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灾害预警 完善应急响应 -...

Post on 25-Oct-2020

13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加强灾害预警 完善应急响应 -...

常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冰雹预警信号

高温预警信号

寒冷预警信号

道路结冰预警信号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

沙尘暴预警信号

雪灾预警信号

灰霾天气预警信号

大雾预警信号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雷电、冰雹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北京市属于气象灾害高发地区,自然灾害 70%是气象灾害。同时,气象灾害种类多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突发性、局地性和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

据 介 绍 ,北 京 市 由 于 气 象灾 害 造 成 的 经 济 损 失 平 均 每年 约 占 GDP 的 1%~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越是经济发达、单位面积经济附加值大的地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重,引发社会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

2001 年~2014 年,北京市发生的气象灾害共导致 111 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225 亿元。其中,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共造成 79人死亡、1 万余间房屋倒塌,160.2万 人 受 灾 ,直 接 经 济 损 失 116 亿元。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病,北京市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孕灾环境和脆弱的城市承灾体。一方面,气象灾害加剧着城市病,另一方面,城市病也改变着局地气候特征,进一步放大了气象灾害的破坏效应。气

象灾害与城市病的相互作用,成为特大城市运行的软肋、公共安全的难点,以及城市形象的污损点。究其原因,是气象安全因素没有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环境评价和安全评估,气象因素与城市建设的制约关系缺乏可控的标准和程序。

北京市现有的应灾模式重在

临灾应急处置,预防性、超前性、针对性建设不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健全、城市建设管理缺乏风险控制制度,缺乏规范全面的城市安全制度设计。未来,北京将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防治,将防灾重心由灾中应对向灾前预防转变,把以人的安全为核心的城市总体安全放在首位。

北京属气象灾害高发区

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BookE-mail:kaijuanbook@163.com开卷

责编:张春燕

责编:张春燕 电话: (010)67112251 传真: (010)67113772 星期四 2016/06/02

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KnowledgeE-mail:yingzhi360@126.com应知08

◆陈华文

钱 钟 书 曾 说 ,杨 绛 是“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对此,杨绛 先 生 是 当 之 无 愧 的 。 她 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 的 译 作 ,早 年 创 作 的 剧 本

《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 多年,出版的回忆录《我们仨》风 靡 海 内 外 ,250 万 字 的

《杨绛文集》(八卷本)在学界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她的

《干校六记》、《洗澡》等文学作品,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案头必备书。

即便到了 96 岁高龄,杨绛先生还出版了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其书副标题是“自问自答”,谦虚得很,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她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 题 。 此 书 也 是 杨 先 生 于 病中,提笔完成的一部人生“感悟录”。

在编排方面,书籍分为两个部分。杨先生将此书的前半部 4 万余字称为“本文”,文字所及,多为对生命根本问题如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 等 的 思 考 与 追 问 。 后 半 部

14 篇散文,如《温德先生爬树》、《孔夫子的夫人》等,

则以其故事中呈现出来的是非善恶,与前半

部分的文本契合照应 ,是 为“ 注

释”。

这本书是杨先生晚年对人生 问 题 的 严 肃 思 考 。 一 般 而言,人老了,就会想一些看上去古怪的问题。比如神鬼、灵魂、天命等,杨先生也不例外。本书前言中,杨先生开篇就直指

“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

“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文化都用这类词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 90 多岁的高龄时,能洒脱地面对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

生境界。在生命的末期,心存恐 惧 是 常 态 ,但 有 的 人 是 被

“死”给活活吓死。然而她超然面对,对生老病死看得淡然,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后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不必过于恐惧。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 品 德 同 样 需 要 修 炼 。 人 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杨先生认为,要想成 为 堂 堂 君 子 ,必 须 经 过 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在 现 实 生 活 中 ,浮 躁 之 风 盛行,尤其是不少年轻人按不住性子,总是想“马上成功”。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着

“趁早出名”的论调。客 观 来 看 ,人 在 年 轻 之

时,如果才华超众,凭靠实力获得人生的成功,当然无可厚非。对于多数人而言,兢兢业业地做好本业,久而久之,必然会有所成。

杨 先 生 在《走 到 人 生 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处处流露 着 人 生 久 经 历 练 后 的 泰 达与智慧。她写道:“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 够 苦 。 你 存 心 做 一 个 与 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 、欺 侮 你 。 你 稍 有 才 德 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现实 社 会 中 ,一 些 阿 谀 奉 承 之人、爱做表面文章之人,却经常捞到一些好处,于是有人效

仿之、赞美之。假如我们的社会中谎言遍地、虚伪横行,那真、善、美则遥不可及。一个缺乏真诚和善意的社会,必将被黑暗吞噬。

杨先生能以 105 岁的高龄“寿终正寝”,与其说这是她修来 的 福 分 ,还 不 如 说 这 与 她淡 泊 宁 静 、热 爱 大 自 然 的 心境 有 关 。 杨 先 生 对 微 风 情 有独钟。她曾在散文《风》中写道:“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 东 西 阻 挠 它 。 树 叶 儿 由 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 儿 都 随 它 俯 仰 。 门 窗 里 任它进出,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 …… 四 季 的 寒 暖 ,一 阵 微风,像那悠远清淡的情感。”字里行间,似乎清风徐来,恬然宁静的心态跃然纸上。

和其他女性一样,杨先生也爱花草。读书写作之余,常常在家“搬花弄草”。为了享受自然的清风,家里的阳台没有封闭。徐徐晚风吹来,自然之通达就晓畅全身。

杨先生在世时,曾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内心安静、高贵、富有。尽管她离开了现实中的世界,而思想依然在高处。她超然的生命之境,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

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共 6 章 44 条,其中霾首次被列入气象灾害的范畴。根据条例,一旦遇到霾等气象灾害,北京市可根据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

上下班、停工停课等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

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将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挑战。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专家认为,城市气象灾害应重点关注暴雨洪涝、高温、雾、霾等灾害治理问题。

北京城市气象灾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顺风理水”,针对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约束和逐步纠正地表大面积硬化,侵占河道,以及排水、雨洪蓄滞利用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等问题。

此外,还应针对城市周边高、中心城区低的建设格局,以及局部建筑物对风

的阻挡、通风条件恶化、热岛和雾霾加剧等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约束过长的墙壁型建筑,扩大建筑物间距,将通风廊道纳入禁建区、限建区保护等。

同时,专家建议,进一步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制度,提升区域综合防治水平。区域,尤其是重要区域的评估和防控对全市具有重要意义。应针对城市相应区域的孕灾条件与致灾要素相互作用的致灾机理,建立风险隐患的排查、评估和治理制度,由气象主管机构定期评估并报告本市气象风险状况,包括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的内容类型,排查治理责任主体,治理原则和方式以及监督检查责任部门等。

加强灾害预警 完善应急响应答疑解惑

他山之石

发达国家如何应对气象灾害

专家建议

气象灾害治理要“顺风理水”编者按

冯骥才先生说,一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昨天,全世界的儿童度过了共同的六一儿童节。下周,中华儿女即将迎来又一个民族的共同节日——端午节。细细一数,接下来还有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

过了那么多节日,有人依旧不解,为什么要过节日,传统节日有什么意义?其实,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人与自然的联系十分紧密。为了感恩大自然的恩赐,天降甘露、风调雨顺,或是庆祝一年劳作的丰收,歌颂生命的意义,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约定俗成,渐渐地将一年中的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在这样一个族人共同的日子里,大家用完整、严格的习俗,如庆典、规制、禁忌到特制的装饰和食物等,来纪念特定的事情或特定的人。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端午季。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由来多达四五种说法,有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们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然而,当工业文明的色彩越来越浓、农耕文明渐行渐远时,节日文化——尤其是城市的节日文化越发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80 后、90 后青睐圣诞节胜过元旦节,重视情人节胜过七夕节。

节日究竟应该怎么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老师在新书《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回答了这个问题。

徐川何许人也?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典型人物,中央级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都对他用创新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进行了报道。

从大学辅导员到现在学院副书记,徐川在5 年时间里走入全国百所高校开展了百余场讲座,辅导学生 20 万人。为了弘扬传统、倡导文化,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撰文。本书收录的大部分文稿都在徐川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里发出,浏览量已达一千多万。媒体评论说,徐川无愧是善用新媒体手段传播传统文化的“网红”。

由于徐川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以至于他在学校主讲的公选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火到一课难求的地步。学生们算好选课时间,蹲守在电脑前,选课系统开通 3 秒后,这门课的选课名额就被一抢而空。

“节节向上”是个别出心裁的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对内容的凝练,因为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节日主题。另一方面又是对文化属性的定位,因为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振奋人心和向善向上的力量。

《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由 34 篇意旨深远、风格迥异的文章组成,如《元旦节里谈梦想》、《除夕之夜谈传统》、《儿童节里谈教育》、《端午节里谈文化》等。有的重新解读传统节日,用大量耳熟能详的典故指引青年一代在物欲横流的新生活下回归传统、重温文化,有的回顾重大事件,在纪念日的隆重氛围里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与意义。有的是经典书籍和时事热点的鲜活还原,以别开生面的视角审视传统价值观在当下生活流淌出的新鲜血液。

其实,我国还有很多承载了传统文化的节日,如元宵节、花朝节、七夕节……不管时光如何流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始终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将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

专家表示,气候可行性论证是约束由城市病引发并扩大的气象灾害的主要制度,对特大城市尤为必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损失以及提供风险管理决策依据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实践看,北京市建设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较少,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对潜在气象灾害风险疏于防范。见缝插楼式的建设方式导致局部地区形成了热岛、狭管效应等隐患,最终这些都可能形成城市整体灾害。因此,应由相关部门制定可行性论证的具体办法,明确实施标准和程序,严格法律责任。

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旅游开发建设等规划时,都应依法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并听取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项目建设单位在组织国家和本市重点建设项目论证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为何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

2016 年 5 月 25 日凌晨一点,杨绛先生以 105 岁的高龄驾鹤西去。虽然她离开了我们,但她的人品和作品,将会伴随着时间的沉淀,历久弥新。

杨绛先生的生命之境 传统节日怎么过传统节日怎么过??◆张春燕

美国

美国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飓风、龙卷风、旱灾、洪灾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年均十亿美元以上。美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基本理念是软件重于硬件、平时重于灾时、地方重于中央。

美国政府设立了总统直接领导的美国紧急事务管理局,专事国家灾害管理。一旦突发大的气象灾害,可以调动美国所有人力、物力进行紧急救援。《美国联邦灾害紧急救援法案》以法律形式定义了气象灾害防御的基本原则、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建立了现代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实时公布气象灾害信息,指导公众防灾减灾。

美国防治气象灾害注重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地球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的遥感技术早已用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并运用超级计算机 24 小时实时对龙卷风、飓风等极端天气预警。

日本

日本一年四季多发台风、暴雨、大

雪等气象灾害。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日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灾害管理体制、防御体系;成立了以首相为首的中央防灾对策本部,负责指导和部署日本全国的防灾工作。日本气象等灾害的管理遵循 3 个原则:政府依法制定灾害对策;国民第一原则;地方自治原则。

日本建有完善的防灾法律体系。以 1959 年的伊势湾特大台风灾害为契机,于 1961 年颁布了其防灾减灾根本大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对气象灾害的预报、警报、灾害应急对策、防灾计划、救灾援助、灾后重建等作出明文规定。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制定了《气象 业 务 法》等 227 部 有 关 防 灾 减 灾 法律、法规。

《灾害对策基本法》的特点:其一,防灾责任明确。明确国家、都道府县政 府 、市 街 村 、公 民 的 防 灾 责 任 。 其二,建立综合性防灾行政体制。其三,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行政规 划 之 中 ,建 立 有 效 的 防 灾 行 政 体制。其四,建立起大灾的财政援助体系。用于防灾减灾的预算约占国民收入的 6%。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作者:徐川出版时间:2016 年 5月

︽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