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 - 104...

Post on 25-Sep-2020

1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春秋戰國時代 - 104...

【第一章】

史前與夏商周三代的傳承 【第二章】

春秋戰國時代

第一節 從封建到郡縣

第二節 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三節 學術發達百家爭鳴

戰國 形勢

本節重點

第一節 從封建到郡縣

王室 衰微

春秋 霸政

大一統

春戰 分期

封建 到郡縣

東周的發展

P.21

春秋時代 戰國時代

平王東遷

三家分晉

秦統一天下

王室衰微

夷狄入侵

諸侯爭霸

政權下移

軍國主義

秦滅六國

770B.C. 403B.C. 221B.C.

春秋戰國時代的分期與戰爭型態的轉變(東周)

一、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的分期

P.21

《春秋左傳》書影

孔子據魯史作《春秋》,為春秋命名由來。

《戰國策》非一時一人所作,漢代劉向按國別重編了《戰國策》,是戰國命名由來

《戰國策》書影

圖片來源:

春秋左傳-http://www.fj86.com/view/09/category-catid-309.html,2013年8月29日。

戰國策詳註-http://pmgs.kongfz.com/detail/10_78133/ ,2013年8月29日。

P.21

1.內憂:封建、宗法破壞

(1)王室衰微→封建鬆動,霸者崛起

(2)侵略兼併→強凌弱,僭禮越份

(3)諸侯國內亂 →亂臣賊子,政權下移

2.外患

(1)諸夏內鬨→ 何謂諸夏?

(2)戎狄威脅→如:犬戎之禍

周鄭交質 繻葛之戰

諸侯稱王 問鼎中原

犬戎之禍 平王東遷 王畿縮小,經濟窘困

二、王室衰微,內憂外患

即西周封建諸侯

P.22

1.尊王攘夷

(1)尊王─尊重東周王室

(2)攘夷─團結諸夏,抵抗戎狄

2.五霸:齊宋晉秦楚 or 齊晉楚吳越

(1)能夠「尊王攘夷」:齊桓公、晉文公

(2)齊桓公:管仲為相、存邢救衛、葵丘之會

(3)晉文公:驪姬之亂、城濮之戰(晉敗楚)

、踐土之會

三、春秋的霸政

P.22

該圖描繪晉公子重耳忍辱負重,最後終於成為晉文公,並讓晉國成為春秋五霸的故事。

《晉文公復國圖》

P.22

3.弭兵(休兵)之盟

(1)背景:晉、楚長期爭霸

(2)華元─第一次會盟,惜為時不長

(3)向戌─第二次會盟,「晉、楚之從,

交相見也。」→多年和平

4.吳越崛起: 代表長江下游的開發

(1)吳:闔廬、夫差(大會諸侯於黃池)

修築邗溝、青銅寶劍

(2)越:句踐復國(大會諸侯於徐州)

P.22

《春秋形勢圖》

齊桓公

秦穆公 吳王夫差

越王句踐

晉文公

楚莊王

P.23

四、戰國新形勢的來臨

1.政權下移「卿大夫」

(1)篡奪君位─三家分晉、田氏篡齊(田和)

(2)僭號稱王─如:齊宣王、梁惠王

2.春秋舊國相繼革新

3. 戰國七雄局面

《侯馬盟書》為1965年-1966年於中國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

見證了春秋末期晉國六卿內爭至四卿並立的一場激烈政治鬥爭,拉開了 「三家分晉」的序幕。

P.21

P.22

《戰國形勢圖》

燕昭王

齊威王

楚悼王

楚 韓昭侯

韓 秦孝公 秦

魏文侯

趙武靈王

(一)各國走向軍國主義

1.富國強兵為務→軍國主義

(1)富國:發展農業,增加生產

(2)強兵:發展軍事,提升武力

P.23

東周戰車 春、戰時期鐵頭盔

P.23

越王句踐劍

越王勾踐 自作用劍

2.強權政治→強兵併敵

(1)戰爭頻繁 ,盟約無約束力

(2)周天子不再受尊重

採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

P.23

P.23 戰國各國變法圖強簡表

設「稷下學宮」招攬賢才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

燕昭王 樂毅為將,聯合各國伐齊

韓昭侯 申不害變法,採刑名之學

各國君王 重要人物或措施

魏文侯 李悝訂法典、行「平糴法」

吳起取河西地、西門豹治水

齊威王 孫臏為將,敗魏(馬陵之戰)

補充資料

P.23 戰國各國變法圖強簡表

秦孝公 商鞅變法成功稱霸西方

秦昭王 用連橫、遠交近攻政策, 對其餘各國鯨吞蠶食

楚悼王 吳起變法行軍國主義未成

各國君王 重要人物或措施

補充資料

稷下學宮游仕活動想像圖

歷史視窗:商鞅變法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356B.C. 實施的改革。其變法的主要內容為:

1.開阡陌封疆,承認土地私有

2.廢「世卿世祿」制,按軍功授予爵位

3.建立縣制

4.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5.頒布標準度量衡器

6.什伍制,連坐法

7. 一家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P.23

戰國時期國君與將帥透過虎符調動軍隊。

戰國時期國君發布命令時,都會用印璽打印。

秦國的虎符 信璽

3.春秋、戰國的軍事與戰爭型態比較

春秋 戰國

戰爭規模與目的

規模小 屈服敵人

規模大 殲滅敵人

武器與戰爭型態

銅製兵器 車戰

鐵製兵器 步卒、騎兵

軍事成專門之學

國家型態 封建諸侯 軍國主義國家

P.23

「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 是形容什麼時代?

4.春秋、戰國時代的比較

春秋 戰國

國家數目 多 少

國際形勢 南北對抗

(晉V.S.楚) 東西對抗

(秦V.S.六國)

國際外交 弭兵之盟 合縱、連橫

政權掌握者 諸侯 大夫

土地型態 土地走向私有 土地私有形成

P.23

(二)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1.法典的公布:平民地位提升

(1)春秋:宗法規範已遭破壞

A.鄭國─子產「鑄刑書於鼎」

B.晉國─訂定刑書鑄於鼎

(2)戰國:更普遍

A.魏國─李悝《法經》

B.秦國─商鞅變法公布法律條文

P.24

圖片來源:

子產-http://www.21fd.cn/a/shuangyuyuedu/2011/0529/27535.html,2013年9月10日。

商鞅-http://www.gushiciwang.com/shiren/qin/876.html ,2013年9月10日。

春秋末鄭國子產

戰國初魏國李悝

鑄刑於鼎

編《法經》六篇

從禮治到法治

P.24

禮治:分貴賤,講親疏

法治:新的社會規範,普及貴族與平民

2.編戶齊民的出現

(2)後來發展為「編戶齊民」

A.編戶─納入戶籍管理

B.齊民─納入戶籍之民,權利義務皆同

C.作為納稅、徵兵、服勞役之依據

(1)商鞅變法:嚴密戶口管理─連坐法

「五家為保,十家相連」

P.24

補充

在今湖北雲夢睡虎地所發現的秦墓竹簡中,出土了一些法律文書,其中一份資料記錄戶籍狀況,寫著:「某里的無爵平民甲的家屋 、妻、子女、奴婢、家財、畜產如下:家屋一棟二室,各有入口,室皆瓦蓋,設有木造的門;種有桑樹十株;妻某在逃,不予查封 ;成年女兒某,未婚;未成年男子某,身高六尺五寸;奴婢:未成年女子某;雄犬一隻。」戶籍記載包括房屋、財產、人口、奴婢、牲畜等,鉅細靡遺。

資料閱讀-編戶齊民

P.25

3.郡縣的出現

(1)春秋時代

(2)秦代:全國實施郡縣二級制

A.諸侯新兼併領土設「縣」治理

(a)設在邊地,具軍事據點的性質

(b)國君直接管理

B.「郡」出現較「縣」晚,地位較縣

低─「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項目 封建制 郡縣制

特色 封建諸侯、屏障中央 中央集權、君主獨尊

優點 地方分權、鞏固皇室 編戶齊民、皇帝直轄

缺點 地方權大、擁兵自重 缺乏屏障、不易控制

結構圖

君主

諸侯

人民

君主

郡縣

人民

1.西周:出現大一統思想─《詩經》「溥

天之下,莫非王土」

2.春秋戰國:必然趨勢

(1)春秋:王室衰微,霸政出現,霸者 仍

「尊王」

(2)戰國:「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兼併戰爭

3.實現:秦併六國,完成大一統

P.26

五、時代走向大一統的趨勢

班固說:「古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們遵奉並服事上級,而在下位的人也不會有踰越的念頭。」接著又說:「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國,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國之罪人也。」從班固這兩段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怎樣的歷史概念?

(A)因果概念,夏、商、周與春秋的結束,

是由於在下位的人沒有踰越的念頭

(B)時序概念,從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國

抗秦再到戰國,時間次序不可變更

(C)證據概念,三王、五霸、六國、四豪,

都是古代人們嚴守身分等差的事證

(D)變遷概念,從夏、商、周到戰國後期,

呈現逐漸遠離古代理想的趨勢。

【98指考】

答案:D

解析:

第一句話內容指的是西周時期的封建

制度,社會各階層人士依據禮樂制度

行事;第二句說的是春秋五霸與戰國

四公子,並稱他們為罪人。可以看出

班固的理想是遵崇禮樂制度,對春秋

戰國時代的封建崩壞情形提出批評,

故選(D)。

學者指出:在西周封建制度下,同

姓集團授予封土,賜之以氏。當時

,姓、氏是統治階級的特權,「貴

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到戰國

時代以後,姓氏的分野逐漸泯除,

平民逐漸獲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

與下列哪個趨勢的關係最直接?

(A)賦役制度的變化

(B)以孝道治天下

(C)郡縣制度的發展

(D)皇帝制度的形成。

【95指考】

答案:A

解析:

這是在封建解體後,出現編戶齊民的現象,國君為了增加稅收,於是將百姓編列戶籍收稅。

貴族沒落

平民崛起

社會變遷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農工商業

社會 經濟

本節重點

第二節 社會經濟的變遷

一、社會的變遷

1.貴族沒落

(1)貴族人數不斷增加→世官世祿有限

(2)貴族中的「小宗」逐漸淪為平民

2.平民崛起

(1)背景:各國競爭激烈→尚賢政治

(2)造成「布衣卿相」局面

A.相─申不害、蘇秦、張儀、范雎

B.將─孫臏、樂毅、廉頗、白起、王翦

P.27

歷史視窗:尚賢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競爭非常激烈,統治者相當關注和網羅人才。許多思想家也紛紛提出自己的人才觀點。

儒墨兩家對於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都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見解,孔子明確提出「舉賢才」而治天下,墨子同樣提出「尚賢為政之本也」,孟子也提出了「尊賢使能」的思想。

cv

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

家,馬陵之戰大敗魏

國龐涓。

v

cv

v 蘇秦畫像

戰國時代縱橫家的代

表人物,提倡合縱。

P.27

孫臏畫像

二、農工商業的發展

(一)農業的發展

生產技術突飛猛進,新耕地 的開發

井田制度不再適用

為富國強兵,重視農業(政府鼓勵)

其他因素:

1.鐵製農具與牛耕

2.水利工程

3.土地私有制

P.28

1.鐵製農具與牛耕的使用

(2)牛耕技術:

春秋後期以牛拖犁墾耕

(1)鐵製農具

A.春秋末年─發明冶鐵技術

B.戰國中期─鐵製農具已普遍

(鏟、鍤、鋤) →荒地開墾

與深耕細作

P.28

鐵鍤

P.29

春秋戰國時代水利工程分布圖

西門豹破除河伯娶婦

李冰父子

鄭國

邗溝

3.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1)始自:春秋晚期

(2)情形:

A.春秋─貴族沒落、井田制度破壞

→國君賞賜、賜田及自由買賣

→ 土地私有

→計畝收稅: 魯國「初稅畝」、

齊國「履畝而稅」

B.戰國─豪族富商購買貴族土地

(3)形成:商鞅變法─准許田地自由買賣

P.29

(二)手工業技術的進步

1.重要手工業:

(1)煮鹽業:

A.齊海鹽、魏池鹽、秦井鹽

B.魯人猗頓經營鹽業致富

(2)冶鐵業:春秋末年冶鐵技術 ,郭縱

(3)紡織業:

A.絲織品─齊、魯(楚國絲織品花紋變

化多樣)

B.麻織品─人民主要衣料

2.專門著作:《周禮‧考工記》

P.30

P.30

從絲織品上的圖案,顯示紡織業的發達。

v 龍鳳虎紋刺繡 v 採桑舞蹈圖

(三)商業與大都市興起

1.大商人的出現

(1)春秋:

弦高、子貢、范蠡

(2)戰國:

烏氏倮、呂不韋

P.30

范蠡原是越王句踐的謀臣,助越王句踐滅吳之後

,引退江湖改名朱公,在交通方便的「陶」從事

貿易,因經商致富,人稱「陶朱公」。

范蠡畫像

2.貨幣流通

(1)銅幣:秦圓錢、三晉布幣、齊刀幣

(2)黃金:楚國「郢爰」

圓錢 布幣 刀錢

東周時期的貨幣圖

P.31

3. 大都市的興起

齊臨淄、趙邯鄲、秦咸陽、楚郢都

圖片來源:

山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齊都臨淄

-http://big5.huaxia.com/sd-tw/rwsd/tszx/2011/11/2645124.html,2013年9月10日。

臨淄齊國故城

P.31

某一時期中,農民開始開墾荒地,改

善灌溉措施,並使用各種役畜,也用

各種有機肥料,以增加農作收穫。逐

漸形成定耕,並獲得土地的所有權。

這種情況最可能出現在何時?

(A)西周前期 (B)戰國時期

(C)西漢末期 (D)魏晉時期

【99學測】

答案:B

解析:

題幹中說到「並獲得土地所有權」,農民具有土地私有權力的朝代為(B)戰國時代。

(A)西周前期土地所有權為貴族所有

(C)西漢末期土地所有權被豪強所兼併

(D)魏晉南北朝土地所有權控制在世族

的手中。

一位學者主張:政府施政應該配合

農民生產活動的季節與時序,如此

才能增加生產,糧食供應不虞匱乏

。這種想法最早出現於何時?

(A)新石器時代早期,農業生產開

始發展時

(B)周公東征時,為解決軍食提出這

種主張

(C)戰國時期,各國均鼓勵生產,

擴大稅收

(D)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天下蒼生

福祉為念。

【100學測】

答案:C

解析:

此論調應是富國強兵的思想下所形成的重農思想,想要使國家的糧食不虞匱乏,所以答案為(C)戰國時代的思潮。

法家

儒家

墨家

道家

其他諸家

陰名二家

重要學派

學術蘊積

書寫工具

時代變動

教育普及

發達背景

第三節 學術發達百家爭鳴

學術 百家

本節重點

(一)學術蘊積宏富

P.32

黃帝

圖片來源:

每日甘肅,黃帝功績-http://china.gansudaily.com.cn/system/2012/03/14/012407879.shtml,2013年9月10日。

一、學術發達的歷史背景

黃帝功績圖

製造舟楫

紡織

文字

醫藥 指南車

天文

建造宮室

1.黃帝時代 :

已發明各種文物

2.夏商周:

長期累積

3.春秋戰國:

典章文物已相當

豐富

(二)時代變動劇烈

1.封建崩潰→史官流散各國

→官府藏書流傳民間→學術普及

2.社會變遷 → 學者提出理論或方法

→ 學術變為多元 → 百家爭鳴

3.國君兼聽各家 → 允許言論自由

→ 學者放言高論

P.32

(三)教育的普及

1.「士」淪落民間,傳授知識謀生

→教育普及與學術發達

2.各國競爭激烈,國君求賢→平民努力向學

3. 私人講學風氣→學術不再壟斷

P.32

學術發達百家爭鳴-齊國的稷下學宮

(四) 書寫工具的進步

1.主要書寫工具: 竹簡、絲帛

2.影響

(1)知識傳播更方便

(2)書籍數量增加

3.學者遊說四方,多載書而行

(1)「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2)「墨子南游…載書甚多」

P.33

竹簡

毛筆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

1.九流十家的分類:《漢書‧藝文志》

2.重要六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影響後世最深是哪四家? )

3.儒家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西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P.33

二、先秦重要學派

諸子時間先後示意圖

老子 孔子 墨子 楊朱

孟子 荀子 莊子

韓非

(一)孔子與儒家

1.生平

(1)春秋末年,魯國人

(2)早年喪父,少時貧寒

(3)好學─15志於學,30而立。以知禮聞名

(4)私人講學─30多歲開始修《詩》、《書》

《禮》 、 《樂》 ,聚徒講學

(5)周遊列國─55歲至68歲,因理念不同而

去魯

(6)晚年─專心著述與講學,享年73歲

P.34

孔子

(二)孟子與荀子

1.孟子

(1)年代:戰國中期,鄒國人

(2)思想主張:

A.性善論─四端→仁義禮智

B.義利之辨─先義後利、捨身取義

C.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

君為輕」

(3)地位:「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

P.34

孟子

2.荀子

(1)年代:戰國末年,較孟子略晚─趙國人

(2)思想主張:

A.性惡論─生而好利,生而疾惡,生而

耳目之欲

B.隆禮─因性惡→以禮克制、約束

C.尊君─國君負有重責,應受尊重

(3)影響後來的法家(弟子韓非、李斯)

P.35

儒家特色: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 幼之別

(三)墨子與墨家思想

1.年代:戰國初期,魯國人

P.35

2.墨子思想:

(1)兼愛─廣泛愛人,不有親疏之別

「視人之父若己父,視人之子若己子」

(2)交相利─「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非攻─反對戰爭

(4)節用、薄葬─反對浪費

(5)尚賢─賢者領導國家

(6)科學思想發達:《墨經》中的物理、

光學理論

墨子

3.墨家團體

(1)領袖─鉅子

(2)信徒─墨者,對鉅子須絕對服從

4.地位與發展

(1)戰國時代─與儒家並稱「顯學」

(2)後來衰落─惡衣粗食生活、戰役中大量

傷亡

P.36

(四)道家與老莊思想

1.老子

(1)年代:春秋末年,楚國人

(2)思想:

A.反璞歸真、絕聖棄智─知識與文明

是痛苦與罪惡的根源

B.清靜無為─亂事之發生乃由於多欲

(3)著作:《老子》(《道德經》)

P.36

圖片來源:老子道德經-http://xiuyang.baike.com/article-414793.html,2012年7月9日。

《道德經》書影

2.莊子

(1)年代:戰國中期,宋國人

(2)主張:

A.齊物─自由曠達,生死齊觀

B.逍遙─任其自然,自得其樂

(3)著作:《莊子》 (《南華經》)

《莊子》書影

P.37

道家特色:強調「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主張萬事為相對,人應曠達

(五)法家思想概說

1.思想主張

(1)強調刑賞,提高君權

「循名責實,信賞必罰」

(2)提高人主威勢

(3)以利害為依歸

2.派別

(1)重法─李悝、商鞅:主張嚴刑重賞

(2)重術─申不害:講求馭下手段與方法

(3)重勢─慎到:提高人主威望

P.37

3.集大成:韓非─國君治理國家,法、術、

勢三者缺一不可

P.37

圖片來源:韓非子-羅高歷史教學網站,http://www.ltsh.ilc.edu.tw/history/history1/newpage334.htm,2013

年8月29日。

《韓非子》書影

法家特色:重「君臣上下之分」,講求國君統治技術

(六)陰陽家與名家

1.陰陽家

(1)代表:鄒衍(齊)─「五德終始說」

以五行解釋天時人事、政治興衰

(2)影響:

A.日後政治理念與社會的風俗習慣

B.秦始皇以為水德,色尚黑

P.37

陰陽家特色:強調順應春夏秋冬四時變化而調整人的行事、五德終始說

P.38

五行相勝(剋)相生圖

金 土

代表相勝(剋)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周而復始。

代表相生 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周而復始 。

2.名家

(1)主張辨別名實同異 ─「白馬非馬論」、

「堅白論」

(2)代表:惠施、公孫龍

圖片來源:公孫龍-典藏台灣,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3/34/e2.html,2013年9月10日。

公孫龍

P.38

(七)其他各家

1.農家:許行─君民並耕而食

2.縱橫家:蘇秦、張儀─謀略遊說致富貴

3.雜家:

(1)兼有各家思想

(2)《呂氏春秋》(呂不韋)

4.小說家: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宋鈃)

P.38

呂不韋與《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門客所著,內容兼及儒、道、名、法、墨等諸家學說,是雜家的代表作。

P.38

某人舉出兩個政府施政不當的例

子,說明他對政治及國家運作的

想法:

例一:有位正直的人,向地方官

檢舉他的父親偷了一頭羊。地方

官卻下令將他殺掉。從此以後,

沒有人敢向政府報告事情。

例二:一位軍士每戰必敗,問他原

因。軍士說是家裡有老父要奉養。

政府不但不治罪,反而予以嘉獎。

這個國家的軍隊從此再也無法打勝

仗。

此人最可能是誰?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韓非子。【95學測】

答案:D

解析:

例一及例二的文字敘述皆表明政府對儒家思想的認同,而某人認為此政府「施政不當」,故某人應為法家之代表,只有(D)選項符合。

漢初一位學者稱許某學派「序君臣上下」的論點,認為有助於政治秩

序的建立,但也批評這個學派「內容廣博,卻不易掌握其要點;學習

者雖花力氣,獲得的成效卻很少。」這個學派最可能是指: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96指考】

答案:A

解析:

此位學者指的應該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承襲其父司馬談的意見,認為儒家思想是: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故答案為(A)。

2-1 春秋戰國時代的分期與戰爭型態的轉變

(東周)

2-2 都江堰(東周—戰國)

2-3 學術發達百家爭鳴—齊國的稷下學宮

孔子的中心思想—「仁」(東周—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