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YANGDAILY...

Post on 30-May-2020

15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FUYANGDAILY...

达夫弄·记忆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 | 蒋立波 邮箱地址 | dfl2017@126.com 版式设计 | 唐妍波

FUYANG DAILY

10

小时候,家里放有两只暗红色的酱油竹罐,是父亲就地取材裁两节毛竹,做成水桶式

样,上面凿个小孔,加个竹塞子,便成了一个打酱油的器皿。每逢岁末,父亲便会带着我

挑着这两个竹罐走三十多里山路赶去萧山河上店徐同泰门市部打酱油,四面八方汇聚而

来的买酱队伍,时常排到一两里路外去。临近年关的日子,徐三春的故事也会从打酱油

的徐氏族人嘴里不时传入我的耳朵:徐同泰创世人徐三春是我们常绿黄岭脚徐家人,境

字辈,和我曾祖父同辈,他是讲情谊的大商人,解放以前,但凡路过河上店歇脚打尖的,只

要报黄岭脚姓徐,食宿概免,没钱的给你盘缠,临走还打几吊酱油送你云云。这些留于心

间的温暖记忆,随着我的长大始终没有褪去,反而变得越来越清晰。

前不久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随常绿黄泥岭徐氏族人一同走进了徐同泰官酱园旧

址,去寻觅那被岁月覆盖的久远往事……

徐不疾/文

谈黄泥岭徐氏,必须要说到徐同泰,说到徐同泰,要先说河上店。

出富邑大源里八庄(今富阳区常绿镇)大章村向东北方徒步三十里,便是萧邑(萧山)河上店了。河上店原唤和尚店,相传唐朝末年,此地西南的黄通岭脚有广福寺,寺内有僧百余人,和尚除佛事外,还开店经商,因和尚开店,此地便叫和尚店。和尚店位于永兴河上游,和尚又与河上同音,后来就有了河上店。

河上一带有民谣:“周朝天下八百年,处处山头冒青烟。”相传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永兴河流域就有部落散居。永兴河在河上段又叫大溪,源头为富阳区常绿镇境内的南北两溪,南溪源自黄岭棺材山,北溪源自黄弹石梯山,两溪于大章村汇成常绿溪,由青龙滩进入萧山区境内后右纳次坞溪成永兴河,流至浦阳江于闻堰合富春江汇入钱塘江。

河上店地处三县交界之处,水陆两通。陆路可西连富阳南进诸暨浦江东达绍兴北通苏杭,水路可以先排而船出永兴河到浦阳江,通两浙陆路远行。早在唐朝,河上店已显繁荣,河上老街就建于那个时候。南宋迁都临安,集市更加兴旺。到清末,这里街弄纵横交错,粉墙黛瓦,纸行、米商、排工各色人等云集,仅造纸的槽户就达千家,河上成为名扬一方的萧南商埠,有

“小杭州”之称。河上店人最引以为傲的商号是徐同泰,清

末民初,标着徐同泰号酱品一直远销到东南亚、美国旧金山等地。而徐同泰创始人徐今礼(字三春)却不是土生土长的河上人,而是长于富邑大源里八庄黄泥岭一户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家。

徐三春曾祖父善宏公本是萧山临浦蒲山韩人,其祖可上溯至宋汴梁张驸马府之女婿子承公,因出任萧山县令由汴京移居萧山南街,成萧邑徐氏的第一代始祖。善宏公虽出生书香门第,热衷功名,却有陶潜之风,读书之余喜欢携季弟东游西走,一次沿永兴河溯溪而上,至富阳大源里八庄黄泥岭下,见此处古木参天,竹林丰茂,又有深坞避风,恰又无人居住,适合晴耕雨读,决定留住此地,以躲避临浦之喧哗。弟善英公亦当即决定陪哥居住于此,不日便搭建茅舍,垦荒种菽,举家迁居于此。后虽得授登仕郎,却有名无俸,过着粗茶淡饭与世无争的生活,卒葬于黄泥岭方田湾。善宏善英两公尽管家贫,却不忘其宗,曾倾资以修家谱。黄泥岭《萧邑徐氏宗谱》有《善宏公传并赞》这样记述:人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又次立功,人能兼此三者,固为天壤完人设于其中。幸专其一得于神圣贤人之,内稍参一席于世,亦不为无补,问当特此意。以观徐公,徐公讳善宏,字永昌,行乔二,显得公仲子也,生而朴高于古,质浮于身,沉静寡言,动履不苟。公与季弟善英同牵居于富邑大源里八庄之黄泥岭下,半耕半读,不数年,以勤俭而至温厚焉。至于尊祖敬宗,诸端生平更为恭敬,故常与弟善英、侄海珍随时寻缘问本甲子清和过,与徐子廷豪遇,于途中揖让相先之,后各通姓名序及先世始,知共祖之叔侄也。廷豪并将今春修谱将俊之,言告公,即失色曰:既成宁无可挽乎,随恳廷星夜一同赶至公所,核对新旧各谱,无讹,禀族尊长曰:吾传祖忠九公,行下虽载无查,请为翻刊,继续后裔,众皆允诺,即请谱师将第图、行传挨世补入,并绘祖像,乞馀为之。序上以为安,先入下以培子孙,并以聊

宗族。所谓不朽之功,克自监立者非斯人,其谁规赞,曰:繁华时世贪名慕禄,惟公一生心常知足,忠厚和平胜于金玉,克勤克俭家业渐博,桂子兰孙雍雍肃肃,聿襄谱事建功乡族,奕世不忘一家乔木。

蛰居黄泥岭后,肝胆相照,休戚与共,兄半耕半读,弟整日劳作,两家才得以温饱。而连枝同气、情深友于的手足情深受临浦蒲山韩侄海珍敬仰,时常与他们往来。因善宏公之四子海洲公无后,以海珍仲子士懋公入继海洲公为嗣,徐三春缘随父亦居黄泥岭。徐三春,出生于商贾云集的临浦,自小就喜欢经营,躬耕之余便做一些零碎买卖。黄泥岭穷乡僻壤人口稀少,隐居读书尚可,做经营则实无法施展手脚,尽管勤俭不辞劳苦,而日子仅仅得以糊口。徐三春夫妇偶尔也做买卖到河上,一次,他俩发现河上尽管店铺林立,却无一家日常所必需酱油的店铺,感到天赐良机,与父士懋公商量,父却不允,说为做买卖何必离临浦而河上,迁居黄泥岭乃你祖父海珍公之嘱,以扬善英公之遗训:避繁华觅安静处养心。士懋公去世后,徐三春再无牵挂,在他看来,居繁华静看人间,更适合于他。清光绪元年(1875),举家迁居河上开设酒酱铺做起了小买卖。徐三春尽管是小商人,却不忘祖训,诚意重信,货真价实,从不掺假,靠着与纸行、槽户合作,资金链流转顺畅,酒酱品生意很快风生水起。靠着原始资本的积累,只过了两年,徐三春开起了自己的酱油店,前店后坊,配方按老家土法,选上好黄豆淘洗泡胀蒸熟,加山间红曲,拌以小麦粉发酵,经过装缸、封缸、暴晒、捣缸等步骤,开始自己制作酱油。清光绪十二年(1886)徐三春始建酱园,并起号“同泰”,与族“恒泰”纸行意思相同,以图永远之意,不久“徐同泰”酱油以纯香鲜而闻名萧南。再后几年,

“徐同泰”和威震江南的临浦米行合作,又购置田园,添设酱园,并购了阜林和记酱油店,建有酒、乳、酱、搪、磨五个作坊,4口水井七头牛,从业人员50多名。清末民初(1914),名号已经响当当的徐同泰,再次励精图治,徐三春用500石上好大米的代价,取得了“两浙盐运使司”颁发的,编号为 196 号“官酱园”牌匾。一介山村小贩,白手起家,到取得官方执照,一时成为商界传奇。恰如黄泥岭《萧邑徐氏宗谱》之《今礼公迁居萧邑河上巅序》所记:(今礼)公迁于斯庶乎,出幽谷而迁乔木矣。

1915年,徐同泰传至锡坤、锡康、锡贵一辈,三兄弟子承父业,他们不但在杭州开设了一家

“味王府”酒楼,还打出“仅以官酱园酱品润味”的招牌特色,邀请北京名师设计与能工巧匠施工,主营南北菜系,甫一开张,奢华大气的环境、独具风味的出品,即吸引钱塘两岸的富绅名流与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相聚。徐同泰酱园的产品也由此销往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旧金山等地,此时的“徐同泰”资产已然过亿,几乎与“胡庆余堂”齐名。民间有这样说法:“问药胡庆余,润味徐同泰”,“钱塘徐同泰,西湖楼外楼”。

但徐同泰后辈仍不忘祖,《萧邑徐氏宗谱》之《今礼公迁居萧邑河上巅序》这样记述:举子三、女一,长锡坤、次锡康、幼锡贵、一女过董公,卒葬于河镇螳头山之麓,三子均因本业惟,惟次子锡康、字树栋,行洵九,性慧而敏,居身实业务,勤俭不辞劳苦,好居货亿,则屡忠诚,经营中

之巨擘也。富贵不忘桑梓,1918年春,徐族修谱,一方

巨贾徐锡康亲作发起人,黄泥岭徐氏一族,情重姜肱(富邑县令赐“花萼同春”匾),踊跃从事,经过三月而谱事告竣,徐氏后代前襟后裾,尊祖敬宗、爱亲之意,溢于言表。

今年清明后一日,笔者一行七人打“黄泥岭徐氏寻亲之旅”旗号探访百年老字号“徐同泰”,自常绿镇黄岭脚出发,按徐三春当年徒步迁居河上店寻踪觅迹。从车上下来,站在青石板铺就的广场,“徐同泰”已焕然一新,但门楼上“徐同泰”三个石刻行楷,泛着包浆的梅花鹿门当,和从永兴河吹来的那咸湿的江风,依然向人们述说着徐同泰曾经的沧桑往昔。

依旧是一扇敦厚的石墙门,依旧是那四根不大的柱子托着整个两层阁楼,只是前面做买卖的黑色柜台,因装修不见了踪影,后面是制酱作坊,迎面是阳光下四排深褐色大缸,还是一副老底子的模样,头上戴着一顶顶斗笠,微微抬起帽檐,可以望见冒着泡的酱面……

通过打听我们找到了徐三春玄孙91岁的徐英铨老人以及他的儿子徐国平,徐国平告诉我们除了他父亲从徐同泰酱油厂退休外其他徐氏族人都与徐同泰毫无关系了。解放后,他们被划为了大资本家,成了“黑”五类,而徐同泰划归国营企业,2001 年转制为民营企业,2007 年 9月,徐同泰被杭州迪宝彩印包装有限公司收购,现在属于凯旋门旗下公司的澳门豆捞,往事叙述间,几经哽咽。70余年,黄泥岭徐氏徐同泰一脉大起大落,几番风雨,但他一直说着他们的徐是从黄岭脚搬来的,从徐三春开始就一直这样说,尽管他们没有来过黄岭脚,甚至不知道黄岭脚在哪里。看着官酱园旧址里镶在细细杉木柱子上那两个扁扁的牛腿,一个是义薄云天的关羽,一个是忠肝义胆的张飞,不禁泪眼盈盈……

在回黄岭脚的路上,我这样想:尽管现在的徐同泰与黄泥岭徐氏毫无瓜葛了,但徐三春和他那个蛰居黄泥岭的登仕郎曾祖父一样留给了子孙许多永远的话题,感叹也好惋惜也好,这些都是可以传承下去的历史的价值。

徐同泰与常绿黄泥岭徐氏

寻访团(左二为本文作者)成员与“徐同泰”创始人徐三春玄孙(右五)在“徐同泰”旧址大门前合景

徐氏两地后人流泪拥抱

曾经的徐同泰门市部

河上店老街

徐三春手里传下来的老缸

酱油原酱

徐同泰老厂房

河上店井泉街,相传“徐同泰”打此处泉水制作酱油 密密麻麻的老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