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87
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 AMI AMI 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 MD PhD FACC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 中中中 ,一,, 201 0-12-25

description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 MD , PhD , FACC. 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河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郑州, 2010-12-25. 急性心肌梗死( AMI ) 发病急,死亡率高, 全国每年死亡 260 万 是威胁国人生命的主要杀手. 发病机制明确:. 冠状动脉 急性闭塞 (血栓性). 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首选:冠脉再通治疗 急诊介入(支架) 或药物溶血栓. 目的: 尽快开通梗死相关冠脉 恢复心肌组织再灌注. 冠脉开通供血=心肌组织灌注?.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Page 1: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中药通心络防治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AMI 无再流研无再流研究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 MD , PhD , FACC

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河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郑州, 2010-12-25

Page 2: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 AMI ) 发病急,死亡率高, 全国每年死亡 260 万 是威胁国人生命的主要杀手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栓性)

心肌坏死

发病机制明确:

Page 3: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首选:冠脉再通治疗 急诊介入(支架) 或药物溶血栓

目的: 尽快开通梗死相关冠脉 恢复心肌组织再灌注

Page 4: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冠脉开通供血=心肌组织灌注?冠脉开通供血=心肌组织灌注?

微血管灌注

大血管开通

NO !

Page 5: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AMI 冠脉再通

心肌组织无再流

PCI

溶栓治疗

严重心肌损害

进行性的左室扩张

充血性心力衰竭等circulation,1999.100:

451-456

心肌组织无灌注(无再流现象):AMI 冠脉再通治疗的主要难点

37%

病死率增加 5 - 10 倍死亡率( 5 %)难降的原因

Page 6: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CardiomyocyteCardiomyocyte

微栓子栓塞微血管痉挛

微血管结构完整性破坏再灌注损伤

核心机制不清

心肌无再流心肌无再流

??

心肌组织无再流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心肌组织无再流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Refflemann, Heart, 2002

Page 7: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防止冠脉微血管栓塞 ( 研究结果阴性 )

防治微血管的血栓形成和栓塞 ( 易出血 )

防治微血管痉挛 ( 疗效不确切 )

远端保护远端保护装置装置

血小板Ⅱ血小板Ⅱa/Ⅲba/Ⅲb 受受体拮抗剂体拮抗剂

血管扩张血管扩张剂剂

预防 AMI 心肌无再流的主要措施

然而尚无理想治疗的方法

Page 8: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我们推断:心肌无再流的核心机制我们推断:心肌无再流的核心机制?? ———微血管内皮功能及结构的破坏———微血管内皮功能及结构的破坏

• 微血管是心肌灌注唯一通道微血管是心肌灌注唯一通道 由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由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 无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肿胀 突出甚至脱落• LangendorffLangendorff 装置用生理盐水装置用生理盐水 灌注的心脏也可出现无再流灌注的心脏也可出现无再流• 说明血细胞不是无再流现象说明血细胞不是无再流现象 产生所必须产生所必须

??

Page 9: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的基本药理作用:通心络的基本药理作用: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补益心气,人参为君

芳香通窍,降香、冰片为使

标本兼

臣水蛭 佐土元

臣全蝎 佐蝉蜕蜈蚣

益气通络,解痉止痛益气通络,解痉止痛

降脂抗

凝促进血

流 活血通

络 增加血

供解除痉

挛搜风入

Page 10: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我们假设我们假设((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

1.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产生无再流的

核心机制

2. 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结构才是防治无再流的关键

3. 通心络:有改善内皮功能基本药理作用,就可能保护微血管,防治心肌无再流。

Page 11: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研究设计原则• 应用现代研究方法评价中药效果• 建立猪 AMI- 再灌注模型• 预给通心络(口服) 3 天• 和已知现代西药对比• 应用国际公认的研究方法评价效果• 在活体和病理两方面取证• 从大体到分子水平多层面多评价指标• 力求获得效果和机制铁定证据• 给通心络一个明确结论

Page 12: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研究重点内容

• 明确通心络的效果:• 改善内皮功能• 保护心肌微血管功能和结构• 防治心肌无再流•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改善心肌梗死预后

• 探索其疗效机制

Page 13: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模型对照组小剂量组 (0.05g/d·Kg)×3d中剂量组 (0.2g/d·Kg)×3d大剂量组 (0.5g/d·Kg)×3d假手术组

冠脉结扎 3小时,再灌注 1小时

AMI 前

AMI 3 小时

再灌注 1小时

正常区

再灌注区

无再流区

ELISA Western blot Real-time PCR

HE 染色比色法

Page 15: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防治 AMI 心肌无再流真有作为?

多项实验与临床研究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血管痉挛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灌注,抑制心室重构

Page 16: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重要研究基础重要研究基础

Page 17: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保护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结构通心络保护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结构

兔 AMI 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兔AMI 晚期再灌注时,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明显受损

兔AMI 晚期再灌注时,伴随MI面积增大和心肌灶性出血增加

通心络对 AMI 晚期再灌注时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Page 18: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对通心络对血浆NO的影响

123.98

90.9977.42

0

40

80

120

160

NO

2-/N

O3-

(um

ol/L

)

AMI前 AMI2h小时 再灌注2小时 时间

不同药物对AMI缺血再灌注前后血清NO影响

假手术组 I -R组 通心络卡维地洛 缬沙坦 +阿司匹林 抵克力得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 , 张健 等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 2006; 22(7): 1366-1369

Page 19: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各组血浆ET( pg/ml)的变化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缺血前 缺血后 2h 再灌注 2h

假手术组对照组

通心络组卡维地洛组缬沙坦组抵克力得组

Page 20: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各组血 CEC 的对比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3.73

14.21

5.83

12.74

10.73

21.48

0

10

20

30

CE

C计数

(/m

l )

AMI后2小时CEC

不同药物对AMI后CEC计数影响

假手术组 I - R组 通心络卡维地洛 缬沙坦 +阿司匹林 抵克力得

杨跃进 , 张健 等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 2006; 22(7): 1366-1369

Page 21: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各组光镜下循环内皮细胞形态数量

• 假手术组 • 对照组

Page 22: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各组光镜下循环内皮细胞形态数量

• 通心络组 • 卡维地络组

Page 23: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各组光镜下循环内皮细胞形态数量

• 缬沙坦组:• 多形循环内皮细胞

• 抵克力得组:• 成团循环内皮细胞

Page 24: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各组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各组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24.86

14.24

17.69

62.5

12.5

68.75

0

20

40

60

80%

心肌梗死面积 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

不同药物对AMI后梗死面积和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的影响

假手术组 I -R组 通心络卡维地洛 缬沙坦 +阿司匹林 抵克力得

杨跃进 , 张健 等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 2006; 22(7): 1366-1369

Page 25: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重要研究结果

Page 26: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增加冠脉血流量冠脉血流量

CBV变化

05

10152025303540

AMI 前 再灌注即刻 60mi n再灌后

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腺苷组地尔硫卓组尼可地尔组

Page 27: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LA ANR LA ANR NA 对照组 8 22±3 78.5±4.4 23±2 82.3±1.9 98.5±1.4

小剂量组 8 23±2 72.5±1.8 22±4 80.8±4.3 99.2±0.8

中剂量组 8 23±2 41.1±1.3 #☆ 23±3 42.4±3.1#☆ 90.2±4.4﹡Δ

大剂量组 8 22±3 24.1±1.9 #☆▲ 22±3 25.0±4.2#☆▲ 81.2±8.8﹡Δ▲

腺苷组 8 23±2 21.5±1.8 #☆▲ 22±4 20.8±4.3#☆▲ 75.2±8.8 #☆▲

地尔硫卓组 8 22±7 20.6±1.5 #☆▲ 23±4 19.8±1.3#☆▲ 97.8±1.9

尼可地尔 8 22±3 26.7±2.5#☆▲ 23±3 27.8±2.1#☆▲ 80.2±2.26﹡Δ▲

组别 例数 MCE 病理染色

与对照组相比 : ﹡P<0.05 ; # P<0.01 ;与小剂量组相比 : ΔP<0.05, ☆ P<0.01 ;与中剂量组相比 : ▲ P<0.05。 LA、 ANR和 NA分别代表结扎区心肌范围、无再流心肌范围和坏死心肌范围,详见正文。

通心络缩小心肌无再流和梗死范围通心络缩小心肌无再流和梗死范围

Page 28: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病理染色所测无再流区范围病理染色所测无再流区范围

对照组

小剂量组

Page 29: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病理染色所测无再流区范围病理染色所测无再流区范围

中剂量组

大剂量组

Page 30: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病理染色所测无再流区范围病理染色所测无再流区范围

腺苷组

地尔硫卓组

Page 31: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NO血清 水平

01020304050607080

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腺苷组地尔硫卓组尼可地尔组

通心络增加通心络增加血清血清 NONO水平水平

Page 32: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增加心肌组织增加心肌组织 cNOScNOS活性和 mRNAmRNA表达表达

cNOS活性

00. 20. 40. 60. 8

11. 21. 41. 6

正常区 再流区 无再流区

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腺苷组地尔硫卓组尼可地尔组

cNOS mRNA表达变化

00. 20. 40. 60. 8

11. 21. 41. 6

正常区 再流区 无再流区

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腺苷组地尔硫卓组尼可地尔组

Page 33: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降低心肌组织降低心肌组织 iNOSiNOS活性和 mRNAmRNA表表达达

i NOS活性

0

0. 20. 4

0. 60. 8

11. 2

1. 4

正常区 再流区 无再流区

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腺苷组地尔硫卓组尼可地尔组

i NOS mRNA表达变化

0

0. 2

0. 4

0. 6

0. 8

1

1. 2

正常区 再流区 无再流区

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腺苷组地尔硫卓组尼可地尔组

Page 34: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降低血通心络降低血 ET-1ET-1水平水平

ET 1各时间点的血浆 - 水平

0

50

100

150

200

AMI前 AMI 5 mi n AMI 3 h 5mi n再灌后 1 h再灌后

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腺苷组地尔硫卓组尼可地尔组

Page 35: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降低心肌组织降低心肌组织 ET-1ET-1和和 mRNAmRNA的的表达表达

ET 1各区 -

0

20

40

60

80

100

120

正常区 再流区 无再流区

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腺苷组地尔硫卓组尼可地尔组

ET mRNA

0

0. 5

1

1. 5

2

正常区 再流区 无再流区

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腺苷组地尔硫卓组尼可地尔组

Page 36: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 循环内皮细胞( CEC) --- 光镜

• 心肌出血率 -- 光镜• 超微结构观察 –透射电镜

光镜电镜观察

Page 37: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降低降低 CECCEC计数及心肌小灶性出血计数及心肌小灶性出血率率

组别 例数 CEC 计 数(个 /mm3)

心 肌 出 血 发生 率(%)假手术组 8 4.132.52 6.25

对照组 8 14.217.77∆∆ 62.5∆∆

小剂量组 8 12.334.62∆∆ 59.7∆∆

中剂量组 8 13.546.71∆∆ 60.3∆∆

大剂量组 8 5.433.63▲ 30.0∆∆▲▲

腺苷组

地尔硫卓组

8

8

6.746.33▲

15.488.48∆∆

25.2∆∆▲▲

63.4∆∆

Page 38: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血循环内皮细胞血循环内皮细胞

假手术组: CEC 很少 对照组:CEC 很多

中剂量TXL组: CEC仍很多 大剂量TXL组: CEC显著减少

Page 39: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血循环内皮细胞血循环内皮细胞

腺苷组: CEC 显著减少 地尔硫卓组: CEC 很多

尼可地尔组: CEC显著减少

Page 40: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光镜下心肌微血管出血 光镜下心肌微血管出血

假手术组:无明显出血和充血 对照组:显著的出血和充血

中剂量TXL组:出血和充血仍很显著 大剂量TXL组:出血和充血明显减少

Page 41: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光镜下心肌微血管出血光镜下心肌微血管出血

腺苷组:出血和充血明显减少 地尔硫卓组:显著的出血和充血

尼可地尔组:出血和充血明显减少

Page 42: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对照组正常区毛细血管内皮结构完整。

Page 43: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对照组无再流区毛细血管基膜不完整,内皮细胞内细胞器减少,部分内皮细胞崩解。

Page 44: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对照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突向管腔。

Page 45: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中剂量通心络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Page 46: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大剂量通心络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未见异常。

Page 47: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地尔硫卓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Page 48: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腺苷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未见异常。

Page 49: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尼可地尔组再流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未见异常。

Page 50: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增加微血管内皮结构蛋白通心络增加微血管内皮结构蛋白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38.69

35.6737.99

38.85

21.8

19.89

28.9129.63

13.04

11.58

17.4222.26

0

10

20

30

40%

正常区 再灌注区 无再流区

通心络对AMI缺血再灌注后内皮细胞间连接蛋白VE-cadherin水平的影响

假手术组 对照组 小剂量 中剂量 大剂量

Page 51: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增加心肌组织 VE-cadherin含量

A :假手术组; B :正常区; C :再灌注区; D :无再流区

与正常区相比: #P<0.05 , ##P<0.01与对照组相比 : *P<0.05 , **P<0.01

Page 52: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超微粉通心络超微粉

超微粉技术 ( 细胞级微粉碎技术 ) : 是一种纯物理过程 打破动、植物类药材细胞膜(壁) 药粉粒径达到 5-10μm 明显提高药材疗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Page 53: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无再流范围:通心络超微粉小剂量有效无再流范围:通心络超微粉小剂量有效

78.5

43.4

25.2 24

0

20

40

60

80%

对照组 小剂量 中剂量 大剂量

( ) AMI通心络 超微粉剂 对猪 再灌注后(MCE)心肌无再流范围的影响

%结扎区心肌范围 %无再流区心肌范围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赵京林等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6; 26(1): 49-53.

Page 54: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心梗范围:通心络超微粉小剂量有效心梗范围:通心络超微粉小剂量有效

82.3

98.5

44.6

89.8

25.7

80.2

24.9

79.9

0

20

40

60

80

100%

对照组 小剂量 中剂量 大剂量

通心络(超微粉剂)对猪AMI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范围和坏死范围的影响(病理)

%结扎区心肌范围 %无再流区心肌范围 %心肌坏死范围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赵京林等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6; 26(1): 49-53.

Page 55: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降低血清 sP-selectin水平

通心络降低血清 sICAM-1含量

与假手术组相比: #P<0.05 , ##P<0.01与对照组相比 : *P<0.05 , **P<0.01

Page 56: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抗炎效果明确(心肌 HE染色)

模型组再灌注区 (40×10) 模型组无再流区 (40×10)

假手术组 (40×10)

Page 57: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小剂量组再灌注区 (40×10)

小剂量组无再流区 (40×10)

中剂量组再灌注区 (40×10) 中剂量组无再流区 (40×10)

Page 58: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大剂量组再灌注区 (40×10)

大剂量组无再流区 (40×10)

Page 59: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小结小结

猪 AMI 缺血再灌注模型(预给药通心络 3天):• 有效防治心肌无再流,缩小梗死面积• 减轻炎症反应 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抑制内皮细胞连接蛋白的降解

通心络:能够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通心络:能够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 预防心肌无再流,缩小梗死面积 预防心肌无再流,缩小梗死面积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Page 60: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后续机制研究和发现

Page 61: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防治无再流机制研究

赵京林等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5. 10: 345-350

Page 62: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NOS抑制剂抵消通心络减少心肌梗死和无再流面积

Page 63: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NOS 抑制剂抵消通心络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

Page 64: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L-Arg+O2L-Arg+O2

NONO

reduced coenzyme Ⅱreduced coenzyme Ⅱ

eNOSeNOSPhosphorylationPhosphorylationProtein contentProtein content

L-NNAL-NNA

No-reflowNo-reflow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poptosisApoptosisinflammationinflammation

通心络增高通心络增高 eNOSeNOS 活性的机制活性的机制 和信号调节? 和信号调节?

PI3K/AktPI3K/Akt

PKAPKA

TXL, Statins, IPCTXL, Statins, IPC

H-89H-89??

Page 65: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通心络预给药通心络预给药 1hr1hr缩小心肌无再流和缩小心肌无再流和梗死面积梗死面积

Page 66: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结论结论

猪猪 AMIAMI 前前 11 小时,单次低负荷量通心络口服,小时,单次低负荷量通心络口服,能够:能够:同样减小心肌无复流和心肌梗死面积同样减小心肌无复流和心肌梗死面积疗效优于辛伐他汀,不次于缺血预适应疗效优于辛伐他汀,不次于缺血预适应

机制和通路:机制和通路:– 激活激活 PKAPKA 通路通路– 增加增加 Ser1179 p-eNOS Ser1179 p-eNOS 和 和 Ser635 p-eNOSSer635 p-eNOS 磷酸化磷酸化– 减轻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反应

Page 67: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Page 68: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临床研究(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多中心,随机, 双盲,安慰剂对照) 双盲,安慰剂对照)

• AMIAMI 患者急诊患者急诊 PCIPCI 前急性给通心络:前急性给通心络:

(与阿司匹林和波力维一起)(与阿司匹林和波力维一起)

– 明显减轻急诊明显减轻急诊 PCIPCI 术后心肌无再流术后心肌无再流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 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功能

Page 69: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样本量确定样本量确定 MCE检测AMI再灌注后无再流发生率为 39.7%

预计经通心络(超微粉剂)治疗, AMI再灌注治疗后无再流发生率为 19%

统计学显著性水平0.05,把握度80%90% 每组所需例数为 96例, 2组共需例数192例 考虑病例脱落及随机块长度,需入选 252例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Page 70: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研究流程示意图研究流程示意图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Page 71: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疗效评价疗效评价 主要疗效评价

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无再流发生率 无再流及梗死面积变化

次要疗效评价AMI再灌注治疗后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近远期变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Page 72: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基线人口统计学指标均衡性检验基线人口统计学指标均衡性检验指标 试验组( n=108 ) 对照组( n=111 ) P值

年龄 58.49 ±10.58 57.61 ±11.22 0.5522

男性比例 92 ( 85.2%) 96 ( 86.5%) 0.7824

ST段抬高幅度(筛选期) 0.35 mm ±0.18 mm 0.33 mm ±0.19 mm 0.4045

Killip 分级 I级 100 ( 92.6%) 101 ( 91.0%) Fisher 0.3996

II级 7 (6.9%) 6 (5.4%)

III级 0 (0.0%) 3 (2.7%)

IV级 1 (0.9%) 1 (0.9%)

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 5.07 h ±2.72 h 5.17 h ±3.75 h 0.8385

TIMI 血流分级(介入前) 0.70 ±1.21 0.58 ±1.05 0.4066

TIMI 血流分级(介入后) 2.77 ±0.59 2.82 ±0.51 0.4908

Page 73: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结果:结果:通心络降低通心络降低 STST段抬高幅度段抬高幅度

指标 试验组 对照组 统计量 p值

ST段抬高幅度(介入前)

0.35 ±0.18 0.33 ±0.19 0.8352 0.4045

再灌注 1 小时 0.16 ±0.12 0.18 ±0.15 -0.8554 0.3933

再灌注 2 小时 0.14 ±0.11 0.15 ±0.14 -0.9045 0.3668

再灌注 6 小时 0.13 ±0.12 0.15 ±0.15 -1.4398 0.1514

再灌注 12 小时 0.11 ±0.11 0.15 ±0.15 -1.9222 0.0560

再灌注 24 小时 0.08 ±0.09 0.12 ±0.13 -3.2090 0.0016

Page 74: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结果:结果:通心络降低通心络降低 STST段抬高幅度段抬高幅度

P=0.0016

P=0.0560P=0.1514

P=0.3668P=0.3933

P=0.4045

Page 75: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结果:结果:通心络加快基线通心络加快基线 STST段回落段回落

- 0. 3

-0. 25

-0. 2

-0. 15

-0. 1

-0. 05

0

PCI 1小时 PCI 2小时 PCI 6小时 PCI 12小时 PCI 24小时

不同时间点

STMV

段抬高幅度相对基线的变化值(

试验组 对照组

P=0.0021P=0.0394P=0.1075

P=0.1080

P=0.0158

Page 76: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结果:结果:通心络降低心电图无再流发生率通心络降低心电图无再流发生率

指标 试验组 n=108 对照组 n=111 统计量 p值

再灌注 1h 63 ( 58.33) 65 ( 58.56) 0.0011 0.9730

再灌注 2h 50 ( 46.30) 56 ( 50.45) 0.3784 0.5385

再灌注 12h 54 ( 50.00) 64 ( 57.66) 1.2929 0.2555

再灌注 24h 37 ( 34.26) 60 ( 54.05) 8.7583 0.0031

无再流判定标准; 1h 、 2h <=50% , 12h.24h<=75%

Page 77: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结果:结果:核素核素 1717 节段心肌分区节段心肌分区

Page 78: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结果:结果:通心络降低核素通心络降低核素 1717 节段心肌节段心肌充盈指数充盈指数

指标 试验组 对照组 统计量 p值

心肌充盈评分指数(7 天 )

0.61 ±0.40 0.76 ±0.42 -2.5715 0.0109

心肌充盈评分指数(180 天 )

0.51 ±0.42 0.66 ±0.43 -2.5507 0.0115

Page 79: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 7 )心肌充盈评分指数 天 ( 180 )心肌充盈评分指数 天

试验组对照组

0.61

0.76

0.51

0.66

P=0.0109 P=0.0115

结果:结果:通心络降低核素通心络降低核素 1717 节段心肌节段心肌充盈指数充盈指数

Page 80: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结果:结果:通心络增加声学造影心肌血流灌通心络增加声学造影心肌血流灌注注

指标 试验组 n=20 对照组 n=21 统计量 p值

心肌血流灌注值(PCI后 7 天 )

1.57 ±1.83 1.77 ±1.58 -0.3313 0.7422

心肌血流灌注值(PCI后 180 天 )

3.65 ±3.02 1.87 ±2.30 2.1316 0.0394

Page 81: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结果:结果:通心络增加再灌注后声学造影通心络增加再灌注后声学造影 心肌血流灌注值心肌血流灌注值

180d180d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P<0.05)

3.65

1.571.871.766

7d 180d治疗组 对照组

Page 82: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82

第 7天

第 180

心肌声学造影自身前后对照

超声室壁运动异常节段评分

P< 0.01

PCI术后 180天

结果:结果:通心络改善再灌注后心功能通心络改善再灌注后心功能

0.28

0.44

0

0.1

.20

0.3

0.4

0.5

治疗组 照组对治疗组 对照组

Page 83: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结论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中药通心络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中药通心络降低降低 AMIAMI 患者患者 PCIPCI 术后无再流发生率术后无再流发生率缩小无再流面积缩小无再流面积显著改善显著改善 AMIAMI 后心脏功能后心脏功能长期使用通心络具有充分的安全性长期使用通心络具有充分的安全性

Page 84: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973 子课题: 1项 通络方药对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完整性通络方药对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完整性 及心肌组织保护作用及心肌组织保护作用研究(研究( 2005CB5233032005CB5233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 项 中药通心络对犬急性心梗再灌注后微循环保护和

机制的研究( 90209038 ) 内皮间连接在心肌无再流中的作用及通心络的干预

机制研究 (30572439)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1项

KATP 与兔急性心梗再灌注后微循环损伤及通心络干预( 7042044 )

首发基金: 1项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和微血管的损伤及

中药通心络保护作用的研究( 2002-3072 )

申请基金项目

Page 85: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意义

• 本研究应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探索了中

药通心络对 AMI 再灌注后无再流的影响和机制,初

步证明了其效果

•对于该中药现代化、走出国门(国际化)将有

重要的学术和临床应用意义,亦符合我国中医现代

化的方向。

Page 86: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

意义

•本研究:

为中医络病理论的形成和创立提供

了实验基础

也为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 AMI做了

有益的探索

Page 87: 中药通心络防治 AMI 无再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