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了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9-06/05/A12/bjqnb20190605A12.pdf ·...

Post on 19-Aug-2020

10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回来了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9-06/05/A12/bjqnb20190605A12.pdf ·...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A12演艺圈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6月2日正式揭牌,9月1日将迎来首批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学校由金融街集团、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两大国有企业联合投资合作创办,贯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致力于传承优质公立学校百年文化基因,融合国际化学校先进教育理念,为使学生成为基础宽厚、文化融通、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奠定坚实基础。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向巴平措、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王乃彦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蔡荣根院士、北京市教委、大兴区及西城区政府有关领导、润泽学校投资方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金融街集团相关领导,以及来自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国家级教育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特级教师顾问团、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200余人出席揭牌仪式。

润泽学校是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运作、教育家

办学”的新模式打造的一所学校,这种办学模式具有天生的红色基因,其最大优势正如刘长铭校长所介绍的,国企举办方对学校不仅有着更加雄厚的资金支撑,同时具有更加长远的发展眼光、更加优良的社会信誉,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不图短期回报,以国企的博大胸怀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加良好和宽松的环境,让教育者有机会从容打磨更加大气、更加丰富、更加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挂牌 9月1日首批学生入学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回来了

罗大佑:

《鹿港小镇》《童年》《爱的箴言》《光阴的故事》……一首首经典歌曲唤起无数人的回忆,年过六旬的罗大佑将再度开唱。时隔一年半,罗大佑“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演重返北京,将于6月8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

近日,罗大佑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依然可以在台上唱足两三个小时的他,认为演出就像呼吸一样平常。而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超过40年,罗大佑的动力来自于不断更新自己,找寻出另外一个自己。

北青报:“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演重返北京,这次的演出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罗大佑:整个演唱会跟上次80%以上不一样,内容越来越多,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长也蛮多的,希望观众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努力。

北青报:为什么给演唱会取名“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罗大佑:是因为这是《鹿港小镇》里面的一句歌词,想到这首歌,其实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已经离家很久,当初从高雄离家到台中念书,再到台北闯荡做音乐,而后离开台湾到西方、去香港,再后来到北京、上海也住过,离家的时间比我想象中要长蛮多的。这过程不断地离开,再重逢,这是一个成长故事。同时,我也在观察离开家的年轻人,比如北漂,现在的年轻人大概需要一些成长故事来告诉他们,人生历练更多,生命会更充实,可以更坦然面对生命的下一步。

北青报:在体力方面是否有过担忧?罗大佑:其实在一年多的时间里,

我们在台北大概每个月都有一场这样的表演,第一当然为了跟乐队、音乐人之间有更好的沟通,然后把自己的吉他或者弹琴的技术磨得更好,第二就是为了培养体力。此外,我还常常运动,比如跑步、游泳,到现在为止,两三个钟头的演出,我觉得问题都不大。

其实演唱本身是每个音乐人最大的走向,所以说你要在音乐界里待下来的话,这种现场表演必须能够经得起考验,这是每个音乐人必须要做到的。因为唱歌、演奏、演出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节奏,是你的呼吸,舞台就是你工作的地方,不能让舞台的表演把你弄得很累,如果很累的话,表示你的表演还没有拥有对的效率和呼吸模式。

创作

灵感来自寻找自我 不会介意提到年龄北青报:在今天乃至长久以来,罗大

佑这三个字代表着经典、青春、震撼,是标志、偶像、教父、神……您对此怎么看?

罗大佑:不管是什么称谓,经典、青春、震撼其实看起来都非人,但罗大佑还是个人,这个最重要,我们写歌是受生命的感动,这些是因为人的关系,是被人的作品感动,我是被之前的作曲家、歌手的音乐所感动,而后再去创作,发现创作是有意义的后再有新的创作,希望可以感动下一代,让下一代知道音乐是人类可贵的艺术形态。

北青报:“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如今已年过六旬,依旧可以饱含着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将近40年的坚守,动力源自?

罗大佑:其实我都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动力来源是哪里,可是好像你必须要去面对自己所跑过的地方,面对生命所有的过程。

我是一个在某些地方写歌大概写得差不多、自己觉得在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灵感时就会离开的人。我不断地离开,去寻找新的邂逅,借着不断的离别,再找新的重逢。这是我的方式,

我想动力可能就来自于不断更新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生长的地方、生活的地方,把另外一个自己找出来。

北青报:您 对 年 龄 的 感 知 是 怎 样的?是否会介意别人提年龄?

罗大佑:现在很多人都怕老。我觉得人到什么年纪,就要面对这个年纪的状态,以前孔子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但是现在这个状态已经被打破了,因为现在人的生存状态不止跟年龄有关,还跟养生、健康等有关,比如说我们曾经不能治疗的某些病,慢慢都被人类新的科技文明攻破。现在很多地方人的寿命已经平均80岁了。孔子没有写到80岁怎么办呢?它其实就是一个生命的状态,不同阶段的生命,所以现在你说60多岁的生命状态,在以前,它可能会是一个不到40岁的状态。因为以前人的生命是短很多的,所以生命绝对价值的概念已经被打破了。从 30岁到80岁甚至90岁、100岁来看整个的生命状态,你必须要做一个总结,生命有不同的状态,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

北青报:2017 年发了一张《家 III》,有着深刻的含义:从三十多年前离开父母给予的第一个家,漂泊异乡寻找爱情试图组建的第二个家,到如今历尽沧桑老来得女的第三个家,“当年离家的年轻人”终于回家,在您眼中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罗大佑:家是很抽象的,一个人一辈子大概不会离开家,不会真正离开家,除非他出家。家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最少的人跟你生活在一起的空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舒适感。不管家里有几个人,不管是儿女成群、夫妻二人,还是单身汉,家这个字,它讲得是一个归属感。比如说你的姓,是你的根,当你把自己的家,爸爸妈妈的家,祖父祖母的家,外祖父母的家想成一条线的时候,那个就是你的归宿。我们不但依赖我们的归宿,我们的归宿还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因为你不能愧对父母、先人,因为你身上有个姓,你的姓氏永远跟着你,当然会让你变得更坚强。

北青报:很多人听完《家 III》说:“这好像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罗大佑”,在您看来,是不是也不是自己印象中的罗大佑?

罗大佑:是的,罗大佑是不断在转变,我现在才发现,我现在跟十年前碰到的自己以及刚回到台湾2014年时的罗大佑

好像又不一样。你不断地改变,有一天醒来都会觉得惊喜和亲切:我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就好像我现在有一部手机,比我去年用的那部要好很多,它有些内容和功能是旧手机没有的,人随时都在变,因为改变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质。

北青报:在专辑推出的节奏上好像一直比较慢,这一点是怎么考量的?

罗大佑:慢是为了要让它生存得久一点,我觉得一首好歌,就像我以前听过好的歌曲一样,它会流传很久很久,不止十年二十年,是五十年一百年,慢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贝多芬写《第四交响曲》花了将近十年,我们凭什么写一个三分钟的歌曲,要让它传唱三五十年?慢要使歌的力量增长,这很重要。

北青报:当 下 乐 坛 在 您 看 来 状 况如何?

罗大佑:现在年轻人写歌,因为受网络的影响,好像没有什么太多的转变。但是相比过去这十年二十年,其实变化很大。我觉得这跟网络有很大的关系。网络给我们更多的参考和空间,资讯的来源也多了。因为种种原因,以前原创音乐并没有被大量提倡,我对中文音乐的未来是非常乐观的,预计在十年二十年后会达到一个高峰,而且这高峰可能会是全球性的。

音乐

人是在不断转变的 慢让作品生存久些

家人

女儿让我生命成长 对人生看得更透彻北青报:做了父亲之后最大的变化是

什么?当自己为人父时,是否也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罗大佑:会!但你不可能完全理解自己的父亲,父亲有他那个时代、阶段的生命和经历,只是当自己做了父亲以后,会更了解做父亲的辛苦、宽度、伟大,以及人必须要付出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北青报:您说女儿出生后,您笑的次数比在她出生之前几十年加在一起都多,女儿是否也带给了您新的创作灵感?

罗大佑:是的。因为跟儿女相处的时候,是最没有负担的。尤其在她幼年的时候,你可以把很多真情表达出来。这当然会带给我新的创作的灵感。有了她,对我

来说好像也是一种生命的成长,一个生命是会给另外一个生命力量的,然后这个是跟我生命有共鸣的一个生命,这个影响其实蛮大的,她让我对人生看得更透彻。

北青报:之前说过女儿让您变得柔软,但并不妨碍您继续做摇滚?

罗大佑:对,这并不是一个对立的状态,并不是在有孩子后,就会永远变成慈祥的爸爸,永远笑嘻嘻,生命的成长有时候会很坚强,有时候会柔软,有时候会需要像水一样,有时候像冰块一样,就像气体一样,会在不同的状态里变成另外一种样貌,然后再以原来的样貌、不同的姿态,在不一样的阶段呈现出来。 文/本报记者 寿鹏寰

统筹/满羿

启航

“离家的年轻人”归来对演出体力没有担心

时隔一年半巡演重返北京

六旬音乐人接受本报专访

编辑/徐晓蕾 黄恬 美编/王慧 责校/罗晶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本报讯(记者 满羿)著名作家琼瑶的丈夫、皇冠集团创办人平鑫涛已于上月23日过世,享年92岁。昨日皇冠出版社发表声明,称家人根据其遗愿不发讣文、不设灵堂,仅在简单家祭后火化花葬。

琼瑶与平鑫涛于1979年5月结婚。在琼瑶发出的悼文中,琼瑶提到平鑫涛生前曾

要求去世后“不发讣文,不要公祭,不要任何追悼仪式,不要收奠仪……”而对于丧葬,平鑫涛要求“请将我在最短时间内火化……然后用洒葬方式,把我的骨灰洒到任何山明水秀的山林里,万一不能洒葬,就用树葬”。

由于树葬区人满为患,琼瑶为丈夫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花葬。

在悼文中,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此前琼瑶在参加“高雄行”的活动,因为大家怕影响她的行程,回到

台北后的5月8日11点,琼瑶才得到消息,平鑫涛进了加护病房。

5月9日,琼瑶和平鑫涛共度了一个“相对两无言,默默不得语”的结婚40周年纪念日。

在文章中她细致地描写了平鑫涛去世时的情景,并写到她握着丈夫的手三个小时,一直望着丈夫。“我很沉默,偶然开口,就反复说着:‘快了!鑫涛,你以后不会再痛了……’”

平鑫涛去世 琼瑶为丈夫“花葬”

新华社电 由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与俄罗斯RT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开播仪式3日在莫斯科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行,展现了中俄媒体和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的又一新成果。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俄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格罗莫夫、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和两国媒体代表约150人出席了开播仪式。

王晓晖在致辞时表示,中俄联袂打造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这里是中国》是双方媒体深化交流合作的实际行动。该片第一季于2017年在两国播出后产生强烈反响,成为“中俄媒体交流年”的标志性成果。《这里

是中国》第二季开播仪式的举行对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中俄媒体和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格罗莫夫说,俄中两国媒体开展了全方位、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里是中国》是“俄中媒体交流年”框架下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希望今后两国媒体合作达到新水平。

李辉说,中俄两国在2016年和2017年成功举办了“媒体交流年”,双方媒体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的拍摄和播出就是例证之一。希望双方媒体进一步加强合作,为推动中俄关系发展和深化两国务实合作贡献力量。

《这里是中国》第二季举行开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