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 —— 六书 第三节 ...

227
汉汉 汉汉汉 汉汉汉 汉汉汉 汉汉汉汉 汉汉——汉 汉汉汉 汉汉汉汉 汉汉汉 汉汉汉

description

汉字.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 —— 六书 第三节 因形求义 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汉字的特点. 什么是汉字 汉字的形、音、义. 什么是汉字. 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作用的主要工具。 2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 3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 汉字的形、音、义. 形,是文字固有的。 音、义,属于词。. 1 、形 —— 义关系. ( 1 )形义统一或相关 如:日、月、采、益、既、封、旦、尤 ( 2 )形义无关(造字之假借) 如:而、间、其. 研究汉字形义关系(形训)的重要性: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 —— 六书 第三节 ...

汉字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第三节 因形求义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汉字的特点

•什么是汉字•汉字的形、音、义

什么是汉字

• 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作用的主要工具。

• 2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 3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

汉字的形、音、义•形,是文字固有的。

•音、义,属于词。

1 、形——义关系•( 1)形义统一或相关•如:日、月、采、益、既、封、旦、尤•( 2)形义无关(造字之假借)•如:而、间、其

•研究汉字形义关系(形训)的重要性:•形义统一,可对词的古义获得较深刻的认识,掌握一个词的核心意义。

•形义相关,可分析词义引申发展。•形义无关,可辨明同音假借。

2 、形——声关系•汉字不能由形得音。形声字也由于古今语音、方言的变化而出现声符和读音不一致的现象。“秀才念字读半边”,这种说法不正确,如“倡”声调与声符不统一,“版”声母与声符不统一。再如:

•江、缸、红——“工”声•客、路、洛——“各”声

•倡--昌  声调不一•版--反  声母不一•钗--叉  韵母不一•江--工  声母和韵母都不一•调--周  声母、韵母和声调都不一

3 、音——义关系•( 1)音义关系实际是词汇问题。•( 2)音义联系一开始无必然联系。

• ( 3)声音相近者,其义往往相通• 如:空、孔、洞、聪、葱、通、腔、筐——都有“中空”的意思。

• 宋代王圣美“右文说”: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 右文即形声字的声符。以前一直认为意义与形符有关,右文说认为声符也与意义有关。

•所以,研究词义要注意字形——形训,也要注意字音——声训,从语音上求字义、明假借、求同源。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

• ( 一 )甲骨文• ( 二 )金文• ( 三 )战国文字• ( 四 )小篆• ( 五 )隶书• ( 六 )楷书

( 一 )甲骨文• 1 、时代和命名• 2 、出土及研究• 3 、内容• 4 、形体特点

1 、时代和命名•殷商文字,距今约 4000 年,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简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

2 、出土及研究• 河南安阳小屯村是商朝从殷王盘庚到纣12个帝王定都之处。 19 世纪末,农民于田中发现刻着图文的龟甲,以为可以治病,卖给药店,每斤六文钱,称为“龙骨”。又因传说其能治疮口,名曰“刀尖药”。 1899年金石家王懿荣对其进行收购。 1903 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据之印《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书。 1904 年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后来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还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于省吾、徐中舒等)

•可参看《甲骨文编》• 《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诂林》• 《古文字诂林》

3 、内容•占卜(年成、风雨、征伐、疾病、祭祀、出入等)

4 、形体特点•( 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 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

•( 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

•( 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 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

•( 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

(二)金文

• 1 、时代与命名• 2 、制作• 3 、内容• 4 、特点

1 、时代与命名

•金文始于夏商,盛于西周,延续至秦汉。金文作为一个时代风格的字体,主要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金文,源于甲骨文,代表周朝文字,又称“钟鼎文”。

•吉金文字,简称“易吉金”、“择其吉金”

2 、制作•以粘土为模,晒干、刻字、浇铜水,凸字为阳文,凹字为阴文。

3 、内容•记事:铜器名称、制作人、重要事件

4 、特点•( 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 2)笔划结构简单,与甲骨文没有大的区别。

•( 3)形声字比甲骨文多(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 20%左右,在金文中占 50%左右),异体字比甲骨文少。

•参看:容庚《金文编》

(三)战国文字

• 1 、时代与命名• 2 、特点

1 、时代与命名

• 大篆,是战国时秦体系的文字,又称“籀文”、“籀书”。旧说这种文字命名源于周宣王时太史籀《史籀篇》第一句:“太史籀书”。

• 与大篆同时的战国文字还有“六国古文”,主要刻写在简帛、金石、泉布、陶胚、金印上。

• 因为附着物多样,故以时代命名。

2 、特点•( 1)笔划线条化、离图画更远了。•( 2)字形复杂化。•( 3)异体字多。

(四)小篆

• 1 、时代与命名• 2 、特点

1 、时代与命名

•《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 、特点•( 1)线条化•( 2)简单化•( 3)定型化:出现固定的偏旁部首。如:《说文解字》分 540部排列,就是用小篆。

(五)隶书

• 1 、产生与命名• 2 、特点

1 、产生与命名•隶书,在周末已产生于民间。秦时,由于公务繁杂,对文字进行简化非常必要,于是隶书大兴。

•“隶书”,又称“左书”,由篆文简化而来。隶书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分界线。它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2 、隶书的影响•使汉字脱离了象形,成了纯粹的符号。

(六)楷书、草书、行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萌芽于汉代,兴于魏晋,盛于六朝。晋代称其为“楷书”(取可作楷模之义)。当时的人称之为“今隶”。

• 草书——秦草难认,没有流传下来。 章草:汉章帝时,史游创制,章帝受之,是以流传。

• 行书——行书补楷书书写不便和草书难以辨认的不足,东汉刘德升所创。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一)隶变•(二)譌变•(三)字形的趋繁与趋简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

•“六书”的含义•“六书说”的来源•“六书”的内容

许慎和《说文解字》

•地位: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世界最早的字典之一。

•收字: 9353+ 1163= 10516

•体例: 540部,按义排(依文字学原则排列部首,不是依检字法)

•注释:“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桂馥《说文义证》

六书的含义•书:今称“字”,先秦有“书”、“文”、“名”几种称呼。

•六书:六种造字的条例。

“六书说”的来源• 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 (东汉)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 班固、郑众、许慎三家说大体相同,原因:师说同源。

  郑兴(父子) 郑众• 刘歆 杜子春   贾徽(父子)  贾逵  许

慎   班彪(父子)  班固

•现在所说的“六书说”,采用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六书,是六种造字条例、字形分类原则,是主要分析小篆得出的结论。

“六书”的内容

(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

(一)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对“象形”作的解释和举例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诘,同佶。如:佶屈聱牙。•说解的意思是:按照物体的轮廓而曲折宛转,画成一定物体的样子。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法

• 1 、象形源于图画,表具体概念,必为名词。

• 2 、象形,指描写事物轮廓,抓住特征,不一定很像。

• 3 、象形与图画有根本区别——与语言中的词发生了联系,有了一定的读音,线条简明,已为符号。如:“鹿”,甲骨文形体一看就知道是鹿、小篆中已经变成一个符号、隶书中就彻底失去象形的意味。

鹿

对“六书”应掌握的要点• 1 、许慎的定义、例字、说解体例• 2 、许慎定义之意• 3 、今天的定义• 4 、例字分析

(二)指事•《说文解字》对指事作的说解和举例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识别形体,仔细查看体会才能领会意义。

•指事: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来表示无法指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指事一般是抽象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最少,有时与象形、会意不易区别。

指事可分三类•( 1)纯体指事,即用符号(不是字)造指事字。如:上、下。

•( 2)依物标事,即在象形上加符号。如:亦(腋)(小篆)、寸(小篆)。

•( 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意思。如:高(小篆,甲古文),用楼台的字形表示“高大”义。

(三)会意•许慎对会意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比并几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

•会: 1 、会合二字(形)。 2 、体会出新义。•意: 1 、意思比事更抽象。 2 、新意。

•会意字多为动词、形容词、抽象名词。

判定会意字的条件•(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有关联的字组成。

•( 2)必须有新义。

会意与象形、指事的区别•象形和指事,是独体;会意是合体。

(四)形声•许慎对形声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字),再取一个音近字比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

形声字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 1)左形右声(最多),如:江、柏、论、锤

•( 2)右形左声,如:鸠、刚、攻、放•( 3)上形下声,如:草、宇、雾、景•( 4)下形上声,如:婆、忘、贡、架

•( 5)外形内声,如:圆、阁、匾、衷•( 6)内形外声,如:闻、哀、风、辩•( 7)义符占一角,如:颖(义符:禾)、腾(义符:马)、修(义符:彡)、聖(义符:耳)、赖(义符:贝)

•( 8)声符占一角,如:旗(声符:其)、碧(声符:白)、寶(声符:缶)、徒(声符:土)、寐(声符:未)

•中声边义,如:衝(从行重声)、術(从行术声)

•中义边声:如:隨(从辵隋声)•中声义上下,如:彦(从彣厂声)、哀(从口衣声)、黄(从田光声)

散开式

声符和义符的作用•( 1)义符只表示该字的大类,而且仅就本义而言。如:“理”,本义是治理玉石,从玉。

•( 2)声符除标音外,还可表义。如:“驷、琀、仲、娶”中的声符除表音外还可表义。

•古人有“声旁有义”、“右文说”等说法。

形声字的地位• 突破了纯表义的局限,音义结合,提高了文字对语言的适应能力,所以数量多。如:氧、镁、锂、吨

• 据王筠《文字蒙求》统计,《说文解字》共9353 正篆中,象形有 264 字,指事有 129字,会意有 1260 字。这前四书共占 18 %。形声有 7700 字,占 82%。

• 据估计,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占 20%左右,《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大于 80%,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大于 90%。

4 、形声字的缺陷•( 1)义符表义不具体。•( 2)声符标音不准确。  《新华字典》:声旁有效率(声、韵、调全同)的占 39 %。

•( 3)形体上义符和声符的位置有时难辨认。

(五)转注•《说文解字》对转注作的说解和举例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三家说:•( 1)主形派:《说文解字》 540部中同一部首之字为转注。

•( 2)主义派:互训即转注。•( 3)主声派:一个词由于音变成为另一个词,则另造一字。

•陆宗达先生认为“转注”为同一部首的同源字。

(六)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假借作的说解和举例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本来没有这个字,是借助另一个同音字来寄托所要表示的词。

•对语言中某个词,不另造一定形体的字,就借助已有的同音字来作它的书写符号,因而假借也就是一种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是汉字造字向表音发展的重要表现。

假借字分两种•( 1)本无其字的同音替代。如:而•( 2)本无其字的引申假借。如:令、长(有人认为不是假借)。寄托引申义于原字之中。

假借和通假的区别•假借是一种造字方法,是“本无其字”:“通假”不是造字方法,是“早有其字”。如:早——蚤、馈——归。

四体二用•转注和假借只是一种汉字的使用问题,前面四种是汉字构造的类别问题。转注使得汉字形体中的数量增加,假借节制了汉字内部数量的增加。转注和假借一起对汉字的数量进行调节。古人称这种现象为“四体二用”。

第三节 因形求义•因形求义的作用1.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住文句中某个字的含义,从而得以深入、具体、形象地理解文辞的意思。

2.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 540部首之义)。

郑樵《通志·六书略·论华

梵上》:“梵人长于音,所得

从闻入,华人长于文,所得从

见入。”

字形→字义→字音

字形→字音→字义

( 一 ) 因 形 求 义 的 原 理

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

之初作文,盖依类象形,故谓

之文。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毛诗·豳风·七月》)

•毛传:向,北出牖也。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咨 召 问 唯 ……•谋 讯 诺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仑(侖)

•淪 倫 輪 論

《左传·宣公十二年》 :“止

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五年》 :“反

正为乏”

《韩非子·五蠹》 :“自环者

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二)因形求义解释的对象

1、因形求义诠释的是单音节

词(形式)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

犹豫•犹与 冘豫 犹预 夷犹 夷由

寻•寻摸 寻觅 旋磨 踅摸 学摸 学么 穴么

因形求义,解释的是那些以本

字(相对于假借字)表示的单

音节词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

2、因形求义诠释的是本义

(内容)

本义就是与字形相贴切的词义

金文 小篆

“ 身”

甲骨文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诗·大雅·生民》)

•毛传:身,重也。•郑笺:重,谓怀孕也。重,直勇反,又直龙反。《广雅》云:身重有娠也。

春,王正月,及齐平。公有疾,使季文子会齐侯于阳谷。请盟,齐侯不肯,曰:“请俟君间”(《左传·文公十六年》)

•杜注:间,疾瘳。

间(閒)

金文 小篆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逮也,从又、人。(《说文解字》)

•欲与大叔,臣文请事之;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無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丑父寝於轏中,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

•跟着——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比得上——邹忌脩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

(三)因形求义的依据(条

件)

1、因形求义必须依据笔意

(形体、形式)

能够表示本义的汉字形体,叫笔意。

汉字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渐整齐

化,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的造字

意图,无由看出它所依据的本义了,

这种形体叫笔势。

奔 ,走也。从 , 声(贲省声)。(《说文解字》)

金文 小篆

• ,行有所得也。从彳, 声 。 ,古文省彳。• ,取也。从見、寸。寸,度之,亦手也。

甲骨文 金文

2、因形求义应有古代文献用

例为依据。(意义、内容)

从字形可以分析出的意义叫做

字的“造意”,即造字意图。

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词的某一义

项,叫字的“实义”。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君之丧,子、大夫、公子、众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食粥,纳财,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食之无算;士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夫人世妇诸妻皆疏食水饮,食之无算。(《礼记·丧大记》)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心 永 襲 氒

夫 孚 戎

又 三 又 五

休 宕

馘 百 執

矢 裨

• 戰隻兵銅

• 隻 獲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字 小篆

为(爲)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若 ,择菜也。(《说文解字》)

•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

立之,以为朝夕之急。(《国语·晋语》)

(四)因形求义的操作步骤

因形求义是分析笔意通过造意找

到实义来解释以本字形式记录的

单音节词的本义的解释词义的方

法。

• 1、确定正字

• 2、推求本字

• 3、恢复笔意

• 4、分析字形

• 5、寻找理据

• 6、查找例证

1、确定正字。

•《汉书 .贾邹枚路传》:“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阴而止,景灭迹绝。”念孙案:知当为如,字之误也。“不如”二字,与下文两“莫若”、一“不如”文同一例,“不如就阴而止”,与下文“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亦文同一例,若作“不知”,则和下文不合矣。《文选》正作“不如”。(《读书杂志》)

• 人性有畏其景而恶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陰而止,景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 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猶抱薪而救火也。養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百中。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內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2、推求本字。(溯本)

•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杨注曰:“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自见束而约急,皆其自取也。”引之曰:“杨说‘强自取柱’之义甚迂。柱与束相对为文,则柱非谓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予。’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断也。’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折也。《大戴记》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南山经》:‘招摇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祝余’或作‘柱荼’,是‘祝’与‘柱’通也。”(《读书杂志》)

溯本必须明确两点

一、只有当形体无法与意义统一时才

需要溯本

二、借字与本字之间,一定有声音上

的关联,这里说的声音,指的是古音

3、恢复笔意。(复形)

认字形,列表。

•高明《古文字类编》

•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

认字形,列表。

•孙海波《甲骨文编》

•容庚《金文编》

•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4 、分析字形,辨明造字方法、

构形类别。

5 、参考《说文》,寻找探索

形义关系,寻找理据

,神也。七月侌气成,体自申束。从 自持也。吏以餔时听事,申旦政也。

• (陳)

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金文

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

6、查找例证

1.本义•词在文献中用过的几义项中,与古文字字形所反映的原始造字意图相合的那一个义项,是这个字的本义。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相对。

2.本字•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与字的古形所表示的意义相符合时,这个字就是为这个词造的字,称作这个词的本字。

3. 引申义•以词的本义为出发点,按照一定的规律,产生出新的意义。这种词义运动叫做词义引申。引申义与本义相对,也区别于假借义。

4.笔意•保持原来的造字意图、能够表现字的本义的形体,叫作笔意。

5.笔势•汉字经过演变,逐渐整齐化、符号化,从而脱胎换骨离了原始的造字意图,无由看出它所依据的本义,这种形体叫笔势。

五、因形求义要注意的问题•所依据的字形要正确•证据要充分 •并非所有的字都能因形求义

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通假字•分化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通假字• 1. 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区别

• 2. 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

• 3.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 4. 通假字的辨别

1. 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区别 六书假借是“本无其字”,长期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临时、个别地方借用(有的沿用成习)。

2. 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

3.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 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 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3)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4)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

4. 通假字的辨别 碰到按本义、引申义在句子中讲不通的字,又不是六书的假借,就是通假字。确定某字为通假字之后,从与之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中,寻找哪一个字的意义放在这里可以解释得通,这个字就可能是其本字。

确定通假字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古音相同(或相近)( 2)找到的本字能把句子讲通。( 3)要有文献、文字的证明。

二、分化字• 1. 什么是分化字2.分化的原因3.分化的手段4.母字与分化字的关系

1. 什么是分化字。•一个字由于承担的职能太多,后来分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分化字,原来职能未分的字叫母字或源字。分化字与母字相对。

2.分化的原因:•文字记录词分工精密化的要求。节省与辨别是一对矛盾。

3.分化的手段• ( 1)增加义符:弟:悌;取:娶;禽:擒;共:供;竟:境;责:债( 2)改换义符:说:悦;唱:倡;错,措( 3)增加声符:晶:曐 (星 )( 4)改换声符:潦:涝

4.母字与分化字的关系(分化字的类型)

•母字 分化字1.本义——引申义 (取:娶;昏:婚;竟:境;)2.本义——假借义 (辟:避)3.引申义——本义 (止:趾)4.假借义——本义 (莫:暮;其:箕)

三、异体字• 1. 什么是异体字• 2.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 3. 辨析异体字应注意的问题

二、异体字1、定义

• 所谓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即“音义皆同”的字。

•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写法,不应有几个不同的形体。一个词也只需要一个文字符号来书写,不需要几个不同形体的字来记录。但汉字是表意文字,加上时代和地域等种种原因,人们有时会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给同一个词造出形体不同的书写符号,便使得汉字体系中存在异体字。

2.异体字的形体差异。• (1) 所用造字方法不同,一体为形声,一体为非

形声。如:嶽-岳、膻-羴,等。(2) 同为形声,所取意符不同。如:逼-偪、徧-遍,等。(3) 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如:饋-餽、昵-暱,等。(4) 同为形声,所取意符和声符都不同。如:愬-诉,等。 (5) 偏旁部首所处的位置不同。如:峰-峯、略-畧,等。

分类•( 1)根据造字方法,分为指事、形声、会意、象形等。

•( 2)根据所用偏旁,分为义符不同的、声符不同的、形体完全不同的。

•( 3)根据偏旁位置。

3. 辨析异体字应注意的问题•1. 原为异体字,后有分工,成为不同的字(代表不同的词)2.原不为异体字,后合并为一个字,成为异体。

四、繁简字

• 1. 什么是繁简字• 2. 繁简字之间的关系

1. 什么是繁简字。•记录同一个词的几个字中,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繁体字简化后笔画少的叫简体字。

2.繁简字之间的关系• ( 1 )简省改变繁体字的笔画或偏旁:

靁:雷;曐:星;連:连;孿:孪;( 2 )替换较繁的声符或义符:鄰:邻;黏:粘( 3 )原来的分化字重新合并复:復:複;舍:捨( 4 )合并同音字幾:几;鬥:斗

学习汉字的意义

•解读文献

•传承文化

解读文献•《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孝经 ·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说文解字》:“发,根也。”     段注:头上毛也。

•  髮,根也。从髟,犮声。•  茇,草根也。从艸,犮声。春草根枯,引之而发土为拨,故谓之茇。

•  拨,治也。•  癶,足剌癶也。读若拨。•  犮,走犬貌。从犬而丿之,曳其足则剌犮也。

•   ,以足蹋荑草。

•剌癶 剌犮 狼跋 咧吧

右戾也,象左引之形。

左戾也,从反丿。读与弗同。

芟草也,从丿,从乁相交。

•疏,通也。

•流,水行也。

•梳 ,理发也。

•《说文解字》:沐,濯发也。

•《管子·轻重丁》:沐涂树之枝。(芟除)

•《礼记·檀弓下》:孔子之故人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郑玄注:沐,治也。

•《说文解字》:冠,絭也,所以絭发。

•《文言实词的特点》:古代说“冠”,现在说“帽子”。

•《伶官传序》: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传承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观察、解释、运用汉字

•分析汉字构形中携带的文化信息

从文化的角度观察、解释、运用汉字

• 汉字构造模式体现着汉民族人民的思维模式

• 形象思维--人  以简单的两笔代表人• 抽象思维--高  以台亭的形象来表示高大

• 综合思维--暮  用太阳处在茫茫草丛中的形象来表示日暮 )

• 对称思维--形声字由声符、形符对称组成

汉字运用独具文化•死--  

•测字

•书法

分析汉字构形中携带的文化信息

•从“法”、“执”、“则”三个汉字中窥见古代刑法制度的演变。

法(灋)

  ,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

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  ,今文省。

   ,古文。

  ,刑也。刑者、罚罪也。易

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引伸

为凡模范之称。木部曰。模者、

法也。竹部曰。范者、法也。土

部曰。型者、铸器之法也。平之

如水。从水。说从水之意。张释

之曰。廷尉、天下之平也。廌所

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下

廌字今依韵会补。此说从廌去之

意。法之正人、如廌之去恶也。

方乏切。八部。  ,今文省。

许书无言今文者。此盖隶省之字。

许书本无。或增之也。如草部本

无折。  ,古文。

刑,罚罪也。从刀、井。《易》曰:

井者,法也。井亦声。

  ,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

决讼、令触不直者。象形,从豸省。

凡廌之属皆从廌。

  ,解廌兽也。四字一句。似

牛一角。各本皆作似山牛。今删

正。玉篇、广韵及太平御览所引

皆无山也。古者决讼、令触不直

者。下者字依玉篇补。神异经曰。

东北荒中有兽。见人斗则触不直。

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獬豸。论

衡曰。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识

有罪。臯陶治狱。有罪者令羊触

之。按古有此神兽。非必臯陶赖

之听狱也。广韵曰。字林、字样

作解廌。广雅作 。

陆作獬廌。陆谓陆法言切韵也。

廌与解叠韵。与豸同音通用。廌

能止不直。故古训为解。左传宣

十七年。庶有廌乎。杜注。廌、

解也。释文本作廌。正义本作豸。

陆云。廌解之训见窖浴孔云。豸、

解也。方言文。今方言卷十二瘛、

解也。瘛必廌之误字。即误後乃

反以胡计耳。左释文大书廌字。

俗改为鸠。莫能諟正。象形。谓

象其头角也。从豸省。此下当有

豸亦声。

•国法,无牢狱,有讼者,先斋三日,乃烧斧极赤,令讼者捧行七步。又以金镮、鸡卵投沸汤中,令探取之,若无实者手即烂,有理者则不。又于城沟中养鳄鱼,门外圈猛兽,有罪者辄以喂猛兽及鳄鱼,鱼兽不食为无罪,三日乃放之。(《南史》卷七十八)

•执,捕罪人也。

•报,当罪人也。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陷(臽)

小篆

斩,截也。从车、斤。斩法车

裂也。(《说文解字》)

•段注: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轘,车裂人也。(《说文解字》)

•王遂杀子南於朝,轘观起於四竟。(《左传·襄·二十二》)

• 杜注:轘,车裂以徇。

• 睘 還 圜 環 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