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9
第 25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description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时间: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 形式:以宪法形式确立.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 、确立: ( 1 )确立 : ( 2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和组成 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组成: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 3 )历史意义:. ①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 、曲折:. ( 1 ) 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趋于停顿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Page 1: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Page 2: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 、确立:

( 1 )确立:

( 2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和组成 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组成: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组成: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 3 )历史意义:

时间: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形式:以宪法形式确立

①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② 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③ 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Page 3: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2 、曲折:( 1 ) 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趋于停顿( 2 )“文革”时,名存实亡

3 、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1 、基础:中共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 对国民党 专制独裁历史

2 、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 、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Page 4: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4 、意义:提高参政议政,开创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新局面

5 、历程:既有曲折又有发展完善既有曲折又有发展完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2 、基本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设立的自治 机构,行使自治权

3 、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Page 5: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4 、建设和发展:

( 1 )建设初具规模、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 五大自治区、 100 多个自治州、自治县

( 2 )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 1984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Page 6: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Page 7: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Page 8: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Page 9: 第  25  课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各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图为西藏大学的校园景色。湘西苗族人民代表在填写选票,选举湘西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