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评论集粹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4-02/20/16/d4dbf220c_h.pdf ·...

Post on 01-Oct-2020

24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评论集粹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4-02/20/16/d4dbf220c_h.pdf ·...

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责任编辑 鲁钟思16 Email:jlrbdbf3@ 163.com热线电话:(0431)88600605 东北风东北风★ 文苑茶坊文苑茶坊★近日,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协散

文委员会、吉林省作家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胡冬林散文集《狐狸的微笑》研讨会。

接近完美的一部精品集

《狐狸的微笑》应归为“行走文学”一类,作家的“行走”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他多少年如一日,执着地观察、体验,思考、探索,创作出一本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接近完美的精品集。这部书进一步证明散文写作要有真情,比如书中描写动物的动作、性情、情绪时,语言充满浓浓的爱意,描写人对野生动物的贪婪、凶狠、疯狂的猎杀行为时,往往使用歹毒、残暴、刽子手等充满愤慨的词语。多样化的散文创作方法避免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对文学性的削弱。

(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王巨才)

中国生态文学的新境界

胡冬林是中国生态文学的代表作

家,中国作家历来有热爱自然的传统,但对自然本身却相对缺乏严密观察的基本精神。而胡冬林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他怀着科学精神认真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这个时代人们面对生态问题时产生的疑难和困境。胡冬林是当下中国文学写作中的一个孤例,他长期地、耐心地怀着对自然的热爱,怀着科学精神,细致地把握自然世界的精神去写作。由于对自然达到了在细节上的精确掌握,他笔下的动物十分动人,凸显出很高的审美价值,他的作品体现了中国生态文学的一个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的建设。《狐狸的微笑》的出现有着独特意义。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

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式的呈现

胡冬林是一个长期坚持深入生活,创作领域十分开阔的作家。他从 1995年开始,长期深入长白山区,长期入住林区,进入山林考察,坚持写山林笔记,倾听动植物的心声。他创作的散文集《狐狸的微笑》对长白山原始生态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式的呈现,对自然森林充满热爱,更表现出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对其作品的研讨对当今的文学创作,对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

作家和环保主义者

胡冬林是作家,也是环保主义者。他在书中写道:当人类利益和野生世界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永远会站在野生世界一边。其实站在野生世界一边才是真正地站在人类一边。胡冬林在深入生活方面,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吉林省作协在胡冬林体验生活时给予了关心和支持,这些促成了《狐狸的微笑》的完成。从他的作品中能够体会到他长期的生活成果,比如他写道:“森林里的空气分两层,站着呼吸的是一层空气,是清凉到心尖的;人往下一蹲,空气就另一层,是充满落叶、青苔、残渣、蘑菇气息的暖湿林地潮气。”只有深入生活的作家才会有这样的文学体验。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

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文学

这是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一种文学。这部书提炼的自然主题,写出了灵

性。作家以专业研究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写作优势。但胡冬林更拥有作家特有的悟性,他能够把动物学家,植物学家的知识化为文学的体会。这本书对散文创作有创新、有开拓,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境界。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

中国生态文学真正成熟了

胡冬林在创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生态观,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首先胡冬林的创作是大于文学的,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性的写作,而且是生态文学内涵的文化性写作。胡冬林的话语心态是一种森林话语,他有独特的语感,他的文学语言既质朴又生动,既朴素又华丽对森林动物的研究观察非常细致逼真,他采用的语言也极其讲究、简洁,无一丝矫情。胡冬林有一种深层的忧患意识,有他自己的爱憎。《狐狸的微笑》对每个动物都写出了很深的感情,和森林里面一切生灵平等对话。胡冬林把中国的生态文学提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他身上我感 到 中 国 生 态 文 学 真 正 成 熟了。 (评论家雷达)

一部人文之书

《狐狸的微笑》是一本精品出版物,无论是文字、配图,都特别完备。《狐狸的微笑》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散文集。胡冬林的散文

充满了有伴的感受,人和动物的“伴”,可以说万物生灵的这个“伴”一直在他身边,他的写法不是单一的人类,他写出了单独的自我面对整个生灵世界的感觉,他面对野生动物时目光是温柔的,而面对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屠杀时,他陷入到极端的对立,他说道:“当人类利益和野生世界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要站在野生世界一边。”这个措词非常精准,这是一部人文之书。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狐狸的微笑》值得向世界文坛翻译、推介

《狐狸的微笑》体现了生存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书中体现了对动物生命的最大尊重,动物的生命是有尊严的,但今天它们渐渐地没有了尊严,动物没有任何生存空间的时候,人类消亡的时间恐怕也为时不远了,我们身边现在出现了这样的危机。胡冬林唤起我们对动物生存权利和生命尊严的重视。胡冬林是满族作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满族人,浸透着祖先传递的基因。他有着和其他民族不同的感受,这本书我建议可以翻译出来,向世界文学去介绍,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也有这样的作家,中国也有对生态自然、人类命运充满人文思考的著作。

(《民族文学》主编叶梅)

胡冬林的生态作品的世界性

今天我们强调中国文学走出去,但

是由于很多作品不具备与世界文学对话的特点,所以怎么翻译也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看到胡冬林老师的作品,我感觉是有世界性的,它完全可以引起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共鸣,我觉得这一点应该被发现和强调。胡冬林的创作是大于文学的,他把自己融入到自然、森林家族的之中,他的笔下自然流淌的文字传达出他的生态观、人文观和世界观。 (《文艺报》总编室主任徐忠志)

对《狐狸的微笑》的讨论超越了文学上的意义

对《狐狸的微笑》的讨论不仅是文学上的意义,这部作品的意义超越了我们文学所要表达的哲学、美学的思想或主题。冬林曾讲东北长白山过去有十三片类似长白山这种林子,现在为止,东北的十三片林子到现在只有长白山这么一片仅存的森林资源。东北的黑土,过去有三米深,现在我们的黑土是一尺或是几尺,土地已经被化肥、农药

腐蚀了,这些都让人感到很是痛心。胡冬林作品的意义,重新唤起我们对自然应负有的责任。

(《民族文学》副主编李霄明)

出色的文学表达

《狐狸的微笑》有生动的现场感,鲜活的气息贯穿于整部作品,作者通过对动植物的观、闻、听、触的描写,把读者所有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作品体现了清醒、自觉、深刻的生态意识。这部书给予自然以主体的文学地位,是一部非常出

色的真正的文学表达,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准确生动的描绘,都达到了极致的文学状态。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

汉语文学上的优秀书写

衡量好的散文的标准是一方面它提供多少情感的含量,另一方面是它提供多少思考的含量,胡冬林的情感含量是不用怀疑的,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在知识含量方面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也是非常之高的。胡冬林的文学语言十分华丽,尤其在动植物描写上,可以用“惊心动魄”这个词来形容。我觉得他在小说、散文汉语上的书写也是极其优秀的。

(评论家红孩)

两千年前的思想文化的回响

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在慢慢萎缩,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的描写也在萎缩,我们怀念那些广大的原野,读胡冬林《狐狸的微笑》又感受到自然的勃勃生机。胡冬林十八年的森林体验让我深为感动,他画动物的小脚印,书中狐狸深夜的尖叫,青羊们的舞蹈,真是美到了极致,惹人爱怜。这部书所传递的思想接通了与祖先的情感,我认为胡冬林先生的这部书是两千年前的思想文化传统在这个时代的回响。

(评论家胡殷红)

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学图书精品

最初拿到《狐狸的微笑》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它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一本书,细一看发现这就是中国出版的图书,它的设计具有国际水准,内容也具有世界性。胡冬林展示了长白山这块神奇的土地,他散文《狐狸的微笑》,始终以一个森林人的口气讲话,我希望冬林以后的创作继续保持森林人的这种本色,坚守住一个森林人的身份。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

《狐狸的微笑》的哲学意涵

胡冬林的作品中有深刻的哲学意涵,通过对自然界中“动植物人文化”的深情追踪,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纷杂的生活与思考中揭示出来,显现出深刻的理

性光亮。作者的目光深深扎根于那片莽原苍阔的林地,用心用情,尽善尽美,道尽人与自然的万千情愫。冬林细腻传神的笔法,将我们引入陌生而熟悉的蔽日遮天的森林深处,为读者心灵擦去覆盖的尘埃,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途径。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一鸣)

植物学家的科学精神,强悍的文学的表达

胡冬林既有一种动植物学家的科学精神,也有文学家强悍的文学表达。他以自然本身的细节无声地呈现了大自然的博大和壮丽。《拍溅》完全可以和《四季随笔》、《瓦尔登湖》媲美。它打开了我们的听觉、视觉和对于大自然的一种感情,它让我们聆听自然之声。你通过声音,你就可以感觉到水獭的成长,它的爱情,它的生儿育女,它的那种生存的状态。让人感觉到聆听自然之声,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够抵达的境界。 (评论家李东华)

开辟了一条通向万物和谐的通道

《狐狸的微笑》给了我们除了文学意义之外还具有无限张力的长白山,胡冬林多年坚守文学理想,书写大自然和人类互为感召的共同命运,他用深情的笔触,一往情深地咏唱出一支山野赞歌,也是给人类社会的警示。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长白山——胡冬林创作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就在于此。从文学层面上看胡冬林的创作,他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动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对动物的书写深情细腻,他的文字清澈、华丽,又简洁明了,开辟了一条通向万物和谐的通道。

(评论家肖惊鸿)

心灵之书、音画之书和气味之书

这是一本心灵之书,使人心灵变得平静,它呈现的是另一个世界。我觉得这部作品更多的是务实,它描绘了长白山原始森林的一草一木,在我们身处的城市很难见到这些景象。随着现代化程度的越来越高,自然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久违的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自然,森林的芬香和森林的快乐扑面而来。这是一部音画之书和气味之书,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森林的画卷和森林的气息,他写到的许多原始森林里的神奇和奥秘,吸引着人一步步地探寻和深入。 (评论家王颖)

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京城::::::::::::::::::::::::::::::::《《《《《《《《《《《《《《《《《《《《《《《《《《《《《《《《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狐狸的微笑》》》》》》》》》》》》》》》》》》》》》》》》》》》》》》》》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评论集粹

□整理者 黄晓梅

刘刘 成成 题题

宝玉是衔玉而生、戴玉长大的,这是文学作品的虚构。现实中人们是不是“衔”梦而生不得而知,不过基本上是“戴”梦成长的。

儿子的职业梦想是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也不知他是怎样喜欢上哲学的。小的时候他痴迷生物,尤其喜欢植物。四五岁的时候,当别人家的孩子能背出许多首古诗词,认出许多汉字的时候,他能认出许多种中草药和花草树木。高一时他自修了大学的生物学教材,并准备参加生物竞赛,那时他正做着以后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梦。后来,也许是他读到了康德,读到了黑格尔,读到了马克思;也许是他被这些智者的光芒照晕了头;也许是他觉得读这些大师的著作,心灵上自有一片景致吧——反正他又义无反顾地做起了哲学梦。

为了追逐这个梦想,高二时儿子就已经付诸行动了。当时,南开大学举办了哲学夏令营,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以往夏令营跟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多有“合作”,却从没跟冷门的哲学挂过钩。大学里习惯“仰望星空”的专家、教授们,遇到的多是“不想做梦”的学生和家长,招来的也往往是“志不在此”的学生。因此,南开大学哲学系想通过举办夏令营来发现喜欢哲学的年轻人,把具有这方面兴趣专长的学生选进来。听到这个消息后,儿子兴奋地报了名。

入营后的主要任务是听讲、辩论和写作,相当于高考自主招生的面试,每5名学生中将有1名直接拿到笔试资格,而一旦笔试合格,来年报考南开大学哲学系就可直接降40分录取。儿子是不是冲着这40分去的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清楚,最吸引他的是在他心目中最神圣的那两个字——哲学。在夏令营里,从讲座的问答过程、师生课下互动和营员间的自由辩论中,老师们对儿子有了了解,并且在闭营式上让他代表全体营员作了演讲,夏令营结束时,南开大学哲学系向儿子抛出了橄榄枝。

感到儿子要来真的了,我便不能坐视不管了。对哲学,我虽不甚了解,但也略知一二。我知道哲学具有大智慧,是引领

人们探寻生命真理的学科,但它太玄奥、太抽象、太神秘,离日常生活又远,所以容易把人学得偏执;再加上它是基础学科,曲高和寡,也不好就业。所以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儿子学习哲学。作为母亲,我必须为孩子的未来生活着想,不能只为意义而不顾及其他。我对儿子说,现在报志愿都是“利益决定兴趣”,你为什么放着那么多实用的、技术性强的、容易创造个人财富的专业不选,非要选学那“玄而无用”的哲学呢?我不顾他的强烈不满,也不惜自毁形象,在儿子面前现出了一个非常世俗的面孔,向他摆明了如果不学一个好就业、收入高的专业,那“结婚以后你用什么来养家,拿什么来糊口?面对其他专业同学的‘发达’你能平静吗?日后没钱买房买车的日子你怎么过”等实际问题。儿子的反应却十分平静:“我不相信这个社会会把一个传播思想智慧、帮助人们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老师饿着。”他问我:“如果你儿子一生能做着他最感兴趣、最能使他快乐的事情,作为母亲你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吗?”面对这样的儿子,我无言以对。

这之后,网上又出现了复旦大学“博雅杯”征文的通知,要求参赛选手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内容是文史哲方向的,儿子决定参加。突击看了两周的哲学书,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篇论文,用他现在的话说,写得“惨不忍睹”,但当时他自认为还不错,就寄了过去。我当然还是十分反对他参赛,因为通过“博雅杯”征文入选的学生,进入复旦大学后原则上必须学习文史哲专业,这是我最不希望的,而我知道儿子就是奔着哲学专业去的。他打听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近几年都没有在吉林省招生,即使考到那里也得转专业,他说参赛就是要省去转入哲学专业的麻烦。第一轮从 2291 人中选 90人,他入围了,网上通知要去上海面试。当时高考复习相当紧张,我便主张放弃,全力备战高考。但儿子为了圆他的哲学梦,根本不可能善罢甘休。我只好买了两张机票,让他们父子去了上海。又经过一番笔试、面试的拼搏,最终,儿子又在90人选39人中胜出,赢得了复旦大学“高考分数达到省

内重点线便可录取”的承诺。折腾得差不多了,我也在这个过程中

“认赌服输”了,就对儿子说:“可以了,达到重点线就能录取,等于进了保险箱,天天别再学得很晚了!”倔儿子不同意:“不行,我要证明一下,我的高考分数足够考上复旦大学你们认为最好的专业。”

高考分数出来了,他的分数比吉林省重点线整整高出100分,复旦大学专业可任选,这时我又想做一番“动员”,可是儿子还是坚定地去了他喜爱的哲学学院。

《中国青年报》有篇报道——《哲学,在寻找心甘情愿的门徒》,这里面讲到了儿子的坚持,记者是从南开大学了解的情况,然后对儿子进行了电话采访。其实,做哲学心甘情愿的门徒的不只我儿子。儿子对我讲,复旦大学自愿转入哲学专业的学生还真有一些,他寝室的两个室友,一个是从医学专业转入的,一个是从环境科学专业转入的,他们都是通过第一年的通识教育,对哲学在认知的基础上有了认同,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了选择。他们和儿子一样,都兴致勃勃地遨游在哲学这智慧的海洋里。

每次假期回到家里,我都能感觉到儿子的变化。他并没有像笑话段子里讥讽的那样,陷入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里,也没有变得偏激,而是理性、平和了许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他还十分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加学校的支教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暑假时写的一篇稿件《追梦·尊严》还意外地受到了吉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办公室的表扬,认为这篇文章

“围绕物质、劳动、理想和尊严等方面关系展开论述,视角独特,有一定的深度,彰显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一次我问儿子:“你也学了几年哲学了,弄明白哲学到底有啥用了吗?”儿子郑重地回答:“不同的哲学家看重不同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要用几句话总结出哲学到底有什么用,还真不容易。我们院里有一位名师,当年住在他楼上的物理系同学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他说,‘你学物理,能说明宇宙的规律,而我读哲学,能论证人类的道德何以可

能。’”儿子还说,哲学与宗教、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命运休戚与共,如果说这些领域像树冠伸展向天空,那么哲学的反思和批判就如树根一般,深植进人类历史实践的土壤,源源不断地为它们汲取养分。

如今,儿子快大学毕业了,并且顺利地被学校保送了研究生,还是继续学习哲学。我问他学哲学还有兴趣吗?他说不只是有兴趣,更重要的是感到有意义,心里多了一份使命感。他说思想浩如烟海,自己也许很难对这个社会的文明作出什么突出的贡献,但能传播思想,启迪智慧,教出几个好学生也是幸福的事情。

我调侃他:“有几个像你那样爱哲学的学生让你来教啊!”

他笑嘻嘻地一拍胸脯:“江山辈有傻子出。”

哈哈!

儿 子 的 哲 学 梦儿 子 的 哲 学 梦儿 子 的 哲 学 梦□何 威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从小就酷爱读书。

12岁时孙犁在家乡安平县城上小学,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他将父亲给他的零用钱攒起来买书看,陆陆续续阅读了冰心的小说散文集《超人》、张恨水的小说《梅花劫》、徐志摩的小说集《轮盘》以及林徽因、庐隐等人的作品。14岁那年,他考入了保定育德中学。这期间孙犁在学校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大量阅读了一些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视野,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933年,孙犁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父亲为他在北平谋了一个小公务员的职务,工作之余他没有放弃读书,常常利用公休时间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

孙犁读书提倡兼收并蓄,他说:“为文学之人不能只读文学一种书籍。”因此,他读书广泛驳杂。他主张“多读一些历史书,以及诸如农桑畜牧花卉、金石美术图画书。”孙犁虽然读书范围广泛,但他并不提倡漫无目标的读法,他对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有自己明确的主张。他宣称“平生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探求文采。”,他主张读书要有基本的原则,要精选,读有用的书,多读各类选本,选本都是别人辑录的精华。同时,他还坚守读书的原则:“不读浅薄无聊之书,不看下流黄色小说,不在这上面浪费时光。一经发见,便不屑再顾。这绝非欺人之谈。”孙犁曾经说过:“一个作家有没有文化,关键不是看他读了什么书,更重要的是,看他建树了多少文化,给文化积累增加了多少新的内容。”

孙犁晚年心情淡泊,但读书兴味不减,集中心思读了不少书,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孙犁他在《装书小

记》一文中说:“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一接触书,我把一切都会忘记。”孙犁的读书经验,或为读书札记,或记述他的读书生涯与乐趣,都写进了他的《书林秋草》、《书衣文录》、《耕堂读书记》等专作中。他晚年出版的皇皇巨著《耕堂劫后十种》就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其中很很多篇章就是谈读书的。

1994年,81岁的孙犁老人,仍然没有忘记读书,他亲笔写下了“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八个大字挂在书房勉励自己。2011年,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出版了《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一书,书中记录了孙犁老人在逝世的前几天,还要身边的亲人给他念书上的文字。孙犁老人读书可以说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大师用一生的时光读书,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今天有这么好的读书条件,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呢?

孙犁与读书

孙犁与读书

孙犁与读书

邵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