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信被工作所绑架...

Post on 03-Oct-2020

23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当微信被工作所绑架...

●8月4日,成都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成都市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到2017年年底,成都将组建或改建3至4家国有住房租赁公司,启动一批租赁住房建设,完善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开展住房租赁市场专项检查。在租房支持政策上,对个人出租住房的,由按照 5%征收率减按 1.5%计算缴纳增值税。

●从市交管局获悉,自黄标车淘汰工作开展以来,交管局一直积极宣传,主动催告,联系市环保局、市交委、市商务委发布了《关于在全市范围内限期全面淘汰黄标车的通

告》,同步发布了《关于黄标车限制通行区域和时段的通告》,扩大黄标车的限行范围和时间,自7月以来,我市累计淘汰各类黄标车 5800 余台,顺利完成 7 月内淘汰全市剩余黄标车40%的工作任务,截止目前,我市尚余黄标车约7400余台。

●8月2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新引进的自助行李托运设备正式投用。无需机场工作人员操作,乘机旅客自己即可办理行李托运。在现场,很多旅客排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

“尝鲜”。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仅需 1分钟便可办好,使用熟练的仅需 40秒,远超人工值机速度。

04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责编 杨雪怡 美编 谢小青新闻热线:028-81710826 民生

权威报告显示八成用户使用微信办公

今年 4月,一家互联网产业趋势研究、案例与数据分析专业机构发布了一份《微信 2017年用户研究和商机洞察》报告。报告称,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及 WeChat 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 8.89亿。同时,2016年 12月,微信APP人均月度使用时间在 1967 分钟(约 32.7 小时),可见微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报告还发现了一大有趣事实就是,工作已经占据了微信社交功能的大部分。报告显示:接近六成用户新增好友

都来自职场。微信关系链由强关系链条衔接的家人、好友的范围,向弱关系联系的泛工作关系网络延伸。57.22%的受访者表示,新增好友多为泛工作关系。其中,担任企业管理岗位的受访者中,有高达74.3%的用户表示,新增好友多为同事或同行。此外,超过 80%用户在微信上有过工作行为,其中主要以工作对接、安排以及通知为主。微信大群成为承载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四成以上用户表示,自己加入百人以上微信大群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企业内部的沟通。然而,矛盾的是,多数用户更倾向于将朋友圈视为私人领域,六成以上用

户现在将朋友圈用于生活记录,同时也希望在朋友圈看到他人生活化的内容。相比之下,只有 23.6%用户愿意看到工作有关内容。

沦为工作工具越来越多人想远离微信

“我们公司要求员工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老板随时都会在微信群上安排布置工作,或是通知会议时间,我现在只要听到微信铃声就会焦虑紧张,感觉自己迟早要得精神病。”市民吕女士在青羊区一家设计公司做策划,她无奈地

笑言,自己看微信时间比看自己老公还多。“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绝对是看微信,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了,平时就更是如此,只要有空就会不由自主地看微信,生怕错过部门负责人和公司老板的指示。”吕女士说,有次她因为家里有事,就没有及时查看公司微信群,结果就错过了第二天一个重要会议的时间,被上司给教训了一顿,还差点扣了工资。从那以后,她就对微信更加敏感神经质了。

在一家房产中介机构做销售的沈先生算是微信的资深玩家,2012年微信刚推出时,众多人还在玩QQ、微博时,他就申请了微信号,玩起了微信。几年时间下来,沈先生坦言,自己从过去喜欢玩微信、刷朋友圈,变成了现在极度讨厌反感微信。沈先生说,他的微信上现在加了接近1000人,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工作上认识的人,“其实很多人完全不算朋友,就是工作上有一两次接触而已。比较尴尬的是,有时我发朋友圈,有人给我点赞或留言,我都完全不认识他是谁。”以前沈先生很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双胞胎宝贝女儿的生活点滴,自从微信朋友变多后,他就很少晒了。最近,他还开启了朋友圈只能查看三天记录的功能,“主要是觉得现在朋友圈已经不是和亲朋好友分享,比较私人化的东西,还是不要轻易暴露太多自己隐私比较好。”

“我觉得自从有了微信,工作和生活就越来越难以分离了,感觉自己已经没有私生活,真的好想把微信卸载了。”在一家外语培训机构上班的李女士吐槽道。李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不仅要在微信群上布置安排各种工作任务,更变态的是还要求每位员工都要在朋友圈里转发和工作、公司相关的各种文章,如果一旦忘了转发,会直接被谈话,还要扣工资。“你看我的朋友圈嘛,全是转发的和工作有关的,我自己也不想啊,但为了工作没办法,我都给朋友说喊他们把我屏蔽了,免得影响他们。”

而记者了解到,就在最近,微信“不常联系朋友”功能上线,可以选择“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朋友圈”三种条件进行批量删除微信朋友。该新功能刚上线,就有不少人笑说:“不敢挑战这一功能,担心删了过后微信上都没两个人了。”

(杨雪怡摄影报道)

本报讯(记者 杨雪怡)婴儿游泳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为了锻炼宝宝的各项身体机能,家长们都很乐意让宝宝去游泳,而各种婴儿游泳馆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而记者了解到,最近一种亲子

游泳项目受到了众多家长们的热捧,亲子游泳不同于一般的婴儿游泳,妈妈或爸爸要下水全程陪着宝宝一起游泳、互动。在价格上,亲子游泳馆也比普通婴儿馆高出不少,一年上万元年费的比比皆是。

“亲子游泳这种方式真的非常好,不仅可以提高宝宝的身体机能,还能增强家长和宝宝的互动交流,让家长全全参与和见证宝宝的成长。”市民徐女士就给自己三个月的宝宝报了亲子游泳班,每周两堂课,徐女士会和老公轮流参加,陪同宝宝游泳。“我和老公都觉得亲子游泳可以推动亲子关系,让我们和宝宝之间更加亲密无间。”

市民朱女士也在一家商业中心里给宝宝报了亲子游泳班,一年1万2的价格,虽然让朱女士觉得有些贵,但上了两节课后,她便感到物超所值。“环境非常好,有专业的老师一对一的指导,宝宝和妈妈都很开心。”

增强和宝宝互动亲子游泳成新时尚

本报讯(记者 杨雪怡)在互联网+经济盛行的当下,除了有供人乘坐的网约车外,还出现了搭载货物的网约车,如果你需要拉货物,只需在APP上下单,便有人将货物送到指定的地方。这样一种形式虽然方便,但记者了解到,大多数网约货物车都属于非法营运车,有很多安全隐患。日前,成都市交警四分局就针对网约货物车进行了专项整治,一小时时间内挡获12辆网约货物车。

上午 8 点左右,在成都剧场路口,一辆面包车被执勤民警拦下。民警检查发现,该车车身后挡风玻璃、车身两侧都贴有“货拉拉”,而汽车座椅也被拆除,后排还堆满拉的货物。驾驶员出示的行驶证显示,该车型为小型普通客车,使用性质为非营运。该车司机连忙向民警解释道,他刚拉货不到三个月时间,是通过“货拉拉”软件进行注册的,“我

就是为了挣点生活费,完全不晓得是非法的,以为是合法的。”

民警表示,依据《道法》等规定,客运机动车违反规定载货,处罚 50元;擅自改变机动动车外形和已登记相关技术数据,处罚500元;机动车喷涂、粘贴标识或者车身广告、影响安全驾驶,处罚200元。

日前,成都交警四分局、青羊区市场监督局、青羊区安监局、青羊区建交局四部门联合约谈网约货运车平台成都区负责人,限 3 天内完成整改。

网约货运车平台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平台是在 2015年进入成都市场的,司机通过 APP 进行注册,通过审核后便可上线接单,而接单模式则是由平台发出订单后,驾驶员自行判断是否抢单、抢哪一单。该负责人承认,在车辆审查上确实存在漏洞,将在本月内对平台所有车辆进行整改。

网约货物车乱象丛生交警四分局开展专项整治

交了2500元培训费却沦为廉价劳力大学生求职之路坎坷多

小高是省内一所普通大学设计专业的大专生,今年毕业的他准备一边工作一边升本。6月从学校正式毕业后,小高便开启了求职之旅,“我们大专生确实不太好找工作,很多工作都写明了只要本科以上的。”在网上投了无数简历都石沉大海,这让小高有些灰心。

正当他感到有些绝望时,他接到了一个面试电话,“是一家平面设计企业,他们说要做新项目,所以需要招新人。”挂了电话,小高激动不已,第二天就到公司进行了面试。面试很顺利,小高当即就被录用了。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告诉他,公司要试用一年才能签合同,在试用期间还要接受三个月的培训。虽然觉得试用期太长,但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小高也就忍了,没有过多计较。可入职后不久,公司就要求新入职人员缴纳2500元的培训费,这让小高感到有些纳闷,但想到公司承诺说转正就退钱,小高也就乖乖地交了钱。但最让小高无法接受的是培训期间只有400元的工资,“公司先说的培训期间有 3000元的工资,可完全没有兑现。”不仅如此,在培训期间,小高还沦为了廉价劳力,做了很多事情。

小高深深感到自己被骗了,接受了

一个月培训后他就毅然辞了职。辞职后,小高向相关部门打了投诉举报电话,“我觉得这样的公司真的太可恶了,完全就是陷阱,我希望其他的大学毕业生引以为戒,擦亮眼睛,不要掉入陷阱。”

另一位大学生小杨在找兼职时,也遇上了和小高类似的经历。“我是找暑期兼职,还没有开始工作就让我先交1000元保证金,说是有服装、培训之类的,当时年幼无知就把钱交了,结果一直没给我安排工作,后来我还是打电话报警,才退的钱。”回忆起三年前自己找兼职被骗得经历,小杨依然非常愤慨,“那些骗子公司真的太坏了,我希望有关部门能严厉打击。”

记者了解到,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或找兼职工作时被坑、被骗的经历。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涉世未深的特点进行诈骗。虽然有关部门一直都在严加打击求职骗局,但仍然屡禁不止。

四种常见求职骗局大学生须擦亮眼

暑期不仅仅是在校大学生寻找假期兼职的高峰期,也有不少学子开始进入“秋招模式”,加入找工作的行列中。当前常见的求职骗局有哪些?面对骗局该如何应对?在求职时,应该注意哪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青羊区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

该负责人总结了当前常见的四类求职骗局,并给出了防骗锦囊。

骗局一:黑中介骗取中介费许多非法中介看准了在校大学生

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在收到了高额中介费后却不履行合同,不能够及时为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给你找一家招聘公司,然后该公司又以种种名义推脱。

防范方法:大学生打工进门先看该职介中心是否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骗局二:缴纳各种押金、保证金一些用人单位会要求大学生支付

押金,承诺交了押金后就可以上班,但之后又以人员已满等各种借口要求大学生等消息,而且拒绝返还押金,最后就没有音讯了。有的单位收取保证金,称以此“保证”学生按要求上班,并答应在打工结束后归还。可是到结算工资的时候,保证金却不见踪影。

防范方法: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举报,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骗局三:传销传销公司一般先安排学生以销售

人员的名义上岗工作,然后公司让学生交纳一定的提货款,再让学生去哄骗他

人。有的同学在高回扣的诱饵下,甚至去欺骗自己的同学、朋友。

防范方法:了解传销特征。传销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在

“入会”时告诉你的职责之一是发展更多的人;交纳昂贵的会费;在工作场所很多人群情绪激昂。如果识别出传销,大学生应立即停止打工,及时报警。

骗局四:扣取高额培训费这类骗子在面试学生后,通常要求

参加公司的上岗培训,并要交培训费,有的进行一些培训,发培训资料、光盘等,但这些资料与考试内容无任何关系。有的甚至根本不培训,收钱后做个样子。

防范方法:正规企业有岗前培训,都是免费或者带薪的,劳动合同法也对于企业培训、培训费及服务期有所规定。

该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注意五点:防范骗取个人信息、当心利用网络求职骗取钱财、谨防骗报名费和体检费、谨防骗取免费劳动力、拒绝扣留证件。在找兼职工作时,最好通过朋友熟人介绍,如果自己上网找,一定要通过知名网站推荐,选择正规大企业,一定要谨慎对待交押金和身份证,不要上当受骗。

“如果遭遇求职骗局,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可以立即报警,并拨打当地有关劳动保障部门投诉举报电话。”该负责人提醒。

(杨雪怡 报道)

当微信被工作所绑架被工作所绑架你是否也想“逃之夭夭”

微信虽然现在依然

是当下最常用、

最主流的社交聊天工具,但

已经有人开始刻意远离微

信,有人开启了只显示三天

朋友圈功能,有人退出微信

群,还有人定期清理微信,

将不常联系的人全部删

除。就在前不久,一份权威

机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用

户使用微信办公,六成用户

新增好友都来自职场。越

来越多的人觉得微信变味

了,朋友圈上没有几个真朋

友,微信已经被工作绑架

了。“我现在是听到微信消

息铃声就紧张焦虑,生怕老

板又有新指示了,真的无数

次地想把微信APP卸了。”

一位上班族说道。

大学生求职“套路”多 一不小心就掉“坑”有关部门提醒:大学生求职一定要擦亮眼警惕陷阱

最近,天津一名叫

李文星的小伙子

在网上求职时误入传销组织

最终离奇死亡的案件引起了

媒体和市民的高度关注。记

者了解到,一些不法分子利

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

时又求职心切的心理进行诈

骗。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或找

兼职工作时,都曾遭遇过骗

局或陷阱。又逢一年大学生

就业求职季,相关部门提醒

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擦亮

眼睛,警惕骗局,保护自身信

息和财产安全。

本报讯(记者 杨雪怡)三名男子喝醉酒,打砸路边停放的车辆,近日,青羊区警方通报了一起案件,三名嫌疑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依法刑事拘留。被打砸车辆的车主则已经通过公安机关提取的相关证据,到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

青羊区公安分局民警表示,如果车辆停放在路边被打砸或是被划伤,但又找不到“凶手”,请市民立即报警。

7月28日晚上11点过,汪家拐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文翁路附近看到有几名男子正在对路边停放的一辆汽车进行打砸。民警迅速出警,到了现场看到有3名男子赤裸上身,正在对路边停放的一辆轿车进行打砸,行为已经完全属于失控状态。

出警民警发现,几名男子处于醉酒状态,于是立即增派警力。三名男子看到民警到来,不仅没有停止打砸行为,甚至气焰嚣张地挑衅民警,“你们开枪啊!”“你们来打我啊!”有一位男子甚至还暴力阻碍民警执法,趁民警正在依法执行公务的时候,趁其不备在背后进行袭击。

记者从天网监控中看到,三人打砸路边汽车的过程足足持续了10 分钟,不仅对汽车拳脚相加,一名男子甚至搬起路边停放的共享单车,将汽车的挡风玻璃和天窗砸坏。

经过 15分钟左右的执法后,民警终于制服了 3 人,并将他们带离现场。目前,民警依法将涉嫌寻衅滋事、妨碍公务的 3 名嫌疑人控制并依法刑事拘留。

经审讯得知,三名嫌疑人原本在

一起吃烤鱼,期间,喝了三瓶洋酒。三人称,当初之所以要打砸路边汽车,是以为该车辆是一位吃饭期间来了又走的朋友的。不过,警方调查发现,该车车主和三名嫌疑人并无关系。“都怪当时喝太多了,加上天气太热,情绪就失控了。”三名嫌疑人都表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通过定损发现,受损车辆前挡风玻璃、前引擎盖,左右门窗受损,修理需要1万多元。目前警方已经通知受害人,可以到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警方将为法院提供相关证据。

记者了解到,本案中的受害人当天将车子停在了路边划线停车的地段,但因为太晚,已经无人看守。车辆无故被砸,车主可以到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警方将为法院提供相关证据。

青羊警方表示,如果车辆放路边被打砸或擦挂,但又找不到“凶手”,市民在报保险公司的同时,也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报警,警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调查案件,协助受害人挽回损失。

同时,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尽量不要将车停放在无人看守的路边,最好停放在有人看守的地方。“在收费的停车场停车被刮,可以要求停车场管理方赔付”。

三男子醉酒打砸路边车辆青羊警方提醒:车辆停放路边被打砸一定要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