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14
再再再再再 再再再 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 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 2009 再 5 再 14 再 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 再 再 再 再再再再再 、() 「」 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一) 一 在在 ()(95 vs 99在在在在 ()(一) 在 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 、體、、 「」「」 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 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體) 【】 在 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 () 、( 、 ) 【】 【】 「 在在 ()(citizenship在在 在在 () 「」 civil society 在在在在在 1

Transcript of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Page 1: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再論公與私

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高中公民與社會種子教師研習營2009 年 5 月 14 日南投日月潭教師會館

壹、為何要(再)談「公與私」

(一)在【單元一】中扮演承先啟後的系統位置(二)課綱內容(95 vs 99)(三)劉靜怡教授之解(附件一)(四)涉及「基本人權」、涉及「個體性」、自我尊嚴、公權力作用與節制的認識(五)涉及【公共】代理人(國家、公共利益團體)對私有利益的保護與節制(六)涉及【公共財】、【共有財】的討論(「無敵對性」、「無排他性」)(七)涉及公德與公民氣質(citizenship)(八)涉及「公共領域」、civil society 的整個討論

1

Page 2: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貳、今天如何談論

(一)Charles Taylor 的導讀(1)誰是泰勒(2)這本書的基本問題意識 1.發源於西方 16世紀以來的「現代性」,應該如何被理解? 2.因此,間接回答西方的現代性,是人類唯一的「現代性」嗎? 3.但是,本書的內容,也可看做作者說明:「我們(西方世界、大西洋歐美 )所熟悉的所謂「現代社會」,「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因為長時間的 歷史運動,而型塑的一種「想像」」(3)作者如何回答? 1) 一般人對於現代性的特色認識,包括了:

1.新的實踐與體制形式 (工業革命、實證科學、新科技、新的組 織方式、都市化生活)2.新的生活方式(個體主義、世俗化、工具理性)

3.新的隱憂(問題)(異化/疏離、無意義、無根、社會或者群意識瓦解) 2) 本文對於「現代性」的看法:p.43

一種新的、截然不同的社會的自我想像,「自由與互利的綿密的倫理關係」,一種新的「道德秩序」。1.互利的秩序、凝聚了個體、個體成為道德能動者(自主行動者)

2.互利的重點包括了符合道德規範的「生計與謀生」(經濟領域) 3.確保「自由」的目的,而且是透過「權利 」 的保護進行 4.所有的參與者,其獲得的權利,自由的保障、互利,基本上都是 平等的。

2

Page 3: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3) 本書借用Habermas 的「公共領域」,以及B. Anderson 「想像共同 體」。傳統社會(神權、封建、階序社會),是經過文化的內在革命, 藉助「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結果:「主權在民想像」、

「社會自我管理、主動行動」。因此「誕生」,而新的「現代社會」也誕生。

(4)何謂「社會想像」呢?

p.48

「我想用這個詞來指涉的,是人們想像其社會存在的方式、他們與他人和諧共處的方式、事情在他們與他們的夥伴之間進展的的方式、通常可以獲得滿足的期望、以及作為這些期望基礎的更為深刻的規範性概念與想像」

翻譯(1)「(我們)對於「道德規範秩序」有(共同?)想像,而這套(共同?)

想像,是建立於我們對於社會組成的現實,以及為何如此組成,又為何 應該如此組成、秩序為何應該如此的看法」

翻譯(2)「這想像,是由對於社會應該如何組成的很多面向觀點,政治的、宗教 的、經濟的、社會的,等等,綿密的鉤連起來,

構成我們日常生活、行 事法則、理性與情感世界的秩序」

舉例:高中課程綱要,特別是社會科各科、語文、更包括本課(公民與社會) 課綱基本上反映了我們對於「當代社會」的想像 三則新聞社會想像,不是理念的「空想」,不是虛幻的烏托邦、理想主義,而是有「祈使」、「促使」其應該實現的道德意涵的秩序,不可違背。

3

Page 4: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舉例說明:「示威」的說明。51-52.

(5)「現代性」(個體自由、權利、平等互惠)這種「社會想像」在大西洋歐美是如何發生的呢?

1)這是漫長的價值滲透過程,也是漫長(5、600 年)的「長征」。2)影響「現代社會自我想像」的歷史發展有:

1. 14世紀以降,貴族的馴化、文明化,以「禮」(言說)而非以武力 服人。經歷宗教戰爭的大毀滅之後,人們開始思考,必須尋求一個 「超越宗教差異」的秩序基礎。 2. 宗教革命:開化治理喀爾文新教(誠實勤奮、努力工作)、治理秩 序、新統治階層開始負擔起教化社會, 博愛普及的任務。「文明」, 「禮節」,乃由貴族而逐漸朝向更廣的平民大眾。 商業階級興起,被納入這樣的菁英上層階層。工商社會,被認為是 人類社會進化的最後、最終階段。

3. 「大抽離」的過程:從宗教除魅化;宗教改革,個體主義,人與神 之間是「個體」與「上帝」的關係。同一時期社會生活出現以及 社會生活除魅化。(宇宙、個體、社會)三個秩序分開想像。

4. 「互惠行動、交換、理性、經濟」成為社會的實體(社會即經濟) (e.g.

國富論)5. 規範性「公共領域」出現(獨立於「政治社會」(統治)之外)

(桂按:4.5, 亦即 civil society 想像之出現) 6. 人民主權(統治的權力必須根基於被統治者的同意)(e.g. 洛克) 7. 「人民」的發明,由上層菁英而普及其他人(權利普及化到大眾過 程) 8. 直接社會(個體(公民)─社會,想像為同時 (水平) 歸屬於社會 的成員)(「想像共同體」) 9. 能動性與客觀化(人民自主行動、「社會」是被想像成客觀而獨立 的方式出現)

4

Page 5: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10. 敘事 etc

(6)除了「社會想像」我們特別要強調的概念

1)公共領域P.136─140

1.社會的成員得以在此共同交流、面對面,或者透過媒體相遇,形成共同的 心理(common mind)的一個共有的空間」2. 獨立於經濟、政治社會(權力干預)之外的公共領域,是現代社會的核 心特質。社會成員先認識到「公共空間」的實存,如

此「想像」,有此「自 覺」,才知道「公評、公論、公議、輿論、民意」可能存在。3.「公共領域」因此可以用來合理化政治社會,也可以用來反抗政治社會。它的道德標準,在對政治進行衡量,「政治社會」只是

維護「自由」的手段 (而非目的)4. 公共領域,出現了兩個重要的道德規範:

A。公共領域的意見討論,擔負起對於政治有「啟蒙」作用的義務。B。「政治必須服從民意,所謂「主權在民」,用「在民」,來合理化政 權,保衛自由」。

5. 公共領域是「超大空間」、「後設議題」而非「議題式」,是「世俗」而非 「宗教」,是成員自覺自成一個社會,獨立於國家權力有很多面向。

2)公與私1. 促成「公共領域」社會想像的興起,是人們已經先對於「私人空間」(e.g., 家、擁有之財產與自由之自我)加以看重。

(先看重「私」的重要,然 後才有「公共」)2. 影響「私」的想像有

A。對於平凡(去宗教)的日常生活的肯定

5

Page 6: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B。對於獨立於政治的經濟領域、市場中的生產者、交換者的看重 C。對於家庭中親密關係的中式:家庭情感是最高尚的(社會集體) 情操,以及透過文學書寫而「公共化」,進而影響到其他的領域, 成為「共感」。 3. 「私」與「公」非截然獨立,既衝突而又相互養成,二者關係構成我們

社會的基調「道德秩序」

3)社會作為獨立客觀存在的實體的意義:權利作為社會存在的形式P.255-258

「社會」的成員的權利,有四 A。參與政治的自由權,反對極權主義(共產與法西斯)

B。參與生計、經濟活動的權利(交換滿足維持基本)C。形成公共領域的權利(言論、結社)D。憲法保障的人權、法制化的權利宣言不得被任何人、任何統治者所 剝奪

(二)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殷海光基金會,桂冠。 三篇論文。李丁讚、錢永祥、顧忠華

(1)”公共領域”繼承了Haberrmas的論述:是一種論壇,人們可以理性討論、平等參與、相聚,形成公共看法。意見不是個人的意見,而是經過理性溝通,實踐反思而形成的意見。同時這個論壇是後設的。(不是真的物理的空間範疇,不是可定義為具象的「沙龍」,「特定媒體」,而是抽象的,因為有自由討論、有平等參與溝通,才知有「論壇」的存在。)

6

Page 7: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舉例:以下何者最為接近「公共領域」,最可能建構公民社會?選舉投票、立法院委員會、依照立法院座談會、意見徵詢、公聽會、公投、審議民主會議。

另外,Taylor也是Habermas的脈絡, 但是「範圍超大」,或者是沒有固定疆界的。

公共領域,因此是「民主的」、「公民的」、「理想的」、「文明的」、「進步的」,同時也是「可欲」的。

Civil Society: 先後譯成民間社會、市民社會、公民社會。翻譯的不同,反映我們對於國家、人民的關係想像的改變,反映我們行動策略的想像不同。

台灣的危機:公共領域沒有形成,公民社會被台灣民族主義、中國民族主義所分裂。被選舉的敵我意識所分割。

或者如李丁讚說:「缺乏商業文明化的過程」(商業文明,理性計算,禮節社會)解決之道:李丁讚:從族群「親密關係」入手錢永祥:從消融敵我對立,找尋共同點(民主),建構為公民合作。

張茂桂:贊同:公共領域不是媒體自由化、不是媒體商業化。加強:媒體近用權,媒體公共化。媒體在民:獨立於特定政黨、特殊利益團體立場之外公民社會:以自主、看重人權、尊嚴、自由、平等、生計生存的公民,進入溝通的公共領域,建立理性互惠、互利交往。

7

Page 8: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反對:公共領域分裂,並不是被新興的或者舊的民族主義分裂所導致。而是,台灣的「社會是獨立於政治之外,一種特殊的想像方式,還未成熟發展」所謂台灣社會,在過去,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更為中國民族主義所界定。愛國、中國人、是台灣社會的想像。換言之,我們界定社會,其實是用國族主義來想像,用政治領導社會、統合社會、動員社會的方式來界定的。(這在過去威權時代如此,在中國大陸更如此)。公共領域所進行的溝通,儘管有不同的內容,前提是愛國家、發展民族利益、掙民族光榮。這是「台灣社會的道德秩序」

(三)陳弱水談傳統中國

附件一:劉靜怡老師的重點:

• 「人權」和「主權」做為「自主公民」的基礎• 「人權」是「人格尊嚴」和「個人價值」的具體化--用以對抗國家集體暴力的潛在風險• 人民「主權」做為民主憲政國家的基礎,形成國家作為和公權力行使的正當性基礎• 「公」、「私」領域區分與「權力界限」:區分政府公權力「止於何處」?• 「權利」如何區分「公」、「私」領域--私領域的基本權利和公領域的基本權利均有重要性• 「權利」的公益色彩:

A。基於公益而限制基本權利B。 基於公益而賦予基本權利

附件二 95~99 關於「公與私」相關主題之對照表

8

Page 9: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四、從親密關係到群己關係

1.親密關係 1-1認識「親密關係」的意義與對於人的重要

1-2介紹不同的親密關係,如家人、情愛伴侶、朋友知己、寵物等等

4

2.親密關係中的責任 2-1 各種親密關係中情感與生命的依賴性

2-2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壓力與相互責任(注意親密關係中對相互傷害的防範)

3.群己關係的建立 3-1討論從親密關係而推己及人到關懷他人、尊重生命

3-2群己關係中的相互尊重

五、公共性與社會生

1.「公共」的概念 1-1如社會信任、文化資產、公民社會等(此處「公共」(the public),應超過經濟學中關於「公共財或共有財」的討論,並應該予以區別,且盡量舉例說明,並設計為討論形式)

4

9

Page 10: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2.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

2-1社區認同與社區意識2-2自治與自願性2-3利他精神2-4區域性社區,如傳統鄰里村落

vs.都市街坊社區

3.現代社區營造 3-1現代社區營造概念3-2在台灣的發展經過、事例

4.志願服務 4-1「志願服務」作為社會公共資產的意義

4-2志願服務對工作者以及被服務對象的故事舉例

六、社會團體與結社

1.社會團體 1-1志願結社的概念與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1-2社會團體類型與說明:非營利組織、社會運動、職業團體、服務性社團、慈善團體等等

2

2.面對志願結社問題 2-1 客觀環境限制、「搭便車」問題2-2 物質基礎、認同基礎2-3介紹台灣或國際的志願服務發

展以及重要團體

10

Page 11: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99 新課綱

主題一、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

(參考節數:3)

說明 引導學生理解「成年」的發展過程,進而期待成為成年公民的課題。「成年」代表取得某種完整的社會成員的身分地位以及和這個地位有關的權利與義務。要瞭解「成年」,應先瞭解成長的階段,並以「通過儀式」來說明。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1.自我的成長 1-1自我的意義

1-2自我的成長與變化

1-1「自我」是生命個體主觀的位置,也是在社會文化脈絡中建構個人的獨特性和社會位置。

1-2 要由全生涯 (lifespan)發展心理學來概述,「自我的發展」是其中的核心議題。「成長」是自我的階段性的實現,也是自我與社會、文化交互,逐漸發展的過程。

2.成年禮與通過儀式

2-1傳統的通過儀式與禁忌

2-2現代社會中的通過儀式

2-1介紹「通過儀式」概念。「通過儀式」代表成員必須經過身分轉化的歷程,取得新成員地位的認可。成年禮是一種「通過儀式」,而通過儀式涉及「禁忌」的設定與通過。

2-2 舉例說明我們社會對於成年的規範與要求。現代社會中的通過儀式並不明確,但對青少年來說,依然需要通過人生的種種重要關卡,如:政治上(參政權)的成年;法律上對於「未成年」的看法;還有通過學校

11

Page 12: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的正式教育和畢業、就業;離家獨立居住或者取得駕照;在閱聽行為上開始不受「限制級」的約束;開始有性行為;男性成為役男等等。這些「成年」過程都是先對「未成年」做出社會規訓,然後以界定「通過」來作為區隔。

3.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3-1有權利意識的公民

3-2能負起責任的公民

3-3有參與意願的公民

成年公民指自我發展階段達到成熟,加入成人社會後的公民。對成年公民的期待包含對自己的各種公民權利有所主張與維護的心理狀態,同時還能對社會的其他人與事表達關心,負起責任並能對參與公共事務產生積極態度。

主題二、人己關係與分際(參考節數:3)

說明 人己的關係與分際,是成年過程中重要的知識與情意。人己關係是指自我和他人,由近到遠的種種關係。介紹不同層次的人己關係,討論人我交往、相互對待時應有的分際與界限問題。在所有的人己關係中,「分際」與「界限」的

12

Page 13: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概念就是接續前一主題,「個人權利與責任」的要旨。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家人與同儕關係 1-1家人關係與界限分際

1-2友誼、同窗之誼 關係與界限分際

以社會學的初級團體為主要概念,說明家人、同儕關係對於人之生存的重要價值。另一重點在於討論:即使是初級關係範疇,人與人相互交往時仍有一定的「分際與界限」,例如:隱私、身體自主、基本人格尊嚴以及基於自願的互惠等等。

2.性別關係與平 等 尊重

2-1 多元的性別關係

2-2性別不平等、騷擾與歧視

2-1 即對於多元性別關係的意識。認識性別多元化的議題,例如:「性別氣質」、「性傾向」的多元化。學生需先理解「性別關係」與「兩性關係」在概念上與行動意義上的不同。

2-2說明因性別差異所受到的騷擾、歧視、不平等待遇。所謂性騷擾與歧視的核心議題,著重權力支配以及地位不平等的問題。

3.情愛關係與自主 3-1 情愛關係的意義

3-2 情愛與人的自主

3-3自主與尊重

3-1 情愛關係是人類的基本慾望。情愛關係指個體間的相 愛、相互照顧、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有許諾性質的親密關係。

3-2 情愛關係需建立在個體自主的前提。許諾則以忠誠與不變為特色,但若一方難以維持原有的許諾(例如:情侶分手、夫妻離異等),另一方亦難以強迫。遵守自己的許諾與尊重別人的身體與行為自主都是重要的人己關係。

3-3自主是自由權的表彰,但自由有其界限,需以尊重他人為原則,以不侵犯他人、不限

13

Page 14: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制他人的自由為界限。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主題三:人與人權(參考節數:3)

說明 接續前一主題的人己分際、自主與尊重等關於自由與責任的議題討論,說明何以認識「人」應該具有「人權」,是「公民與社會」課的重要內容。本主題除了為第二單元的民主政治、憲政主義,第三單元的憲法與人權、刑事訴訟、行政法與生活等主題奠定討論基礎之外,也與第四單元的個人選擇以及選修單元一的社會安全和大法官釋憲等主題有關。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人權理念的發展歷程

1-1「天賦人權」理念的緣起

1-2 從「天賦人權」概念到「聯合國人權宣言」

1-3人權議題的擴大發展

1-1簡短引言歷史上「天賦人權」理念出現前後的思想脈絡,說明當時認定「人權」屬於某些「特殊條件」者的權利。

1-2簡介「天賦人權」的概念到「聯合國人權宣言」(1948)的發展歷程,說明相應的人權內涵如何演變與普世化。

1-3主要用意在說明人權議題在當代擴展的情形。舉例介紹 1948 宣言發表後的人權議題發展,如:社會權、文化權、婦女人權、性別平等、原住民人權等相關議題與可能的爭議。

2. 日 常生活中的人權議題

2-1我國與國際社會常見的人權議題

2-1可舉例說明如:兒童、婦女、同性戀、愛滋病患、外國人、移民和國際難民、住民自決、媒體報導侵犯隱私等所涉及之人權議題。

14

Page 15: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2-2校園內的人權問題

2-2強調學生也有基本人權。說明校園內的權利義務與規範議題、人權爭議和救濟管道。

3.人權保障與立法 3-1人權為何應該受到保障

3-2我國重要的人權立法及其意義

3-1介紹公民社會保障人權的必要性,舉例說明人人享有免於恐懼的尊嚴生活以及蔑視人權的歷史教訓,例如:我國的白色恐怖、良心犯、德國納粹等政權清除異己的種族大屠殺等等。

3-2 說明並檢視我國既有關於人權相關的立法,並討論相關不同的人權倡議者的主張。

主題四、公共利益(參考節數:3)

說明 立基於接受「私益」與「公益」同屬人類文明生活與道德力量之基石的立場,讓學生理解公共參與及個人基本權益的重要。公私之分是複雜問題,難以簡單定論。此處重點唯在覺察「公共利益」的存在、特色與相關議題,並導引出能「參與」公共議題的公民價值。

主要內容 次內容 說明

1.認識「公益」 1-1「公益」的意義

1-2公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1-1說明何謂「公益」或「公共利益」, 其和個人或家庭利益、宗族利益、特殊(團體)利益等的不同。

1-2說明公益與其他利益可能「衝突互 斥」或「包容互補」,彼此的關係也可能因為社會變遷而有所改變。

2.與公共利益相關2-1如何衡量是否符2-1介紹不同看法,例如:能促進社會全體或絕大多數人之福祉;或能促進國家社會整

15

Page 16: 張茂桂 再論公與私

的重要議題 合公益

2-2增進公益的難題

體之福祉;或能符合客觀上公平與正義的原則。

2-2介紹相關議題,討論「為何維護或增進公益常成為社會中的難題」。

3.公共利益的代表 者 3-1國家與強制力

3-2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本身無法代表自己,必須透過能行為的個人、社團或者機構來代表。3-1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也是強制力,是主

要的公共利益的代表,例如:通過法律,維護、保障公共利益,維持公共秩序,進行公共建設。但亦有可能假借公共利益,侵犯人民應有的權利與形成多數暴政的問題。

3-2說明在民主政治中,人民透過平等 參與和表達,輿論與社會公益團體,可代表人民對國家、政黨進行監督遊說,推動公共利益,又稱倡議(advocacy),並舉例說明。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