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4 Ü W K¦kÊ Ã å - cssn1 2015 øð 1 à å å ø 4 Ü W K kÊ Ã å" Q 5 ø 4 Ü W0 K kÊ Ã...

4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 2015 辽西地区石窟遗址分布现状考察 辽西地区石窟古遗址分布现状考察,作为辽宁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与利用研究的一项主要 容,进一 步丰富了辽宁古文化遗址分布状 容,有利于我国石窟建筑、考古艺术的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对辽宁特 别是辽西地区石窟数量、石窟规模、石窟建筑特 、石窟历史文化发展、石窟开凿工艺的调查梳理,为今后辽 宁地区石窟建筑艺术水平、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及石窟遗址的研究、利用和 护提 了基础性调查研究,推动 辽宁省石窟古遗址建筑的艺术考古工作的发展。 键词 辽西;石窟;分布 作者简介: 王斯文(1987-),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美 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品鉴赏与拍卖。 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13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 目 (项目编号:L13 004)。 收稿日期 2014-10-09 中图分类号 K 878 文献标识码 A 王斯文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辽宁省地区石窟古遗址,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辽 宁省的西部地区,如朝阳市的北票地区、锦州市的 义县地区、阜新市的阜蒙县地区。辽西地区石窟遗 址作为东北地区石窟艺术的代表 有与河南洛阳 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 石窟等与我国 他地 区石窟建筑一样的文化历史和凿刻水平,有很高的 艺术考古价值,是研究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石窟艺 术的宝贵资料。 一、辽宁省北票市石窟古遗址现状考察 (一)北票淌泉子石窟遗址现状 北票淌泉子石窟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地区北 票市郊东部的小塔子乡四家子村淌泉子大约 2 左右的一处山坳的断崖上,地理坐标为:北纬 41° 46.5104′,东经 121°14.2117′。淌泉子石窟在当地又 称为朝阳洞,开凿在大约 20 米左右的一处断崖上, 4 个洞窟, 中较大的 2 个石窟是天然溶洞, 2 个为人工开凿,洞体开凿面积很小,中最大的 洞窟洞口四周 稀可见有砖砌的建筑遗迹。 根据《辽宁寺庙塔窟记载:自 1980 年以来,考 古工作组先后三次对淌泉子石窟遗址进行考察,在 2 号窟 发现了石雕等遗物。“最引人瞩目的是两尊 石雕像,一尊为青 砂岩雕制的千手观音,高 2.34 米,底座正面雕有 5 尊形态各异的力士像,双手上 举,似托举千手观音;座上站立观音十头 臂,头为 自上而下排列,并 次由小渐大,……。除上述两 尊雕像外,在该窟 还有部分很小的石雕像,大都 已残断,形态难辨。另外在此窟 还残存有清代庙 宇建筑遗址。 P 532~534 笔者 2014 2 2 日对北票淌泉子石窟遗址进 行了 次考察,发现淌泉子石窟遗址现状与《辽宁 寺庙塔窟 记载的 1980 年以来的几次考察 容有了 很大的变化, 中窟 的石雕像已经荡然无存。在 最大的窟 仅发现几块带有石雕纹饰的残片,洞窟 一个向地下延伸的洞口已经被几块巨石填满,洞 窟的洞口面积已经很小,洞口堆满碎石,他几个 石窟的面积变的更小了。洞窟附近有一处小型建 筑遗址,还 稀可见原石堆砌的痕迹。 于石窟的始建年代,据二号窟中所存两尊 较大的石雕像造型、服饰观察,均 有北魏时期特 ,当属窟 存有的最早时期遗物。又据窟 发现辽、清两代遗迹,可知辽代曾对洞窟进行 缮,清代不仅在窟 增雕一些佛像,还在窟前建有 26 DOI:10.13972/j.cnki.cn21-1500/g4.2015.01.005

Transcript of ø 4 Ü W K¦kÊ Ã å - cssn1 2015 øð 1 à å å ø 4 Ü W K kÊ Ã å" Q 5 ø 4 Ü W0 K kÊ Ã...

Page 1: ø 4 Ü W K¦kÊ Ã å - cssn1 2015 øð 1 à å å ø 4 Ü W K kÊ Ã å" Q 5 ø 4 Ü W0 K kÊ Ã å"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 2015

辽西地区石窟遗址分布现状考察

摘 要

辽西地区石窟古遗址分布现状考察,作为辽宁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与利用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进一

步丰富了辽宁古文化遗址分布状况内容,有利于我国石窟建筑、考古艺术的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对辽宁特

别是辽西地区石窟数量、石窟规模、石窟建筑特点、石窟历史文化发展、石窟开凿工艺的调查梳理,为今后辽

宁地区石窟建筑艺术水平、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及石窟遗址的研究、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性调查研究,推动

辽宁省石窟古遗址建筑的艺术考古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辽西;石窟;分布

作者简介:王斯文(1987-),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美

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品鉴赏与拍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

目 (项目编号:L13AKG004)。

收 稿 日 期 2014-10-09中图分类号 K878文献标识码 A

王斯文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辽宁省地区石窟古遗址,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辽

宁省的西部地区,如朝阳市的北票地区、锦州市的

义县地区、阜新市的阜蒙县地区。辽西地区石窟遗

址作为东北地区石窟艺术的代表具有与河南洛阳

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等与我国其他地

区石窟建筑一样的文化历史和凿刻水平,有很高的

艺术考古价值,是研究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石窟艺

术的宝贵资料。

一、辽宁省北票市石窟古遗址现状考察

(一)北票淌泉子石窟遗址现状

北票淌泉子石窟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地区北

票市郊东部的小塔子乡四家子村淌泉子大约2公里

左右的一处山坳的断崖上,地理坐标为:北纬 41°46.5104′,东经121°14.2117′。淌泉子石窟在当地又

称为朝阳洞,开凿在大约 20米左右的一处断崖上,

共有4个洞窟,其中较大的2个石窟是天然溶洞,其

余2个为人工开凿,洞体开凿面积很小,其中最大的

洞窟洞口四周依稀可见有砖砌的建筑遗迹。

根据《辽宁寺庙塔窟》记载:自 1980年以来,考

古工作组先后三次对淌泉子石窟遗址进行考察,在

2号窟内发现了石雕等遗物。“最引人瞩目的是两尊

石雕像,一尊为青灰砂岩雕制的千手观音,高 2.34米,底座正面雕有 5尊形态各异的力士像,双手上

举,似托举千手观音;座上站立观音十头八臂,头为

自上而下排列,并依次由小渐大,……。除上述两

尊雕像外,在该窟内还有部分很小的石雕像,大都

已残断,形态难辨。另外在此窟内还残存有清代庙

宇建筑遗址。①[P532~534]

笔者2014年2月2日对北票淌泉子石窟遗址进

行了再次考察,发现淌泉子石窟遗址现状与《辽宁

寺庙塔窟》记载的1980年以来的几次考察内容有了

很大的变化,其中窟内的石雕像已经荡然无存。在

最大的窟内仅发现几块带有石雕纹饰的残片,洞窟

内一个向地下延伸的洞口已经被几块巨石填满,洞

窟的洞口面积已经很小,洞口堆满碎石,其他几个

石窟的面积变的更小了。洞窟附近有一处小型建

筑遗址,还依稀可见原石堆砌的痕迹。

“关于石窟的始建年代,据二号窟中所存两尊

较大的石雕像造型、服饰观察,均具有北魏时期特

点,当属窟内存有的最早时期遗物。又据窟内外

发现辽、清两代遗迹,可知辽代曾对洞窟进行修

缮,清代不仅在窟内增雕一些佛像,还在窟前建有

26

DOI:10.13972/j.cnki.cn21-1500/g4.2015.01.005

Page 2: ø 4 Ü W K¦kÊ Ã å - cssn1 2015 øð 1 à å å ø 4 Ü W K kÊ Ã å" Q 5 ø 4 Ü W0 K kÊ Ã å"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2015

寺院。”②[P534]淌泉子石窟遗址山下 2公里左右的村

口,有一处泉水井,常年流水不息,可能就是淌泉子

石窟名称的由来。

北票淌泉子石窟遗址现存状况值得重视,它是

研究东北地区北魏时期石窟建筑、雕像雕刻艺术一

个极其重要的古遗址现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

为的损坏,淌泉子石窟遗址现状堪忧,虽然洞窟的

开凿规模、数量上比中国其他省市的大型石窟小得

多,但是从它的地理位置、分布状况上来考证,是对

一个地区当时的历史文化、宗教发展水平的一个佐

证,具有保留和研究价值。

(二)北票市南八家子乡喇嘛洞石窟遗址现状

考察

北票市喇嘛洞石窟遗址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南

八家乡四家板村喇嘛洞村民组西山坡上,因村中有

一清代喇嘛庙,庙后有山洞而得名。喇嘛庙又称长

宁寺,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面朝北票市大凌

河,后面就是凿有石窟佛像的喇嘛洞山的断崖。喇

嘛洞山坡为大凌河的二级台地,坡下为大凌河的冲

积平地。东北距北票市 20 公里。墓地南 1 公里即

大凌河,由此自大凌河往上约 30 公里即朝阳市。

北票喇嘛洞石窟的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 41°39.7410′,东经 120°43.5238′,海拔大约为 190米左

右。北票市南八家子乡喇嘛洞石窟遗址在中国考

古界具有重要影响,喇嘛洞石窟附近发掘的鲜卑族

墓地成为中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辽宁考古研究

所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在 1992年进行勘探,1993年开始发掘,到 1998年 11月下旬,共进行 5次大规

模的挖掘。发掘的鲜卑贵族墓地是迄今为止发掘

规模最大的鲜卑族文化遗存,共发现墓葬 419 座,

年代大约为 3 世纪末到 4 世纪初,出土了近 3000件文化遗物。墓葬形式独具特色,体现了鲜卑民族

文化的多样化。大量铁制器具的出现,证明当时的

鲜卑族生产方式已经由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转

变。“位于辽西丘陵地区大凌河谷地附近的喇嘛洞

墓地,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所见最大的一处以三燕

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1996年被评为全

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墓地属北票市南八家子

乡四家板村喇嘛洞村民组,其北距北票市 15公里,

西南距南八家子乡4公里,向南300米左右为锦(州)

承(德)铁路,东南约1. 2公里即为大凌河。”③[P209]笔者

于2014年2月4日对北票喇嘛洞石窟遗址进行了再

次考察,发现石窟内的壁画脱落严重,只有些许残

片依稀可见。

北票喇嘛洞石窟遗址开凿面积较大,是迄今为

止朝阳地区发现规模较大的一座石窟建筑。北票

喇嘛洞石窟遗址也是和国内其他大型石窟建筑一

样,依山而建,只是山崖面积较小,石质适合开窟和

雕塑。整个山崖的石窟大约10米左右高,长度大约

40米左右,在石崖底下高低大小错落排列着 10余

个石窟。最大的石窟洞口大约 1.7米高左右,最小

的 0.6米高左右,且多数为人工开凿的洞窟。在其

中一个较大的洞窟内供奉着两尊青岩石板浮雕佛

像,由于时间久远、雕像材料侵蚀严重,许多细节已

经很难辨认,但是从大体轮廓来看,这两尊浮雕佛

像造型古朴简约,具有北魏时期雕刻的一些艺术特

征,而且这两尊青岩石板浮雕石质与北票市大阪乡

大凌河附近的康家屯古城遗址堆砌城墙的石头石

质材料非常接近。(北票康家屯古城遗址在 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康家屯古城址位

于辽宁省北票市大板镇康家屯小波汰沟北约0.5公里处,地处大凌河南岸的二级台阶上,地理坐标为

北纬 41°44′08″,东经 120°57′07″,城址位于大凌河

和牤牛河交汇处,东临大凌河,南为丘陵山地,东西

两侧为沟壑。 1992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

合白石水库建设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在这个较

大的洞窟窟壁四周有残余的壁画遗迹。壁画层大

约1厘米左右厚,构成成分大部分为白垩土材料,由

于洞窟壁面都是石质结构,白垩土有一定厚度,附

着在上面的牢固度相对较低,加上时间久远,现今

的壁画几乎脱落殆尽,仅有几处残留,上面描画的

线描形象依稀可见。从洞窟壁画线描的纹饰、人物

形象的塑造、颜色的运用、道具的细节描画中,艺术

表现已经很成熟,应该是在后期进行过修补描画。

这个石窟的四周开凿有佛龛,穹顶是人工凿刻的伞

状天顶,艺术形式感很强。整个洞窟四壁都覆盖白

垩土,许多地方已经脱落,残留有壁画痕迹。在一

个较大的洞窟内,有一尊雕刻在洞内石壁上的佛

像,因受岁月侵蚀,石雕像表面的雕刻细节已经被

侵蚀掉,只能依稀感觉到佛像的模糊轮廓。

27

Page 3: ø 4 Ü W K¦kÊ Ã å - cssn1 2015 øð 1 à å å ø 4 Ü W K kÊ Ã å" Q 5 ø 4 Ü W0 K kÊ Ã å"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 2015

北票喇嘛洞石窟遗址整体是在一处断崖的侧

面,由于石质密度较小,较易沙化,用手轻触洞窟表

层,就会有沙状颗粒脱落,急需要有切实措施进行

维护和保护。北票喇嘛洞石窟遗址前面的长宁寺,

与石窟遗址相互映衬,寺前有一棵参天柏树,枝干

盘曲蜿蜒,郁郁葱葱,(这棵古柏直径大约 1.6米左

右,树围长5.1米。)构成一道沧桑古朴的艺术图景。

二、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万佛堂石窟古遗址现状

考察

锦州市义县万佛堂石窟位于义县城西北大约9公里左右,头台满族乡万佛堂村东 0.5 公里的大凌

河北岸福山峭壁上。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 41°34.5209′,东经121°09.6310′。“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

省义县城西北8公里的大凌河北岸,座北朝南,沿福

山南麓东西排列,全长约 85米,自然形成三个小

区。东区共有洞窟 7个,窟外小龛 3个;西区上、下

两层共有洞窟 9个,窟外小龛 10个。中区无窟龛,

仅有近代兴建的三间僧房。全部窟龛均始凿并完

工于北魏晚期,唐、辽、明、清等朝代均有修补或改

动。窟完内外现存北魏造窟题记两方,清代重修碑

五通、大小造像五百余尊。”④[P159]石窟开凿在一个断

崖的侧面,面临一片开阔地,辽西大凌河就在山下

流过,甚是壮观。

根据石窟碑文和义县当地文献记载,义县万佛

堂石窟西区开凿于北魏太和 23年(公元 499 年),

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帝祈福开凿的。现

存有 9个洞窟,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开凿有 6个大

窟,上层开凿3个小窟,即7、8、9号石窟,已经风化,

下层的 1、5、6号石窟规模较大,洞壁凿有部分佛

龛。现今保存较完整的石窟是1号窟和6号窟。从

东向西排列,第一个是1号窟,有窟门三座,为方形,

高大约 5.1米,东西大约长 7.55米,南北大约宽 7米。中凿方形塔心柱,上连窟顶,为支提式洞窟造

型,窟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及供养人像,是北

魏时期的经典洞窟雕刻,极具艺术研究价值。“中心

塔柱窟(西区第一窟)由前庭和主室构成,前庭(残)略呈梯形平面,长 4米、宽 7.3米。主室为抹角方形平

面,长 9.5米、宽 10米、高 5.1米。前壁开三窟门,横

列一排,门外两侧雕有力士像。正、左、右三壁各开

三个大龛。室内中央为方形中心塔柱。边长 3米。

中心柱四隅雕双龙缠须弥山与单层塔。四面中央

开龛,每面上、下二层龛,上层各一浅龛,下层各一

深龛。此窟为万佛堂石窟中规模最大、造像雕刻最

精美的洞窟。”东、西、北三个洞窟壁上各雕三个佛

像,经过泥塑修补后复原,形象已经很难辨认,下部

四尊佛像都是后来修补雕刻的。方形石柱四周刻

满精细的浮雕,尖拱上的佛造像庄重浑厚、供奉人

造像比例适中、上层佛龛内的佛像威严肃穆、侍者

及弧形华幔雕刻精美、化生童子雕刻简约活泼、洞

窟顶部的飞天雕刻古朴飘然、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

佛端庄稳健,窟门内部顶上雕有三排坐佛,外部顶

上雕有佛龛,内有佛造像。窟内石壁上也凿有佛

龛,石窟的四角,刻有四大天王造像。这些雕刻都

具有典型的北魏时期石造像特点,是研究北魏时期

雕刻极其珍贵的艺术资料。2号窟在 1号窟的西

面,洞窟高2.3米,东西长2.8米,南北宽1.8米。3号窟与 2号窟相连,构造相同,洞窟高 2.17米,东西长

1.8米,南北宽 1.65米。4号洞窟呈不规则的长方

形,高 2.43 米。5 号洞窟东西长 7 米,南北宽 6.4米。在 5号窟的内壁东南角就是著名的摩崖石刻

《元景造像碑记》,是我国北方所存唯一的年代最早

的魏碑,题额已破损,两侧仅见雕龙残形。题额上

方窟壁刻的两排千佛式小坐佛,现仅存4个;窟顶中

心雕有大莲花宝盖和 6人排列的小飞天。6号洞窟

因前部崩塌,与 5号洞窟几乎连在一起。在靠近北

侧的石壁上雕造 1躯巨型叉脚弥勒大佛像,高大约

3.4米,叉脚倚坐在约 1米多高的座台上,这是万佛

堂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造像,这尊弥勒佛是万佛,

被称为叉脚弥勒,是非常典型的北魏时期的佛造像

。7号窟圆拱形窟门高约1米,宽约0.8米。洞窟内

高约 1米左右,东西约长 1.8米,南北宽约 1.6米。8号窟窟门高约1.5米,宽约0.9米。 9号窟窟室约呈

正方形,窟内高约1.6米,东西长约1.3米,南北宽约

1.6米。

万佛堂石窟东区开凿于北魏景明 3年(公元

502 年),是员外散骑常侍昌黎慰喻契丹使韩贞联合

同乡等 74人募集资金营造的私人石窟,现存 7窟。

因历年久远、造像多已风化无存。1号窟略呈正方

形,窟长、宽、高各约3米,正门高约2米,宽约1米;2号窟窟高约3米,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2.8米;3

28

Page 4: ø 4 Ü W K¦kÊ Ã å - cssn1 2015 øð 1 à å å ø 4 Ü W K kÊ Ã å" Q 5 ø 4 Ü W0 K kÊ Ã å"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2015

号窟略呈马蹄形,洞窟高约 4米,南长约 4米,北长

约 4.5米,南北宽约 6米;5号窟高约 2.8米,东西长

约 2.6米,南北宽约 2米,洞窟门朝南,著名石刻《景

明三年韩贞造像题记》就刻在门楣上;6号窟窟高约

2米,长宽各约1.8米;7号窟高约3米,长、宽大约在

3.5米左右。在东窟的山顶上,有明成化10年(公元

1474年)锦衣参将王锴为其母吴氏寿日祝寿所修建

的一座圆柱形小塔,被称为“文峰塔”。

万佛堂这两区石窟是东北地区年代最久、规模

最大的石窟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

值,1988年 1月 13日,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义县万佛堂石窟是昙耀法师和帅使念

晚年的共同作品,元景造像碑是帅使念和长子帅龟

慈一錾一錾给后人留下了一块无比珍贵的北魏名

碑。”义县万佛堂石窟开凿已经具有 1500多年的历

史。笔者 2014年 2月 26日对义县万佛堂石窟遗址

进行了考察,现在的万佛堂石窟风化严重、石窟岩

体开裂、有的地方崩塌、剥落,石窟渗水等一系列保

护问题急需解决。

三、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千佛山石窟遗址现状

考察

千佛山坐落在阜新市彰武县城东北部的大四

家子乡阿古庙屯,位于彰武、法库、康平三县交界

处,距彰武县城45公里,距阜新市区155公里,距省

会沈阳市 155公里,总面积 15.9平方公里。千佛山

海拔 246米,地理坐标为:北纬 42°32.8352′,东经

122°52.8850′。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山上刻满佛

像浮雕,被称为千佛山。在千佛山的西面悬崖石壁

上开凿有一石窟,被称为“观音洞”。整座石窟长约

4.076米,宽约2.338米,高约2.371米,洞内面积约9平方米;石窟门宽0.735米,高1.567米;窟内开凿有

一个佛台及 8个小佛龛。观音洞是清朝宣统元年

(1909年)直接在岩壁上开凿出来的,从整个开凿技

术和风格上来看,具有民间手工匠人的特点。

笔者于2014年3月7日对千佛山观音洞石窟遗

址进行了考察,并具体测量了观音洞的实际尺寸和

地理坐标的定位。

四、结语

对北票市淌泉子石窟古遗址、北票市南八家子

乡喇嘛洞石窟古遗址、锦州市义县万佛堂石窟古遗

址等进行的考察,是对辽宁地区石窟古遗址分布集

体的辽西地区的一次现状分析,也是对辽宁地区石

窟建筑、石窟雕刻艺术的资料汇集,也是对中国古代

石窟开凿技术、北魏时期石窟雕刻艺术的研究。为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辽宁石窟建筑面临的保护和维

修等,利用先进技术对石窟建筑进行保护及石窟建

筑艺术、凿刻艺术的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等问题的解

决提供基础性研究。

注释:

① 王建学.辽宁寺庙塔窟 [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7).② 王建学.辽宁寺庙塔窟 [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7).③ 万欣.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2000(2).④ 刘建华.辽宁义县万佛堂北魏石窟分期研究[J].

考古学报,2001(2).[参 考 文 献]

[1] 阎文儒.辽西义县万佛堂石窟调查及其研究[J].文物参考资料,1951(9).

[2] 曹汛.万佛堂石窟两方北魏题记中的若干问题

[J].文物,1980(6).[3] 董高.朝阳北塔“思燕佛图”基址考[J].辽海文物

学刊,1991(2).[4] 宿白.南朝完像遗迹初探[J].中国石窟寺研究,

文物出版社,1996.[5] 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中国社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6] 李品清.徙居白狼水东的契丹及其文化[J].社会

科学辑刊,1998(1).[7] 王聪.让石窟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联姻”[N].

人民政协报,2014-02.[8] 于余.万佛堂石窟[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82(8).

(责任编辑:彭 琳)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