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57
蜗蜗 外外外 外 (); 蜗蜗外外 , 外外外 , 外外 外外外 外外外外 、。 蜗蜗蜗蜗外外 外外外 外外外外 外外外 、、、 ( 外外外 ) 外外外外 外外外 、、。 2.2 蜗蜗蜗 2.2.1 蜗蜗蜗蜗蜗蜗蜗蜗 蜗蜗蜗蜗蜗蜗蜗蜗蜗 (1) 蜗蜗蜗蜗蜗蜗 蜗蜗蜗蜗

description

2.2 离心泵 2.2.1 离心泵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1) 离心泵的结构 主要结构 :.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离心泵外形:. 离心泵结构示意图. (2) 工作原理 (a) 排出阶段 叶轮旋转 ( 产生离心力,使液体获得能量)→流体流入涡壳 ( 动能→静压能 ) → 流向输出管路。. (b) 吸入阶段 液体自叶轮中心甩向外缘 → 叶轮中心形成低压区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Page 1: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蜗壳(外壳);

叶轮:敞式 , 半蔽式 , 蔽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底阀、滤网、

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2 离心泵2.2.1 离心泵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1) 离心泵的结构

主要结构:

Page 2: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离心泵外形:

Page 3: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 工作原理 (a) 排出阶段 叶轮旋转 ( 产生离心力,使液体获得能量)→流体流入涡壳 ( 动能→静压能 ) → 流向输出管路。

(b) 吸入阶段 液体自叶轮中心甩向外缘 → 叶轮中心形成低压区 →  贮槽液面与泵入口形成压差 → 液体吸入泵内。

气缚现象:泵内未充满液体,气体密度低,产生离心力小,在叶轮中心形成的低压不足以将液体吸上。

说明:离心泵无自吸能力,启动前必须将泵体内充满液体。

离心泵结构示意图

Page 4: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c) 主要部件作用

泵壳:动能→静压能,提高液体压力 , 能量转换装置。

叶轮:把原动机 ( 电机 ) 的机械能,传递给液体,提高液体的 动能和静压能。 叶轮形式:叶轮由 6 ~ 12 片叶片组成。 按叶片两侧有无盖板 : 敞式、半蔽式、蔽式。

叶轮的类型

Page 5: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a)

后盖板

平衡孔

单吸式 双吸式

按吸液方式:单吸式、双吸式。

蔽式叶轮:适用于输送清洁液体

敞式和半蔽式叶轮:流道不易堵塞,适用于输送含有固体颗粒的液体悬浮液,效率低。

单吸式:结构简单,液体从叶轮一侧被吸入。

双吸式:吸液能力大,基本上消除轴向推力。

单吸式与双吸式叶轮

Page 6: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3) 离心泵的性能参数

gHqqWP Vsee

%100P

Pe %100P

gHqV

hmsm /,/ 33

kWW,

小型泵效率, 50~70% ;大型泵效率, 90% 左右。

gWH e 液柱m,

③ 功率:

有效功率 Pe :

轴功率 P :

④ 效率 η :

ePP

① 压头 ( 扬程 )H :

② 流量 qV :

Page 7: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2.2 离心泵的基本方程(1)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及其简化假设

① 简化假设 ( a )叶片数目无限多,且无限薄,严格将流体限定在叶轮流道内; ( b )流体为理想流体,无能量损失;

② 液体质点的运动

圆周运动——液体随叶轮一起旋转,圆周速度为 u ; 切向运动——相对于叶轮的运动,相对速度 w ; 合成运动——流体相对于壳体的运动,绝对速度 c 。

Page 8: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β

ω

αu

cwwc

α β

cr

cu

u液体质点在叶轮内的运动情况

uwc

cos2222 cuucw

各速度之间相互关系: 如何用 β 、 cr 表示 cu ?

u

r

cu

ctg

cosccc u 的圆周分量: ctgcucc ru cos

③ 几何参数 叶片安装角 β—— 相对速度 w 与圆周速度 u 反向延长线间的夹角。 夹角 α—— 绝对速度 c 和圆周速度 u 间的夹角。

sinccc r 的径向分量:

Page 9: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离心泵理想压头方程的推导

c2

w2

u2

cu2

cr2

α2

β2w1

c1

u1

ω

L2

R2

R1

L1

( 2 )离心泵基本方程的推导

g

CC

g

PPH

2

21

2212

列叶轮进、出口截面机械能衡算式,则有:

部分为静压头增量,包括两g

PP

12

g

p

g

cH

g

p

g

c

2

221

21

22

Page 10: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 a ) 离心力产生的压头 Hc

dmRdFc2

RbdRdm 2

22 RRbdRdFc

离心力:

所以

Rb

dFdp c

2

RdRdp 2

此离心力产生的压头变化为:

代入 dFc ,整理得:

离心力作功

Page 11: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

1

2'1

'2

'2

'1

R

R

p

pRdRdppp

2

21

22

'1

'2

g

uu

g

ppH c

)(2

21

22

2

RR

Ru

2

)( 21

22'

1'2

uupp

因此,离心力所产生的压头为:

Page 12: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22

21

22

22

21

21

22

g

cc

g

ww

g

uuH

11121

21

21 cos2 ucucw 又

g

ucuc

g

ucucH uu 1112221122 coscos

离心泵设计中,一般使 α1=90o ,则 cosα1=0 ,故有:

g

uc

g

ucH u 22222 cos

wc

α βcr

cu

u

22222

22

22 cos2 ucucw

( b ) 流道扩大引起的压头增高 Hp

2

22

21

g

wwH p

—— 离心泵基本方程

Page 13: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1

,22

2222 TVq

bD

ctguu

gH

TVBqkH ,基本方程式:

)(泵结构,流量fH

( 3 )离心泵基本方程的讨论

① 离心泵理论流量 qv,T 对理论压头 H∞ 的影响

222, rTV cbDq

22

2222 ;

bgD

ctguB

g

uk

令:

22

,2 bD

qc TV

r

222

22

ctgbD

quc VT

u

一定转速下

Page 14: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② 泵理论压头与叶片弯曲方向的关系

叶片形式:径向,前弯,后弯 902 无关与 TVqH ,

902 增加随 TVqH ,

902 降低随 TVqH ,

β2

α 2

u2

c2w2

α 2

u2

c2w2β

2

α 2

u2

c2w2

β2

(a) (b) (c)

叶片弯曲方向及其速度三角形

径向叶片:

后弯叶片:

前弯叶片:

Page 15: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2.3 离心泵的效率和实际压头 实际压头 < 理论压头

原因:泵内各种能量损失

说明:为获得较高的效率,常用后弯叶片。

前弯叶片:压力头小于动压头,冲击损失大。后弯叶片:压力头大于动压头,冲击损失小。

90

90

qV,T

c

b

a

β 2> 90

β 2 =

β2 <

H∞ 和 qV,T 关系曲线

H∞

Page 16: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① 水力损失

摩擦损失:与流量平方成正比。 冲击损失:与安装角,导向装置有关 , 在设计状态下为零 , 在非设计状态下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 环流损失:与叶片数目和形状等有关 ,几乎与流量无关。

水力效率 ηH

 ② 容积损失 原因:高压区向低压区泄漏, 减少方法:采用蔽式叶轮等。 容积效率 :

理论流量实际流量 /V

(1) 离心泵的效率

泵内液体的泄漏

Page 17: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③  机械损失 原因:摩擦损失 机械效率 ηM

(2) 离心泵的实际压头

离心泵理论压头与实际压头qV,T ,qV

Page 18: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2.4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 1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说明:( a )由厂家提供 标准测定条件: 常压、 20℃清水为工质;( b )曲线与叶轮转数有关,故图中应标明转数。

离心泵典型的特性曲线

曲线曲线曲线

V

V

V

q

qP

qH

Page 19: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封闭启动 ( 关出口阀启动)

目的:防止电机过载,烧坏。

max%92

( e ) η-qV 曲线

设计点:最高效率点,对应的参数值称为最佳工况参数 高效区范围:

( c ) H-qV 曲线

选泵时常用, qV↑ , H↓ ;

( d ) P- qV 曲线

min0 PPqV 时,

选用离心泵,尽可能在高效区内工作。

离心泵典型的特性曲线

Page 20: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FI-03

FI-01

FI-02

离心泵性能曲线测定装置图

( 2 )离心泵性能曲线实验测定

Page 21: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① 测定原理

g

uu

g

ppzzH

2)(

21

2212

12

② 测定数据

数据:不同流量下的泵进、出口处压强、轴功率

PPe /P

gHqV

③ 绘制特性曲线

g

uu

g

ppzzH

2)(

21

2212

12

计算 H 、 η :

Page 22: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 3 )液体物性对离心泵特性曲线的影响

① 密度对泵特性曲线的影响

无关曲线:与VqH ~

无关曲线:与 Vq~

)( ePP

)(1

,22

2222 TVq

bD

ctguu

gH

P

P即:

说明:流体密度变化时,应校正 P- qV 曲线。

222, rTV cbDq

Page 23: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② 粘度对泵特性曲线的影响

效率,则流量相同时, ,, PH

定量计算:经验公式由实验确定。

CHCHqCq

cStv

HVqV V

,,

时,20

大流量的离心泵的粘度换算系数图

180465

330088017632

ν=4.3×10 -6m

2/s

0.4 1.0 2 10 40

100

8060

90

70

503020

CqV

CHe0.6×qV,s

1.2×qV,s

qV,s/m3.min-1H

e(

单级

)/

m

Cη %

CqV

CH

e %

定性分析:

实验曲线:

Page 24: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小流量的离心泵的粘度换算系数图

120

Cη CqV

CHe

qV,s/m3.min-1

He

(单级

)/

m

Cη %

CqV

CH

e

%8040201063

0.04 0.06 0.08 0.12 0.16 0.40.30.2

11090

70

50

30

10 0

2200

1320

660

330

176

884310ν=

4.3×10-6m

2/s

Page 25: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 4 ) 叶轮直径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切削法:同一型号的泵,可通过切削叶轮直径,而维持 其余尺寸(包括叶轮出口截面积)不变的方法来 改变泵的特性曲线的方法

)(D

D

q

q

V

V

2)(

D

D

H

H 3)(

D

D

P

P

适用:叶轮切削量小于 10%-20%

切削定律:

在叶轮直径变化不大(不超过 10~20% ),近似认为叶轮出口的速度三角形及泵的效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Page 26: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 5 )叶轮转数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同一台离心泵,转速改变,特性曲线也发生变化。

若转速改变后,叶轮出口速度三角形、泵的效率近似 保持不变,

则有:

n

n

q

q

V

V

2)(

n

n

H

H 3)(

n

n

P

P

适用:叶轮转数变化不超过 20%

比例定律:

Page 27: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 2. 5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和安装高度

(1)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

① 汽蚀现象(空蚀)

吸入管段 : 无外加机械能,

液体靠势能差,吸入离心泵。

时,发生汽蚀sK pp

至泵内压力最低点 K处,若

离心泵的汽蚀

1

1

0 0

z

Page 28: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② 泵汽蚀时的特征

泵体振动、噪声大;

泵流量、压头、效率都显著下降。

③ 主要危害

造成叶片损坏,离心泵不能正常操作。

④ 汽蚀发生的位置

叶轮内压力最低处 ( 叶轮内缘 , 叶片背面 K处 ) 。

⑤ 衡量泵抗汽蚀能力的参数

汽蚀余量、吸上真空高度。

汽蚀时叶轮内缘叶片背面示意图

容易发生气蚀的K处

Page 29: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 离心泵的汽蚀余量

① 汽蚀余量

列 1-1( 泵入口 ) 及 K-K 间的机械能衡算式

kfkk hg

u

g

p

g

u

g

p122

2211

sk pp 刚发生汽蚀时,

skk ppfks hg

u

g

p

g

u

g

p

)2

(2 1

221min,1

即:

g

p

g

u

g

ph

g

uNPSH s

fk

k 22

211

2

1汽蚀余量:

离心泵的汽蚀

1

1

0 0

z

Page 30: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关于 NPSH ( Net Positive Suction Head ) * 泵抗汽蚀能力的参数 * NPSH↓,则泵抗汽蚀能力↑。 * NPSH=f( 泵结构、流体种类、流量 ) 流量↑,则 NPSH↑,泵抗汽蚀能力↓ * 由泵样本提供,工程上常用。

(a) 必须汽蚀余量 (NPSHr)

厂家提供,泵样本中给出 实验条件:常压, 200C 的清水 校正:

rrr NPSHNPSHNPSH 水,介质 ,

由图查得rNPSH 含汽蚀余量的离心泵特性曲线

H ~ qV

NPSHr ~ qV

P~ qV

η ~ qV

H

qV

Page 31: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ΔNPSHr

6040

20

10864

2

0.80.60.4

0.2

1

0-20 40 50 200100 1500

3.0

0.4

0.2

2.0

0.6

0.1

1.01.4

0.8

p/10

5 Pa

丙稀

异丁烷 丁烷

甲醇 水

t / ℃离心泵输送烃类、甲醇和高温水的 ΔNPSHr值

Page 32: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b) 装置汽蚀余量 (NPSHa)

指:根据装置实际情况计算的汽蚀余量 列 0-0 及 K-K 间机械能衡算式:

kffks hhzg

u

g

p

g

p1102

20

g

phz

g

pNPSH s

fa 10

0

g

p

g

u

g

ph

g

uNPSH s

fk

k 22

211

2

1

比较:

离心泵的汽蚀

1

1

0 0

z

Page 33: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d) 离心泵的 NPSHa 安全裕量

理论上, NPSHa > NPSHr 泵不发生汽蚀。

工程上,加一个安全裕量 S 。

(c) 汽蚀曲线

离心泵汽蚀曲线

NPSHa>NPSHr

NPSHa ~ qV

NPSHr~ qV

NPSHa = NPSHr

NPSHa<NPSHr

汽蚀区

无汽蚀区

Page 34: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e) 其它汽蚀参数

* 吸上真空度 Hs

换算: * 汽蚀比转数 * 吸入比转数

(3) 离心泵的安装高度

安装高度:泵入口与吸入液面间的垂直距离。

① 最大安装高度 zmax

在 0-0 , k-k 截面间列机械能衡算方程:

离心泵的汽蚀

1

1

0

z

sr HNPSH 10

kfkk

koo

o hg

u

g

pz

g

u

g

pz 0

22

22

Page 35: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rfso NPSHhg

p

g

pz

o 1max

整理得:

Szz max

② 允许安装高度

zz 允许安装高度实际安装高度

说明:为保证泵不发生汽蚀

Page 36: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 4 )防止产生汽蚀的办法

Shg

p

g

pz

ofso 1

① 储槽上方压力 p0

: zp ,则0

zps ,则② 液体饱和蒸汽压 pS :

③ 泵吸入管段阻力∑ hf,0-1:

方法:应尽可能减小泵吸入管段阻力

zh f ,则10,

Page 37: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问题: [z]能否为负值 ? 答:可以。

例如,精馏塔裙座高 8-10m。

Page 38: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2.6 离心泵在管路中的工况( 1 )管路特性与泵的工作点

管路特性:流体流经管路系统时,需要的压头和流量之间的关系

反映管路对泵的要求。

离心泵的工作点: 泵工作时的 qV 、 H 、 P 、 η说明:泵工作点受到泵性能、管路特性制约

管路特性 -- 管路特性曲线。

泵性能 -- 离心泵特性曲线,

Page 39: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Page 40: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① 管路特性曲线方程

本质:机械能衡算方程 反映全管路系统的能量需求特性。

CAfCC

C

AA

A

hzg

pu

g

zg

pu

gH

,2

2

2

1

2

1

Page 41: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CAfCC

CAA

A hzg

pu

gz

g

pu

gH ,

22

2

1

2

1

fh

g

u

g

pzL

2

2

管路系统:

22

42

2

)(8

2)(

VV

f

Bqqgd

dl

g

u

d

lh

g

pzA

说明:由管路系统本身决定,与泵的特性无关。

Page 42: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a

b

管路特性曲线

qV

H

② 影响管路特性曲线的因素

时,: 0p 无影响对A

时,0p A则,影响 B :

)(流量、管径管路布置fB

g

pzApz

:、

gddl

B42

)(8

影响 A :

(高阻管路)则曲线斜率 ,B

(低阻管路)则曲线斜率 ,B

Page 43: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③  离心泵的工作点

即管路、泵特性曲线交点。

2VBqAL

2 )作图法分别在图上作出泵的特性曲线和管路特性曲线,读出交点坐标。

2VBqkH

HL

HVLV qq ,,

离心泵工作点

H- qV 曲线 L- qV 曲线H

HM

M

d

c

P

qV,M qV

η

1 )公式计算

Page 44: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 2 )离心泵的流量调节

实质:对工作点的调整;

方法:改变泵或管路特性曲线。

HVLV qq ,,

离心泵工作点

H- qV 曲线 L- qV 曲线H

HM

M

d

c

P

qV,M qV

η

Page 45: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①  节流调节(阀门调节) 方法:改变泵出口阀门开度

实质: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 阀门上阻力损失变化 ) ,

泵特性曲线不变。

节流,多消耗在阀门上能量 :

优点:迅速方便 ,连续调节;

代价:阀门阻力损失↑;

适用:流量调节幅度不大, 须经常调节的地方。

泵出口阀:两套 (手动阀和自动阀 )

离心泵节流调节时工作点的变化

qV,M qVq‘V,M

Page 46: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② 调节离心泵转速或改变叶轮直径 实质:改变泵特性曲线, 管路特性不变。

适用:流量变化幅度大的场合。

)(DnqV )( 22 DnH )( 33 Dn

优点:不因调节流量而损失能量。

改变转速时工作点的变化

E

n

n'

M

M'

H- qV

H

HM

H’- qV

H’ M

qV,M

qV

q’V,M

Page 47: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① 泵合成特性曲线改变 在相同压头下,流量加倍。

时,单并 HH 单并 ,, 2 VV qq

(1) 并联操作 泵型号相同,吸入管路相同, 出口阀开度相同。

②  管路特性曲线不变

2

4 并并 VqB

kH 2

单单 VBqkH

2.2.7 离心泵的组合运转工况分析 组合方式:并联和串联。 目的:提高泵输出的流量或压头。

2VBqAL

H

qV,1 qVqV, 并

H 并

BA

c

b

d

离心泵的并联操作

Page 48: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水池

水封箱

U形压力计

孔板流量计

煤气

填料塔

煤气洗涤塔

Page 49: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③ 并联泵的工作点 * 并联泵总流量和总压头↑; * 流量增加不到单泵的两倍; 原因:管路存在阻力损失。

单并单 ,,, 2 VVV qqq

单并 HH

④ 并联泵效率

等于单泵在 qV, 单时的工作效率。

H

qV,1 qVqV, 并

H 并

BA

c

b

d

离心泵的并联操作

Page 50: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① 泵的合成特性曲线改变 相同流量下,压头加倍。

时,单串 ,, VV qq 单串 HH 2

(2) 串联操作

泵型号相同,首尾相连。

2,2 串

串VBqk

H

2

,单单如果 VBqkH

② 管路合成特性曲线不变2

VBqAL

H

qV

qV, 串

H 串

B

Ac

b

d

离心泵的串联操作

c’

Page 51: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水池

水封箱

U形压力计

孔板流量计

煤气

填料塔

煤气洗涤塔

Page 52: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③  串联泵的工作点

* 串联泵的总流量和总压头↑;

* 压头增加不到单泵的两倍。

,2 单串单 HHH

单串 ,, VV qq

④ 串联泵效率

等于单泵在 qV, 单时的工作效率。

H

qV

qV, 串

H 串

B

Ac

b

d

离心泵的串联操作

c’

Page 53: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3) 两种组合方式的比较及选择

①  截距 A > He 单 max

应采用串联操作原因:并联泵压头不够大。

② 串、并联都满足时,

应根据管路特性选择 对于低阻管路 (B较小 ) , 宜采用并联操作; 对于高阻管路 (B较大 ) , 宜采用串联操作;

离心泵组合方式的选择

H

qV

a

b

2

2’

1

1’

Page 54: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4) 组合泵的流量调节 方法:同单泵; 注意:确定组合泵的工作点时, 应使用泵的合成特性曲线和管路特性曲线。

离心泵组合方式的选择

H

qV

a

b

2

2’

1

1’

Page 55: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2.2.8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1) 离心泵的类型 按输送液体的性质或泵结构分类,用英语或汉语拼音为系列代号。

①  清水泵 B型:单级单吸式,系列扬程范围 8 ~ 98m , 流量范围: 4.5~360 m3/h, 属常用型。D型:多级离心泵 ( 一般 2~9级 ) 。 系列扬程范围: 14~351m , 流量范围: 10.8~850 m3/h , 适用:压头高,而流量不大的场合。 S 型:双吸式离心泵

系列扬程范围: 9~140 m ; 流量范围: 120~1250 m3/h ; 适用:压头要求不高,流量较大的场合。

Page 56: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②  油泵: Y型

要求密封性能好,一般具有冷却措施。 流量: 6.5~500 m3/h 压头: 60 ~ 603 m 。

③ 其它类型泵

耐腐蚀泵 (F型 ) :密封性能好 (常用机械密封 ) , 杂质泵 (P型 ) :不易堵,耐磨, 叶轮:敞式或半闭式。 屏蔽泵:机泵一体,用于输送易燃、易爆液体。 液下泵 (EY型 ) :无泄漏问题,化工常用泵。

(2) 离心泵的选用

原则: ① 确定泵的类型

Page 57: 蜗壳 (外壳); 叶轮 : 敞式 , 半蔽式 , 蔽式 单吸式、双吸式。 附属装置 : 底阀、滤网、调节阀、平衡孔 ( 平衡管 ) 、排气孔、轴封。

依据: a )输送流体的性质→清水泵、油泵、耐腐蚀泵等 b )现场安装条件→卧式泵、立式泵等

c )流量大小→单吸泵、双吸泵等 d )扬程大小→单级泵、多级泵等②  选择泵的具体型号

a )由管路所需压头、流量,确定泵压头、流量。

工程观点:选择时,有一定生产裕度。

b )抗汽蚀性能好

c )经济性好:泵的操作点应处于高效区内。

③ 校核和最终选型

效率高、汽蚀余量小、重量轻、价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