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135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description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态学的层次和生态因子 第二节 种群生态 第三节 生物群落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 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地球上一切生命形式,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都有各不相同的生存环境。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在一定空间内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称为 生态学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态学的层次和生态因子 第二节 种群生态 第三节 生物群落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 人口、资源

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地球上一切生命形式,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都有各不相同的生存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在一定空间内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称为生态学。

环境的特征及其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生物的活动又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包括了从个体到群体,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不同的层次。

Page 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态学的层次和生态因子

第一节

一、生态学研究的层次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各类生物及相关联的环境因子的集合 , 它是生命的家园。全球生态系统的总和称为生物圈,或者说,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栖息场所的总称。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层次。

组成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单元是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构成单元是种群,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

在一定空间中的一群同种生物个体称为种群。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内生存的多种不同的种群便组成为

群落。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

间由于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Page 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返回

生命的家园

Page 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返回

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的。

Page 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的环境因素按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物因子两大类。生态学家将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称为生态因子,而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则称为环境因子。

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阳光、温度、湿度、降雨、风、气压、雷电等),营养因子,水因子,土壤、地形和地理因子,海洋地理因子,大气成分,自然灾变,地质条件等。

生物环境因子: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其他生物产生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和整个人类的作用和影响。

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所能耐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幅度称为生态幅,它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广适性生物和狭适性生物两种。

二、环境及生态因子

Page 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返回

一个区域环境中的温度、光照、降雨与湿度等一些控制生物活动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因子

Page 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返回不同类型的生物对温度的适应幅度

Page 1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返回地球表面各处太阳光照是不均衡的。

Page 1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全球大陆按气候可以分成热带多雨气候区、干旱气候区、温暖气候区、北方寒冷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和极地气候区 6 类气候区。

Page 1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全球大陆的 9 种生物群落型,它们是:热带雨林、具稀疏乔木和灌木的稀树草原、荒漠、极地冰原、浓密常绿阔叶灌丛、温带草原、温带落叶林、针叶林、北极和高山冻原群落型。此外,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水域生物群落型。

Page 1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的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的许多有规律的行为就是动物适应其环境定向进化的结果。如候鸟迁移,生物钟等。

行为生态学:在特定环境中,动物决定在何处生活,如何选择和寻找所需要的资源(包括食物),如何逃避天敌(捕食者),如何应对竞争者,如何与自己种群内的其他动物相处等都属于行为生态学研究的范畴。

动物的许多复杂应变行为体现了物种内和物种间特殊的生态关系。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和进化过程形成了这种行为的生理和遗传基础。

动物的行为是动物个体或群体有规律或成系统的作为及活动现象。动物的行为可以是先天的或本能的,也可以通过学习与记忆获得,如印记学习。

三、环境与生物习性及动物的行为

Page 1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返回

Page 1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返回

印记是动物最简单的一种学习行为,一般只发生在动物出生后的幼年阶段。

Page 1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种群生态

第二节

一、种群的结构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影响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增长和种群结构特征等因素的生态学分支学科。种群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组合。种群内的个体通过自然繁殖产生遗传性稳定的后代。

单位面积或体积中个体的数量称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反映种群结构的重要特征参数。通常以样方或标记 - 再捕捉方法来统计和计算整体区域的种群密度。

种 群 分 布 型 是 指 全 部 个 体 在 种 群 界 定范围 内 的空间分布类型。包括群集型 、均匀型和随机型。一些生物的分布还随昼夜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类。

Page 1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返回野外拉样方采样进行种群结构的研究

Page 1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返回

3 种种群分布型:群集型 、均匀型和随机型。

Page 1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返回

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 类。

Page 2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以某一种群存活个体的年龄为横坐标,存活个体数量为纵坐标作图,便得到了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存活曲线表明了在一定年龄阶段的生存率。存活曲线可以呈凹形、线形和凸形,绝大多数种群的真实存活曲线是这 3 种类型的组合。

Page 2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二、种群增长特征

指数增长模式指数增长模式 在没有限制的指数增长中,

增长速度( G )与个体数量( N )成正比,也就是说,个体数量越大,增长速度越快;

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Page 2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不同种群的数量动态 r 值

Page 2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种群增长特征 在细菌实际增长曲线,分为三段:最初的阶段,个体数量的

增长在加速;减速阶段 ;动态平衡 。 种群生长限制因子、环境限制因子。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Page 2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由环境资源决定的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carring capaci

ty 即 K 值 ) 。

在环境限制因子作用下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Page 2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环境对一个物种的承受容量决定于这个物种对环境的需求和该物种繁衍的各种决定因素。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种群个体的数量基本都是稳定的,种群的数量在环境承受容量 K 值上下波动。

Page 2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四、人口的结构和增长 地球上每 20 min ,人类就增加 3500 个新成员。同样这 20

min 内,地球上便有一种动物或者植物绝灭。

Page 2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近 50 万年来人口增长趋势

Page 2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这一种群的增长是按指数增长模型进行的。但按照生态学原则,人口的增长最终还是要遵守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第二节

Page 2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一方面是人口的急剧增加,一方面其他物种绝灭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生物资源越来越短缺,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生态学家们相信,这两方面趋势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

Page 3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从全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速率差异很大。 与研究人口的结构和变化密切相关的学科是人口统计学。死亡率用来表示群体人口的死亡速度,即 1 000人中每年死去的人数。同样,出生率可用来表示群体人口中的出生速度,以每 1 000人中每年的新生人数来计。人口学家用年增长率来表示人口增长,即人群每年实际增长的比例。

人口的年龄结构分析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不同国家未来人口增长的趋势。

预测人口增长的另一个方法是完全家庭尺度方法。当一对夫妇正好能被两个孩子取代,这种生育叫取代生育,在这个过程中总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人口增长还受到人口惯性的作用。

第二节

Page 3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消灭与保护

生物体的 r 对策 (r-strategy)

生物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

有较强的迁移和散布能力; 善于利用小型、暂时的生境; 种群的死亡率主要由环境引起,与种群密度无关; 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小型的鸟类和哺乳类。

Page 3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物体的 K 对策 (K-strategy)

生物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迁移和散布能力较弱,但对生境由极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利用生境中的各种资源;

种群的死亡率主要由密度制约因素引起;主要大型的鸟兽和林木等。

Page 3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R 对策和 K 对策物种的种群数量动态曲线

K 对策

r 对策

Page 3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数量波动

自然界的任何种群,其个体数量均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环境条件有利,表现为种群增长;环境条件不利,表现为种群下降;种群数量会在一个平均值上下波动,或规则或不规则。

Page 3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

Page 3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数量调节种群的数量调节

数量调节的制约因子数量调节的制约因子

密度制约密度制约 ((density-dependent factordensity-dependent factor))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食物和流行病等;

其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增强;密度制约调节一个内稳定的过程。

Page 3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植物、野兔和狼的密度制约调节

Page 3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非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 ((density-independent factodensity-independent facto

rr))

非生物因子,如气候等;不受种群密度影响,即在任何密度下总

是有一固定的比例被影响或被杀死;

Page 3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种群数量周期性波动的相关理论 自然环境因素 种群的自身因素

多物种系统的种群周期波动调节机制

杨树 嫩枝

野兔

榛鸡

猞猁

猞猁榛鸡

Page 4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 生物群落

基本概念

群落 (community):占据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和功能单位。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

Page 4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组成的多样性、群落的外貌、优势种群、各物种的相对数量与比例、群落的稳

定性等 5 个方面。

物种数量相同、各物种相对数量不同的两种森林群落

Page 4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群落的稳定性 :指群落受到一定外界因素作用后恢复到原来种群组成能力的情况。群落稳定性取决于群落本身特性和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两个方面。

松树林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Page 4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群落的物理结构 物理结构物理结构主要体现在其垂直层次上,主

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所决定;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环

境 ;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最大程度利用有关;

水生群落中,生物的分布是由光、温度和含氧量的垂直分布所决定。

林冠层

下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表层

Page 4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森林的垂直结构和阳光自上而下的递减

Page 4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表水层

静水层斜温层

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

Page 4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群落的生物结构生物结构生物结构主要是指群落内各物种之间

的取食关系和各自所位置,这种取食关系决定了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也决定了群落中各物种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及其变化。

Page 4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类型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地球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Page 4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热带森林 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相林和热带干旱林; 主要分布在北纬 10o 和南纬 10o之间的赤道气候带内;垂直分布明显;

生物种类多,高大常绿乔木、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灵长类、鸟类、各种昆虫。

Page 4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温带森林包括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中欧的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地区,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沿海地区也有分布。

Page 5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寒带针叶林又称泰加林,覆盖地表 11% ; 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部; 主要是云杉和松树,有少量阔叶树。

Page 5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覆盖地表约 12% ;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南美洲、北美,中国黄河

中游、内蒙古和东北大兴安岭以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旱生草本植物群落。

Page 5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季节性干旱地区;

属于温暖的大陆气候,周期性的雨季和旱季

Page 5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荒漠 也称沙漠,占地表约 26% ; 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东的阿拉伯沙漠和中国的戈壁沙漠呈不连续的条状分布横贯非洲和亚洲大陆 ;

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

Page 5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苔原 也称冻原和冻土带,占地表约 20% ; 主要分布在寒带针叶林以北的环北冰洋地带,还

有世界各地的高山苔原; 气候严寒,降雨少,生长季短、冻原区的土壤终

年冻结。

Page 5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水生生物群落类型水生生物群落类型淡水生物群落:包括溪流、河流、池塘、湖泊和沼泽等类型。

植物包括浮游藻类、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

动物包括各种蛤、蚌、鱼、虾等;

一些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大都栖息在沿岸地带。

Page 5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海洋生物群落:

根据位置和海水的深度分为海岸带、浅海带、远洋带和海底带等类型

不同的海洋带分布的海藻类植物和海洋动物的类群差别很大。

Page 5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群落内部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内部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群落中,物种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以下状态:互惠,一方受益一方无害,一方受益一方有害,一方有害一方无益,双方都有害,对双方既无害也无益。

Page 5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植食植食 ((herbivoryherbivory)) 和捕食和捕食 ((predationpredation))

植食植食从原生动物到高等的哺乳类,都有植食现象;

食物链的基础环节;植食动物的数量对植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影响,后者又反过来限制动物的数量,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平衡。

Page 5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捕食捕食;;是群落中普遍存在的种群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捕食者和被食者(猎物);两者在形态、行为和生理上有多方面的适应性,而适

应的形成表现为协同进化的性质 (coevolution) 。

Page 6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6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redator

Herbivore

Primary producer(plants)

Page 6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竞争竞争 (competition)(competition)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物种如果利用相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物种如果利用相同的资源,它们便形成了竞争的关系。的资源,它们便形成了竞争的关系。

草履虫在有限条件下的竞争

双小核草履虫

大草履虫

Page 6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微藻( A 、 B )同时竞争利用某一种营养盐;

由于对资源不平等的利用,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会导致竞争利用资源能力较弱的物种种群数量下降,激烈的竞争甚至可导致一个物种从该区域完全被排除。

Page 6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Consumptive competition occurs when organisms compete for the same resources. These trees are competing for nitrogen and other nutrients.

Page 6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Overgrowth competition occurs when an organism grows over another, blocking access to resources. This large fern has overgrown other individuals and is shading them.

Page 6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Chemical competition occurs when one species produces toxins that negatively affect another. Note how few plants are growing under these Salvia shrubs.

Page 6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Territorial competition occurs when mobile organisms protect a feeding or breeding territory. These red-winged blackbirds are displaying to each otherat a territorial boundary.

Page 6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Encounter competition occurs when organisms interfere directly with each other’s access to specific resources. Here, spotted hyenas and vultures fight over a kill.

Page 6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特征代替 (character displacement)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发生分化,有时是极其微小的;

从竞争的角度看,它们之间肯定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有一定差异,从而使它们的生态要求完全不同,这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宏观原因。

Page 7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互惠共生(互惠共生( mutualismmutualism))

互惠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关系不固定;若解除,双方都能正常生存。共生也是互利的一种种间关系。关系固定;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

Page 7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蚂蚁和蚜虫互惠

Page 7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7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7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白蚁和消化道中原生动物的互惠共生

Page 7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寄生寄生 (parasitism)(parasitism)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存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中获利。若导致寄主死亡则称为拟寄生(parasitoidism) 。

寄生旋毛虫 鸟类的寄生生物

Page 7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7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群落的演替及其实例群落的演替及其实例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演替 (succession):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直至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终止。

群落演替的特点 : 规律性 方向性 可预测性

Page 7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原生演替 (primary succession)

只要气候条件合适,从裸露的岩石、沙丘和湖底最终演变到出现顶级群落。这一自然发生的完整过程称为初生演替;

通常要经历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 (secondary succession)如果由于火灾、洪水泛滥和人为破坏把原生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较短。

Page 7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原生演替

Page 8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湖泊到森林的演替

裸底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森林群落阶段(顶级)

规律性方向性可预测性

Page 8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级群落 (climax)

群落特征 顶级群落 演替群落生物大小和寿命 大、长 小、短生活周期 长、复杂 短、简单物种多样性 高 低群落结构层次 复杂 简单食物链类型

以腐食为生 以捕食为生

群落净生产量 低 高有机物总量 多 少无机物循环 封闭 开放腐屑在营养物再生中的作用 重要 不重要营养保持能力 强 弱内部共生关系 发达 不发达抗干扰能力 强 弱信息量 多 少总生产量 /群落呼吸量 =1 >1

总生产量 /生物量 低 高熵 低 高

Page 8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四节 生态系统

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集合体。

Page 8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Page 8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内部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下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与生物多样性程度成正比;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动力学特征,生态系统内部始终处于运动之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

生态系统吸收的太阳能量一般都通过 4-5个不同营养等级的生物进行传递;

从地球上生物起源到现在,生态系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育阶段。

Page 8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食物链 (food chain) 与食物网 (food web)

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

Page 8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自然界的食物链的每一格环节都与周围的生物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往往并不只固定在一条食物链上,它们可以同时加入几条食物链,营养关系是一种网状结构,因此称为食物网。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或遭受毁灭。

Page 8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8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 (trophic levels): 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种的总合。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

二级肉食动物

一级肉食动物

植食动物

植物

Page 8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金字塔 (ecologic

al pyramids): 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采用个体数量单位、生物量单位或能量单位表示。

能量金字塔

Page 9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物圈生物圈 (biosphere)(biosphere)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统

生物圈是指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生存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生物圈的垂直剖面图

Page 9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力

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的基石 -- 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primary production)(primary production)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没有初级生产量就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也不会有生态系统; GP=NP+R

GP :总初级生产量

R: 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

NP :净初级生产量

Page 9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净生产量的累积成为生物量 (biomass) ;若 GP-R>0,则生物量增加;若 GP-R<0,则生物量减少;若 GP=R , 则生物量保持不变;地球各地的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随温度和雨量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Page 9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消费者生产的有机物消费者生产的有机物 -- 次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 (secondary production)(secondary production)

从动物吃植物、其他动物和现成有机质所产生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再生产;

理论上,植物的全部净生产量都可以被消费者利用并转化为次级生产量。

C=A+FUC :动物从外界摄取的能量

A :被同化的能量

FU :损失的能量

Page 9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次级生产量

同化的

吃进的

收获的

可利用的

食源

不可利用的 未收的 吃剩的 粪便 呼吸

生长

繁殖

Page 9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能量流动 (energy flow)(energy flow) 的特点的特点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急剧减少;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分配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 输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太阳能)总是和生物有机体贮存、转换的能量和释放的热量相等;

以热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不能再回到生态系统参与流动和被利用。

Page 9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从能量的角度考虑,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的能量输入和能量的散失,使该开放系统维持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

Page 9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9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物质循环的类型 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iogeochemical cycl

e);分为 3 种类型: 水循环 (water cycles) ; 气体型循环 (gaseous cycles); 沉积型循环 (sedimentary cycles) ; 碳、氮、磷和水等都有一个非生物的库; 有一些物质的一部分可以完全通过地学过程进行循环;有

些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加工才能被生物所利用; 微生物对各级别营养水平生物有机质的分解作用是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

Page 9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地球的物质循环

Page 10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水循环

水的循环涉及非生物过程和生物过程;

从陆地上看,凡是水的循环越活跃的地方,生命的活动就越活跃。

Page 10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10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碳循环 碳循环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每年海洋中浮游植物(包括藻类和光合细菌)和陆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量的无机碳转化成为有机碳,这些有机碳在全球范围的食物网中流动。

Page 10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氮循环

固氮细菌的作用;

各类生物通过体内的呼吸与氧化作用来分解蛋白质等,使之转

变成 NH3再排出体外。

这些又可以再次被植物所吸收利用。

Page 10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全球变暖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Page 10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age 10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臭氧减少臭氧减少

平流层臭氧占据距地球表面10到 50公里的大气位置,并且提供防止地球免受紫外线辐射的屏障。

Page 10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粉色区域)的卫星图(摄于 1995年 9 月 25日 ) 。

Page 10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普降酸雨普降酸雨

SO2+NO+H2O

Page 10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白桦树叶子暴露在二氧化硫空气中两小时后所受的伤害

Page 11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峨嵋山冷杉受酸雨的影响

Page 11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受酸雨危害的雕像修复前后

Page 11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水域污染水域污染

Page 11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苏锡常水污染

Page 11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物种灭绝物种灭绝

Page 11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Overexploitation

Overhunting led to the extinction of the passenger pigeon.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Page 11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Introduced species

When species that are not native are introduced to an area, a number of different problems can occur.

Competition: In NorthAmerican marshes, purpleloosestrife is crowding outnative organisms.

Disease: An introducedfungus has virtually wiped out the American chestnut.

Predation: The brown treesnake has extinguished dozens of bird species onthe island of Guam.

Page 11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Habitat destruction

Logging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of North America has removed so many large nesting trees that the northern spotted owl is now endangered.

Page 11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Habitat fragmentation

Army ants range widely in search of suitable food. Small forest plots are not large enough to support them.

Page 11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Domino effects

Antbirds feed on the insects stirred up by army ants. When army ants disappear from forest fragments, so do antbirds.

Page 12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Pollution

In the late 1940s, DDT was widely used to control mosquitoes in marshy areas. By the mid-1950s, fish were accumulating large quantities of the molecule in their bodies. Fish-eaters, like bald eagles, accumulated even larger quantities of DDT, which turned out to be toxic.

Page 12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交流总是不断地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相对稳定,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交流也保持稳定,达到统一协调的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Page 12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平衡,其主要特征包括: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的稳定;

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

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保持一定比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维持全球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类是有利的。

Page 12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 核心思想:建立在生态平衡

和持续基础上健康的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总体策略的内容包括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3方面多项政策和行动计划;

生态文明——在人类科学技术生态化水平上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Page 12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反映了地球上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内的一切生命都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及生存环境,它们相互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以下 3方面的内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992年 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

一个基因可能关系到一种生物的兴衰,一个物种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生态系统可能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Page 12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返回

第五节

物种多样性

Page 126: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返回

第五节

遗传多样性

Page 127: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返回

第五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Page 128: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五节

地球上各物种之间保持好相应恰当的数量比例是保持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自然界的生态规律适用于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种群,对于人类这一特殊的种群也不例外。

二、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人口承载容量

Page 129: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五节

土地资源压力 水资源压力 能源危机 森林资源减少 环境污染加剧

三、资源压力及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

Page 130: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五节

CO2 浓度上升导致温室效应

Page 131: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五节

返回许多化学物质对食物链上的影响正在增强

Page 132: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五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交流总是不断地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相对稳定,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交流也保持稳定,达到统一协调的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平衡,其主要特征包括: 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②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的稳定。③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④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经人工改造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它的平衡需要靠人类来维持。保持一定比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维持全球整

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类是最为有利的。

四、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Page 133: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策略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其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生态平衡和持续基础上健康的经济发展,鼓励对环境有利和对环境友好的经济活动,用包括

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总体策略的内容包括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 3方面多项政策和行动计划。

Page 134: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态学的层次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整个生物圈逐级放大。影响生物活动的非生物因子包括气候因子、营养因子、水因子、土壤、地形和地理因子、海洋地理因子、大气成分、自然灾变等。影响生物活动的环境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其他生物产生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和整个人类的作用和影响。 种群密度、种群的分布型、种群的年龄分布等是反映种群结构的重要特征。种群的增长有指数增长模式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前者一般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逻辑斯蒂增长模式则反映了许多物种在限制条件下的生长特征。营养、食物、领土、天敌和竞争者等都属于调节种群增长的密度相关因素,火灾、干旱、暴风雨、旋风、火山爆发和其他一些自然灾害等都属于调节种群增长的密度无关因素。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内部环境、优势种群、动态变化、各物种的相互关系、群落的稳定性7个方面。

本章摘要本章摘要

Page 135: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地球陆地上的主要群落类型包括热带雨林、稀树草原、荒漠、极地冰原、浓密常绿阔叶灌丛、温带草原、温带落叶林、针叶林、北极和高山冻原等,水域生物群落包括淡水生物群落和海洋生物群落。群落内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 4种主要类型。一种群落取代另一种群落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达到的最终相对稳定状态,就是顶级群落。 生态系统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功能类群。由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腐食生物组成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一起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或食物网。生态系统中总的生物有机体物质称为生物量,地球上藻类、光合细菌和植物等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质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一方向的,生态系统吸收的太阳能量一般最多只能通过 4~ 5个不同营养等级的生物进行传递。由于通过食物链后能量的逐级损失,食物链中的能量也由下向上呈现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形。碳、氮、磷和水等许多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以多种形式——生物的或非生物的形式,原子的、分子的或生物大分子的形式等在自然界中循环。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方面内容。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丧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