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97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description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主要内容.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Page 1: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构成

要素

Page 2: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1

2.2

2.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主要内容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2.5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Page 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 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Page 4: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1.1 光照资源

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其光照指标等。 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部分地穿透大

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

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略大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太阳辐射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来源,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照和热量。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Page 5: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1 光照强度(照度) 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 0.4-0.7μm 可见

光的平均感觉程度,其单位为勒克斯,也可以用日照时数表示。

光照强度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日照时数随地理位置、季节、天空状况和大气混浊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其分布与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有相似的趋势,由东→西,由南→北,由低→高。

日照时数的地区差异为植物的区域分布奠定了基础。

Page 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全年日照时数( 小时 )

太阳辐射总量( 千卡/ cm2. 年 )

主要分布区

2800-3300 160-200 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甘肃

3000-3300 140-160 内蒙、宁夏南部

2200-3000 120-140 山东、河南、东北等地

1400-2200 100-120 湖北、湖南、两广等地

1000-1400 80-100 贵州、四川

中国光能空间分布格局中国光能空间分布格局

Page 7: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中国光合年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中国光合年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Page 8: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2 光照长度(日长) 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

日照的时数。 日长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变化。 日照长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根据作物生长发育对日长

的要求,可将作物划分为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等夏作物)与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等秋作物)。

一个地区的气候 - 土地生产力与其日照关系较大。

Page 9: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3 光照质量 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

的比例。其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区大气干燥度以及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化。

光照质量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和产品质量。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Page 10: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义重大,光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光对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中各种周期现象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光照条件对水生动物的垂直分布也有重要作用。

光照条件对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规划与房屋建筑建设均有重要的影响。

Page 11: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2 热量资源 2.1.2.1 热量的地带性与其地理带的划分 热量地带与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关系很大。 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气候带:寒带、温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亚

热带(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热带(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

不同温度带有着相应不同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特征。

Page 12: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2.2 农业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 ≥0℃ 与≥ 10℃ 的温度及其积温 ≥0℃ 的温度,一般代表冬小麦、莜麦、马铃薯

等耐寒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10℃ 的温度,一般代表玉米、棉花等喜温作

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两者各自的积温数分别代表了两类作物在当地

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适宜性选择。

Page 1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

≥ 0℃ 的积温( )℃

≥ 10℃ 的积温( )℃

种植制度及适宜的作物

2500-3000 2800 一年一熟:春麦、莜麦、杏子、马铃薯等

4500 4000 三年两熟:冬麦 --玉米

4700-4800 42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花生、甘薯

4500-5500 5000 一年两熟:小麦—水稻

5700-6100 5500 一年三熟:小麦—水稻—水稻

8000 >7000 一年三熟:甘蔗—水稻—水稻

Page 14: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有特殊意义的≥ 10℃ 积温线: 大兴安岭北麓约 1700℃ ,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长城一线约 3500℃ ,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一熟; 秦岭 - 淮河一线约 4500℃ ,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三年两

熟; 南岭一线为 6500℃ ,可一年二熟到一年三熟。 这些积温线基本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宏观格局。

Page 15: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中国大于中国大于 00°°CC 积温空间格局积温空间格局

Page 1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中国大于中国大于 1010°°CC 积温空间格局积温空间格局

Page 17: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温的变化规律 日变化(日较差):影响作物的生长。 年变化(年较差):不同纬度土地利用强度

(作物熟制)不同。 空间变化(气温垂直递减率):影响土地类

型和植被的变化。

Page 18: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中国年平均气温空间格局中国年平均气温空间格局

Page 19: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 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 ( 第二年春季 ) 与初霜期 ( 第

一年秋季 ) 之间的无霜天数。 无霜期小于 100d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130d的地区,可种植喜凉作物(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到黄淮海平原地区,无霜期可达 180-200d,洞庭湖平原可达 250-300d,南岭以南可大于 300d,西双版纳、广东沿海、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等有关。它对一年生作物 ( 如冬小麦、油菜、蚕豆等 ) 和多年生作物 ( 如果树、茶树、橡胶等 ) 能否安全过冬影响很大。

Page 20: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温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温度还影响动物的地理分布,尤其对变温动物影响最大。

温度条件对于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设计有重要的价值。

温度使旅游资源的使用效率受到影响。

Page 21: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3降水资源 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 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降水不仅决定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同时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成分、数量与分布等。故降水大小是影响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Page 22: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3.1降水量的时空变化 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400mm等雨量线:此线以西、以北——我国主要牧区 该线以南、以东——我国主要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此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 此线以南——水田农业

Page 2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中国降水量分布格局图中国降水量分布格局图

Page 24: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降水时间变化 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 4-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 80%以上,北方

一些地区冬春几乎无降水。 南方年降水变化率较小,一般为 10%-15%,最高

可达 1-2倍;北方一般为 20%-30%,最高可达 10倍。 由于降水的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旱涝灾害。

Page 25: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北方某流域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多年平均月径流量分布

Page 2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3.2降水、蒸发与温度的关系 降水、蒸发与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地反映了一

个地区气候类型的特点,也反映了该地区总的土地利用特征。

我国以季风型气候和干旱荒漠型气候为主。 降水和蒸发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因地理

纬度、海陆位置、季风等原因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水分性质和利用在空间上的差异。以干燥度为指标,全国从东南向西北,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个干湿分区。不同干燥度条件下,农业利用方式、管理措施及生产效益差异很大。

蒸发量的变化一般与气温变化相一致。

Page 27: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3.3降水与地形 在降水中一般可以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等

三种类型。 地形雨在我国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的条件下往往具

有重要意义。在迎风的山坡面,形成地形雨;而在背风坡的一面,往往形成焚风和雨影气候。这种地形引起的降雨量的分异在区域的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中要充分加以注意。

另外,在同一地区,随地势增高,降水量增大;同时,地形高低影响水资源的再分配。因此,水资源的垂直分布,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因素之一。

Page 28: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3.4降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降水是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的重要来源;降水空间分

布不平衡是区域土地利用差异的重要原因;降水季节分布不平衡往往形成旱涝灾害;降水强度过大(暴雨),对地表侵蚀强烈,常诱发水土流失;降水的形式也对农业生产有影响。

Page 29: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4风力资源 季风对中国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有深远影响 季风使我国亚热带地区土地资源的水分性质较好,

可为农业利用;夏季风使一年生喜温农作物的土地资源利用北界向北推移;冬季风使越冬作物和多年生喜温农作物的土地资源利用北界向南推移。

Page 30: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地学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和地表岩性,是区域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导致区域能量和物质重新分配的主要原因,与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关系非常密切。

Page 31: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2.1 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质构造与土壤分布和改良的关系 地质构造决定土壤的分布 地质构造影响土壤改良 地质构造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关系 地质构造与农业合理布局

Page 32: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Page 3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2.2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气候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宏观地带性

规律上,而小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差异,往往受地形条件的制约。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形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Page 34: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2.2.1 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 海拔高度影响作物布局与耕作制度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

条件再分布方面。首先,随海拔高度升高,积温减少,生长期缩短,土地利用强度下降;其次,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但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高度制约人类活动,影响其他产业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

性增大,人类的活动必然减少。

Page 35: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土地类型的海拔高度分布土地类型的海拔高度分布

Page 3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2.2.2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化和机械化以及城镇建设与交通运输的布局上。

Page 37: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

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 除坡度外,坡形、坡向对土地性质与利用也有较大影响。

坡度 坡度类型 农业利用及其对应措施<3° 极缓坡 条件良好,十分适宜农业

3°-7° 缓坡 适宜农业,一般可机耕8°-15° 中坡 适宜农业,但必须采取工程水保措施

16°-25° 微陡坡 可农业或林业,必须采取工程与林业水保措施26°-35° 陡坡 只能用于林业,易产生滑坡等重力侵蚀> 35° 极陡坡 只能用于林业,极易产生崩塌、滑坡等

Page 38: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对建设用地的作用 坡度对于建设用地作用也很显著,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土地类型 坡度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应措施

低平地 <0.3° 地势低,排水不良,需采取机械提升措施排水

平地 0.3° -2° 是城镇建设的理想坡度,各项建筑、道路可自由布置

平坡地 2° -5° 铁路需要有坡降,工厂及大型公共建筑可布置,但需适当平整土地

缓坡地 5° -10° 建筑群及主要道路沿等高线布置,次要道路不受影响,不需设人行梯道

中坡地 10° -25° 建筑群受限,宜阶梯状布置,车道不宜垂直等高线,需设人行梯道

陡坡地 25° -50°除供园林绿化外,不宜作建筑用地,道路与等高线锐角斜交布置,设人行梯道

Page 39: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2.2.3 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 我国几大山系的走向对气候影响较大。 东西走向山系:天山 - 阴山 - 燕山山系、昆仑山 -

秦岭 - 大别山山系、南岭山系,重要的温度界线; 北北东走向山系: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山系、长白山-千山-山东丘陵-武夷山、台湾山脉,重要的湿度界线;

北北西走向山系: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南北向走向山系: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系,吸引印度洋水汽的通道;

弧形山脉:主要为喜马拉雅山系。

Page 40: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2.2.4 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Page 41: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中国地貌类型分区图中国地貌类型分区图

Page 42: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山地与丘陵 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水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

平原 根据其成因及其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

分为:扇形地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多为主要的农业区和城镇用地区。

Page 4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扇形地平原 扇形地平原区一般水资源丰富、排水条件好、

土层深厚,可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及居民点的分配。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为我国的耕地和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曲流发达的地区排水困难,开发时要解决排水问题;含沙量大的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水对两岸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河流改道易产生权属纠纷。

河床相沉积和河漫滩沉积: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异和土地利用方式。

Page 44: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湖积平原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白洋淀、微山湖等淡水

湖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西北干旱地区的内陆湖泊有盐化特征,因此湖积

平原多用于牧业。 滨海平原 南方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自然脱盐良好,是良好的农业垦殖与海产品垦殖区。

北方地区的黄河三角洲,年降水量少,土壤脱盐较差,且淡水资源有限,因此农业开发受到一定限制,但海产品养殖与盐业生产有着广阔的前景。

对三角洲和海积平原的土地资源开发要给予充分重视。它们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效益较大。

Page 45: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2.3 地表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表的岩性、矿物质组成及其风化物质的性状对地下水的储存条件、质量和土地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生产潜力。 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有一定的作用。

Page 4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2.3.1 地表物质的岩石、母质类型 岩石的类型

母质的类型 母质是影响土地的物质基础。因此,不同母质类型对土

地资源的特性及其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益关系密切。 根据母质产生的特点,有残积母质、坡积母质、洪积母

质、冲积母质、湖积母质、风积母质、海积母质等。

岩石 母质 土壤风化 成土过程

Page 47: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2.3.2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土壤的机械组成主要是由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 母质的矿物、化学成分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不同成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有所不同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其矿物组成也有较大的差别 母质的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Page 48: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2.3.3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影响农作物布局及生产力 影响城市建设和水资源 地表组成物质的岩性及矿物成分,对其各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工程

设施的经济性影响显著,对其地下水资源的质量作用明显。• 地表组成物质构成各类建筑物地基基础,其岩性与矿物组成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程度、层高、施工难易以及造价高低。• 岩性不同,其受力作用的稳定性不一样,因此十分必要考虑其地质构造特征,避免因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灾害的危害。• 地表组成物质的岩性与矿物组成对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和埋藏深度及补给条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供应产生影响。

Page 49: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方面。它既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因素,又与土地资源利用及开发紧密相关。

Page 50: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2.3.1 地表水 2.3.1.1 地表水的类型与作用 河流 河流径流年内四个阶段的水量变化,给土地资源的

利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湖泊 湖泊可以用作水力发电、航运、灌溉和发展多

种经营,还能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美化环境,对农业生产有多方面的好处。

冰川 西北冰川是绿洲农业的主要地表水源。 沼泽

Page 51: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3.1.2 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 地表水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质

量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利用。 地表水供农业生产需要的保证程度南北方不同 地表水质从东南向西北大陆,水的矿化度逐渐提高,硬度也随之增加

Page 52: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2.3.2 地下水

2.3.2.1 地下水的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 地下水类型包气带水 指存在于包气带中的地下水,主要包括土壤水

和上层滞水。土壤水对土地资源的性质与利用影响较大。上层滞水最接近地表,一般水量不大,旱季常常枯竭,且容易遭受污染。

Page 5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潜水 是埋藏于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对土壤性质有明显的影响。

承压水 是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水量丰富、水质良好、动态稳定、不易污染。

Page 54: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上层滞水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以蒸发方式排泄。上层滞水

动态变化显著,其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潜水 在其分布范围内都可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在有地表

水分布的地区,当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地表水可以补给潜水;在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区,凝结水是潜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潜水的排泄方式有:水平方向的径流排泄;垂直方向的蒸发排泄;人工开采。

Page 55: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承压水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但由

于受到顶部隔水层的限制,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承压水有时也可获得相邻含水层的越层补给。承压水的排泄主要以泉和渗流的形式排泄于地表或地表水体,还有人工开采排泄。

Page 5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3.2.2 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 水位 对于土地利用来说,通常可将地下水位分为高水位

(水位埋深< 0.5m)、中等水位(水位埋深 0.5-2.0m )和低水位(水位埋深> 3.0m)。

水质 地下水的水质主要是指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地下水矿化度系指地下水中含有各种阴、阳离子的总

量( g/L)。 微量元素氟在干旱区的地下水中含量相对偏高。

Page 57: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3.2.3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盲目开采或超采带来严重后果 灌溉定额也要有所控制

Page 58: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2.3.3 水文条件对农用土地资源的影响 水分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源条件是实现农业集约生产的保证 水分状况影响土地开发利用 水力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作用(水土流失、水灾)

Page 59: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2.3.4 水文条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2.3.4.1 地表水对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作用和影响 地表水体的分布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 城市规划布局要考虑水污染的危害、环境保护 河流的洪水状况对沿河城市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2.3.4.2 地下水对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作用与影响 地下水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水源 地下水埋藏深度影响地面建筑物的基础稳定性,从而

影响城市用地与建筑物的具体布局 地下水质不佳,将对硅酸盐水泥产生一定的腐蚀,甚

至会影响到建筑物基础的稳定性而出现灾害

Page 60: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植被是指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原或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中各种植物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代表,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生态平衡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植被作为土地重要的构成要素,既是土地资源质量的代表,又是其综合特征的反映,并可指示出土地演替的方向。

Page 61: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2.4.1 植被群落

2.4.1.1 植被类型 植被是地球表面的植物覆盖,地表上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植被类型的分布是受水、热、土等因素直接控制的,它们从群落和分布与气候类型及土壤类型有近似的联系,各地区的植被都有其严格的组成及其结构群体。

Page 62: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中国植被分布图中国植被分布图

Page 6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4.1.2 植被生态要素 植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要素。它在水分的物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起着重要的生物小循环作用,是在地质大循环过程中对养分的吸收与累积过程。

Page 64: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4.1.3 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 植被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代表。陆地上绿色植物所创造的有机物质,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环境、食物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每年又有相当数量的有机物质以植物残体的形式回归到陆地表面的土壤中,进入地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对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矿质养分在地表的富集,提高土壤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Page 65: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4.1.4 植被要素的稳定性 植被是土地构成要素中不稳定的、易变的要素(森林砍伐、草原垦殖等)。同时植被又是土地资源区域构成的稳定要素,尤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必须考虑有一个稳定的植被组成,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利用。

Page 6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2.4.2 植被要素特征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2.4.2.1 植被对土地性状的影响 植被对土地特性与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被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功能等方面。各种植被类型是特定生态环境的产物,它不仅是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而且对土地性质起着重大的作用。

Page 67: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4.2.2 植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植被生态功能,主要通过研究森林与草原的物质、能量迁移与转化过程而确定。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不同的植被类型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植被生态条件对于农村土地利用来说,重在提高生物产量,保护土壤肥力,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提高;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来说,重在发挥植被的生态功能,使其有助于环境污染的净化,并可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Page 68: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4.2.3 植被的重要指示意义 通过植被对气候、水分、矿藏、污染、酸碱与盐化等指示作用,可有助于我们对土地资源的气候变迁或气候带、寻找矿藏、浅层地下淡水、适于开垦的湿润地段,判断空气中存在何种污染物,了解土壤特性及盐化程度,对于工农业生产、营林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Page 69: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既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综合体;也是地理环境统一体中的一个组成要素。 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 因此,对土壤因素的评价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

Page 70: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2.5.1 土壤的基本物质构成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五种成分组成。

Page 71: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2.5.2 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

2.5.2.1 土壤圈的概念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位置 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的表面,被称为土壤圈( Pedosphere)。 土壤圈是地球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交界面上的一个圈层,处于四个圈层的中心,既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枢纽,又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各圈层的物质、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送起着维持与调节作用,在地理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Page 72: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5.2.2 土壤圈的功能 土壤的生产力功能土壤的自净功能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功能土壤的支撑功能土壤的原材料功能土壤的景观文化功能

Page 7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2.5.3 土壤性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壤基础物质及其功能(包括对水、肥、气、热的储存、供应能力和转化强度),实际上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体质”;整个土体各层的空隙组成和水、肥、气、热状况,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体型” ;土壤肥力水平高低及其发挥,与土壤生态条件关系密切。 不同类型的土壤,其“体质”和“体型”均有较大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肥力水平和特点。

Page 74: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5.3.1 土壤“体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壤矿物质 不同矿物学组成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壤矿物按成因类型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不同的矿物学类型,其成分、结构不同,含有的养分种类、数量以及释放速率也有很大的差异;土壤的矿物学组成对土壤的保肥供肥性、土壤的耕性影响极大。

Page 75: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质地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根据土壤颗粒组成的相似与否可将土壤划分为若干类别,即土壤质地类别。 土壤质地对土壤的耕性、孔隙性、保蓄性、供给性、通透性等性能有影响。因此,土壤质地不同,其特性表现各异,同时对土壤肥力因素、农业生产等有多方面的影响。 砂质土:大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漏水漏肥,暖性土,易耕作,适耕期长,供肥快 黏质土: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弱,保水保肥、冷性土,不易耕作,适耕期短,耕作质量差 壤质土:兼有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好,蓄水、保肥与供肥性能强,温度稳定,耕作性能好,是理想的农业用地

Page 7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有机质 是土壤的组成部分,与土壤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综合其主要作用为: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提高养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蓄性和供给性能刺激植物生长清除某些农药残毒和重金属的污染改善土壤热量状况

Page 77: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团聚体 土壤矿物质与土壤有机质结合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团聚体)。各种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肥力状况和土壤耕作管理。 土壤结构是反映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土壤结构是描述和鉴定土壤肥力演变状况的重要依据 土壤结构状况影响土壤的耕作管理

Page 78: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化学性状 主要包括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缓冲性、土壤胶体的吸附性、土壤的可溶性盐含量以及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等。这些性能决定着土壤的植物生长环境质量,是土壤质量的重要反映。

Page 79: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的生物学性状 土壤中存在有大量的植物根系、动物和微生物,这些生物体本身及其分泌的有机酸、生物酶等,促进土壤矿物质、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是土壤肥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土壤的生物学性状也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土壤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Page 80: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5.3.2 土壤“体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壤厚度 土壤厚度也称为土体厚度或有效土层厚度。对于土壤向农作物提供水、肥、气、热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有效土层,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

Page 81: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剖面构型 土壤剖面构型(也称土体构造、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或土壤层次(如冲积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它可清楚地反映土壤的综合特征,确定土壤剖面构型有助于研究土壤发生分类,鉴别土壤单元,开展土壤资源评价,查明农林牧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土壤改良措施。

Page 82: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Page 8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自然土壤 自然土壤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即 A 、 B 、C 层。这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土体物质不断发生移动和淀积,引起土体内部物质的分异,逐渐形成了发生层次,不同的发生层次组合便构成了土壤剖面。 A 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土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 层位于 A 层的下层,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A 层和 B 层合称为土体。 C 层为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在母质层下则为未风化的基岩( R )。

Page 84: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Page 85: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的特点与自然土壤有些不同,通常可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半熟化层、心土层、底土层。在冲积母质发育的土壤,由于不同冲积层的质地形成不同的层位,在土壤剖面中形成各式各样的土壤剖面构型。一般蒙金型和通体壤质型是农业生产的良好土壤剖面构型。有些土壤,在土体中存在某种障碍层次,即不利于植物根系伸展的土壤层次。必须针对障碍层次类型以及土壤利用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壤利用改良。

Page 8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5.3.3 土壤类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其适宜性、限制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向、改良措施、生产力水平都有较大的差异。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一定要研究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农、工、商、城等统一规划。

Page 87: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中国土壤资源构成中国土壤资源构成

Page 88: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中国土壤类型空间格局中国土壤类型空间格局

Page 89: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土地资源利用结果因社会经济属性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结构、利用现状和投入产出结果等。 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Page 90: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2.6.1 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2.6.1.1 土地所有制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市场形成和发育,是使土地资源的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Page 91: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6.1.2 土地使用制度 它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效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Page 92: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2.6.2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Page 93: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土地自然区位 即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土地经济区位 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土地交通区位 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和费用三方面来反映。

Page 94: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2.6.3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律

2.6.3.1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 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Page 95: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6.3.2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 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影响因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Page 9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6.3.3 土地报酬递减律 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达到一定限度时,再增加投入就会出现产出效益递减的现象;或对土地的利用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时,人们就会发现土地报酬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土地报酬递减。

Page 97: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