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担任过“临沅令”吗? -...

Post on 04-Aug-2020

20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李陵担任过“临沅令”吗? -...

2文史常德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农历丁酉年二月十四责任编辑 蔡德东 视觉总监 崔建湘 美术编辑 张渝婧WENSHICHANGDE

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常德风物

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常德味道

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常德习俗文化寻踪

农历丁酉年正月初八,几姊妹好不容易在我家团聚。四个火锅,外加八道菜,席间一大锅红烧羊肉面鲜辣可口,一下子抢得精光。

说起我家的“红烧羊肉面”,还有一段佳话。相传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再次来到湖南安福,本想品尝安福馄饨,可进得馆中,闻得阵阵羊肉鲜味,放眼一看,馆中十多张桌子食者满盈,一位大嫂两手托起二十碗羊肉大面的托盘来回应客。便吆喝:“老板,可有虚席吗?”祖辈一见慌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双膝跪下高呼

“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一高呼惊动了全馆人群,也纷纷离桌跪定朝贺当今皇帝。

祖辈忙将乾隆帝及护卫请进雅座,“王老板馄饨生意可好?”祖辈忙奏道,“多亏万岁爷御笔亲书吸引了八方来客,不光馄饨出名,连我馆的红烧羊肉大面也成亮点。”万岁爷听后哈哈大笑,“那就来一碗羊肉大面吧!”祖辈忙亲自下厨制作,给万岁爷及护卫各呈上红烧羊肉面一碗。乾隆爷吃后拍桌叫好,“面条外滑内硬实,口感十分劲道,特别是羊肉盖头,片薄见方,辣鲜兼备,鲜香味美,可堪称面中极品。”八名护卫也附言称好:“此面制作比京城面食还要好。”问起制作方法,祖辈如实相奏:面食是手工操作的,用适当的水将食面调好,水不能

多,也不能少,适当放点碱水,将调好面料铺在案板上,用擀面棒擀成长方形,擀一层将装有生粉的纱布包涂上一层,再叠上再擀,一次一次生粉,擀好后卷成筒。再将碗口粗的南竹(南竹劈开一半)约一尺长盖在面筒上,用刀切,切好后散开而成,故名筒子面。

羊肉盖头的制作就有讲究了。先将羊肉、羊骨架洗净,放在汤锅内煮熟熬汤,羊肉切成薄小方块,再将装有生姜、八角、丁香、桂皮等原料沫粉的纱布包与羊肉用文火慢慢煮成淡红色备用;又以羊油、红椒沫粉做成红油备用;将大蒜米、生姜切成小沫备用。制作时,先将水浇开,将面倒入锅中,待面浮上水面,再放少量清水,捞起放在装有清水的面盆里,将煮面水倒掉,重新烧水煮面,这样就不会糊汤。下面时先将骨鲜汤用勺放入碗中,再将面挑在碗里,将红烧羊肉盖在面上,放上生姜大蒜沫,再淋上红油。万岁爷听得点头叫好,并叫护卫笔录。乾隆爷龙心大悦连声说道:“朕二次来安福,见此地四面环水,绿树成荫,再看城中百姓,人丁兴旺,贸易畅通,更感食得王氏羊肉大面。可算是安福人丁旺,福地生辉满城春,庆于国泰民心齐,和圆美境谢上天。此馆赐为‘庆和园’吧。”

庆和园的红烧羊肉面□王明义 文/图

常德城卖肉立架子□熊友华 周冬秋

相传在很久以前,常德城内屠夫卖肉都是用案板。屠夫把肉摆在案板上,手握一砍刀,有人买肉,屠夫把刀高高扬起,重重剁下,那架势吓人得很。买肉的人往往站得很远,生怕被屠夫的刀砍着或被刀划伤。所以,屠夫都神气得很,而买肉的百姓则一个个心惊胆战。此事传到京城,皇上得知后,派人下来察看详情。

武陵知府得知朝廷派人来了,就召集衙役和地方乡绅商议,如何改进常德屠夫卖肉的姿势。由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未亲自买过肉,不晓得买肉时顾客的心理状态,想不出有什么解决办法。但不解决又是不行的,大家还是在七嘴八舌地议论。这时,有一个差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

“要是把用案板卖肉改成用架子卖肉,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改用架子卖肉后,肉吊在架子上,摇摆不稳,屠夫砍肉时,一定会用一只手扶着肉,另一只手用刀慢慢割,而且会低头弯腰,这样才会看得清白。这低头弯腰的姿势就像是给买肉的人行礼,买肉的不仅不会像过去那么紧张,还会有一种受尊敬的感觉。”知府听后大声叫好,其他的人也觉得不错,一致通过了用架子卖肉。

当天晚上,知府就派出衙役到城内所有屠夫家里,告知从明日起一律改用架子卖肉,不然不仅不准卖肉,还要抓起来坐班房。屠夫知道后也觉得不错,第二天,都自觉地改用架子卖肉了。

皇上派下来的人到达常德后,看见卖肉的屠夫都用架子卖肉,割肉的时候低头弯腰,对买肉的必恭必敬的样子,觉得很好。回京后向皇上禀报,说常德的知府治理有方。皇上龙颜大悦,当即颁下圣旨:武陵知府连升三级,调京城委以重任。

从此,常德城内用架子卖肉的习惯一直沿袭下来。常德城外的很多地方也学常德的样子,改用架子卖肉了。

李陵究竟是否担任过临沅县令?由于正史没有记载,所以引起很多人的怀疑。连《武陵县志》总纂陈启迈也是如此,他在该志《古迹》中说:“按:《汉书》本传未尝为临沅令。此说恐属附会。”

但现存的三部常德方志与其他志书明确记载,西汉李陵曾担任过临沅(今鼎城)县令。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之十二《守官志·武陵县》载:“汉,李陵,字少卿,成纪人。少为侍中、建章监,迁临沅令。后邑人思之,为立清陵馆。”

清嘉庆《常德府志》卷六,《山川考三》称:“清陵馆,县治南。汉李陵为临沅令。邑人思之,立清陵馆。《通志》。”

清嘉庆《常德府志》卷二十《艺文考二·金石 文字》曰:“清宁(陵)馆碑,《古今碑刻记》:在郡西西明寺后。云是李陵为临沅令游息于此。有古碑,字迹磨灭不可读。”

清同治《武陵县志》卷之六,《地理志第六·古迹》也说:“汉清陵馆,县治南。《通志》。《明一统志》:‘汉李陵为临沅令,后没匈奴。邑人思之,立为是馆。宋王象之《舆地碑目》:汉清陵馆碑,在武陵县西西门寺(今湖南文理学院西北面,古称西门冈——笔者注),有台云:李陵为临沅令,游息于此。有古碑,漫灭不可读。’”

《古今图书集成·常德府部会考·常德府古迹考》明载:“清陵馆,按《一统志》,在武陵县。汉李陵为临沅令,后没匈奴。邑人思之,为立是馆。”

上述五条史料,有根有据,相互印证,足以为凭。

笔者仔细查阅了《汉书》,发现班固并没有为李陵单独立传,而是与其祖父李广合为一传,篇名是《李广 孙陵》。合传中虽然没有李陵出任临沅县令的记载,但间接透露了他与临沅县的密切关系。兹将传合内容简述如下:

李陵,字少卿。是李广的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年轻时为侍中、建章监。擅长骑射,汉武帝曾夸讲他有祖父李广的风度……天顺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天山攻击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在未央宫召见李陵,想派他替李广利主管辎重。李陵请求说:

“我手下的士卒都是荆楚一带的勇士,他们力能缚虎,我希望独当一面,率部到兰干山以南,分散单于的兵力,使他们无法集中力量对付贰师将军。”汉武帝说:“你是不想受李广利的节制吧?这次我调动的军队太多,没有马匹给你了。”李陵回答说:“不给马匹也行,我决心以少胜多,用我的五千步卒直捣单于的巢穴。”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命令强弩都尉路博德接应李陵。路博德不愿作李陵的后卫,上奏汉武帝说:“现在正是秋天,匈奴兵强马壮,不好对付,不如把李陵留下来,等到春天再出兵为好。”汉武帝错误地认为这一定是李陵说了大话以后又反悔了,故意指使路博德出面给朝廷提意见。于是下了两道圣旨,一道给路博德,一道给李陵。李陵率领五千步卒出居延,往北走了三十天,到达浚嵇山以后才宿营。他把沿途所经过的路线都绘成地图,派部下陈步乐送回朝廷,当面向汉武帝汇报。汉武帝非常高兴,拜陈步乐为郎中。

李陵到达浚嵇山以后,很快就遇到了匈奴王单于,单于用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李陵毫不畏惧,出营列阵,抵挡单于。匈奴人见汉军人数不多,下山直逼营垒。李陵一声令下,只见万箭齐发,匈奴军队应弦而倒。单于慌忙调集八万多骑兵前来增援。李陵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且战且退。由于连续战斗,已有不少士卒负伤。李陵传令士兵:凡是有三处伤的可以坐车,两处伤的赶车,一处伤的继续战斗。第二天与匈奴军队再战,又杀敌三千余众。单于命令他的儿子率领骑兵冲击李陵,李陵的步卒在树林中向单于发射连弩,吓得单于不得不下山撤走……李陵经过一连串的恶战,也早已岌岌可危。正在这节骨眼上,李陵军队中的一个军侯名叫管敢,因被校尉凌辱而投降了匈奴,他向匈奴人告密说:“李陵已成孤军,弓箭也快用完了。现在只有李陵本人与成安侯韩延年各带八百人,分别打着黄旗与白旗走在最前面。只要集中兵力向他们发起猛攻,他们马上就会被消灭。”单于闻讯后立即指挥大军围攻李陵。李陵被围困在一个山谷中,箭矢快用尽了,道路也被堵塞,得不到任何援助。但李陵并未投降,仍然逶迤南行。最后退到一个峡谷里,准备作决死反击。黄昏时分,李陵独自一人,穿着便衣徒步出营,斥退左右士卒说:“你们不要跟着我,让我独身去刺杀单于!”说着就往阵地上冲去。过了很久,李陵空着手回来了。叹息着说:“哎,太倒霉啦!如果再有几十支箭,我也有可能把敌人甩掉。可是现在已经赤手空拳,再也无法战斗下去了。如果不另想办法,坐待天明非当俘虏不可!”于是命令士卒化整为零,每人各带二升粮食和一块冰(以冰当水),分散行动,自寻道路往回走,预定在遮虏障集合。李陵与韩延年带领十多个人走在一起,被匈奴人发现了,派出数千骑兵从后面猛追。韩延年不幸战死。李陵对士卒们说:“我没有脸面再回去见天子啦!”在矢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只好投降匈奴,等待时机为汉朝报仇。

汉武帝原本希望李陵战死沙场,不料他却投降了匈奴,因而非常恼怒,便去逼问陈步乐,陈步乐被迫自杀。一些不明真相的大臣也乘机攻击李陵。唯独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他对汉武帝说:“李陵为了殉国家之急,常常奋不顾身,很有国士风度。现在偶遭不幸,那些为了一己之私的官员,便出来说他的坏话,实在令人痛心。李陵只有

五千步卒,深入到匈奴境内那么远,受到十余万骑兵的袭击,转战千里,节节胜利。最后孤立无援,仍然同敌人殊死拼搏,就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吧?他虽然失败了,但杀死杀伤那么多敌军,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得过去了。他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投降了匈奴,一定是另有打算,想寻找机会降服匈奴,报答朝廷。”司马迁的意思与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陵实际上是诈降而非真降。可是汉武帝本来是安排李陵协助李广利作战,一心想让李广利立功封侯。因为当时汉武帝正在宠幸李夫人,而李广利是李夫人的胞兄。结果李陵独自迎战单于,李广利却没有立下任何功劳。汉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这一席话,认为他是在诋毁李广利,为李陵当说客。于是狠狠地惩罚司马迁,把他处以宫刑(腐刑)……李陵身陷匈奴一年多,汉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前往匈奴,想把李陵接回朝廷。公孙敖既没有见到李陵,也没有作任何调查,仅凭道听途说,就向汉武帝报告道:“听抓到的匈奴俘虏说,李陵正在教单于用兵对付汉军,防守非常严密,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汉武帝暴跳如雷,立刻杀死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弟弟,诛灭了李陵全家。后来,汉朝的使者到了匈奴,李陵当面质问他说:“我只用步卒五千人,对付匈奴骑兵数万人。我是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失败的,我有哪一点对不起朝廷呀?为什么他们要诛灭我的全家?”使者回答说:“听说你在教单于如何用兵啦!”李陵说:“简直是胡扯!那是李绪,不是我!”李绪原是汉朝的塞外都尉,驻守奚侯城,匈奴攻城时兵败投降了。单于非常器重他,向他学习如何用兵。李陵对自己全家因一场张冠李戴的误会而被诛灭,感到万分痛恨。于是派人刺杀了李绪,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李陵留居匈奴二十余年,于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病故。

以上就是《汉书·李广传》中有关李陵的简要事迹。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这正好与明嘉靖《常德府志》的记载相符:“李陵,字少卿,成纪人。少为侍中、建章监。”该志紧接着还有一句:“迁临沅令”。可见李陵出任临沅令是在年轻时代,即担任侍中与建章监不久。正史虽然没有记载,但并不等于没有此事。据有关资料介绍,侍中之职始于秦,因往来于宫中而得名。西汉初为加官,加官即可侍奉皇帝。由于皇帝对李陵很信任,不久就外放到临沅县担任县令,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汉书·李广传》中另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李陵所率领的士卒,都是“荆楚一带的勇士”。“荆楚一带”即今常德、荆州等南楚一带。正因为他担任过临沅县令,对常德人忠诚、勇武等特性十分了解,所以才把他们招募为官军,亲自率领他们出征。这是符合情理的。否则就难以解释,李陵身为甘肃成纪人,为什么所带之兵都是“荆楚一带的勇士”呢?这正是因为他担任过临沅县令的缘故。

以上是从《汉书》中找到的证据。下面再看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太史公自述》中写道,司马迁遵循父亲的教

导,为了搜集史料,写好史书,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走出书斋,“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浮于沅湘……”这清楚地说明,司马迁曾经到过沅湘一带。他来沅湘做什么呢?无非是吊念屈原和贾谊、搜集沅湘的史料。这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证。据笔者考证,司马迁“南浮沅湘”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来临沅探望老友李陵。因为他和李陵是至交。由于李陵后来蒙受了诛灭三族的耻辱,司马迁本人也遭受了宫刑,所以对这次临沅之旅在《史记》中只字未提。

关于李陵出任临沅县令,还有另外一个旁证。

原来,苏武也是李陵的至交。李陵出任临沅县令时,苏武也曾来过临沅。今常德、桃源一带,还留下了苏武的许多传说与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明朝内阁首辅杨嗣昌,有一段时间受到东林党与阉党的排挤,不得不“引疾归”。回到家乡以后曾陪同公安派文友袁中道等人,乘船观赏沅水两岸的风光,写了一组《游桃源记》的散文。其中有一篇题为《吕真渡至苏溪》,结尾时写道:“从此道至苏溪可三十里,落落无奇。令人转忆龙角山中也。溪以子卿名,俎豆至今,不知所自。袁先生笑武陵人祠李少卿以为清吏,此少卿故人合沾余沥耳……”这段游记,透露了以下几个信息:一、桃源确有“苏溪”的地名,其地名源自子卿,因苏武字子卿。二、武陵人把李少卿(李陵)作为清吏祭祀,由来已久。三、少卿与子卿是故旧,两人关系密切。综合这三个信息,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结论:李陵确曾出任过临沅县令,苏武确曾来过临沅。否则,为什么“武陵人祠李少卿以为清吏”?为什么“溪以子卿名”并“俎豆至今”?

至于常德与桃源有关苏溪的地名,志书的记载屡见不鲜。

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之二《地理志》说:“苏公溪,府西三十里。”

清嘉庆《常德府志》卷三《舆图考。关隘》载:“武陵县,苏溪镇,在县北八十里。元置巡司,明废。”

清同治《武陵县志》卷之三《地理志第三·山川》亦载:“苏公溪县西三十里。”

明万历《桃源县志》上卷《地文志·坊市》称:“苏溪市,北八十里。商民繁富,与邹溪市相埓。”

以上苏溪、苏公溪、苏溪市等,都是为了纪念苏武而命名。清嘉庆《常德府志·常德丛谈卷一》还记载:“苏溪两岸,晨炊烟合,万瓦鳞差,一亦雄市也。上有苏武祠,相传昔曾至此,因悟‘俯观江汉流’之句。子卿实经南游,故有斯吟,原非塞北语也,足释前人之疑。”下文接着说:“《旧志》载,李陵为临沅令。又有清陵馆诸遗迹,未必尽诬,但正史不载耳。杨嗣昌《游苏溪记》谓,溪以子卿名,俎豆至今,不知所自。袁小修笑谓武陵人祠李少卿以为清吏,此少卿故人合沾余沥耳。语虽戏谑 ,亦见苏李当日交好,皆尝至武陵,未可知也。”如果苏武没有来过临沅,或者说李陵没有担任过临沅县令,那么,常德、桃源一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以苏武命名的地方呢?为什么方志会有那么多的文字记载呢?可见并非空穴来风,一定是事出有因的。

李陵担任过“临沅令”吗?□邓声斌

李花仙子情酬敖山李□毛祖海

临澧出产的新鲜果品,尤以敖山李子最为风光。此种李子,红亮硕大,脆嫩甜润,清爽可口,驰名九

澧。围绕敖山的十多个山村,当年年产李子数十万斤。李子成熟后,那些早就期盼着依赖敖山李子大赚一把的新洲、津市、澧县、临澧、安乡等外地商贩,无不在此块李花仙子垂青的土地上奔波、抢购、竞运。一时间,山间要道上,挑夫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鸡公车声吱吱呀呀,不绝于耳。据当地老人回忆:1954年,雨水好,李子又逢大年,树树李子结得压弯了枝。一棵小李树,果子都可摘几担。因此,本地青壮汉,成群结队地挑着满担敖山李子下安乡,已成时尚。因为在本地只值几分钱一斤的敖山李,到了安乡,一担李子就可换回一担谷。

这丰盛、风靡一段较长岁月的敖山李子,其由来,尚演绎出了一段既惊心动魄、且特显柔情蜜意、又倍为辛酸的故事。

且说距药山不远的敖山脚下,早年前长成了一个名叫陈火青的青年小伙,从小就喜欢尚武习剑,练得一身好功夫。一天下午,他在与朋友切磋武功后的返家途中,突遇暴雨,便躲进一偏僻的悬崖下避雨。可他躲进去后却目睹了一幕令他难以容忍的情景:一个浑身青紫、皮肤粗糙、面相狰狞的壮汉,正粗暴地抓住一个天姿国色、秀色可餐的美艳少女,欲行非礼。

疾恶如仇的陈火青,见之岂能容忍,当即冲上前去,与之理论道:“什么恶棍,胆敢撒野!?明事的,早点罢手。”那青紫丑汉连正眼也不瞧他一下,轻蔑地甩出一句话:“哪里蹦出来的寻死鬼,想是活得不耐烦了,敢来捋我千年蟒精的胡须!若想活命,快滚一边去!别来搅我美事。”说着,依旧施强不止。陈火青再不与之言语,早拔出随身佩带之宝剑,一步飞跨拢去,对准其咽喉,举剑就刺。

那蟒精亦功夫了得,见势不妙,忙抛开所掳之女子,一个箭步避开剑锋,随之与小伙展开了激战。两个你击我挡,我进你退,招招专攻要害,式式皆指命门,先崖内,后崖外,直杀得雨停风熄、草屑横飞。他俩斗过半个时辰,陈小伙故意卖个破绽,让蟒精猛抢过来,火青觑得清,瞅得准,从其颈后以泰山压顶之势一剑削下,不偏不斜,正好把其头砍掉;然而斯时蟒精的浑铁杵亦正好同时击在小伙右小腿上,其腿即断。刹那间,蟒精毙命,小伙腿折站身不稳,倾倒于地。

意欲替小伙助阵而插不上手的受害女子,在一旁见之,惊愕了片刻,立马扑到陈火青身边,用力撕下自己素白绸裙子的下摆,将其断腿给予精心包扎,再背起他赶回自己距此不远的住处。

陈火青被她背回家,映入眼帘的居室和庭院,无不显得小巧别致,均系多种多样银白色精美的水晶石镶嵌而成,所有花木,纯开白花,置身其间,既感素洁,亦觉纯美,丝毫没有单调之嫌。

女子对他,本就深感救援之恩,现见他因之致伤,心里更觉过意不去,所以对其照顾犹为尽心尽力,温婉入微。几天一过,由于她有神奇的接续断骨之药,更有速速治愈创伤之能,故而陈火青的伤腿很快就完好如初了。

女方一来感激火青的搭救之恩,二来对其长相、气质、品行均生好感。明知自己对他不可以产生爱慕,却实在禁之不住,爱之不舍。

火青呢,打从一开始见此女子,就被其美艳惊愣了,随着相处时日的加长,自然而然,便墜入了爱河。接下来的事情,便不用赘述了:火青带上女子去见其父母家人,接连即办喜事,拜堂成亲。

怎知他们结合才三天,正是女方三天回门的日子。女子一起床就泪流满面地对火青道:“夫君,我实在对不起你,始终未对你说实话:我本不是凡人,而是李花仙子。也不该和你成亲,害得你成亲三天就得失去新娘。因为我犯了天条,上天马上就要派天兵天将来捉拿我了。我前程虽难料,但能与你作上夫妻,一点儿也不后悔,唯望夫君来日多加保重。我这儿有一包李子核儿,你千万种上,三年后就可挂果,并可保持上上佳质,长年不生变异……”

正说至此,天空中突然响起晴天霹雳,从顶空陡然垂下一束黑霭,罩住李花仙子。眨眼功夫一过,一切的一切,万象依旧,唯独李花仙子不见了踪影……

后来,陈火青在对爱妻的无限思念中,遂遵嘱播下了李花仙子所遗留下的全部李子核。三年后,果然树树都挂满了李子果。

李陵画像李陵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