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 》 ( 试行稿 ) 

45
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 《》 试试试2006 试 8 试

description

《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 》 ( 试行稿 ) . 2006 年 8 月. 一、课程定位 二、课程理念 三、课程目标 四、内容与要求 五、实施意见. 一、课程定位. 物理学 中学物理课程 中学物理教育. 物理学. 物理学是以物质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基本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重要学科。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促进了许多相关学科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学物理课程.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 》 ( 试行稿 )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 

2006 年 8 月

一、课程定位二、课程理念三、课程目标四、内容与要求五、实施意见

一、课程定位

1.物理学

2.中学物理课程

3.中学物理教育

1. 物理学

• 物理学是以物质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基本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重要学科。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促进了许多相关学科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 中学物理课程

• 中学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过程和方法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的基础性自然科学课程,是中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学物理教育

( 1 )求知功能

( 2 )应用功能

( 3 )教育功能

( 4 )发展功能

( 1 )求知功能• 物理学及其课程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和完备

的实验方法,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 2 )应用功能• 物理学及其课程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

系十分紧密,它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和实现责业理想的基础。

( 3 )教育功能• 物理学及其课程蕴涵深邃的思想和哲理,

在形成人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品质和科学素养方面都能发挥显著作用。

( 4 )发展功能• 物理学及其课程自身的发展就是不断开拓

进取、求真创新的过程,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课程理念

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理念 1理念 2理念 3

理念 4理念 5理念 6

理念 1 :注重提高基本科学素养,使学生终生受益。物理课程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使他们不仅掌握物理知识,还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理念 2 :推动学习方式转变,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物理课程必须倡导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理念 3 :重视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科学和人文的自然融合。物理学科必须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反映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广泛联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还应当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可能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发展观。

理念 4 :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习的选择性。

物理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层次化、多元化发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必需的和可选择的物理课程。

理念 5 :改进学习训练,完善学习评价。

改进学习训练的目标、内容、形式;注重学习评价的多元性、全面性、激励性、发展性,使学习训练和学习评价在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正确作用。

理念 6 :构筑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物理课程必须与信息技术整合,构筑信息技术平台,建立数字化信息系统( Digital Infor

mation System, 简称 DIS )实验室;充分运用教学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增强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目标

1.总目标

2.阶段目标2a. 初中阶段目标2b. 高中阶段目标

3.学习水平界定

1. 总目标让学生获得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具有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

2b. 高中阶段课程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 2 )过程与方法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知识与技能① 理解物理概念,掌握和应用基本的物理规律,能

表述和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② 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合理安排实验

步骤,组装和调试实验设备,正确完成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撰写较完整的实验报告;并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排除简单的故障。

③ 知道物理学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④ 能有效的进行阅读、倾听、书写、思维和论述等活动;能以多种方式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动与他人开展交流。

( 2 )过程与方法① 能适当运用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

方法,寻求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正确途径。② 能主动提出适合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搜

集事实和证据,实施探究计划;能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探究计划,较完整表达探究结果。

③ 能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从广泛的信息渠道搜集、选择、加工、应用有关物理的各类信息;能通过总结与反思,主动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④ 能感受直觉、假说和反馈控制等方法;认识猜想和建模等方法;初步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和数学方法。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 领悟物质结构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形成

对物质、运动和能量较完整、较深入的认识、树立辩证唯物观点。

② 感悟质疑、求真、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能够注意识别科学与伪科学,懂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③ 形成认真、踏实、多思、好问的学风;既能独立进行自主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善于与他人合作。

3. 学习水平的界定( 1 )知识与技能

( 2 )过程与方法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象概念规律:实验:

感受、认识、运用

体验、感悟、形成

初步学会、学会、设计知道、理解、掌握、应用

• 知道( A):识别和记忆学习内容,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

• 理解( B) :初步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一般认识。

• 掌握( C) :以某一学习的内容为重点,联系其他相关内容,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是对知识较深入的认识。

• 应用( D) :以某一学习的内容为重点,综合其他相关内容,解决新情景下的简单物理问题,是对知识较系统的认识。

现象概念规律

• 初步学会( A) :根据实验目的,按照具体的实验步骤,正确使用给定的器材,完成观察、测量等实验任务。

• 学会( B) :根据实验目的,参照简要的实验步骤,合理的选择实验器材,独立完成观察、测量、验证和探究等实验任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 设计( C) :根据学习的需要,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或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改进实验方案。

实验

• 感受:感觉和接受相关的过程与方法,其他行为动词还有注意、关注、感到等。

• 认识:认得和区别相关的过程与方法,其他行为动词还有经历、描述、明白、表达等。

• 运用:选择和采用相关的过程与方法,其他行为动词还有解释、交流、发现等。

过程与方法

• 体验:萌发和体会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他行为动词还有感觉、感触、了解等。

• 感悟:感知和领悟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他行为动词还有领略、激发、懂得等。

• 形成:树立和具有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他行为动词还有区别、养成、建立、提高、增强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内容框架• 基础型课程(表一、表二、表三、表四、表五)

• 拓展型课程Ⅰ(表一、表二、表三)

• 拓展型课程Ⅱ- 1• 拓展型课程Ⅱ- 2• 拓展型课程Ⅱ- 3• “活动建议及说明”举例

四、内容与要求

课程类型 修习方式 课时分配 年段按排基础型课程 必修 136课时

高一、高二拓展型课程Ⅰ 选修 68课时

拓展型课程Ⅱ

Ⅱ-1 选修 16课时

高三Ⅱ-2任选其一 8课时

Ⅱ-3

*拓展型课程 选修 8课时 高中

综合复习 选修 32课时 高三

内容框架

基础型课程

内容 学习水平 内容 学习

水平

质点 物理模型 B 力的分解 B

路程 位移 B 共点力的合成 B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B 牛顿第一定律 B

加速度 B 牛顿第二定律 C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 牛顿第三定律 B

自由落体运动 B 国际单位制 A

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A 牛顿对科学的贡献 A

形变 弹力 A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A

力的合成 B 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 A

表一

基础型课程内容 学习

水平 内容 学习水平

匀速圆周运动 B 振幅 周期 频率 B

线速度 角速度 周期 B 机械波的形成 A

功 功率 B 横波 横波图像 B

动能 B 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 B

重力势能 B 分子 阿伏伽德罗常数 A

弹性势能 A 分子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A

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A 气体的状态参量 A

机械能守恒定律 C 等温变化 玻意耳定律 B

振动 A 等容变化 查理定律 B

表二

基础型课程表三

内容 学习水平 内容 学习

水平热力学温度 A 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C

分子的动能、势能 内能 A 多用表的使用 B

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B 简单的逻辑电路 A

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A 简单的模块式电路 A

电量 基元电荷 A 电功 电功率 B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B 电能的利用 A

电场 A 磁场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A

电场强度 电场线 B 左手定则 B

静电的利用和防范 A 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B

基础型课程表四

内容 学习水平 内容 学习

水平直流电动机 A 原子核的组成 A

电磁感应现象 A 重核的裂变 链式反应 A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B 核能的应用 核电站 A

右手定则 B 我国核工业的发展 A

电磁场 A 万有引力定律 B

电磁波及其应用 A 宇宙的基本结构 A

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科学贡献 A 天体演化 A

原子的核式结构 A DIS(数字化信息系统) B

物质的放射性 A

学生实验 学习水平 学生实验 学习

水平

用 DIS测定位移和速度 B用 DIS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B

用 DIS测定加速度 B用多用表测电阻、电流和电压 C

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B设计、组装简单的模块式电路 B

用 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系,加度度与质量的关系 C

用 DIS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感应强度 B

用 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C 测定直流电动机的效率 B

用单分子油膜估测分子的大小 B 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B

基础型课程表五

内容 学习水平 内容 学习

水平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C 第一宇宙速度 B

竖直上抛运动 B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D

滑动摩擦力 B 简谐运动 B

静摩擦力 A 单摆及其振动周期 B

力矩 B 纵波 A

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 B 波的叠加 A

牛顿定律的应用 D 波的干涉 波的衍射 A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B 固体的微观结构 A

圆周运动的应用 C 液体的微观结构 A

拓展型课程Ⅰ表一

拓展型课程Ⅰ表二

内容 学习水平 内容 学习

水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C 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换 B

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B 安培力 B

匀强电场 B 楞次定律 B

电势能 B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C

电势 电势差 B 光的干涉 光的衍射 I B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 B 光的电磁说 A

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应用 C 光电效应 光子说 A

电动势 A 对光本性的认识过程 A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D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B

串联电池组 B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B

学生实验 学习水平 学生实验 学习

水平

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B

用 DIS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

内阻C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B研究磁通量变化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C

观察水波的干涉现象 B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 B

用 DIS描绘电场的等势线 B

拓展型课程Ⅰ表三

内容 学习水平 内容 学习

水平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B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 B

平抛运动 C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 D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C

拓展型课程Ⅱ- 1 (共同专题)

学生实验 学习水平 学生实验 学习

水平

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B

用 DIS研究回路中感应电动

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快慢的关系

B

内容 学习水平 内容 学习

水平

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 B 洛伦兹力 B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C实验:用 DIS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B

内容 学习水平 内容 学习

水平人造地球卫星 C 传感器及其应用 B

光的折射 B 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B

交流电 变压器 B

拓展型课程Ⅱ- 2 (选学专题)

拓展型课程Ⅱ- 3 (选学专题)

“活动建议及说明”举例          ——摘自“基础型课程部分”

( 1 )过程与方法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可以通过学生实验“用 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最后归纳出“牛顿第二定律”。

(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牛顿定律”时,可领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 3 )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学习“牛顿定律”时,可以把“牛顿定律与交通”作为专题,让学生在常见的交通现象中发现问题,应用牛顿定律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车辆的起动等。

( 4 )其他“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只限于单个物体,且物体质量和合外力都不发生变化的情况。

五、实施意见1. 教材编写2. 教学过程3. 学习训练4. 学习评价5. 保障措施

1. 教材编写• 落实课程目标:发挥教材对物理教育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 精选教材内容: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中基础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统一与选择、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 整合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时空,改善学习方式,促进物理教学现代化。

• 优化呈现形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适应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2. 教学过程• 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统一性教育与差异性教育、教与学、结果与过程、单向信息交流与综合信息交流、居高临下与平等融洽等关系。

• 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用学习和探究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利用 DIS实时采集,快速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利用网络进行个性化、合作化学习。

• 重视实验教学: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外,应积极开发新的课内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 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来思考身边的物理现象、接触的各类用具和设施以及科学技术的成果。

3. 学习训练• 明确训练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促进终身可持续发展;反馈教 学信息,检验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 完善训练内容:防止把知识、技能作为唯一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要涵盖三维目标。

• 改革训练形式:。改变训练仅限于解答习题、操作实验的状况。训练的项目有观察、阅读、倾听、实验、制作、表达、合作、整理、思维、探究、解题。(详见《标准》P126)

4. 学习评价• 提升评价理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评主体多元化原则。

• 完善评价内容:注意“三个维度”及个性特长的全面评价。• 推进命题改革:要加强对过程、能力和方法的考核;增加新题型和实验题的比例;在考试形式、评价表达上采用多种方式。

• 探索情感评价:探索用量表和评语方式给予描述。• 实施特长评价:研究型课程学习、学科竞赛、等级考试、成果展示等。

• 试行学分管理:学分管理为层次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5. 保障措施• 促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评价机制。• 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支撑,实现教育信息共享。

• 改进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引领物理教师专业发展。

• 促物理教育融入社会,争取公众支持物理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