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非

Post on 31-Dec-2015

25 view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兩岸 经 济合作與海西 建 设. 李 非.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 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內容. 导 论. 一 、 認識兩岸關係的基本方法. 二 、 臺灣經濟發展形勢與出路.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三 、 兩岸經濟合作形勢與趨勢. 四 、 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構想. 結論. 一、 認識兩岸關係的基本方法. 歷史地. 全面地. 客觀的. (一)歷史地認識兩岸關係.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李 非

李 非

兩岸经济合作與海西建设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 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內容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导论

一、 認識兩岸關係的基本方法

二、 臺灣經濟發展形勢與出路

三、 兩岸經濟合作形勢與趨勢

四、 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構想

結論

一、 認識兩岸關係的基本方法

歷史地

全面地

客觀的

(一)歷史地認識兩岸關係

臺灣移民社會的構成(最新统计):閩南( 67% ,泉州、漳州)、客家( 16% )、外省( 15% )、原住民( 2% )

兩岸關係存在的現實問題有其歷史根源,從歷史角度看,都可尋找到答案。

臺灣人的三大特性:講義氣、愛面子、好鬥

吃軟不吃硬,講情不講理;情大於理,理大於法

愛臺灣、本土化的主流民意≠台獨、分裂国家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願望

臺灣人口比例

客家人10%

外省人10%

原住民2%

漳州人33%

泉州人44%

其他1%

日本因素日據 50 年皇民化運動

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郞

美國因素和平維持現狀

大陸思維:歷史、地理、

民族

臺灣意識:海島、本土

(二)全面地認識兩岸關係

親子

養子 義子

臺灣本島南北長 394km東西最大寬度為 144km環島周長 1139km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主峰海拔 3952m ,為亚洲東部最高峰

在行政區劃上,臺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 5 個省轄市,臺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 16 個縣。臺灣當局於 1967年、 1979 年先後將臺北市、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設有“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 2 個縣

(二)全面地認識兩岸關係

We are all Chinese!

(三)客觀地認識兩岸關係

對“水深火熱”的理解

對統一的期待

共同心願的表述

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

反攻大陸!拯

救水深火熱中

的大陸同胞!

解放臺灣!拯救水深火熱中的臺灣同胞!

過去

(三)客觀地認識兩岸關係

• 對臺灣民意的判斷: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球形結構• 不統、不獨、不武的中間選民是台湾的主流民意

秉承學術的立場和社會的良知 現在

“ 三不”

獨我很珍貴喔! 我比你更

稀有!

(三)客觀地認識兩岸關係

• 四種策略:• 支持(深藍)

• 團結(淺藍)

• 爭取(淺綠)

• 分化 (深綠)

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大陸願意作出正面回應。

:台獨思潮開始退潮,統一思潮開始漲潮將來

二、臺灣經濟發展形勢和出路

(一)當前臺灣經濟的主要表現

(二)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三)未來臺灣經濟的發展出路

台湾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GDP实际增长率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高速增長

中速速增長

低速增長

(一)當前臺灣經濟的主要表現

( 1 )經濟不振。自 2001 年負增長( -2.22% )後,表現一直不盡人意,在 3 %-5 % ,在“四小”中排行倒數第一, 08 年零增长, 09 年负 4% 。( 2 )生產萎縮。三大支柱產業(輕紡、石化、電子)相繼外移後,製造業發展速度放緩( 3 )投資下滑。投資環境惡化,廠商投資意願低落,企業外移,固定投資增長率較低。( 4 )消費疲軟。經濟不景氣使島內企業紛紛關門,就業機會減少,民眾財富縮水,民間消費萎縮。

1.“ 四低現象

(一)當前臺灣經濟的主要表現( 1 )失業率攀升。 1967-2000 年失業率維持在

3%以下; 2000 年突破 3%, 2001 年達4.57%, 2002 年更升至 5.17% ,近年一直處於高位狀態。

( 2 )收入差距拉大。 1963-1980 年五分位倍數從5.33降為 4.17 ,基尼係數從 0.321降為 0.277; 2000 年前者增為 5.55 ,後者增為 0.326;2005 年又增為 6.04和 0.34。M 型社會

( 3 )債務餘額增加。 1999-2008 年債務餘額從2.3萬億增至 4.6萬億元新臺幣,近占GDP的40% ,超過新興國家和地區 25% 的平均水準,也超國際社會公認的 34% 的警戒線,加上地方和隱性債務,實際達 13萬億元,每年償還利息高達1300億元。

( 4 )通貨膨脹顯現。由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組成的民間痛苦指數從 1999 年的 3.09 大幅上升至 2008 年的 8 以上;民間快樂指數下降(利率+經濟增長率)。國民幸福指數= 收入遞增 /基尼係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2.” 四高“現象

失业率

失业率

0

1

2

3

4

5

6

低失業率

高失業率

(二)臺灣經濟的主要問題

有三個原因

1.產業發展“空洞化”。三大支柱產業相繼外移後,新的支柱產業一直沒有建立起來,製造業逐漸呈現“空洞化”趨勢。2. 經濟空間“邊緣化”。區域經濟合作浪潮使臺灣經濟在貿易、投資等方面受到排擠,跨國公司紛紛將生產據點與營運總部搬離,經濟發展空間被大大壓縮。3. 經濟問題政治化。台資生產性企業在大陸的加速擴張,需要臺灣服務性企業的大力配合與支持,但臺灣開放兩岸交流的政策受到島內一些政治勢力的牽制。

(三)未來臺灣經濟發展出路

(三)未來臺灣經濟發展出路

3

2

1 製造業需要新的支柱產業

服務業需要大陸市場支撐

臺灣經濟迴圈轉向大陸

分工模式須轉變

臺灣設計

大陸加工遠銷國際際

日本技術

臺灣設計

大陸加工與銷售

日本技術大陸加工銷售

臺灣技術、設計

三、兩岸經濟合作的形勢和趨勢

輕紡業 石化業 電子資訊業

華東(長三角) 華北(環渤海)第二個進程:大陸改革開放

第一個進程:臺灣產業結構調整轉移

華南(珠三角)

第三個進程:經濟全球化的

反映

全球價值鏈圖

發達國家核心技術

臺灣設計

發達國家銷售

大陸生產加工

全球產業利益分割圖

價值蛋糕

① 發達國家愛核心技術、研發 20%

② 臺灣設計 10%

③ 大陸加工10%

④歐美品牌

40%

⑤歐美銷售 20%

(一)兩岸經貿交流形勢

1

1. 台商投資領域不斷擴展。大陸台企累計近 8 萬家,協定金額超過 2000億美元,實際到資超過1000億,投資領域從製造業擴展到服務業。

2

2. 兩岸物流形式日顯靈活。 2008年兩岸貿易 1292億美元,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 1033億美元,自大陸進口 259億美元,順差 774億美元。大三通後貿易關係開始向直接形態轉化。

3

3. 兩岸客流程式趨於簡化。兩岸人員往來日趨頻繁,每年臺胞到大陸約 500萬人次,累計達 5800萬人次; “小三通”每年超過100萬人次,累計達 500萬人次。

(二)兩岸經貿合作趨勢

兩岸經濟合作領域從生產層面轉向服務層面(轻纺—石化—电子—生产性服务业)

1

兩岸經濟合作對象從中小企業轉向大企業主導(龙尾—龙头—龙身)2

兩岸經濟合作形式呈現台資企業本地化趨勢(管理人員、生產原材料、市場、資金籌措四大本地化)

3

兩岸經濟合作地區從南向北、由東向西擴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部 -— 东北—西部)

4

(三)兩岸經貿合作益處(大陸)

推動經濟整合

促進政治整合

推動經濟整合

促進政治整合

穩定兩岸關係

促進政策互動

穩定兩岸關係

促進政策互動

增強經濟實力

促進區域發展

增強經濟實力

促進區域發展

11 22 33

有利於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增加當地就業機會;促進企業員工經濟觀念的變化。

有利於推動民間交往,增加互信與溝通,化解政治對立態勢。經貿交流猶如“看不見的手”,成為穩定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

在區域經濟合作日益增強的背景下,臺灣廠商積極主動地尋求與大陸建立更緊密的經貿聯繫。

(四)兩岸經貿合作益處(臺灣)

宏觀指標:改善經濟結構,增加國際收支。

兩岸之間每年超過千億美元的貿易總量,為臺灣創造了巨大的貿易利得:大陸已超越美國,成為臺灣最重要的順差來源地( 1992 )、最大的出口市場( 2002 )、最大的貿易對象( 2005 )、第二大進口市場(僅次於日本)以及最大的对外投资地。

微觀指標:增強台資企業的實力 為大陸台資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經

濟績效。落戶大陸的台資企業普遍盈利,盈利面在 60%以上,其中工業企業盈利面高達 70%以上。

投資 (資金)

人員交流 經濟合作機制

貿易(商品)

1. 兩岸人民根本利益;2.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3. 兩岸經濟共同繁榮;

(五)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政策思路

首先,優先發展兩岸經貿關係

九二共識九二共識

1.1. 一中原則一中原則2.2. 一中可表一中可表3.3. 一中不表一中不表

4.4. 一中原則下一中原則下 5.5. 不違反一中不違反一中

經濟、技術性談判

兩會複談先經濟,後政治

民生、事務性談判

市場力量下的市場力量下的兩岸經貿交流兩岸經貿交流

第二,適當讓利於臺灣同胞

民众

對人民的便利:求學、就業、收費、從業資 格。

企业

對企業的優惠:農產品、服務業、旅遊等“胡蘿蔔”。

第三,全面實現兩岸經貿交流的正常化

( 1 )初步正常化(基

本實現“三通”:人

員、貨物、資訊正常

流動, 2008 年重點

( 2 )全面正常化(資

金、技術等正常流動

, 2009 年重點)

人流

物流信息流

資金流

技術流

第四,推動兩岸經濟關係的制度化

共同市場

關稅同盟

自由貿易區

特惠貿易安排

經濟一體化一般性(理論性)經濟整合步驟

第四,推動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

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協定”

綜合性協定→框架協定→合作協定FTA→ CECA →ECFA 的變化CEPA

第四,推動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

• 兩岸經濟整合的特點:框架性協定在先 ,具體內容補充在後

不急不躁搭好桌子(框架)先上小菜(先易)後上大菜(後難)

四、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構想

• 以臺灣海峽為紐帶,東臨臺灣島、西接內陸廣闊腹地、北承長三角、南連珠三角的具有特殊地緣經濟利益和政治涵義的小型經濟板塊。

• 對外區域關係:中東西南北• 地理凸出部(外凸弧形部)• 經濟塌陷部(經濟總量小)• 對內區域關係:橫向格局與

縱向格局

五、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構想

1. 名稱:海峽西岸 -海峽西岸經濟區2. 從部局、央屬企業支持 -國務院支持3. 大陸第一個跨省經濟區

今成正果5 年修炼

(卢海西)

10 年醞釀

(繁榮帶)

(一)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格局

• 福建主體: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岩、三明、南平、莆田、寧德9 個地市

• 粵東:汕頭、潮州、梅州、揭陽

• 贛東南:贛州、撫州、鷹潭、上饒

• 浙南:衢州、麗水、溫州

橫向發展格局

1. 南部地帶以汕頭為“龍頭”,韓江流域為軸線,潮州、揭陽為兩翼,梅州、贛南等客家山區為腹地;

2. 中部地帶以廈門為“龍頭” 九龍江流域為軸線,漳州、泉

州為兩翼,閩西、贛東南客家山區為腹地;

3. 東部地帶以福州為“龍頭” 閩江流域為軸線,莆田、寧德

為兩翼,閩中、閩北、撫州、鷹潭、上饒為腹地;

4. 北部地帶以溫州為“龍頭” 甌江流域為軸線,麗水、衢州

為腹地。

縱向發展格局

• 第一層次東南沿海開放區,包括:福州、廈門、泉州、漳州、汕頭、潮州、溫州

• 第二層次客家人的聚集地,包括龍岩、梅州、贛州等西部山區腹地

• 第三層次的北部山區腹地,包括:三明部分縣市、南平、寧德、撫州、鷹潭、上饒、衢州、麗水

共同成為兩岸經貿交往的聚集地,最終發展為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之後的又一經濟繁榮帶

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對台政策

、特別是經貿政策先行先試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對台政策

、特別是經貿政策先行先試區

地緣相近

法緣相循文緣相承血緣相親

(二)海西區對台先行先試區位優勢

商緣相連

海西區優勢

• 產業梯度轉移:沿海 -山區

• 海峽西岸對台政策先行先試:就是要造就兩岸經貿交流的特殊環境和對台經濟政策的試驗場所,以作為兩岸經濟合作的政策導向和發展方向。

政策試驗場

WTO ECFA ﹤ ﹤ 海西﹤ 廈門

ECFA超WTO(條件更優惠、准入門檻更低)

海西區 超 ECFA(某些政策可先行先試)

廈門 超 海西(某些政策小範圍先行先試)

(三)海西區對台先行先試政策機制

• 1. 實行優惠的商品貿易政策

• 2. 實行開放的服務貿易政策

• 3.提供便利的投資合作條件

• 4. 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的主管道

• 5. 建設兩岸同胞融合的示範區

• 6. 建立密切的區域聯繫機制

1. 實行優惠的商品貿易政策

Text

Text

海西區:保稅區加工出口區台商投資區

臺灣地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營運中心

區內商品流通低關稅、零關稅

區外商品海關特殊監管,貨物通關合作

2. 實行開放的服務貿易政策

航運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文化創意產業中心軟體資訊服務中心旅遊會展中心

壯大區域中心城市

銀行、保險、證券、零售運輸、物流、旅遊、影視展覽、房地產、諮詢、會計律師、醫療等服務行業

降低門檻,優先開放

3. 提供便利的投資合作條件

1 2 3 4

放寬台商投資限制——比例限制:鼓勵台商購買海西區企業股票、債券等;產業限制:參照 CEPA模式對台商開放;

適當放寬土地使用——鼓勵台商取得土地使用權、開發經營;租賃農村集體土地、從事農業生產;參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制定產業轉移政策——台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陸轉移;台資技術、資訊密集型產業向中心城市集中;

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台資項目核審權下放海西促進海西與臺灣的雙向投資;在國家產業佈局上享有優先安排;

4. 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的主管道

• 目標:全力打造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和人員往來的“黃金通道”。

• 思路: ( 1 )加強口岸大通關機制建設,健全兩岸人流往來的便捷有效管理機制,探索兩岸人員往來便利化的管理辦法

( 2 )爭取中央有關部門支持,對閩台交流交往適當下放審批許可權,簡化審批程式,促進兩岸直接往來

• 政策: ( 1 )提供便捷的人員往來通道(綠道) ( 2 )實行便利的臺胞往來兩岸(綠卡) ( 3 )實行便利的大陸人赴台政策(免簽) ( 4 )實行靈活開放的旅遊政策(自由行)

5. 建設兩岸同胞融合的示範區

两岸共同家园两岸共同家园两地一日生活圈两地一日生活圈

尝试对台胞实行居民待尝试对台胞实行居民待遇,包括社会待遇和政遇,包括社会待遇和政治待遇治待遇

加强闽南文化生态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办好富有闽保护,办好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两岸南文化特色的两岸

交流活动交流活动

专业人士来闽创专业人士来闽创业享有优惠待遇业享有优惠待遇

推动厦金通道和推动厦金通道和厦金直接通信工厦金直接通信工程的建设,推进程的建设,推进向金门供电、供向金门供电、供气及农副产、日气及农副产、日用品供应,构建用品供应,构建“厦金生活圈”。“厦金生活圈”。

6. 建立密切的區域聯繫機制

鼓勵臺灣各縣、市和相關部門在福州、廈門設立辦事處;

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兩岸協商機構(如海協會和海基會)及行業協會來閩設立辦事機構;

充分發揮海峽論壇的平臺作用,進一步提升福建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地位和影響;

福建可嘗試成為兩岸政治對話和政治談判的重要基地。

(四)海西區深化對台合作的發展策略

改善投資硬環境

改善投資軟環境

1

建立產業鏈

2 3

招商引資三步曲(動物與植物的關係)

1. 發揮對台政策集成效應,構築法制化經貿環境

海西區

軟環境與硬環境的關係

基礎設施硬環境

政策、法制環境

人文環境

2. 構築台資企業產業鏈,促進兩岸產業對接

• 遵循群體性投資的規律:實現錯位發展 + 建立關聯性產業鏈• 產業對接平臺的設立:沿海地區 內陸腹地技術、服務型產業 + 傳統產業(輕紡、原材料)

精緻農業 + 傳統農業

六、結論

示之以力,以力促和,以和促信

曉之以理,以理服人,恩服於人

動之以情,待之以禮,以禮動情

利 誘之以利,以利促通,互利双贏

關於我。。。。

1962 年生于闽西龙岩,长于客家地区,祖籍永春,籍贯永安

1983 年 廈門大學歷史系毕业,獲學士學位 1986 年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1999 年 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研究臺灣問題 27 年,現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臺灣經濟与兩岸經貿關係 授課特點:深入淺出的闡述臺灣、兩岸經

濟、政治、歷史問題。

社會職務。。。。

• “ 國家 985 工程”二期臺灣研究創新基地領導小組副组长

• 兩岸產業合作諮詢小組專家• 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 商务部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理事• 国台办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 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专家咨询组成员• 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對外聯絡委員

會副主任、廈門市委副主委• 廈門市人大代表、僑外委員會委員 • 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大連海事大學、福建

行政學院等 兼職教授• (臺灣)政治大學客座教授等

主要專著 。。。。

• 海峽兩岸經濟關係通論( 2008 )• 臺灣經濟發展通論( 2004 )• 加入WTO 與兩岸經貿發展( 2003 )• 兩岸經濟一體論( 2002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問題研究( 2000 )• 臺灣經濟現代化模式( 1995 )• 海峽兩岸經貿關係( 1994 )• 戰後臺灣交通經濟( 1993 )• 戰後臺灣經濟發展史( 1992 )

Thanks To Everybody !!!

End & Thanks

聯繫方式: 13806059989@263.net

歡迎來大陸交流、學習、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