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发展动力与社会形态理论

Post on 30-Dec-2015

103 view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九章 社会发展动力与社会形态理论. 第一节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一、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力观 自然动力论 (古代社会) —— “自然中心论”:渔猎、农业社会 。自然界对人有一个 “ 从敌人到榜样,从榜样到对象,从对象到伙伴”的过程。 神学动力论 (中世纪) —— 神学历史观,君权神授。 理性动力论 (近现代) —— 技术动力论 —— 资本动力论 新教伦理动力论 (韦伯) 自由竞争动力论 (哈耶克) 企业家创新动力论 (熊彼特) 制度创新动力论 (诺斯) 技术革命动力论 (布莱克) 结论: 社会动力理论的历史性和复杂性。.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动力观.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九章 社会发展动力与社会形态理论

第九章 社会发展动力与社会形态理论第九章 社会发展动力与社会形态理论第一节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一、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力观自然动力论(古代社会)——“自然中心论”:渔猎、农业社会 。自然界对人有一个“从敌人到榜样,从榜样到对象,从对象到伙伴”的过程。神学动力论(中世纪)——神学历史观,君权神授。理性动力论(近现代)——技术动力论——资本动力论新教伦理动力论(韦伯)自由竞争动力论(哈耶克)企业家创新动力论(熊彼特)制度创新动力论(诺斯)技术革命动力论(布莱克)

结论:社会动力理论的历史性和复杂性。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动力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论、阶级斗争都理论、物质利益需要动

力论、人民群众动力论; 斯大林:社会和谐动力论; 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论、阶级斗争(政治革命)动力论; (毛)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力作用 邓小平:改革动力论、生产力动力论,科教动力论; 江泽民:制度创新动力论; 胡锦涛:自主创新动力论。

结论:社会动力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一脉传承的,但有一个具体深化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力理论的特征 1. 实践基础:人民群众的四种生产(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

社会关系生产);因为:实践是实践活动的对象性存在,历史是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的展开,社会历

史的状况取决于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2. 人本宗旨:人的发展、解放的程度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程度。从人的发展解放程度看,从“自然动力论”——”人造物动力论”——“制度动力

论”——“人自身发展动力论”。从社会全面进步程度看,从“两种生产”——“三种生产”——“四种生产”——“五

种生产”。 3. 根本特性:社会发展动力论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唯物:强调物质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经济决定论;辩证:社会诸要素有机的、综合的、交互动力论——辩证决定论。结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力论是以实践为基础、以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的唯物辩证的决定论。

四、社会发展动力的层次及其关系

1 、社会动力的层次性分析第一层次——利益和需要。内驱力;第二层次——社会基本矛盾。基本动力;第三层次——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直接动力;第四层次——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第五层次——社会交往。保障性力量和接力棒作用;第六层次——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等。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综合力量——人民群众。动力主体和承担者。

2 、诸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1 )深层和表层的决定和反作用关系基层:物质性力量;高层:政治、思想和精神性力量( 2 )基层和高层的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关系类似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结论:社会发展动力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美、日发展动力论分析美国:在战争中发财。

[1]战后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的发扬;

[2]各国移民和人才的涌入;

[3]美政府重视教育和科学、重视技术革新。

日本:在烈火中腾飞。

[1]开国进取的精神;

[2]重视科学和教育;

[3]重视管理和创新。