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版 2017年5月12日 三朝四帝赞新安 - · PDF file彦頨建言,乃奉道教 ......

1
新安是古徽州、今黄山市的前身。这 里山水明丽,人文厚朴,风光独异,闻名天下 的黄山、齐云山等风景名胜都属新安胜境。 自古以来,新安的名山胜水赢得了历代名人 雅士的千古赞誉,而最为耀眼、最具权威的 当数三朝四帝—南北朝梁皇帝、明朝嘉靖 帝和清朝的康熙帝和乾隆帝的钦赞,成为古 今文史上的佳话。封建王朝的皇帝,是当时 社会至高无上的威权主宰,其言被奉为金科 玉律,得到皇帝的称誉,既是新安独秀的禀 赋所致,也是新安山水的“宠幸”。 梁武帝誉赞 “新安大好山水” 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皇帝, 生爱好文,与谢 脁、沈约、任眆等 八人并称为“竟陵 八友”。由于己具 诗才,故而看重文 才横溢的重臣徐 摛。在得知“摛年 老,又爱泉石,意 在一郡,以自怡 养”时,便召见他 说:“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 我卧治此郡。”中大通三年(公元 531 年)徐 摛遂到拥有奇山秀水的新安郡出任新安太 守。据《梁书 · 徐摛传》记载,徐摛到了新安 郡后,“为治清静,教民礼仪,劝课农桑,期 月之中,风俗便改”,政声显著,颇得民望, 任职期满回朝后还加封了“戎昭将军”。 600 多年后南宋大儒朱熹据此手书“新安大 好山水”,以兹存记。 嘉靖帝诏赞齐云山为“东南福地” 嘉靖帝为明世宗朱厚熜,系明朝第十 一位皇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勤勉政事, 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 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 的局面。史书评价其为“中兴之主”。志书 载其初因无嗣后承继大统,得正一真人张 彦頨建言,乃奉道教求子于齐云山玄天太 素宫真武大帝,后灵验顺得四个皇子,龙颜 大悦,遂于嘉靖三十七年六月初九日,降旨 重修太素宫,并御制玄天太素宫“大殿碑 文”。在这个御制碑文上,嘉靖帝盛赞齐云 山:“惟此山高百仞,盘绕百余里,上应斗 宿,俯瞰大江,峰峦秀特,岩洞幽奇,允为东 南之福地,神仙一洞天也。”表达了“和内 安外”、“教法兴隆”的治国理政愿望。 康熙帝题赞“黄海仙都” 康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 的皇帝。他在治国理政上大有作为,同时 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留有《御 笔朱子诗》、《临米芾行书五言诗》等存世。 史载康熙 44 年( 1705 ),圣祖南巡,驻跸江 宁,时安徽巡抚刘光美随侍左右。黄山慈 光寺住持半隐向康熙帝呈送《黄山图经》, 康熙帝对“图经风光”大为赞赏,遂御笔钦 赞“黄海仙都”以示褒奖。寺僧将此四字御 书钩摹制成匾额悬于慈光寺佛殿映耀山 川,一时使慈光阁名声大震,成为徽宁两府 梵宇之冠。至今康熙的“黄海仙都”手迹仍 存,被镌刻于慈光阁碑廊。今《黄山志》和 《黄山碑刻记》等仍有确载。 乾隆帝题赞黄山“千岩紫翠、万壑螺青” 乾隆帝是清朝 第六位皇帝,是中 国历史上执政时间 最长、年寿最高的 皇帝。他秉承康熙 雄风,不仅将“康乾 盛世”推向巅峰,而 且在文学艺术上深 有造诣,在中国历 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他擅长书法,能写诗作赋,作诗多达四 万二千余首,是历史上写诗、留诗最多的人。 在其留存的诗中,存有其亲作御书的“黄山三 十六峰诗”。史载:清乾隆年间,乾隆帝为感 “臣允禧恭绘” “黄山三十六峰图”绘事,御题 “黄山三十六峰诗”。就是在这组诗的题端, 乾隆帝挥毫题写“千岩紫翠、万壑螺青”,对黄 山之奇秀予以总括称赞。这些诗是应其皇 叔允禧所作“黄山三十六峰图”而应和而作的 御题诗,并有“乾隆宸翰”钤印。 允禧字谦斋,号紫琼道人、垢庵、春浮 居士,是康熙第二十一子,乾隆的叔叔,好 绘事,乐与文人雅士游。乾隆年间曾游历 黄山,感于黄山的奇观胜景,以“臣允禧恭 绘”之款创作“黄山三十六峰图”册页,方寸 之间,构图饱满,笔笔精到。乾隆帝为旌表 叔父画业之功,在每开留白处一一对应御 题了三十六首诗,分别是:浮丘峰、飞龙峰、 叠嶂峰、芙蓉峰、天都峰、松林峰、翠微峰、紫 石峰、掷钵峰、圣泉峰、仙都峰、轩辕峰、九龙 峰、棋石峰、紫云峰、青鸾峰、上霄峰、云际 峰、桃花峰、炼丹峰、云外峰、望仙峰、清潭峰、 石门峰、云门峰、容成峰、石柱峰、狮子峰、丹 霞峰、老人峰、仙人峰、布水峰、石床峰、采石 峰、朱砂峰、莲花峰。这些全部为五言诗,对 黄山三十六峰的风景人文进行了述赞。如 写《浮丘峰》: “洞天三十六,黄山峰占足。第 一数浮丘,芙蓉四时绿。”写《天都峰》: “天都 九百仞,巍然切太虚。我虽未升颠,仙侣原 可呼。”写《莲花峰》: “簇簇玉井莲,太华匪当 对。谁知万里游,却在寸心内。”一个封建帝 王能为一个山岳景地题写三十六首诗,古今 仅见。 姚毅全(1872~ 1939),名宗复,徽州歙 县深渡人。姚毅全青 年时代曾去上海学做 生意,以后又在上海茶 界闯荡;民国初年,他回 到屯溪与人合股开设 茶号,从事以“屯绿”茶 为主的外销出口。在 经营“怡怡茶号”时,他 非常重视“屯绿”茶的制 作技术和质量,由于他 曾经在上海业茶且专 事外销茶经营,所以他 亲自指导茶农加工毛 茶,对精制“屯绿”茶技 术改进也是创见良多。 1934 年,姚毅全 发现了一个商机;徽州 茶商贩茶到上海多走 水路,由屯溪出发沿新 安江东下,在杭州过塘, 经嘉兴等地到达上海;这条运茶线路 必须经过歙县深渡,而一般来说,茶 商自己并不拥有车、船等运输工具。 于是,姚毅全在家乡深渡开设了“姚 大来”茶行,在杭州开设了“姚大来” 运输行。这样,他贩茶去上海就省去 了运输费用,同时还获取了贩茶和运 茶的利润。1938年,因战争的影响, 中国茶业陷入困境, “屯绿”茶外销也 陷入滞顿;由于经济萧条,更是导致 了春茶上市时茶商缺乏资金,收购困 难,毛茶处于无人收购之低潮。姚毅 全联合茶商呈请皖南行署对“屯绿” 箱茶出口予以减税、对毛茶则建议免 税;以期可以活跃茶商,茶农获利。 他还策动六邑茶务总会联合向屯溪 茶厘局呼吁,最终使“屯绿”茶商获得 毛茶免税、外销茶减征千分之四税收 的优惠。另外,姚毅全因与省地方银 行行长程振基有私交,故策请其发放 贷款,定价收购,使茶农茶商务安其 业;他还协助程振基赴汉口贸委会订 定合约,定价收购;并发放茶叶贷款 200万元;不仅解决了毛茶的收购资 金,也缓解了“屯绿”市场的困境。在 “屯绿”箱茶制成后,姚毅全又配合贸 委会、茶管处组成评议会,并遴选有 经验的茶商张景阳、程镜庭协助看 样、评价、收购,使公(收购)私(出售) 两不吃亏。姚毅全为人刚正,他曾积 极倡导并劝导、制止烟熏制茶的陋 习,而自己的茶号则是坚决废止了烟 熏制茶的工艺。姚毅全也是一位热 心公益的茶商,曾任休宁县商会执 委、常委;并被聘为省政府谘议。他 热衷于教育,带头并号召茶商捐款开 办了“徽州农业学堂”,后改为“屯溪 茶商小学”;并亲自兼任校长。 “皖中” 是南京安徽中学的简称,迁来屯溪设 立分校时,一无校舍,二无设备,经费 也极为拮据,姚毅全和孙友樵等茶商 出力给予了帮助;他们让出茶号供复 课使用。同时将初中部设在华胜茶 号和怡新祥茶号内;用布幔间隔为教 室,用茶板、茶箱充当课桌、课凳;不 久,又将“皖中”本部迁入阳湖茶商小 学。1935年, “徽州茶务总会”改选, 公推姚毅全担任主席,此后,姚毅全与 执委孙烈五、沈度如、曹敦甫等茶商 配合,为徽茶的兴盛做了一些有益的 工作。当年,土匪朱老五火烧屯溪, 损失惨重,姚毅全奔走商界,为重建 店面,恢复市容出力颇多。 1939 年,姚毅全又发起组建 “徽州制茶股份有限公司”;并得到 了地方政府支持,地方银行行长程 振基乐于配合并且同意代收股金。 然在章程拟好,筹备有序时,程振基 调离屯溪,姚毅全因病逝世,计划因 无人主事而“夭折”。但是,姚毅全 为徽州茶所作的努力是值得称道 和铭记的…… · · 本版责 本版责编辑 编辑/ / 高莉莉 高莉莉 E Email:hsrbgll@ mail:hsrbgll@163 163.com .com 市委宣传部 市文联 黄山日报社 主办 讲述 · 3 2017 年 5 月 12 日 星期五 www.huangshannews.cn 三朝四帝赞新安 三朝四帝赞新安 山峦叠嶂,溪流纵横,白云升 腾处,屋舍如棋,沿山脊散乱分 布,如星星点灯,每一处火种就是 一个村落,每一处光明就是一缕 希望。站立濂溪源头海拔 600 米的绍濂乡黄毛村,登高远眺,一 吸一呼间,便觉胸藏气象,心神澄 明了。濂溪,源出歙县长陔岭、石 耳山,河道长 20 公里,坡降 10流域面积 40.3 平方公里。我们要 讲述的故事就从黄毛村开始。 绍濂乡黄毛村建于山腰,陡 峭少地,难觅一平稳地基,让一个 村落沿山而建,犹如悬挂山崖,心 中不免唏嘘。裂土建村之初,黄 毛的先人们是出于何种目的,才 带着一个族群,不畏难处攀登至 此?史载,黄毛村民多为安庆移 民。与一个半山腰相较,自然山 脚下的土地更适合繁衍一个族 群。只是那些交通便利的所在, 早就有了人间烟火。对于突然介 入的外来者,他们是不会受到欢 迎的。有限的土地和资源,让先 入者把他们当成了洪水猛兽,甚 至做好了械斗卫家的准备。很显 然,眼前这一大片水草丰美、地势 平整的地方,他们即便想“搭个 伙”,也得看他人眼色。最为明智 的选择,就是往山的深处、高处继 续前行。 远迁是为了避祸,避战,避流 血。毕竟任何一种打击,对一个逃 荒落难的族群来说,都是经不得也 经不起的。一条水量丰沛、灵气十 足的瀑布接纳了他们。有水的地 方,就能开荒种地,就能安身立 命。在一座座绵延大山面前,先人 们豪情陡增。而漫山荒草、峭壁悬 崖的现实,倒是成全了“黄毛”这样 一个略带自嘲的地名。 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黄毛,这 里当是个不错的地方。乱云飞渡 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海 600 多米处,黄毛瀑布飞流直 下,水花在飞溅中碾成碎末,随着 风儿不时地飘到一个个前来观瞻 的游人脸上,特别清凉舒畅。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山 村发展致富的铁律。黄毛也不例 外。南连街源,西通王村,黄毛虽在 高山,却处交通要塞,上世纪八十年 代,黄毛通上了公路,成为偏远山区 最早通上公路的山村之一。或许 这样的功绩要归结到先人们独到 的眼光上。有了便捷的交通,黄毛 高山蔬菜红辣椒,顺濂溪水流泄山 外,一跃成了当地的招牌。 而在现代交通介入之前,黄毛 也不孤单。发端于山脚岭口村的 岭口古道,经黄毛直抵长陔。面对 一山空寂,古道依旧沉稳,波澜不 惊。思绪飞泄处,一个个肩挑背扛 的先人们,正在奋力负荷攀登。他 们孔武有力,他们汗流浃背,即便 如此,亦不忘口中打趣,或说着寻 开心的诨话,或对着山野吼上两嗓 子,一座高山就踩在脚底了。 深山多奇石,古道达云端。 岭口古道,修建时随地取材,遇石 凿路,逢坡建梯,因陋就简,随山 附形,常有外来驴友徒步登高,感 知一个农耕年月的苦辛记忆。或 许更多的是要从这条没膝的荒草 古道上,探寻流传经年的故事。 随行一起探寻的绍濂乡干毕顺金 先生,就是当地人,一条古道的陈 年旧事早就烂熟于心。“乾隆年 间,绍濂出了一个探花,他为国家 做了不少贡献,皇帝就赠了一个 金头给他,听说是埋到这条古道 上。所以多年以来,这里探宝寻 宝的人一直没间断过。总的来 说,没有什么结果。只是一个传 说,也没有哪个寻到了这个宝物, 许多人都是慕名来的。” 我们在古道入口处遇到了当 地村民张水彬。张水彬借着两股 高山流水,想开办一个泉水养鱼 场。自然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在 他简陋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块吨 余重的大石头,分黑白两色,细察 之,犹如一幅灵魂的山水画,竟让 外面的藏石玩家出到数万元高价 购买。张水彬却不舍出手。显 然,我们遇到了一个家乡情节浓 厚的人。即使现在,还有不少外 出务工的村民,离家前,还要装一 小袋家乡土带在身边。在他们看 来,一捧家乡土,就能克去离家后 水土不服带来的疾患。 说够了辛溪,也该在濂溪的 另一支流—石耳山上流出的石 耳水上下些笔墨。沿绍濂村西北 角而上一公里处,一个叫“朱陈” 的小村子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村 名虽叫朱陈,全村只有余、程两 姓,却无一朱一陈。我们和当地 村民聊起此事时,一村民道:“余” 字除去一捺,就成了“朱”,这是村 人自谦的表现,不能说自己“有 余”,而应欠上一点;至于“陈”字, 当是“程”的谐音了。自然这样的 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不可信。余 少林年逾八旬,当过多个乡镇的 一把手,退休后就在家里研究村 史,他提出了“朱陈之好”的说法。 老人的叙述中,言及明太祖朱 元璋之高级谋臣朱升,曾在朱陈村 讲学。而朱陈之好的由来,也有一 个让人动容的故事。相传朱元璋 母亲姓陈,朱皇帝年幼在外要饭 时,又被一陈姓大娘所救,至后称 帝,一衣衫褴褛、年迈老妪嚷嚷着 要面见皇上,朱皇帝一见老妪,竟 是“噗通”跪地,口中喊娘。从此, 明太祖诏告天下:朱陈一家,朱遇 陈事必恭让,男遇男于友,男遇女 于婚,结朱陈之好,永不相背。 显然老人的说法是可信的。 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山中小村,因 了一个文化味十足的地名,瞬间 响亮起来。 山巅垂玉玉生箫,百转千回 始东遥。借得盘古红丝线,织成 今日朱陈好。在绍濂村的双溪 口,来自石耳山的巨源河与长陔 山岭的辛溪水合二为一,形成濂 溪。作为渐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 的濂溪,穿越高山深谷,到这里才 算真正的修成正果。汇合而成的 濂溪,从绍濂始发,经和平、八村 之后,自王村镇上店村汇入渐江。 或许,还要补充说明的是,除 了黄毛的红辣椒,绍濂村还有一 项农特产—猴头菇。我们在濂 溪畔的一个个大棚里,见证了这 一球状白色精灵的模样。若是来 到绍濂,当地的红辣椒、猴头菇当 是必尝的山间美味。 沿绍濂濂溪漫步,雷竹绕溪, 盎然生气,自由升发。而由当地村 民代代相传的典故传说,更像一坛 窖藏多年的老酒,一经启封,便香 气盈室,未及品饮,业已醉人。 濂溪诗吟古朱陈 濂溪诗吟古朱陈 □ 江伟民 【徽 州 人 家】 汪村至今还保存明清两代古祠堂、 古民居、古建筑30 余幢,其中明代古建筑 为多。村口“七星曹门”建于明清,造型 奇特,飞檐翘壁,内收外敛,七根木柱,恰 如“北斗七星”形状,巧夺天工,风水寓意 自在其中。村中现存水塘、水井10 余口, 水系暗通,不仅方便生活、美化环境,还有 防火避灾之功能。 汪氏宗祠—绍德堂,建于明朝宣德 年间( 1428 年),为明代《徽州府志》中记载 最早的宗祠之一。由于年代的久远,恢宏 而简朴,虽没有后世宗祠的精美雕饰,但 简约而不简单,气势恢宏,不失大气、古 朴。抚摸着千年的银杏巨柱,踏着600 的明代青砖,一下把我们带进了历史的时 空,不得不惊叹先人之智慧。 绍德堂原有古匾 40 块之多,是徽州 古匾最多的宗祠之一。古匾具有极高的 人文、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如果说每块 古匾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如此 众多的匾额便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 书。古匾让人读到更多的是恩赐或嘉奖 那些“孝德永彰”的好人好事,如寝堂的第 一匾“追远”,便是要让子孙懂得“木水有 源”,不要忘记了历史与祖先,这也是对村 人的最好教化与勉励。古匾由大量的名 家、诗人题写,可谓徽州文化园中又一朵 奇葩。这些古匾文化所幸在村人努力下, 正逐渐得以恢复。 “一村双女祠,全国唯一”。村中的道 生祠、怡燕祠,均为明代女祠。道生祠,为 女子所建,取意《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贻燕祠则是子 为母所建, “贻燕”之意是给后世子孙留下 安定的根基。作为徽商小妾的母亲,勤俭 持家,营商有道,为家族事业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虽然在家族中地位低微,但在孩儿的 心目中,母亲永远是伟大而漂亮的,祠堂正 如美丽的燕巢和母亲的心灵归宿一般,至 今,在祠堂的贡位上仍然放着一双绣花鞋。 宗祠,是一个村族祭祀、重要议事、 大型活动及制定村规民约的重要场所, 也是每个村族成员从岀生(上宗谱)到死 后(追悼、上牌位)等活动的场所,更是一 个人光宗耀祖、功名褒奖,或戒律惩处的 重要场所。按规定,过去做了“坏事”,是 不给上祠堂的,可见其神圣而可侵犯性。 每年大年初一,全村只有祠堂“开门”后, 家家户户才能开门,而且正月初一朝,每 家每户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到宗祠祭拜祖 先,大家相互问侯,让人倍感亲情。村里 一直保留了这个好的传统,对于获得功 名、仕途回乡的人,第一件大事,也是最体 面的事,莫过于村里为其举行隆重的“升 旗”、“开祠堂门”仪式,要到祠堂祭祖、祝 贺活动后,才能回家拜见父母。为了鼓励 村人读书,过去汪村凡是考中了秀才、举 人以上功名的人,便可获得适应的俸禄 (如秀才每年是五十担谷,举人便可更多 了)。这样解决了读书人的后顾之忧,他 们可专心做学问。正因如此推崇人文教 育,使功名仕途者更懂得羊有“跪乳之 恩”,因此,在外的汪村人终老不忘家乡, 甚至“叶落归根”。 随着徽州区山深线(公路)的开 通,市民假日休闲旅游的兴起,地处黄 山市中心地带的古岩寺遗址也逐渐引 起社会各界关注,一些旅游企业纷至 与岩寺镇洽谈旅游开发。为确保传统 文化资源得以合理科学保护开发利 用, 5 5 日,岩寺镇邀请资深徽学专 家汪大白、程极悦、汪柏树、方利山、翟 屯建等对古岩寺遗址实地考察。 当天上午,专家们沿着崎岖山路攀 登,在荆棘灌木丛中拨开杂草寻觅,抚 平尘土观察摩崖石刻。实地考察之 后,该镇还召开专题研讨会。会上,专 家们认为,古岩寺遗址为唐代佛寺遗 构、丹霞地貌,具有史学价值和旅游开 发价值。专家们提出了“保护优先”原 则,建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以佛教文 化为切入点,差异化发展徽州全域旅 游,巧妙利用丘陵地带的山水林木优 势,实施高起点规划、精细化施工。 据乾隆刻本《岩镇志草》记载,丰乐 河南五里处的山坡上有前贤开凿的岩 洞近 10 处。人称“小岩寺”、 “古岩寺”。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 年),唐朝名 僧山蕴禅师奉代宗手诏,集四方参学者 结厦于此,始创三摩圣地,建有东西序寺 庙无数,殿堂鳞次错落其间,当时曾驻僧 500 人之多,因寺庙建在石壁岩洞前, 故唐王朝赐“岩寺”为名。南宋高宗绍 兴二年(公元1132 )诏命建镇(旧名称 为永昌乡)。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 1391 年) , 改为永丰乡清泰里,此时岩 寺已有一定规模。延至嘉、隆,这里更 是成为“鳞次万家,规方十里,商贾云 集”的繁华重镇。 吴顺辉 千年徽州古村落 千年徽州古村落 : : 祁门舜溪汪村 祁门舜溪汪村 (二) 汪胜松 /我读凌徽涛 我读凌徽涛 □ 洪玉良 文化·人】 十余年前在一本由高名潞主编 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书里见过凌徽 涛老师的两幅画:《理发己经一小时 了》、《墙那边在讨论是先有蛋还是 先有鸡》,感觉这是一个对世界和人 生有话要说的油画家。两年前,凌 老师从合肥书画院院长和“新安画 派论坛”执行主编的位置上退休,寓 居屯溪,我们得以相识。之后见面 多了,话题触及面散点多,由此,通 过他,我对他的画的认识才似乎逐 渐清晰起来。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认识通常 是选择性的,也即所谓的偏好。艺 术家因其天性敏感,个性強,这种偏 好或许更为强烈。就凌徽涛而言, 以白黑灰为基调所构成的强烈的对 比,以及画面形象的呈现,与这一形 象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习性的纠葛 及悖逆,可能才是他投以兴趣和关 注的重点。浓烈的墨色和凌厉的线 条,似乎表明着他对现实的某些看 法和不甘,而对西北高原汉子这一 原形的偏好,则分明是他基于人性 思考上的独特情感表达。不妨说, 硬朗,甚至有些执拗,对命运的不屈 抗争,对岁月的逼视,进而追寻某种 形而上的生命要义,在精神层面发 现本我和超我,一直是凌徽涛笔墨 生涯中的主线。为此他六次深入甘 南藏区,重走长征路,大量地写生, 细致地观察,在旷野雪原高天厚土 间洞悉生命苦难和灵魂的归依,以 及后表现主义手法与主题的巧妙揉 合,近期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中如《飘 流的三寸金莲》《扎西德勒》和《好外 婆》都在表明他对自己独特艺术世 界的不懈求索和他清逸而倔强的个 性,并有后人难以模拟的神韵。 凌徽涛是南方人,日常生活中 温文尔雅,幽默风趣,但在最熟稔的 朋友面前也会偶尔有些“促狭”之 举。或者这种风度的“修饰”正是为 用来掩盖他内心的狂傲和思想的孤 高。他笔下的人物或沉雄坚毅,或 神情隐忍,或桀骜不驯,有着对苦难 的漠视,隐含着献身的激情,那一份 虔诚和笃定,有力地在现实中划开 了一道罅缝,透出冷艳高远的人性 光辉。因为这些,看凌徽涛的作品, 你会隐约有一种疏离感,一种微小 却分明的审美间距,你会感觉人物 的强烈魅力,却一时怯于走进他。 画面中,繁杂的生活场景被凌徽涛 断然拒绝,人物是绝对主角,然而通 过人物的表情、举动和服饰,其所处 环境和历史境遇却为你强烈感知和 审美关照,并给予你一分需要冷静 之后在人生坐标上的思索。 近年来凌徽涛也时常发表国画 作品。用超现实的手法纵横于宣纸 尺幅间,画面形象令你心灵震撼却 感知到另一种存在。同样,他笔下 的古代人物也多有魏晋之风,人物 孤高襟怀和不甘流俗,呈现出古代 士大夫不羁的贵族气质,而依稀有 着的灵魂的游丝却如空气一般萦绕 其间。画面中生活场景同样被忽 略,书写式的线条坚冷而细致,色彩 单纯而浓烈—用这种选择,凌徽 涛一如既往地将他的作品与现实拉 开距离,在一种疏离的美感之际,于 亦虚亦实间,强烈地隐喻着他对时 代和人性的认知。 思想的力量,乃是人性当中本 原的力量。思想如盐,盐不可嚼,情 感如水,水淡无味。思想的盐只有 溶入情感之水,盐的功用才能很好 表达,水才有味道。对一个画家而 言,一味地追寻美很可能是柔弱的、 萎靡的甚至是虚幻而伪饰的。由美 循真,方得真趣。发现美,有所感, 有所思,有所悟,并通过自己的笔墨 直陈生活的残缺以及坚忍的存在, 在对真实的诉求中感知力量的善 意,这才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应有的 情怀。 □汪勋 岩寺镇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古岩寺遗址 岩寺镇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古岩寺遗址 文化 短 波】 【徽 州 故 里】

Transcript of 第 版 2017年5月12日 三朝四帝赞新安 - · PDF file彦頨建言,乃奉道教 ......

Page 1: 第 版 2017年5月12日 三朝四帝赞新安 -  · PDF file彦頨建言,乃奉道教 ... 峰、桃花峰、炼丹

新安是古徽州、今黄山市的前身。这里山水明丽,人文厚朴,风光独异,闻名天下的黄山、齐云山等风景名胜都属新安胜境。自古以来,新安的名山胜水赢得了历代名人雅士的千古赞誉,而最为耀眼、最具权威的当数三朝四帝——南北朝梁皇帝、明朝嘉靖帝和清朝的康熙帝和乾隆帝的钦赞,成为古今文史上的佳话。封建王朝的皇帝,是当时社会至高无上的威权主宰,其言被奉为金科玉律,得到皇帝的称誉,既是新安独秀的禀赋所致,也是新安山水的“宠幸”。

梁武帝誉赞 “新安大好山水”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皇帝,

生 爱 好 文 ,与 谢脁、沈约、任眆等八人并称为“竟陵八友”。由于己具诗才,故而看重文才横溢的重臣徐摛。在得知“摛年老,又爱泉石,意在 一 郡 ,以 自 怡养”时,便召见他

说:“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中大通三年(公元 531年)徐摛遂到拥有奇山秀水的新安郡出任新安太守。据《梁书·徐摛传》记载,徐摛到了新安

郡后,“为治清静,教民礼仪,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改”,政声显著,颇得民望,任职期满回朝后还加封了“戎昭将军”。600多年后南宋大儒朱熹据此手书“新安大好山水”,以兹存记。

嘉靖帝诏赞齐云山为“东南福地”嘉靖帝为明世宗朱厚熜,系明朝第十

一位皇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勤勉政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史书评价其为“中兴之主”。志书载其初因无嗣后承继大统,得正一真人张彦頨建言,乃奉道教求子于齐云山玄天太素宫真武大帝,后灵验顺得四个皇子,龙颜大悦,遂于嘉靖三十七年六月初九日,降旨重修太素宫,并御制玄天太素宫“大殿碑文”。在这个御制碑文上,嘉靖帝盛赞齐云山:“惟此山高百仞,盘绕百余里,上应斗宿,俯瞰大江,峰峦秀特,岩洞幽奇,允为东南之福地,神仙一洞天也。” 表达了“和内安外”、“教法兴隆”的治国理政愿望。

康熙帝题赞“黄海仙都”康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

的皇帝。他在治国理政上大有作为,同时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留有《御笔朱子诗》、《临米芾行书五言诗》等存世。史载康熙 44 年(1705),圣祖南巡,驻跸江

宁,时安徽巡抚刘光美随侍左右。黄山慈光寺住持半隐向康熙帝呈送《黄山图经》,康熙帝对“图经风光”大为赞赏,遂御笔钦赞“黄海仙都”以示褒奖。寺僧将此四字御书钩摹制成匾额悬于慈光寺佛殿映耀山川,一时使慈光阁名声大震,成为徽宁两府梵宇之冠。至今康熙的“黄海仙都”手迹仍存,被镌刻于慈光阁碑廊。今《黄山志》和《黄山碑刻记》等仍有确载。

乾隆帝题赞黄山“千岩紫翠、万壑螺青”乾隆帝是清朝

第六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秉承康熙雄风,不仅将“康乾盛世”推向巅峰,而且在文学艺术上深有造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擅长书法,能写诗作赋,作诗多达四万二千余首,是历史上写诗、留诗最多的人。在其留存的诗中,存有其亲作御书的“黄山三十六峰诗”。史载:清乾隆年间,乾隆帝为感

“臣允禧恭绘”“黄山三十六峰图”绘事,御题“黄山三十六峰诗”。就是在这组诗的题端,

乾隆帝挥毫题写“千岩紫翠、万壑螺青”,对黄山之奇秀予以总括称赞。这些诗是应其皇叔允禧所作“黄山三十六峰图”而应和而作的御题诗,并有“乾隆宸翰”钤印。

允禧字谦斋,号紫琼道人、垢庵、春浮居士,是康熙第二十一子,乾隆的叔叔,好绘事,乐与文人雅士游。乾隆年间曾游历黄山,感于黄山的奇观胜景,以“臣允禧恭绘”之款创作“黄山三十六峰图”册页,方寸之间,构图饱满,笔笔精到。乾隆帝为旌表叔父画业之功,在每开留白处一一对应御题了三十六首诗,分别是:浮丘峰、飞龙峰、叠嶂峰、芙蓉峰、天都峰、松林峰、翠微峰、紫石峰、掷钵峰、圣泉峰、仙都峰、轩辕峰、九龙峰、棋石峰、紫云峰、青鸾峰、上霄峰、云际峰、桃花峰、炼丹峰、云外峰、望仙峰、清潭峰、石门峰、云门峰、容成峰、石柱峰、狮子峰、丹霞峰、老人峰、仙人峰、布水峰、石床峰、采石峰、朱砂峰、莲花峰。这些全部为五言诗,对黄山三十六峰的风景人文进行了述赞。如写《浮丘峰》:“洞天三十六,黄山峰占足。第一数浮丘,芙蓉四时绿。”写《天都峰》:“天都九百仞,巍然切太虚。我虽未升颠,仙侣原可呼。”写《莲花峰》:“簇簇玉井莲,太华匪当对。谁知万里游,却在寸心内。”一个封建帝王能为一个山岳景地题写三十六首诗,古今仅见。

姚毅全(1872~1939),名宗复,徽州歙县深渡人。姚毅全青年时代曾去上海学做生意,以后又在上海茶界闯荡;民国初年,他回到屯溪与人合股开设茶号,从事以“屯绿”茶为主的外销出口。在经营“怡怡茶号”时,他非常重视“屯绿”茶的制作技术和质量,由于他曾经在上海业茶且专事外销茶经营,所以他亲自指导茶农加工毛茶,对精制“屯绿”茶技术改进也是创见良多。

1934年,姚毅全发现了一个商机;徽州茶商贩茶到上海多走水路,由屯溪出发沿新安江东下,在杭州过塘,

经嘉兴等地到达上海;这条运茶线路必须经过歙县深渡,而一般来说,茶商自己并不拥有车、船等运输工具。于是,姚毅全在家乡深渡开设了“姚大来”茶行,在杭州开设了“姚大来”运输行。这样,他贩茶去上海就省去了运输费用,同时还获取了贩茶和运茶的利润。1938年,因战争的影响,中国茶业陷入困境,“屯绿”茶外销也陷入滞顿;由于经济萧条,更是导致了春茶上市时茶商缺乏资金,收购困难,毛茶处于无人收购之低潮。姚毅全联合茶商呈请皖南行署对“屯绿”箱茶出口予以减税、对毛茶则建议免税;以期可以活跃茶商,茶农获利。他还策动六邑茶务总会联合向屯溪茶厘局呼吁,最终使“屯绿”茶商获得

毛茶免税、外销茶减征千分之四税收的优惠。另外,姚毅全因与省地方银行行长程振基有私交,故策请其发放贷款,定价收购,使茶农茶商务安其业;他还协助程振基赴汉口贸委会订定合约,定价收购;并发放茶叶贷款200万元;不仅解决了毛茶的收购资金,也缓解了“屯绿”市场的困境。在

“屯绿”箱茶制成后,姚毅全又配合贸委会、茶管处组成评议会,并遴选有经验的茶商张景阳、程镜庭协助看样、评价、收购,使公(收购)私(出售)两不吃亏。姚毅全为人刚正,他曾积极倡导并劝导、制止烟熏制茶的陋习,而自己的茶号则是坚决废止了烟熏制茶的工艺。姚毅全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茶商,曾任休宁县商会执委、常委;并被聘为省政府谘议。他热衷于教育,带头并号召茶商捐款开办了“徽州农业学堂”,后改为“屯溪茶商小学”;并亲自兼任校长。“皖中”是南京安徽中学的简称,迁来屯溪设立分校时,一无校舍,二无设备,经费也极为拮据,姚毅全和孙友樵等茶商出力给予了帮助;他们让出茶号供复课使用。同时将初中部设在华胜茶号和怡新祥茶号内;用布幔间隔为教室,用茶板、茶箱充当课桌、课凳;不久,又将“皖中”本部迁入阳湖茶商小学。1935年,“徽州茶务总会”改选,公推姚毅全担任主席,此后,姚毅全与执委孙烈五、沈度如、曹敦甫等茶商配合,为徽茶的兴盛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当年,土匪朱老五火烧屯溪,损失惨重,姚毅全奔走商界,为重建店面,恢复市容出力颇多。

1939年,姚毅全又发起组建“徽州制茶股份有限公司”;并得到了地方政府支持,地方银行行长程振基乐于配合并且同意代收股金。然在章程拟好,筹备有序时,程振基调离屯溪,姚毅全因病逝世,计划因无人主事而“夭折”。但是,姚毅全为徽州茶所作的努力是值得称道和铭记的…… ·郑 毅·

本版责本版责任任编辑编辑//高莉莉高莉莉EE——mail:hsrbgll@mail:[email protected]

市委宣传部 市文联 黄山日报社 主办

讲述·

第3版

文 化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www.huangshannews.cn

徽州茶人小传:姚毅全

三朝四帝赞新安三朝四帝赞新安

山峦叠嶂,溪流纵横,白云升腾处,屋舍如棋,沿山脊散乱分布,如星星点灯,每一处火种就是一个村落,每一处光明就是一缕希望。站立濂溪源头海拔 600 多米的绍濂乡黄毛村,登高远眺,一吸一呼间,便觉胸藏气象,心神澄明了。濂溪,源出歙县长陔岭、石耳山,河道长 20公里,坡降 10‰,流域面积 40.3平方公里。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就从黄毛村开始。

绍濂乡黄毛村建于山腰,陡峭少地,难觅一平稳地基,让一个村落沿山而建,犹如悬挂山崖,心中不免唏嘘。裂土建村之初,黄毛的先人们是出于何种目的,才带着一个族群,不畏难处攀登至此?史载,黄毛村民多为安庆移民。与一个半山腰相较,自然山脚下的土地更适合繁衍一个族群。只是那些交通便利的所在,早就有了人间烟火。对于突然介入的外来者,他们是不会受到欢迎的。有限的土地和资源,让先入者把他们当成了洪水猛兽,甚至做好了械斗卫家的准备。很显然,眼前这一大片水草丰美、地势平整的地方,他们即便想“搭个伙”,也得看他人眼色。最为明智

的选择,就是往山的深处、高处继续前行。

远迁是为了避祸,避战,避流血。毕竟任何一种打击,对一个逃荒落难的族群来说,都是经不得也经不起的。一条水量丰沛、灵气十足的瀑布接纳了他们。有水的地方,就能开荒种地,就能安身立命。在一座座绵延大山面前,先人们豪情陡增。而漫山荒草、峭壁悬崖的现实,倒是成全了“黄毛”这样一个略带自嘲的地名。

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黄毛,这里当是个不错的地方。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海拔 600 多米处,黄毛瀑布飞流直下,水花在飞溅中碾成碎末,随着风儿不时地飘到一个个前来观瞻的游人脸上,特别清凉舒畅。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山村发展致富的铁律。黄毛也不例外。南连街源,西通王村,黄毛虽在高山,却处交通要塞,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毛通上了公路,成为偏远山区最早通上公路的山村之一。或许这样的功绩要归结到先人们独到的眼光上。有了便捷的交通,黄毛高山蔬菜红辣椒,顺濂溪水流泄山外,一跃成了当地的招牌。

而在现代交通介入之前,黄毛也不孤单。发端于山脚岭口村的岭口古道,经黄毛直抵长陔。面对一山空寂,古道依旧沉稳,波澜不惊。思绪飞泄处,一个个肩挑背扛的先人们,正在奋力负荷攀登。他们孔武有力,他们汗流浃背,即便如此,亦不忘口中打趣,或说着寻开心的诨话,或对着山野吼上两嗓子,一座高山就踩在脚底了。

深山多奇石,古道达云端。岭口古道,修建时随地取材,遇石凿路,逢坡建梯,因陋就简,随山附形,常有外来驴友徒步登高,感知一个农耕年月的苦辛记忆。或许更多的是要从这条没膝的荒草古道上,探寻流传经年的故事。随行一起探寻的绍濂乡干毕顺金先生,就是当地人,一条古道的陈年旧事早就烂熟于心。“乾隆年间,绍濂出了一个探花,他为国家做了不少贡献,皇帝就赠了一个金头给他,听说是埋到这条古道上。所以多年以来,这里探宝寻宝的人一直没间断过。总的来说,没有什么结果。只是一个传说,也没有哪个寻到了这个宝物,许多人都是慕名来的。”

我们在古道入口处遇到了当

地村民张水彬。张水彬借着两股高山流水,想开办一个泉水养鱼场。自然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块吨余重的大石头,分黑白两色,细察之,犹如一幅灵魂的山水画,竟让外面的藏石玩家出到数万元高价购买。张水彬却不舍出手。显然,我们遇到了一个家乡情节浓厚的人。即使现在,还有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离家前,还要装一小袋家乡土带在身边。在他们看来,一捧家乡土,就能克去离家后水土不服带来的疾患。

说够了辛溪,也该在濂溪的另一支流——石耳山上流出的石耳水上下些笔墨。沿绍濂村西北角而上一公里处,一个叫“朱陈”的小村子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村名虽叫朱陈,全村只有余、程两姓,却无一朱一陈。我们和当地村民聊起此事时,一村民道:“余”字除去一捺,就成了“朱”,这是村人自谦的表现,不能说自己“有余”,而应欠上一点;至于“陈”字,当是“程”的谐音了。自然这样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不可信。余少林年逾八旬,当过多个乡镇的一把手,退休后就在家里研究村

史,他提出了“朱陈之好”的说法。老人的叙述中,言及明太祖朱

元璋之高级谋臣朱升,曾在朱陈村讲学。而朱陈之好的由来,也有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相传朱元璋母亲姓陈,朱皇帝年幼在外要饭时,又被一陈姓大娘所救,至后称帝,一衣衫褴褛、年迈老妪嚷嚷着要面见皇上,朱皇帝一见老妪,竟是“噗通”跪地,口中喊娘。从此,明太祖诏告天下:朱陈一家,朱遇陈事必恭让,男遇男于友,男遇女于婚,结朱陈之好,永不相背。

显然老人的说法是可信的。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山中小村,因了一个文化味十足的地名,瞬间响亮起来。

山巅垂玉玉生箫,百转千回始东遥。借得盘古红丝线,织成今日朱陈好。在绍濂村的双溪口,来自石耳山的巨源河与长陔山岭的辛溪水合二为一,形成濂溪。作为渐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濂溪,穿越高山深谷,到这里才算真正的修成正果。汇合而成的濂溪,从绍濂始发,经和平、八村之后,自王村镇上店村汇入渐江。

或许,还要补充说明的是,除了黄毛的红辣椒,绍濂村还有一项农特产——猴头菇。我们在濂溪畔的一个个大棚里,见证了这一球状白色精灵的模样。若是来到绍濂,当地的红辣椒、猴头菇当是必尝的山间美味。

沿绍濂濂溪漫步,雷竹绕溪,盎然生气,自由升发。而由当地村民代代相传的典故传说,更像一坛窖藏多年的老酒,一经启封,便香气盈室,未及品饮,业已醉人。

濂溪诗吟古朱陈濂溪诗吟古朱陈□ 江伟民

【徽 州人家】

汪村至今还保存明清两代古祠堂、古民居、古建筑30余幢,其中明代古建筑为多。村口“七星曹门”建于明清,造型奇特,飞檐翘壁,内收外敛,七根木柱,恰如“北斗七星”形状,巧夺天工,风水寓意自在其中。村中现存水塘、水井10余口,水系暗通,不仅方便生活、美化环境,还有防火避灾之功能。

汪氏宗祠——绍德堂,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8年),为明代《徽州府志》中记载最早的宗祠之一。由于年代的久远,恢宏而简朴,虽没有后世宗祠的精美雕饰,但简约而不简单,气势恢宏,不失大气、古朴。抚摸着千年的银杏巨柱,踏着600年的明代青砖,一下把我们带进了历史的时空,不得不惊叹先人之智慧。

绍德堂原有古匾40块之多,是徽州古匾最多的宗祠之一。古匾具有极高的人文、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如果说每块古匾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如此众多的匾额便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古匾让人读到更多的是恩赐或嘉奖那些“孝德永彰”的好人好事,如寝堂的第一匾“追远”,便是要让子孙懂得“木水有源”,不要忘记了历史与祖先,这也是对村人的最好教化与勉励。古匾由大量的名家、诗人题写,可谓徽州文化园中又一朵奇葩。这些古匾文化所幸在村人努力下,正逐渐得以恢复。

“一村双女祠,全国唯一”。村中的道生祠、怡燕祠,均为明代女祠。道生祠,为女子所建,取意《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贻燕祠则是子为母所建,“贻燕”之意是给后世子孙留下安定的根基。作为徽商小妾的母亲,勤俭持家,营商有道,为家族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家族中地位低微,但在孩儿的心目中,母亲永远是伟大而漂亮的,祠堂正如美丽的燕巢和母亲的心灵归宿一般,至今,在祠堂的贡位上仍然放着一双绣花鞋。

宗祠,是一个村族祭祀、重要议事、大型活动及制定村规民约的重要场所,

也是每个村族成员从岀生(上宗谱)到死后(追悼、上牌位)等活动的场所,更是一个人光宗耀祖、功名褒奖,或戒律惩处的重要场所。按规定,过去做了“坏事”,是不给上祠堂的,可见其神圣而可侵犯性。每年大年初一,全村只有祠堂“开门”后,家家户户才能开门,而且正月初一朝,每家每户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到宗祠祭拜祖先,大家相互问侯,让人倍感亲情。村里一直保留了这个好的传统,对于获得功名、仕途回乡的人,第一件大事,也是最体面的事,莫过于村里为其举行隆重的“升旗”、“开祠堂门”仪式,要到祠堂祭祖、祝贺活动后,才能回家拜见父母。为了鼓励村人读书,过去汪村凡是考中了秀才、举人以上功名的人,便可获得适应的俸禄(如秀才每年是五十担谷,举人便可更多了)。这样解决了读书人的后顾之忧,他们可专心做学问。正因如此推崇人文教育,使功名仕途者更懂得羊有“跪乳之恩”,因此,在外的汪村人终老不忘家乡,甚至“叶落归根”。

随着徽州区山深线(公路)的开通,市民假日休闲旅游的兴起,地处黄山市中心地带的古岩寺遗址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些旅游企业纷至与岩寺镇洽谈旅游开发。为确保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合理科学保护开发利用,5月 5日,岩寺镇邀请资深徽学专

家汪大白、程极悦、汪柏树、方利山、翟屯建等对古岩寺遗址实地考察。

当天上午,专家们沿着崎岖山路攀登,在荆棘灌木丛中拨开杂草寻觅,抚平尘土观察摩崖石刻。实地考察之后,该镇还召开专题研讨会。会上,专家们认为,古岩寺遗址为唐代佛寺遗

构、丹霞地貌,具有史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专家们提出了“保护优先”原则,建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以佛教文化为切入点,差异化发展徽州全域旅游,巧妙利用丘陵地带的山水林木优势,实施高起点规划、精细化施工。

据乾隆刻本《岩镇志草》记载,丰乐

河南五里处的山坡上有前贤开凿的岩洞近10处。人称“小岩寺”、“古岩寺”。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唐朝名僧山蕴禅师奉代宗手诏,集四方参学者结厦于此,始创三摩圣地,建有东西序寺庙无数,殿堂鳞次错落其间,当时曾驻僧侣500人之多,因寺庙建在石壁岩洞前,故唐王朝赐“岩寺”为名。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诏命建镇(旧名称为永昌乡)。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改为永丰乡清泰里,此时岩寺已有一定规模。延至嘉、隆,这里更是成为“鳞次万家,规方十里,商贾云集”的繁华重镇。

□ 吴顺辉

千年徽州古村落千年徽州古村落::祁门舜溪汪村祁门舜溪汪村(二)□ 汪胜松 文/摄

我读凌徽涛我读凌徽涛□ 洪玉良

【文 化·人】

十余年前在一本由高名潞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书里见过凌徽涛老师的两幅画:《理发己经一小时了》、《墙那边在讨论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感觉这是一个对世界和人生有话要说的油画家。两年前,凌老师从合肥书画院院长和“新安画派论坛”执行主编的位置上退休,寓居屯溪,我们得以相识。之后见面多了,话题触及面散点多,由此,通过他,我对他的画的认识才似乎逐渐清晰起来。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认识通常是选择性的,也即所谓的偏好。艺术家因其天性敏感,个性強,这种偏好或许更为强烈。就凌徽涛而言,以白黑灰为基调所构成的强烈的对比,以及画面形象的呈现,与这一形象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习性的纠葛及悖逆,可能才是他投以兴趣和关注的重点。浓烈的墨色和凌厉的线条,似乎表明着他对现实的某些看法和不甘,而对西北高原汉子这一原形的偏好,则分明是他基于人性思考上的独特情感表达。不妨说,硬朗,甚至有些执拗,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对岁月的逼视,进而追寻某种形而上的生命要义,在精神层面发现本我和超我,一直是凌徽涛笔墨生涯中的主线。为此他六次深入甘南藏区,重走长征路,大量地写生,细致地观察,在旷野雪原高天厚土间洞悉生命苦难和灵魂的归依,以及后表现主义手法与主题的巧妙揉合,近期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中如《飘流的三寸金莲》《扎西德勒》和《好外婆》都在表明他对自己独特艺术世界的不懈求索和他清逸而倔强的个性,并有后人难以模拟的神韵。

凌徽涛是南方人,日常生活中温文尔雅,幽默风趣,但在最熟稔的朋友面前也会偶尔有些“促狭”之举。或者这种风度的“修饰”正是为用来掩盖他内心的狂傲和思想的孤高。他笔下的人物或沉雄坚毅,或

神情隐忍,或桀骜不驯,有着对苦难的漠视,隐含着献身的激情,那一份虔诚和笃定,有力地在现实中划开了一道罅缝,透出冷艳高远的人性光辉。因为这些,看凌徽涛的作品,你会隐约有一种疏离感,一种微小却分明的审美间距,你会感觉人物的强烈魅力,却一时怯于走进他。画面中,繁杂的生活场景被凌徽涛断然拒绝,人物是绝对主角,然而通过人物的表情、举动和服饰,其所处环境和历史境遇却为你强烈感知和审美关照,并给予你一分需要冷静之后在人生坐标上的思索。

近年来凌徽涛也时常发表国画作品。用超现实的手法纵横于宣纸尺幅间,画面形象令你心灵震撼却感知到另一种存在。同样,他笔下的古代人物也多有魏晋之风,人物孤高襟怀和不甘流俗,呈现出古代士大夫不羁的贵族气质,而依稀有着的灵魂的游丝却如空气一般萦绕其间。画面中生活场景同样被忽略,书写式的线条坚冷而细致,色彩单纯而浓烈——用这种选择,凌徽涛一如既往地将他的作品与现实拉开距离,在一种疏离的美感之际,于亦虚亦实间,强烈地隐喻着他对时代和人性的认知。

思想的力量,乃是人性当中本原的力量。思想如盐,盐不可嚼,情感如水,水淡无味。思想的盐只有溶入情感之水,盐的功用才能很好表达,水才有味道。对一个画家而言,一味地追寻美很可能是柔弱的、萎靡的甚至是虚幻而伪饰的。由美循真,方得真趣。发现美,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并通过自己的笔墨直陈生活的残缺以及坚忍的存在,在对真实的诉求中感知力量的善意,这才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应有的情怀。

□ 汪 勋

岩寺镇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古岩寺遗址岩寺镇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古岩寺遗址【文化短波】

【徽 州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