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Post on 15-Apr-2017

280 views 3 download

Transcrip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玉米外来种质改良途径

汇报人:李新海

2009年博士生导师学习论坛

玉米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汇报提纲

第一部分:快速导入玉米外来种质的全基因组选 择 Genome wide Selection for Rapid Introgression

of Exotic Germplasm in Maize (Bernardo, 2009)

第二部分:采用美国玉米种质拓宽欧洲玉米种质 类群的遗传基础 Broadening the genetic base of

European maize heterotic pools with US Cornbelt germplasm using field and molecular marker data (Reif, Lamkey, Melchinger, 2009)

第三部分:正在开展的玉米种质改良计划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第一部分

快速导入玉米外来种质的全基因组选择

Genome wide Selection for Rapid Introgression of Exotic Germplasm in Maize

(From Bernardo, Crop Sci, 2009, 49:419–42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背景

美国玉米种质基础渐趋狭窄The germplasm base of U.S. maize

increasingly narrow (Goodman, 1999; MBS, 2003)

①通常在优良自交系组配

的基础群体而非广基种质

中选育新自交系.Among the best available inbreds instead of from broadbase Germplasm

②注重改良骨干自交系. (A632, B37, B73, H99, Mo17, Oh43, and PH207). Developing new and improved versions of key historical inbreds

③利用具有改良潜

力的外来种质较少.Current maize inbred lines have very little exotic germplas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背景• 外来种质利用较少的主要原因:当地适应种质

和外来种质的性状表现差异,如花期、根倒和

茎倒、籽粒产量与籽粒含水量等 (Hallauer and Sears, 1972).

• 前育种工作:通常需要采用轮回选择改良外来

种质适应性,为育种利用做准备

• 长时间:前育种研究需要10年以上,这阻碍了

育种者利用外来种质的热情(Dudley, 198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背景全基因组选择为基于分子标记的选择程序,能够快速将外

来种质导入当地适应玉米种质 (Meuwissen et al, 2001)

全 基 因 组 选 择

第1步

第2步

分离群体单株的基因型分析和测交组合鉴定。基

于目标性状的表型和基因型,采用BLUP模型预

测所有分子标记的育种值。

在温室或育种圃基于所有分子标记进行2-3个世

代的全基因组选择。通过所有标记的育种值预测

每个单株性状值,进行单株选择,形成新群体。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背景• 相比于测交组合鉴定选择,全基因组选择1

年内能够进行三次选择,可以实现数量性状

的快速改良(Bernardo and Yu, 2007) • 但是,目前5-10次循环的全基因组选择获得

遗传增益能否持续保持,尚未明确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目的• 通过模拟,明确全基因组选择对快速改良外来

种质的实用性

• 验证不同类型适应x外来杂交分离群体( F2, BC1, and BC2 ),即含有不同的供体和受体

有利基因频率,对全基因组选择响应的影响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材料和方法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

• 设定一个数量性状由100个QTL控制

• 100个QTL中,适应亲本自交系在50个QTL上中含有有 利等位基因;外来自交系在50,25,10和5个QTL位点 上含有有利等位基因,而适应亲本在相应的QTL位点上 含有非有利等位基因

• 在第k 个QTL位点上,有利等位基因的测交组合效应为 ak, a = (L – 1)/(L + 1) ,非有利等位基因的测交组合效 应为 −ak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材料和方法适应x外来自交系组合(四种组合3个世代群体)

• 四种组合:当地适应(L=50)x外来自交系 ( L=50,25,20,5)

• 3个世代群体:设定F2, BC1, and BC2 群体为基础群 体(C0)

• 基础群体样本量NC0=144或288• 基础群体单株与另一自交系测交,进行表型鉴定

• 参考群体:将La =50和Le =50的F2群体设定为参考群 体,以与其他类型组合或群体进行选择响应的比较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方法遗传图谱和分子标记

• 图谱全长1749 cM• 512个均匀分布于染色体上的共显性分子标记

• 每个染色体上均匀分布10个QTL• 随机产生QTL之间的相引和相斥相

• 假设测验组合呈加性遗传,无显性和上位性。 表型值为所有QTL的基因型与随机效应之和。

随机非遗传效应呈正态分布(0,VE), 在不

同类型组合和不同世代群体中VE均保持一致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方法全基因组选择 (Genomewide Selection)

• 15次循环选择:1次测验组合表型选择、14次分子标

记选择

• 表型鉴定:C0群体中NC0 = 144 or 288个测验组合

在6个环境下进行

• C1轮群体:在C0群体中决选15个表现最优的单株 ,

随机交配形成N = 576 or 1152 个单株的C1群体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方法

• 基于C0群体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采用BLUP

模型估算每个分子标记的育种值

• 基于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育种值,在C1群体中于

开花前选择最优的15个单株,并随机交配形成 N = 576 个单株C2群体

• 为方便比较,同样模拟了15轮测验组合的表型

选择。每轮群体样本量NC0 = N = 144 or 28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方法数据分析 Data Analysis• 每次模拟试验包含群体类型、外来种质QTL数目、C0

群体样本量、下轮群体样本量和遗传力

• 每次模拟试验重复1000次,模拟结果为平均值。每次

模拟涉及变量包括QTL位点,单株的基因型和表型值。

• 标准选择响应R = (R– μReference)/ σG(Reference), R′为特定模拟组合的选择响应,

μReference为参考群体C0平均值, σG(Reference) 为参考群体C0群体的测验组合遗传标准差。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结果1、参考群体 F2 of Equal-Performing Parents

• 在LAdapted = LExotic = 50时,测验组合表型选择和全基 因组选择响应均达到最大值

• 第15轮,F2群体的全基因组选择响应介于4.46 to 8.26— F2群体C0群体的遗传力H = 0.20, 0.50, or 0.80— C0群体测验组合后代(NC0 = 144 or 288)— C1到C14全基因选择分析的单株为(N = 576)

• 第15轮,表型选择响应介于6.57 to 10.02— H = 0.20, 0.50, or 0.80— C0群体 (NC0 = 144 or 288)— C1到C14表型分析的单株为(144 or 288 )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4.46/5.38

7.34/8.26

• 全基因组选择响应:目 标性状遗传力和C0群体

样本量

• 第15轮,在NC0 = 144 时,H = 0.2的选择响应

为4.46;H=0.8的选择 效应为7.34

• 第15轮, 当H = 0.8 时,NC0 = 144的选择

响应为7.34;当NC0 = 288的选择响应为 8.2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当NC0样本量保持不变,而在C1到C14分析

的样本量从576增加到1152时,全基因组选

择响应仅增加了1%

• 由此,对以后不同类型组合 (LExotic = 25, 10,

and 5)分析时,C0群体和下轮群体样本量均

保持NC0 = 288 and N = 57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利用外来种质的主要障碍是两类种质性状表

现的巨大差异

F2参考群体(LAdapted =LExotic = 50 )是不存

在的,但基于参考群体获得的结果为比较含

有不同比例有利基因的外来种质的选择响应

提供了基准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结果2、全基因组选择(Genomewide

Selection with Exotic Donor Parents)• 与F2参考群体( LAdapted = LExotic = 50 )相比,

当外来种质在LExotic = 25, 10, or 5 QTL 含有有

利基因时,全基因组选择响应明显降低(NC0 = 288 and N = 576)

• 当 LExotic = 25,F2群体呈现出最大的全基因组选

择响应。在第15轮,当H = 0.20选择响应增至

1.93;当H = 0.50选择响应增至3.07 ;当H = 0.80选择响应增至3.81

• 在BC1和BC2群体中的选择响应明显小于F2群 体,两种回交群体之间的选择响应差异较小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当LExotic = 10时,最初的最大选 择响应均出现在BC2群体,最大 选择响应都出现在第2轮,在H =

0.20,0.50,0.80时分别为0.47, 0.80和1.02

• 但是第2轮后,BC1和BC2群体的 选择响应明显下降

• 从整个15轮选择来看,当LExotic = 10时最大的选择响应还是出现在

F2群体,在第7或8轮,在H = 0.20,0.50,0.80时分别为0.53, 1.24和1.6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当LExotic = 5,全基因组选

择响应 变化趋势与LExotic

= 10 时的情形相同。

• 当H = 0.20,最大选择响

应0.38出现在第2轮BC2 群体;而当H = 0.50和H = 0.80时,最大选择响应

0.81 和1.10 则出现在第7 轮F2群体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回交群体与F2群体• 当LExotic = 10 and 5,BC1和BC2群体经持续选择后

性状值大幅度降低与双亲有利基因频率变化有关

• 设定BC1 群体H = 0.50 and LExotic = 10,在C0群体

有利基因频率 pAdapted = 0.75, pExotic = 0.25;第2轮群体中 pAdapted=0.78 and pExotic = 0.35;第15轮群体中pExotic = 0.66 ,而pAdapted 降至 0.72

• 模拟结果显示BC1和BC2群体的性状均值下降与 pAdapted有利基因频率降低有关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与回交群体相比,在F2群体 pAdapted 基因频率

则由0.50 to ≥0.80,而 pExotic 频率介于0.45 to 0.60

• 设定F2群体H = 0.50 and LExotic = 10, 在第7轮群

体pAdapted 增至 0.87, pExotic 保持在 0.50

• 由于全基因组选择程序增加来自适应亲本的有利

基因频率,且保持了外来种质中有利基因频率,

因此在F2群体中开展全基因组选择是有益的

回交群体与F2群体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讨论育种应用 Application in Breeding Programs

确定选择世代是全基因组选择的核心因素

• 已有研究结果:若适应种质性状值高于外来种质时, 表型选择则应在回交群体(BC1, BC2, or BC3)中开 始 (Dudley, 1982; Holland et al.,1996)

• 本研究结果:无论适应亲本表现如何,全基因组选择 均应在F2群体开始

• 全基因组选择最大响应可能仅会持续到第7或8轮,在 外来亲本含有较低的有利基因频率或性状遗传力较低 时,更是如此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讨论:影响因素• NCO和H:C0群体中测交表型鉴定的单株数

量和性状遗传力是影响全基因选择效果的重

要因素

• 大群体(NC0= 288)对改良adapted ×exotic 效果显著;高遗传力会获得更大选择响应

• 应精确布置田间鉴定试验,减少环境误差或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提高性状遗传力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讨论:育种策略• 全基因组选择策略:改良外来种质数量性状

的策略可以从F2群体开始持续7至8轮全基因

组选择

• 假设在温室或周年育种圃中每年可实现3季种

植,采用全基因组选择进行7至8轮选择仅需

要3年

• 7至8轮后,育种者可以在田间通过测验组合

验证全基因组选择效果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讨论:选择效率• 比较:2轮测验组合的表型选择(4年)是否会获

得比7至8轮全基因组选择(3年)更大的增益?

• 效果:7-8轮全基因组选择增益明显大于2轮的表

型选择,增益介于1.25 (LExotic = 5 and H =0.80)

to 2.40 (LExotic = 50 and H = 0.8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第二部分

采用美国玉米种质拓宽欧洲玉米类群的遗传基础Broadening the genetic base of European maize heterotic pools with US Cornbelt germplasm using field and molecular marker data

(From Jochen, Lamkey, Melchinger et al.TAG, 2009, DOI 10.1007/ s00122-009-1055-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背景• 杂种优势模式:欧洲硬粒x美国马齿

• 外来种质被认为是拓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

重要基因资源(Goodman et al. 2000)

• 在欧洲中部玉米育种中,潜在的外来种质包

括热带、亚热带和非适应性温带种质

• 采用美国玉米带自交系作为供体,渐渗导入

欧洲玉米种质,能够扩展杂种优势群的基

础,并增强杂种优势反应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目的• 研究欧洲与美国玉米种质之间的杂种优势关系

• 评价不同目标环境、不同世代群体和不同指标 在评估外来种质育种潜力的应用价值

• 探索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中亲优势值的相关性

提出将美国玉米种质定向导入当前欧洲

玉米杂种优势群的策略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材料试验材料:

8个欧洲玉米自交系、11个美国玉米自交系、 88个F1和F2杂交种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方法

• 三组材料:19个系、88 F1和F2杂交种

• 3种生态地区的13个环境:欧洲中部CEM 、美国

玉米带USM 、欧洲东南部SEM

• 小区设计:2行区,2次重复,相邻但分开种植

• 测试性状:籽粒产量(Mg/ha) 、干物质浓度(%)

• 分子标记:266个SSR标记分析19个自交系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方法数据分析

• 方差分析:在每个环境,针对三组材料目标性分别进行

• MPH 和ID : MPH = F1 - (P1+P2)/2 and ID = 2(F1 - F2)• 等位基因分析:三组材料每个标记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

• 主成份分析:基于MRD的主成分分析(PCoA) • 相关分析:不同生态地区间亲本、F1、F2、MPH的产量和干物

质浓度的相关系数

• MRD与 MPH和 F1表型值的Pearson 相关系数 (rp) and Spearman 相关系数 (rs)

• 采用SAS软件 PROCMIXED 程序进行数据分析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结果方差分析:• 在三个生态地区,亲本、F1和F2杂交种产量和干物质浓

度的基因型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均显著

• 产量和干物质浓度遗传力很高,在三个生态地区产量遗传 力变化小于干物质浓度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结果• 自交系:欧洲马齿自交

系比欧洲硬粒自交系高

产;美国非马齿自交系

比马齿自交系高产

• F1和F2杂交种产量:在

CEM最高,在USM最

低;SEM情形介于CEM

和USM之间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结果• 在CEM,欧洲马齿x美国

马齿、欧洲硬粒x美国马

齿、欧洲马齿x非美国马

齿的籽粒产量比欧洲硬

粒x美国非马齿高

• 美国自交系x欧洲硬粒自

交系的中亲优势值高于

美国自交系x欧洲马齿自

交系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结果• 在三个生态地区,籽粒产量中亲值均与自交衰退

系数为中度正相关(r = 0.57–0.7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结果• 亲本自交系、F1、F2杂交种和MPH的籽粒产量和干物质

浓度在三个生态地区之间相关极显著

• 相关系数在CEM和SEM之间最高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结果• 266对SSR标记共检测到

1381个等位基因

• 欧洲马齿与欧洲硬粒自交系 之间具有最大的遗传距离

(MRD)

• 主成份PC1将欧洲硬粒玉米 自交系与其他系分开;PC2

将2个美国马齿系与其他系 分开;PC3将B107及欧洲 马齿系与其他系分开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研究结果在三个生态地

区,遗传距离 (MRD)与籽

粒产量中亲优 势值(MPH)

的相关性达到 显著水平,且 明显大于MRD

与F1产量的相

关性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不同生态地区(欧x美)杂交种表现

• 杂交种在目标地区-欧洲中部CEM的产量水平

最高,比SEM和USM地区表现好

• 因此,评估杂交种(欧洲自交系x美国自交系)

应在目标环境CEM进行,不需要设定中间过渡

环境

讨论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当地和外来自交系自身表现

• 欧洲硬粒自交系在CEM产量较高,适应性好

• 美国马齿自交系在CEM晚熟,产量较低,适应性较差

• 美国自交系在SEM(欧洲东南部)表现较好,显示在评

价多样性的美国玉米种质时可以选择在熟期适宜的地区

进行

• 如果外来种质产量较高且具有中亲优势,可以进一步进

行适应性改良

讨论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拓宽欧洲玉米杂种优势群遗传基础的策略

• 分子标记距离、F1杂交种和MRH• 种质之间关系:欧洲硬粒自交系与美国非马齿自交系;欧

洲马齿与美国马齿自交系

• 种质改良策略:美国马齿SS种质可以导入欧洲马齿种质 库;美国非马齿NSS种质导入欧洲硬粒种质库。充分利用

欧洲硬粒自交系的生态适应性和美国种质的高配合力特性。 这可以扩增欧洲马齿和欧洲硬粒杂种优势群内的遗传基

础,提高杂交种的生产能力

讨论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第三部分

正在开展的种质改良计划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6 杂优亚群

3 杂优群

四平头

D

旅大红骨

BSSS APA

Lancaster BPB

聚类 180/120/131 系 65 引物

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中国

Zhang et al. 200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选系群体:90%以上杂交F2群体、回

交群体

自交系来源:黄早四、掖478、丹340、

Mo17、78599选系

种质基础: 目前

育种基础材料中新的有利基因频率较低, 育成突破性自交系难度增大。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外来种质对我国玉米生产贡献 (%)

40

45

50

55

60

65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胡瑞法,2004

美国种质每增加1个百分点,玉米产量增益10kg/ha/yrCGIAR系统的种质每增加1个百分点,玉米产量增益

约20kg/ha/yr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种质研究与群体组建

前育种研究:外引种质的性状鉴定和杂种优势关系

— 美国种质 58个群体/205份自交系

— CIMMYT种质

31个群体/500份自交系

种质群体组建:

— 回交群体

— 复合群体(A群体、B群体)

种质改良:群体改良与选系相结合的方案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种质改良计划:近期

现有自交系

高密度抗逆、循环育种

外引自交系

基础材料

杂种优势关系

育种新材料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基于回交导入群体的种质改良计划

100余份BC1F2 回交群体

外引自交系(供体亲本)

杂交/回交/自交

杂种优势关系

骨干自交系(受体亲本)

育种程序

昌7-2、郑587922、吉853

BL2、BL4、BL7、BL12、BL13、BL17 、BL23、BL27、BL34、BL41、BL47、

BL51、BL54、BL56、BL57;AMD17、 AMD19、AMD35、AMD39、AMD4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种质改良计划:中长期

国内群体

群体改良抗逆、循环育种

外引群体

复合群体

杂种优势群

育种新材料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复合群体创建与改良

中综7号+BSSS(

A群)

中综6号+LSC(B群)

中国+美国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A和B群体组建

TuxpenoBSSS中综7号 A群体

Suwan1Lancaster中综6号 B群体

中国+美国+CIMMY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复合群体窄基群体

杂种优势群/模式

优质抗逆自交系

循环选系/密植 轮回选择

种质改良途径

国内群体x外引群体国内系x外引系

育种材料 育种群体

优良杂交种

前育种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感谢张世煌研究员的热心指导

• 感谢李明顺、张德贵、谢传晓、郝转芳等科 技人员的热情工作

• 感谢薛阔、程建文、韩延会、舒卫东、雍洪 军、刘志鹏等科技助理人员和研究生的认真 研究

• 感谢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行业科技、国家863计划资助

致 谢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2009年11月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