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59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description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照片攝於大陸. 題解 作者 作者思想補充 課文賞析 問題討論 基礎練習 進階練習 延伸學習. 照片攝於加拿大. 題 解. 《 孟子 》 全書共分七篇,即 〈 梁惠王 〉 、 〈 公孫丑 〉 、 〈 滕文公 〉 、 〈 離婁 〉 、 〈 萬章 〉 、 〈 告子 〉 、 〈 盡心 〉 。東漢趙岐著 《 孟子章句 》 ,將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沿用至今。 《 孟子 》 一書的篇名和 《 論語 》 一樣,都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全書共計二百六十章,內容記述孟子的言行,具體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Page 1: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基本文化教材─孟子選

照片攝於大陸

Page 2: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題解 作者 作者思想補充 課文賞析 問題討論 基礎練習 進階練習 延伸學習

照片攝於加拿大

Page 3: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題 解《孟子》全書共分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東漢趙岐著《孟子章句》,將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沿用至今。《孟子》一書的篇名和《論語》一樣,都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字來命名,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全書共計二百六十章,內容記述孟子的言行,具體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圖片來源 http://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books/05_014134_jp.htm

Page 4: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歸納而言,其思想主要有五點:首先,孟子有系統地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這四種善性都是先天固有的,而不善的行為則是後天環境所造成。其次,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修養論」。認為人生下來都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人們應時時存養擴充。其三,更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仁政論」。將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發展為完善有系統的「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從「惻隱之心」出發,做個行「仁政」的「仁君」。

Page 5: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其四,孟子嚴以律己,最重氣節,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論」,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

辭讓取與」兩方面。這也是以「性善論」作為根源的。其五,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相信存有能決定一切人事的天命。他曾在〈萬章〉上對「天命」做了解釋:「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認為不是人力所能做而居然做到了的,這是天意;不用人力去求得而自然來到了的,這是命運。進而提出「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的「天命論」。《孟子》一書,自漢以下傳述不絕,書中對救人救世所提出的真知睿見,實具有永恆的價值。

Page 6: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比如在個人修養方面,強調擴充天賦的良知,以求達到聖人境域;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定義,被視為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崇高標準。在政治方面,主張施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若為政不仁,人民可以起而推翻。這些見解,在紛擾的戰國時代,都具有相當崇高而進步的意義,為後世所稱頌。

前冊所選四則,分別可見孟子的「性善論」與「修養論」;本課所選三則,分別可見其「仁政論」、「處世論」、「天命論」。各則標題皆編者所加。

Page 7: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城)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八十四。為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大師,後世尊奉為「亞聖」。 圖片來源 http://linjunnan.blogchina.com/2519600.html

作 者

Page 8: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教養成人,孟母因「斷機杼」和「三遷教子」等事跡,而被公認為歷史上偉大的賢母之一。孟子後來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博通儒家典籍,以繼承孔子學說為己任。

圖片來源 http://www.chiculture.net/0404/html/b02/0404b02.html

孟母斷機杼教子

Page 9: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學成後,授徒講學,學生近千人,知名的有十餘人。孟子與孔子及當時許多遊說之士一樣,曾滿懷「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理想,遊歷齊、宋、滕、魏、魯等國以遊說諸侯,提出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期望能遇到賢君以施展抱負。

圖片來源 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cmaps/cmaps-index.htm

Page 10: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然當時各國君主正致力於合縱連橫,爭霸稱雄,而孟子卻稱頌古代的德政、王道,故各國君主視其說為迂闊不切實際,雖禮遇他,但未加重用。孟子見主張無法實現,便返國著書立說,與弟子撰成《孟子》七篇。 孟子圖片來源 http://www.ndl.go.jp/zoshoin/zousyo/large/20_001_l.html

戰國圖片來源 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cmaps/cmaps-index.htm

Page 11: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孟子的文章氣勢磅礴,持論說理以雄辯見長,而且用辭精闢,比喻精當,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與莊子齊名,堪稱先秦散文的雙璧。後代很多古文大家皆深受其影響;時至今日,《孟子》一書,仍不失為習文的典範。

孟子來源 http://www.startour.pe.kr/local/china/china_infom_QUFU.htm

書本圖片 http://auctionhouse.ath.cx/photo/0000/2005/12/0111snrk/P1040454.jpg

Page 12: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作 者 思 想 補 充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全部政治思想主要是實行勤政愛民的仁政,這也是他畢生追尋與奮鬥不懈的目標。1.時代背景  戰國時代,諸侯積極兼併或被迫防禦,戰爭頻仍,所謂「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干戈戰火蔓延,導致了顛沛流離、哀鴻遍野,到處生靈塗炭的景象。當時人民期待仁君救援,若大旱之望雲霓。孟子本於悲憫的仁者心懷,大力提倡仁政。

Page 13: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他善於以史為鑑,或巧設譬喻,大無畏地替人民發聲,實為一位出民水火、登民衽席的民主思想家。2.仁者無敵  孟子以為「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又勸齊宣王:「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皆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他更告訴梁惠王,如施行愛民的仁政,則天下無所拒,可達到「仁者無敵」的境地。

Page 14: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3.具體的政策  孟子的仁政主要是針對土地制度 (井田 )著手,讓老百姓耕者有其田,進一步減輕他們徭役、賦稅上的負擔,老百姓自然能依時令而耕作,達到安居樂業的成效。所以〈梁惠王〉篇引述孔子的話,提出「不違農時」、「斧斤以時入山林」等重要主張。他對梁惠王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Page 15: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孟子積極為老百姓爭取生存的權益,而且還主張盡量扶助、救濟社會上鰥寡孤獨等弱勢族群,可見孟子所主張的仁政是發端於關懷人民疾苦的仁心,也是源於「人性本善」中崇高珍貴的同胞愛。(二)處世之道──權衡  孟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套自己的處世哲學,主要表現在「出處去就」、「辭讓取與」兩個方面。本課所選〈離婁〉下‧二九可見其「出處去就」的一面,以見賢者在盛世和亂世不同場合中,應該持有一種「權衡」的處世態度,可以做為我們日後行為處世的參考。

Page 16: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孟子說:「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光是「執中」還不行,因為「執中」只是一個基本的理論與原則,而隨著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我們的因應與行事也應該與時推移、因地制宜地加以變通,這就是「權」。  孟子在〈盡心〉上 26章提到三個概念:一、楊朱為我,是極端的利己主義;墨子主張兼愛,是極端的利他主義。這兩種理都過於片面,陷於一端。子莫進行綜合比較得出比較合理的理論,主張愛有差等,這就是「執中」。二、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因地制宜,就是「權」。成語中的「權宜之計」,「通權達變」就是這個含意。

Page 17: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三、「行權」是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對原則(也就是經)進行調整和變更。如果不管情況如何變化,只是死守著既定的理論原則不放,就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和情況,原本「執中」的理論和原則,也就失去了效應,不能取得好的結果,這就是「執一」。所以孟子才會主張「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三)天命觀  孟子在〈萬章〉上 6章對「天命」解釋云:「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也就是說,凡不是人力所能做到,而居然做到了,就是天意;不要人力去求得而自然到來了,就是命運。

Page 18: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孟子云:「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他認為社會秩序穩定的治世,驅使人們的是賢德;亂世時驅使人們的是霸道與武力,孟子認為這是一種規律,一種必然性。他認為政治上的盛衰治亂及戰爭的勝負是由時、勢、人等等複雜的客觀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什麼神秘的天意決定的。 孟子強調「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公孫丑〉上,這實際上就是將人的命運歸結為自身的德與行的結果,即將人的命運與所謂有意志的天作了實質性的分離。

Page 19: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孟子這段話所表達的思想,實際上與《荀子‧天論》中所說的「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是在強調福禍取決於人而不是天,只不過荀子是在講如何對待自然的問題,而孟子是在講如何處理社會問題的。講如何對待自然也好,講如何處理社會問題也好,他們都不承認有意志的天在決定著人們的命運。相對於孔子罕言命,孟子的天命循環觀,具體而落實了許多。

圖片來源 http://www.ksedu.cn/resource/yw/dmtzy/%B9%C5%B4%FA%D7%F7%BC%D2/mulu1.htm

Page 20: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課文賞析

〈王道之始〉孟子主張行仁政能使百姓歸心,梁惠王則懷疑此種說法,因為他已做到「移民」、「移粟」以盡心賑災,然百姓並沒有因而多於鄰國。孟子則歷舉王道仁政以告之,起首即發揮其善用譬喻的論說手法,言「棄甲曳兵」、「五十步笑百步」,乃以梁惠王所好言的戰爭為喻,生動、切當地點明梁惠王好戰的品性,實與鄰國的好戰殘民並無不同。圖片來源 http://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books/05_014134_jp.htm

Page 21: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進而揭示王道之始乃以得民為本,而得民之道,在於使民養生送死無憾、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且先養而後教,人民生活安定後,進而著重品德教育。如此,把出於功利的救災,轉為以養護人民為主體的仁心,把霸道推向王道。孟子在詳述推行王道的具體辦法之後,進而提出責任政治的重要性,即上位者若「不知檢」、「不知發」,使人民流離死亡,而又不知自我反省地「罪歲」,則百姓不能寄予信任而來歸服;反之,若上位者擔負起保家養民的責任,「無罪歲」,則百姓都會前來歸服的。

Page 22: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孟子善於論辯,在此,其先投梁惠王之所好,再善加運用譬喻、排比的手法,洋洋灑灑,氣勢磅礴地論說推行王道的方法與王道樂園的景況,深具說服力。

〈王道之始〉文意深究

本文首先就發政施仁這一問題,提出「王道之始」的觀點。惠王抱怨人民不增加,原因是他的賑災,不是出於他的仁心關懷,而懷抱功利的觀點,期盼人民增多可作為富國強兵的根本,把人民視為工具。

Page 23: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孟子直接扭轉這個看法,強調一切施政以人民為主體,以養護人民為目的。這一轉,把功利轉為仁義,把霸道推上王道,把政治與仁義結合,提升至道德的層次。孟子接著提出他的仁政藍圖:先養後教,才能使人民生活安定。孟子對梁惠王建立責任政治的觀念,說在位者要擔負保護國家教養人民的責任,不能一遇荒年,就有百姓餓死,此暴露出糧食準備不足,而福利政策未建立的弱點。 (以上內容參考《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頁 315-318)

Page 24: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禹稷顏回〉

所謂權衡,是指處事而言,並不涉及存心。而權衡的標準即在於是否最能相應於當前的環境條件,是否最能表達出內心的仁義道德。禹、稷、顏回,其所處的環境不同,表達內在仁心的最佳方式也不同。然表達方式不同,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懷並無二致。此即所謂「殊途同歸」。此外,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禹、稷有君位、有責任在身,必當奮力以赴;至於顏回,則處身在無官位、無責任的情況下,只當以自修其身為要務,這就是儒家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權衡之道。

Page 25: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所以,禹、稷、顏回這些具有仁心的人,當他們易地而處,也都會依據自己當前的處境行事,所以孔子嘉許他們。今日我們生活在多元的社會,每個人的特質、境遇各不相同,但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心力,表現出最好的成績,都對社會有所貢獻,值得大家尊敬。在此,孟子的論說善用排偶與描摹的手法,將不同身分於不同景況的因應之道相互對照,再以一語「易地則皆然」,化繁為簡地論述身處多變的環境,當如何以權衡之道因應之。

Page 26: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禹稷顏回〉文意深究

謂權衡,是指處事行為,而不涉於存心,因為人心為仁,是孟子學說中確立不移的。其仁與愛雖相同,卻要選擇最適合於眼前環境的方式,才能充分表達,通暢無礙。而這最恰當方式的抉擇擇,便是權衡;權衡的標準便在是否最能表達出內心的仁愛。

圖片來源 http://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books/05_014134_jp.htm

Page 27: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大禹、后稷和顏回,其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所以其表達內心之仁的方式也不同,而各當於其所具的環境條件。但其表達方式雖不同,他們內心那一點道德的情懷卻是毫無二致。此之謂「同歸而殊途」。孟子則說之為「禹、稷、顏回同道,易地則皆然。」這可以從孔子皆賢之,間接得到印證。接著孟子舉例證明,讓自己的見解更具說服力。

Page 28: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堯舜禪讓〉

孟子認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天子的私有財產,所以不能由天子隨意授給任何人,而是將他所中意的人選推薦給上天,上天再根據百姓的意願來授給人職務。例如舜能夠繼承堯的天子之位,是因為堯將舜推薦給天,上天考察舜的行事,確知其深得民心,於是天從民意,把天下授給舜。此外,舜亦能謹守本分,堯過世,三年喪禮期滿,他退避到南河之南,把天下交給堯之子。禪讓的精神是把天下傳給最賢德的人。

Page 29: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由此可見,當時雖無當代民主的票選制度,同樣具有民主精神。孟子的天命論在很大的程度上,仍是以人事的努力為基礎;人事的努力若不足,天命即不會降臨。在此,孟子運用了層層詰問與舉例明證的論辯手法,以歸結出「民受之」為「天受之」、「天與之」的決斷標準。

Page 30: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堯舜禪讓〉文意深究

儒家的政治思想,在德化禮治;故政治等同於文化,以人文化成的禮樂塑造人性,成就道德人格的美善。把政治的本質定在道德,因此道德規範權力,權力就不至於腐化。然而權力的轉移是相當實際的,如何將道德規範與政治權力移轉相結合,便成為此學說論證的重點。 道德修養與文化理想,完全靠從政者的價值自覺,在政治現實的權力運作當中,缺乏必然的約束力,故「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也唯有在聖君賢相的權力結構之下,才能實現儒家人文化成的政治理想。

Page 31: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在儒家的反省之下,通過父傳子,子傳孫的世襲制度是不可能的,因為子孫未必賢而可能不肖,故主張傳賢不傳子的禪讓制度。其優點有三:一為避開打天下的權位之爭,二為有德的人在位,才能國治天下平,三為舊君扶植新君,培養其器識,訓練才能,使天下百姓接受未來王位的繼承。孟子藉「堯傳舜」的禪讓,說明這套理想制度的運作模式,也透過這段問答,闡釋了自己的看法,預立說法,消弭他人的非議。(以上內容參考《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頁 278-279)

Page 32: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問 題 討 論

一、孟子主張推行仁政,試問何謂「仁政」?行仁政有何益處?請就本文加以說明。

孟子不僅大力宣傳王道主義,且為其描繪了美麗的藍圖,制定了具體的措施,也就是行「仁政」由本文所述已見其大要,計有以下幾點:

Page 33: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一 ) 制民之產 孟子主張實施井田制度,以使百姓有恆產,同時還提出為農民建立園宅的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井田是為了保證糧實供給無虞,園宅是為了保證衣帛和食肉,兩者互相配合,才能解決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所需。

Page 34: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二 )使民以時 使民以時是指動用民力時要能顧全到時節,不要耽誤了生產的時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孟子在此兼顧農業、漁業、林業、畜牧業的生產時節。基本上,能減少戰爭,便可減少動用民力而耽誤生產的情形。

Page 35: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三 )教民孝悌 百姓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後,還要進行教育。教民是孟子王道主義不可缺少的內容。教育的目的主要在於「明人倫」,即包括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倫。本課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所強調的即在於父子的「孝」與長幼的「悌」。

(四 )養民安民 養民安民亦是孟子王道主義的重要內容,如本課曰:「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不僅一般的百姓要養,社會上一些孤苦無依的老人更要養,甚至是將王道的光芒灑向社會每一個角落。

Page 36: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至於行仁政的益處,孟子對施行仁政的效果深具堅定的信心,其最大的效果,在於「得民心」與「王天下」,也就是「仁者無敵」的境界。

二、就本課所學,並對照自身所見所聞,你認為人生處世的重要準則為何?處世之道──權衡「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光「執中」還不行,因為「執中」只是一個總的理論,總的原則,而環境和條件總是不斷變化的,隨著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應當對這些理論和原則實行變通,這就是「權」,後人又稱為「行權」。

Page 37: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基 礎 測 驗(全為單一選擇題)

( ) 1.以下「 」中文字的音義,何者正確?(A)「數」罟:音ㄘㄨˋ。細密(B)「洿」池:音ㄨㄚ。聚水的低窪之地(C)「彘」:音ㄓˋ。指小豬(D)「庠」序:音ㄧㄤˊ。指政府機關

( ) 2.下列通同字的配對,何者錯誤?(A)「頒」白者:通「斑」(B)「由」己溺之也:通「猶」(C) 餓「莩」:通「殍」(D)一簞「食」,一瓢飲:通「飼」

A

D1.(B)音ㄨ; (C)指大豬; (D)音ㄒㄧㄤˊ,地方學校之名。

2.(D) 食是「飯」的意思,二字不相通。

Page 38: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 ) 3.下列「 」中的詞語解釋,何者正確?(A) 鄰國之民不「加少」:增減。指數量有所變動(B)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率領著士兵(C) 禹、稷當「平世」:承平有道之世(D)「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施暴;欺凌

( ) 4.(甲)寡人「之」民不加多;(乙)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丙)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丁)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戊)「之」中國,踐天子位焉。以上「之」字,共有幾種用法? (A)二種 (B)三種 (C)四種(D)五種

C

B

3(A) 增少。即日益減少; (B) 拖著兵器 (D) 顯示。4.( 甲 )介詞; (乙 )代詞; (丙 )介詞; (丁 ) 動詞;(戊 ) 動詞。

Page 39: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 ) 5.下列何者屬於孟子所謂「王道之始」?(A)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B)養生喪死無憾(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D)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 ) 6. (甲)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乙)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丙)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丁)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以上為孟子認為要推行王道的具體辦法,請依照施行的先後次序排列:(A) 甲丙丁乙 (B)乙丁甲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B

D

Page 40: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 ) 7.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A) 禹、稷、顏回血緣一脈相承(B) 禹、稷、顏回政治立場相同(C) 禹、稷、顏回同致力於聖賢之道(D) 禹、稷、顏回有師承關係( ) 8.「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意謂: (A)上天觀察眾生從我們人民開始聽取 (B)上天的觀察經由我們人民的眼睛來觀察,上天的聽聞經由我們人民的耳朵來聽聞 (C)上天看待人民就像我們看待自己,上天聽任人民就像我們聽任自己(D)上天的觀點來自於人民的觀點,上天所聽從的來自於人民所聽從的

C

B

Page 41: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 ) 9.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何者使用不當? (A)知足的人即使過著「簞食瓢飲」的生活,仍樂在其中 (B)革命志士抱著「人溺己溺」的胸懷,慷慨赴義 (C)為了接待外國貴賓,服務人員「被髮纓冠」,做好萬全的準備 (D)所謂「天助自助」,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得自己多下苦工

( ) 10.下列有關孟子的敘述,何者錯誤?(A)戰國鄒人,曾受業於孔子的門人,以發揚孔子學說為己任 (B)曾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提出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 (C)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定義 (D)文章善於議論,與莊子齊名,堪稱先秦散文的雙璧

C

A9.(A)指顏回生活雖然清苦,卻依舊不改樂道的志趣。後用以比喻安貧樂道; (B)比喻仁愛的胸懷;  (C)散著頭髮,來不及結好帽帶。形容急迫的樣子; (D)上天只幫助肯努力上進、自立自強的人。

10.(A) 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

Page 42: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進 階 練 習

一、《孟子》書中針對個人修養與仁政施行的主張,實具有難以磨滅的價值。歸納其思想內容,主要有五點: (A)性善論; (B)修養論;(C)仁政論; (D)處世論; (E)天命論。下列文句皆引自《孟子》,請判斷各段所論述的主張為何,並填入正確的代號。

Page 43: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 ) 1.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 ) 2.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萬章〉上)( ) 3.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上)( ) 4.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離婁〉下)( )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B

E

A

D

C

Page 44: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二、孟子繼承孔子學說,建立仁義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歷代有許多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物,人們感念其事跡,往往為之建廟祭祀。下列皆為廟聯或祠聯,請從參考選項中選出該聯所頌讚的人物。

參考選項:(A)孔子 (B)孟子 (C)屈原 (D)韓愈 (E)范仲淹

Page 45: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 ) 1. 千里而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百世之下,莫不興起,況于親炙之者乎

( ) 2.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 ) 3.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 ) 4.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壇禮樂冠華夷

( ) 5.兵甲富於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

B

D

C

A

E

Page 46: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對聯解析1.沈春祥題游梁祠聯。《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2.潮州韓文公祠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指韓愈因諫唐憲宗迎佛骨而被貶至潮州事。即韓愈〈左遷藍關示姪孫湘〉所言:「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其任職潮州八個月,驅逐鱷魚,釋放奴婢,振興教育,當地文風為之丕振,故云「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語出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Page 47: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3.湖南岳麓屈子祠聯。楚辭中多將「香草」喻為賢臣。「三戶地」指楚國,典出《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憔悴。……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泄憤懣。」而〈九歌〉為屈原作品。4. 山東孔廟祠聯。孔子死後葬於泗水之濱,「泗水文章」指的便是孔子的德行事功。「杏壇」為孔子講學之處,「杏壇禮樂」指孔子對後世的禮樂教化。

Page 48: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5.江蘇蘇州范文正公祠聯。「兵甲富於胸中」指范仲淹不僅是政治家,同時也是屢建戰功的統帥,即西夏人稱「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憂樂關乎天下」即范仲淹〈岳陽樓記〉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秋俎豆重蘇臺」指的是其功績與風範將永垂千古。「俎豆」是古代祭祀用來盛裝祭品的禮器。「蘇臺」即蘇州。

龍山文化中的豆 (拍攝自中研院史語所 )

Page 49: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延 伸 學 習一、《孟子》書中提到許多人物,論述有褒有貶,你可以分清楚孟子對他們的評價嗎

( )1.公孫衍、張儀

( )2.文王

( )3. 齊桓公、晉文公是焉得為大丈夫乎?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貶抑

褒揚

貶抑

Page 50: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

( )4.伯夷叔齊

( )5.楊朱

( )6.薛居州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楊氏為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伯夷,聖之清者也。

貶抑

褒揚

有褒有貶

Page 51: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 )7. 許行

( )8.孔子

( )9.堯舜

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貶抑

褒揚

褒揚

Page 52: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 )10.鄭子產

( )11.桀紂

( )12.梁襄王

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貶抑

貶抑

褒揚

Page 53: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 )13.顏回

( )14.墨氏

( )15.伊尹

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楊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伊尹,聖之任者也。孟子曰:「有伊尹之志

,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禹、稷、顏回同道。貶抑

褒揚

褒揚

Page 54: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文 句 相關成語

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二、《孟子》書中許多文句保留了當時許多慣用語或成語,請你清楚地說出成語或慣用語的名稱。

一傅眾咻

始作俑者

緣木求魚

Page 55: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文 句 相關成語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揠苗助長

三年之艾

視民如傷

終身之憂

Page 56: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文 句 相關成語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齊人之福

先知先覺

金聲玉振

杯水車薪

Page 57: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文 句 相關成語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舍生取義

一曝十寒

一毛不拔

五十步笑百步

Page 58: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文 句 相關成語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重作馮婦

盡信書不如無書

居仁由義

摩頂放踵

Page 59: 基本文化教材 ─孟子選

文 句 相關成語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孤臣孽子

三過其門而不入

於我心有戚戚焉

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