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介紹-堂本靜高中作品

8
中中中中中中

Transcript of 中醫常識介紹-堂本靜高中作品

中醫常識介紹

中醫療法特色• 中醫是臨床醫學,其診治病症方法是從長期的臨床實踐,

反復試驗中歸納,演繹和推理出來的。

• 中醫診病,傳統包括有望,聞,問,切,合稱為“四診”的方法。中醫的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疾病可以影響全身;而內臟的病變,也可通過五官四肢放映出來。

• 中醫的舌診,主要是看患者舌頭的顏色,厚薄,以及舌本身的形態等,來斷定患者的病症。

• 中醫會通過切診六脈,就可以診斷五臟六腑的病變。

“形”與“神”• 形態是包括形體和動態兩方面。體型瘦弱的人多是血虛火

旺;太胖的人,则是氣虛而有痰濕留在體內。四肢倦怠,懶於活動的人,多是血氣不足。

• 觀察病人的精神好壞,可透过其面部表情,目光和動態,就概括得知其身體正氣的盛衰和疾病的輕重,以“有神”和“無神”之別來說明病情。

• “ 有神”指精神尚可,呼吸均勻,說話清晰,双目有神。

• “ 無神”的人就面色蒼白,說話沒力氣,反應較遲鈍,目光暗淡。更嚴重者会神智昏迷,呼吸急促。

中醫貫徹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宗旨

中醫治療理念• 中國醫術講求“顧本培元” , 以照顧身體的整體為根本,來

保養著中國人最重視的“元氣”。

• 中醫用最自然 , 天然的治療方法治病 , 以不會傷害人的“元氣”為大原則 , 儘量做到“養生” ,“ 全身” ,“ 盡年” , 來保持身體的完整。

• 中醫的治療理念與中國的整體觀和有機觀同出一轍。中醫是運用了消長生剋,體機平衡的觀念來解釋病理,生理的情況。

• 中醫治病時會從根本出發,先調理病人整個身體,使整個身體內的系統都得到平衡和協調,再個別處理原本所患的病。

中醫診斷方法• 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五行相生。萬物既會同類相

動,也會異類相感,大可歸納於陰陽當中。

• 陰陽五行強調保持整體系統的動態平衡,反映了著重“整體性”的中國傳統思想。

• 中醫是以人的整體當作一個系統,從頭到足底,從內到外,整個身體都是一個不可分割,息息相關的系統。

•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的主要方法。所謂八綱——陰,陽;表,裏;虛,實;寒,熱。人身體的狀況,都是根據五行生剋的原則,虛實相補,平衡協調,以求調養身體。

總結• 《本草綱目》和《傷寒論》證明了中國醫學漸漸擺脫形而上學的理論,真正開始了從實證上抽取經驗,記錄藥物性質和病的現象。

• 中醫落後西醫的原因就是它遵從中國傳統的整體觀和有機觀,靠實際上的經驗和觀察,理論反而不太重视,成为中國醫学发展的桎梏。

• 中醫应學習西方先進的醫學科技,還把中國的傳統觀念和技術加以發揮,秉承“中醫為體,西醫為用”,相信中醫将可以與西醫並駕齊驅。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