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13
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 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 语语语语语语 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 语语语 Email:hekk @ bnu . edu . cn http://www.etc.edu.cn/ 语语语语 / 语语语

description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email protected] http://www.etc.edu.cn/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语觉论” ——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第一讲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二讲 关于 “ 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 ” 命题的 论证 第三讲 语觉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 第四讲 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第五讲 言语能力的先天性与感知性 第六讲 语觉论对当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 继承与发展. 第六讲.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Page 1: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论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Email:[email protected]

http://www.etc.edu.cn/学者专访 /何克抗

Page 2: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语觉论” ——儿童语言获得新语觉论” ——儿童语言获得新论论

第一讲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二讲  关于“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命题的                 论证第三讲  语觉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第四讲  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第五讲  言语能力的先天性与感知性第六讲  语觉论对当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                继承与发展

Page 3: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一、对伦内伯格“关键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对乔姆斯基“ LAD”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赫布“相互作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讲第六讲语觉论对当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Page 4: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我们的语觉论与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二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或者说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之所以说“继承”,是因为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是建立在儿童的全部言语能力是天生、遗传的基础上,我们的语觉论则是建立在儿童的基本言语能力(即听、说能力)是天生、遗传的基础上。

之所以说“发展”,是因为我们的语觉论,在肯定儿童语言发展存在关键期的前提下,对伦内伯格的理论作出了三点修正:

( 1 ) 在语言范畴内,儿童天生的、可通过遗传因素获得的只是对语音和语义的感受与辨识的能力(即语觉能力)以及音位规划与发音规划能力,而非全部言语能力(至少还未能把语法分析能力和读、写能力包括在内);

( 2 )由于与语法分析相关的能力(如单词的词性及词义识别以及词组构成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后天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所以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并非象伦内伯格所宣扬的那样,是无需通过学习的“自然成熟”过程——随着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生理机能的发育成熟,就能自然地获得语言能力。我们认为,儿童在后天仍需要有一段教育与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掌握某种语言。

一、对伦内伯格“关键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Page 5: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一、对伦内伯格“关键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3)伦内伯格认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称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在 2——12 岁之间。如第一讲所述,按照伦内伯格的观点,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语言能力开始时是受大脑右半球支配,以后逐渐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最后才形成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而左侧化过程发生在两岁至 12 岁之间,他认为这就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并强调指出:在这一时期之后,如果大脑左半球受损,将会造成严重的语言障碍,甚至终生丧失语言能力;如果是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开始或中间阶段(即左侧化完成之前)左半球受损,则语言能力将继续留在右半球而不受影响。可见伦内伯格的“关键期”实际上是指左半球形成语言优势(即左侧化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语觉论所说的“关键期”是指语觉敏感期,也就是和“语音的感知与辨析以及语义的分析与识别”有关的语觉能力的生长发育期。这里根本不存在先由右半球支配,然后再向左半球转移的问题(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迄今未能提供这种转移的证据)。可见伦内伯格所说的 “关键期”和语觉论所说的“关键期”是名同而实异的两个不同概念。

除此以外,就算撇开关键期的具体含义,单就关键期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而言,伦内伯格的观点和我们的语觉论观点也是大相径庭的:伦内伯格并没有指出在这一年龄段之内,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是有变化的,换句话说,伦内伯格的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是一条平直的线段。这种观点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如第五讲所述,我们根据当代众多语言学家关于儿童语言获得案例的研究所绘出的“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 是如图 5.2 所示的半梯形曲线(而非平直线段)。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语觉敏感度曲线”和伦内伯格的“语言发展关键期”( 2——12岁),两者的名称虽然相近,但它们的含义不同,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Page 6: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二、对乔姆斯基“二、对乔姆斯基“ LADLAD””理论的继承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发展

将乔姆斯基关于 LAD理论的上述核心思想与我们在前面第二、三、四讲中所阐

明的语觉论观点相比较,不难看出,在这两种理论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或者说,在这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之所以说“继承”,是因为乔姆斯基的 LAD理论强调儿童有天生的语言获得机制,我们的语觉论也强调语觉能力(即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关于语音和语义的感知与辨识能力)有其相应的神经生理机制——例如沃尼克区、布洛卡区、概念中枢(缘上回和角回区)。另外,乔姆斯基的 LAD理论认为儿童并非通过一个个的句子来获得语言,而是通过一系列规则来掌握(每条规则都管辖一批句子),换句话说,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的语言获得不是通过“逐句加工”方式,而是通过“逐批加工”方式;如第四章第三节所述,语觉论也认为儿童获得语言不是通过“逐句加工”方式,而是通过“逐模加工”方式。这里所说的模式是指语义关系结构模式,每一种模式所代表的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大批句子(即具有同一语义关系结构的各种句子),所以语觉论的逐模加工方式和 LAD理论的逐批加工方式,实际上是异曲同工的。

Page 7: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二、对乔姆斯基“二、对乔姆斯基“ LADLAD””理论的继承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发展

之所以说是“发展”,是因为我们的语觉论,在肯定儿童具有天生的言语中枢(即语言获得机制)和强调儿童获得语言不是通过“逐句加工”(而是通过“逐模加工”也就是“逐批加工”)的同时,还对乔姆斯基的理论作出了以下几点修正:

( 1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处理普遍语法的神经生理机制(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获得机制,即 LAD );而语觉论则认为,这种神经生理机制(一般称之为言语中枢)能够通过遗传获得的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对语音和语义的感知与辨识能力(即语觉能力),而非对语法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例如对词性与词义的识别,以及对词组构成分析和句型等能力)。

( 2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儿童主动发现并确定普遍语法网络系统中待定参数及相关词汇项的过程(也就是确定使网络运用所需开关值的过程);而语觉论则认为,儿童是通过语义关系结构模式的匹配来获得语言(而非通过语法网络),儿童语言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词义库和概念库的逐步建立与积累的过程。

Page 8: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 3 )乔姆斯基不太重视后天环境的作用,他认为只要让儿童置身于“某种适宜的环境”就可自动获得语言能力——就像身体在适当营养条件下的自动生长、发育一样。这里虽然也提到了“某种适宜的环境”,但是在乔姆斯基的全部理论中,对环境如何具体影响儿童语言的获得过程却没有涉及,其理论的核心始终是强调先天机制的作用——儿童只要利用环境中接触到的部分语言现象和语言材料,就能凭借先天的 LAD,像语言学家那样从输入的语言素材中发现语法规律,从而掌握语言。所以,在儿童语言发展由哪种因素决定的问题上,语言学界都是把乔姆斯基的理论划归到“先天决定论”范畴。而语觉论在这方面则明确地支持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既承认儿童语言获得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因素在起作用,同时又承认后天环境与经验对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并且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运用(包括网上教学资源和以“说话为中心”的创新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的教育技术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第二语言学习缺乏后天语言环境这一根本性缺陷(这种缺陷正是外语教学的难点所在,关键所在),才使外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实现了小学外语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二、对乔姆斯基“ LAD”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Page 9: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认为婴儿脑中具有接收、理解和生

成言语的特殊结构,所以声音模式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但是要使婴儿脑中的特殊结构产生言语功能,还需要有适当的环境和经验的作用。这就是说,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作用。由于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赫本既重视先天的遗传因素,也重视后天环境与经验的作用,所以国际语言学界一般把赫布的这种理论,称之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

将赫布的这种相互作用理论和我们在前面第二、三、四讲中所阐明的语觉论观点相比较,不难看出,这两种理论之间也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之所以说“继承”,是因为赫布的相互作用理论既重视先天遗传因素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重视后天环境和个体经验对儿童语言获得的重大影响;而我们的语觉论也是强调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儿童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对赫布“相互作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Page 10: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三、对赫布“相互作用”理论的继承与发三、对赫布“相互作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展

之所以说“发展”,是因为我们的语觉论,在肯定儿童的语言获得是通过先、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同时,还对赫布的理论所忽视的几个方面作了深入研究,从而作出了新的贡献。

( 1 )尽管赫布承认言语中枢可以接收、理解和生成言语信号,因而有利于儿童对言语能力的获得,但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对言语能力的掌握还是要通过儿童对一个个具体句子的学习才能达到。也就是说,赫布认为儿童是通过“逐句加工”方式来获得语言的,因而赫布理论仍然无法回答和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核心问题即“为什么任何四、五岁的幼儿都能无师自通地基本掌握包含数不清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而语觉论则认为儿童获得语言是通过“逐模加工”方式,如上所述,这里所说的模式是指语义关系结构模式,每一种模式代表的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大批句子(具有同一种语义关系结构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的句子),换句话说,“逐模加工”方式,即是“逐批加工”方式,因而语觉论可以和乔姆斯基的 LAD理论一样,很好地回答和解释上述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核心问题。

Page 11: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 2 )赫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获得具有先天遗传特性是建立在这样的“假定”基础上——人类大脑“具有接收、理解和形成言语的特殊结构”,即大脑具有主司言语功能的“言语中枢”。通过近二十年来脑神经解剖与脑科学研究的进展,迄今为止,发现人类大脑中确实有以下四种言语中枢存在:

        表达中枢——专司口语表达;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的额下回后部。         书写中枢——专司书面语表达;位于左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理解中枢——专司言语感知与理解;包括左半球的颞上回、颞叶后部以及顶叶在内的区域。

         阅读中枢——主要作用是在书面语的视觉表象与口语的听觉表象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

阅读和朗读功能;位于角回区。 上述四个中枢正好和“说、写、听、读”四种言语能力相对应。可见,赫布关于人类大脑

“具有接收、理解和形成言语(即表达)的特殊结构”的假定是科学的、可信的。遗憾的是,赫布只是提出一种假说,并未对假说的内容进行论证,更没有对每一种言语中枢的心理加工过程、加工方式及加工特点进行分析,因而赫布的理论无法阐明在“说、写、听、读”四种言语能力中,天生遗传因素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也无法解释为何“听、说”能力主要是先天遗传因素起作用,而“读、写”能力则主要靠后天习得。这正是多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对“儿童语言获得主要是靠先天遗传,还是靠后天习得”迄今为止争论不休,不得要领,至今无法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语觉论在深入分析语觉功能神经生理基础的同时,对“听、说、读、写”四种言语能力的心理加工过程和加工方式作了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不仅阐明了“听、说、读、写”四种言语能力中的每一种心理加工过程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心理加工特点;而且还首次证明在“听、说、读、写”四种言语能力所涉及的各个心理加工环节中,哪个环节主要是先天遗传因素起作用,哪个环节主要是靠后天习得,从而真正阐明了“听、说”能力主要具有先天遗传性的本质以及“读、写”能力主要具有后天习得性的本质。

三、对赫布“相互作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Page 12: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三、对赫布“相互作用”理论的继承与发三、对赫布“相互作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展

( 3 )赫布的相互作用理论在重视先天遗传因素的同时,虽然也强调后天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但是并未对后天的环境与经验如何起作用进行认真分析,因而这种理论不可能提出在后天如何利用环境有效促进儿童获得语言的方法,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可以说赫布的理论是不彻底的。 正如伦内伯格所指出的,凡是先天遗传的能力都有一个“关键期”——该种能力的生长发育期。所谓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经验的作用,主要就是指在这一关键时期内,环境与经验对该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过了这个关键期,即过了这种能力的生长发育期,再好的环境,再多的经验,也起不了太大作用,甚至根本不起作用。而赫布的理论尽管也意识到后天环境与个体经验对儿童语言获得有直接关系,但由于对先天遗传能力必定具有一定的“关键期”缺乏认识,缺乏研究,因而不可能真正了解环境与经验在何种时机、何种条件下才对儿童语言获得真正具有重要意义。而语觉论不仅继承了伦内伯格关于“关键期”的正确观点,还对其加以丰富与发展——在总结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调查研究母语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各种案例的基础上,首次绘出了半梯形的语觉敏感度曲线(图 5.2 )。由该曲线不仅可以清楚的看出由语觉决定的言语能力(主要是听、说能力)的关键期是 0~ 12岁;还可由该曲线直接确定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是在 9岁之前。显然,这对于何时创设后天语言环境以及如何最有效地利用个体经验来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age 13: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ekk@bnu etc/ 学者专访 / 何克抗

END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Email:[email protected]

http://www.etc.edu.cn/学者专访 /何克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