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山部落 自然環境與信託

8
鸞鸞鸞鸞 鸞鸞鸞鸞鸞鸞 鸞鸞 鸞鸞鸞鸞 鸞鸞鸞 鸞鸞鸞 :、、

Transcript of 鸞山部落 自然環境與信託

Page 1: 鸞山部落 自然環境與信託

鸞山部落

自然環境&信託

組員:彭威智、李軒、陳昱宇

Page 2: 鸞山部落 自然環境與信託

自然環境-天堂之門• 鸞山部落,有一佔地千坪榕樹群,走入其中,樹群枝幹

相連,盤根錯結。由樹下往上望去,有由一大片樹網覆蓋住天空。具有千年歷史的榕樹,大約有兩百棵。

• 「天堂之門」則是兩株樹合抱在一起所構成的自然美景,彷彿天堂的入口。

• 白榕樹的氣根大概只有原子筆心般粗細,但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長成大約要五六個大人才有辦法合抱的樹體。

Page 3: 鸞山部落 自然環境與信託

自然環境-會走路的樹

• 布農族過去沒有稱呼榕樹的詞彙,祖先們開墾此地,看到長滿氣根的白榕,如同人的手腳,外加,白榕這種樹雖然長得高大很好辨認,但是地標的位置好像總是在移動,分不出土地該歸誰,所以就取名「會走路的樹」( Vavakalun )。

• 族人劃定土地界線的方法,通常都以樹株作為標的,但因為白榕的氣根很多,且生長又很快速,新生的氣根一接觸到地面,就有可能長成另一株爸爸級的榕樹,經常會造成土地界線改變的糾紛。

Page 4: 鸞山部落 自然環境與信託

自然環境-河流與家• 布農族的譬喻,充滿自然與人生的哲理。

• 「山是爸爸,河是媽媽。不管河的流域變得再遠,凡是她走過的地方,她想念就可能再回去一次。」

• 「房子是媽媽,支柱是孩子。存放食物的平台是媽媽懷抱孩子的手,爐火是媽媽哺育孩子的乳房,構成一個溫暖的家。」

Page 5: 鸞山部落 自然環境與信託

自然信託 - 森林銀行 森林博物館就是森林銀行,只要把土地,把森林留下來,把過去生活經驗和知識系統連結起來、找回來,利息用不完。「會走路的樹」茂密枝葉交織在阿力曼眼中大樹的存在是心靈的家園。

七年前,有財團看上這片原始森林,打算買下蓋寺廟和靈骨塔。為搶救森林,阿力曼貸款近一千萬,搶救八頃左右的土地,以祖先對待森林的方式管理,用天然素材重建傳統,營造食物家園概念,做為環境教育與文化重建的空間。

「老人森林不是只有人在用,要跟野生動物、植物,甚至看不到的山神祖靈共用共榮」

Page 6: 鸞山部落 自然環境與信託

自然信託 - 法令限制 阿力曼認為,這些土地不是他的,是大家共有的,他為這片地取名為「巴力和夏巴」( Palihansiap ),意思就是所有人共同協商,提出行動方案,他也希望能藉森林博物館找出保護土地的契機。

但是,森林博物館因為地屬原住民保留地,卡在法令限制,目前仍無法成為「環境信託」的土地。

許多人看阿力曼是傻子,他則笑稱自己是「烈士」。他欠債累累,最擔心不是生病沒有錢就醫,卻是成天煩惱森林能不能守住。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若能有一群傻子投入,或許有一天,真能看見許多「森林博物館」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Page 7: 鸞山部落 自然環境與信託

自然信託 - 傳承 若問到森林博物館有多大?阿力曼最常回答就是:「森林博物館沒有大門,大門就在人們的心裡!」只要是願意保護土地的人,就能為土地開門,「心有多寬,森林博物館就有多大。」

森林博物館不完全為了觀光客,希望透過這樣的場域,留住森林,重建文化,累積經驗,把人找回來,把資源找出來,作為原住民自治區,是可以參考的方式。 布農生活信託,沒有白紙黑字,卻早已透過傳承與分享,讓保護土地的許諾,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