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蔚洲雄狮”文化...

Post on 23-Mar-2021

1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传承“蔚洲雄狮”文化...

A8周市新闻 2019/11/8 星期五 责编:管玉婷 美编:张许 校对:陆静芳

传承“蔚洲雄狮”文化 展示“舞狮之乡”风采————记周市镇记周市镇舞狮文化传承舞狮文化传承

上月底,由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周市镇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长江经济带“周市杯”舞狮邀请赛在市体育生态公园举行,南狮、北狮共计10支精英队伍参加比赛,一决雌雄。舞狮在周市有着1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舞狮艺术在周市镇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周市舞狮被列入昆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周市被命名为“江苏省舞狮之乡”。多

年来,周市镇龙狮协会、周市镇蔚洲舞狮队、周市镇野马渡舞狮队等组织广泛开展舞狮培训与普及,参与各类舞狮交流展示,如今周市舞狮已成为昆山民间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周市镇位于昆山市的东北部,与常熟、太仓接壤,地理上属阳澄湖低洼圩区。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外出乞讨者无算”(《周市镇志》),以致人烟比较稀少,大片荒地无人耕种。清光绪年间,比周市更加贫困的河南光山、开封、罗山等地区有大量逃荒农户挈妇将雏长途跋涉流落到江南,不少人来到周市(当时叫周墅)的梅官庄、东明、杨庄等自然村落定居,开垦荒地繁衍生息,同时也带来了他们老家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一项赖以挣钱糊口的本事——“调狮子”。在传统节日,到周边地区或进城在大户人家门前表演舞狮,索讨红包。闲来也热情地为居住地群众作义务表演,使本地人对外来人的观感由敌视、猜忌到接受、包容,构建了和谐亲善的关系。经过100多年的传承,这项外来的舞狮艺术(应属“北狮”范畴)逐渐演变成为周市的地域文化。

狮子被人们视为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和喜庆的象征。民间舞狮的基本技巧并不一定需要高难度。舞狮的道具与服饰很简单:狮子头由舞狮人自己制作,材料用牛皮或者白铁皮敲打成型,涂上色彩,画上活灵活现的狮子头。狮子的外包装是用色彩鲜艳的绸被面,配上用麻丝染色织成网套和丝带制成,每个舞狮人都要配备一根结实的红绿色布腰带。伴奏乐器也不复杂:配备一个锣鼓队,锣鼓队一般有5人组成,分别持马锣、小铴锣、大锣、铜钹、鼓

等。每逢过年过节、庆典盛事或农耕间歇,都可以敲锣打鼓,舞狮助兴。道具不多、服装简单、动作随意、表演诙谐,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掌握,逐步深入民间,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成为自娱自乐、老少咸宜的首选活动项目。

民间舞狮艺人在实践中学习、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技巧:“狮子抖毛”“打羊桩”“滚角落”“耍娇”“翻台子”“拜四方”“摆尾”等,从而使得民间舞狮这项带有浓烈喜庆色彩的活动,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且很快在周市全境蓬勃蔓延,黄泥泾、潘泾等村也相继自发建立了自己的舞狮队伍。舞狮队利用农闲时节积极训练,春节期间则活跃于村头田角,为农村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给平时很少有文化娱乐的村民带来了欢乐和希望。总之,民间流传的舞狮,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硬性的套路,反而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百姓乐于参与,为舞狮特色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前,周市自发形成了6支舞狮队。据可靠资料显示,三支河南籍舞狮队是周市舞狮的第一批参与者。河南籍乡亲贾志田、贾国仁父子及韩世田、沈万良、谈永生等人是周市舞狮艺术的最早传播者。后来,形成了以贾家为主的梅官庄舞狮队、以韩家为主的东明舞狮队、以沈家为主的杨庄舞狮队各领风骚,其影响向周边地区辐射。除了上述以河南人为主的舞狮者,很多他们培养出来的本地徒弟也出落成为舞狮能手,后来也形成了

三支由本地人组成的民间舞狮队:以唐永康为骨干的城隍潭舞狮队、以顾棣堂为骨干的兰泾舞狮队以及以严士良为骨干的庙泾舞狮队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家族化和单一师徒传承形式已经极大地限制了周市镇舞狮艺术的发展,部分村的舞狮队甚至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与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出现较大的差距。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周市民间的舞狮艺术从最初基本上处于乞讨边缘和自

娱自乐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走上了文化大舞台,为周市的发展、昆山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敲锣打鼓、助威呐喊,在周市镇及昆山市的重大经济文化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周市狮子”那带有神奇色彩的矫健敏捷的身影。周市政府一方面引导基层,组建队伍,参与活动;另一方面加强组织培训,提升民间艺术含量。1953年,组建了乡舞狮队参加中山堂文艺会演。1959年,舞狮队到浏河工地慰问民工。1995年,组队参加开发区10 周年庆典演出,引人注目。

同年,杨家桥小学成立了舞狮队,参加昆山市文化教育局举办的文艺会演,获得三等奖。1997年组队参加昆山市民间文艺会演,荣获二等奖。1998年,文化站请来舞狮高手,对舞狮爱好者进行舞狮辅导。1999年,培训组建了周市舞狮代表队,参加国庆50周年文艺晚会演出。从此,舞狮这门中华民族的特殊舞蹈艺术不仅在周市站稳了脚跟,还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成为周市参与人数最踊跃、受众人数最多、活动区域最广的民间传统艺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让周市镇的舞狮艺术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周市镇政府继续加大舞狮文化的推介工作。2001年,参加昆山市首届琼花艺术节巡回表演,反响极大。2002年起多次参加昆山市大型演出,创作了“虎跳”

“节节高”等新的技巧动作,舞狮队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广泛好评。2008年,应邀参加昆山市首届国际旅游节,登上首届全国农民艺术节舞台,充分展示了野马渡舞狮队独特的风采,获得了国内外嘉宾交口称赞。周市舞狮再现辉煌,每到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都能见到蔚洲舞狮队的矫健身影。

周市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一镇一品”的要求,提出了“弘扬舞狮特色文化,挖掘舞狮历史资源,培育舞狮文化品牌”的计划,把计划列入议事日程,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专门出台了政府文件。2003 年开始,举办舞狮培训班,各村均派出队伍参加培训。以后每年都举办舞狮艺术培训班和专门的小学生舞狮培训班,聘请各地优秀的舞狮艺人做辅导老师,还聘请一支专业的舞狮队配合教学进行示范性演练。无论是在狮子的装饰造型还是表演技法均有突破性提高,艺术效果更好,观赏性更强。培训结束后由结

业的学员回村带领其他爱好者进行经常性演练,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现在的周市是村村有狮子、村村有传人,舞狮艺术进入了新一轮的繁荣时期。

2004年,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一镇一品”的要求,提出了

“弘扬舞狮特色文化,挖掘舞狮历史资源,培育舞狮文化品牌”的三年计划,把计划列入议事日程,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专门出台了18号政府文件。成立了创建“舞狮之乡”领导小组,落实活动场所,创建舞狮培训中心,聘请舞狮传人担任教练,选拔了30多名青年人,进行专门培训。各村雷厉风行响应成立了10多支舞狮队,并且建立了一脉相承的舞狮团队。有两支舞狮队引人注目——小泾村老妈妈舞狮队平均年龄超过65岁;裕元少年舞狮队则成为一支新生力量。“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形成了老中青少一脉相承的舞狮团队,传承着周市

“舞狮之乡”特有的舞狮文化。该年6月,周市镇向市文广局提交了《创建“苏州市舞狮之乡”申报表》。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经苏州市文化局验收合格,于该年年底成功创建“苏州市舞狮之乡”。

创成苏州市“舞狮之乡”以后,继续做好舞狮文化的宣传、研究,组织了相关媒体和昆山

市著名文化人深入基层采访,调查研究。在《昆山日报》“视点”栏目,做了整版的专题报道,并且写出了调研报告《百尺竿头更上楼——周市镇舞狮特色文化调研》。在举办舞狮大赛、舞狮培训等活动后,迅速及时地在《昆山日报》、《苏州日报》、江苏省《文化新世纪》、全国性的《民主与法制时报·城市之间》以及电视台等报道。组织专业人员撰写的论文《容纳吸收 创新——昆山市周市镇舞狮特色文化》刊登于省级刊物《体育时空》。

2009年,为了继续推广舞狮文化,扩大周市传统舞狮文化的影响力,创办了两年一届的“周市杯”江浙沪舞狮邀请赛,2011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2013年第三届时更名为“周市杯”舞狮大赛。大赛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给予充分的保障。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著名舞狮队先后登台亮相,展示了他们的拿手绝活,影响空前。周市镇蔚洲舞狮队、野马渡舞狮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创作了一系列新的动作和表演程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011年,周市舞狮被昆山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舞狮艺术正逐渐走出周市,逐渐成为周市镇一张金光闪闪的“文化名片”!

中原舞狮 周市生根 舞狮文化 传承有序

全民参与 打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