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30
八0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報告人:陳晉煦

Transcript of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Page 1: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八0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報告人:陳晉煦

Page 2: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目標 提供八0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發展的粗略圖譜

理解過往學生運動路線上的主要爭議

介紹不同運動發展階段的組織模式、策略。

簡單說明九0年代中、後學生運動的衰落或發展。

對於野草莓事件中「階級界線」的再探討。

作為運動經驗的交流

Page 3: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時間分配 第一階段 八0年代學運的歷史介紹 (12:00-12:20)

八0年代主要運動路線的分化( 12:20-12:30) 三篇討論文獻的介紹( 12:30-12: 40) 第一階段討論( 12:40-13:15)

第二階段 1993年後學生運動的發展,以及個人的經驗( 13:15-13:25) 第二階段探討( 13:25-14:00)

Page 4: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八0年代初期的政、社結構 70年代保釣運動的民主批評風潮,以「台大哲學系事件」收尾。

1977年的省議員及縣市長選舉,反對人士開始跨越過往單打獨鬥的對抗而產生聯合的趨勢。造成白色恐怖後第一次的街頭流血衝突。 1979年發生美麗島事件。

國民黨方面:政治上開始使用高壓的手段(相較於「吹台青」)。

黨外方面:未因國民黨策略而軟化,改以雜誌社方式進行組織。

Page 5: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八0年代學運的特色 首次訂位自身是「反對者」而不是「批評者」 不只是知識上的論述,並有組織的進行運動。

八0前期:與黨外互動密切。 八0中期:與黨外有所區隔,但在思想上仍受其影響。 八0後期:逐漸與社運接軌。並逐漸出現內部的路線之爭。 九0初期的野百合運動:有反省力的文獻,通常自知野百合的成功來自於媒體、 KMT內鬥、其他政、社運得支援。

Page 6: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八0年代初期的校園 高壓統治的校園

審查制度:事前審查制度,言論自由成為最普遍的抗爭議題

黨工系統:教官

學生:小團體出現 對外:「學生助選團」和黨外有所聯繫。 對內:零星的秘密宣傳-寫黑板、噴漆、地下刊物。(劉一

德等)。

Page 7: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1982 年起 - 校園民主 「台大普選事件」:以「校園普選」為議題,攻擊「代聯會」的形式。

社團間的結盟: 大論、大新、大陸(總校區)、法言(法學院)、醫

訓(醫學院) 結果:法、醫學院落敗;總校區學生代聯會主席吳睿人險勝。

Page 8: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1982 年起 - 學生主權 理念:學校是一個社會,學生是這個社會的公民—代聯會做為學生自治組織。

台大:參與校政。東吳:黃爾璇事件。師大:「師範教育法」改革建言。

行動方式:教育部、立法院抗議。

KMT 回應:「特別權力關係」—學生只有服從的義務,無權利過問校務。

Page 9: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1982 —年起 學生主權 1985年台大推動代聯會普選通過。但隔年被台大校方

否決。

但因為舉行「普選遊行」,帶頭學生被記過。

各校皆有學生因刊物、選舉、遊行而被記過、退學。

社團被迫解散或改組,地下化的方式出現。

Page 10: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1986 以前行動策略 - 事件化理論 以學生的理想性為自我認知。 體制外的小團體行動。 針對爭議性議題。 採取衝突(犧牲)的方式。 以衝突的方式擴大議題的效益。

Page 11: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事件化理論的問題 有限範圍的效應

KMT 控制主流校園媒體,宣傳效益有限。

一旦組織被瓦解,後續行動無動員基礎。

犧牲者的問題。

代表:「李文忠事件」—犧牲過大,但沒有相對成果。

Page 12: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1983~87年的學生運動特徵 學生社團此起彼落—不只是台大、輔大,遍地開花。 各社團組織力不一、議題認知不同。 過往與黨外的關係轉變極為複雜

黨外本身的分化 - 統 /獨、政運 /社運、(路線之爭)

學生直接處於上述爭論中,認同分裂:民間哲學(自由之愛) /人民民主(民學聯)

的確,這是很粗略的分法,但若不以主張,而以優先順序、行動模式而言卻具有意義。

Page 13: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運動策略轉向(一)新民粹 可以郭正亮的〈新社會宣言〉為代表。 失敗的檢討 - 對「事件化理論」的批評

學生主體說:理想性缺乏具體內涵、高度不穩定。 校園與社會二分。 批評知識份子自身的身段

方向: 「菁英結盟、向下動員」 「社會包圍校園」 「爭取言論霸權」 (注意:不是自由)

Page 14: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大學法改革的試啼 - 自由之愛 將審稿制度、大學自主的問題,由校內單打獨鬥,轉

向《大學法》的改革問題—議題高度上升。

Page 15: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運動策略的轉向(二) - 民學聯( 1987 ) 賴家新〈到民間去〉為代表: 論述雖不清楚,但有幾點行動上的特徵:

以大學法改革促進會為核心,左翼特徵明顯,是跨校組織。

直接介入社會運動(如 1988的「五二0」農運) - 各校社團

社會主義的主張—擴大學生關心的面向,具勞工、環保、農業關懷的面向。

Page 16: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KMT回應與學生運動的困局 1987年 KMT接收大學改造議題

-> 校園自由化問題失焦(各校學生沒有共同敵人) -> 公立學校不要國家介入,私校卻要(補助)。

學生如何回應? 1987年,自由之愛 - 國會全面改選。 1988年,組織上 - 編研會(座談網絡、學生串連) 企圖:成立學生政府(整合校際學生社團) 國會改造與學生運動。

Page 17: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編研會的分裂 台大:應以國會改選為優先。 輔大:教科文預算優先(民學聯系統)。 一些問題:

如鄧丕雲所言,兩系統重疊,只有為首者對立。 但鄧丕雲似乎淡化了民學聯以社會主義為行動綱領的主張,僅說其是「教科文預算問題」。

五四事件 - 兩系統公開決裂。 民學聯進行「教科文預算」立院請願,但列名學校並沒有全部得到知會(鄧丕雲說法)。

結果:兩大系統無法合作。對學運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Page 18: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野百合學運的四大訴求 野百合的四大訴求( 1990)

解散國民大會 廢除臨時條款 召開國是會議 訂定政經(民主)改革時間

編研會的四點共識 (1988)

確立台灣地區為民主政治設計單位,包括憲政結構、國會成員、政府組織。

排除戡亂體制等相關法規為改造國會的法源。

積極促成自由地區全民國事會議的召開,具體確立未來政治改革方案。

新國會中民意代表及其產生方式,應充分反映廣大中下階層在政治、社會領域中應有的權利與福利。

Page 19: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野百合學運的成果 基本上是編研會時期僅有的共識。

鄧丕雲引馬克斯言:「如同一個笨拙的新兵,重複在演練相同的動作」

但組織、認同、議題積累的命運。運動很難朝生朝滅;也很難逃脫已有的架構。

Page 20: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八0年代的回顧

人民民主(偏向社運)

大學法改革學生政府社會運動

校際結盟(民學聯)

路線爭議(一直深具影響)

派系分裂

學生對運動的發展,晚於政、社運動

新民粹(偏向政運)

大學法改革學生政府國會改選

校際結盟(自由之愛)

1986年以後

團體自我孤立無法撼動校園機器運動代價大

運動能量無法積累無所謂路線,成為校園內零星的火花

事件化理論言論自由校園民主

小團體、校內結盟

1986年前

困境主要策略主要議題團體模式時間

Page 21: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三篇文章 施威全的文章,如果是「東海人間」可說是代表「民學聯」立場史觀的焦慮。(其後就讀城鄉所)

邱毓斌 /汪平雲的文章,可說是這兩個路線的縮影。雖然其是組織運作上的問題。

Page 22: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中場討論

Page 23: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1993年後幾個重要的現象 政治上統獨、族群問題激化。

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 1996年總統大選+阿共飛彈試射

其他面向: 族群問題的學界爭議、社運團體的分化(性別運動)。

一些過去沒有的議題出現: 同志、原住民……。

Page 24: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1997年以後台大學生社團的觀察 校內沒有太多控制與壓迫 學生會基本上沒有太大作用。 傳統社團:大陸、大論倒社;大新變成專業刊物,強調中立。

女研社:未曾聽聞。 保育社:強調關懷、但沒有抗爭性。 勞工社:參與工運、公娼運動、移工運動。 1998年,大論社復社,但已經傾向社運。

Page 25: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1997年的校際組織 輔大校際系統的「例會」:參與 1998年秋鬥,之再也無力串連校際。主打反高學費,後來成為「新世代青年團」。

台大大論社,成員多數轉為「工人民主協會」。成為運動圈的外圍組織。

Page 26: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學生社團的人際流動 與政運關係漸遠。 以個人身份加入社運組織、或自行成立社運(周邊)組織:苦勞網。

部分往學術界走。 除非常少數人,沒聽過再加入政黨的。

Page 27: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總結特徵(一) 大的運動策略辯論消失(政運路線幾乎消失校園)。 學生對校園內議題冷漠。 學生代表選舉與異議性社團沒有組織上的牽連。 學生社團直接與運動團體接觸,但淪為救火隊。 每每有重大政治事件(總統選舉),就會有學生介入

形成新的社團,但基本上不走政運路線。

Page 28: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感謝各位!

Page 29: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終場討論 如果各位繼續寫故事,會如何寫?

策略為何?如何組織?

想像何種社會?

對自己的生命故事想像為何?

Page 30: 八零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  歷史回顧與問題探討

我的運動經驗特徵 被迫在兩條路線中徘徊

但失去校園的舞台 一般來說,社團有七個人就算是大社了

面對民進黨、上一代人的情節 把上一代人作為批評的對象(政治盤算、軍事化的運動組織

法) 也把上一代人做為導師 同時對抗 KMT與 DPP,但社會是什麼? 對未來的想像是什麼?萬惡 KMT ?異質社會?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