脉呈撒豆状散乱分布的10余个村庄、场镇做出的见闻实录——这就是装在《远山》里的内容。虽说,全书穿越了春夏秋冬四季,但书中的由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故事组装的见闻实录,大多发生在寒冷的时令。这之中,有一幅日渐远去的画面,又被这本书勒石刻骨般清晰地带到了眼前:那些围坐在农家堂屋

“火龙坑”的皴裂的手和红萝卜的脸。没错,熊莺笔下的远山是我熟悉

的远山——从 6 岁起,我在远山的一碗水一钵饭里生活了 24 年。开篇的《古道》写的是万源市庙垭乡一个叫名扬的村。这个村傍依鹰背乡,而我早年就为这个地方写过一首名《鹰背》的诗。之所以急于读《远山》,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对故土的熟悉和热爱,我对作者落笔在那片土地上的真诚与能力、出场与收场,就多了好些警惕、严苛至挑剔和责难的成分。这种情绪,令我把一本已然出版行市的书的轻松阅读,当作了一次付梓前的痛苦审稿。

如此这般的审稿态度坚持到了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字。结果是,我的开场

与收场变成了一场滑稽,而这与作者的开场与收场正好相反。顿时有了一种白下功夫的感觉。因为作者对我的故土的熟悉,完全不亚于我,甚至在一些女性触角的敏感地带,大大高于和深于了我。她对那些远山的山水、草木、地理、建筑、农具、语言、服饰、性格、牲畜、农耕、民风民俗等的理解和描述,都颇为到位,寻找并触及到了它们的神经与死穴。熊莺是生于成都、长于成都的城里人,她对秦巴乡村运笔的熟悉,令我迷糊。我猜测,除了悬浮的书本,这应该受益于她多次往返母亲农村老家的经历,更受益于一年来田野考察般下深水,现场摸底和寻根。

而正是她的熟悉,导致了我对故土乡村的近乎空无和恐怖的陌生。每年都会一两次回故乡探母,但我去的是县城和城外的旅游区,很少去乡村的田间地头,更莫说涉足作者笔下的空村以及空村里的人,再以及空村里的人的命运,乃至表面上致使空村成空的在异乡讨生活的农民工的命运。农民工离开一座村庄,又在城市建立起了另一座村庄——那些垃圾与苍蝇齐飞共舞的棚户区和廉租房小区。城中村与乡下空村隔着空间也隔着时间,形成了一种对称、不对称,平衡、不平衡,更形成了一个时代最大的方程算式,让作者无解,更让我们无解。或许不叫无解,叫失语。

其实,应该说,从宏观上讲我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进程、农转非、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返乡、空村、鬼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建设等情势和操作是熟悉的,这得益于我从《出梁庄记》(梁鸿)、《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邱易东)等书籍和媒体上获悉的信息,更得益自己在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的亲身实践。但是,《远山》反映出的我的故乡的带着心跳、呼吸和细节的问题,还是让我感到了心疼和震惊。想得到,但不敢正视,是《远山》让我无处藏身,别无选择。在那些空村和

乡场上,尽管地荒街冷人稀,故事却是层出不穷的。走在空村,熊莺见一个拉一个来写,都能写出凄凉而感人的故事。一方面熊莺有这个能耐,但另一方面的确也是空村里人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与故事。你看,有人头天好好的,今天突然就瘫在了床上,一瘫10年,又突然一翻身下地干活儿了;有人去打工坐个火车,也坐出了精神病;有邻里为二厘林权翻脸,有婆媳为一间房对簿公堂;尤其那个叫兵兵的孩子,才9岁,就把自己吊死在了去天堂的路上。“人类就像植物那样生长,有些在明,有些在暗。有很多依赖的是黑暗,而不是光明。”荣格是搞心理的,他写在《红书》里的这句貌似阴阳怪气的话,放在空村里,就好理解了。

熊莺在《远山》里,不议论,不评价,不感叹,只不动声色地呈现一村一村、一家一家、一个一个农民命运的痛。熊莺非常清醒,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农民的确付出了不可避免的他们的奉献乃至牺牲。而国家、社会又太大,事儿又太多,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这个,她理解。但她更清楚,每个农民家庭、每个农民的付出和痛,则是他们的全世界: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全世界。所以,《远山》说到底,它是在给这一时段的秦巴山区的农民命运撰志、立传。我认为,这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在中国,每个秦巴山区(该书涉及达州、广元、巴中三个地市)这样的乡村地域都该有一部五千年未曾有的中国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的乡村人物命运志,就像每个县都有县志一样,谁也不能取代谁。中国除了自然形成的空村,还有退耕还林的空村,还有被拆迁开发出的空村,我相信,给这些空村写人物命运传,一定与《远山》不一样。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人更大的事,没有比人的命运更重要的事,包括发展、政策、机遇、文化、宇宙研究和国家的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农民的命运,何尝不是中国的命运?

为了干好这样一件事,熊莺在非虚

构叙事的基础上,采取了零度写作的式样。她用内里最滚烫的情感和几近短促的句式,冰凝成最冷的文字,让词物重叠,还原事物的原态。字字句句,刀刃一般锋利,骨渣一样硌人。她甚至整合了小说、史记、绘画、电影等艺术门类的诸如蒙太奇、飞白等看家本领。但她拒绝了诗歌与评论的加盟,因为排开抒情、高蹈、想象,排开是非与裁判,乃零度写作的又一基本要义。

《远山》是一本少见的几乎不用感叹号的书。熊莺以她的热写出了冷,我们却从冷中读到了她的热,和她用热对空村里的人与土地表达的怜惜以及深耕深耙的爱。有那么几次,读着,鼻子一酸,差点掉下热泪。

尽管留守老人与孩子因文化程度有限,有可能不读或压根读不懂这本写他们自己的书,但她还是坚持要写。写,她才能心安——心安即故乡。所以,我特别赞同批评家李敬泽先生在这本书的序中说的话:“这本书写给谁呢?我以为,熊莺是写给自己,写给她出发的那个世界。她欲把‘远山’引入这个世界的总体意识,凭着这本书,她意识到远山的人们不是‘他们’,而是

‘我们’,是我们身体上麻木的一部分、是我们在奔跑中遗落的一部分。”

写下这么些文字,其实只是为了回答本文打首就提出的问题:一册仅十几万字的书,为什么读了整10天。

(《远山》,熊莺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以我对小说的阅读经验而言,我以为小说创作最好不要太

职业化。在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现实生活面前,我们的作者如

果仅仅是坐在书斋里冷眼旁观的看客,要写出贴近这个时代的

优秀作品,恐怕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林恩不是一个职业写

手,他自诩为“一个书生,半个商人”,在很大程度上他游走在文

学的边缘。但林恩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商

业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他还有较好的小说叙事能力,

近读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携带者》,给我的整体阅读体验和感受

还是比较震撼的。故事很好看,也很锐利,让我们透过光怪陆离

的欲望尘世,看到了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底层人的生存状态。

当然,也看到了人渴望得到灵魂救赎的可能性。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线围绕主人公蒋黎明留学美

国毕业后,作为美国一个大公司派回中国的亚太总裁,在国内商

海大潮中经历的与5个夜总会女子的情感故事。最后,因蒋黎

明被误诊为爱滋病携带者,让这个曾经志得意满、浪漫风流的商

业成功人士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开始了他的自我救赎之

路。在他开始寻找这5个曾经与自己有过短暂“蜜月”的女子的

过程中,与她们的交往,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方位商业社会众生

相,通过这5个女子的身世和经历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驳杂的

社会和人性的真相。这个故事既是他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既是

生命的,也是灵魂的,读后发人深思。

胡海丽原来是省羽毛球队的队员,

受伤退役后,生活没有着落,加入了“阳

光丽人”夜总会,成了夜总会的“妈咪”。

用几年来挣的钱在老家楚都市鼎湖区建

了自己的三层小楼,算是孝敬年迈的父

母的。但随着中国城市化浪潮的到来,

中国的城市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大工

地。不管科学不科学,合不合理,所有的

城市到处都在拆迁,到处都在扩建。似

乎谁拆得猛,建得快,谁就是能人,谁就

会更快地加官进爵。同样,胡海丽家的

小楼没有逃脱被拆迁的命运。英子来自

洪州的一个山区小县城,高中时被副校

长诱奸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从“阳光

丽人”离开后,被“敏大哥”包养。虽然这

个“敏大哥”对她很好,她也有自己的“咖

啡屋”可以自食其力,但在英子这里,“生

活很美好,却难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寄

人篱下的感觉同样不好受。王雪作为

“穷二代”家庭的孩子,大学学的是英美

文学,一心想出国的她,因经济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开始了“先挣钱后出国”

的“曲线救国”之路。当初王雪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顺利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

但在北漂时与一位流浪艺术家的一场失败的恋爱,让她认识到“学生的美好理想在

残酷的商业社会现实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甚至根本就是一个笑话。”离开“阳光丽

人”后,她作了盛春市体育局陈立新处长的情人。后因陈立新“金屋藏娇”败露,王

雪被陈的老婆当街扒光衣服撕打羞辱,后来她与陈断绝关系,加入了保健品传销的

行列。“生存还是毁灭,对我来说已根本不是个问题。”王雪的变化出乎蒋黎明的意

料之外,一个八年前带着青春梦想的温柔女孩子来胜春闯荡,八年后却变得如同一

把锋利的刀,如果你靠她太近,稍不留神就会被她划伤,而她自己更是从内到外都

已伤痕累累。

在这个小说中,作者用力最多的地方,则为爱美这个人物。在她身上倾注了作

者更多的感情。寄予了美、善、真、爱怜、同情、惋惜和希望。

小青的死,看似是一起普通的车祸,但她死亡的背后却牵涉到当地香楠市公安

局长兼政法委书记周强东和香楠黑恶势力的恩怨纠葛,具有复杂深广的政治社会

因子。小青是无故的,但小青的死具有偶然中的必然性。因为她是周强东的情妇

爱美的闺蜜。而周强东又与高层个别领导的腐败、和社会灰色地带的黑恶势力纠

缠在一起。因此,小青的不得善终死于非命,自然就少不了与罪恶之间的内在关

联。周强东作风彪悍勇猛,对于香楠的那些地痞流氓如同猫对老鼠一样有着极大

的震慑力。但周强东是个典型的“多面人”。他在上司面前又表现得毕恭毕敬,奴

颜婢膝,惟命是从。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又表现得痞性十足,在当地是有名的“三

好干部”(好烟、好酒、好女人)。因此,他利用职权便利“保护”爱美“青美酒吧”的意

图,就是要把年轻漂亮的爱美据为己有,做自己的情妇。就是在这个喜怒无常、性

格极端不稳定的周局长身上,爱美感受到了政治的诡异无常和人心的险恶,她越来

越强烈地从周强东那里嗅到了死亡的威胁正在一步步靠近。她想到了离开,离开

这个危险的人。但离开又谈何容易。最后周强东在别人的追杀中仓惶出逃,而爱

美的闺蜜小青却成了这个事件的牺牲品。小青的死亡带给爱美的打击是致命的。

爱美因此严重烧伤,精神分裂,住进了香楠精神病院。给她带来的是漫长的身体康

复之路,还有同样漫长的精神救赎和回归之途。而小说的主人公蒋黎明能做的,只

能是帮助爱美去完成她的精神救赎和精神回归。希望是有的,但确实很遥远。作

者通过小青的非正常死亡和爱美的精神崩溃,将批判的锋芒直指社会结构内部,把

最终通向“罪与罚”的尖锐诘问和深入思考留给那些挣扎在底层的灵魂。

余以为《携带者》的最大亮点正在于在商业大潮中,作者借助于小说人物的人

生轨迹巧妙地编搭连缀成为一个艺术整体,在充分透视表现人物命运无常、诡异本

质的同时,开掘出社会深层的矛盾和问题。这让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3个应该说

很有代表性的“底层叙事”小说,一个是毕飞宇的《相爱的日子》,一个是方方的《涂

自强的个人悲伤》,一个是迟子健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它们都是写底层小人物

命运的佳作。《相爱的日子》里的青年人最终却不约而同地放弃了爱情,选择了更为

实际更物质的婚姻。在资本逻辑主宰一切的坚硬现实面前,他们无奈地向爱告

别。《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揭示了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现实。底层年轻人不论付出

多少艰辛的努力,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渠道已经被堵死,因此,涂自强的个人奋斗

只能以悲剧的命运收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作者通过一起矿难事件背后的真相,

她才意识到自己的痛苦算不了什么,蒋百嫂的痛苦,普通百姓的痛苦才是值得书写

的。这些小说发表后之所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主要是它们揭示了在传统

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资本轴心原则的霸道让生存在底层的社会边缘人无任何尊

严可谈。它让我们思考,在这个时代,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记得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里开篇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

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

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

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让我们震惊于这样的社会现实

所掩盖的底层人物的非理性存在,它提醒我们的社会治理者,无论如何,这样的作

品的大量出现,都有着一种不应该被轻易忽略的社会学原因。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以降理性精神与人本主义思潮,它们相互激荡,相互影响,

构成了20至21世纪人生哲学的美丽景观。人的本质是什么?是意志、欲望、情

感?还是理性?人如何认识自我?在这个欲望翻滚的时代,拷问着尘世中每个人

的灵魂。

人应该是“向死而在”的。看一个人如何对待死亡应该是反观他人生成败的最

佳视角。我把人生态度分成两类,从摇篮里看人生、从坟墓里看人生。“活着体验死

亡是救心的必由之路。”如何面对死,在死亡面前应该做什么?未知死,焉知生?

这个在哲学上亘古的命题,我们常人真的做不好。你看蒋黎明吧,生命警戒一解

除,他又忙不迭地奔赴另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战场。灵魂的救赎是否可能?在这

个欲望尘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

(《携带者》,林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