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 ·...

Post on 09-Feb-2020

15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 ·...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

暨學生論文競賽成果報告

目 次

一、會議目的............................................................................................................... 1

二、會議時間............................................................................................................... 1

三、會議地點............................................................................................................... 1

四、辦理單位............................................................................................................... 1

五、籌備委員............................................................................................................... 1

六、會議議程............................................................................................................... 2

七、參與狀況............................................................................................................... 4

八、研討會活動照片................................................................................................... 4

附件一、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學生論文競賽學生論文競賽徵稿啟事..... 16

附件二、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學生論文競賽投稿名單................................. 19

附件三、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學生論文競賽得獎名單................................. 21

附件四、活動海報..................................................................................................... 22

附件五、活動請柬..................................................................................................... 23

附件六、專題演講講稿............................................................................................. 27

附件七、大會手冊.................................................................................................. 另附

附件八、會議論文集.............................................................................................. 另附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

一、會議目的

「漢文化」為漢族所創已五千多年有文字或實物可考的傳統文化,其名稱雖

來自漢朝,但其文化上承三代,下亦為魏晉以降,歷隋、唐、宋、明等諸朝所繼

承仿效,即使在少數民族入主的五胡十六國、元、清等朝代,漢文化由於異域文

明的交相融入,更加多元複雜,異彩紛呈。漢文化是流傳不輟的傳統文化,內容

博大精深,影響至深且鉅,其中各種問題與現象,十分值得我們探研與深究。

本次會議主軸,乃延續 2012年本系所主辦「第二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

術研討會」漢字相關議題,擴展至從古至今以漢字作為載體之文學、文化和文明

層面作為研究視域,在不同媒介/形式的文本剖析漢文化與文學交融所產生的傳

承與世變。此次會議主要統攝:思想與哲學、詩學與詩學理論、古典小說與現代

小說等子題作為探析漢文化的議題面向。

有鑑於學術研究的進步須賴持續的創新與傳承,後進學者的培育極為重要,

因此這次會議同時規劃舉辦「學生論文競賽」,鼓勵全國大專院校學子參與探討

漢文化相關議題,競賽入選者除予獎金獎勵外,也將參與此次研討會發表其論文,

冀藉此鼓勵、培育後進學人,讓相關研究能薪火相傳,培養出新一代青出於藍的

研究學者。

二、會議時間

中華民國 103年 5月 23、24日(星期五、星期六)

三、會議地點

靜宜大學伯鐸樓 121視聽教室

四、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協辦單位: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靜宜大學、

靜宜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靜宜大學漢文化研究室

靜宜大學明清文學研究室、

贊助單位: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楊麗容系友

五、籌備委員

總召集人 張繼光主任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召 集 人 魯瑞菁教授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副召集人 陳瑤玲教授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2

籌備委員 臧丁生教授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張慧芳教授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陳紹慈教授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洪麗玫教授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傅素春教授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六、會議議程

▲103 年 5 月 23 日(星期五)

08:20

08:40

報 到

08:40

09:00

【開幕式】 貴賓致詞

09:00

10:00

【專題講演】

主持人:張繼光教授(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主講人:李威熊教授(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榮譽教授)

講 題:漢文化的核弖價值

──由文化主體的認同談時局的應變之道

10:00

10:10

休 息

時間 主持人 發表人 論文題目 討論人

10:10

11:40

李威熊

黃雅莉 承上啟下,轉折融通──

論賈誼〈弔屈原賦〉在漢代騷賦發展史上的變遷意義 彭維杰

李栩鈺 奼紫嫣紅開遍──

談《柳如是》電影中的崑曲運用與設計 吳元嘉

洪麗玫 從紀昀《玉谿生詩說》論其詩學觀之源流 黃盛雄

11:50

13:00

午 餐

13:00

14:30

謝明勳

呂素端 論金聖歎批點《水滸傳》「章法」的小說觀念 陳兆南

劉淑爾 漢文化區以 AT分類系統為主軸之三部民間故事類型索

引書籍的特色 謝明勳

謝明勳 文學現場重建:

六朝志怪小說「資料來源」析論 魯瑞菁

14:30

│ 茶 敘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3

14:50

14:50

16:20

周芬伶

王晴慧 漢譯佛傳偈頌之審美觀探析

──以本緣部佛傳為考察中弖 張慧芳

唐毓麗 現代性的弔詭:

評析阿來《塵埃落定》中漢文化入侵的影響與意義 周芬伶

劉依潔 試論李昂《七世姻緣之台灣/中國情人》的「七世姻緣」

與兩性關係 唐毓麗

17:00 晚 宴

▲103年 5月 24日(星期六)

08:20

08:40

報 到

時間 主持人 發表人 論 文 題 目 討論人

08:40

10:10

黃忠慎

林淑貞 黃節「論詩存史」與「注詩寫志」的書寫策略與意義 張簡坤明

劉榮賢 周濓溪學術與生命意象之原型 張麗珠

曾敬宗 魏晉南北朝「壺中人」故事演化情況再探 傅素春

10:10

10:30

茶 敘

10:30

12:00

羅宗濤

林茂賢 布袋戲的角色與造型演變探討 胡瀚帄

王盈潔 宋舊宮人送水雲歸吳詩之研究 李建崑

施盈佑 船山《易》學一隅:論重取客觀面向之「時」 廖瑞銘

12:00

13:00

午 餐

13:00

14:10

宋建華

林宏明 甲骨新綴十二則 宋建華

陳紹慈 以考古實物證據探討「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之具體指涉 羅宗濤

14:10

14:20

休 息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4

14:20

15:50

陳瑤玲

趙偉圻 從秦淮風月到海上浮華

──論《板橋雜記》的海上遺緒 謝文華

林宜瑾 越劇《春琴傳》的跨文化戲曲研究 李栩鈺

王淑瑜 從晚清「詞史」之作看中日甲午戰爭

──以王鵬運等〈八聲甘州〉四闋為例 洪麗玫

15:50

16:00

閉幕式

張繼光主任

※各場次分配時間情形:

1、開/閉幕式主持及貴賓致詞:10分鐘。

2、主持介紹及綜合討論時間:15分鐘。

3、論文發表時間:每篇 15分鐘。

4、特約討論時間:每篇 10分鐘。

七、參與狀況

本次會議以漢文化領域學有專精之學者為邀請發表對象,並開放國內各大專

院校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參與,希冀經由漢文化學術研討會的進行,強化研究風氣

及能量,並開展學術新視野。會議於 103年 5月 23、24日兩天舉行,共計 7個

場次、8位學界學者擔任主持人、20位學者發表論文、20位學界學者擔任討論

人,研討會開場特別邀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榮譽教授李威雄先生專題演講。

稿源分為邀稿及徵稿兩部分,邀稿部分獲得謝明勳、劉榮賢、黃雅莉、林淑

貞等 17位教授賜稿;學生論文競賽作業則於 103年 1月公告於各大專院校中文

系網頁,並於 101年 4月 28日徵稿截止。此次研討會徵稿稿件計有 19件投稿,

評審會議於 103年 5月 12日舉行,評選出優等三名、佳作兩名。入選論文優等

三位研究生:趙偉圻、林宜瑾、王淑瑜於研討會中公開發表論文,並於閉幕式與

論文佳作得獎人進行公開頒獎表揚。

此次大會得以圓滿成功感謝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靜宜大學、靜宜

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靜宜大學漢文化研究室、靜宜大學明清文學研究室、中

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語文學會、文听閣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系友楊

麗蓉等單位傾力協助及贊助。

八、研討會活動照片

1、研討會網頁(http://activity.pu.edu.tw/actnews/?Sn=88)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5

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學生論文競賽網站

2、研討會宣傳

校門口宣傳布條懸掛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6

本校網頁公告研討會訊息息

本校網站首頁刊載研討會相片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7

3、會議籌備

工作人員行前籌備會議

學員報到處

茶水區佈置

研討會場地佈置

會前工作重點提醒

報到組工作人員

接待組工作人員

貴賓接待室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8

4、研討會現場

與會貴賓簽到

與會貴賓簽到

與會貴賓簽到

與會貴賓簽到

開幕式林院長克敬致詞

張主任繼光主持專題演講開場

李教授威雄專題演講

與會貴賓合影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9

第一場論文研討

第一場論文研討

第一場論文研討人員合影

第二場論文研討

第二場論文研討

第二場論文研討人員合影

茶敘時間

茶敘時間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0

第三場論文研討

第三場論文研討

第三場論文研討

第三場論文研討人員合影

第四場論文研討

第四場論文研討

與會人員提問

第四場論文研討人員合影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1

茶敘時間

茶敘時間

第五場論文研討

第五場論文研討

第五場論文研討

第五場論文研討人員合影

第六場論文研討

第六場論文研討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2

與會人員提問

第六場論文研討人員合影

第七場論文研討

第七場論文研討

第七場論文研討

第七場論文研討人員合影

閉幕式魯教授瑞菁致詞

閉幕式及學生論文競賽頒獎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3

4、與會貴賓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4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5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6

附件一、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學生論文競賽學生論文競

賽徵稿啟事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學生論文競賽

※ 學生論文競賽徵稿啟事 ※

一、活動宗旨: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辦理「學生

論文競賽」活動,提供全國大專院校碩士班研究生參與漢文

化議題的探討,藉此培養新一代學者在學術研究上的涵養、

開拓研究領域的新視野。

二、主辦單位: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三、會議日期:103 年 5 月 23、24 日(星期五、六)

四、會議地點: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 200

號)

五、徵稿主題:漢文化相關之議題。

六、徵稿對象:國內大專院校之碩士班(含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

七、收件截止日期:103 年 4 月 28 日(星期一),紙本以郵戳為憑。

八、收件方式:分別以紙本和電子檔寄送。信件內容缺件,恕不受理。

1.紙本:以掛號寄出,請列印報名表一份、論文紙本兩份,

寄達【43301 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 200 號靜宜大學中

國文學系】,並請於收件欄註明「投稿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

會暨學生論文競賽」。

2.電子檔:報名表及論文檔(需含 word 檔與 pdf 檔各一份)

請寄至,信件主旨請寫明:「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學生

論文競賽 -oo/**」(oo:所屬學校校名,**:投稿人姓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7

名)

九、徵稿報名表:請見附件 1

十、論文全文格式:以電腦打字,A4 大小,12 號字,單行間距,邊界依

Microsoft Word 預設之版面設定,內容約

10000-20000 字。論文含摘要、關鍵字、註釋、參考書

目、附錄、圖表等。格式請依據附件 2 論文撰稿格式繕

打。

十一、審查方式:競賽論文均經相關學者匿名審查,預定 103 年 5 月 12

日 (星期一 )前公告審查結果。

十二、獎勵方式:1.優等三名,各奨金新台幣 3000 元整、獎狀乙紙,不

再另發論文發表費及交通費。佳作若干名,獎狀乙紙。

2.獲選優等之得獎者須出席 103 年 5 月 23、24 日(星期

五、六)「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公開發表得獎論文。

未能出席者,則取消得獎資格。

3.學生論文競賽之獎項,預定於「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

閉幕式公開頒獎。

十三、注意事項:

1、論文撰寫及會議使用語言皆為中文。

2、來稿須為未以任何形式公開發表之學術論文,每人以一篇為限。如

有抄襲、重製或侵害他人著作權等情事,除取消得獎資格、追回獎

金及獎狀、公布違規情形事實外,一切法律責任概由投稿者自行負

擔,與本研討會無關。

3、得獎論文之版權歸本研討會所有(包含網頁使用權),除作者本人

日後將其個人著作結集出版外,非經本研討會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或翻譯。以上若有未盡事宜,概由本籌備委員會商議決定之,並保

留最終解釋權利。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8

十四、通訊方式:

1、E-mail:pu20610@pu.edu.tw

2、電話:04-26328001 轉 17015

3、地址:43301 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 200 號靜宜大學中國文

學系

4、傳真:04-2631-1163

附表 1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

學生論文競賽報名表

姓 名 學校

科系 編號

聯絡電話 E-mail

住 址

論文題目

摘 要

約 500 字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19

附件二、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學生論文競賽投稿名單

編號 論文題目

01 《竇娥冤》於明代舞台的改編詮釋──以葉憲祖《金鎖記》為探討

分析

02 《論語.泰伯》「巍巍乎」章「不與」一辭論析

03 其人其書

──蒲松齡人生經歷對於其創作之影響

04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第一批推薦用字研究(上)

05 從「語言對話」見漢文化醜婦之形象──以〈齒牙 齒可 書〉、〈快

嘴李翠蓮〉為例

06 不同凡響的舞蹈─「神韻」

07 論王安石罷相前詩中「夢」與歸隱

08 試論孟子與康德的成德進路

09 從秦淮風月到海上浮華─論《板橋雜記》的海上遺緒

10 霹靂布袋戲儒教人物定場詩初探

11 越劇《春琴傳》的跨文化戲曲研究

12 華語教學中文化課程分析與教學應用

──以「筷子」相關文化教學為例

13 漢語古文字學通論專著的體例芻議

──重讀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的一點思考

14 TEI Manuscript Module在中國手稿研究的應用分析

─以王國維《人間詞話》為例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20

編號 論文題目

15 淺析《西遊記》和《心理學與文學》的關係

16 從晚清「詞史」之作看中日甲午戰爭──以王鵬運等〈八聲甘州〉

四闋為例

17 歷史、身體與文體:論柳宗元貶謫前後期生命的書寫

18 再現晚清社會圖像──以《文明小史》的「繡像」為例

19 陶淵明儒道思想析探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21

附件三、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學生論文競賽得獎名單

獎項 論文題目 作者 服務單位

優等 從秦淮風月到海上浮華─論

《板橋雜記》的海上遺緒

趙偉圻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優等 越劇《春琴傳》的跨文化戲

曲研究

林宜瑾

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優等

從晚清「詞史」之作看中日

甲午戰爭──以王鵬運等

〈八聲甘州〉四闋為例

王淑瑜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佳作

《竇娥冤》於明代舞台的改

編詮釋──以葉憲祖《金鎖

記》為探討分析

王本心

靜宜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佳作 論王安石論王安石罷相前詩

中「夢」與歸隱

梁評貴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22

附件四、活動海報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23

附件五、活動請柬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24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25

附件六、專題演講講稿

漢文化的核弖價值──

由文化主體的認同談時局應變之道

李威熊

一、前言

(一)漢文化即中華文化,包括範圍極為廣泛。如能掌握其核心價值,即能貫通一

切。

(二)文化具有多元性,各地區民族和國家的不同文化,都應該受到尊重。

(三)漢文化的核心價值為何?以及面對不同時空場域,如何應變?錢穆先生在《文

化學大義》書中為什麼說:「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

化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都值得做深入探討。

(四)要探討此問題,對漢文化和時局必須要有深透的了解。本論題以《周易》為

基本素材,民國以來的文化運動為背景,以人類文化學的觀點作分析。

二、漢文化的類型與核心價值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26

(一)源於農耕家庭,偏內傾型的人文文化

(二)漢文化的核心價值

《周易‧繫辭》:「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

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

謂神。」

「生生之謂易」荀爽注「陰陽相易,轉相生也。」陰陽互動,生命不斷的延

續發展,這是天地的大德,也是孔子所說的「仁」。朱子〈仁說〉:「蓋仁之

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

本,莫不在是。此孔門之教所以必使學者汲汲於求仁也。」(《朱子文集》卷

67)

§「仁」的展現在關切生命,尊重生命,護養生命,優化生命。(參見牟鍾鑒:《新

仁學構想》人民出版社,2013 年)傷害生命,便是不仁。人人以仁為己任,邁

向致中和的大同世界(天下一家),這是漢文化的核心價值。

《易》是摹學自然,是陰陽兩儀生生不息的過程。「生生」「仁和」也是周易、

漢文化不易的道理。

(三)生生之仁,不只是一種概念,而是展現具體生命的事實。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27

就個人而言,充滿生命活力(仁者壽);就社會人群萬物而言,能共生共榮

共發展。

三、時局的應變之道

(一)民國以來多次文化運動的反省。

白先勇:「環顧世界各國,近半世紀以來(二十世紀),似乎還沒有一個國家

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如此仇視憎恨,摧毀得如此徹底。」

(《中國文化新論‧序論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 13)

(二)變化是天人宇宙永恆的根本法則

宇宙人生的變化沒有終結。周易六十四卦最後一卦為未濟卦。

(三)變化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

陰陽相互作用產生變化,變化帶來成長與永恆。〈革‧彖〉:「天地革,而四 時

成」孔穎達《周易正義》:「易,變化之總號,改換之殊號。」

(四)變在求通,不變即不通

〈泰‧彖〉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否‧彖〉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漢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 28

陰陽不交會,就不會產生變化,不變就是不通,不通即否,能通則泰。

(五)文物制度、風俗習慣,應與時俱進

典章制度、風俗習慣、成道之術應隨時局而應變。〈革‧彖〉:「湯武革命, 順

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象曰:「革,君子以治曆明時。」

四、變革在達成生生之德

(一)變不離道

恆中有變,變中有恆。變而恆方能新生;變而無恆,則萬物都不能存在,如

皮革可以製造各種不同的皮件。但皮革依然皮革。

(二)革故鼎新

革卦的前一卦為井卦,再前一卦為困卦,在窮困時必須起用賢能,有所變革,

但理不可變,表面看來是去舊更新。其實是舊裡開新。

五、結語

(一)國家積弱,在於後人拋離核心價值,不知變通所致。

(二)盛德在顯諸仁,日新在變通不止。大業則在藏諸用,能有包容天地宇宙萬物

的仁心,便是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