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刮起最炫国民风...

Post on 18-Oct-2020

6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网络刮起最炫国民风...

晨光影评

网络声音

如今一些地方的城管执法可谓两极分化! 要么是暴力执法" 让人心寒# 要么就是柔情执法" 柔情到不是递眼神" 就是送鲜花$ 城管的职责里" 有服务的成分" 但同样也有管理的责任$ 一味强调服务" 什么都是柔情" 柔情到了牙都酸了的地步" 那不是执法" 是在演戏# 一味强调管理" 暴力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 那也不是执法" 是抢劫$ 难道这两个极端之间就没有一个折中做法吗%

&&&时评员傅万夫继 !眼神执法"# !举牌执法" 和 !围观执法" 后$ 武汉城管再现柔性管

理%%%!献花执法"& 如果商家配合地将占道物品搬进店里$ 城管会给其献上一束玫瑰花&

层层转包真是 '劣迹斑斑(" 除了制造 '楼垮垮( '桥脆脆(

之外" '宽带不宽( 的现实再次让公众感到愤懑$ 其实" 这既出乎意料" 又在意料之中" 因为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必然会产生价高质次的 '缩水( 服务" 改变 '宽带不宽( 还要从打破垄断开始$ &&&时评员千帆

近日$ 不少人投诉花了更多的钱买了更快的宽带$ 但网速却并没有真的快起来& 有关报告指出$ 国内超半数用户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 $ 中国的宽带是 !假宽带"&

“宽”带不宽 一味柔情,不像执法像演戏

桐庐拍客

!

路飞! 《白鹿原》 是书看了一半的时候去看的,虽然和原著相差很大,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我没觉得闷,坐我前面的那哥们倒看了一半就起身了。很多原著的忠实读者都在批这部电影,因为删掉了很多小说中的灵魂人物,我倒觉得并不是一无是处,原生态的秦腔和一望无垠的麦田还是挺让人震撼的,我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好想吃臊子面。这部电影国内上映是 154分钟,完整版是 220分钟,有机会还是应该看下完整版。

!

无花果! 看了 《听风者》,没让我失望。虽然朝伟哥已成了叔,但精湛的演技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让人着迷,上一次是“大魔术师”,下一次应该是“太极宗师”吧,每部片子都精彩。周迅呢?说不上多少漂亮,但不管演哪种类型、哪种年龄,或妖媚、或坚定、或率真、或隐忍,无一不让人感觉到她就是要表现的人。一个人怎么可以有那么多种性格、那么多张力呢?当然,影片里梁对周的依恋,周对王不言而喻的感觉是了然的,但他们都克制得非常好,没有一点矫揉做作,自然、纯洁。

!

千金小姐! 一个人跑电影院看了 《伤心童话》,看完后真觉得是伤心童话。我喜欢第一个穿越非常的搞笑,从头到尾大家都笑的停不下来。片子里,从始至终杨佳都很明了刘同为她做的一切,她很感动,当杨佳请刘同上台和她站在一起,完成一个属于他们的梦时,刘同却倒下了。最后,悲剧结尾。说实话,为什么两个互相喜欢的人都无法踏出第一步呢,如果刘同向杨佳表白了,结局又会是如何?当彼此都错过了,留下的就只有遗憾和点滴回忆而已。

!"

顿之返! 《二次曝光》,故事差不多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文艺,一段综合。文艺的这段,是第三次和李玉导演合作的范爷的个人 show,从眼神到姿态到神情,镜头下曝光的范爷,带着绚丽,带着梦幻。综合这段,其实是一个案子的破解过程,冯叔是仅次于范爷的男主角,身份是范爷后爸的儿子,范爷后爸就是那位导致范爷生母偷情被杀的主。范爷疯了,所以案子曝光了,过去曝光了。也只有在李玉导演的作品里,范爷才能摒除花瓶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分水人家! 《危险关系》,张东健———你不爱我,那我就用尽一切方法让你爱上我。这句话对两个女人都是,可是章子怡爱上了,也投入了,最后却要被迫割断导致分手;张柏芝爱上了,却抽离了,最后追悔自己的决定。章子怡———你爱我,那我就会用心爱你。这个角色我没想法,子怡 MM 这次是真的学乖了,举止动作眼神,都很内敛。张柏芝———爱只是我用来交易的手段。说你爱我,成为我的旗子,说你不爱我,成为我的敌人。

TODAYTONGLU6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编辑/韦伟 版式/郑海燕

桐网议事 传媒热线有奖报料 64281890有事你拨

一拨就灵

网友观影团 微影评精选

网友 江南风 摄

还记得上个月底$ 那条风靡各大微博的 !国

民床单" 吗' 近来$ !国民床单" 成了网上最流

行# 最热销的东西之一& 据说$ 现在一个月$ 光

!国民床单" 的单笔销售量就有!""

多笔$ 买的人

很多$ 或者说怀旧的人真的很多& 那么$ 这股

!国民怀旧风" 是哪吹来的呢'

继各大媒体报道“国民床单”后,网络刮起浓浓的国民风,除了床单外,不少网友纷纷晒出家中还在服役的老物件,其中国民三件套、国民脸盆、国民缝纫机最受网友追捧。

国民三件套,即床单、枕巾和毛毯。除先前由网友晒出的牡丹图案国民床单外,国民枕巾则是牡丹图案上加了“上海”两字的枕巾,其生产厂家为上海纺织厂。此外,国民毛毯图案以喜庆的牡丹和凤凰为主,颜色多为绿色与红色。

除国民床上三件套外,国民脸盆也走红网络。所谓“国民脸盆”就是传统的搪瓷脸盆。图案保持民族复古喜庆风,为牡丹与红双喜,颜色为大红。

“桐庐论坛”网友“鲁班奖”则晒出了自家的缝纫机,出生于上世纪 80年代初,小时候,妈妈经常用家里的缝纫机给她改衣服、缝针线。“缝纫机是妈妈当年的嫁妆,算起来已经用了 30多年,

现在还放在客厅一角,一些细小的针线活,妈妈都是在家解决的。”

据了解,国民物件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除了因其花色老旧被淘汰外,基本很少出质量问题。

'春江月(! 搪瓷罐就是桐庐话里面的“不老罐”,家里还有好几只这样的罐子,耐摔又耐用。现在瓷器陶器做的器皿,真心没法比。

'桐庐佬(!国民风不得不说的还有自行车,小时候家里有辆飞鸽自行车,那时候每天坐在车子后面,搂着爸爸的腰,去上学,去看戏,去剪头发,现下的自行车漂亮了也轻便了,但人情味却少了。

'榕树下(! 床单枕巾被套,搪瓷脸盆搪瓷罐,每一样东西都带着浓厚的

“国民风”,每一样都承载着自家过去那段虽然艰苦却很温馨的岁月。如今流行最炫国民风,网友晒旧货风中,这些物品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积极意义。

数数还有哪些“国民”货

在众网友“我家也有”、“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床单”、“老东西质量就是好”等附和以及随之而来的晒旧货风中,这些国民物品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形而上的意义。

“国民床单”虽没破损,睡床单的人所发生的变化已何止“两次”。就算人没变,30年的旧床单在窗外车水马龙的后现代喧嚣映衬下,也有一种强烈的穿越感。

物是人非,人是物非,逝去的岁月在人的心中透析出一种叫做怀旧的东西。作为一种情绪,怀旧或许可以靠近甚至成为一种哲学,但转化为集体行动就重新回归为一种时尚了。与旗袍、喇叭裤返潮一样,

“国民床单”也借着当代人的各种审美疲劳找到了一次还魂的机会。如今在淘宝,售卖“国民床单”的店铺已增至 400多家。而一条标价 248元、名为“民光正品床单、国民床单、纯棉磨毛中式老床单套餐”的产品,月销量已达 130件,其成为时尚的潜力可见一斑。

最炫国民物品,除了勾起人们的怀旧之瘾,镇痛了一下喜新厌旧的本性带给人类的煎熬,其实并没有如有些评论者所说的那种额外的意味:“30年都没用坏”的床单,成为我们如今“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下降”的一个对照。

如今,许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不假,但以此断言中国制造整体质量水平不如以前则失之偏颇。过去生活贫困,物质匮乏,人们没条件喜新厌旧,加之市面上就那么几种产品,“三大件”中,自行车不是凤凰就是飞鸽,缝纫机不是蜜蜂就是蝴蝶,手表不是海鸥就是孔雀,这些对当时的人来讲可能一生只能买一次的嫁妆级产品,不用上 30年怎么行。现在的许多产品同样可以用上 30年,只是如今没人有这个耐性罢了――快节奏的生活让一切产品都成了快消品。

'那些年(! 事实上,往前捯,鞋子也曾两次充当了怀旧的“瘾媒”,只是这两次怀旧都有点出口转内销的尴尬。那是 2008年,几乎快淡出国人视野的老古董球鞋“飞跃”鞋在法国突然走红,变成街头时尚,也引发国内老品牌球鞋回力、双星等的回潮。

'静夜思(! 扑面而来的国民风,其实提醒的是我们。在大方接收各式舶来品的同时,也不该忘记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要对自己的文化建立足够的信心,相信它能引领一个世纪的潮流。

网络刮起最炫国民风 引发网友集体怀旧

网友们之所以叫它“国民床单”,就是因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或者曾经有过,有的直到现在还在“服役”呢!

“国民床单”的走红,纯属一个意外,其实,最初是因为一只耳机。原来,

“国民床单”一说最早起源于一条微博。在上个月一位网友抱怨着说,自己心爱的耳机竟然被小猫给咬断了。这条微博被瞬间转发了 3万多条,只不过他怎么也想不到,大家纷纷传看的,既不是猫,也不是耳机,而是在耳机下做背景的一条床单。

这条橘红色、印有牡丹花图案的老式床单引起了网友的疯狂转发吐槽,并将之取名为“国民床单”、“床单上的中国”、“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床 单 ”。 “ 这 是 当 年 的 流 行 款 啊 !”

“质量很好,用了 30年都没坏,丢掉真

舍不得,就一直用着!”网友纷纷评论,并晒出自家的“国民床单”。

'陆喜宝(! 前几天天气转凉,和妈妈一起把凉席换成床单时,妈妈随手从衣柜里抽出一张床单。我一看,这不是最近网上走红的“国民床单”吗?于是赶紧发微博晒图。

'阿扎里 (! 我家也有这样的床单,是浅粉色的,老妈说是上世纪 80年代初买的,比我的年纪还大呢!用了这么多年,除了颜色淡了,其他没有任何破损呢。

'我爱奶酪(! 一条简单的印花床单,承载着一群人儿时的记忆,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也都随着一张照片不断涌现,有些信仰一直都在,而有些时间却一去不返。

“国民床单”引网友集体晒图 读懂最炫国民风背后的意味

(记者 叶 钽)

丰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