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外道宗义概述Ÿ³频/北塔法师讲法音频... · • 3....

Post on 05-Jun-2020

0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第二讲:外道宗义概述Ÿ³频/北塔法师讲法音频... · • 3....

第二讲:外道宗义概述

宗义

为什么要学习外道宗义? •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总体原因 • △ 学修经论,扫清障碍——具体原因

提纲 • 一、什么是“外道”

• 二、“外道”有哪些

• 三、如何评价“外道”

二、“外道”有哪些 三、如何评价“外道”

一、什么是外道

什么是“外道”

• “心外求法,是名外道”?

什么是“外道”

• “心外求法,是名外道”? • 毗婆沙师、经部师、经部行中观自续派、

应成派,是外道?

• 商羯罗、王阳明、贝克莱,不是外道?

什么是“外道” • 【近义词】 • 1. 游离于佛教宗轨之外,是为“外教

(bāhirika, ཕྱི་རོལ་པ།, an alien character)”。

• 2. 别于内道佛教部派,是为“别部 (nikāyāntara*, གཞན་སྡེ། another school)”。

• 3. 宣说岸边洗礼、筑起高台进入其中为生 善趣之方便,是为“外道(tīrthika, མུ་སྟེགས་ བྱེད། heretic)”

什么是“外道” • 【定义】

承许尽一切过、圆一切德之导师,承许彼所说之正法,承许通达粗细补特伽罗无我随一之见解者,是内道佛教徒;承许此三对立方者,则为外道。——扎巴希珠《一切宗义摄要》

• 【扩展理解】

• 于佛法僧三宝之外另许正归依处者=外道

• 承许否认四法印之宗义者=说外道宗义者

归依 śaraṇaṃ gamana སྐྱབས་འགྲོ། Take refuge śaraṇaṃ gamana 庇护所,洲渚,舍宅 走向,投靠

重点概念:归依

世尊!吾今朽迈,往昔已来,造作众恶,未曾作福,未更修善,又所不行离于怖畏救护之法。善哉!瞿昙!为我说法,使我命终有所救护、屋宅、归依、逃避之处。 ——《别译杂阿含经》 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心:‘我当穷未来际,于一切有情,为作归依、桥船、洲渚,救济覆护,常不舍离。’善现!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利益安乐心。 ——《大般若经》

皈× 归(歸)√ = + +

歸,女嫁也。——《说文解字》

总归依体:以余境为救助者而由自力加以期盼之思。(སྦྱིར་སྐྱབས་འགྲོའ �་ངོ་བོ་ཡོད་དེ། ཡུལ་གཞན་ལ་རང་སྟོབས་ཀྱིས་དབུང་གཉེན་དུ་རེ་ལྟོས་འཆའ་བའི་སེམས་པ་དེ། དེའི་ངོ་བོ་ཡིན་པའི་ཕྱིར།) ——扎巴希珠《般若总义》

一般而言,“归依”的本质是 自愿把某一个对象作为救助者加以期盼的决心。

为什么要归依 1.自己对某一种情形心生恐惧。 2.信任对方有让自己脱离恐惧的能力。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无量寿经》

归依的类型 归依有二:1.常流归依、2.殊胜归依。 1.常流归依,如归依世间龙神等之归依。 2.将三宝随一作为救助者,由自力加以期盼之思,是殊胜归依之相。此分共三士之归依三种: (1)自身怖畏恶趣苦,认可三宝有救脱此苦之能力,而由自力将三宝作为救助者加以期盼之思,是共下士之归依。 (2)自身怖畏一切生死之苦,认可三宝有救脱此苦之能力,而由自力将三宝作为救助者加以期盼之思,是共中士之归依。 (3)见一切有情为生死苦所逼恼,认可三宝有救脱此苦之能力,而由自力将三宝作为救助者加以期盼之思,是共上士之归依。——弘教尊者《般若总义》

思考 • 1. 外道有没有归依?

• 2. 归依佛的人是不是佛教徒?

• 3. 刚出生的小孩,是不是外道?

• 4. 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是不是佛教徒?

• 5. 佛是不是佛教徒?

三、如何评价“外道”

二、外道有哪些 一、什么是“外道”

外道有哪些

•宗教 / 哲学 •此处主要谈宗教

各种分类方法

各种分类方法 按进化论

原始宗教

民族宗教

世界宗教

各种分类方法 按进化论 按主神

原始宗教 一神论

民族宗教 多神论

世界宗教 泛神论

各种分类方法 按进化论 按主神 按起源

原始宗教 一神论 自然宗教

民族宗教 多神论 创生宗教

世界宗教 泛神论

各种分类方法 按进化论 按主神 按起源 按时间

原始宗教 一神论 自然宗教 传统宗教

民族宗教 多神论 创生宗教 新兴宗教

世界宗教 泛神论

各种分类方法 按进化论 按主神 按起源 按时间 按地域

原始宗教 一神论 自然宗教 传统宗教 闪族宗教

民族宗教 多神论 创生宗教 新兴宗教 印欧宗教

世界宗教 泛神论 东亚宗教

非洲宗教

……

本讲介绍范围 按地域

闪族宗教

印欧宗教

东亚宗教

非洲宗教

……

一、闪族宗教

二、印度宗教

本讲介绍范围

一、闪族宗教

二、印度宗教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犹太教 JUDAISM • 相信唯一的神(上帝,耶和华 God, Jehovah)

• 遵守摩西律法

qāran / cornuta

十诫 犹太教 天主教/ 圣公会

东正教 信义宗

我是你的上帝 1 前言 1

1 不可信仰别神 2

1 不可拜偶像 2 2 不可滥用上帝之名 3 3 3 2 守安息日 4 4 4 3 尊敬父母 5 5 5 4 不可谋杀 6 6 6 5 不可奸淫 7 7 7 6 不可偷盗 8 8 8 7 不可作假见证 9 9 9 8 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

10 10 10 9

10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产

犹太教 JUDAISM • 相信唯一的神(上帝,耶和华 God, Jehovah)

• 遵守摩西律法

• 先知与弥赛亚(Prophet and Messiah)

犹太教的经典 • 希伯来圣经(Hebrew Bible)

对应于基督教圣经的《旧约》(The Old Testment) 分三部分:摩西五经(Torah)、先知书(Navim)、圣录(Ketuvim)

• 塔木德(Talmud) 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间,记录了犹太教的律法、条

例和传统。 分三部分: 密西拿(Mishnah):口传律法 革马拉(Gemara):口传律法注释 米德拉什(Midrash):圣经注释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 十二使徒与保罗(apostles and paul)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 十二使徒与保罗(apostles and paul)

•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Nicaea, 325)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 十二使徒与保罗(apostles and paul)

•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Nicaea, 325)

• 罗马帝国分裂(395),西罗马帝国灭亡(476),东西教会大分裂(1054),十字军东征(1096-1291)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 十二使徒与保罗(apostles and paul)

•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Nicaea, 325)

• 罗马帝国分裂(395)与东西教会大分裂(1054)

•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 1517年起)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早期基督教

• 天主教 东正教

• 新教 天主教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1.神(上帝):圣父、造物主,全知全善全能

• 2.耶稣:圣子

• 3.圣灵

• 4.教会

• 5.救赎与永生

• 6.末日审判

天主教与新教的区别 • 【新教三大口号】 【天主教】

• 唯独圣经 Sola scriptura 圣经+教会传统

• 唯独信仰 Sola fide 信仰+善功

• 唯独恩典 Sola gratia 恩典 + 自由意志

天主教与新教的圣礼 • 【天主教】

洗礼、坚振、圣体、告解、终傅、神品、婚配

• 【新教】 洗礼、圣餐

伊斯兰教 ISLAM • 穆罕默德(571-632)

• 四大哈里发 阿布·伯克尔 欧麦尔 奥斯曼 阿里

• 穆阿维叶(606-680)与倭马亚王朝(661-750)

• 什叶派与逊尼派

伊斯兰教 ISLAM • 六大信仰: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

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

• 五大功修:念、礼、斋、课、朝

伊斯兰教 ISLAM • 六大信仰: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

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

• 五大功修

伊斯兰教 ISLAM • 六大信仰: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

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

• 五大功修:念、礼、斋、课、朝

本讲介绍范围

一、闪族宗教

二、印度宗教

传统印度宗教哲学派别 • 【六大正统派】āstika • 数论派、瑜伽派

胜论派、正理派 六派哲学 吠檀多派、弥曼差派

• 【三大非正统派】nāstika • 顺世论、耆那教、佛教

婆罗门教 / 印度教的三大核心观念 • 吠陀天启

• 祭祀万能 • 婆罗门至上

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

《吠陀本集》 《梵书》brāhmaṇa 《森林书》āraṇyaka 《奥义书》Upaniṣad

《梨俱吠陀》 (歌咏明论, Ṛgveda) 《娑摩吠陀》 (赞颂明论, Sāmaveda) 《夜柔吠陀》 (祭祀明论, Yajurveda) 《阿闼婆吠陀》 (禳灾明论, Atharvaveda)

婆罗门教 / 印度教的三大神

Brahman Viṣṇu śiva ཚངས་པ། ཁྱབ་འཇུག དབང་ཕྱུག 梵天 毗湿奴 湿婆

梵天与辩才天女

毗湿奴派观点中的梵天

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加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大智度论》)

湿婆与雪山女神

सांख्य sāṃkhya གྲངས་ཅན་པ། 迦毗罗论 / 僧佉 / 雨众外道

数论派

代表人物和著作 • 迦毗罗(Kapila)→阿修利(Āsuri)→般尸诃

(Pañcaśika)→自在黑(Īśvarakṛṣṇa, 约4世纪)

• 自在黑:《数论颂》(Sāṃkhyakārikā) 《金七十论》(真谛译本) 《如理之光》(Yuktidipikā) 《乔荼波陀注》(Gauḍapādabhāṣya) 《摩特罗评注》(Mātharavṛtti) 语主和合(Vācaspati-miśra):《谛月光》(Tattvakaumudi)

代表人物和著作 • 【后期数论派】

• 《数论经》(Sāṃkhyasūtra) 无灭(Aniruddha):《数论经评注》(Sāṃkhyasūtravṛtti) 识比丘(Vijñānabhikṣu):《数论至言疏》 (Sāṃkhyapravacanabhāṣya) 识比丘(Vijñānabhikṣu):《数论精要》(Sāṃkhyasāra)

• 《谛集》(Tattvasamāsa)

• 【其他】《薄伽梵歌·数论篇》

因中有果论 SATKĀRYAVĀDA

• 无不可作故(无不可被造作),

必须取因故(果必须取质料因),

一切不生故(若因中无果则一切生一切),

能作所作故(特定的因能造作特定的果),

随因有果故(果生于同类的因),

故说因有果。

三德 二元 / 二十五谛

自性♀ 神我♂ 忧

“喜忧暗为体,照造缚为事。”

三德 二元 / 二十五谛

自性♀

觉(大)

神我♂ 忧

三德 二元 / 二十五谛

自性♀

觉(大)

我慢

神我♂ 忧

三德 二元 / 二十五谛

自性♀

觉(大)

我慢

十一根 五唯

五大

神我♂ 忧

三德 二元 / 二十五谛

自性♀

觉(大)

我慢

十一根 五唯

五大

神我♂

意根 眼耳鼻舌皮:五知根 语手足阴肛:五作根

三德 二元 / 二十五谛

自性♀

觉(大)

我慢

十一根 五唯

五大

神我♂

:香味色触声

:地水火风空

意根 眼耳鼻舌皮:五知根 语手足阴肛:五作根

数论派的量论 • 现量 pratyakṣa • 比量 anumāṇa

有前比量 有余比量 平等比量

• 声量 śabda

轮回与解脱 • 三道:天道、人道、兽道 • 三苦:依内苦、依外苦、依天苦 • 解脱: • 人(神我)无缚无脱,无轮转生死;

轮转及系缚、解脱唯自性。 • 如是真实义,数习无余故,

无我及我所,无倒净独智。(《数论颂》)

《俱舍论》批判数论 • [问:]数论云何执转变义? • [答:]谓执有法自性常存,有余法生、有余法灭。 • [问:]如是转变,何理相违? • [答:]谓必无容[于]有法常住[上],可执别有法灭

法生。 • [问:]谁言法外别有有法?唯即此法于转变时,

异相所依名为有法。 • [答:]此亦非理。 • [问:]非理者何? • [答:]即是此物,而不如此,如是言义曾所未闻。

《瑜伽师地论》批判数论 • 应审问彼:汝何所欲:何者因相?何者果相?因

果两相,为异不异? • 1.若无异相,便无因果二种决定,因果二种无差

别故。因中有果不应道理。 • 2.若有异相,汝意云何?因中果性,为未生相?

为已生相? • 2.1若未生相,便于因中果犹未生,而说是有,不

应道理。 • 2.2若已生相,即果体已生,复从因生,不应道理。 • 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缘果生。

《十二门论》批判数论 • 若果无所从作,则为是常,如涅槃性。

• 若果是常,诸有为法则皆是常。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果故。

• 若一切法皆常,则无无常;若无无常,亦无有常。何以故?因常有无常、因无常有常,是故常无常二俱无者,是事不然。

• 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

योग yoga རྣལ་འབྱོར་བ།

瑜伽派

代表人物和著作 • 钵颠阇利(Patañjali, 约前2世纪):《瑜伽经》

(Yogasūtra)

• 毗耶娑(Vyāsa,6c):《瑜伽经注》(Togasūtrabhāṣya)

• 语主和合(Vācaspatimiśra,9):《谛无畏》 (Tattvavaiśāradī)

• 婆阇(Bhoja,11):《王注》(Rājamārtāṇḍa)

• 识比丘(Vijñānabhikṣu,16):《瑜伽疏》(Yogavārttika)

• 识比丘(Vijñānabhikṣu):《瑜伽精髓集》 (Yogasārasaṃgraha)

“瑜伽”的含义 • yoga < √yuj (结合, To join, unite, attach, connect)

• 【佛教-狭义】 依止三摩钵底,发起般若波罗蜜多瑜伽胜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显扬圣教论》)

• 【佛教-广义】 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瑜伽师地论》)

“瑜伽”的含义 • yoga < √yuj (结合, To join, unite, attach, connect)

• 【瑜伽派】 • yogaś cittavṛttinirodhaḥ || tadā draṣṭuḥ svarūpe ‘vasthānam || (YS1.2-1.3)

瑜伽,谓灭心转。尔时,观者住于自相。 • vṛttayaḥ pañcatayyaḥ kliṣṭā akliṣṭāḥ || pramāṇa-viparyaya-vikalpa-nidrā-smṛtayaḥ

|| (YS1.5-1.6)

转有五种,或染,或无染:1.量、2.颠倒、3.分别、4.睡眠、5.念。

五种烦恼 • avidyāsmitā-rāga-dveṣābhiniveśāḥ kleśāḥ ||

无明、我见、贪、嗔、执,为烦恼。 • avidyā kṣetram uttareṣāṃ prasupta-tanu-vicchinnodārāṇām || (YS2.4-2.5)

所余烦恼,或潜藏,或轻微,或间隔,或盛壮,皆以无明为田。

五种烦恼 • anityāśuci-duḥkhānātmasu nitya-śuci-sukhātma-khyātir avidyā ||

1.于无常、不净、苦、无我,觉常、净、乐、我,为无明。

• dṛg-darśana-śaktyor ekātmatêvâsmitā ||

2.以见力(神我)、观力(觉)二者为同体,为我见。 • sukhānuśayī rāgaḥ ||

3.著乐为贪。 • duḥkhānuśayī dveṣaḥ ||

4.著苦为嗔。 • sva-rasa-vāhī viduṣo 'pi tathā-rūḍho 'bhiniveśaḥ || (YS2.5-2.9)

5.于自耽著,智者亦生,为执。

烦恼的发生与断除 • dhyāna-heyās tad-vṛttayaḥ || (YS2.11)

彼等(烦恼)之转,为静虑所断。 • draṣṭṛ-dṛśyayoḥ saṃyogo heya-hetuḥ || (YS2.17)

能观(神我)所观(自性)和合,是所断(烦恼与苦)之因。 • tadabhāvāt saṃyogābhāvo hānaṃ. tad dṛśeḥ kaivalyam || (YS2.25)

此(无明)若无有,和合则无,为断。是唯能观(神我)。

烦恼的发生与断除 • viveka-khyātir aviplavā hānopāyaḥ ||2.26||

能断方便,谓无扰乱之辨别智。 • yogāṅgānuṣṭhānād aśuddhi-kṣaye jñāna-dīptir ā viveka-khyāteḥ ||2.28||

由修习八支瑜伽,灭除不净,智光则达辨别智。 • yama-niyamāsana-prāṇāyāma-pratyāhāra-dhāraṇā-dhyāna-samādhayo' ṣṭāv

aṅgāni ||2.29||

1.禁制、2.劝制、3.坐法、4.调息、5.制感、6.执持、7.静虑、8.等持,是为八支。

等持的分类

等持 有种等持

有寻等至

无寻等至

有伺等至

无伺等至 无种等持

有种等持:四种等至 • tatra śabdārtha-jñāna-vikalpaiḥ saṃkīrṇā savitarkā samāpattiḥ || (YS1.42)

此中,为声义分别知所杂乱者,为有寻等至。 • smṛti-pariśuddhau sva-rūpa-śūnyêvârtha-mātra-nirbhāsā nirvitarkā || (YS1.43)

念清净时,如自相空,唯义明现,为无寻等至。 • etayâiva savicārā nirvicārā ca sūkṣma-viṣayā vyākhyātā || (YS1.44)

有伺等至、无伺等至,微细为境,由此可知。 • tā eva sabījaḥ samādhiḥ || (YS1.46)

此唯有种等持。

从无伺等至到无种等持 • nirvicāra-vaiśāradye ‘dhyātma-prasādaḥ || ṛtaṃbharā tatra prajñā || (YS1.47-1.48)

精熟(无畏于)无伺时,有内等净。于此有知实慧。 • śrutānumāna-prajñābhyām anya-viṣayā viśeṣārthatvāt || (YS1.49)

此与声、比之慧境异,义有别故。 • tajjaḥ saṃskāro 'nya-saṃskāra-pratibandhī || (YS1.50)

此所生行,阻断余行。 • tasyâpi nirodhe sarva-nirodhān nirbījaḥ samādhiḥ || (YS1.51)

此亦灭时,一切灭故,无种等持。

与数论派的不同:二十六谛 • svādhyāyād iṣṭa-devatā-saṃprayogaḥ ||

由自学故,本尊得与相应。 • samādhi-siddhir īśvara-praṇidhānāt || (YS2.44-2.45)

祈自在天,等持可成。

वैशे�षक Vaiśeṣika བྱེ་བྲག་པ། 吠世史迦 / 鞞世师 / 胜宗

胜论派

代表人物和著作 • 迦那陀(Kaṇāda) / 优楼迦(ulūka), 约前2世纪

• 优楼迦,此云鸺鹠仙,亦云鸺角仙, 亦云臭胡仙。此人释迦未兴八百年前已出世,而自日造论,夜半游行。欲供养之当于夜半营办饮食,仍与眷属来受供养。(《百论疏》)

• 《胜论经》(Vaiśeṣikasūtra)

代表人物和著作 • 吉祥足(Praśastapāda, 约6c):《摄句义法论》

(Padārthadharmasaṃgraha)

• 慧月《胜宗十句义论》(玄奘译本)

代表人物和著作 • 【10世纪以后】

• 乌德衍那(Udayana):《光之颈饰》(Kiraṇāvali)

• 室利陀罗(Śrīdhara):《正理芭蕉》(Nyāyakandalī)

• 湿婆迭蒂(śovāditya):《七句义论》(Saptapadārthā)

• 商揭罗•弥尸罗(śaṅkara miśra):《胜论经庄严释》(Upaskāra)

• 凷眼日(Laugākṣi Bhāskara):《思择月光》(Tarkakaumudī)、

• 遍怙(Viśvanātha):《叙述裁定》(Bhāṣyapariccheda)

• 遍怙(Viśvanātha):《宗义珠鬘》(Siddhāntamuktavali)

句义(PADĀRTHA / ཚ�ག་གི་དོན)论

• 六句义:实、德、业、同、异、和合 • 实: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 • 德:色、味、香、触、数、量、别体、合、离、

彼体、此体、觉、乐、苦、欲、嗔、勤勇[、 重体、液体、润、行、法、非法、声]

• 业:取、舍、屈、伸、行

句义(PADĀRTHA / ཚ�ག་གི་དོན)论

• 六句义:实、德、业、同、异、和合

“大有”“边异”

• 十句义:+有能、无能、俱分、无说

相对的同异

极微论

• 【极微的六个特点】

• 1.常 • 2.是因 • 3.无因 • 4.无方分 • 5.具有边异 • 6.球形

如是九实,五常,四分别。谓此四中,非所造者常,所造者无常。如常无常,无实有实,无细分有细分,因不相违非因不相违,有边异非有边异,圆不圆亦尔。(《胜宗十句义论》)

极微的聚合: “不可见力”

(法、非法)

世亲论师对极微论的批判

因中无果论 • 果与因无差别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 • (一)果与因是不同观念的对象,分别以线和布或泥

土和罐子为对象的诸观念明显不同。 • 第二个论据是名称不同。无人称线为布,也无人称布

为线。 • 第三个论据是(因生出的)果有差别…… • 第四是时间不同。因在前,果在后。 • 第五是形式不同。因(泥)具有块的形状,而果{罐)

则呈一种有宽大基础的腹状。 • 第六是数量不同。线有多根,而布则仅为一块。 • 第七是(如果因果同一),那么(果的)作者的活动

就无意义了。(罗摩努阇《梵经注》转述胜论派观点)

量论

• 一、现量

世间现量、非世间现量

• 二、比量

此是彼的果、此是彼的因、此与彼合、

此与彼矛盾、此与彼和合

解脱论

• 当(不可见力)没有的时候,(我与意的)结合就没有,(其他的身体)不产生,这就是解脱。(《胜论经》)

• 当意安住于我,身体中没有乐与苦的时候,这就是瑜伽。(《胜论经》)

清辩破胜论派的我论 • 鞞世师人言:身及诸根觉等之外,而别有我,能与

苦乐等作依止,是作者,是无心,是常,是遍。(《中论释·般若灯》)

• 呼气、吸气、闭眼、睁眼、生命活动、意的活动、其他根的变化、乐、苦、欲、嗔、勤勇,是我(存在)的标志。(《胜论经》)

• 所谓觉、乐、苦、欲、嗔、勤勇、法、非法、智(觉)、有为(行)是我的九种德。(《胜论经》)

清辩破胜论派的我论 • 不生不符合作者,定果必有作者故。

譬如蜜蜂之原因,非是空中之华鬘。

• 觉不依于常住我,有原因故如同瓶。

• 所谓觉是我之德,非理,因其有产生。 犹如彼之诸德中,色等不会被承许。

• (兼破胜论派解脱论)

我不与觉以及苦、乐等诸德相分离。 是德之故如同数,是故无德即非我。 (《中观心论颂》,何欢欢译)

न्याय Nyāya རིགས་པ་ཅན། 乾慧论者

正理派

代表人物和著作 • 乔答摩(Gautama, 约1c):《正理经》(Nyāyasūtra)

• 筏蹉衍那(Vātsyāyana):《正理经释》 约4-5c (Nyāyasūtrabhāṣya)

• 启明(Uddyatakara, 6c):《正理疏》(°vārttika)

• 语主和合(Vācaspatimiśra):《正理疏真义钞》 9c (Nyāyavārttikatātparyaṭikā)

• 显现(Udayana, 10c):《正理疏真义钞清净解》(Nyāyavārttikatātparyaṭikāpariśuddhi)

• 显现(Udayana):《正理花束》(Nyāyakusumāñjali)

十六谛(乾慧十六句义) • 1.量:现量、比量、譬喻量、圣言量

• 2.所量:我、身、根、境、觉、意、业、 过失、再生、果报、苦、解脱

• 3.疑惑

• 4.所为

• 5.实例

• 6.宗义

十六谛(乾慧十六句义) • 7.论式

• 宗:声无常。

• 因:所作性故。

• 喻:若是所作即无常,如瓶。

• 合:声也是这样,是所作。

• 结:所以声无常。(同喻式)

十六谛(乾慧十六句义) • 7.论式

• 宗:声无常。

• 因:所作性故。

• 喻:若非所作则为常,如我。

• 合:声不是这样,不是非所作。

• 结:所以声无常。(异喻式)

十六谛(乾慧十六句义) • 7.论式

• 宗:声无常。

• 因:所作性故。

• 喻:同喻:若是所作即无常,如瓶。 异喻:若非所作则为常,如我。

• (陈那改革后的三支论式)

十六谛(乾慧十六句义) • 7.论式

• 声有法,无常,所作性故。

• (藏传因明实际使用的二支论式)

十六谛(乾慧十六句义) • 8.思择

• 9.决了

• 10.论议

• 11.论诤

• 12.坏义

• 13.似因

• 14.曲解

• 15.倒难

四种似因: 三种曲解: (1)不定因 (1)言辞的曲解 (2)相违因 (2)类的曲解 (3)同语反复因 (3)譬喻的曲解 (4)未证明因 (5)过时因

16.堕负

मीमांसा Mīmāṃsā དཔྱོད་པ་བ། སྤྱོད་པ་བ། 前弥曼差派 / 业弥曼差派 / 弥息伽 / 观行派

弥曼差派

代表人物和著作 • 阇弥尼(Jaimini, 前2世纪):《弥曼差经》

(Mīmāṃsāsūtra)

• 斑驳(Śabara, 5世纪):《斑驳释》(Śabarabhāṣya)

• 鸠摩利罗(Kumārila, 7-8世纪):《斑驳释疏》等 追随者:摄利迦怙(Śālikanātha, 8世纪)等

• 启光(Prabhākara, 7-8世纪):《斑驳释疏》等 追随者:庄严和合(Maṇḍanamiśra, 8-9世纪)等

• 阿波夜•提炽多(Appaya Dīkṣita, 16-17世纪)

• 阿波提婆(Āpadeva, 17世纪)

声常住论 • 声是常住的,因为在由的地方,声都可以同时表

示一个种类。(《弥曼差经》)

• 每当“牛”这个词被说出的时候,就同时有一切牛的概念。据此可知,声可表类。……基于此种原因,声必定常住。(《斑驳注》)

गौः→

声常住论 • 声确实是常住的,因为它的显现可达到使人知道

其意义的目的。(《弥曼差经》)

• 为了使别人知道声的意义,如果声一发出就不再存在,那么,就没有人能与别人谈论事情,而且在那种情况下,不能发音使别人知其意义。(《斑驳注》)

• 背后:吠陀神圣论

量论 • 1.现量 • 2.比量 • 3.譬喻量 • 4.圣教量:尤其是吠陀的启示 • 5.义准量:依据某种事实而推知另一事。

【例】若无云,则无雨 → 若有雨,则有云 • 6.无体量:对非存在的认识

句义论

• 【鸠摩利罗:五句义】

实、德、业、同、无

• 【启光:八句义】

实、德、业、同、和合、能力、相似、数

• “实”中皆含“我”

• 咒力=“无前(apūrva)”

•→ 无神论

•→ 世界非幻

वेदान्त Vedānta རིག་བྱེད་ཀྱི་མཐའ། རིག་བྱེད་པ། 吠陀派 / 韦陀派

吠檀多派

代表人物和著作 • 跋达罗衍那(Bādarāyaṇa, 1c):《梵经》

(Brahmasūtra)

• 【不二论】

• 乔荼波陀(Gauḍapāda, 7c):《圣教论》 (Āgamaśāstra)

• 商羯罗(śaṅkara, 788-820):“假面佛教徒”

• 【限定不二论】罗摩努阇(Rāmānuja, 11-12c)

• 【二元论】摩陀婆(Madhva, 11-12c)

不二论 • 1.梵(Brahman)或我(ātman)是一切万法的根本

• 梵是全知全能的,是世界的产生、存在和解体的原因。(商羯罗《梵经注》)

• 2.一切万法都是梵我的幻现(māyā),并不真实

• 上梵:无差别、无属性 下梵:有差别、有属性 只因认识不同而有差异,下梵既不是梵的部分, 也不是梵的变异,二者实际是一

• 3.解脱:消除无明,去除幻现,认识梵我独一

不二论 • 4.认识梵:通过遮诠证悟

• "neti, neti"(不是这样,不是这样)

• 【注意】这种遮诠并没有否定梵本身 • 说梵超越言语和思想,当然不是说梵不存在……梵

超越言语和思想,不属于物体的范畴……“不是这样,不是这样”这种短语并不绝对地否定一切事物,而是仅仅否定除了梵以外的一切事物。(商羯罗《梵经注》)

• 5.商羯罗的量论:现量、比量、圣教量

限定不二论 • 1.梵是最高实体,但并非没有属性和差别

那些主张实体没有一切差别的人,无权断言这或那可证明这种实体,因为一切正确的认识都以带有差别的事物为对象。(罗摩努阇《梵经注》)

• 2.大我与小我,本体界与现象界,是属性与实体的关系,或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有隶属关系,但不能认为小我和现象界不实在

• 3.梵即神(毗湿奴)

二元论 • 1.梵是根本因,也是最高神(毗湿奴),全知全能

• 2.梵是精神性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 3.梵超出一般语言的认识范围

• 4.梵与小我之间、梵与物质之间、一种物质与另 一种物质之间、小我与小我之间、小我与物质 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差别。

梵我与如来藏的区别:《楞伽经》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

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梵我与如来藏的区别:《楞伽经》

•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

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

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

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

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

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

梵我与如来藏的区别:《楞伽经》

•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

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

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

梵我与如来藏的区别:《楞伽经》 • 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

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

• 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 • 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

来之藏。

जैन Jaina རྒྱལ་བ་པ། ཟད་བྱེད་པ། གཅེར་བུ་པ། ཀུན་ཏུ་རྒྱུ་བ། འཚ�་བ་པ། མཆོད་འོས་པ་བ།

离系外道 / 尼乾陀派 / 裸形外道 / 游行外道 / 邪命外道 / 应供派

耆那教

代表人物和著作 • “二十四祖”

• 初祖勒舍波(Ṛṣabha)

• 二祖阿耆那陀(Ādinātha)

• 二十三祖巴湿伐那陀(Pārśvanātha)

• 二十四祖筏驮摩那(Vardhamāna) =尼乾陀•若提子(Nigaṇṭha Nātaputta) =大雄(Mahāvīra)

代表人物和著作 • 天衣派(Digambara) / 白衣派(śvetāmbara)

• 《十四前》《十二支》(现存十一支)

• 乌摩娑婆帝(Umāsvāti, 6c):《谛义证得经》(Tattvārthādhigamasūtra)

七谛 • 1.命我(jīva):精神现象

• (1)解脱的

• (2)轮回的

• a.不动的:以地为身者,以水、火、风、 植物为身者

• b.动的:虫、蚂、蜂、人等

七谛 • 2.非命我(ajīva):物质

• 法:活动的条件

• 非法:静止的条件

• 虚空

• 补特伽罗(极微+极微所成)

七谛 • 3.漏(āsrava):善业、恶业

• 4.律仪(saṃvara):防止业漏入命我

• 5.遮(nirjarā):把已经漏泄命我上的业消除掉

• 6.缚(bandha):命我被业漏束缚

• 7.解脱(mokṣa):从业的束缚中最终解脱出来

• 依止“三宝”(正见、正智、正行) 修苦行

七谛 • 3.漏(āsrava):善业、恶业

• 4.律仪(saṃvara):防止业漏入命我

• 5.遮(nirjarā):把已经漏泄命我上的业消除掉

• 6.缚(bandha):命我被业漏束缚

• 7.解脱(mokṣa):从业的束缚中最终摆脱出来

• 依止“三宝”(正见、正智、正行)

• 守戒、修苦行

耆那教的五戒

•不杀生

•不妄语

•不偷盗

•不淫

•不追求私财

量论 • 【五种智】

• 感官智

• 圣典智

• 极限智:对遥远的事物的认识

• 他心智

• 完全智

量论 • 【七支:判断事物的方式】

• 1.存在

• 2.不存在

• 3.存在又不存在

• 4.不可描述

• 5.存在并不可描述

• 6.不存在并不可描述

• 7.存在又不存在并不可描述

+“或许”

लोकायत / चवार्क Lokāyata / Cārvāka ཕུར་བུ་པ། རྒྱང་ཕན་པ

顺世外道 / 世间行 / 路迦陀罗 / 斫婆伽

顺世论

代表人物和著作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 Kesakambalin, 佛陀时代)

• 7世纪《毗诃跋提经》 (Bṛhaspatisūtra, 佚)

基本理论 • 1.四大构成论

否定梵我,强调偶然

• 2.否定轮回解脱与业报

• 3.否定祭祀与修行

• 4.只承认现量

• 5.提倡享乐

批判 • 若计无因而有生,一切恒从一切生。

世间为求果实故,不应多门收集种。(《入中论》)

• 汝论所说大种性,汝心所缘且非有。 汝意对此尚愚闇,何能正知于他世? (《入中论》)

批判 • 最初受生时,呼吸、根、觉等,非不待自类,

唯从于身生,太过故。(《释量论》)

• 最初受生之时,其气呼吸及诸根、意觉等,非不待各自同类,唯从身生。若如是者,有太过失故。 (《释量论略解》)

批判 • 现见,具有结续能,彼为有何事?又由无何事,

于后无结续?(《释量论》)

• 现见现在前念心具有与后念心结续之功能,彼有何增上事能续?又出无何因缘于后时无后心相结续?实不应理。立量式云:胎生无间之心,应有前心为先,是心识故,故此现在心。平常之死心,应有后心结续,是有染心故,如此现在心。 (《释量论略解》)

批判 • 何处不产生,湿生等众生?全无彼地等。故一

切种性,故根等不待,自类是大种,如一转变时,皆变无别故。(《释量论》)

• 问:如何有太过之失耶? • 曰:地等一切,应皆成有情之种子体性,以

地等无任一分不产生湿生等有情根等不待前念,自类唯与大种生者,如有一大种转变为有情,则一切大种皆应转变为有情,以彼等之大种因无差别故。 (《释量论略解》)

批判 • 一切不见及疑惑,若自不见为错乱,

霹雳山洞茅草等,纵使不见亦有故。 (寂护《摄真实颂》)

六师外道

• 1.富兰那•迦叶(Pūraṇa Kassapa):顺世论。 • 2.末伽黎•拘舍罗(Makkhali Gosāla):邪命外道

(Ājivika)祖师,宿命论。 • 3.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顺世论。 • 4.浮陀•迦旃延(Pukudha Kaccayana):七元素说

(地、水、火、风、苦、乐、命)。 • 5.散惹耶•毗罗梨子(Sañjaya Valatthiputta):不可知论。 • 6.尼乾子•若提子(Nigaṇṭha Nātaputta):耆那教祖师筏

驮摩那。 • 对六师外道的批判:《长阿含经·沙门果经》

可参读的汉文书籍 • 汤用彤:《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商务印

书馆,1994年。 •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 黄心川:《印度哲学通史》,大象出版社,2014年。 • 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 何欢欢:《〈中观心论〉及其古注〈思择焰〉研

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